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开疆--招商引资理论实践及方法
招商引资理论实践及方法
招商引资理论实践及方法
周开疆教授
招商引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招商引资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招商引资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
一、招商理论及政策导向。1.主导理论。
——投资理论;
a.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目的。b.招商引资分为两大部类。——比较优势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 案例 案例
——“两缺口理论”; 儲蓄缺口。税收缺口。——实证分析;2.指标体系。
——引资依存度; 存量引资额度:GDP
招商引资理论实践及方法
——引资比重;
当年实到资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评价指标。投入产出率,投资密度,结构优化率,税收贡献度,就业贡献度,环境优化度。3.政策导向。
——统一中外企业所得税率; ——限制投资领域; ——减免出口退税率; ——提高引资门槛; ——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二、科学招商战略。
1.招商战略定位。(SWOT法)优势、劣势、机遇、危机分析 2.科学招商内涵。
——“4个严把”; —— “4个不招”; ——“4个着力”; ——“5坚持5结合”。3.案例分析。
三、科学招商策略。1.招商基础。
—— “6个有”
招商引资理论实践及方法
2.招商准备。信息收集,项目储备,项目包装。3.招商策划。
招商引资策划体系;招商引资策划程序。招商引资统筹概念。4投资促进。项目推介,环境宣传,投资考察,项目洽谈。5.招商管理。规划制定,招商统计,目标考核,人员培训,绩效评估。
第二篇:浅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方法
浅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目前,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县与区县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招商引资成效的比拼。事实上,哪个地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那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招商方式和行为的不同选择,招商引资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异。作为区县政府,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处理好招商引资中的各种关系至关重要。
一、招商引资的方式
1、改善环境招商引资。近年来,有些区县不惜花巨资组团到省外、国外去招商引资,想以此提高“效果”,殊不知,客商到一个区县投资,并不会轻率作出决策,而要对一个地方进行综合评估后,才会最后决定。如果环境建设好了,“筑好巢”必然能引得来“金凤凰”,反之,即使客商引得来,实地一考察,发现你的区县投资环境达不到要求,也不会真正来投资的。
2、推出优势项目、产品招商引资。很多外资、外地客商到某地投资,只会带着资金前来找项目进行投资,找产品开发。因此,区县在招商引资中,一定要将本地的优势项目、优势产品推介出去,供客商选择,这样招商引资成功的可能性才大。因为客商投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带来投资回报,只有市场潜力好、投资汇报率高的项目、产品,对他们才会有投资的吸引力。
3、积极利用网络招商引资。近些年,电脑网络迅猛发展,国内外稍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网上招商引资,不仅有可能,而且招商
引资的成本极低,只要方法运用得当,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4、发挥客商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实现“以商引商”。区县对引进的客商企业,一定要做到每引进一个就要全力服务好,使其真正感到投资环境好、各项服务好,这些客商对这里就会有一个好的影响,通过他们对其他客商现场说法,是招商引资中最好的活“广告”,比别的招商方式都好。
二、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优惠招商,压低土地价格招商,造成应得利益大量流失。一些区县为了营造气氛,多引快引资金,展开了同周边区县在政策上的竞相攀比,甚至不惜血本,压低地价、让税让利,承诺“只要你能来,什么都好说”。有的企业专门找“优惠”的空子,吃完了甲地的优惠又跑到乙地去。
2、政府包办代替,招商引资主体错位。招商引资中,政府任务应该是定规划、搞协调、抓服务、管督促,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局面。但现实情况是政府想方设法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往往是政府忙得不亦乐乎,效果不佳。
3、重引进轻管理,管理和引进脱节。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引进的力度大,管理的力度弱,相互脱节。由于重引轻管,服务没跟上,联系不紧密,使得一些老客商、老企业产生了环境差的印象,有被骗上当的感觉,不愿再加大投入。
4、引进的项目不少,但质量不高。有的地方为了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来创造政绩,热衷于盲目追求招商数量和金额,对引进的资金和项目是否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是否能发挥当地优势,是否环保,很少考虑,结果盲目引进,引进了不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危害不浅。
5、策划包装项目不详实,好的项目拿不出来。
招商引资应该做到推出的项目要是别人所期望的项目,介绍的企业要是别人所期待的合资合作伙伴,提出的条件要有吸引力。由于项目过于概念化,让人感到不塌实,难以确定投资,且真正让人心动的项目
很少。一个好的企业能够吸引外商,一个好的项目更能够留住客商。
三、处理好招商引资中的关系
1、在政策导向上,妥善处理好名和利的关系。追求效益、谋求发展是招商引资中双方的共同目标,尤其是投资方常常把利益作为投资取向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顾及国家的大政策,不能只顾名不要利。该优惠的政策一定要到位,不该优惠的也不能随意放宽,对那些只重政绩、不顾政府税收、增大招商成本的做法要坚决纠正。
2、在招商主体上,要妥善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招商引资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工程,政府肯定要抓,并要建立目标责任制,逐个项目抓落实。但是更应该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打头阵,政府搞服务,可以提高企业与客商之间直接洽谈、直接签定项目和引进资金的成功率。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研究和改善发展的软环境,不断增强本地区对外的吸引力。
3、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妥善处理大与小的关系。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项目,对硬件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如各类园区,就要重点引进大项目、大公司甚至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作为重头戏来唱。但对于相对劣势的地区,特别是交通条件很差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有大引大有小引小,特别是对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小项目,边远地区的成本相对较低,适应性更强,招商工作也更容易开展。
4、在引进的内容上,要妥善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
招商引资不外乎引进资金、设备等硬件以及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等软件。作为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发展经济的突出矛盾是资金紧缺、设备落后,应将资金和先进的设备的引进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必须重视人才和管理技术的引进,才能使资金和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
5、在引进的速度上,要妥善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要把效益作为招商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讲数量更重质量。要彻底摈弃过去那种图形式、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促使项目尽快产生效益,按预期收回投资。作为区县一级政府而言,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招商引资成效,项目和资金在本地落户,形成固定资产,有利于税收较快地增长。对于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对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第三篇:发展规划咨询理论方法和实践试卷88分范文
1.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根据空间结构理论中的网络理论,网络的中心是()。
A.线路
B.节点
C.域面
D.通道
2.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
A.国家、省、市县
B.省、市县
C.市、县
D.国家、省
3.德尔菲法一种利用函询形式进行的集体思想交流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的反馈函询法。
A.署名
B.匿名
C.著名
4.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开发和管制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严禁限制开发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
B.限制开发区域着重提出严格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方向的产业发展的措施
C.优化开发区域用于城镇和工业建设的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应高于重点开发区域
D.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和工业建设用地比重的增长速度可不予控制 ? 5.我国最早正式提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是()。
A.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B.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6.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7.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8.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
D.生态经济
9.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展望到()年。
A.2020
B.2025
C.2030
D.2035
10.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集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下风下水区域,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限制开发区域
B.位于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下游河段的相邻区域不宜设置重点开发区域
C.考虑对老少边穷区域的政策扶持,有一定数量的重点开发区域可以分布在条件适宜的相对欠发达地区
D.重点开发区域要与国家和省(区、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相协调
2.多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我国于1994年7月正式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内容主要包括()。
A.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经济可持续发展
D.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E.本代人的公平与代际间的公平?
2.关于主体功能区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既是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基础
B.主体功能区体现适度均衡发展的理念 C.主体功能区强调主体功能
D.主体功能区是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
3.目前我国发展规划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哪几个大类。
A.总体规划
B.专项规划
C.区域规划
D.主体功能区规划
E.城市总体规划
4.按照评估时点的不同,定期评估可分为哪些类型?()
A.评估
B.中期评估
C.终期评估
D.应急评估
5.下列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的主导因素特征指标的是()。
A.拥有一个100万人口以上的核心城市
B.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呈现上升态势
C.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较高
D.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高
E.因人口、产业集聚而出现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
6.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主要从下面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的状况。()A.要素条件
B.需求条件
C.相关及支撑产业
D.公司战略
E.经济政策
7.下列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主要内容的是()。
A.开展国土空间综合评价
B.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C.分析区域发展环境
D.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战略
E.制定区域政策与绩效评价方向
8.根据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实现的过程,存在着哪两种不同的运动和效应?()
A.回波效应
B.扩散效应
C.极化效应
D.涓流效应
9.下列政策属于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的是()。
A.财政政策
B.医保政策
C.土地政策 D.人口管理政策
E.人才政策
F.环境保护政策
10.下列属于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是()。
A.可利用土地资源
B.环境容量
C.生态系统脆弱性
D.人口集聚度
E.经济总量
3.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公共产品一般具有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的特征。
Y.对
N.错
2.发展规划的附件,不具备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Y.对
N.错
3.在“十三五”时期,国家正在探索推进省级层面的“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
Y.对
N.错
4.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规划由中央会同省级确定,明确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空间范围原则上应全覆盖。
Y.对
N.错
5.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战略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最高纲领,主要包括城市化战略格局、生态战略格局、农业战略格局。
Y.对
N.错
第四篇: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考点总结
领导学
1、什么是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观的要点有哪些?
特点:
2、如何理解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
3、领导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联系:
区别:
4、领导学的基础和领导的一般功能:领导学以领导艺术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5、领导的三层次结构:这一结构以领导现象为中轴,以领导活动的规律为中心内容,以领导艺术为提升领导水平的主要途径。1)领导学:提供分析领导现象,揭示其规律的基础性原理原则2)领导科学:提供实际开展的领导活动的理性分析方式3)领导艺术:提供具有典型性的领导活动的技艺总结。
6、领导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1)领导是社会组织协调统一的保证2)领导贯穿于社会组织活动的全过程3)领导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组织活动的成败
7、领导者的三重规定性:职位、职权、职责
1)职位:领导者的职位是指权力机关或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与规程,按规范程序选举或任命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和责任。
领导者职务的特点: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定下来的;职位的设置有一定的数量规定性;职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职权:领导者的职权是他行驶指挥与统御过程的支配性影响的实证条件。
职权与职位的关系:职权由职位派生出来,两者同质同量,职位与职权有对称关系,职权是法律认可与确认的权力。职权的范围:人事权、财权、组织性权力 3)职责:
内容:
政治责任,造成的客观影响;工作责任,岗位责任与领导责任;法律责任,起惩戒作用。
8、领导素质: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特点:综合性,以政治修养为核心,全面协调发展;阶级性,服从本阶级的利益;层次性,高层确定大政方针,中层实现大政方针,基层执行合理指令;动态性,动因是社会实践情况。
9、领导素质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性:1)加强领导者的素质修养是领导者自我完善的需要 2)加强领导者的素质修养是有效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保证3)加强领导者素质修养是加强领导影响力的客观要求(构成统御权影响力的要素:品格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感情因素)4)加强领导者素质修养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基础
10、论领导班子素质结构的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就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综合体。1)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
3)智能结构:
4)气质结构:
11、西方领导体制的变迁: 1)家长制行政领导:
表现: 延续到19实际中叶 2)“硬专家”转行领导:经理层的兴起:
3)职业“软专家”领导: 4)专家集团领导:
12、我国领导体制的发展阶段、问题、改革措施:
发展阶段:1)1949—1956,厂长负责制(一长制)弊:忽视了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出现个人独断,专行,党的监督和一长制对立起来,缺乏规章制度,出现党委包办代替现象。2)1956—1966,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论十大关系》特点:党委实行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结果:以党代政,形成了党委书记一长制。3)1966—1976,国家领导体制受到损毁性摧残的阶段,1978年,明确提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基本改变了党政主要领导由一人担任的做法,明确规定党委分使决策权,厂长负责管理权。4)1984年,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是法人代表,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党组织贯彻大政方针,做好企业思想组织工作,进一步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5)1993,实行公司合同制改革,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问题:1)权力:过分强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少(权力集中)2)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3)机构设置不合理,领导体制不健全 改革措施:1)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主题
2)优化党政关系,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和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强化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
3)在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度分权:要合理划清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理顺政群关系;适度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打破政府垄断。4)改革组织人事制度,优化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
5)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族化:决策系统包括的子系统(情报信息系统,参谋咨询~,决断~,决策执行~,监督~,反馈~,评价与奖惩~)
13、领导体制的含义、性质、作用: 含义:
性质: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作用:
14、决策的含义,作用: 含义:
广义的决策特征:创造性;目标性;优越性;实施性
作用:1)科学决策是一切行动和工作的先导,是事业成功的关键2)科学决策是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的基础3)科学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5、科学决策的内涵:是指按照决策的科学理论和健全的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的活动。它代表着现代领导决策的方向,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有机统一。
16、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统一(关系):
1)决策民族化是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2)决策科学化又是决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和落脚点3)决策法制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可靠保障
17、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措施与途径:
1)推进决策与执行的适度分离2)加强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3)建立有效的决策回应载体;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众→决策回应载体→决策部门→公众这样的回应系统
4)建立、健全公共决策机制:公共决策承诺制;公共决策复议制;重大决策听证制;决策法规回应制度
18、领导行为界定选择的特点:
1)客观条件允许范围内的有限性:指主体行为选择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性。2)自期目的性:这是行为主体选择的内在动因。自期目的性是指主体需要、价值判断、道德调整、信息利用与转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3)意志品质性:追求是一种意志品质,这种意志追求也是自期目的特点的延伸。因为不敢追求常常会影响自期目的的确立。4)权变性:人的行为的界定选择和客观环境是一种动态结构。它强调二者之间在动态中的适应性。5)结构性功能性优化:这是行为主体的界定选择的结构方式,即所决断的对象系统内诸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19、领导活动中边界的含义及其确定的内容: 含义:
内容:
1)内在边界和外在边界2)可控边界和不可控边界
20、战略的含义、特点、作用:
含义:战略是一种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特点: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稳定性
作用:1)战略决定着领导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2)正确的战略是群体是群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的基础
3)正确地实施战略,有利于通过一系列具体工作去夺取领导活动的总体胜利
21、选才用人与领导工作的关系:
选才用人是实现科学决策的组织保政,是否正确选才用人的问题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22、人才的含义及特征:
特征:1)社会性:人才是社会的需求和社会评价的产物,人才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2)广泛性: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
3)层次性:重视高层次人才 4)专业性: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人才
5)进步性:是指以特定的才能和专长为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6)动态性:在一定条件下,人才和非人才,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人才,是可以相互转化
23、识别人才的方法与制度:
1)查阅档案与日常工作检查相结合 2)领导亲自考察和群众评议相结合
3)委任制与考任制相结合:委任制,主要是领导决定人选,依靠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考核,然后决定是否任用。考任制,通过考试发现和选拔一批能人
4)聘任制和选任制:聘任制,是用人单位通过签订契约和合同的形式招聘人才的制度。选任制,是依照法律程序,通过群众或群众代表投票表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24、正确的用人制度: 1)考核制和奖励制
2)交流制和回避制:
3)任期制和离(退)休制:
25、领导监督的含义与特点
两个方面: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对领导者 特点:1)领导监督在本质上的多方位制约性和强调性
2)领导监督的双向性和监督主客体的相对性3)实施领导监督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4)领导监督过程的公开性和监督结果的评价性
26、我国领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问题:1)监督机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独立性
2)监督法规不完备,现行监督法规存在许多不足3)监督体制不健全,监督功能有缺陷 措施:1)必须完善领导监督的主体系统,保证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党和国家权力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执政党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专门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人民民主权力监督
2)扩大监督主体的权力,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力量3)健全监督制度,加强领导监督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4)严格限制领导者个人权力,加强民主集中的领导体制
27、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特征、作用: 含义:
特征:鲜明的党性;严格的科学性;强烈的实践性;普遍的群众性;广泛的综合性;一定的管理特性
作用:1)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2)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3)激励广大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性的重要保证4)开发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
28、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疏导方针:
1)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的认识性、情感性问题的一种精神性的转化和升华的活动 2)人民群众具有通过自我改造和教育,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特点
3)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性质的方法去解决
29、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30、领导方法的含义,特征,重要性:
特征:领导方法的目的服务性;客观真理性;多层次性;动态变异性;具体相关性 重要性:1)领导方法是有效地完成任务的“桥”或“船”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领导方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31、领导方式:
32、领导效能考评的含义,意义、原则、标准: 含义:透过领导活动的效果对领导能力的考查与测评 意义:1)考评是在领导活动中贯彻“实践标准”的需要
2)考评是推动领导活动向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3)考评是实行“任人唯贤”用人政策的需要 4)考评是加强领导活动中民主监督的需要5)考评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改善领导素质的需要 6)考评是改进和充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原则:1)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2)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3)系统和环境相结合的原则4)显性与隐形相结合的原则5)主要与次要相结合的原则6)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7)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原则8)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标准:1)根本标准:
2)经济标准:主要目的就是尽量降低和压缩领导活动过程中的开支包括时间、精力损耗 3)效率标准:主要测定领导活动效果的最大化或者在产出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投入最小化
4)效益标准:关注的是领导效能、效率的正面社会效应和领导效果的质量
5)公平标准:是领导活动的终极价值取向。公平作为领导效能的一项评价标准,关心的是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公正分配。
第五篇:TRIZ相关方法理论
物理矛盾一般来说有2种表现:
一是系统中有害性能降低的同时导致该子系统中有用性能的降低。
二是系统中有用性能增强的同时导致该子系统中有害性能的增强。
【技术矛盾】所谓的技术矛盾就是由系统中2个因素导致的,这2个参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TRIZ将导致技术矛盾的因素总结成通用参数。TRIZ的发明者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发明专利的研究,总结出工程领域内常用的表述系统性能的39个通用参数,通用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尽管现在有很多对这些参数的补充研究,并将个数提高到了50多个,但在这里我们仍然只介绍核心的这39个参数。
39个工程参数中常用到运动物体(Moving objects)与静止物体(Stationary objects)2个术语,运动物体是指自身或借助于外力可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的物体;静止物体是指自身或借助于外力都不能使其在空间内运动的物体。
以下给出39个通用参数的含义:
(1)运动物体的重量是指在重力场中运动物体多受到的重力。如运动物体作用于其支撑或悬挂装置上的力。
(2)静止物体的重量是指在重力场中静止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如静止物体作用于其支撑或悬挂装置上的力。
(3)运动物体的长度是指运动物体的任意线性尺寸,不一定是最长的,都认为是其长度。
(4)静止物体的长度是指静止物体的任意线性尺寸,不一定是最长的,都认为是其长度。
(5)运动物体的面积是指运动物体内部或外部所具有的表面或部分表面的面积。
(6)静止物体的面积是指静止物体内部或外部所具有的表面或部分表面的面积。
(7)运动物体的体积是指运动物体所占有的空间体积。
(8)静止物体的体积是指静止物体所占有的空间体积。
(9)速度是指物体的运动速度、过程或活动与时间之比。
(10)力是指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牛顿力学,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之积。在TRIZ中,力是试图改变物体状态的任何作用。
(11)应力或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
(12)形状是指物体外部轮廓或系统的外貌。
(13)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系统的完整性及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磨损、化学分解及拆卸都降低稳定性。
(14)强度是指物体抵抗外力作用使之变化的能力。
(15)运动物体作用时间是指物体完成规定动作的时间、服务期。两次误动作之间的时间也是作用时间的一种度量。
(16)静止物体作用时间是指物体完成规定动作的时间、服务期。两次误动作之间的时间也是作用时间的一种度量。
(17)温度是指物体或系统所处的热状态,包括其他热参数,如影响改变温度变化速度的热容量。
(18)光照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系统的光照特性,如亮度、光线质量。
(19)运动物体的能量是指能量是物体做功的一种度量。在经典力学中,能量等于力与距离的乘积。能量也包括电能、热能及核能等。
(20)静止物体的能量是指能量是物体做功的一种度量。在经典力学中,能量等于力与距离的乘积。能量也包括电能、热能及核能等。
(21)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利用能量的速度。
(22)能量损失是指为了减少能量损失,需要不同的技术来改善能量的利用。
(23)物质损失是指部分或全部、永久或临时的材料、部件或子系统等物质的损失。
(24)信息损失是指部分或全部、永久或临时的数据损失。
(25)时间损失是指一项活动所延续的时间间隔。改进时间的损失指减少一项活动所花费的时间。
(26)物质或事物的数量是指材料、部件及子系统等的数量,它们可以被部分或全部、临时或永久地改变。
(27)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方法及状态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28)测试精度是指系统特征的实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减少误差将提高测试精度。(29)制造精度是指系统或物体的实际性能与所需性能之间的误差。
(30)物体外部有害因素作用的敏感性是指物体对受外部或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作用的敏感程度。
(31)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是指有害因素将降低物体或系统的效率,或完成功能的质量。这些有害因素是由物体或系统操作的一部分而产生的。
(32)可制造性是指物体或系统制造过程中简单、方便的程度。
(33)可操作性是指要完成的操作应需要较少的操作者、较少的步骤以及使用尽可能简单的工具。一个操作的产出要尽可能多。
(34)可维修性是指对于系统可能出现失误所进行的维修要时间短、方便和简单。
(35)适应性及多用性是指物体或系统响应外部变化的能力,或应用于不同条件下的能力。
(36)装置的复杂性是指系统中元件数目及多样性,如果用户也是系统中的元素将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掌握系统的难易程度是其复杂性的一种度量。
(37)监控与测试的困难程度是指如果一个系统复杂、成本高、需要较长的时间建造及使用,或部件与部件之间关系复杂,都使得系统的监控与测试困难。测试精度高,增加了测试的成本也是测试困难的一种标志。
(38)自动化程度是指自动化程度是指系统或物体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的能力。自动化程度的最低级别是完全人工操作。最高级别是机器能自动感知所需的操作、自动编程和对操作自动监控。中等级别的需要人工编程、人工观察正在进行的操作、改变正在进行的操作及重新编程。
(39)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能或操作数。
为了应用方便,上述39个通用工程参数可分为如下3类:
物理及几何参数:(1)~(12),(17)~(18),(21)条。
技术负向参数:(15)~(16),(19)~(20),(22)~(26),(30)~(31)条。
技术正向参数:(13)~(14),(27)~(29),(32)~(39)条。
负向参数(Negative parameters)指这些参数变大时,使系统或子系统的性能变差。如子系统为完成特定的功能所消耗的能量(第19,20条)越大,则设计越不合理。
正向参数(Positive parameters)指这些参数变大时,使系统或子系统的性能变好。如子系统可制造性(第32条)指标越高,子系统制造成本就越低。
【管理矛盾】所谓管理矛盾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但是子系统之间产生不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整个系统产生问题。比如: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的矛盾,一个工艺与另一个工艺的矛盾,一个机器与另一个机器的矛盾,虽然各个部门、各个工艺、各个机器等都达到了自身系统的良好状态,但对其他系统产生副作用。
为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矛盾,TRIZ建立了一系列用以解决矛盾为目的的工具和原则,它们大致可以分为3类:TRIZ的理论基础、分析工具和知识数据库。
【TRIZ的理论基础】TRIZ的理论是建立在技术进化论的系统之上的,阿奇舒勒通过研究给出了技术系统演变的8个模式,它们对于产品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技术系统演变遵循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
(2)技术系统演变的趋势是提升理想状态。
(3)矛盾的导致是由于系统中子系统开发的不均匀性。
(4)首先是部件匹配,然后失配。
(5)技术系统首先向复杂化演进,然后通过集成向简单化发展。
(6)从宏观系统向微观系统转变,即向小型化和增加使用能量场演进。
(7)技术向增加动态性和可控性发展。
(8)向增加自动化减少人工介入演变。
【分析工具】分析工具是TRIZ用来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或模式,阿奇舒勒通过总结和演绎得出了许多实用的分析工具。这些分析工具使TRIZ理论能够在实际中广泛应用。
矛盾矩阵
前面已经讲过,两个通用工程参数导致了系统的技术矛盾,那么将这两个参数相结合就能够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于是TRIZ用了数学上比较常见的矩阵的方式来简单地表述出找到解决办法的途径。在阿奇舒勒的矛盾矩阵中,将39个通用工程参数横向、纵向顺次排列,横向代表恶化的参数,纵向代表改善的参数,在工程参数纵横交叉的方格内的数字代表建议使用的40个发明原理的序号。矩阵共组成了1 521个方格,其中有1 263个方格内有数字。在没有数字的方格中,“+”方格处于相同参数的交叉点,系统矛盾由一个因素导致,这是物理矛盾,不在技术矛盾应用范围之内。“-”方格表示没有找到合适的发明原理来解决问题,当然只是表示研究的局限,并不代表不能够应用发明原理(矩阵图见附录)。
【应用矛盾矩阵的步骤】应用矛盾矩阵解决工程矛盾时,建议使用以下16个步骤来进行。当然这也只是建议,具体应用时可以增加或者跳跃。
(1)确定技术系统的名称。
(2)确定技术系统的主要功能。
(3)对技术系统进行详细的分解。划分系统的级别,列出超系统、系统、子系统各基本的零部件,各种辅助功能。
(4)对技术系统、关键子系统、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作用进行描述。
(5)定位问题所在的系统和子系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避免对整个产品或系统笼统的描述,以具体到零部件为佳,建议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工程描述方式,定语修饰词尽可能少。
(6)确定技术系统应改善的特性。
(7)确定并筛选待设计系统被恶化的特性。因为,提升欲改善的特性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其他一个或者多个特性的恶化,对应筛选并确定这些恶化的特性。因为恶化参数属于尚未发生的,所以确定起来需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8)将以上2步所确定的参数,对应附表所列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进行重新描述。工程参数的定义描述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作,不仅需要对39个工程参数的充分理解,更需要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
(9)对工程参数的矛盾进行描述。欲改善的工程参数与随之被恶化的工程参数之间存在的就是矛盾。
(10)对矛盾进行反向描述。假如降低一个被恶化的参数的程度,欲改善的参数将被削弱,或另一个恶化的参数被改善。
(11)查找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得到所推荐的发明原理的序号。
(12)按照序号查找发明原理汇总表,得到发明原理名称。
(13)按照发明原理的名称,查找发明原理的序号。
(14)将所推荐的发明原理逐个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探讨每个原理在具体问题上如何应用和实现。
(15)如果所查找到的发明原理都不适用于具体的问题,需要重新定义工程参数和矛盾,再次应用和查找矛盾矩阵。
(16)筛选出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进入产品的方案设计阶段。
【物-场分析】解决技术矛盾需要通过矛盾矩阵来找到相符合的发明原理,再根据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然而能迅速地确定技术矛盾类型,才能在矩阵中找到相对应的发明原理,这需要工作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但是在许多未知领域却无法确定技术矛盾的类型,所以我们需要另一种工具引领我们找到技术矛盾的类型,于是TRIZ理论又引入了物-场模型。物-场模型是TRIZ理论中重要的问题描述和分析工具,用以建立与已经存在的系统或新技术系统问题相联系的功能模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物-场模型分析,来查找相对应的问题的标准解法和一般解法。
物-场分析是TRIZ对与现有技术系统相关问题建立模型的工具。技术系统中最小的单元由两个元素
以及两个元素间传递的能量组成,以执行一个功能。阿奇舒勒把功能定义为两个物质(元素)与作用于它们中的场(能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即是物质S2 通过能量F作用于物质S1,产生的输出(功能)。所谓功能,是指系统的输出与系统的输入之间的正常的、期望存在的关系。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函数:y=F(x1,x2,x3,„,xn)其中y表示输出,x1,x2,x3,„,xn 表示输入,函数F表示功能。我们也可以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功能,功能就是指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TRIZ理论中,功能有3条定律:
(1)所有的功能都可以最终分解为3个基本元素(S1,S2,F);
(2)一个存在的功能必定由3个基本元素构成;
(3)将3个相互作用的基本元素有机组合将形成一个功能。
在功能的3个基本元素中S1,S2是具体的,即是“物”(一般用S1表示原料,用S2表示工具);F是抽象的,即是“场”。这就构成了物-场模型。S1,S2可以是材料、工具、零件、人、环境等;F可以是机械场(Me)、热场(Th)、化学场(Ch)、电场(E)、磁场(M)、重力场(G)等。
例:自从蒸汽机车发明之后,人们越来越追求其速度的提升。机车要有高速度,必须行驶在钢轨上,但是机车的轮子和钢轨之间却有摩擦力,虽然研究者们不断进行材料和技术的革新,但一直存在的摩擦力却阻碍了机车速度的进一步提升。机车和钢轨构成了一个系统,速度和能量的损失是发明中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功能来解决问题,机车和钢轨是2个物,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场来构成物-场模型。于是发明家引入了磁场,令机车和钢轨之间产生排斥的力,使机车和钢轨分离,导致摩擦力减到最小值——趋近于零。这样机车浮于钢轨之上,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能量提高速度。
在上例中,机车是S1,钢轨是S2,磁场是F,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物-场模型。
根据对众多发明实例的研究,TRIZ理论将把物-场模型分为4类:
物-场模型分类
第一种模型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重点需要关注剩下的3种非正常模型,针对这3种模型,TRIZ理论提出了
物-场模型的76个一般解法和标准解法。
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按照TRIZ对发明问题的五级分类,一般较为简单的一到三级发明问题运用创新原理或者发明问题标准解法就可以解决,而那些复杂的非标准发明问题,如四、五级的问题,往往需要应用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做系统的分析和求解。
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是TRIZ理论中的一个主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物理矛盾。该算法主要针对问题情境复杂、矛盾及其相关部件不明确的技术系统。它是一个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实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分析和转化,最终解决问题。该算法尤其强调问题矛盾与理想解的标准化,一方面技术系统向理想解的方向进化,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技术问题存在矛盾需要克服,该问题就变成一个创新问题。
TRIZ认为,一个创新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和该问题的标准化程度,描述得越清楚,问题的标准化程度越高,问题就越容易解决。ARIZ中,创新问题求解的过程是对问题不断地描述,不断地标准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初始问题最根本的矛盾被清晰地显现出来。如果方案库里已有的数据能够用于该问题则有标准解;如果已有的数据不能解决该问题则无标准解,需等待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过程是通过ARIZ算法实现的。
简单地说,ARIZ首先就是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最小化,原则是在系统能够实现其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不改变或少改变系统;其次是定义系统的技术矛盾,并为矛盾建立“问题模型”;然后分析该问题模型,定义问题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物-场分析法分析系统中所包含的资源;接下来,定义系统的最终理想解。
通常,为了获取系统的理想解,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级上分别定义系统中所包含的物理矛盾,即系统本身可能产生对立的2个物理特性,例如:冷-热、导电-绝缘、透明-不透明等。因此,下一步需要定义系统内的物理矛盾并消除矛盾。矛盾的消除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的资源并借助物理学、化学、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作为一种规则,经过分析原理的应用后如问题仍然没有理想的解,则认为初始问题定义有误,需调整初始问题模型,或者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
应用ARIZ包括以下9个步骤。
步骤1:识别并对问题公式化。
步骤2:构造存在问题部分的物-场模式。
步骤3:定义理想状态。
步骤4:列出技术系统的可用资源。
步骤5:向效果数据库寻求类似的解决方法。
步骤6:根据创新原则或分隔原则解决技术或物理矛盾。
步骤7:从物-场模式出发,应用知识数据库(76个标准和效果库)工具产生多个解决方法。
步骤8:选择只采用系统可用资源的方法。
步骤9:对修正完毕的系统进行分析防止出现新的缺陷。
76个标准解决方法
在物-场模型分析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又包含广泛,物-场模型的确立、使用有相当的困难,所以TRIZ理论为物-场模型提供了成模式的解法,称为标准解法,共76个,标准解法通常用来解决概念设计的开发问题。76个标准解决方法可分为5类:建立或破坏物质场;开发物质场;从基础系统向高级系统或微观等级转变;度量或检测技术系统内一切事物;描述如何在技术系统引入物质或场。发明者首先要根据物质场模型识别问题的类型,然后选择相应的标准方法解。
第一类标准解:不改变或仅少量改变系统。
(1)假如只有S1,应增加S2及场F,以完善系统3要素,并使其有效。
(2)假如系统不能改变,但可接受永久的或临时的添加物,可以在S1或S2内部添加来实现。
(3)假如系统不能改变,但用永久的或临时的外部添加物来改变S1或S2 是可以接受的,则加之。
(4)假定系统不能改变,但可用环境资源作为内部或外部添加物,是可接受的,则加之。
(5)假定系统不能改变,但可以改变系统以外的环境,则改变之。
(6)微小量的精确控制是困难的,可以通过增加一个附加物,并在之后除去来控制微小量。
(7)一个系统的场强度不够,增加场强度又会损坏系统,可将强度足够大的一个场施加到另一元件上,把该元件再连接到原系统上。同理,一种物质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则可连接到另一物质上发挥作用。
(8)同时需要大的(强的)和小的(弱的)效应时,需小效应的位置可由物质S3 来保护。
(9)在一个系统中有用及有害效应同时存在,S1及S2不必互相接触,引入S3 来消除有害效应。
(10)与(9)类似,但不允许增加新物质。通过改变S1或S2来消除有害效应。该类解包括增加“虚无物质”,如:空位、真空或空气、气泡等,或加一种场。
(11)有害效应是一种场引起的,则引入物质S3吸收有害效应。
(12)在一个系统中,有用、有害效应同时存在,但S1及S2必须处于接触状态,则增加场F2使之抵消F1的影响,或者得到一个附加的有用效应。
(13)在一个系统中,由于一个要素存在磁性而产生有害效应。将该要素加热到居里点以上,磁性将不存在,或者引入相反的磁场消除原磁场。
第二类标准解:改变系统。
(14)串联的物-场模型:将S2及F1施加到S3;再将S3及F2施加到S1。两串联模型独立可控。
(15)并联的物-场模型:一个可控性很差的系统已存在部分不能改变,则可并联第二个场。
(16)对可控性差的场,用易控场来代替,或增加易控场。由重力场变为机械场或由机械场变为电磁场。其核心是由物理接触变到场的作用。
(17)将S2由宏观变为微观。
(18)改变S2成为允许气体或液体通过的多孔的或具有毛细孔的材料。
(19)使系统更具柔性或适应性,通常方式是由刚性变为一个铰接,或成为连续柔性系统。
(20)驻波被用于液体或粒子定位。
(21)将单一物质或不可控物质变成确定空间结构的非单一物质,这种变化可以是永久的或临时的。
(22)使F与S1或S2的自然频率匹配或不匹配。
(23)与F1或F2的固有频率匹配。
(24)两个不相容或独立的动作可相继完成。
(25)在一个系统中增加铁磁材料和(或)磁场。
(26)将(16)与(25)结合,利用铁磁材料与磁。
(27)利用磁流体,这是(26)的一个特例。
(28)利用含有磁粒子或液体的毛细结构。
(29)利用附加场,如涂层,使非磁场体永久或临时具有磁性。
(30)假如一个物体不能具有磁性,将铁磁物质引入到环境之中。
(31)利用自然现象,如物体按场排列,或在居里点以上使物体失去磁性。
(32)利用动态,可变成自调整的磁场。
(33)加铁磁粒子改变材料结构,施加磁场移动粒子,使非结构化系统变为结构化系统,或反之。
(34)与F场的自然频率相匹配。对于宏观系统,采用机械振动增加铁磁粒子的运动。在分子及原子水平上,材料的复合成分可通过改变磁场频率的方法用电子谐振频谱确定。
(35)用电流产生磁场并代替磁粒子。
(36)电流变流体具有被电磁场控制的黏度,利用此性质及其他方法一起使用,如电流变流体轴承等。第三类标准解:传递系统。
(37)系统传递1:产生双系统或多系统
(38)改进双系统或多系统中的连接。
(39)系统传递2:在系统之间增加新的功能。
(40)双系统及多系统的简化。
(41)系统传递3:利用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反特性。
(42)系统传递4:传递到微观水平来控制。
第四类标准解:检测系统。
(43)替代系统中的检测与测量,使之不再需要。
(44)若(43)不可能,则测量一复制品或肖像。
(45)如(43)及(44)不可能,则利用两个检测量代替一个连续测量。
(46)假如一个不完整物-场系统不能被检测,则增加单一或两个物-场系统,且一个场作为输出。假如已存在的场是非有效的,在不影响原系统的条件下,改变或加强该场,使它具有容易检测的参数。
(47)测量引入的附加物。
(48)假如在系统中不能增加附加物,则在环境中增加而对系统产生一个场,检测此场对系统的影响。
(49)假如附加场不能被引入到环境中去,则分解或改变环境中已存在的物质,并测量产生的效应。
(50)利用自然现象。例如:利用系统中出现的已知科学效应,通过观察效应的变化,决定系统的状态。
(51)假如系统不能直接或通过场测量,则测量系统或要素激发的固有频率来确定系统变化。
(52)假如实现(51)不可能,则测量与已知特性相联系的物体的固有频率。
(53)增加或利用铁磁物质或磁场以便测量。
(54)增加磁场粒子或改变一种物质成为铁磁粒子以便测量,测量所导致的磁场变化即可。
(55)假如(54)不可能建立一个复合系统,则添加铁磁粒子到系统中去。
(56)假如系统中不允许增加铁磁物质,则将其加到环境中。
(57)测量与磁性有关现象,如居里点、磁滞等。
(58
(59)代替直接测量,可测量时间或空间的一阶或二阶导数。
第五类标准解:简化改进系统。
(60)间接方法:①使用无成本资源,如:空气、真空、气泡、泡沫、缝隙等;②利用场代替物质;③用外部附加物代替内部附加物;④利用少量但非常活化的附加物;⑤将附加物集中到特定位置上;⑥暂时引入附加物;⑦假如原系统中不允许附加物,可在其复制品中增加附加物,这包括仿真器的使用;⑧引入化合物,当它们起反应时产生所需要的化合物,而直接引入这些化合物是有害的;⑨通过对环境或物体本身的分解获得所需的附加物。
(61)将要素分为更小的单元。
(62)附加物用完后自动消除。
(63)假如环境不允许大量使用某种材料,则使用对环境无影响的东西。
(64)使用一种场来产生另一种场。
(65)利用环境中已存在的场。
(66)使用属于场资源的物质。
(67)状态传递1:替代状态。
(68)状态传递2:双态。
(69)状态传递3:利用转换中的伴随现象。
(70)状态传递4:传递到双态。
(71)利用元件或物质间的作用使其更有效。
(72)自控制传递。假如一物体必须具有不同的状态,应使其自身从一个状态传递到另一状态。
(73)当输入场较弱时,加强输出场,通常在接近状态转换点处实现。
(74)通过分解获得物质粒子。
(75)通过结合获得物质。
(76)假如高等结构物质需分解但又不能分解,可用次高一级的物质状态替代;反之,如低等结构物质不能应用,则用高一级的物质代替。
应用标准解法的4个步骤
从第一类解到第四类解的求解过程中,可能使系统变得更复杂,因为往往要引入新的物质或场;第五类解是简化系统的方法,以保证系统理想化。当从第一到第三类有了解以后,或解决第四类检测测量问题后,再回到第五类去解,这是正确的方法。一般应用标准解法可以遵循下列4个步骤:
(1)确定所面临的问题类型。首先要确定所面临的问题是属于哪类问题,是要求对系统进行改进,还是要求对某件物体有测量或探测的需求。
(2)如果面临的问题是要求对系统进行改进,则建立现有系统或情况的物-场模型。
(3)如果问题是对某件东西有测量或探测的需求,应用标准解法第4级中的17个标准解法。
(4)当你获得了对应的标准解法和解决方案,检验模型(即系统)是否可以应用标准解法第5级中的17个标准解法来进行简化。标准解法第5级也可以被考虑为是否有强大的约束限制着新物质的引入和交互应用。
在应用标准解法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系统所存在问题的最终理想解,并考虑系统的实际限制条件,灵活进行应用,并追求最优化的解决案。很多情况下,综合应用多个标准解法,对问题的解决彻底程度具有积极意义。
科学和技术效果数据库
所谓效果是指两个或多个参数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并产生输出。在传统的专利库中,效果都是按题目或发明者名字进行组织的,那些需要实现特定功能的发明者不得不根据与类似效果相联系的人名从其他领域寻求解决方法,由于发明者可能除了自身领域外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那么搜索就比较困难。1965~1970年,阿奇舒勒与同事开始以“从技术目标到实现方法”方式组织效果库,这样,发明者可以首先根据物质场模型决定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然后能够很容易地选择所需要的实现方法。
效果库是TRIZ知识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库和分析工具的区别在于,知识库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供转换系统的方法,而分析工具是帮助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