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五个一”工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 对河南20多个村镇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五个一”工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 —— 对河南20多个村镇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09:42 来源:《求是》 期号:2006.5 作者:徐光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战略部署。这一重大决策,对河南这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来说,正逢其时,意义重大。
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一年多来,我先后到20多个有代表性的村镇,如新乡县刘庄村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老典型,临颍县南街村、巩义市竹林镇、卫辉市唐庄镇等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好典型,濮阳县西辛庄村、武陟县西滑封村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典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作了一些思考。这20多个村镇都是河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村镇,已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对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总的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要把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从河南的实际以及这20多个村镇的发展经验看,我深深感到,关键是要抓好“五个一”工程,即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创业氛围、一套好的扶持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这20多个先进村镇,无一不是靠一个好的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了前列。刘庄村、唐庄镇等之所以几十年经久不衰,关键是有“村支书的榜样”史来贺、“太行公仆”吴金印这样的好带头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西辛庄村、西滑封村、回龙村,之所以迅速脱贫致富,也是有了李连成、王在富、张荣锁等好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
懂政治,就是做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明白人,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从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群众对我们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有意见,往往是由于这些地方党员干部政策观念淡薄,或者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不力造成的。在河南,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党的富民政策的明白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靠落实党的政策来凝聚人心、激励人心,才实现了经济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
善经营,就是市场观念和现代意识强,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抓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个重要责任不懈怠,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发挥领跑者、组织者的作用。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只有懂经营、善经营,能够“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才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李连成、张荣锁和林州市史家河村的王发水等,都是当地的致富能手,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帮助群众上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全村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目前,在河南“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支部书记已占到63.8%,他们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河南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讲奉献,就是要有甘愿吃亏的精神。一个好带头人,服务广大群众,带动全村发展,必然要牺牲个人利益,影响自身收益,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勇于奉献。我们不少村庄几十年来山河依旧、变化不大,不是这些村庄缺乏资源优势、缺乏致富本领,要害在于缺乏甘愿吃亏的好带头人。而这20多个村镇的带头人,很多都把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捐为村里的公共财产,促进全村共同致富。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而他们自己还拿着低于村民的收入。正是因为甘当吃亏人,他们才能获得信任、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成为农村发展的好带头人。史来贺同志把“不怕吃亏”当作人生信条,从当干部那天起就没有拿过国家和村里的一分钱补贴;李连成带领全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在企业效益最好时把价值200万元的再生纸厂低价转为村办企业。“一身正气,甘心吃亏为百姓;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好楷模”,就是这些带头人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这些村镇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二)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这20多个村镇的成功经验表明,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个好的村委会,形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只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强有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才能带出一个小康村,富裕一方百姓。
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必须选拔配备好领导班子成员。我在调研中专门了解过村级班子的结构,像林州市史家河村党支部7名成员均是从全村党员中挑选出来的骨干和能人,村委会一班人有的领办企业,有的是行业能手,全部达到“双强”标准;巩义市焦湾村坚持从企业中培养和发展“双强”党员,进入“两委”班子;竹林镇、西滑封村和舞阳县魏庄村、延津县王连屯村等,都是通过从企业领导层、军队转业干部中选拔班子成员,甚至盛情聘请在县、市工作的国家干部回村工作,注重培养、选拔和使用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形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这些村镇的经验告诉我们,选拔配备好村级班子成员,要特别注重选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真正形成优势互补、能力配套、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还要注重团结协作和民主管理两个方面。团结协作是一个领导班子有没有战斗力、战斗力强不强的关键。从这20多个村镇的情况看,搞好团结协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党支部对村委会要做到领导不包办、支持不干预、监督不越位,村委会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要有容人之量、合作之态、民主之风。在这个问题上,实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保证“两委”班子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
实行民主管理是村级班子团结协作的体制基础。这20多个村镇都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把“要叫群众知道的跟我们一样多”作为准则,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推动了农村改革和发展。
(三)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为重要。对这20多个村镇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我深感他们都是从各自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子。
有的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如鄢陵县姚家村充分发挥花木生产优势,以花木产业为重点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凸现;魏庄村通过“庭院抓养殖、大田抓高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的立足比较优势发展工业,像史家河村把汽车配件加工、西辛庄村把电光源产业、龙泉村把造纸业、焦湾村把铸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走上了工业兴村的道路。有的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如西滑封村发展汽车运输业、史家河村建设汽配交易市场等,活跃了乡村市场。有的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如固始县太平村有15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创业,去年全村劳务收入1500余万元。无论采取哪种发展方式,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有的“一村一品”,有的“一村多品”,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从这20多个村镇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要真正走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要发扬创业精神。西滑封村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干大事、创大业,硬是把过去“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个村的变迁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回龙村“四百壮士”在历史上三朝修路未成的万仞绝壁上苦干3年,筑成了长达10公里的“通天路”,使一个“深山乱窝子”变成了“文明示范村”,树起了一座艰苦创业的丰碑。这些先进村起步之时,也曾举步维艰,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正是靠勤学苦干、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走出了发展的困境,实现了共同富裕。二是要强化市场意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就无法真正参与竞争。这20多个村镇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由于他们主动与市场接轨,紧盯市场上项目,培育市场谋发展,主动走出去闯市场。三是要注重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基础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自身素质和市场意识也相对较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引导他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计划,拓宽致富路子。
(四)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对农村而言,氛围就是民风。我到过的20多个村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党风正、民气旺、社会稳,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实践证明,好的创业氛围能够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凡是创业氛围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就相对滞后。河南农村数量多,情况复杂,发展不平衡,如何引导农村将长期以来形成的家族观念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在农村形成风正气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我调研的这些村镇,都能够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围绕发展做文章。刘庄村、西滑封村多年来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企业,农民就地转为企业职工,很快走上了富裕道路;西辛庄村、史家河村主动到外地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临颍县南街村每年组织开展“先进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明星企业”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固始县小畈村、太平村的一些外出务工村民成为拥有百万、千万资产的大老板后回乡创业,形成了“外出一人、带动一片、带富一方”的效应。正是这种拼搏创业、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了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造就了一批经济强村。
其次,要营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氛围。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共谋发展。这20多个村镇,不仅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团结协调,而且全村干部群众都能够团结一心,把干劲和热情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刘庄村几十年来在史来贺同志的带领和感召下,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发展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形成了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西滑封村在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全村群众踊跃集资500万元,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加快了项目建设;杨树沟村全体村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打吃水攻坚战,齐心协力挖穷根。可以说,有一个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是这些村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再次,要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氛围。一个地方的民风直接关系到地方形象,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这20多个村镇都非常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文明向上、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像刘庄村坚持开展理想信念和国情政策教育,教育村民、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南街村开展遵守《村规民约》与“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村民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太平村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稳定工作制度,化解了村里的不安定因素,小偷小摸、酗酒赌博等恶习逐步消失;魏庄村通过开展“十户五联”活动搞好社会治安,成立民调小组处理各类矛盾和邻里纠纷,保证了全村稳定和谐。
(五)要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这20多个村镇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还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刘庄这样的老典型,还是西滑封、西辛庄、杨树沟等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正是由于党委、政府的扶持政策,才使老典型历久不衰,新典型不断涌现,一些贫困落后的村庄改变了面貌。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从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近些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特别是近几年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进而免征农业税,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河南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特别是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单靠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将非常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好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要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加大政策扶持。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继续贯彻落实好“两免三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从政策上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农村信贷投放力度,切实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安排上要重点给予支持。
要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上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对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投入更多物力和资金改善农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村庄治理的有效机制和办法,把治理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在资金、实物等方面给予扶持。
要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大政策扶持。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财政上要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要。
要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农村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要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分专业地进行大规模劳务输出。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中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多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落实好、运用好中央的扶持政策,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就河南而言,“五个一”工程既是对农村典型经验的总结,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融合于建设新农村的整个进程。只要我们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保证中央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第二篇: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太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陈华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如何结合太华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太华镇通过座谈、入户等形式,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
一、成绩与经验:评价新农村建设 的运转情况
1、在生产发展方面,着重念好四篇文章。一是田里丰收篇。按照“1363”进行生产规划和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值从原来水稻、烟叶、木薯、蔬菜的60:25:10:5调整为40:30:22:8,农民从田里得到的人均收入达1150元。二是山里绿色篇。山地茶果得到长足发展,罗丰、万湖等村人均果树面积1亩以上,农户从中得到收入380元。三是家里庭院篇。通过建设四个生产基地,实现总收入4950万元以上,纯利2656万元,农民从中得到的人均收入932元。四是企业成效篇。重点抓好煤矿、铁矿、非矿三大支柱产业、万湖和仕坑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加强劳力转移工作,有序组织中青年人外出打工。上述四项合计人均纯收入4422元,比上年增长%,太华农民拥有的存款达到亿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在生活宽裕方面,优先解决交通不便问题。近年来,太华镇村筹措资
金850万元,铺设了群团至华溪、华溪至高星、汤泉至德安、汤泉至黄沙、太华至张地、温坑至魁城、菖坑至坑头等7条水泥路,万湖至大合的水泥路面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3、在乡风文明方面,努力创建省级文明乡镇。以“创十星、评十户”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以太华、小华、汤泉安全文明共建片区为依托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四有”新型农民,办好村级文化图书室,利用文技校等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罗丰村还成立了“果树研究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太华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提高,农村文化长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新农村理事章程等独具特色,卫生初级保健得到加强。获省级文明乡镇。
4、在基础建设方面,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全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等通信设施齐全,实现村村通电话,集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仕坑村“造福工程”取得实效,搬迁农户39户217人。镇村饮用水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13村约6000人的农民饮水难问题。完成了中心镇数字化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并动工实施省第八批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项目“华麟小区”新村前期建设。完善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集镇道路硬化,街道电力、电讯杆线改造、路灯安装、集镇自来水管网改造和政府大院等公共场所美化建设。
5、在工作保障方面,实现每月考评制度。在组织保障上,拨出1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费,研究制定了农村工作月考评制度,取消原来发放给镇村干部的浮动工资和月考勤奖,重新制定月考核标准,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与当前计划生育、党建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每月考评制度。建立了万湖、温坑、小华、罗丰、高星等五个种烟示范片1500亩和万湖村无公害蔬菜基地600亩,发展华溪、黄沙村
食用菌种植45万袋;把仕坑村仙人谷工业项目区建设列入工业发展的重点。
结合太华镇实际,从发展经验看,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好“五个一”工程:
1、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魁城村、汤泉村等之所以每年经济不断提高,关键是有“村支书榜样”连生锻、蒋先杰这样的好带头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群团村、仕坑村,之所以迅速致富,也是有了陈首伟、唐丁同等好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
2、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个好的村委会,把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选拔配备到村级班子,形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魁城村党支部名成员有的领办企业,有的是行业能手,全部达到“双强”标准,形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搞好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实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保证“两委”班子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要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
3、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太华镇各
村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万湖村以反季节蔬菜等产业为重点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凸现;黄沙村以矿业资源、矿业加工作为主导产业,走上工业兴村的道路;群团村、太华村等大力发展汽车运输业,活跃了乡村市场;还有的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不断提高各村劳务人员的劳务收入。
4、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首先,要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万湖村、魁城村等多年来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兴办企业,农民就地转为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很快走上了富裕道路;黄沙村、汤泉村主动到外地招商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次,要营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氛围。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再次,要营造风清气正、和
谐稳定的氛围。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文明向上、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魁城村坚持开展理想信念和国情政策教育,开展遵守《村规民约》的评比活动,开展“十户五联”活动搞好社会治安,保证了全村稳定和谐。
5、要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这些村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还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魁城这样的老典型,还是万湖村、汤泉村等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就太华而言,只要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障碍与问题: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太华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1、发展后劲不够有力。突出表现在产业优势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素质不高。村级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运行质量普遍不高。
2、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在思想观念方面,小农意识仍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和群众存在排外思想,缺乏“敢拼、敢闯、敢干”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一些单位部门利益意识严重,“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在工业用地方面,受地形地貌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业园区建设滞后。
3、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老化严重。太华镇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抗旱、排涝、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已成为制约太华镇农村发展的“瓶颈”。
4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据统计资料显示,太华镇农资价格在涨幅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普遍上涨,影响农资价格总水平上升14%以上。其中尿素上涨17%,碳铵上涨%,磷肥上涨%。其次是种子价格同比上涨%,地膜价格上涨了%;农用柴油上涨%,农药价格同比上涨%,农资价格上涨过高过快,加大了农民种田成本,农民对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反映较烈。
5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太华现有农村人口3万多人,目前已转移在外从业人数在5000人左右,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以上,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显然部分低文化的农民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6村级组织管理协调偏弱,造成工作难落实。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急事难事、窝囊事、事事缠身”,基层干部穷于应付。部分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各种服务令人生怨。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搞宗族关系、裙带关系,在干部中造成不良影响。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太华镇有35%的村村财低于3万元。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低,干群关系疏远,据调查,目前农村干群关系融洽的约占20%,紧张的占10%,70%处于中间或疏远状态。
三、探索与完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太华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优势、乡土人才优势,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净化环境、固本强筋”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规划先行,建设美丽新农村。要建设美丽新农村,首先,要有一个科
学合理的规划,既要形成太华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又要体现农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村民俗和生活习惯,让农民感到生产、生活方便,还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貌、田园村庄。其次,要抓好新村建设,重点建设好华麟小区、汤泉新区、仕坑、西埔、泮车村等新村点,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折旧建新、以旧换新。再次,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道路、饮水、卫生、沼气等,开展镇村人居环境综合整理,加快推进镇1 2 下一页
第三篇: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XX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新思路,落实发展新举措,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XX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启示及建议,谈一管之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成效
近两年来,XX县坚持“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排难攻坚,苦干实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2元,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发展,以养牛为主的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牧草留床面积达18.7万亩,牛饲养总量达17.83万头,养牛收入接近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产业中实现收入585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文明生态家园56处1556户,配套建设了温棚、沼气池、集雨水窖以及村部、学校、卫生所、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31个村8406户,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人口达4.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1%,比五年前提高了8.3个百分点。
(二)发展优势
综合调查分析,XX的发展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优势。XX县地处陇东南缘,是平凉出入关中的东大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同时,川、山、塬兼有的地理特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比较优越。二是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邵寨煤田和正在勘探的油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是XX发展的新动力。全县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梯、条田面积67万亩,农民人均达3亩。林地面积达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这是XX发展的根本优势。三是人文优势。XX文化底蕴深厚,晋代医学家、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生儒等历史名人曾诞生于此。
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境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近500处,出土文物近万件。现有名胜古迹古XX、密须国遗址和皇甫谧、牛僧儒、左丘明墓等,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1996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这是XX发展的新优势。
(三)主要问题
客观地分析,制约XX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从目前初步形成的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看,绝大多数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加工转化滞后。全县大小龙头企业仅53户,总体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弱,且企业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和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明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XX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饮水、行路、就医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尚有98村486社8.92万人和3.86万头大家畜存在饮用水困难;县、乡道路砂石化率极低,晴通雨阻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山区乡、村社更为明显。三是传统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缺陷。集中体现为以家庭生活居住为主,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绝大多数住宅不具备经营功能;农村居民点水、电、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容易引发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普遍没有将养殖区与生活区隔离开来,卫生条件差,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土地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总面积达到11.08万亩,户均分摊面积高达2.05亩。四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处于一种自然无序状态,主要靠零星的运销户分销,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农产品销售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常发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行管理不规范,难以承担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双重功能。五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XX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支撑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71万元,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只有76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3.8%。
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过近几年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既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敢于创新。我县生态家园建设起步于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把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偿试生态小康家园建设模式,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建成了蔡家塬和店子新村,为全县文明生态家园的建设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其次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改变解放思想与改革发展“两张皮”问题。近年来,XX县始终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包抓责任制和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促进了干部思想的大解放。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结合XX县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草畜、林果、药材、制种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在星火乡蔡家塬调查时我们发现,只要是从事玉米、小麦制种的农户,收入就高,存款就多。从全县看,只要是主导产业发展好的乡村,路就修得平坦,房子就盖得好,村容村貌就变化大。全县现在基本建成的文明新村中,80%以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产业支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农村改革以来,我县农民住房先后经历了由老窑旧房到土木结构,再到砖木结构的两次变化,但农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农民住房正在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已经有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农村发展已经呈现出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只注重发展速度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的趋势。只要政府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实用的规划引导农民,用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民,就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政府的积极性只有与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平稳推进。XX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用政策引导和激励群众,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民主机制的决策作用,实行决策、建设和结算全过程公开,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得让农民明白,让农民高兴。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乡村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扶持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个新农村建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县一级首先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产业结构布局,从宏观上搞好长远指导,并统一协调,逐村编制出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统筹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科学合理地进行旧村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新社区。
2、培育农村增收新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XX而言,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草畜、林果、药材、制种以及优质粮食生产和煤炭等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塬、山、川的不同自然优势,建设塬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山区绿色畜牧业基地和川区特色瓜菜基地。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央、省、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争项目、争资金,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产业园、沼气池、教育文化设施建设上,使村容村貌不断改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4、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关键是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突出抓好科学种田和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技术员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医疗保险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保持农村优良传统,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弘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促进村风、乡风文明。
5、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和发挥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调动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第四篇:2007年实施五个工程 助推新农村建设
实施五大工程
助推新农村建设
聊城市科协副主席 老科协常务副会长 王延飞
近年来,我市老科协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办[2005]9号、鲁办[2005]22号文件和全省老科协会议精神,围绕助推新农村建设,发挥优势,积极作为,针对需求,讲求实效,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一、实施科技助农工程,提高农民致富能力。2005年5月份,市科协以[2005]27号文件的形式,向各县(市区)科协、老科协和市老科协有关专业委员会印发了《聊城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关于实施“科技助农致富”工程的意见》。2006年3月份,市老科协又进一步印发了《关于深化实施“科技助农致富工程”,开展“农业科技传播百村行”活动的意见》。几年来,全市各级老科协组织共计选择20个乡镇、200个村、2000户农民,为他们提供科普宣传、技术推广、卫生服务,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帮助解决了40多项种养难题,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基层群众欢迎。市老科协先后邀请省老科协副会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王荫墀,省淡水养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梁益岭,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王育义,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养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吴乃科等10多名省老科协专家,组织20余名市级老农业专家深入到临清、高唐、东昌府等县(市区)的乡镇、办事处讲授蔬菜、棉花、畜牧、水产等方面的种养技术,在临清举办了长达一个月的农业科技讲座和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指导高唐县老科协从省农科院引进了“鲁引1号脱毒土豆”,在鱼丘湖办事处建立了3000亩示范基地,亩产达6000余斤,亩效益3000余元,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900余万元。在高唐县尹集镇大棚种植基地,省老科协专家发现大棚内的西红柿苗大面积枯死,农民用了多种农药都不起作用,专家立即拿死株回农科院化验,诊明了病情,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办法,使农民避免了巨大损失。茌平县老科协在县科协、团县委等单位的支持下,组织农、林、水、畜牧等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开展了“乡村文明百村行——送科技下乡” 活动,在全县选择100个有带动力、有影响力的、群众素质好、热爱科技的行政村,为他们送去科技图书和资料,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先后到菜屯镇菜屯村、信发办事处雷庄等15个乡镇、村开展科技服务,向群众发放《科技致富向导》、《项目与市场》、山东科技报《种养实用精编小册子》等科技报刊5万余份,解答群众生产、生活疑难300多人次。冠县老科协针对狐、貉、水貂等特种养殖户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管理销售跟不上、经济效益不可观的现状,特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研究员、特养技术专家佟煜仁教授、聊城金桥养狐场有限公司高级畜牧师宋书桥同志在冠州宾馆开展了狐、貉等特种养殖技术培训,讲解了有关狐狸、貂、貉等毛皮动物的养殖关键技术以及毛皮市场的未来走势和发展前景,各乡镇及周边县(市区)养殖户共300余人参加了培训,对于提高特种养殖户的科技素质和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莘县老科协邀请亿丰公司的科技专家到该县进行技术指导,在燕店、河店、张寨举办了食用菌和蔬菜技术培训班,受益群众260多人,现场解答群众疑难问题30多个;会同县科协联合开辟了绿色农业科技热线咨询电话,先后接到热线电话2000多个,收到求助信件100多件,上门服务200多次,加快了农业科技服务速度,受到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欢迎。阳谷、东阿等地的老科协组织也围绕服务“三农”开展了大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做出了贡献。
二、实施科研扶农工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市老科协农业专业委员会在刘湘书主任的带领下,从潍坊原产地引进的“潍麦9903”品种,在我市增产10%左右,按2005年秋种时播种60000亩计算,2006年麦收时增产480万斤,为农民增收360多万元;他们选育的玉米新品种“丰聊20号新组合”,经过连续三年试验,稳产、高产、优质、中早熟,平均比国审玉米新品种“郑958”增产3-5%左右,抗病性优于“郑958”,成熟期相当于“郑958”,很适宜我区种植,在前年帮助市种子公司制种2000亩、产种100万斤的基础上,去年播种20万亩,按每亩增产50斤计算,可增产玉米1000余万斤,为农民增加收入600多 万元;他们选育的“小麦0501”初步试验产量高于“烟麦14号”,增产6.8%以上,早熟2-3天,亩产可达1200斤以上,且抗倒伏,耐白粉病,2005年参加省预备试验,秋种时在斗虎屯镇建立了30亩的良种培育基地,2006年麦收时产种子近3万斤,秋种时在冠县建立了1000余亩的小麦良种试验基地,今年麦收时可收良种100万斤;选育的“聊玉早1号”玉米新品种,通过几年连续试验,在我区85天成熟,抗病,抗倒,高产,优质,晚播早熟,很适宜瓜菜套种、抗灾等,是集高产、优质、早熟于一体的优于“掖单4号”的新品种,现正处在省区试验阶段。工业专业委员会会员郭大威等老专家在市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主持试制并批量生产利用日本菌种制造生物肥料,比施化肥成本降低10%,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增产达15%;主持试制并批量生产利用浙江某大型企业的工业废渣制造有机肥料,比施化肥成本降低10%,农作物增产达20%。上述两种肥料共推广3500余亩,为农民增收达40万元。临清市老科协水产专业委员会致力于科技开发,以魏湾镇丁马村的丁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与解放军总医院联合,研制成功了《甲鱼胶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已申报国家专利。去年投资6000万元扩大规模,今年投产后可以年加工甲鱼1500吨,生产九种产品,年销售额达15亿元,利税2亿元,为该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壮大了该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科普惠农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一是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近年来,市老科协积极参与举办了以“宣传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全市第9届、10届、11届“科普之春”活动,共计发放科技图书7000余册,科技资料和报刊6万余份,赠送“八荣八耻”荣辱观等科普宣传挂图3000余幅,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在“科普之春”活动期间,市老科协农业、卫生 专家现场开展了以种植养殖、卫生保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和科技咨询服务,邀请聊城大学农学院和市农科院的教授、研究员举办了农民科技培训班,讲解了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并与省老科协专家一起赶到渔丘湖、清平等12个乡镇进行科技培训,受到农民群众欢迎。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期间,市老科协还会同东昌府区科协、老科协在梁水镇大杨庄村举办了科技下乡活动,根据当地群众需要,专门从聊城大学、市农科院等单位聘请了老科协会员郝琴庭等四位蔬菜和食用菌专家进行现场咨询,解答群众疑难问题,专家们就黄瓜、云豆、西红柿和食用菌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有的群众拿着有病害的植株和叶子,现场请专家诊断,请教好的防治办法,专家均给予了满意的答复。二是参与编印科普图书。去年,市老科协会同市科协、市卫生局、市健康协会等单位,共同编写了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大众科普知识手册》2万册,主要内容包括崇尚科学、文明生活、实用技术、节能环保、防灾急救、合理膳食、防病治病、生活常识、科学健身、休闲娱乐、防禽流感、关爱生命等部分,该手册对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发挥了应有作用。今年以来,市老科协又联合市科协共同编印《节能与环保科普知识手册》2万册,先后在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发放4000余册,对于增强农民群众的节能环保意识、丰富节能环保知识起到一定作用。为进一步营造“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社会氛围,临清市老科协会同科协、反邪教办公室共同编印了《崇尚科学远离邪教》反邪教警示教育插图读本,该书共分《邪教的本质特征》、《邪教的歪理邪说》、《邪教的罪恶行径》、《依法防范与治理》、《旗帜鲜明反邪教》、《远离邪教讲科学》等六大部分,共计7万余字。该书的编辑出版,有助于向广大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进行反邪教科普教育,对于他们了解和掌握反邪教知识,提高对邪教的警惕性、鉴别力和抵制防范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培养了一批以老科协会员为主导的农技协、科普基 地和科普带头人。临清市老科协发起成立的庆丰科技协会,去年从省棉花研究中心引进夏播棉鲁棉研19号(代号890)在康庄镇试种15000亩,棉苗长势良好,每亩增产49斤籽棉,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冠县老科协支持原科技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郭克启,原科协副主任马超亮等老科协会员创办了农业良种科技协会,组织引导会员及农户进入市场,为省农科院开发总公司、浙江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代繁的特大花生、豆角等农作物良种30多个,其中大白菜平均亩产白菜籽75公斤、亩收入比种小麦增收700余元,大葱每亩收种子50公斤,种子价每公斤30元,每亩收入1500元,起到了良好的良种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农户300余户;还支持农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国政同志创办了大樱桃科技示范园,带领一些老科技人员到全县各乡镇林果村庄进行技术培训,带动大樱桃种植面积由1500亩发展到2800亩,并协助指导果农搞大樱桃保护地栽培建设。茌平县老科协林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农艺师赵荣金同志领办的高科技示范园面积达800余亩,先后引进优良品种100余个,品系300余个,特别是随着茌平枣乡的建设在全县搜集圆铃大枣优良品系80余个,并初选出特优品系4个,向社会提供优良枣苗180万株,指导全县发展枣园5万余亩,为茌平枣乡的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莘县老科协去年从荷兰、以色列引进越夏西红柿品种2个,建立荷兰瑞克斯旺百利西红杮示范基地2000亩、以色列海泽拉870西红柿示范基地1000亩,这种西红柿易管理,抗病能力强,大棚亩产可达1万公斤,亩效益可达1万元。临清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水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推广研究员赵志圣同志以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为己任,开展科技咨询100余人次,引进新品种12个,开发养殖水面6万亩,帮助康庄镇养鱼专业户宋善忠同志解决了养鱼生产中的疑难问题4个,当年养鱼40亩,植苇20亩,年收入4万元;帮助戴湾乡李明堂承包窑口厂250亩荒洼地,搞了鱼种培育和立体渔业,年收入达8万元,另外还组织带领老科协人员承包水面3000亩,年递增产量达20%以上,增加经济效益120万元。
四、实施卫生支农工程,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去年以来,市老科协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实施“夕阳红营养健康行动计划”,为提高中老年人健康素质服务。为将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市老科协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医疗条件较好、覆盖人口数量较多的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博平)、冠县桑阿镇医院等2家基层医院,作为市老科协开展送卫生下乡活动的长期联系点,定期组织老专家赴基层医院开展诊疗活动,促进基层医院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加快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去年11月2日,由聊城市、茌平县两级老科协在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博平)举行了老科协老专家送卫生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原行署副专员、市老科协会长张锡九出席会议并讲话。截至目前,市老科协已经组织老医学专家赴基层医院开展诊疗活动50多人次,为600多名患者提供了诊疗服务,为医院医护人员举办讲座20余次,对于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方便群众就医起到重要作用,受到基层医院和农民群众的欢迎。此外,市老科协还支持卫生专业委员会会员贾友香同志,兴办贾氏中医肿瘤诊所,使用外用火针及内服中药治疗淋巴结核、乳房肿块、腮腺瘤、脂肪瘤等疾病,该会员近年来先后深入到10个乡镇巡回进行卫生科普宣传,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800多人次,采用火针疗法和传统中医技术治疗肿瘤病人320余人次,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受到群众好评。去年10月份,市老科协还会同市老龄委、市科协、市健康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展了以“关注老年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九九”老人大型健康义诊活动,向城乡老年代表赠送《大众科普知识手册》1000余册,为1000余名老年人提供了义诊和咨询服务,并向老年人免费赠送药品近万元。临清市老科协组织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老医务科技工作者,发挥卫生营养保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在麦收时节顶着炎炎烈日,组织12名医护人员、2辆救护车辆送知识、送营养、送药物到各个村庄的地头、田间和收麦场,共发放人丹防暑药2000袋、营养小册子3000册,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五、实施网络建设工程,提高老科协服务能力。建立完备的老科协组织网络体系,壮大会员队伍特别是农业会员队伍,是开展老科协活动的依托,也是团结带领老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农业老专家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再作贡献的基础。为此,我市一直把老科协组织建设作为老科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实施组织网络建设工程,为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农业老专家发挥余热搭建平台。经过努力,截至去年7月份,我市在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起老科协组织,成为全省第四个全部建立县级老科协组织的市。同时,积极推动市直单位老科协组织建设,先后在市水利局、教育局、农业办公室、卫生局、建设委员会等5个市直单位建立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据统计,全市各级老科协组织共建立农业系统老科协组织1个、农业专业委员会9个,拥有农业老专家会员300余名。此外,市老科协还联合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由20余名老农业专家组成的老专家科技服务团,为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素质、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与此同时,市老科协积极组织开展老科技工作者高级职称审查推荐工作,近两年全市共有17名农业方面的老科协会员晋升推广研究员或高级农艺师。上述工作的开展,既为老科技工作者投身新农村建设二次创业、再做贡献搭建了平台,也为老科协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此文刊登于2007年7月25日中国科普传媒网科普动态、中国老科协网站2007年7月31日工作动态、大众科技报科技文图网站2007年7月10日地方科协栏目)7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