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洮县房产发展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措施
临洮县房地产发展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措施
一、全县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全县房产业基本情况。
1、开发企业基本情况:我县从1985年11月成立第一家开发企业临洮县城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以来,目前组建房地产开发企业29家(县内17家,省属12家;二级2家,三级12家,四级13家,暂定资质2家),注册资本2.3亿元,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00多人。
2、房屋建设总体情况:1990-1998年,按照国家有关房改政策,全县各单位、各企业在自有土地上集资建房21.78万平方米,2370套。1999年-2010年,全县累计启动建设商品房建筑面积 428.66万平方米。
(二)全县房产业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福利分房阶段(1990-1998年)。这一时期,我县在城镇住房方面实行统建统分、福利分配制度,土地依靠行政划分获得,各单位在自有土地上集资建房。全县共集资建房21.78万平方米,2370套。
2、第二阶段:起步发展阶段(1999-2003年)。1999年,国务院决定停止党政机关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的货币化。我县的房地产业也进入起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全县共开发建成商品住房22.83万平方米,其中普通商品住房20.4万平方米,2060套。
3、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4-2008年)。这一时期,我 1
县房地产业投资规模逐年加大,交易市场日趋活跃,买卖、租赁等业务迅速发展,房地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县共累计开发建成商品房86.42万平方米。其中建成普通商品住房77.98万平方米、8289套,铺面8.44万平方米、2410间。
4、第四阶段:产业调整阶段(2009-2014年)。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的房地产业的重点是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从严控制土地出让和房地产项目审批,从严控制开发规模,杜绝以往批而未建及小规模开发的现象,引导房地产企业加大对其他产业的投入,逐步化解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全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全县房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是加快了城市化步伐。近几年来,通过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发展房地产业,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出让收益,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通过房地产开发,先后建成了紫竹苑、安兴家园、阳光家园、兆烽嘉园、金泽〃洮水明珠、荣泰〃秀水苑等近50个居民住宅小区,以及部分绿化、亮化和城市道路建设工程。至2009年底,全县的城市绿地率达到了23%。
二是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我县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4年的18.24平方米上升到2009年底的24.62平方米。特别是近几年我县的房地产开发更注重环境建设,开发规模、小区规划和设计、工程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提高了城市品位。如兆烽嘉园、金泽〃洮水明珠、紫竹苑、阳光家园等一批较高档次的住宅小区的建成,改变了多年来住宅建设
刻板单调的状况,也带动了城市其它建筑规划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三是培育了一批民营企业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临洮建筑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其主要发展特点是以房地产行业起步,逐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再拓展到其他领域。如何维彪、曹贵林、刘宗仁、牟建邦等企业家,在县内外投资开发了大批房地产项目,实力壮大后寻求多元发展,在花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等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有力地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二、全县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全县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房价涨幅过高,远远超出了居民的购买力。2004年以来,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12%左右,而房价保持了15%左右的涨幅。特别是2006年以来房价大幅增长,2007年涨幅达到19.6%,今年截止目前最高房价已达到3480元/平方米,与去年(去年最高房价为2980元/平方米)相比涨幅达到16.78%。房价上涨幅度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超出了居民的购买能力。
二是购房透支消费,消弱了居民最终消费能力。从当前全县房地产市场情况看,房价每平方米达到了1850—2260元,每个家庭按购臵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计算,需资金16—20万元;目前全县公职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为2.5万元/年左右,一套房屋的价格为一个职工7—9年收入的总和。可见,购房消费已成为居民的最大消费产
品,极大透支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了购房,大部分居民不仅透支了可支配收入,还不得不借助于银行贷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压力。由于购房的巨大投入,直接影响了居民在家电、汽车、通讯、文化、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消弱了居民的最终消费能力。
三是资金严重沉淀,减弱了企业对其他产业的投入。据调研了解,我县房地产开发投资以自筹资金、银行贷款、预付房款为主,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约占总投资的70%以上。由于近几年全县房地产市场需求较为旺盛,房地产开发商对市场预期较高,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建成了大量的商品房。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及全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全县房地产交易量巨减,市场低迷,开发资金得不到及时回笼,资金大量沉淀,企业普遍存在资金链不畅的问题,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从我县多年的实践看,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是拉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开发的重要因素,企业将大量资本投资于房地产,得不到及时回笼,极大影响了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减弱了对农业产业化、工业经济、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二)房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中小城市则刚刚开始起步,大部分城市的住房还处于刚性需求阶段。近几年来,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政策越来越严,致使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08年下半年之前国家实行银根紧缩政策,导致房地产贷款难度增大,利率提升,造成财务费用增加,开发成本迅速上升。这也是导
致我县房价快速增长的直接因素。
二是房地产投资预期收益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开发投资房地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近几年全县房地产市场保持了供需两旺的势头,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行业保持较高利润,并随着兰州、康乐、甘南等周边地区居民来我县购房居住,有力促进了房地产开发步伐,大大激发了企业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居民的投资性购房需求增加。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看好,居民投资性购房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房地产投资。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当前全县房地产业的投资相对过热,市场供应迅速饱和,并向供大于求的趋势发展。
三是城镇功能不够完善的影响。当前,我县的城市基础功能还不够完善,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小区物业管理、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够吸引更多的周边居民来我县生活居住。由于吸纳外源购房的后劲不足,致使我县房地产市场需求空间相对减小,购房群体中本县工薪阶层仍占较大比例,但这部分群体消费毕竟有限,还不能有效激活和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三、促进全县房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努力引导房产业有序发展。
1、建立预警预报制度,加强行业调查分析,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尽快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和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社会通报本县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价格、涨幅、空臵数量、投资动向等情况。行业协会和职能部门要定期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引导开发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购房。加强正面的宣传报道的引导,分析
全县房价短期内不会降价,打消消费者的逆反心理和观望等待的做法,引导消费者正常消费。同时要从政策方面支持,对有购房意愿的农村户口家庭的子女上学、老人养老、户籍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其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解决居住后顾之忧,进一步打开农村消费市场。
2、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要切实加强资质管理和注册资金管理,把好“入门关”;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管理,把好“发证关”;加强房地产交易的动态管理,把好“交易关”。加大房地产开发、销售中存在的改变容积率、合同不兑现、面积缩水、虚假广告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不能以罚代处,一罚了之,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增强农民最终消费能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将住房保障和消费的主体从城镇居民逐步转移到农村广大农民身上,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增强农民的最终消费能力。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业支柱产业。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继续大力扶持发展洋芋、畜牧、蔬菜、花卉等农业支柱产业和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重点从品种改良、技术服务、销售引导等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支持,力争使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此基础上,要持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转化增值,实现农业和工业关联互动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二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重点要突破工业不强和三产不活的问题。要通过培育壮大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临洮经济开发区,切实将全县的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打响“文化牌”,通过
兴建国家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相关实体项目、提升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人文内涵等措施,切实提高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吸纳更多的县外人群来临洮休闲观光、娱乐消费和投资购房。三是要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致富带头人创业,创办实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就业,用发展非农产业的办法富裕农民。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扩大吸纳外源有效需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稳步推进以道路、管网、住宅建设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城市基础功能,加大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力度,塑造洁净秀美的城市形象,努力提高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吸纳外源购房消费的能力。二是要加快发展房地产服务业。从我县情况看,物业管理相对滞后,房屋售后服务不到位。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强企业资质审核,规范收费行为,并尽快启动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资金制度,切实解决住房保修期满后共用设施的维修问题。各小区建成后,要督促开发企业健全物业管理制度,强化物业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三是要加强公益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区学校、医院、市场等便民设施的建设,通过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改造,吸引周边市、县及省内外居民到临洮投资、居住、购房。四是要加大城市对外宣传力度。要整合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由城建部门联合各房地产企业,从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
文特色优势、价格优势等方面,向周边县市广泛宣传,形成统一的临洮房地产特色。并按照房地产的档次分别归类,供不同需求层次的人选购。同时,要通过开展“房交会”等大型的宣传活动,促活房地产市场。
(四)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一是要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着力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规范廉租对象的选择、公示、复核等各个环节,健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廉租住房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二是要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住宅建设的重点。经济适用房是国家政策性住房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给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保障,又可以起到抑制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当前要进一步落实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有关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降低房价水平,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和户型面积标准,促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健康发展。对中低收入家庭,重点是完善配套政策,增加土地供应量、减免税费的方式,鼓励其通过购买或租赁中低价商品住房的方式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二○一二年八月十六日
第二篇:西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措施
西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措施
黄卫国(西湖区农业局)
生态农业,国际上又称作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有机食品。虽然,各国对生态农业提法不尽相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农业专家指出:21世纪,生态农业不再只是一种时髦,它即将成为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一、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后,我区各级都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区委、区政府相继制订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生态区建设规划》、《西湖区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措施,全区生态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良好。
1、无公害农业发展较快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区以“树立绿色理念、保护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生产、推广绿色技术、培养绿色产业”为目标,近年来,累计制定西湖龙井茶、西湖莼菜、西湖野鸭、九曲红梅茶、罗氏沼虾、中华鳖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6个,另外还有15家农业企业先后制定企业标准23个。到目前,我区已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面积11999亩,其中茶叶基地4个、面积5031亩,蔬菜基地2个、面积1530亩,水产基地2个、面积3800亩,西湖野鸭基地1个、1000亩(200万羽),粮食基地1个、638亩。其中袁浦千亩罗氏沼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已通过认证的浙江绿色农产品6只,其中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只(袁浦牌无公害罗氏沼虾)。
2、农业生态环境整治扎实开展
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整治,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区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广无害化治理技术,提倡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执法监管力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003年起,结合农村环境建设,启动了“百村整治”工程。
3、畜牧绿色养殖顺利推进
畜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畜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02年底始我区顺利实施了畜禽限养禁养措施,目前禁养限养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与此同时,畜牧绿色养殖顺利推进,出现了一批充分利用三园一塘(果园、竹园、茶园和鱼塘)进行综合生态养殖的典型模式。
4、生态旅游农业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区农业依托杭州大都市发展,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嫁接旅游业,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全区垂钓休闲渔业经营水面3215亩,占总水面的10.8%。蒋村乡三深垂钓场成为西溪风景区的一大休闲亮点。周浦绿慧生态农庄以市“放心菜”
基地为依托,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别具特色。周浦乡姚家坞村100余亩垂钓鱼塘利用其依山傍水的优美生态环境,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等经营理念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转塘双流农庄一产与三产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水产和鸽子养殖、垂钓、观光、餐饮、烧烤娱乐一条龙休闲模式。龙坞镇大清村通过发展茶林休闲产业,该村今年春茶亩产值达到10421元,一季收益超过上年茶叶总收入的14.45%,获得了显著效益。龙坞镇上城埭村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开发了以茶观光、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原生态乡村休闲旅游。浙江海皇星生态乐园有限公司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一期工程项目已动工建设。
(二)我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区发展生态农业有上述优势,然而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仅在起点阶段,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尚有很大的距离,存在着众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1、土地资源激剧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激剧减少。据调查统计,我区从2000年到2003年底4年间,共减少耕地近2万亩,平均每年减少耕地5000亩,这些减少的土地多为优质良地。土地资源的激剧减少,使发展生态农业的空间受到了限制。
2、农业面源污染不容乐观。环境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然而近年来,因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序排放等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3、生态农业监管体系尚不完全。当前,虽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查、检测力度,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仍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处罚手段。由于区、乡(镇)没有专门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无专职人员,影响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全区没有建立完整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影响了对农业环境的监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影响了农产品安全质量的管理。
4、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是超前的、渐进的,生态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生态的恢复与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要有阶段性投入,又要有长期渐进的投入,投入要有高瞻远瞩战略的眼光,要有大手笔。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对生态农业已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但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尚不足,而且投入的资金少、项目散,没有一块专门的农业生态建设经费,使循序渐进的生态农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
二、我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及发展模式
(一)总体要求
我区发展生态农业总的要求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遵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的发展战略和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我区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的支撑作用,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改良耕作制度,推广应用生物技术,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等措施,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生态产品与生产效益的诸多关系,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文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目的。
(二)我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探讨
根据我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应重点发展以下五种模式。
1、生态科技型。生态农业的许多生产环节实现了返朴归真,但生态农业绝不是原始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为此,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把我区农业从常规型转到科技生态型上来,从资源消耗型转到科技振兴型上来,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高上来,使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有机结合起来。要化力气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和“3S”技术(RS、GPS、GIS),由点到面,层层辐射,逐步推开,加快生态农业科技步伐。
2、生态品牌型。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孕育出著名的品牌。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名牌、品牌效应优势的同时,充分挖掘秀山丽水的潜在优势,紧跟世界农业绿色浪潮,再创一批新的生态农产品著名品牌,并加强对品牌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包装、商标的管理和宣传,保护好品牌生态农产品的声誉,以品牌开拓市场、促进营销、增加效益。
3、生态设施型。根据杭州都市农业发展要求,中心城区部分为城市生态农业圈,传统农业应从该圈层内全部退出。因此,要充分利用技术、资金优势,采用太阳能温室大棚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微滴灌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和快繁技术等,积极发展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高度精准化的生态型农业。还要根据生态农业建设要求,发展生态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充分发挥先进农业设施在发展生态农业中的积极作用。
4、生态旅游型。根据都市农业发展要求,旅游农业已成为农业新的发展亮点。一是要整合秀丽的自然风光,建设生态林、生态公园、垂钓园区等生态观光型农业旅游项目;二是要以各农业产业带为基础,积极挖掘农业旅游潜力,建立生态农产品旅游项目,实行生态农产品收益和生态旅游收效双赢;三是利用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开辟有人文典故特色的生态人文农业旅游项目。
5、生态外向型。“入世”以后,农产品双向贸易大幅度增加。生态农业已经在国际上形成燎原之势,要尽快与国际生态农产品接轨,努力增加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生态农产品品牌,瞄准国际生态农产品市场,打响生态农产品品牌,使我区的生态农产品产品优势转为商品优势。
三、我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结合我区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主要是:
(一)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个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为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将其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要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各司其职,切实做好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尽快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西湖区
城区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已经形成,都市农业建设规划正在深化完善中,要加快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并与上述规划相衔接,以达到城建、农业、生态三赢。
(二)突出生态农业的工作重点,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
为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要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三项措施的落实。
1、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条件。要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实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区生态环境的优势,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其中一部分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与此同时,要努力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超市(网点),努力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辐射功能,使生态农业形成气候。
2、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教育,要把科教兴农战略与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选育、推广优质高抗品种,改善种养业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研体制,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增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大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项目要向生态农业倾斜,使之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样板;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源头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
3、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监管,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规范化程度。为促进生态农业的顺利发展,满足人们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管理。要建立和健全农产品检测网络,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控制在源头。要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控。要全面实施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无公害化处理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要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条码管理追溯制度,向消费者作出安全承诺,并负责对不合格农产品召回、消毁、理赔和退出市场。
(三)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朦胧。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教育。首先要运用多种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生态农业,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生态农产品的健康性和优越性,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认知度,以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其次,要将生态农业作为对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以生态农业的原理为指导,引导农民采用生态优化组合技术,实施生态型种养模式,使之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良好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要教育和引导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农产品“绿色品牌”,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开发无公害农副产品深加工,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的自觉行动。第三,要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努力实施“百村整治”工程,通过针对性的整治、按规划的建设、有序的管理,改变农村“脏、乱、差、散”的局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绿色村庄和绿色生产相得益彰。
(四)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生态农业保驾护航
要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加强对农资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主要农产品产地进行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安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资源环境、损害农产品安全和假冒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开展“绿剑打假”统一执法行动,保护广大农民和人民群众利益。在加强行政执法的同时,要根据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
(五)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保证生态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仅是产品农业,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生态的全局性产业。为此,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更甚,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欧盟为了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向生产有机农产品转变,整个欧盟国家都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助。鉴于国外的经验,因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保证原产地没有污染,生产加工没有污染,贮藏运输没有污染,对于习惯于常规生产的农户和企业来说,这一转轨不但费用大大增加,而且是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因此,在发展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设立生态农业专项投入资金,所需资金可由省、市、区、乡(镇)各出一点。在直接投入的同时,还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开发生态农业。要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领域,与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还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生态型龙头企业(含基地),推进和扩大生态农产品生产,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篇: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中国足球的现状:
足球运动是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运动这一项目已经影响到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亿多人把足球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运动。但同样是亚洲人,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韩国足球队水平差距是巨大的,中国足协的副主席张吉龙说:“这么多年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处于摸索、探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也搞过职业化,10多年职业足球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但中国足球还是在原地打转。这让我们必须要反思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足球的水平搞上去。”
中国足球在近二三十年间取得的成绩可谓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中国足球的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越来越跟不上国际的大潮流。本来还能够在亚洲排的上号的中国足球到现在已经彻底沦为亚洲三流。,从1978年开始中国恢复了全国甲级和乙级联赛双循环升降级的制度,并建立了全国成年队联赛和青年队联赛的各级比较稳定并且系统的竞赛规章制度。1982年至今,中国足球队参加了所有世界杯足球赛的预选赛和奥运会的足球预选赛,并且在2002年中国足球队在米卢蒂诺维奇主教练的带领下艰难地冲进了世界杯的决赛圈,中国以亚洲第五的身份第一次登上了世界杯的大舞台,然而三战皆负的比赛成绩,最终使得中国足球队的排名没有出现在世界排名榜上。2006年9月6日亚洲杯预选赛中国队以0:0战平新加坡队,让中国的球迷绝望了。在当时比赛的前几天,国际足联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中国足球队的世界排名最终创历史新低仅仅排在了103名,在亚洲也仅仅排在了第15名,中国足球队沦落到了亚洲的三流球队。20年来我国足球的水平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中国足球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的原因:
1、中国足球管理制度的缺陷:
(一)体制落后,伪职业化,商业运营极差:
职业化整整二十年,中国足球行政指令依旧横行,“伪职业化”倾向明显。特别是目前运营中超联赛的中超公司,表面上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实质上隶属于中国足协,表面上运营整个联赛,实质上局限于项目招商,功能相当于欧洲国家足球职业联盟下的一个商业部。
(二)球场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硬件设施不足,利用率低是直接影响中国足球运动普及的一大主因。目前,伦敦各类足球场约3000多块,北京的体育场不到100块,符合标准的足球场更少,并且国内各球场多为不对外开放的校园球场,足球运动的全民普及无法开展。
(三)足球人口极度匮乏:
目前,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为日本60万,西班牙65万的1.4%,1%。注册职业球员8000人,足球人口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中国足球的发展。
2、储备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善
(一)储备人才数量不多
根据有关权威统计,1990年至1995年,中国足球储备人才数量最高,已经达到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到18万人,然而,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只有5万多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人口数量仅是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是有60多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只有6000万人口的英格兰,却有6万个业余足球俱乐部和1.3万个学校足球协会以及150万足球人口;德国只有人口8000多万,但是却有足球人口620多万。2000年左右,大量足球学校兴建起来。目前,学生短缺已经成为我国足球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有关足球方面的学术研究少
目前,有关储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与课题很多。从研究对象角度,地域上国内和国外并存。国外学者部分从世界杯和亚洲大的赛事为主要研究对象,世界杯方面的文章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国学术研究方面,大多以职业联赛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得出,在九十年代中期到二零零三年间,有关培养足球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他科研总共近六千篇。在其研究范围,关于足球储备人才培养及足球少年教育的文章近四十篇,大概占总体的百分之一。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学术方面,我国的足球研究相对不合理、不平衡,没有全面研究甚至出现缺憾。学术工作者没有从足球鼎盛国家研究出其管理的精髓,而且足球储备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我们的学术学习还有很大差距。这将会使我过的足球储备人才培养理论缺乏科研的支持,导致我国足球在实践工作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使得足球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出现滞后现象,阻碍我国足球运动有力发展。
(三)相关法规很不健全,管理滞后混乱
不论是专业足球运动员还是一般球迷,都深深的知道足球储备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真去认认真真去从事足球的青训与培训计划。同时,足协政策缺乏与管理滞后也同样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利益关系不能理顺,资金没有方法保障,而且家长投资足球的负担太重与欲望下降,伴随着中国足球大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了足球系统中最底层一再被动摇,当然这最底层也同样是最重要的一层。
在职业联赛最火的那几年,让我国从专业的足球时代走向职业的足球时代,足球市场开始启动,足球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足协在怎样去进行有组织与有计划的开展普及与提高的这个重要环节上,却是一直不能得到真真正正的重视。因此,整个足球行业一直处于无秩序、无政策以及无监督的混乱状态。例如,对于当时那些曾经一度兴起的足球培训学校,足协从始至终都没有能颁布出一套行业标准与审核办法。几乎同一时间,全国足球培训学校蜂拥上马,全部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从而导致他们不但没有长期的发展计划与远景设计,更是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一直到今天的足球学校严重缩减,足球储备人才不足,并且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塔基不牢固和塔尖不稳定现象非常严重,足协从一开始就没有发挥出他应该有的职能,没有引导好中国足球朝着良性的道路前进,最终导致出现了许多赌球事件和腐败事件,但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组织机构管理混乱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矛盾繁多。
(四)业余俱乐部与足球培训学校的管理混乱
随着“足球热”的持续升温,一些足球俱乐部与足球培训学校在全国各地兴起,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隐患与问题。第一,专业化过于早期,较早的对小足球队员进行学习,食宿和训练“三集中”,并且由于训练缺少针对性,经常忽略个性培养,同时训练周期过长等等,严重影响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二,管理混乱无序,制度十分不健全,训练也很不科学。据有关资料显示,那些属于较低专业培养级别的业余体育学校与体育中学人才输送率为高达6.1%,明显高于省、市重点体校二线队l.96%的输送率。
(五)培训学校收费较高,严重影响储备人才的选拔
足球学习呈现出贵族化的现象。存在着学习费用严重超出普通家庭能承受限度的问题,比如1998年,八一足球学校学费为2.2万一年,建校费为2万一年;北京龙力足球学校学费为3万一年;中国足球学校学费为1.8万一年;西安唐信足球学校学费为0.8万一年,赞助费要3万一年;国力足球学费为0.7万一年。因此,这样高的学费就会把一大批具有潜力的喜爱足球的年轻人拒之门外,使之不能得到正规的培养。
(六)青少年储备人才素质低
大家都知道,目前,困扰中国足球的一大困难就是足球运动员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如此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因为思维与领悟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水平比赛与训练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因此球员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原地踏步,不再前进。除此之外,小球员过早地和家人分离,往往在心理上给青少年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相反,世界杯上进入前四名的韩国足球队,他们的大部分足球运动员都是来自韩国大学生队,他们真正的把高等教育与高水平的足球训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足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去踢球,培养学校遭受信任危机
很多培养学校在招生时对家长和学生做出关于学生毕业后出路的保证。但是,由于我国现在职业联赛所需求的运动员人数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不能去踢职业足球,那么他们就必须面临着自主择业的局面。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足球训练上,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很少或者干脆不学文化课,导致毕业后就业面非常狭窄,并且事业发展没有后劲。
3、球员为中国足球差找借口,推卸责任
如果英超或意甲中流球队的主力队员的各个平均指标为10分,中国国家队队员的对应的指标大概是:身体素质9.5分,场上努力和作风9分,技术(无干扰情况)9分,技术(有干扰情况)7分,个人意识5分,配合意识和能力5分,阅读比赛和预见能力3分,心理素质7分,不可测素质5分。中国大多数队员生活不富裕,家庭状况拮据。球队主力位置的竞争十分激烈,他们大多数是十分努力的,很多队员在场上无球的情况下跑动配合不积极,,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跑或者跑不动,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跑,这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比赛的能力和足球意识。这些能力从9岁左右就要开始逐步培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没有速成班.,他们小的时候就没有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中国足球长期徘徊不前, 甚至在走下坡路.有着那么多的人口, 有着那么多的球迷, 中国足球却那么差, 实在让很多球迷搞不懂。经常能听到以下一些借口:
(一)东方人不适应足球
在90年代以前, 这个理由长期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日本足球的崛起, 这个理由已站不住脚了.美国职业联赛中还有二名全明星华裔队员, 并多次入选国家队。
与英国, 巴西这样的历史足球强国相比, 中国足球的基础是比较差.但是与日本美国着这样的足球新兴国家相比, 中国足球的基础要比他们好的多.(二)经济没有日本美国发达
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实力为他们的足球腾飞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后中国足球从81年的亚洲一流下降到06年亚洲二流.而这25年中国的经济实力上升了几百倍.(三)场地不够, 场地差
有美国日本那么多平整漂亮的自然草坪当然好.但是球王贝利和马拉多纳都是在破烂的场地上开始的.贝利还踢了好几年在袜子里面塞垃圾的“足球”.中国的所有学校都有操场, 都有体育课.儿童足球并不需要很大场地.可以注重一些比如象盘带,控球,玩球,颠球等需要大量训练时间但仅需要很小场地的活动.(四)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有孩子踢球 不少人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有孩子踢球.但是在学校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玩球.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更不愿意将孩子送到高风险的足球学校.姚明和刘翔不都是独生子吗? 家长们愿意的是在不放弃学习的前提下, 让孩子提高足球水平, 看看他们到底能否成明星.(五)高校录取政策
高校以考分为标准的录取政策导致家长不让孩子踢球.由于升初中大多数地区不需要考试, 小学阶段的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太重.这个阶段参加体育活动很有必要.而事实上玩球的孩子并不少.少的是基本放弃学习而去足球学校的孩子.教育部有一系列的对优秀足球队员的优惠政策.获得二级足球证书高考就可以加几十分.而只要是省级和足球重点城市的前四名就可以获得二级足球证书, 并不很难.目前的高校联赛也促使很多高校(包括北大清华)愿意特招有足球特长的学生.三、相应对策
1、有关中国足球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自身问题的改革:
(1)净化环境,没有一个好的行业环境,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不过这个在中国做起来比较难,这需要各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配合,必须要下很大的决心。而恰恰就是这个决心,在中国包含的太多的暧昧;
(2)正视自己,戒骄戒躁
每当有一点成绩,不但行业自身膨胀,媒体也煽风点火,牛皮吹的满天飞,似乎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一战成名、功成名就。一直抱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中国足球谈何发展?
(3)合理分配,论功行赏
例如不进球就从上到下不发奖金,只有底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象现在这样勇夫懦夫、有功无功一律乱赏,人人皇帝,日日笙箫。长此以往,国足一定会把原始的那一点点上进心也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球迷的眼泪;
(4)善待球迷,知恩图报.没有球迷,足球连个屁都算不上!球迷才是足球的衣食父母、才是足球存在的唯一理由。好好善待他们,让球迷高高在上吧,把自己的不可一世赶紧收起来。另外,足球这个行业如此富裕,在物质上也好好回报球迷们吧,该免票就免票,哪怕发给现场球迷每人一瓶水,他们的心也是甜的。因为,最可爱的球迷是最容易知足的,而不知所谓的“球星”才是最贪婪的。
(二)、足球体制的改革:
(1)加快体制改革,建立职业联赛独立运营机制,成立独立自主的联赛公司,负责国内各级职业联赛运营。
(2)建立并完善联赛公司独立运营机制,联赛公司独立运营管理职业联赛,独立进行商业开发,独立拟订和实施职业联赛发展规划,独立处理职业联赛日常事务,独立对办赛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独立完善和规范的申报制度,审议制度,评估制度,问责制度,各级职业俱乐部会议及联席会议等制度。(3)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在改建现有的公共运动设施的同时,增加足球场数量。
(4)加快扩大足球人口,提升足球从业人员素质:开办专门的足球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
总而言之,中国足球的出路就是打破行政垄断,尤其是把足协和它名下的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引入充分的竞争,变成民间组织。因为这些通过权力依附在经济体内的特殊利益集团本身已经成为毒瘤,吸收无数资源,毁坏市场价值。打破这种垄断,将让中国足球的增长更具备活力和公正性。使足球领域不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官员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俱乐部、球员、球迷这一足球的主体说了算。
2、促进我国足球储备人才发展的对策
(一)严厉打击“假赌黑”行为,净化足球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足球环境中,家长才能放心将孩子送去踢球。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严厉打击中国足球的“假赌黑”行为,司法机关要强势介入,并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并且完善相关制度,彻底除掉这个“假赌黑”毒瘤,净化中国足球环境。此外,中国足协还要积极制定出规范的行为规章与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行事,同时要对球员的违纪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努力提高球员的自身文化素质。
(二)足球学校与高校联合办学,努力探索足球与教育的结合
这个做法不仅仅是解决过早专业化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矛盾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更是提升我国职业足球储备人才自身文化素质的一条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解决学员毕业后另谋出路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球员的自身文化素质可以通过高校的培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球员自己文化素质能够适应足球训练的需要。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职业球员再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即使将来学员不去踢职业联赛,也可以有能力从事其他行业。
(三)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活动,推进足球在校园的普及程度
全运会足球赛制的改革与全国各地消失多年的青少年足球队重组,皆传递了放眼未来的中国足球崛起大思路。在去年10月中旬,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初中联赛的开幕式在青岛天泰体育场隆重举行,这是从我国建国至今,第一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的重大项目。在我国喊了无数次口号之后,在足球与教育相结的模式上终于勇敢地踏出了一步。从今以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足球运动在学校里的普及程度,利用学生寒假、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展大量的校园足球联赛活动,真真正正做到让足球活动在学校里普及,这一做法将很好的推进我国足球发展事业。
(四)把五人制足球引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 五人制足球由于运动场地占地面积非常小,并且容易在各种条件下开展与普及。在很小的空间里使得双方队员之间的距离很近,从而使攻守转换次数多与频率快,并且游戏方法简易。这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的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很好的提升青少年的足球技术水平,可以成为选拔足球储备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练队伍的专业文化水平与科学文化知识
足球训练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实验与研究的过程,积极提升教练员依靠科技提高训练质量的能力与自身的科研能力非常重要,足球训练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教练员才的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足协应当通过与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进行合作,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积极组织教练员参加教练员培训班进行学习,努力安排教练员去进修,多多鼓励教练员去参加研究生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专业技能。教练员只有掌握了进步的足球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才能使自己更加清醒认识足球的发展现状,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训练。
(六)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效管理制度
中国足协作为足球协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理所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并且建立健全协会的各个部门与机构,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的制定出一套本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足球事业才能快速有序的向前发展。
总结:
好在当局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足球的问题,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足协已经开始重点转向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在未来的数年效果应该可以逐渐显现。事实证明,在中国任何事情只要中央领导重视都可以做的很漂亮。所以对中国足球抱有信心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足协与欧洲足球强国的合作中,中国足协将送出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球员赴欧洲俱乐部训练,完全融入当地足球氛围,接受先进足球理念的熏陶。在国内,我们的职业俱乐部更加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定于明年9月份开始招生的恒大皇马足校,将由皇马俱乐部派遣教练进行训练,首期招生3000人,目标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培训学校。只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在这之前国内俱乐部跟外国俱乐部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如果恒大皇马足校办好,将会成为中国足球人才的摇篮。另外,此前一直受到冷落的校园足球也将兴起。中国孩子不是不爱踢球,是教育制度不允许,踢球会影响学业的思想一直中国人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州亚运会上,以业余球员和学生组成的日本男足夺得冠军,他们的学生军战斗力都如此强,真不知我们以职业球员组成的国奥队0:3败给他们的时候是何感想。
中国人是爱足球的,我们缺乏的不是激情,我们缺乏的是脚踏实地为中国足球办事的人。中国足球的未来掌握在足球的管理者手中,寄托在青少年球员身上。希望足球管理者能够吸取前十年的血泪教训,改变急功近利的官僚思想,将青训坚持下去,为小球员们创造健康的环境,教会踢球的同时也需要教会他们做人,培养出中国的足球巨星,为其他球员做好榜样,吸引更多人投入足球事业。
星星之火可以成燎原之势,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足球目前的转变,那么我也相信,只要星星之火能持续闪耀,10年后,我们会再笑傲亚洲足坛,世界杯也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贸新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8
[2]雷五平.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与产出问题研究——以足球学校为例[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3]黄文宾.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王剑.中英职业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5]朱植林.五人制足球纳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以福州地区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245—248.[6]于文谦,刘玉.论文化自觉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5):31—33.
第四篇: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品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会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品牌专家委员会主任
解艾兰
关于“中国品牌国际化”及“中国品牌发展现状及新趋势”等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批专门从事品牌研究的人员用了7个月的时间,对年销售额10亿人民币以上的 106家企业(包含国有、股份制、民营)进行了调研,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本文即围绕此报告,针对中国品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展开。
一、中国品牌发展现状
1.企业在品牌投入的资金普遍较低调查显示:企业在品牌投入中,无投入的占 21%,投入 0-0.5亿的占3%,投入0.5-1亿的占18%,投入1-1.5亿的占3%,1.5亿以上的占18%,另有37%的企业对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没有详细统计数据。
2.品牌的投入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偏低调查显示:企业在品牌投入占销售额比例方面,投入比例在 0-1%的占18%,在1-3%的占15%,在3-5%的占6%。
3.企业的品牌建设
和品牌意识在提高,基础平台搭建比较完善调查显示:企业对品牌推广部门搭建都比较完善,有 97%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品牌管理和推广部门,没有设立品牌推广部门的仅占 3%,88% 的企业分管品牌工作的负责人由企业副总裁以上的人担任,12%的企业无专人管理。
4.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但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显示:82%的企业建有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构,说明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在提高,5%的企业尚未建立,尚有 3%的企业未填写。
5.企业对品牌战略规划比较重视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战略规划,82%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制定了全球品牌战略规划,12%的企业目前还未制定全球品牌战略规划,6%的企业未填写。
6.中国企业品牌定位大多还属于国家品牌,层次较低,有待发展
在品牌定位方面,有32%的企业认为自己的品牌已经是国际品牌,65%的企业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国家品牌,还有 3%的企业认为自己的品牌是区域性品牌。
7.成为国际品牌的关键因素认识不一
在选择成为国际品牌的关键因素首选统计显示:34%的企业认为成为国际品牌企业最关键因素是“拥有完整的全球品牌规划”,24%的企业认为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18%的企业认为是“拥有一支良好的管理团队”,15%的企业认为是“具有全球意识的总裁”,还有 9%的企业未表态。
8.多元化战略和品牌延伸成为最受关注问题
品牌延伸的方式比较多,调查显示:41%的企业选择“一牌多品”策略,29%的企业选择“主副品牌”策略,9%的企业选择“一品多牌”策略,还有 21%的企业选择了其他策略。
9.广告宣传是中国企业提升企业品牌的首选方式
(1)广告宣传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户外广告等形式,中国的很多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基础往往是靠广告打出来的。据调查,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每年维护和提升品牌的方式是通过公益活动或赞助,这说明当前中国企业是在做产品品牌推广,而不是在做企业品牌推广,很多企业对品牌认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2)为提高品牌知名度,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在被调查的企业中,82.35%的企业选择广告宣传,47.06%的企业选择公益活动,50%的企业选择展览展示,35.30%的企业选择其他方式。
二、中国品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中国企业普遍认为品牌国际化发展是必要的,但对品牌的认识不够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企业家们普遍感到参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企业家们认为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是必然的,但很多企业家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识上。对品牌国际化研究不足,特别是品牌意识不够,多数人认为只要把产品销售出去就是最大的成功,做品牌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事,与他们无关。因此很多企业在认识上就缺乏品牌经 营和品牌战略规划意识,严重制约了企业品牌建设和发展。
2.品牌战略规划与品牌具体执行差距甚大 通过企业品牌调查,我们发现许多知名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规划,但具体执行的效果与规划差距甚大,原因主要有 4点:(1)CEO的品牌意识停留于形式;(2)缺少品牌的专业 人才;(3)品牌负责人的地位不高;(4)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利益而损害了品牌的长期发展。
3.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品牌经理有名无实
当前我国专业品牌人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培养品牌专业人才上基本是空白,没有品牌管理专业,另外很多企业虽然设立了品牌部,但往往是做样子,壮门面,品牌部的经理多数是为企业老总们写报告的文书,在品牌战略和发展上没有发言权,企业品牌部的经理有名无实。
4.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具有全球的领导地位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弱国。一是中国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具有全球的领导地位,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过度依赖外来技术;二是不愿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认为研发投入风险太大,有可能难以收回成 本,再说周期比较长,很难短时间见到效益。在本次被调查的重点企业中,我们发现研发费用占全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 1.0%-1.5%,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3%-5%的水平;我们缺乏像微软、三星、SONY这样在全球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公司。
三、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品牌国际化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值得重点分析和关注。
1.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差距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 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 40%,销售额超过 50%。而与此对应的是,目前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 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 10%,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占全年销售额的 50%以上,在中国即使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海外销售额也不到 10亿美金,也只占其销售额的10%左右。
2.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距据报道,中国遭遇反倾销投诉最多,涉及的行业包括纺织、家电、打火机等。出口的行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商标被抢注、专利被侵权等坏消息不断,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到底与国外知名品牌企业有何差距呢?
国际知名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1)依托自身或联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获得尽可能多的专利。(2)以知识产权国际化为背景,控制和转让相结合进行专利经营。(3)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互相配合,为跨国公司市场战略目标服务。而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研发水平低,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意识淡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盟组织等,导致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交更多的学费。知识产权保护的直接体现就是品牌的价值,一个良好的品牌,不仅仅需要去创建它,也需要精心的去保护她,最有力的保障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3.在品牌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差距
美国营销专家挪利拉(Larrylight)在分析二十一世纪营销趋势时曾经说过:未来的营销将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才是公司最珍贵的资产。此一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有关如何发展、强化、防卫与管理业务的一种远景..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多了。而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就是先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因素就是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建设,永远与时俱进,保持着品牌年轻化的状态。中国很多企业认为靠策划方案、靠点子就能发家,只要广告做得好,产品就卖得好,所以比较注重短期的销售行为,而对品牌的长期建设和维护却比较短见。比如脑白金,在广告方面或者是营销方面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当我们除了听到“送礼就送脑白金”外,实在是看不到他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做成什么样的品牌。一句话,品牌缺少内涵。
四、中国品牌发展的对策建议
1.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专业的品牌人才培育机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设立品牌专业,很多品牌人才都是从企业内部或者是半路出家衍生出来的,即使是海归派和国际专业品牌公司的品牌人才,由于对中国企业发展状况和环境并不是十分了解,往往是水土不服。品牌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建议从政府的角度鼓励和在政策上支持高等院校开办品牌专业课程,并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模式联合办学推动中国 品牌人才的培育工作。
(2)继续加大扶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馆和华人团体等相关机构的作用,建立起联合实体,每年不定期介绍世界各国的市场环境和当地文化,让我们的企 业更多地了解细分市场。在国内,要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特别是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企业)介绍成功的经验,组织交流活动,并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企业实地考察国外市场。在政策上要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继续加大扶持企业“走出去”。在战略上要制定国家品牌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争取在未来 5-10年创建一批世界级的知名品牌。
(3)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环境,重点从知识产权上来保护中国的企业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企业要创建世界品牌,必须要受到保护。只有保护了才不会被 侵犯,这几年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在知识产权方面落伍,吃了不少哑巴亏,为此交了不菲的学费。从国家的角度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普及工作。首先从国内的市场环境中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市场环境,重点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第二,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辅导和培训;第三,介绍国际知识产权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4)取消以政府为主的评审机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品牌”的认可到底是由评审机构决定的还是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呢?我们认为,企业品牌的好坏是由市场、消费者决定的,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模式。而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监管和为企业提 供服务的职能,不能充当裁判的角色,政府可以在产品质量、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监管;在银行贷款、税收、出口方面给予企业奖励,鼓励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5)国家应建立“品牌应急”机制西班牙的“烧鞋事件”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去中国的产品因为价格低,质量差而成为地摊货的代名词,往往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这几年经 过市场洗礼,中国企业逐渐成熟起来,中国鞋不仅仅在价格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质量和款式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同行。这样势必造成中国鞋要进入高端市场,在款式、质量、价格的优势下,当地鞋业难以招架中国鞋的冲击,造成了市场萎靡,从而导致上述“烧鞋事件”。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因为价格冲击了当地的制鞋行业形成的,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烧鞋事件”绝不可能是第一次,也绝对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市场竞争也许是残酷的,但如果我们在国际化进程中“烧鞋事件”太多,势必将影响更多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因此从国家的角度上应该建立“品牌应急”机制,能够快速反应突发事件和提供有效地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2.针对企业的对策建议
(1)企业要树立全球品牌战略意识,具体操作与规划同步进行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很强的品牌意识,要从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上去认识企业的品牌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不能与当初设立品牌战略规划脱节。我们研究发现多数企业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制定的东西往往与实际操作脱节,很多企业家在谈品牌建设的时候总是侃侃而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走了不少弯路,最终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品牌建设和品牌规划成为空谈。因此建议我们的企业家们认真了解品牌,认识品牌,做好自己的品牌,培育企业的全员品牌意识。
(2)做好品牌战略规划,慎重进入不熟悉的行业 很多企业面临着多元化品牌的困扰。目前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同等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在国际上更谈不上竞争,包括海尔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导性品牌方面都不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做好多元化的品牌成为我们中国企业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家们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行业不行我们在别的行业同样挣钱,短短几年所有的行业都做过,可是到头来没有做大做强,反而把自己做死掉了。因此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多元化战略的同时要考虑到进入别的行业的高风险系数,是否具有运作品牌的优势。
(3)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研发水平,建立畅通的国际销售渠道 要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领导产品,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目前国内的企业普遍走的是先占领国内市场,进行初级的原始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沉淀,到一定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为国际知名厂商贴牌生产(OEM),然后在国际市场上寻找经销商部分销售自己的品牌,再等待时机全面进军国际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这样 的弊处在于培养国际品牌的路走得很长。国外品牌的扩张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收购,联合利华、宝洁公司在全世界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牌子,如果都走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路子,就要走很长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国际知名品牌了。因此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合理的品牌运作模式是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4)加强企业的本土化经营与管理,学习国际品牌公司的运作模式加强企业本土化经营与管理理念。
我国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近几年中国确实有很多企业走出去了,但很多企业是前脚出去,后脚跟不上,归根结底是本土战略没有做好。在德国,中国也有不少企业跟进投资,但由于管理方面用人不当,经验不足,没有充分运用当地的人才,导致企业投资血本无归。在本土化研究方面,应该说中国企业接触的最早,每年都有数百亿美元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包括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性企业都在实行本土化战略,而且运作的非常成功,我们要走出去的企业为什么不借鉴别人的经验呢?说直白一点,在国外发展需要企业家们的勇气和大气,这样我们才能借用本地人才为企业创造奇迹。
(5)树立企业全球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中国企业要做强做大,首先条件是树立全球品牌意识,建立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品牌定位,这样才能很明确知道我们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在树立全球品牌意识的同时,要做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我们许多知名企业的商标在境外被抢注,为了夺回自己的商标不得不在境外打起官司,有的企业由于被抢注的比较厉害,甚至更换自己的标志,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所以,建议更多的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注意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6)深层次发掘和挖掘自己独有的精髓,理解自己独有的品牌核心价值
企业在发展和壮大的时候,往往遇到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和企业的管理滞后的矛盾,很多企业在这种战略转型的时候,很难把握方向。但是把原有的东西和根基全部推翻,重新来过,这就像建房子一样动摇了根基,房子就有随时倒塌的可能。中国的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每个企业能生存和发展下去,肯定有它生存和发展的法则,如果我们轻易地去否定它,一味的迎合新的市场游戏规则,那么我们的企业将很难有所作为。“麦当劳”卖了那么多年的汉堡,有没有人说他老的不成形了?戴尔的直销模式和安利的传销模式使得他们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知名品牌。他们的品牌运作模式,很多世界性公司和研究人员分析过,可是能有几家模仿他们的运作模式而发展壮大起来呢?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这就说明,每个成功的企业有自己的独特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是别人都学不到的东西,是企业独有的东西,也就是企业独有的精髓,即核心价值。因此我们的企业如果抓住了自己独特的运作模式再发扬光大,未必不会成为中国的“麦当劳”和“可口可乐”。
3.针对品牌机构的对策建议
(1)建立行业自律原则,共同推动品牌建设环境目前我国各种学会、协会很多,鱼龙混杂,致使企业上当受骗的多,得到帮助的少。建议品牌机构建立自律原则,实实在在为企业着想、为企业办实事;本身是做品牌的机构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品牌,这样的品牌机构、相关协会组织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2)开展专业的品牌培训,推动品牌的理论研究,加大品牌的深层次普及工作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专家就企业的品牌建设进行品牌培训工作,在行业领域培养更多的品牌专业人士,提升企业品牌人才的整体素质。由于企业比较关注利润,很多企业认为研究理论性的东西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建议行业协会带头加大理论研究,为中国的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推动整个行业品牌的普及工作。
综上所述,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软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产业进步成果的结晶,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我们预祝我国的企业越走越好。
第五篇: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局
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逐步改善,综合竞争力有所增强。
从经济总量看,截止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12.75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99.92%;实现增加值1605.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40.4%。从产业分布看,从事二产的企业5.25万家,实现增加值1204.9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75.07%;三产企业7.49万家,实现增加值400.4亿元,占24.93%。从行业分布看,工业企业4.71万家,实现增加值883.1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55.01%;建筑企业0.54万家,实现增加值321.8亿元,占20.0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0.77万家,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占5.12%;其他服务业6.72万家,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8万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46万家,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软件业0.39万家,房地产企业0.32万家,文化娱乐业0.05万家,共实现增加值318.2亿元,占19.82%。
中小型工业不仅在全省中小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全省工业的主体。2003年,全省中小型工业创造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1.09%,实现利税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量65.6%。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作用突出。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有4099家,创造增加值484.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55.0%;实现利税187.5亿元,占52.2%。其中,制造业企业有3759家,创造增加值418.3亿元,占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总量86.27%;实现利税154.6亿元,占82.45%。
从所有制性质看,全省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有2461家,创造增加值277.3亿元,占全省中小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6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697家,创造增加值184.9亿元,占17%;集体工业企业有429家,创造增加值28.4亿元,占10%;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分别有217家和155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55.1亿元和25.2亿元。从社会贡献看,2003年,全省GDP的40.4%是中小企业创造的,36%的税收是中小企业提
供的,安排职工就业1433.8万人,占全省企业职工人数的94.1%;全省中小企业职工中,二产从业人员639.6万人,其中:工业364.3万人,建筑业275.3万人;三产从业人员794.2万人,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07万人,批发零售业252.9万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106.9万人,住宿餐饮业101.1万人。
二、2004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2004年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信贷紧缩、物价上涨和交通、土地、能源等因素制约的不利影响,呈现出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发展速度稳步增长
1—9月份,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452.58亿元,同比增长14.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池州工业发展速度均在40%以上,铜陵、安庆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工业主体地位强化
1—9月份,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19.30亿元,增长16.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54.60亿元,增长27.5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82%;实现销售收入1478.93亿元,增长33.22%。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76%,比上年底提高了0.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1亿元,增长30.70%。
3.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发展迅速
民营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主体,2004年以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省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27.3亿元,增长20.5%,高出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平均增长速度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33.6%;实现利税总额69.4亿元,增长36.6%。从行业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月份,中小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707.8亿元,增长10.1%,为近几年来最好水平。轻重工业同步增长,增长速度分别为27.6%和27.4%。
4.外资拉动作用明显
1—9月份,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全省新批208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主要是中小企业。县域中小企业引进省外、境外资金6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37%。
5.社会贡献有所增加
1—9月份,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42.04%,比上年末提高了1.6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4%。
虽然2004年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回落
从4月份开始,工业增长速度逐步回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增加值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1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工业企业回落了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87.9亿元,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5.3个百分点,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回落31.7个百分点;1—8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二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9月份投资增幅虽然回升,但增幅仅与上半年持平。
2.资金不足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运行艰难
至2004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比上年末和2004年一季度末分别回落
2.2和3.3个百分点。由于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不愿意贷款或贷款大量减少,致使中小企业技改资金严重缺乏,特别是流动资金缺口很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约有80亿元。安庆反映流动资金缺口8亿元。招商引资企业普遍反映安徽省金融环境不宽松,金融支持和服务不配套,影响了外商投资积极性。截止2004年6月底,来安县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了3100万元,金融部门只收不贷,使许多中小企业步履维艰。虽然安徽省信用担保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信用担保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担保机构数量不多,注册资金有限,担保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担保机构因未能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缺乏担保的风险分散和补偿制度,开展担保业务十分困难,甚至有的担保机构从组建以来未开展一笔担保业务,特别是省级担保机构分散在多个部门,未能形成合力,弱化了省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担保的牵动力和促进作用。同时,担保条件苛刻,办理抵押、质押手续复杂,评估及有关担保费用较高,使一些企业对担保贷款望而却步。
3.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于土地审批冻结,全省中小企业土地缺口约有6万亩。土地制约的负面影响突出显现出来。一是影响了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TCL集团要在来安投资6亿元建设手机和彩电生产基地,因没有土地,项目协议无法签订。当涂博望镇现有32家招商项目,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刃具生产,计划投资2亿元,也因土地困难无法落实。其他市县也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问题。二是影响了技改项目和扩建项目的实施。南陵有一个总投资2亿元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已经投入近4000万元,因土地“冻结”,后续项目无法实施。芜湖华江集团计划投资1800万元实施技改项目,已到位1200万元,也因土地问题被迫停建。
三是影响了各类人员创业。有些外出务工人员、科技人员想投资创办民营企业,因土地问题而无法如愿。马鞍山有200多位外出务工人员想回乡创办企业,计划投资6亿元,因土地制约而不能实现“凤还巢”。四是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各地都有把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发展产业集群相结合的强烈愿望,因土地规划无法修订,限制了小城镇经济功能的提高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桐城已经形成了包装印刷业、制盖业、制刷业、羽绒制品业、输送机械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业六大产业集结带,因土地制约对优势产业聚合和升级产生了严重影响。当涂太白镇虽已规划产业集聚区,也因土地问题无法启动。
4.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2004年以来,由于原材料、燃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导致产品销售成本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1—9月份,安徽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2%,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4.5%,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6.3个百分点。据淮南市华阳玻璃集团反映,仅电力和煤炭价格上涨,2004年以来已增加生产成本1300多万元。目前企业景气指数呈回落之势。三季度安徽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0.4,虽然比上半年提高0.1百分点,但仍然比一季度低7.8个百分点。据省企业调查队反映,目前在综合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13.0%,大企业仅占1.7%,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比大企业明显恶化。
5.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明显
长期困扰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低,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原始积累不够,布局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与优化提高。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上升。从省内看,沿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较快,皖北地区发展相对较慢。“马芜铜”经济圈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均在40%以上,阜阳、宿州低于20%。从省外看,安徽省与东部发达省份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03年底,安徽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仅相当于江苏的22.3%,山东的27.2%,浙江的27.7%;上缴税金仅相当于浙江的9%,江苏的15%,山东的22%。
6.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依然存在
少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行政处罚权,存在着重复处罚、随意处罚的行为。“三乱”现象还没有彻底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有禁不止。政策透明度不够和政策落实不够并存。有的企业反映,安徽省多年来出台了不少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连续性不够,让企业心有余悸;二是落实不够,讲得多,兑现的少。同时,存在着发展观念滞后和认识不统一的问题,缺乏发展中小企业自觉性和坚定性,“重大轻小、重公轻私”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快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按照省政府关于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使其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动力,财政增收的支柱,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推进安徽省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平台,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增加经济总量,着力提高运行质量,努力开创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在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上,按照“扶优扶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创
业基地。通过3~5年努力,力争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50%。
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以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按照政府组织发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创造环境推动的构想,在经营创业基地生产要素上抓突破,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步伐。重点扶持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良好,接纳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50个省级创业基地建设和30个产业集群。制定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发展规划,出台《安徽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评审和管理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土地划拨目录,指导各地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以产业聚集带建设为载体,以营造环境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东西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的力度,努力引进省外境外企业和资金参与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围绕“861”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积极参与重点工程的建设,着力发展一批为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配套的中小企业。
以扶持成长型、科技型、加工型、创汇型、配套型、就业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行业,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培植一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以营造创业环境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重点建设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和一批对民间资本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重点工业园区。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创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兴办科技型民营企业。
把鼓励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开发中小企业创业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加强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联系、沟通和交流,重点鼓励在资金、技术、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积累和提高的人员返乡创业。
按照城镇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方便改善群体生活的原则,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兴办第三产业为重点,“开办小企业,增加新岗位”,大力发展区街经济。有重点地规划一批利于区街经济发展的产业带,实施“退二进三”,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突出发展辐射能力较强的特色专业市场、特色街,带动城市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3.以深化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确保用2年时间使国有、集体资本退出中小企业序列。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因厂施策,加快发展。在改革的动力上,要把民营企业和现有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及职工作为重要依靠力量,鼓励其参与改革和招商引资以启动民资。在改革的形式上,做到“九个一批”:一是出售改制一批;二是兼并收购一批;三是承包租赁一批;四是嫁接改造一批;五是剥离分立一批;六是“退二进三”一批,利用级差地租的收入发展第三产业;七是“零”资产转让一批;八是摘帽换牌一批,对“戴红帽子”企业,还其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九是破产退出一批。在改革的政策上,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实施有利于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同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保护职工利益,妥善安置好职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市,实施产权登记和产权确认工作,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
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4.以发展信用担保业为切入点,多渠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入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融资服务体系,突出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组建一批政府参与、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加快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组织企业开展相互间融资担保。
促进各级财政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二板市场和国内创业板市场上市。开展风险投资试点,重点支持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建企业投资财团,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协调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开展公开授信,推进银企合作。
建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研究制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为企业结构调整、资金流动和产权交易提供服务。积极给予中小企业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争取和安排国家及地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小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举办中小企业产品展览和展销活动。
按照“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建立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建立联合征信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办法,加强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增强诚信守法的观念,努力提高安徽省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
5.以推进技术改造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
采用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淘汰落后工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抓手,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结合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各类科研单位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服务。建立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库,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储备、技术发布和技术洽谈等工作。加强与境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高度重视信息工作,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围绕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使用和反馈等关键环节,强化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工作,发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拓展现有中小企业局域网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方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试点,为降低中小企业市场开发成本创造条件。当前重点加强“中小企业在线”信息网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6.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
采取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企业互助和自我培训等多种形式,在利用省局培训中心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大中专院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等。逐步建立经理人才测评与推荐中心,发展完善中小企业职业经营者市场;逐步建立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库和交流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推荐、交流和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资历、业绩评价体系,规范开展中小企业职称评定、技能鉴定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支持,继续组织实施全省中小企业“515”人才培养计划。
7.以创新观念为切入点,切实履行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营造全社会创业的意识;打破部门利益的桎梏,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在问题面前看本质,看主流,看贡献,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转变
行政观念、行政职能和行政方法,积极探索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由“行政控制型”向“规则服务型”的转变,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法指导和服务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把工作的重点切实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环境”上,把调查研究、强化舆论导向、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服务手段作为主要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比贡献、争先进”的主旋律,建设服务型和学习型机关,切实提高服务和指导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做到对上当好参谋,对下搞好服务,对外抓好协调,对内强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
------------------
(执笔:华克思 韩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