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范围总结

时间:2019-05-13 16:1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范围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范围总结》。

第一篇:土地范围总结

第一章

1、土地概念: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也即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4、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5、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6、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非农业生产中(一般的生产资料):地基;场地;活动空间 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场所;活动空间;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7、土地特性 1)、自然特性:a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尊重自然)b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珍惜土地)c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合理规划)d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因地制宜)e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合理利用开发)2)、经济特性:a土地经济供给的有限性b土地用途的多样性c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d土地的增值性e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8、四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9、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含义: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的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10、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体包括: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4)、应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应追求耕地质量上平衡

1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1)要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供求平衡,使各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2)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 3)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1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类型多种多样;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农地分布不均匀森林覆盖率低;土地质量较差;水土资源不平衡

13、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乱占耕地、滥伐森林(了解)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方法,为提高土地生态、经济、社会利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14、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地籍管理(基础)、土地权属管理(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核心)、土地市场管理(手段)。

第五章

1、土地制度概述

1)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2、我国土地所有制度的特点是:全部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不得买卖和非法转让。

3、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土地使用权出让由政府垄断经营以便国家宏观调控,政府以协议、招标、拍卖的方式将规定了使用期限与用途的土地提供给使用者,使用期满将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与其他附着物收回。对于土地使用权转让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使用期内允许其转让、出租、抵押及其他经营活动,国家利用价格、税收等方式对其活动进行调控。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是: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

5、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a排他性b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c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d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6、土地所有权的涵义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一定的土地所有权意味着土地所有者在相应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使用和处分土地。或者说,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

7、土地所有权包括内容: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土地处分权以上四种权能,构成土地所有权的完整结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也可以相互分离,其中最常见的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

8、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惟一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家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合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客体是上述使用权主体取得的包承地、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

9、土地权属管理概念:它是国家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而依法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科学管理。

10、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

1)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保护士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台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不断改善土地使用条件的积极性 3)调整土地关系

11、土地所有权包括内容:a依法确认土地权属b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c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12、国有土地取得方式:a有偿取得方式:出租、出让、入股b无偿取得方式:划拨、依照法律政策取得

13、土地权属流转划分:a按流转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b按流转的客体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农用地流转、建设用地流转和未利用地流转;c按其流转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一级土地使用权流转、二级土地使用权流转。

14、土地使用权一级流转定义:是指土地使用者从土地所有者手中取得土地使用权,也称土地使用权的原始取得。

15、土地使用权二级流转:指土地使用者从其他土地使用者手中取得土地位用权,也称土地使用权的继受取得。

16、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7、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级流转是指土地使用者从国家手中取得土地使用权(原始取得)。流转方式: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划拨

18、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概念: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有偿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方式。

19、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特征:a出让主体具有特定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主体是国家,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处分权。b受让主体广泛性 c有偿性d计划性

2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原则:a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b平等、自愿、有偿原则c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d充分合理有计划利用土地原则

2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5)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了解)

22、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和挂牌出让

23、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二级流转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者从其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者手中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24、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二级流转方式主要有:转让、出租、抵押

25、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概念: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出让方式:出售、赠与、继承、交换

26、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都是了解)

27、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

28、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是保证各项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重要措施。

29、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法规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为。(重点掌握两者区别)

30、土地征收特征:a是一种政府权力(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征地权,但为了保护集体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政府不能滥用土地征收权,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行使)b具有补偿性c具有强制性

31、征地补偿费的构成:(1)土地补偿费

(2)青苗费

(3)安置补助费

(4)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5)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32、征收土地审批权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1)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 hm2的;(3)其他土地超过70 hm2的。征收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了解)

第六章

1、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肥力状态制约着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具有肥力的土地,才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肥力是土地(农业土地)的本质属性和质量标志。土地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指独立于人类生产活动之外,而由自然过程给予土地的肥力。人工肥力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人类对土地所施予的各项人工措施,如耕作、施肥、修建排灌渠系、营造防护林、改良土壤……而形成的。自然肥力是人工肥力形成的基础,人工肥力是自然肥力的“加工”,二者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形成经济肥力。由于经济肥力是由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两者综合形成的,因此,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地能够提供较大数量的产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作物产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土地经济肥力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凝结在其中的人工肥力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下进行的。在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中,植物能及时吸收利用的称有效肥力,不能及时吸收利用的称潜在肥力。土地肥力状况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土地肥力状况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随着它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其原因是: 1)、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人们就能更大规模地将劳力、资本投入土地,不断地提高人工肥力。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有可能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不断地变为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形态,从而使土壤的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得到提高。

3、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增加的收益就会依次递减,出现“肥力递减现象”,其原因是对土地连续追加的投资,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时,土地肥力将会迅速提高,土地收益便以递增的趋势增长。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定土地面积上,某一生产要素连续投入,产出会逐渐达到最高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最终成为一个负数,总产量的变化先递增后递减。

5、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1)基本概念:

总产量TP(total product):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AP = TP/L

L:变动资源投入量

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MP = TP/ L(2)TP 曲线、AP 曲线和 MP 曲线特征

TP,AP,MP都是倒U型曲线。即:开始是上升的,分别达到一定点后先后转为下降。

(3)MP、AP 和TP关系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MP=0, TP最大;MP<0, TP↓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MP与AP之间关系: 当MP>AP, AP↑;

当MP

(4)土地报酬的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平均报酬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

第二个阶段,平均报酬递减,总报酬增速放慢,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 第三个阶段,边际报酬为负,总报酬绝对下降。(5)分析结论

a、在第一阶段,每投入一单位变量资源都能使产量急剧增加,使总报酬、平均报酬递增,由于投入的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数量的不足,影响了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故在变量资源充裕条件下,应追加投资。b、在第二阶段,虽然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时递减,但总产量却不断上升,投资对生产没有妨碍,故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变量资源的适应范围应在此阶段。

c、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资终止阶段。

d、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协调程度,决定了土地报酬(收益)和生产力,即土地利用和各变量资源利用效果的大小。

6、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总体因素、个别因素、区域因素

7、土地管理依据区位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下问题:第一,确定土地资源在各用途、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第三,制定合理用地的政策和规划;第四,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第五,确定不同位置地段的差额税率

8、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它包括的内容是:(1)确定土地用途;(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9、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收益、土地利用现状等。3)人的文化素质

10、土地利用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节约原则

11、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国家按照预定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

12、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13、耕地利用的特点:利用周期较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具有永久利用性能。

14、我国耕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措施:1保持耕地供需平衡

2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合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4大力开展土地整理

5建立耕地预警系统

15、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称基本农田保护区。

16、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包括:①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②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③蔬菜生产基地;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周边的耕地,应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17、如何保护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3)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内容为: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基本农田的地方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

4)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检查。

18、建设用地通常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使用范围的土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

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建设用地利用的非生态性;建设用地位置的特别重要性;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建设用地的稳定性;建设用地的扩张性

19、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管理的措施 1)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

2)大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A、确定城镇合理用地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城镇盲目扩张。要研究和编制全国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城镇的合理规模、空间布局和增长速度,并严格按规划实施。

B、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首先,要鼓励旧城改造。其次,进行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4)逐步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21、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国、省(区)、地(市)、县(市)、和乡(镇)五个层次。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政策性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然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其深度而言应属于政策性规划范畴;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于规划的最低层次,属实施型规划

22、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23、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政府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协调“吃饭”与 “建设”的矛盾;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保护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4、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a农用地用途管制b未利用地用途管制c建设用地用途管制

第七章

1、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狭义上讲,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具体场所;广义上讲,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内涵:是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即交易活动的总和;是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商品、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是与“计划”相对应的一种资源配置机制;是现实和潜在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以顾客为主体

2、土地市场

狭义上讲,是指以土地作为交易对象进行交易的场所。

广义上讲,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3、城市土地市场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共存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因此,土地市场应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

4、城市土地市场类型结构

城市各类用地市场——由城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决定,包括住宅用地市场、商业用地市场、工业用地市场等类型。由于土地经济供给稀缺性的影响,各类用途的土地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通过城市土地区位选择最佳用途的竞争,形成城市土地各类用地市场之间的关系。城市土地产权市场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土地市场,在市场上只有产权的交易,没有土地实体的空间移动。

注意:我国土地市场上交易的产权,仅限土地使用权,我国的土地市场实质上是土地使用权市场。

5、城市土地市场层次结构

1)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城市土地使用者

特征:垄断性市场

反映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交易方式:出让、租赁、入股 2)城市土地二级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受让者将剩余年期的土地使用权让予其他土地使用者

特征:竞争性市场

反映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交易方式:转让、出租、抵押、入股 3)我国城市土地两级市场结构示意图

从城市土地层次结构来看,一级市场是关键,是整个土地市场的“总阀门”,一级市场的运行状况决定了二级市场的运行状况,因此,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重点,就是对一级市场的供需和价格进行管理。

6、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 1)城市土地市场主体组织 市场主体:是指拥有独立的产权,能自主进行市场决策并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单位。市场主体要求具有产权独立、自主进行市场决策和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三个规定性内涵。2)城市土地市场中介组织

咨询公司、鉴定公司、测量师行、物业估价所、房地产租售代理公司„„

3)城市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政府是市场调控主体,城市土地市场调控组织是指各级政府。

7、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1)城市土地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中基于经济活动主体的自身经济利益,在竞争性市场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相互依存和作用,连锁互动所形成的自组织、自耦合机能的理论概括。主要包括供需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其核心是竞争机制。在市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调节力量。市场秩序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市场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及其作用程度。2)城市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机制

由于市场存在缺陷,市场机制存在失灵的一面,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不能使市场运行到达有序状态。为了维护城市土地市场秩序,政府必须对城市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此,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二者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一方面,从市场机制对宏观调控的作用来看,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必须以市场为依据,并在市场运行中进行检验和纠正,才能提高其科学性;政府宏观调控意图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贯彻,调控目标要在市场运行中实现。另一方面,从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看,国家宏观调控为市场运行导航,规定市场的发展方向,克服市场机制在利益关系上的局限性和调节活动中的短期性行为;宏观调控还可以完善市场运行条件,为市场机制发挥积极功能提供必要的前提。对企业而言,市场机制直接作用于企业活动,宏观调控通过市场机制间接作用于企业活动。

8、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必要性: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是由土地市场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加强土地市场管理

9、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整合性利益原则,即国家利益和土地市场交易各方利益辨证统一;平等对待原则,即参与主体身份平等,在等价交换基础上公平交易;控制与弹性管理原则;依法管理原则,减少市场管理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10、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11、城市土地供需范畴

1)城市土地供需总量与供需结构 2)城市土地存量供需与增量供需

城市土地存量供需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以城市建成区土地为对象而形成的供需;城市土地增量供需是指以城市规划区土地为对象而形成的供需。3)城市土地资源性供需与资产性供需

城市土地资源性需求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土地需求者对城市土地的使用价值所产生的需求;城市土地资产性需求是指从资产经营的角度来看,土地需求者对城市土地的价值所产生的需求。一般先有城市土地资源性需求,后有城市土地资产性需求。

4)城市土地所有权供需、经营权供需与使用权供需

我国城市土地供需是指城市土地经营权供需和城市土地使用权供需 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供需与二级市场供需

12、供需平衡的涵义——是由非均衡趋向于均衡的一种动态平衡

13、供需——指作为“经济人”的行为主体面对价格信号和非价格信号时所作出的最佳选择,即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14、城市土地需求——一种引致需求,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土地产品(已开发土地)产生需求才产生了对城市土地的需求。

15、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模型

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既包括供需结构平衡,又包括供需总量平衡;既包括一级市场供需平衡,又包括二级市场供需平衡。我国城市土地供需运动是在一、二级市场中的土地所有者、土地开发公司、土地需求者之间进行的,其供需平衡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共存在四种供需关系情形。

16、城市土地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四种情况:

17、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供需平衡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和利率机制来实现。1)价格机制对城市土地供需平衡的功能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变化反映了土地供需的变动,引导着供给方的土地供给规模和结构,也引导着需求方调整土地需求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土地供需总量和结构趋于一致。

2)利率机制对城市土地供需平衡的功能 利率机制:就是资金市场机制,指利息率变动与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利率能促使房地产开发公司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 利率能引导资金合理流动

18、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调控机制

1.对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S1h>D1h)的调控: 1)控制城市土地增量供给,稳定S1h: ①加强城市规划管理;②提高农地特别是耕地的价格;③建立耕地用途管制制度。2)刺激开发公司开发闲置的城市土地,使D1h增大:

①对城市土地价格实行“最高限价”管制,降低开发公司的土地成本,降低有关税费征收标准;

②开征城市土地闲置税并逐步提高其征税标准,提高空地的持有成本,避免空地投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2.对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S1h

1)建立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及时修编城市规划,适度扩大限额 ;

2)在新编规划的范围内,适时、适度降低农地价格,使S1h有计划地增加。3.对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S2h>D2h)的调控: 1)控制一级市场土地增量供给 ;

2)适度降低商品房价格;

3)加快住房福利化向住房商品化转变的改革进程,扩大二级市场的有效需求。4.对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S2h

1)S1h

• 政府放松对土地价格管制,使房价随行就市; • 适度降低土地开发贷款率,提高购房贷款利率。

19、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人民政府或其委托机构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征收、收(回)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土地收储中心等机构进行土地开发,在完成了房屋的拆迁、土地的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根据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

20、地价管理的内容:1.对土地价格及土地价格体系进行管理,调控地价水平;2.对土地价格评估工作进行管理;3.对土地市场中因土地价格引起的各种纠纷进行处理。

21、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政策和制度 1)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 2)土地价格定期公布制度;

3)政府按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提前收回已出让土地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 4)土地价格申报制度;

5)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

6)政府对地价上涨可采取必要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7)征收土地增值税;

8)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 9)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10)土地估价人员资格认证及土地估价机构资格评级制度。

22、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涵义: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简称地价管理,是指政府为了规范土地市场的交易行为,保持土地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保护土地交易者和国家等各方面的合法利益而采取的以土地价格为核心的各种控制、引导和管理措施。

23、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的政策工具:发展计划与规划、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第二篇:土地总结

灵武农场土地与建设管理科

二0一一年工作总结

光阴如梭,一年的时光就要过去。2011年,农场土地与建设管理科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场领导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为基础。一年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危房改造工作

2011年农垦局给我场下达了500套危房改造任务,我场根据农垦局[2010]48号文件批复,成立了以场长为组长、副场长为副组长的危房改造领导小组,首先从项目的选址入手,确定在原办公楼的南侧拆除平房一排,建设紫苑西区。北苑小区建设28号、29号住宅楼。项目批复后,经反复比较,择优选定宁夏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代建紫苑西区,代建单位选定后,我场协助代建单位到有关部门办理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许可证、选址意见书等施工手续。该项目规划建设3栋5层住宅楼,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户数140户,总投资2000万元,现已开工建设2号楼、3号楼,并将于封冻前主体封顶,1号楼将于10月中旬开工,封冻前完成基础工程。北苑小区28号、29号住宅楼由宁夏农垦建筑实业公司第七分公司承建,并于2011年3月动工建设该工程,建设层数为6层60户、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该工

程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与2011年10月10日完工,概算投资750万元。

农二队部分职工居住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今年有职工提出自建房屋,经农场批准后在原址翻建双坡顶房屋3套,建筑面积306平米,投资30万元现工程正在进行中。

为提高房屋的节能保温效果,增强房屋的抗震减灾能力,我场将农三队163户、农五队81户简易楼和平房作为试点进行翻新加固。首先委托设计院进行设计,后进行招标,翻新加固工程由宁夏农垦建筑实业公司第七分公司中标。农三队、农五队房屋翻新加固面积26349平方米,翻新加固工程已完工90%,现在正在进行门窗更换,更换窗子面积初步测算为1624.97平方米,入户门228樘,该工程计划在10月底完工,更换门窗工程概算投资75万元,墙体粉刷概算投资142.11万元。

鉴于我场无异地新建的土地和拆迁困难,农垦局将我场危房改造任务调整为383户,截至目前,我场共完成危房改造387户,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

二、拆迁工作

1、为了加快我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拆迁力度,农场在年初召开拆迁动员大会,并成立拆迁领导小组,以文件形式下发了2011年拆迁补偿标准,会后场领导任组长带领

农场科室工作人员,分成3个组对种子队片区、场部片区、农五队片区入户动员拆迁,在拆迁过程中拆迁户的脸难看、话难听,但是工作人员都是笑脸相迎耐心做工作,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已拆迁39户、4305平方米。

2、为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繁荣市场经济。我场计划在农利达、嘉宝番茄厂、天加公司(益民农资公司)原址上新建商贸中心。在机修厂原址上新建安置房。在拆迁过程中为了使双方公平,我场委托银川市2家评估公司对农利达、嘉宝番茄厂、天加公司、机修厂的资产进行评估。现已评估完毕,农场与拆迁方正在洽谈过程中。

三、环境整治工作

1、为改变职工的居住环境,亮化庄点、美化家园,改变农场脏、乱、差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农场委托灵武设计院对场部进行了环境整体规划。我场根据环境整治规划,投资100.5万元在灵农大道、建设路、文化路、北环路铺设花砖7047.4平方米,安装路灯59盏,解决职工群众夜间出行难问题,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品位,改变了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同时对北环路进行了整治,栽植了垂柳和松树,平整了场地,清理了垃圾,使农场北出口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为改变农场光见楼房不见树的形象,达到美化家园的效果。农场争取农垦局一事一议项目投资50.4万元,在西苑小区、灵农大道、文化路、南苑小区、北苑小区、花园

小区、农四队小区、东环路、北环路等地植树。植树品种有桧柏、柳树、国槐等品种。树木种植后我场绿树丛荫,既美化了场区的面貌,有改善了职工家属居住环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我场农场渠生产桥始建于7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成为危桥无法保证正常的通行。职工群众要求重新修建新桥的呼声很大,我场经过申报一事一议项目经农垦局批准,在今年投资82.5万元动工新建跨度为16米的农场渠生产桥1座,目前桥梁主体已完工。

4、农二队、农五队家属区由于历史原因道路一直未硬化,排水管道未铺设,生活污水随处乱倒,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由于道路未硬化使出行难成了大问题,遇到下雨天雨水倒灌进屋、出行都是两脚泥,职工群众怨声载道,我场争取到一事一议项目,今年投资121.3万元,硬化农五队家属区路面1.25公里,铺设排污管道2.6公里。农二队小区铺设排污管道2.8公里,硬化路面2.2公里。解决了这2个居民区职工家属排水和出行难问题。

5、农九队地处我场最北端,交通不便,遇到下雨下雪天出行难成为大问题。为此我场争取到自治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硬化农九队小区道路。该项目投资52.57万元,硬化路面1.339公里,硬化面积7100平方米。解决了农九队职工家属出行难和农副产品外运难问题。

6、为了改变农三队家属区出行难和脏、乱、差,雨水排放不畅问题,农场今年投资44.05万元新建水泥路面0.68公里,4260平方米,铺设西苑小区车库道路,新建∪型排水渠,解决了农三队家属区和西苑小区车库道路等遗留的难题,解决职工家属出行难问题,摆放垃圾箱10个解决倾倒垃圾问题,清理排水渠252米,铺设雨水排放管道解决下雨天雨水倒灌问题。

7、我场场部地处灵武市西郊,紧邻灵武市新区。由于场部人口居住密集,用水量增加,现有的排污管道已经不能够达到排放需要,并且所排放的污水不达标排放到沟里,每到夏季臭气熏天苍蝇蚊子到处都是。为此我场今年申报争取到自治区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由中央投资370万元,铺设场部灵农大道、建设路排污管道,并接入灵武市排污管网。项目确定后,我场委托银川市宁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针对编制方案存在的内容缺陷和问题,我场先后5次到宁大设计院与设计人员沟通纠正方案内容。该项目经过专家评审、设计、招标后计划于10月底开工力争年内完工。

8、我场南区7号楼、西苑小区13号楼、北苑小区20号-25号楼由于排水管道经常淤堵,住户反应强烈,我场投资12.94万元将原有排水管道进行了改建维修,现在排水畅通。

四、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土地与建设管理科的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为基础,全面实现完成目标任务。土地与建设管理科的总体工作是

1、将2012年、2013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建设农贸交易大厅1座,面积1848.65平方米,投资337.52万元。

2、新建文化中心1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概算投资450万元。

3、计划将原粮油加工厂和机修厂整体拆除,新建2个居民小区,规划建设住宅楼14栋,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住户420户。

4、加大规划区土地巡查力度,确保规划区内无乱搭乱建现象发生。

第三篇:物流考试范围总结

1.企业物流结构

(一)水平结构:1.供应物流。包括原材料等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和用料管理。2.生产物流。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场内运输(搬运),在制品仓储与管理等活动。3.销售物流。包括产成品的库存管理,仓储发货运输,订货处理与顾客服务等活动。4.回收,废弃物物流。包括废旧物资,边角余料等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废料,废气,废水等)。

(二)垂直结构:1.管理层。其任务是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其主要内容有物流系统战略规划,系统控制和成绩评定,以形成有效的反馈约束和鼓励机制。2.控制层。其任务是控制物料流动过程,主要包括订货处理与顾客服务,库存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用料管理,采购等。3.作业层。其任务是完成物料的时间转移和空间转移。主要包括发货与进货运输,装卸搬运,包装,保管,流通加工等。

2.物流系统模式

1.输入。包括原材料,设备,劳力,能源等。2.处理(转化)。具体内容有: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物流业务活动,如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及管理工作等。3.输出。具体内容有:产品位置与场所的转移;各种劳务,如合同的履行及其他服务等。4.限制或制约。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称之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限制和干扰。具体有:资源条件,能源限制,资金与生产能力的限制;价格影响,需求变化;仓库容量;装卸与搬运的能力;政策的变化等。5.反馈。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按原计划实现,要把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进行调整,即使按原计划实现,也要把信息返回,以对工作做出评价。包括:各种物流活动分析报告;各种统计报告数据;典型调查;国内外市场信息与有关动态等。

3.运输合理化的途径

1.运输网络的合理配置。区别于储存型仓库和流通性仓库,根据经营战略和销售政策整体规划,统一考虑,既要满足销售的需要,又要减少交叉,迂回,空载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益。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确定选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的运输方式,也要考虑运输工具的问题并且注意费用的因素。3.提高运行效率。努力提高车辆的运行率、装载率,减少车辆空载、迂回运输、对流运输、重复运输、倒流运输,缩短等待时间或装载时间,提高有效工作时间,降低燃料消耗。4.推进共同运输。提倡合作配合,提高运输工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5.采用各种现代运输方法。如多式联合运输、一贯托盘化运输、集装箱运输、散装化运输、智能化运输、门到门运输等。除以上5条还必须考虑包装、装卸等有关环节的配合及其制约因素。

4.企业物流服务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1.导入阶段的物流服务 在新产品引入阶段,需要有高度的产品可得性和灵活的物流服务。2.成长阶段的物流服务 物流服务的重点已从不惜任何代价提供所需服务,转变为更趋平衡的服务与成本绩效。3.成熟阶段的物流服务 成熟阶段的竞争状况增加了物流服务的复杂性,要求服务作业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4.衰退阶段的物流服务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比起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服务成本显得更为重要。

5.物流服务的内涵

一是站在从事有形产品的生产、销售的制造型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营销角度去理解物流服务,是属于企业顾客服务的范畴。

二是站在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服务经营的立场上思考什么是物流服务,他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同时也构成了制造企业或商业企业物流服务的一部分。

6.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

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另一部分是物流成本日常控制系统。物流成本是一个经济范畴,实施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的要求。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就是指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预算、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经济管理方法来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算、物流成本性态分析以及物流责任成本管理、物流成本效益分析等。物流成本的日常控制系统就是指在物流运营过程中,通过物流技术的改善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来降低和控制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控制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提高物流服务的机械

化、集装箱化和托盘化;改善物流途径、缩短运输距离;扩大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提高共同运输;维护合理库存、管好库存物资、减少物资毁损等。

7.物流成本的综合管理与控制

物流成本管理系统就是指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预算、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经济管理方法来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算、物流成本性态分析以及物流责任成本管理、物流成本效益分析等。物流成本管理系统是由物流成本的预测、计划、成本计算、成本分析、成本信息反馈、成本决策和再预测等环节构成。成本管理的预测计划循环按时间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是短期计划(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中期计划(半年或一年)和长期计划。物流成本的日常控制系统就是指在物流运营过程中,通过物流技术的改善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来降低和控制物流成本。物流过程是一个创造时间性和空间性价值的经济活动过程,为使其能提供最佳的价值效能,就必须保证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和物流过程的迅速、通畅。物流成本的综合管理与控制,就是要将物流成本管理系统与日常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断优化的物流系统的循环。

8.物流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是被认为确定和控制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它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池”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2.确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3.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4.确定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

9.装卸搬运技术装备的作用

1.提高装卸效率,节约劳动力,减轻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2.缩短作业时间,加速车辆周转,加快货物的送达和发出。

3.提高装卸质量,保证货物的完整和运输安全。

4.降低物料搬运作业成本。

5.充分利用货位,加速货位周转,减少货物堆码的场地面积。

10.第三方物流的意义,有什么弊病

(一)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降低经营成本

(三)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五)加速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的进程

(一)外包可靠性风险

(二)可能影响企业的核心业务

(三)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提供较差的服务或提高价格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四)对外包依赖控制程度

11.第四方物流的定义及特征

定义: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他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特征:

(一)第四方物流有能力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能有效适应需求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集中所有资源为客户完美地解决问题1.供应链再建2.功能转化3.业务流程再造4.实施第四方物流,开展多功能、多流程的供应链业务

(二)第四方物流是通过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1.增长利润2.提高资产利用率3.降低运营成本4.降低经营成本

12.第四方与第三方物流的比较

1.第三方物流的最大的附加值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而不是靠提供最低价格的一般性的无差异的服务2.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3.第四方物流具备整合供应链的能力,提供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并且逐步成为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的有效手段4.第四方物流领导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管理者和集成者5.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瀛海互补合作,达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6.第四方物流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它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13.物流标准化的地位及作用

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管理

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一)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二)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品的质量保证

(三)物流标准化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

(五)物流标准化是我国物流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

14.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领域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在以上四个领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辅助领域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15.采购模式

传统模式:1.定量订货法采购——预先确定一个订货点和一个订货批量,然后随时检查库存,当库存下降到订货点时,就发出订货,订货批量的大小每次都相同。2.定期订货法采购——预先确定一个订货周期和一个最高库存水准,然后以规定的订货周期为周期,周期性地检查库存,发出订货,订货批量的大小每次都不一定相同,订货量的大小都等于当时的实际库存与规定的最高库存水准的差额。

现代采购:1.MRP采购(物料需求计划采购)——根据MPS(主生产计划)和BOM表以及主产品及其零部件的库存量,逐步计算求出所有零部件、原材料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然后根据计划进行采购。

2.JIT采购模式——又称准时化采购,是一种完全满足需求为依据的采购方法。需求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供应商下达订货指令,要求供应商在指定的时间、将指定的品种、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点。3.VMI采购(供应商掌握用户库存)——在供应链机制下,采购不再由采购者操作,而是由供应商操作。4.电子采购模式——即网上采购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模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采购模式。

16.采购方式方案决策

1.采购方式(1)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①集中采购:体现了经营主体的权力,特点:量大,过程长,手续多;集中度高,决策层次高;支付条件宽松,优惠条件增多;专业性强,责任加大。②分散采购:集团将权力下放的采购活动,是集中采购的完善和补充,特点:批量小且价值低,开支小;过程短、手续简、决策层次低;问题反馈快,针对性强,方便灵活;占用资金少,库存空间小,保管简单、方便。(2)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①现货采购特点:即时交割;灵活、方便、手续简单,易于组织管理;无信誉风险;对现货市场的依赖性大②远期合同采购:这是供需双方为稳定供需关系,实现物品均衡供应,而签订远期合同的采购方式。特点:时效长;价格稳定;交易成本及物流成本相对较低;交易过程透明有序,易于把握,便于民主科学决策和管理。(3)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①直接采购:环节少,时间短,手续简便,意图表达准确,信息反馈快,易于供需双方交流、支持、合作及售后服务与改进。②间接采购:可充分发挥工商企业各自的核心能力;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增加资金周转率;分散采购风险,减少物品非正常损失;减少交易费用和时间,从而降低采购成本。(4)招标采购:一个完整的招标采购应由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决标和签订合同等部分组成。(5)网上采购

2.采购方式的选择(1)对于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 集中采购的适用条件:大宗或批量物品,价值高或总价多的物品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或其他战略资源,保密程度高,产权约束多的物品。其适用范围是:跨国公司的采购,连锁经营,OEM厂商、特许经营企业的采购。分散采购的适用范围是二级法人单位、子公司、分厂、车间;离主厂区或集团供应基地较远,其供应成本低于集中采购时的成本;异国、异地供应的情况;产品开发研制、试验或少量变型产品所需的物品。(2)对于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 在采取现货采购策略时应考虑价格不稳定、质量与数量不宜保障、缺货风险、采购过程易滋生腐败行为等情况,因此采购时一定注意验货。远期合同采购适用于企业生产和经营长期的需要,以主料和关键件为

主、国家战略收购、大宗农副产品收购、国防需要及其储备等。(3)对于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 直接采购一般用于生产性原材料、元器件等主要物品采购及其他辅料、低值易耗品的采购。间接采购适用于当地或较近的区域有能够承担采购任务的流通企业或中介组织。(4)对于招标采购 应用于企业、军队、政府、事业单位和联合国总部等公共部门。(5)对于网上采购 核心是需要有硬件、软件、网上安全保障、电子商务法律、EDI、网上支付结算、实物配送、网络人才等条件支持。

17.定期订货法的优点及适用范围★

1.消费金额高,需要实施严密管理的重要物品2.根据市场的状况和经营方针,需要经常调整生产或采购数量的物品3.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且变动具有周期性,可以正确判断的物品4.建筑工程、出口等可以确定的物品5.设计变更风险大的物品6.多种商品采购可以节省费用的情况7.同一品种物品分散保管,同一品种物品向多家供货商订购,批量订购分期入库等订购、保管、入库不规则的物品8.需要定期制造的物品等

18.配送中心的概念 基本模式

配送中心就是专门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基地,是通过转运、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作业,然后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备齐商品,并能迅速、准确和廉价地进行配送的基本设施。配送中心模式是指配送中心这一经济实体的各基本要素的标准运作形式。配送中心由于产权不同,货物所有权不同,经营方式不同,其模式也不尽相同。1.基于销售的配送中心模式 这是一种集商流和物流为一体的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流通企业功能。2.基于供应的配送中心模式 这是一种商流与物流相分离,只有物流权。3.基于资源集成的配送中心模式 这是一种以资源集成为基础,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的配送中心模式。其行为主体是虚拟物流企业。

19.综合运输系统的构成Ⅰ所谓综合运输体系,或者叫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对单一的运输体系而言的,就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就,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Ⅱ首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运输过程由单一方式向多样化发展,运输工具由简陋向现代化发展,因此综合运输体系是运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次,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通过运输过程本身的要求联系起来的。Ⅲ综合运输体系大致由三个系统组成:①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②综合运输生产系统,即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系统③综合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系统。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是综合运输系统体系的核心问题,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

20.国际多式联运概念及特点、优越性★

Ⅰ国际多式联运是一种利用集装箱进行联运的新的运输组织方式。是指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地点交付的货物运输。Ⅱ特征 1.必须具有一份多式联运合同2.必须使用一份全程多式联运单证3.必须是至少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连续运输4.必须是国际间的货物运输5.必须由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运输的全程负责。Ⅲ优越性 1.简化托运、结算及理赔手续,节省人力、物力和有关费用2.缩减货物运输时间,减少库存,降低货损货差事故,提高货运质量3.降低运输成本,节省各种支出4.提高运输管理水平,实现运输合理化

21.约束理论的概念 最新生产技术的概念与物流原则

约束理论(TOC)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一一消除这些约束,从而更有效的实现企业目标。

OPT中的物流原则(1)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产能力的平衡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不由其本身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约束决定的(3)资源的“利用”和“活力”不是同义词

(4)瓶颈控制了库存和产销率

(5)运输批量可以不等于加工批量

(6)批量大小应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的22.集装箱提单概念 功能

提单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签发给托运人,证明货物已经受到,并保证在目的港地凭以交付货物的书面凭证。提单在集装箱运输中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单证。它具有规定承运人的权利、义务、赔偿责任和免责的运输合同的作用,又是表明承运人收到货物的货物收据,也是提单持有人转让货物所有权或凭以提取货物的物权凭证

23.配送技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论述)

(一)电子票签拣货技术 目前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等行业以及连锁超市、便利店的配送中心。

(二)自动识别技术 广泛应用于配送过程中的各环节,以条码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配送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实际的例子就是超市中的一维条码的广泛应用。

(三)EDI技术 制造者可以通过应用EDI,即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标准的商务交易,使得在同一天能够向其所有零售地发送货物。

(四)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能以直观、方便、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查询、计算、分析和辅助决策,可利用其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做配送分析。GIS技术在降低作业费用、保证服务质量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电子商务下的配送技术1.交叉配送技术2.准时制配送3.ABC配送4.配送管理信息系统5.JIT技术

6.GPS技术

利用GIS、GPS技术,开发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能大大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闲置及等候时间,合理安排配送区域和路线等。

Ⅱ配送技术的未来发展将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多维仿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电子网络技术、BI(商业智能技术)的实践应用。

第四篇:土地整理施工总结

巴东县溪丘湾生态茶叶示范园土地整理 施工单位:巴东县兴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编制:

日期:二零一二年施工总结月日

该土地整理工程位于巴东县溪丘湾生态茶叶示范园园区内,土地整理面积400亩。工程于2011 年9月6日经批准开工,2011年12月26日施工完成。经我司组织自检,按图纸和施工合同的要求施工内容全部完成,自检质量评定为“合格”。现施工总结如下:

一、开工前准备充分:

1、项目组织机构明确,对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进行了落实,做到了项目机构组织明确,职能清楚。

2、针对工程制定了工程质量目标:“合格”,安全目标:“无重大伤亡事故”。文明施工目标:“达标”。

3、编制蓄水池专项施工方案。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工程特点和公司的资源现状,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报业主、监理审批。

4、现场布置完善:根据业主提供条件,三通一平工作已经落实。

二、对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严格,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评定合格

1、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技术控制措施齐全:

由于技术方案和措施是进行质量预控的关键。本工程项目部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质检员、施工员,做业班组可行性建议。编制分项和主要工序的技术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书),并向项目质安部,工程技术人员和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做到每个工序施工前,做法明确,质量验收标准清楚。

(2)、工序控制作为质量控制重点

本工程每道工序施工完毕,经自检合格,报请监理、业主验收后方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程序控制完善。

(3)、做好原材料及试块送检,确保工程质量

本工程对进场原材料如水泥、砂、碎石及时送检,并做好混凝土试块、砖试块的见证取样送检工作,经质检部门检验合格,详见质量保证资料。

(4)、质量纠正预防(处理)措施及时

技术部门根据质安部的反映的施工质量现状,工程部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质量分析会,制定纠正预防(处理)措施,并指导作业队实施,质检员检查实施情况和整改效果。

(5)、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评定程序规范

①、工程质量评定:

作业班组进行自检——施工员评定——质检员核定——报监理验收

②、任务质量评定:

工序完毕,根据验收程序和制度,质检员与作业班组共同检查质量现状,并评定等级,并建立评定数据档案。

2、材料质量控制全面

进场材料与材料的质保书同行,进场时材料状态标识齐全,外观检查合格。进场后见证取样检测,合格后再使用。

3、资料管理规范齐全

工程技术部负责项目质量管理,保证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并确保和工程进度同步,资料员定期通报资料整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责任人规范及时填写。收集资料情况详见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4、质量信息管理有序

本工程项目部,建立质量检查月报:加强质量抽检资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传递,加强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技术交底;及时下发质量改通知要求。

5、质量奖惩,保证质量提高

项目部授权质检人员,根据作业班组完成的质量现况,进行质量奖惩:在施工过程中,凡工程实测合格率低于项目部制定的质量保证计划的要求,观感不合格,对“工程质量隐患通知书”置之不理,质量意识单薄,质量通病不有效整改,自检不力,记录数据不真实的进行处罚。对施工部位被评为样板,分项工程被业主、监理多次提出表扬者,给予奖励。

三、安全文明施工目标实现

1、项目部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了确保施工安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始终贯彻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过程加强检查,督促整改,保证施工安全目标无事故发生。

2、文明施工按“标准”要求进行布置管理,做到封闭施工,场内设施齐全,标识清楚。

四、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环境,本项目部设置专人清运垃圾,清理垃圾时,先洒水,再装入加盖的斗车内集中运至指定的地点,防止扬尘。工地四周场地,设置专人清扫,对花、草、树定人洒水。保持洁净,出入道路口设置冲洗沟,积水坑,防止废渣、废水外流。施工中尽量减轻扰民噪声,基本做到夜间不施工。

五、工程总结

施工组织充分,质量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检查、验收、评定完善,安全管理到位,文明施工达标,环境保护有力,工程质量合格。

巴东县兴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

第五篇:土地管理学总结

土地的涵义

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人类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土地资源出现了稀缺现象,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而占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土地的功能

(一)负载的功能

(二)养育的功能

(三)仓储的功能

(四)提供景观的功能

(五)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土地的基本特性

一)自然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尊重自然)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珍惜土地)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合理规划)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因地制宜)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合理利用开发)

(二)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有限性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的增值性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一)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占地少,尤其是耕地

(二)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资源总体水平差。(4)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5)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严重,人地矛盾尖锐。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不断减少

(二)土地利用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严重

(三)土地利用不合理,投入产出率不高【四)土地管理不当,造成国土资产严重流失

(五)土地管理不严,违法用地较多

(六)土地权属不清,土地纠纷频发。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选择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1.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供求平衡,使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2.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3.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委派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全国土地。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3)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

(4)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土地制度上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土地管理除了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外,还要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从而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土地提供保证。(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计划是一种预测未来,设定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过程。组织是指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建立各级人员的相互关系,对部属行动领导与监督,建立纵向、横向间良好关系,协同彼此间步调,统合共同的力量,使之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控制是指通过修正执行状况与原定计划之间的偏差,以保证达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

(6)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由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利用管理、市场管理四大部分构成。地籍管理是基础

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

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

比较研究法

模拟研究法

定性定量法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其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要是人,或是人们构成的集体、组织、单位,所以管理必须以人为主体,做好人的工作,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管理三要素紧密配合,就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物质运动要有动力。管理活动要达到预定目标,也需要有动力,并正确地运用动力。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对系统的高效管理,必须遵循整分合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

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相对封闭原理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图1)。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

动态管理

在管理中,要注意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即运用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

动态相关原理

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目标的涵义和基本属性

涵义:目标就是一个组织努力奋斗争取达到所希望的未来的状况 作用:方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考核作用

基本属性:目标的共同性、目标的层次性、目标的时间性、目标的可考核性。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

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任务:

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理的动态平衡 加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

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

(二)土地管理的原则

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 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一、组织的涵义和特点

(一)涵义

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的权责机构。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是人,其中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组织的类型

(二)组织的特点

目标的一致性

原则的统一性

资源的有机结合性 活动的协作性 结构的系统性。

组织设计的涵义

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2.组织设计的内容: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计、组织只能设计、组织部门设计、组织职位设计、组织职权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等。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全面反映。

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如下特点:

(1)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2)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

(3)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 分类原则: 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继承性原则。

(一)土地分等定级概念及类型 1.概念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一定条件下的土地级差收益的评定,使土地质量等级化的过程 2.土地分等定级与土地估价的关系

二者从不同角度对土地的特性进行评价: 土地分等定级:评定土地的使用价值;

土地估价:评定土地使用价值在市场上反映出的价格。3.类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 1.分等:

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进行分类排队,评定城镇土地等。土地等的实质:各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状况的排序。土地等的顺序在全国各城镇之间统一排列。土地定级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诸要素与土地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2、主导因素原则

3、地域分异原则

分析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形成的土地质量差异

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5、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6、综合定级与分类定级相结合的原则

1)面状因素

含义:面状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仅与因素指标值有关。面状因素有2个主要特征:

①它所依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分布面积较大;

②它仅对其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产生影响,而对周围的地块基本无外溢的影响。如:绿地、人口密度、产业集聚规模等。作用分的计算步骤:

整理因素资料

计算因素指标值

用数学模型求出各因素的作用分 点、线状因素

含义:点、线状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既与因素涉及的设施规模有关,又与距离设施的远近有关。

点、线状因素的2个主要特征:

①它所依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分布面积小,在空间分布上集聚现象明显,相对于城镇总体而言多为点状、线状形态分布;

②它不仅对其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质量有影响,而且通过区位的波及性和外溢作用形成一定的区位关系,对周围的地块乃至整个城镇土地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商业服务中心、道路、文体设施、公交站点等。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对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 土地统计是对土地现象总体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以显示其总体特征和规律性的系统性工作。

土地统计的对象是全国土地,主要包括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分布、土地权属及利用状况等。

土地统计调查的意义

土地统计调查就是根据已经拟定的调查方案,采用科学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向调查单位搜集土地变化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土地统计调查的意义在于获取数据,取得统计分析的第一手资料。

土地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1)一致性(2)保密性(3)准确性(4)及时性(5)全面性

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来调查对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状况。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规定表式,统一指标内容,统一报表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由填报单位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是当前我国土地统计数据资料的主要获取方式之一。

土地统计整理就是根据土地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对土地统计调查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以得出反映土地资源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或者是对已经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整理。土地统计分析指以统计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特有的方法,对土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说明土地利用、使用和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其本质及规律性,并提出解决土地资源与社会发展矛盾的办法。

土地统计分析是由表面直观的原始数据到体现本质现象的过程。

土地统计分析通常可以分为:进度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和预测分析。

基层土地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基础土地统计信息资料的调查收集。

国家土地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基层土地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使土地统计资料在更大的范围内起到监查和服务的作用

地籍档案的概念

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地籍档案的特点

地籍档案数量大、形式多样、保存分散

地籍档案具有成套的特点 地籍档案跨、周期长,包含长期的日常工作

地籍档案具有动态性和现势性

地籍档案技术含量高 地籍档案的作用

土地权属的凭证

用于科研服务

土地信息交流

土地管理经验 地籍档案管理的任务

基本任务是:贯彻地籍档案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地籍档案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地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籍档案,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土地的科学管理服务。

地籍档案管理的任务要通过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六项工作内容来实现。

地籍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土地管理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工作的总和。

地籍,俗称土地的户口。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籍册

.地籍的作用

(1)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2)为维护土地产权权益等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

(3)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资料(4)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地籍管理类型

初始地籍工作:对行政区内全部土地所进行的全面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建立地籍档案系统

经常地籍工作:在初始地籍工作的基础上,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和利用状况的变化所进行的调查、登记、统计、更改地籍图等工作,以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和实用性。

地籍管理的任务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法律等,提供、保管、更新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规方面的信息。

地籍管理的内容 土地调查 土地分等定级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管理 地籍管理的原则

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 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的方法,依照有关法定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册表示,在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地籍变更测量

(1)概念

土地登记之后,凡土地的权属发生变更,或改变批准的主要用途和地类,按照有关规定对地籍记录进行的调查与测绘工作。(2)作用: 地籍调查成果的日常更新与维护。保证地籍的时效性,生命力。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

1)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的政策服务; 2)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 4)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本数据;

5)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

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 一查多用的原则

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序的规定。它表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谁应该享有土地所有权及其责、权、利。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制度是整个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下使用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序的规定,它表明人们怎样对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谁享有土地使用权及其责、权、利。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以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问题。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一般用“权利束”(Abundle of rights)加以描绘,即土地产权包括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权利,它们可以分散拥有,当聚合在一起时代表一个“权利束”,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土地产权也像其他财产权一样,必须有法律的认可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即土地产权只有在法律的认可下才能产生。] 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如下: 具有排他性

即土地产权可以是个体独自拥有,也可由某些人共同享有,而排斥所有其他人对该项财产的权利。因此,界定产权十分必要。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土地产权客体指能被占用而且可以带来利益的土地。在全球陆地上有近50%的面积是永久冰盖物、干旱、沙漠地、岩石、沼泽、高寒等难以利用或无法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不能视为财产,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无法行使排他权利,也不能称为财产,因此,必须明晰土地产权客体。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通过欺诈、暴力或其他非法手段获得,只能说明他具有了非法占有权,而不能说明他获得了产权。因此,在土地产权合法流转时,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到土地产权管理部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否则,土地产权无法律保护凭证。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产权具有排他性,但不是绝对的权利,而且要受到来自社会的或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控制和制约。如在私有制国家,土地所有权主体,即使享有完全所有权,即在法律意义上有权支配、使用其拥有的土地,但是,他必须受到政府的行政管理限制和结束。因此,明晰土地产权权能十分必要。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一定的土地所有权意味着土地所有者在相应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使用和处分土地。或者说,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

土地所有权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 土地占有权

指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土地占有权可以由土地所有人行使,也可以根据法律,以契约的形式依土地所有人的意志由他人行使。土地使用权

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既可结合,也可分离,即土地使用权既可由土地所有人自己行使,也可以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由非所有人行使。土地收益权

指依据法律和契约取得土地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权利。尽管土地收益权是与土地使用权紧密相连的,但土地所有者在将土地使用权分离出去后,仍可以享有收益权。所以说,土地收益权是一项独立的权能,它是土地所有权的标志。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甚至部分处分权分离出去,而仅仅保留收益权。土地处分权

指土地所有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包括对土地的出租、出售、赠送、抵押等等,它决定土地的最终归属,是土地所有权的核心。

以上四种权能,构成土地所有权的完整结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也可以相互分离,其中最常见的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

土地所有权是法律赋予的,所以,土地所有者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其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部分处分的权利。

一、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

1、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不断改善土地使用条件的积极性

3、调整土地关系

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而依法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科学管理1 依法确认土地权属

国家依法对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确认、确定。即国家依法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申报、地籍调查、审核批准、登记发证等法律程序,进行土地权属的确认。2 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

土地权属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土地所有权变更。主要是国家征用集体土地,除此还有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调换土地等;②土地使用权变更。主要形式有:土地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因赠与、继承、买卖、交换、分割地上附着物而涉及土地使用权变更的,以及因机构调整、企业兼并等原因而引起土地使用权变化的。③他项权利变更及主要用途变更等。

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特征(1)受让主体的广泛性(2)有偿性(3)计划性

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原则 1.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2.平等、自愿、有偿、诚信 3.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4.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

(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业、娱乐用地:40年(5)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概念: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协议方式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转让方式

出售、交换、赠与 特征

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转让一定年限的使用权 权利与义务一并转移 建筑物、附着物随之转让

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即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承租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条件:

未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投资开发、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租。土地使用权出租,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合同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

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必须继续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出租,出租人应当依照规定办理登记。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债务履行担保而抵押给贷款人的行为。在土地使用权上所设定的是土地使用权抵押权。

根据《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运输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第一百八十四条 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一)土地所有权;

(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四)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中华人们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一)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三)因撤销、迁移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土地征收的含义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是保证各项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重要措施。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给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为。土地征收的特征1 土地征收的公益性

国家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土地征收具有强制性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一旦确定对土地实行征收,被征地单位(集体所有权人)必须服从,不得以其所有权从事对抗行为,不得阻挠土地征收。土地征收具有补偿性

国家对集体土地实施征收,必须对被征地单位进行适当补偿。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

征收土地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征地补偿费的构成(1)土地补偿费

(2)青苗费

(3)安置补助费

(4)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5)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征用耕地安置补助费的计算公式是: f等于s乘(4—6)乘p除 p总除h

式中:S —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元);P —征收耕地面积(hm2);P —被征收单位的耕地总面积(hm2);H——被征地单位的农业人口数;P总/H——人均耕地面积。

例如,征收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2hm2,该单位耕地总面积为12hm2,农业人口240人,被征用耕地3年平均年产值为1050元,每个需要安置人口的安置补偿费为3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则需要安置补偿费168000元。即:

可见,征收耕地安置补助费的数额与被征地单位人均耕地面积关系很大。人均耕地面积越少,则安置补助费越高,反之,安置补助费就越低。

土地权属纠纷指有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引起的争议。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时引起的权属纠纷;另一种是对现有权属界线的争议。土地所有人及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以成为权属争议的当事人,涉及争议双方的利益,情况复杂,政策性强。认真研究,掌握真实可靠的权属资料是调处解决土地纠纷的基础 土地肥力原理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肥力状态制约着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具有肥力的土地,才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肥力是土地(农业土地)的本质属性和质量标志。土地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肥力递减现象”,其原因是对土地连续追加的投资,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 土地报酬原理

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续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的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

变动资源的投入所得的土地报酬可区分为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三种形式

研究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意义在于:提示土地的质量状况;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的合理界限,提高土地投资的经济效果。

地租: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并且以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条件。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根据近代地租实体——超额利润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地租可区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资本化了的地租

2、土地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的区别

(1)决定一般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而土地价格中通常不包括生产成本因素。

(2)一般商品价格受市场供给与需求双方面的影响。由于土地的总供给是固定的,所以土地价格通常只受需求单方面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与产业兴衰是决定土地需求程度的主要条件。

对于一般商品的估价,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陈旧,将来的价值总是低于现值。而土地是永久性生产资料(矿地除外),若利用合理,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多、产业的发达、交通的改善而不断增值。

(4)一般商品的价格比较容易确定,且质量相同的商品价格基本是一致的,因为有成本和商品质量分级标准为定价依据。而土地既无生产成本为依据,又是质量千差万别的自然物,所以,土地价格较难确定,且不可能规格化。同一块地,因买卖的目的不同,将来的收益不同,地价也随之而异。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大因素:(1)总体因素

(2)区域因素(3)个别因素

总体因素

:经济发展速度

城市化状况

社会安定状况

国家政策

非法投机

区位指社会、经济等活动在空间上分布的位置。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它包括的内容是:(1)确定土地用途;(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3)采取各种措施 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2.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3.节约原则 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

国家按照预定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通过土地利用管理,确保土地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也就实现了土地管理的总目标。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1)农用地(含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开发、利用(供给)、保护;

(2)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供给)、保护;

(3)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供给)、保护;

(4)对各类土地开发、利用(供给)、保护进行管理。

耕地利用有以下特点:利用周期较短

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

集约利用程度较高

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土地税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占用耕地,如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缴纳耕地开垦费,用于开垦新耕地;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闲置、荒芜耕地要缴纳闲置费;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城市郊区菜地,要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要缴纳耕地占用税。法律规定的税费制度,是以经济手段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称基本农田保护区。如何保护基本农田? 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3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内容为: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基本农田的地方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检查。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

建设用地通常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使用范围的土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利用的非生态性建设用地位置的特别重要性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建设用地的稳定性

建设用地的扩张性

未利用地开发的涵义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投入经营与利用。

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特点

(1)存在土地利用的障碍因素。

(2)未利用地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

(3)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劳力。

(4)土地开发具有经营性的特点。

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划管理

1.定性控制 2.定量控制 3.定位控制 4.定序控制

土地利用动态监督的特点及作用(1)特点

监测成果的多样性; 监测体系的层次性; 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1)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2)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监测(3)土地生产力监测(4)土地环境条件监测 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1)实地调查(2)统计报表调查(3)遥感监测(4)专项定点监测

1.土地利用监测分析指标体系(1)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指标(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

(3)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指标(4)土地环境和生产力监测分析指标(5)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的监测分析指标

2.土地利用监测分析方法(1)指标对比法(2)综合评分法(3)评价系数法

(4)对应分析法(5)分布指数法

二)土地利用调控的措施 1 建立健全土地法制有效地利用各种经济杠杆

加强行政管理尽快实现土地利用监测、分析手段现代化

建立合理用地的责任制

下载土地范围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范围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宣传日总结

    车站开展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工作总结根据《关于开展第十九个全国土地宣传日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和上级指示精神,现将我站开展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情况汇报如......

    土地法学总结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对其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土地所有权的特征:1.主题的特定性2.客体的不可移动性3.交易的限制性4.权属的稳定性 5.权能的分......

    土地问题总结

    之前在答疑过程中问的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政策的变化以及以前真题比较常考的对待富农的政策等,这篇文章里我系统的给大家总结了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仔细看一遍就......

    土地整理问题总结

    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临邛镇委员会 临邛镇人民政府 在文笔山村、邱店子村、红岩子村、棠子沟村的土地整理完成之后,如何巩固土地整理成果,实施新农村建......

    零售学复习范围总结资料

    零售学名词解释:1.零售定义:向最终消费者或者个人,团体,提供出售生活消费品或非生产型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以供最终消费之用的全部活动。2.生命周期理论:美国零售专家认为,零售组织像......

    组织行为学范围总结5则范文

    组织行为学 1、 名词解释5个 15分 2、 单项选择题 20 个 30分 3、 判断题 10个 10分 4、 简答题 5个 25 分 5、 论述题 1个 20分 名词解释范围: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

    高中生物竞赛范围总结(5篇)

    高中生物竞赛范围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 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2.分生组织 3.成熟组织 4.组织......

    土地估价师总结[5篇]

    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摘要:估价师是一个较为新兴的行业,是一个对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的行业。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求估价师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本报告从实践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