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江安县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调查与思考
对江安县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调查与思考
国家统计局宜宾调查队
农村居民的分散居住制约了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阻碍了公共财政的提供和公共服务安排,不利于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也随之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逐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是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和改造的主要方向,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居住点,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有利于科学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国家统计局宜宾调查队、江安调查队与江安县水清镇政府就江安县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情况联合开展实地调查,对如何更好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目前江安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主要类型及效果
(一)主要类型。
1、以城镇建设推动的商企开发型。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改变传统观念习俗,共享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现代城市文明。如江安县水清镇宜宾天泰开发公司建设的天福小区,当地政府在建镇时就按市级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总规设计,在开发商获得土地所有权后,严格按照规划布局开发建设居住小区,大部分是外出打工赚了钱又不愿回村务农的农民购买。
2、以拆迁安置为主的自建成片型。这种模式是在城镇化建设和大型项目建设的拆迁安置中产生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有利于化解拆迁安置中的矛盾,提高拆迁安置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江安县水清场镇入口处一带的农民集中居住点,是水清镇市级小城镇建设集中征用土地的村组,占了农民的地并折迁了房屋,乡镇政府“以基换基”(以原有宅基地等面积置换新宅基地)的方式对拆迁户进行统一集中划片安置,逐步形成了农民集中居住点。
3、以异地搬迁为主的集中安置型。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没有原来村庄布局的限制,可以完全按照需要进行科学布局,房屋设计、基础设施等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配套建设。如江安县水清镇土桥村的大山上和柏阳山两个以移民为主的农民集中安置点,该村作为屏山移民的接安村,镇政府对移民户建房图纸进行审核把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的要求,由开发商集中修建。
4、以中心村规划为主的逐步发展型。以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一般适合距离城市规划控制区相对较远的、农业生产还是农民重要活动的一般农村地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保留原村庄的特色和农村村庄形态,避免大拆大建,成本相对较低,农民的传统习惯改变较少,生产、生活相对方便,农民比较容易接受。如江安县水清镇金山洞村(江安南溪边界地带)农民集中居住点,作为该镇中心村试点建设村,由镇政府村在省道两侧统一规划,村两委集中征用土地,根据村民的要求,通过“以基换基”的方式,逐步安排修建。
5、以企业发展为主的村企共建型。这种模式是依托企业产生并发展壮大的。如江安县水清客运站周围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解放村集体征用土地兴建了村办企业客运站,按照“依站养站”经营模式,客运站周边的土地用来安置职工(村民)或部分商住出让,环绕客运站而建,逐步形成了农民集中居住点。
6、以项目带动发展的小区推动型。这种模式主要是因大项目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带动周围农民自发集中居住。江安阳春工业园区石子溪安置点属于这种类型。
(二)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产生的积极效果。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是对农村居民住宅布局进行空间上的重新调整,生活观念上的重新改变,变零乱分散为集中有序,变自然形态为规划形态,变土地零散使用为集约使用,其积极意义在于:
1、节约土地,有利于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据调查,在农村居住用地面积中,住宅约占40%,庭院约占60%,而农村的宅基地和畜禽用地面积也非常大。2009年江安县农村居民122694户,按照平均每户生活用房120平方米、生产用房(主要是家禽家畜养殖、场坝占地等)100平方米面积计算,全县农村居民房舍和畜禽占地约2700万平方米,折合标准亩4.05万亩。如果集中居住,选择每一个组的中心位置修建居民点,修建统一过道单元式两楼一底或三楼一底楼房,按照户平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占用土地1226.9万平方米,折合标准亩1.84万亩,可节约土地1472.33万平方米,折合标准亩2.21万亩。通过重新优化村镇布局,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规划有序、集中建造的多层公寓楼或中心村,可以有效控制人均占地面积,增加建筑密度,减少农民住宅用地总量,节省大量的极为宝贵的土地资源。
2、节省投资,有利于集约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地区传统的“独门独院”的居住模式,不仅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也导致大量生活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且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推行农民适当集中居住,既节约了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成本,提高其使用的效率,也方便了科教文卫事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与此同时,居住集中化、社区化也是实现青年一代农民向城镇生活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便民利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改善了生活环境。农村居民点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集聚地,通过合理的村庄布点,完善了村庄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公共设施配套水平,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环境。二是方便子女上学。据对怡乐镇凉水村的调查,该村总人口1620人,住户410户,学龄儿童210人,幅员面积大,农民居住分散,只有一个村小,五个班共105个学生,最远的住户距离村小有5公里以上,学校9点上课,每天上学的孩子要6点多起床走2个多小时到学校,冬天和雨雪天气极为不便,特别是单家独户父母外出家庭的孩子,走山路没有大人护送,危险是可想而知的。如果集中居住,每个点每天家长轮流护送孩子,孩子的安全问题就可以得到保障了。三是有益于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集中居住点人多, 可以组织各种不同的宣传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一部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的素质、品德、习惯会传递,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四是有利于农民及时就医。集中居住点应设有医疗点,农民有病可以就近得到及时医治,减少了就医成本。五是便于外出务工家庭邻里间相互照顾。如果单家独户生活,老人和小孩完全靠自己的家人照顾,如果集中居住,有什么事情,便于街坊邻居及时协助解决。
4、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价值。通过搬迁安置,改变了原来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落后的状况,改善了农民居住的环境和配套服务设施,从而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房产价值。有的地方农民还可以领到国有土地产权证,房屋可以直接上市交易,大大提升和显现了房屋的财产性价值。人们形象地用“石头变成了钻戒”来形容集中居住后房产价值的巨大变化。
5、统筹规划,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和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城乡格局。通过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带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推动了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江安县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服务向中心村镇延伸,人口向中心村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已超越农村社区微观层次,在更大的范围内聚集人口和资本,实现人口、土地与资金三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呈现出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当前农村居民居住点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人均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2009年江安县农村居民122694户,按照平均每户生活用房120平方米、生产用房100平方米面积计算,全县要占地约2700万平方米,折合标准亩4.05万亩。从实施的规划点看,新宅地农民有的圈而不建,有的占而不用,宅基地闲置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农民建房随意化,违规用地时有出现。
临近公路的乡镇,违规建房的现象较普遍。如江安的牛角坝、麻衣坝等坝区的凌乱建筑和无计划占地、违规用地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造成了耕地的浪费,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先建后批,或者建而不批,想建则建,多占挤占用地已时有发生。
(三)“一户双宅”现象多,加剧土地供需矛盾。
有的村外出经商、打工、进城置房等外流人口逐渐增多,新宅、旧宅并存,新宅不用,旧宅占用,老村庄变成了“空心村”,土地规划置换未做到集约化,供需矛盾加剧。
(四)农民集中居住点土地调换难度较大。
据调查了解,目前江安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主要是以村组自有土地置换来实现的。其难度主要是:一方面,受用地规划和用地计划制约,致使村镇建设规划与土地规划不相衔接,不能将农村集中居住点突破基本农田这根红线,而无法实施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另一方面,受土地流转的制约,因涉及农民土地承包而难以调整。
(五)农村集中居住点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
据调查了解,江安县部分乡镇筹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的建设资金较为困难,缺少对集中区住宅建设水、电、路、绿化等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以致居住环境的“脏、乱、差”现象较为典型,少数集中居住点排水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等环境美化还未统一实施。
三、科学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引导,调动农民集中居住的积极性。
首先,要加大对集中居住建设的宣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站在农民切身立场,造福后代,营造和谐发展的局面。其次,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案。符合农村百姓实际需要,方便、实惠农民,多听取基层建议。部门指导,各乡镇制定出的方案要切实可行(如:集中居住建房用地如何获取、集中居住资金的如何筹集、规划如何制定等各个方面),让群众对集中居住建设放心。最后,要对失地农户建立合理的补偿方式。目前,对失地农民农转非并进行养老保险安置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后顾之忧的办法。
(二)科学规划,突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特色。
必须针对镇、村的区域特点,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修订完善工作,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一是在布点上要反映区域特色。针对江安县乡镇用地较为紧张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居住的集聚性和集约性,重点打造大规模的集中居住点,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二是在配套上要贯穿人性化理念。应当先从水、电、路等最基本的设施抓起,再分期提高配套水平,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此外,在 “农民新居”户型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建房需求。在保持集中居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不强求农户建设一步到位,允许先建平房,以后待条件成熟再建二、三层,逐步完善。三是在功能上要体现人文、生态内涵。集中居住点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求。针对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特性,提前规划好菜地、猪圈、鸡舍等场地和设施,并积极完善其相关功能,提前考虑除味、饲养、防疫等手段;针对农民“耕田种地”的生产特点,帮助农民事先考虑好粮食、农具、大型农机等存放的场所,让农民的东西能够摆放得井井有条;针对农民改善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的要求,要因地设计,突出乡土风貌,考虑农户房屋的间距、小区道路的宽敞、公用设施的健全;针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条件的居住区可增加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循序渐进,推进实施做到“四个切忌”。
在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忌做形象工程。有的地方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就是划定一定的区域由政府和农民分别投入一部分资金为农民修建别墅小院,一户一院,有院坝、绿化区、修建统一的基础设施,如果集中居住户都要求住同样的标准,这样不但不能节约土地,反而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浪费,也增加了政府的投入。二是忌形式主义“一刀切”。农民是否适合集中居住,是否愿意集中居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就业形式,取决于当地地理体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引导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推进,不能搞一刀切,要在新村建设规划土地方面的手续都完备、村民们具有较强的意愿和一定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再积极引导和推进,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推进集中居住应该主要在平坝区,而山区幅员面积宽,集中居住难度大,应该尊重农民意愿适度推进。三是忌一蹴而就。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应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规划原则上应以居住区道路为骨架,以方便群众、保护环境、节约用地为条件设置集居点。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注重实用性和居民风俗习惯,综合考虑近、远期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尽量发挥各种设施、场所在农村中的功能运用。四是忌占肥田沃土。现在许多地方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地都在条件较好的平坝区,一般都是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用作居住地非常可惜。
(四)配套政策,统筹集中各项政策资源。
要想真正的做到节约土地,缩小城乡差距,在对农民集中居住的问题上,一是必须出台统一的政策。包括配套的规划、配套的管理、配套的措施、配套的奖励等。对符合或基本达到建新村条件的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可先行投入。而且政府配套资金主要用于道路、排污、供水供电、燃料、通信等公共配套设施方面,以减少村民自建房成本和提高村民自建房的积极性。二是各种惠农政策统筹安排,打捆使用。特别是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旱山村解决农民的集中用水问题;沼气池解决农民粪便排放处理问题;连户路解决农民行路难的问题等。
(五)加大投入,保障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顺利推进。
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但各级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形成制约因素。在目前情况下,应该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和私营主体,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如将待开发的土地采用竞标拍卖的方式,拍卖给房地产公司,由该公司在集中居住地建设住宅,地方政府用拍卖获取的资金回购部分集中居住住宅,再以成本价出售给集中居住的农民,实现多方赢利。
总之,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既要有利于国家建设美好新村的要求,又要尊重农民的愿望,因地制宜,真正达到节约土地、规范用地,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和居住条件的目的。
第二篇:永福村农民集中居住情况调查与研究
永福村农民集中居住情况调查与研究 调查与研究的目的:
1.了解目前村民集中居住的状况
2.了解村民对此的态度
3.讨论集中居住的利与弊
调查前的准备:
1.准备好调查所要用的素材,如问卷等,写明调查的内容:集中居住比例,地区,人数等
2.通过网络,政府公告等对该村有个初步的了解
3.备好记录纸,笔等
调查的步骤 1.到居委会调查了解
2.到小区问卷调查
3.到乡村访问未拆迁户
4.整理调查报告
研究的内容
1.集中居住村民的生活状况
2.集中居住带来的改变
3.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
后期工作
1.整理问卷,研究结果等资料
2.撰写这次调查研究的书面文章
第三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调查与思考
国家统计局宜宾调查队
城镇化的实质是由产业聚集而带动的人口聚集,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可以说农村居民是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目前,宜宾农村居民对推进城镇化进程有什么看法?他们是否愿意进城居住和有些什么顾虑与担忧?近日,国家统计局宜宾调查队以“宜宾农村居民对城镇化进程的看法”为题,采取随机抽样并直接入户面访的方式,对宜宾县、江安县68户农村居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供参阅。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的68户的68人分布在宜宾县和江安县的10个乡镇,其中:男性46人,占67.65%,女性22人,占32.35%;18—34岁的占14.71%,35—60岁占72.06%,60岁以上占13.23%;全家月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6.47%,500—1000元的占36.76%,1000—2000元的占16.18%,2000元以上的占20.59%;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农的占69.12%,是工资收入的占14.71%,是做生意的占
5.88%,是其他途径的占10.29%。
二、被调查对象对城镇化建设及进城落户的主要看法
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城镇化建设持肯定态度,且认为自己有能力进城居住生活,只是目前意愿不太强、时间不迫切、顾虑比较多,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还不大。
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城镇化建设持肯定态度。57.36%的调查者认为城镇化的加速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农村共同发展; 23.53%认为城镇化建设对农村更有
利;8.82%认为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发展更为有利;1.47%认为城镇化建设目前无效果。
大多数农村居民认为自己有能力进城居住生活。调查显示,60.29%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能支持其进入本县镇(含城关镇)居住和生活,有17.65%的人认为能进入本省城市(含成都)居住和生活,有1.47%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外省中小城市居住和生活,还有2.94%的调查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外省大城市居住和生活。
大多数农村居民对落户城镇意愿不太强,观望气氛较浓。在被调查者中,非常愿意落户城镇的有22.06%,不愿意落户城镇的为27.94%,认为应该看情况而定的占38.24%,认为无所谓的占10.29%,还有1.47%的调查者未作选择。
大多数农村居民对进城时间不迫切。在进城预期时间选择中,选择2年之内进城的占4.41%,选择2-5年内进城的占16.18%,选择5年以上进城的高达63.23%,还有16.18%的调查者未作选择。
多数农村居民关心进城后的养老和就业问题。在被调查者中,60.29%的农村居民最关切的是进城后的养老问题,高居第一位;关注就业问题占54.61%,列第二位;关注医疗、教育、物价问题的各占25%,关注土地问题的占19.12%,说明农村居民对进城后的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较为关切和担忧。
三、对影响宜宾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原因分析
一是小城镇建设发展滞后。目前城镇化建设偏重于大中城市规模,而未注意农业的产业化和人口问题。在农民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建设小城镇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一条比较现实的途径。调查中发现60.29%的农村居民愿意到本县镇(含城关镇)入户就业,而目前的农村小城镇大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口聚
集程度较低,缺少产业支撑,吸纳就业能力十分有限;且小城镇规模过小,社会化程度低,与农村差别不大,应具备的公共设施非常欠缺。
二是农民工劳动保障和待遇低。农民工待遇成为阻碍他们在城镇安家置业的主要因素,多数调查者反映他们在城镇工作中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劳动保障低,工资待遇不好,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不及当地居民,并且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专业技能、没有城市户口、孩子入学难等多种原因限制着农村居民向城市发展的脚步。
三是农民对失地仍有后顾之忧。目前多数地方实行的是失地农民一次性领取土地补偿金和安置费,自谋职业。一些离城镇较近的农户,失地后收入不同程度地有所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多的外出务工机会和住房出租收益。但部分纯农业户担心失去土地后,基本没有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又要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生活水平会出现下降,担心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群体。
四是部分农民不愿放弃政府对农村的扶助政策。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农村享有的政策优惠实在而且不断增加,比如“种粮补贴”、“养猪补贴”、“家电下乡”等。为了不放弃这些好处,部分居民不热衷于进城。而且,部分处于城市拆迁征地范围的居民,更希望能通过土地补偿和流转等方式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在他们看来进城就不显得那么具有吸引力了。
五是部分农民不愿离开已经习惯的乡村生活。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农民工“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比较重,认为自己生在农村、根在农村,进城只是为挣钱养家,最终也会回到农村的,没想成为市民中的一员。另一方面,部分村民认为自己家里有承包地,家人也乐于耕种,不想放弃家里的田土,并且农村空气新鲜,有利于身心健康。
四、对推进宜宾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几点思考
一是扩大城区面积,增大城市容量,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城乡道路、市场、医疗、教育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以宜宾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产业园区和重点城镇为重点,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二是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村居民进城创造就业空间。第三产业是农民工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配套发展城镇商业,积极发展信息业和服务业,鼓励发展农村技术专业协会,建立健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村民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引导,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竞争就业意识。建立开放式的劳动力资源开发体系,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系统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四是完善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让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居民吃下“定心丸”。本着社会公平原则,改革城镇用人单位对城乡居民的歧视性的使用制度,用人单位应在应聘机会、工资待遇、休假、住房补贴等方面一视同仁,并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包括对城乡劳动力统一进行就业登记、统计和发证,逐步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失业统计范畴等。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让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
五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门槛和条件。取消阻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不合理限制,探索建立起符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第四篇: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依法行政,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建设法治政府、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县、乡人民政府处于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第一线,承担着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繁重任务,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面对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纠纷。县、乡人民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能力,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也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进一步加快推进县、乡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通过对县、乡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掌握了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塞县实际,就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和《决定》,全面推进县乡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谈一些思路和对策。
一、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国务院《纲要》和《决定》
论证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把关,确保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质量。2006年以来,全县共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35件,其中县政府出台22件,乡镇、部门出台13件;因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不充分审核未通过的4件。同时,县、乡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定期清理制度,狠抓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监督,积极组织对文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文件得到及时修正和废止,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大大提高。
(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以规范城市管理执法为突破,先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认真组织开展“三清”工作,严格依法核实确定行政执法主体,明确实施主体的权力来源、单位性质、执法类别、权限、范围、内容和职责,确定行政执法的主管、共管和配合机关及其法定职能,做到了执法类别、执法权限、执法责任明确,有效避免了执法部门和执法岗位的职权交叉、重复和空缺。全面推行了行政执法程序公开和听证制度,建立了操作简便、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做到执法程序规范合法。坚持规范与监督并举的方针,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承诺制、评议制,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报告制度、备案制度、案件评查制度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执法违法案件和执法错案,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切实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整体水平。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了统一票据、罚缴分离制
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评查、行政赔偿、法制宣传以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综合协调、督促指导、政策研究等重要职责。目前,县政府法制办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县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列席政府常务会议,有效发挥了其在政府决策中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风扎实的行政执法队伍。2008年4月,组织换发了新版《行政执法证》,有469名执法人员通过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县、乡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但从目前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政府法制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
(一)规范性文件审查不严,备案不够及时。部分乡镇和部门为了规避监督,对本乡镇、本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不报审,缺乏规范的审查制度,一些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执行效果不够明显。有些乡镇和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报备不够及时,甚至故意拖延报送备案,加之法制机构权限、手段有限,致使备案审查的意见难以落到实处,备案审查的监督效果不明显。
(二)行政执法监督不力,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重视合法性监督,忽视合理性的监督,对行政机关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监督比较严格,但对自由裁量行为监
谋助手和行政监督纠错功能和作用。
(六)部分乡镇、部门领导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意识不强。一些乡镇和部门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不够,行政决策还是“拍脑袋”,个人说了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把依法行政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一谈到经济发展,就不顾法律约束,擅闯法律“禁区”,有些乡镇和部门在履行经济职能方面存在错位、越位、管得过多的问题,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存在缺位、不到位、该管没有管的问题。有些执法人员法制意识淡薄,依法办事水平不高,执法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人为引发一些行政争议和矛盾纠纷。
三、对推进县乡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几点建议及对策 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头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县乡政府特别是县政府及其行政机关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加强县乡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政府自身建设,必须把加强县乡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乡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法制培训教育力度,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深入开展法制知识培训教育,是搞好依法行政工作的前提和
政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建立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公开制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要将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公开,方便公众查阅,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要建立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机关、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行政决策失误进行责任追究,做到行政决策权责一致。三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各行政部门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实施行政审批,不得擅自设立或者变相设立行政审批事项,增加行政审批环节。要结合实际,探索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能。要切实加强对审批事项的监管,坚决克服“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落实“谁审批、谁监管”的责任制度,努力建立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公开公正的行政审批制度。
(三)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提高文件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对行政机关立法性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乡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要认真执行《陕西省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办法》,落
不符合程序要求的,及时予以纠正或撤销,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四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监督。要按照“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的备案工作目标,建立规范性文件统计、报告、审查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五是建立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要按照“谁起草、发布,谁负责清理、修改或废止”的原则,对与上位法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定期组织开展清理清查,该废止的要废止,该修改的要修改,并及时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途径。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完善体制,规范行为,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行政机关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法律授予的权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严格按程序执法,注意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益关系人的权益,防止发生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行政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现象。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职权法定、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问题,提高执法的整体水平。要按照减少行政执法层级,适当下移执法重心的要求,合理划分同一系统上下级部门之间的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的原则,建立完善层级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一是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行政监督、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坚持便民利民原则,依法及时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公平公正做出行政复议决定,切实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鼓励、倡导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自觉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实施监督。二是全面推行政问责制。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对违法决策、制定发布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三是强化社会监督。要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开通行政首长热线电话、公开电子邮箱,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要认真调查、核实人民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问题,及时依法做出处理。四是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增强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着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抓紧制定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程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县乡政府依法行政工作。
314-
第五篇:对我县推进工业化进程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工业化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攻点来抓,通过强化思想认识,强推项目建设,强势招商引资,强攻企业改革,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7.9亿元,比2001年的6.6亿元增加11.3亿元,同比增长171.2%,年平均增长5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6亿元,比2001年的2.8亿元增加6.8亿元,同比增长242.9%;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比中由2001年的13.3%提升至2004年的22.4%,提高9.1个百分点。
一、主要工作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强化思想认识,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县委、县政府坚持全县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工业发展为中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破除“无所作为”论和“农业唯上”论,树立**发展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的观念,把全县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推进工业化上来,把全县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工业富县上来。同时,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做好产业规划,先后出台了《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小水电业发展规划》、《钨砂冶炼工业发展规划》等,并对县城工业小区和龙海等7个乡镇的工业发展作了详细规划。
2、强推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促进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产业升级。近3年来,全县共安排工业产业建设项目216个,已完工198个,完成投资额7.28亿元,其中技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项目52个,共投入资金1.5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水泥、玻璃为主的建材业,以钨砂、电解铅为主的冶炼业,以天扶菌、豪峰茶和冠军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复混肥为主的轻化工业。同时,把工业小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来抓,突出抓好了以县城工业小区为主的7个工业小区建设,工业小区的“洼地”效应日益凸现。县城工业小区和各集聚区共集聚钨砂、冶炼企业33个,其它企业14个。
3、强势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立足吸引外资,大力实施“全民招商”战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和经济辐射。2004年,全县共引进县外资金47693万元投入工业项目建设,项目投产提供税收1848.6万元。二是立足盘活国资,大力实施“国退民进” 工程。按照“改制一个企业,壮大一个实业,形成一个产业”的工作思路,把全县应改制的66家国有企业,推向民营股份制或私人企业的经营领域,改制启动面达100%。通过改制盘活存量资产5813万元,吸纳社会资本4597万元,安置职工2908名。目前,已完成改制的企业职工稳定,产销两旺,效益攀升。三是立足聚集民资,大力实施“爱乡回流”工程。坚持以亲情乡情为红线,以优良环境为磁石,紧紧盯住经济能人,引导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一技之长的**老乡回乡创业。2004年,在外的**老乡回乡投资办厂106家,吸引县外资金1.2亿元。
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是一种低水平、非均衡的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非均衡主要表现在:全县新上的工业项目大多集中在钨砂、冶炼业,小水电业,其他产业项目建设鲜有特色。诸多制约主要表现在:观念、资源、资金、基础、人才等方面。
二、下阶段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工作打算
1、培育主导产业。按照 “既抓传统产业,更抓现代科技;既抓地下矿业,更抓地上加工;既抓人无我有,更抓无中生有”的理念,提升传统产业,承接转移产业,引导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钨砂冶炼、建材、轻化等主导产业。依托农业资源,加快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工业原料建设基地,着力抓好优质稻、食用菌、中草药、生猪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集聚人力资源,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着力抓好以水泥、玻璃为主的建材业,以针织、化肥为主的轻化业;用足电力资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着力抓好钨砂冶炼、金属铸造业;挖掘矿产资源,着力抓好伴生矿、尾矿、废渣等的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当前,重点是发展符合**实际的钨砂冶炼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引导和争取新上若干规模较大的冶炼项目,力争2—3年内使冶炼业发展到50—60家,把冶炼业打造成为**的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色经济和支柱产业。
2、壮大小区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小区兴工”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小区产业集聚、要素集群、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发展小区工业经济,形成增长极,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坚持滚动开发,降低开发成本。以省道S212线改造和通乡通村公路改造为契机,加强县城及各乡镇工业小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小区办厂、属地纳税,谁投资谁受益、谁引资谁收税”的资源共享模式,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小区集中。搞好优质服务,降低效益成本。在土地转让、税费收缴、配套服务上下功夫,为业主提供“零收费管理、零差距办事、零障碍发展”的优质服务,做到“诚信到人、效率到位、服务到家”。加强规划组织,降低环境成本。合理工业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在全县初步形成以县城工业小区和清溪、安平等乡镇主要发展钨砂加工业,龙海、平背、灵官、军山等乡镇主要发展冶炼业,关王、排山、龙市等乡镇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牌楼乡主要发展玻璃制造业的总体工业布局,每个工业小区力争发展3-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扶持骨干企业。在政策、资金、服务上予以倾斜,重点扶持一批年产值过5000万元,税收过200万元的骨干工业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技改提升。进一步抓好玻璃、水泥、橡胶、造纸、化肥等传统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工作,突出加快永乐贵金属、龙海水泥新线、牌楼日大玻璃、安仁伟业复混肥等企业的新建和扩改工作步伐,力争年内投产生效。积极引导企业优势互补。整合现有工业资源,加快企业之间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质重组,引导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大力扶持晶鑫冶炼、湘一冶炼、军山智升、平背新艺、天扶菌业、湘硕米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联大靠强。加强与县外、境外知名企业、集团的交流和合作,鼓励永乐化妆、豪峰茶业、菩提露酒等企业走出去,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走规模扩强、产业升级的路子。通过扶持骨干企业,着力推出天扶菌、豪峰茶、湘硕米、永乐水泥、日大玻璃、伟业复混肥等特色工业品牌。
4、改制国有企业。认真落实各级有关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企业改制机制,规范企业改造程序,加大企业改制力度。认真做好县氮肥厂、县造纸厂等企业的改制扫尾工作,妥善处理改制中的遗留问题;做好县燃料公司、县机械厂等企业的破产重组工作,实现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100%的目标。大力盘活改制企业存量资产、资源,吸引民资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激发改制企业活力。切实做好改制企业职工思想工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保证企业改制顺利实施,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