第一篇:“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学前、小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两个时期,而孩子进入小学后,由于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有别于幼儿园,孩子往往反映出很多课堂问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都比较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而且,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小学后的乃至于适应社会后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幼小衔接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前几年,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教育局直属的幼儿园与小学也扎扎实实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大家对幼儿园与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也能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缩小幼小衔接的坡度,但作为教师教研的一种形式,大家更多关注的还是教师的“教”。从总体来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
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
5、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教育片面”。这个问题不紧存在于中国,也是世界性的一个问题。它广泛地涉及到家庭、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深入地开展“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小衔接工作的规律,探索培养良好课堂习惯的策略,从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面全局考虑,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有效。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与探索,以及对幼小衔接中课堂习惯的培养内涵及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课题注重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侧重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预期成果易于推广,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这种建构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积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上的人本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
3、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取得成功。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4、潜力学理论。在人的体内蕴藏丰富的自然、社会的精神禀赋与潜能,即“沉睡着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强大的、无穷的,唤醒它能让人奋发向上,提高智能。
三、课题的界定
良好课堂习惯具体地说,就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习惯意识,在正确地理解习惯与学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道德观、规范科学化学习行为,培养持久恒定的学习情趣。另外,从习惯培养的一致性、相承性、连接性以及渗透性的这些方向去考虑。幼小学习习惯的衔接它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共同配合协作完成,而且也只有家、园、校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做到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孩子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及问题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2、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的课堂习惯的策略,以使幼儿能具备适应小学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内容:
1、使幼儿具备幼小衔接的课堂习惯的意义与价值。
2、幼小衔接中幼儿课堂习惯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3、培养幼小衔接中幼儿倾听、积极发言、观察思考、合作学习、有序操作等课堂习惯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我们将通过查找、分析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个案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观察等方式,对一年级学生及幼儿园大班幼儿进行课堂行为习惯现状调查,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归隐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力求实施方案科学、可行。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儿童各方面的观察、测试,建立档案等,不断修改完善培养措施,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中的课堂习惯培养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2011年8月—2012年8月,共一年。来研究本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
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
2、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加强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3、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研究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6月)
1、研究全面启动,并完成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检测与评估。
2、构建基本操作模式:通过“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小结----学习”的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侧重幼儿倾听、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按要求操作、合作学习等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3、阶段性推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1、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编辑成册,形成《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论文汇编》
2、撰写《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3、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实践成果:
1、幼儿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得以提升。
3、可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运用。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主持人:朱海英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主要成员:李春枝、朱亚楠、刘美玲、张凯、武乐负责对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实践工作。
其他成员:吕倩、赵建华、陈莹、赵芳、李钦进行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我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教师素质较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强、氛围浓,近年来,相继开展的重要科研课题有: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三片地区发展水平研究》;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研究”、“幼儿美术教育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幼儿主体性缺失现象的原因和改善策略的研究等。
课题主持人为副园长,小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主持过国家级子课题“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与实践”、“以教学案例分析为手段促进教师反思能力提升的研究”、省级课题“幼儿创新美术教育的研究”;市级课题“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有保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均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幼儿园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参考资料,声像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资料基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与实施,建立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定期开展活动,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我园与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为邻,并得到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开展各项课题研究。课题组已做好经费预算,幼儿园给予资金及研究中录像机、照相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全力支持。
十、参考文献
1、朱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帼眉《学前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克劳幕娅(美)《美国人的家庭教育》,1998年版。
4、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
8、孙云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版
9、孙宏艳《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版
第二篇: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进入小学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储备问题,而是孩子是否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5—7岁。现在谈谈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幼儿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热爱学习, 善于思考。热爱学习, 就是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对于衔接班的孩子来说,要让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显然有些太深奥,成人应了解儿童的需要,适时地开展一些活动,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次在和幼儿一起玩遥控赛车时,由于赛车是新买的,开始大家都不会,这时我向孩子们推荐说明书,并念给他们听,孩子们和我一起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做,最后赛车动起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我趁机告诉他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汉字,鼓励他们多识字,不久也会像老师这样能看懂说明书。孩子们立即对认识汉字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兴趣影响孩子一生。”孩子能具有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 就能为一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善于思考,也就是在学习时善于动脑筋,多想。“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深钻细究”。细细地咀嚼能品出滋味,细细地想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小学时常碰到这样的情景:全班学生都在认真看书,看完书提问,有的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有的同学一问三不知,一个重要的原因前者边看书边思考,而后者仅是走马观花,不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同学,往往还能从无疑处生疑。语文老师在布置学生写自读笔记时,有一个部分即“质疑”,会思考的同学在这一部分提了许多问题,不善于思考的同学就在这一部分写上“无”字,是真的没问题吗?显然不是的。宋朝的思想家张载曾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可见善于思考的重要。思考不但能促进理解,而且能增强记忆,所以说从小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二、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小衔接班是刚从大班升上来的孩子,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上课好动注意力分散。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首先,成人要对幼儿作出听的要求:
1、认真听老师讲课,理解讲课内容;
2、注意听同学发言,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他回答的对或是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边听边思考,同意的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时要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孩子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激起幼儿听的兴趣。并利用激励性的语言促进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如:“XX小朋友真会听!”“认真听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习惯
幼儿进入衔接班,开始有少量的作业练习,很多孩子还是第一次比较正式地写作业,书写时仍然是涂鸦或卷面不整洁。我认为好的习惯一开始就养成远比犯错后再不断纠正效果好。孩子虽小,但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非常重要,应在开始作业时就让幼儿知道书写的要求,以至于习惯成自然。
四、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孩子从进学校起,就要独立安排时间,准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幼儿园时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老师或家长的督促下完成。进了小学,老师就不是时时处处跟着学生,从这时开始,学生就要有独立支配时间的好习惯。知道什么时间完成作业,什么时间看书,什么时间活动, 因此,合理安排时间这也是不可少的学习习惯。刚接触这个班的孩子发现他们没有时间概念,同样一起布置的任务,有的能已经写到100,有的东磨西蹭才写到10,幼儿园没有具体的目标任务,一般没对幼儿作强制要求,写到哪算哪。因此写作业时边写边玩的现象很普遍,作业想写就写,想玩就玩,一会儿要解便,一会儿要想喝水。
首先让幼儿有上课下课的概念,如孩子还不认识钟表,我指着时钟告诉他们,长针指着12我们开始上课,等指到6的时候我们才下课,现在还没有上课,要解便要喝水的抓紧时间,上课就不允许了,那样会耽误学习知识的时间。现在孩子在下课休息的时候眼睛会时不时的盯着钟表,一些接受比较快的孩子还会提醒其他孩子快上课,要怎么怎么样。
其次,培养孩子任务意识,有的孩子一写作业就说老师我不想写字了,我想玩玩具。遇到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告诉孩子,写作业是爱学习的表现,不断表扬写作业认真的孩子,对开始写的不太好的孩子给予鼓励,让其充满信心。同时,作业也不是写到哪算哪。如布置了任务后,根据作业量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当时钟的长针指到哪里时必须写完,其实刚开始时随便时间怎样宽裕,始终有些孩子是完不成的,这样做让大部分幼儿有了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想边写边玩的小朋友要少些了,而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孩子不但可以获得小小的奖励(如小红花),还可以去自己玩玩具。有部分喜欢边写边玩的幼儿,没了玩的氛围(看别人都很认真),也开始写作业了,尽管速度慢,但慢慢地边写边玩的习惯没了,一段时间后,取消奖励,让幼儿逐步养成习惯,同时觉得按时完成作业是自己的学习任务。
再次,让幼儿适当有自己的空间,学会安排时间。我给幼儿创造独立安排时间的机会,如前面提到的先完成作业的孩子,可以自己自由活动,刚开始让孩子在规定区域内活动,教师在旁边悄悄观察,教孩子一些和小朋友沟通、玩耍的方法,并教一些不用老师带着耍的游戏。慢慢地扩展范围,教师也慢慢放手。我想这样进入小学后,孩子能更快适应课间生活。这种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不只于学习有益,对今后工作、处世都将大有好处。
另外,写字的姿势、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爱护书本保持书本清洁的习惯,对初入学的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整洁,有条理性,不仅是一个人的纪律性和内心修养的表现,而且还是安排好学习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学生做任何事情都随随便便,那他多半就会记不住规则、定理。由于动不动就要寻找没有及时放回原处的书本、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就很容易使孩子们情绪急躁,妨碍他集中思想
搞好学习。这些看起来是些琐碎小事,但不能“因善小而不为”,因为它也是搞好学习的基本保证。
各种良好的习惯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如课堂上,“听”“说”“思”三者是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认真听了、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说。孩子的习惯和性格,是积年累月而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更是如此。我们在平时要从点点滴滴抓起,对孩子多一点启发,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帮助,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一定会养成。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为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
一、家长首先要激发孩子入学的愿望
孩子上小学,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除了在物质上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外,还要营造入学的情境,让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盼望早一点上小学。家长还应帮助孩子正确了解学校,知道小学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要认真学习,要做作业,还要考试。
二、学习上的准备
1、阅读的能力。阅读能使孩子接触并掌握大量的词汇,提高其分析能力,所以有必要每天和孩子阅读半小时,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来帮助幼儿学习。
2、倾听的能力。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的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
3、关于拼音学习问题。家长可利用大班下学期或暑假这段时间适当地做一些铺垫工作,可以让孩子听听拼音的磁带,配合儿童图书,学习认识拼音字母,将拼音的学习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4、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有时会发现孩子不做作业,可能是因为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语言。语言要逐渐规范、精炼、复杂。阅读故事时,不要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能听过全文,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语汇,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给孩子适当地布置一些小任务,为理解任务性、指令性语言打好基础。
5、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要完成学校的学习活动,靠的大多是注意力的训练。在入学以前,应该帮助孩子发展注意力,使孩子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三、社会适应准备
1、交际能力。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闷声不响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在入学前,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家长责无旁贷的。
2、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扫地、拿牛奶、分碗筷、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
四、生活上的准备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上处处要依赖成人。而入小学后,情况一下子发生变化。因此生活能力上的培养和逐步过渡,也是很重要的。平时,每天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吃饭和穿脱衣裤一定要让他自己来,逐步建立自己科学、方便、习惯的生物钟,几点睡、几点起等。少看电视,可以教会孩子认识钟点,使他养成时间概念,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不迟到。
五、物质上的准备
主要是准备好必要的文具用品如书包、铅笔盒、铅笔、橡皮等。一切用品以舒适、简单、实用为主。
总之,让孩子顺利地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园、学校、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篇: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迅速期,也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最佳的年龄阶段,及时为幼儿提供所需营养,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而良好的进餐习惯又是保证幼儿营养摄入的重要前提。营养丰富的食品能否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先决条件是吃进去,若吃不进去,再好的营养食品都无法发挥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有的爸爸妈妈这一代就是独生子女了,孩子在家倍受宠爱。爱吃什么,家长就买什么,根本没有考虑营养的合理搭配与平衡问题。而且,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从而使幼儿养成偏食、挑食、无节制的吃零食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由此可见,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十分关注问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练习形成,也可以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而形成。
进餐习惯:是指幼儿在进餐活动中已经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良好进餐习惯:是指幼儿在进餐时保持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
培养策略:是指在幼儿进餐教育中,教师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通过对该课题近半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结合研究的对象开展大量的收集、探索等各项研究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对研究的结果较为满意,达到先前的预期效果。探索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家庭指导策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学前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进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二)研究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和谐发展。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前提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幼儿,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不良进餐习惯,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前提。平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杜绝偏食、挑食。英国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表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进餐习惯与生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2.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促进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3.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研究内容
1.卫生进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认真清洗,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注意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不厌食,能情绪愉快的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礼貌进餐(不喧哗,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
4.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5.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三)研究重点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观察了解幼儿进餐时所存在的不良习惯,找出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原因,然后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收集相关资料、观察分析、交流研讨并从大量的活动实践中,找出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手段,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的准备阶段:2015.9.2—9.25)
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申报课题。进行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研究分工。
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2015.9.26—11.31)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文章,夯实理论基础。
2.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研究,细化研究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指导方法等方面的整合策略)。
3.收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调整再实施。
4.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典型案例集体分析、优秀案例赏析、视频案例研析等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反馈、小结、反思、调整;定期开展现场观摩研讨。
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12.1—12.15)
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多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资源,并与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出发,走一条适合本课题研究的道路。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班级幼儿的进餐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进行提炼。
3.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实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用以引导活动,并根据实践发展,分阶段进行总结活动效果。
4.案例研究法:找出典型事件,以研训形式分析、讨论现有问题及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采用观察研究、案例研究、总结研究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本课题以新《纲要》的整体教育观为导向,吸纳陈鹤琴等教育家的课程思想,通过研究培养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以丰富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行为、养成习惯为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方面还要做到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家庭要求一致。
(二)本课题的可创新之处: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2.为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八、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
1.针对各种实践探索撰写阶段性小结。2.课题相关论文、案例的汇编。
(二)最终成果
对课题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总结性报告及论文和成果集(个案研究集、论文集)
第四篇:幼小衔接中孩子需要培养哪些习惯
“幼小衔接”中孩子需要培养哪些习惯?
1.注意调整孩子作息
幼小衔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作息时间的变化,家长可以利用暑假,慢慢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培养早睡早起的习惯。
一般而言,幼儿园的孩子午睡时间很长,会在2~3个小时,9月份入学后,有些学校只会安排1个小时左右的午睡时间,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安排午睡时间,所以从暑假开始,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的时间,但减少的过程只能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2.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同阅读。给孩子一些可以自己读的书,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并仔细地倾听孩子对故事的描述,问一些和故事有关的问题,知道孩子到底对故事理解了多少,从而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
3.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
家长应该开辟出一方学习小天地,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学习房间或一个角落,要求安静、简洁,因为东西过多会分散学习注意力。灯光应柔和,左侧取光。孩子写作业时一定要专心认真,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必要时,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不要过多指导或唠叨,以免影响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4.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习
从周围生活中引导孩子对形状、数量关系等的感知和学习。可以利用超市的排队长龙、屋顶的模样、餐前餐具摆放等事情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孩子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兴趣和探究的冲动。
第五篇: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现在的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 另外,由于一些家长自身在对生活习惯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对于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有一些不良的影响。
3.幼儿园缺少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评价制度等诸多原因,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虽然部分一线幼儿教师,在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中针对这一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仅仅只是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为此,我通过对本问题的研究,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实施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卫生习惯(如自己会正确的洗脸、洗手、洗脚等盥洗);进餐习惯;以及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等)。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原则,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则。
五、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之具有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生活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具体目标是: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这次的研究,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提高。
4、探索为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保持家园一致,为幼儿创设初步的生活习惯观的空间。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重点研究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预计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上有所突破。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集体教学活动、活动区、日常生活中)
3.如何将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改变一些原有的落后观念,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七、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谈话法。具体如下: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法)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谈话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