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唱着牛歌奔小康
唱着牛歌奔小康
(作者:韩基民
高艳华)
一记吉林省通榆县鸿兴镇绿化村党支部书记韩福学
一个人的成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一个人的成功,要树立学习的精神,科学的头脑,创新的思维。
一个人的成功要有,拼搏进取,敢于吃苦,敢人为先,为人民甘当公仆,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题记
美丽的“鹤乡”通榆县地处科尔沁草原深处,7月仲夏已是绿草如茵,绿花绽放,百鸟鸣唱,仙鹤翱翔。瓜果飘香四溢,万顷良田碧波荡漾,如诗如画的季节。
7月27日4时,我们作家协会采风团乘坐轿车到绿化村采访,刚刚到朝阳屯,太阳已经日落西山,晚霞的余辉,给这个小屯映衬得五彩缤纷。
当我们一下车,看到的是养奶牛的农户赶着奶牛一群一群从各路向绿化村“福学园区奶站”进发,非常壮观,让我们很是惊喜,这时一个中等身材,油黑的皮肤,大眼睛,很朴实的农民上前迎了我们,浓浓的双眉下闪烁着睿智的目光,折射着他坚韧的性格。鸿兴镇党委副书记高艳华介绍,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翁绿化村党支部书记韩福学,当说明了来意,他憨厚笑着说:“谢谢你们关心绿化村的奶牛业发展„„”韩福学领着我们到奶站参观时,26头奶牛成二排在扎奶机声响中将乳液吸入奶瓶中,正在扎奶机旁边扎奶的李老汉看见我们高兴的说,我这头牛1天产奶60斤,按1.5元算,每天可挣90元,一个月下来保挣2700元,一年净挣27000余元。
思路决定出路
绿化村共有344户,总人口1440口人,党员25名,耕地面积757公顷,人均耕地0.3亩,草原面积600公顷,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碱化、沙化、耕地、草原逐年退化。造成了农民生产生活困难。1986年至2000年全村总收入96万元,减去投入人均340元因地少人多,土地贫瘠,开始目光转移到种蔬菜,扣大棚,但由于受地域限制和南方蔬菜市场冲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蔬菜产品上市晚、价格低,至使农民生产生活举步难艰。
为了找到一条适应本地发展的致富之路,韩福学多方打听,收取信息,决定养奶牛,为乡亲们探索一条致富之路。思路决定出路,他决心一博,多次跑当地信用社货款并将自家的房子和值钱的东西压上,贷款1万元,又将自己平时积蓄2000元拿出,1998年初他跑到县城购买了大小10头奶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学习科技,掌握本领。谁掌握了科技知识,谁就掌握致富的本领,科技知识是力量,就是财富;它是打开致富的一个金钥匙。刚买回奶牛他如宝贝一样的照看,天有不测风云,刚买的奶牛一下病倒二头。他急得团团转,还跑县城找畜医才将牛治疗好,通过这件事他深深懂得奶牛要发展就得有技术,他多次跑到县城请教有经验的畜医和学者虚心求教,经常和有经验的养牛大户进行交流,又先后购买《奶牛养殖技术》《奶牛防病治病》等书籍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奶牛养殖技术。奶牛因为防疫做得好就没再得病,1999年7头母牛生产牛犊,产奶了他和老伴不怕辛苦,起草贪黑放养。每天他骑着自行车一天两次跑县乳品厂送牛奶,由于他能够吃苦,守信誉,懂技术,奶牛发展最多120头。为了发展奶牛,根据本屯没草场放牧,牛吃不饱,牛奶产量低。从1998年开始他赶着奶牛到双岗镇放牧,搭建窝棚过起了游牧生活。夏季蚊叮咬遭了不少罪,吃了很多苦,当时奶价低每市斤只挣0.25元,但是他咬紧牙关挺住了,他披星戴月的干,一心把火把奶牛养好,一分钱一分钱的挣,送奶出车养牛都开始顾人了,1999年韩福学养奶牛有了起色,当地农民看到希望,先后有6户也开始养奶牛。这一年在春季换届中他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他自己了感到任务更重了,他在当选为村书记的党员大会上说:“决不辜负党员的信任和群众支持,我一定带领群众致富”。2011年当选村支书后韩福学整天忙碌,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找他。面对贫困和群众眼巴巴的看着,他决心带好头,做好样子,带领群众支出一条致富之路,那就是上项目发展奶牛业。2002年这时群众养奶牛户发展了18户,40头奶牛。
2004年是他最难忘,最心酸和痛心的事,也是养奶牛户失望,县乳品厂解体破产了,群众养牛积极性没有了,有牛奶送不出去了,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奶价一位下滑,送县城的牛奶不如将牛奶送到奶站,1市斤差价0.25元。为了群众的利益,让乡亲们得实惠。韩福学召开党支委会、党员大会,研究规划设计建立“福学园区奶站”,为养奶牛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2005年韩福学将房子和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压上跑贷款,又买了30头奶牛,先后投资30万元,建厂房进设备,四处奔波,工程进行尾声时缺资金,老父亲将压箱底的2万元钱也拿出来了,支持他建设奶站,因日夜操劳,睡不好觉,每天骑着摩托到处筹措资金的事,有一天由于操劳过度,从摩托车上摔下来造成了轻伤,伤未愈他更加坚定信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将奶站建成”。又为全村的事和奶站建设的事而辛勤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的奶站建成。
建立园区
拓宽市场
2006年奶站建成后,市场戏剧性的发生变化,奶源也相对减少,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发展奶业,打开市场,韩福学急需合作伙伴。由于养牛户认识上存在差距,多次寻求合作伙伴,没人敢合作,致使奶站停业了,但是他没有回心,为发展奶业,园区的建设执着的追求,探索。2007年初韩福学多方打听了解信息,多次到镇党委、镇政府汇报工作,取得了支持,多次召开党支部会、党员大会研究奶业发展大计,制定了福学奶业园区发展规划,在镇党委和政府支持下,逐步实施了凡是奶牛户进园区的给予优厚政策和待遇。开始了走向正轨。有10户60头奶牛进入园区,起到了示户作用,收到了可观效益。增强了养奶牛户的信心,2008年韩福学为壮大奶业发展,让乡亲们进快致富,先后又投资90万元又建成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新奶站,先后购买扎奶机36台,达到了扎奶机械化。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同年6月成立了奶业合作社。成立了“福学奶业园区”在建园区中又遇到资金困难,镇党委书记王志荣到信用社给贷款10万元,同时国家又给养奶户每头奶牛实行了补贴。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份耕云,一份收获,2009年以来合作社发展到165户,形成了养奶牛的良性循环,全村奶牛存栏达到1500头,户均1.2头,年产奶量600吨,产值400万元,人均3600元,又于蒙牛乳业实现了联姻。
诚信第一、遵规守纪 园区入户多了,奶牛不断增多,产奶量不断增长,韩福学想:“蒙牛企业信任咱就要讲诚信,诚信是生存的根本,遵纪是园区发展的硬道理。因此,几年来,园区发展至今,机械设备购进,卫生管理都按照蒙牛乳业规章制度办事,他们认真周到的为奶牛户服务,让群众得实惠,在利益上让群众满意,2006年以来,凡是落户奶站的奶牛,实行“五个统一”统一舍养,统一防疫,统一饲科学配比,统一配种准,统一扎奶。对过“五统一”节省了大理人力物力,使牛奶产品质量排列在全县第一位,奶牛由散养到科学舍养,形成了质的飞越。
坚持标准诚信至上,从标弄虚作假。2008年有一天韩福学发现有一头奶牛病了,打了抗生素,经检测超标准,为了诚信他将储存灌里的4吨牛奶全部放到地沟里。几年来,园区奶站坚持诚信第一,遵规守纪,从未发现奶质问题,被蒙牛乳业评为“优质供奶方”荣誉。
致富不忘众乡亲,诚信和严格科学管理带来的是收获,全村仅奶牛收入人均达到了3600元,2007年10月份,韩福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他富了,受到了群众的尊敬,新华镇丛军为了让自己尽快致富,赶着3头奶牛百里之外落户奶站如今奶牛已经发展26头,牛奶每年收入达15万元,2009年初,东风村村长崔全友看到奶牛园区奶牛业蒸蒸日上,家家户户养奶牛,他主动让贤,不当村长,来到朝阳屯“福学园区”奶站从没有一头奶牛开始,在韩福学帮助下购买5头奶牛,如今发展到24头,年收入14万余元。
韩福学富了,他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村书记。为了全村人致富,2011年春他拿出60万元无偿借给村民,一分利息不收,发展养奶牛。这高的思想境界和品格受到了村里的农户称赞他是:“老百姓的好书记,我们的好带头人”。2010年5月,一天村民杨梭林因常年有病住院没钱韩书记主动给他送去3000元,这样的好事很多„„,如今全村25名党员人均一头奶牛,他在带领人村民致富上,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当谈到今后发展时韩福学信心十足要再建一个奶站,让屯屯有奶站,方便群众养奶牛,全村达到人均2头奶牛的目标,引导合作社往股份制发展,让奶业前景更广阔。
韩福学念着牛经,唱着牛歌带领全村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朝着小康社会阔步前行。
二○一一年八月七日
第二篇:奔小康
奔小康
鹿楼镇魏花园小学四年级赵玲
“红袖添香情久长,喜看小康臻大有”现在我们已步入小康社会,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些都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政策。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策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沛县人民抓住每一个时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人间仙境,让沛县改头换面。与之前的经济条件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还记得爷爷奶奶给我们将过去的故事,他们穿着小棉袍过冬,我们现在穿羽绒服御寒。他们袄子里装着几片破棉絮,我们羽绒服里全是鸭毛,可比他们的破袄子暖和多了。那时候他们吃树皮草根,后来经济有了一些起色,就吃吃白薯馒头。难的过年吃顿好的,包的饺子馅里奢侈地滴上几滴油。这可算上是一顿美餐了。天天盼着大鱼大肉。可现在呢?天天吃着大鱼大肉,可还要追求粗茶淡饭。想要吃得清淡。爸爸“五一”黄金周有四天不在家吃饭,都被朋友请去聚餐。这顿顿是山珍海味,可他在第五次别人请的情况下委婉地拒绝。因为他实在无福消受。以前有句老话叫“比吃了蜜还甜”,可现在我估计,已没多少人会觉得蜜很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替代了以前的茅草屋、红瓦房。以前挤在几十平米的小瓦房里,现在住进了几百平米的公寓甚至别墅里,宽敞又明亮。好不惬意!现在,道路也宽了,也平了。私家车也多了。人民的经济腾飞了!民工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现在民工的维权意识有了大大的提高,加上国家政府为民工几番下达政策。以前公司老板拖欠民工工资的事也少有发生。看来政府的存在,旨在为人民服务,替人民排忧解难、主持正义,是人民的好主人。可见我们的生活在这几十年里有了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并不能代表精神上的满足。就拿我们是来说,虽然物质生活很优越也很充实,但我们不忘精神上的追求。我们经常会举行一些文艺活动。每天晚上,都会有许多市民到广场上跳跳舞,全当作健身。沛县素来有少儿书法之乡之美称,有多少孩子、青年和老人学习书法,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明白,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顽强劲取,才有我们祖国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今天,只有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不为艰难,奋力拼博,才能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小康社会!
辅导老师:张磊
第三篇:红了眼眶忘了我而我还唱着你的歌随笔
枝上的记忆落在了指尖上,又是一季枯黄的时节,听着风语的轻声细语,感受到心中深处欲破而出的呐喊,我终究还是把文字停在了纸上,断了诗章;水中的明月摇摇晃晃,零碎在波光中的一抹深色,被落霞的粉红染了秋霜,看见你留下在信笺上的旧词两行,红了眼眶,淡淡的烟雨蒙在了我的眼睛上,你终究还是忘了我,可我还唱着你的歌。
八月的风带着初秋的清凉,池塘的月色渐渐温柔了下来,平静的酣睡在深沉的大海中,树影婆娑的姿态变得模糊,空的烟云缥缈在夏末的尾声中,盘旋在星空中的萤火被你藏进了口袋,给我留下的仅仅是你的余香,流淌在青山的绿水被你挥洒在了天边,给我留下的仅仅是如沉沙般的回忆。心中那莫名的惊悸,让笔迹写来歪歪扭扭,伴着清风入梦,枕着酒香梦你,还有那咸咸的泪滴在了月光中,大海顿时泛起了情长如亭的波涛;记忆中的你总是带着微笑,嘴角的弧度像弯弯的月牙,可我只能凝望,仰望,眺望,伸手想把你抱在怀里,却只是一潭镜花水月,如烟缭绕在我头上的那股悲痛,让歌曲唱来断断续续,孤灯影长,亭外夕阳,在迷惘的往后,我只能听着你留下的声音回荡在脑海。
咸咸的泪,苦苦的泪,守不住的时光一去匆匆,去而不返的你让我等到了花落云散,在你最爱的文章中,有你的笔记还有你的身影,我把你的笑容夹在了书里;酸酸的泪,无味的泪,留不住你的衣角,擦着风的脸颊带走了你的模样,来而不见的你让我彻夜难眠,在长亭中茶已凉,在后院中曲已中,我还在等候着逝去的流水,我在高处,吹不散不胜寒的烟,你在低处,无言卷走了我摘下的花瓣。
总以为自己很坚强,于是对着影子微笑,唱着你最爱听的歌,自以为淡忘了岁月的蹉跎,可是我的眼泪却如同隔着纸窗一般,一戳就破,这就是心痛的距离。你的身影淡在了星空中,模糊在了我的眼中,可怜的人,可悲的人,像傻瓜一样等着等不到的雨,像疯子一样追着追不到的风,在一场风花雪月后伶仃大醉,痛哭在歌声中。
或许静看一朵花的开落,守着自己心中的意愿,你的来去始终保持着平淡,关掉那首歌的循环,于是,在一个路口遇见,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噢,你也在。”
第四篇: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 —牛歌戏的调查报告
学 院: 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班 级: 水文1201班 姓 名: 林 雯 敏 学 号: 121502111
前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然而,随着现代经济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生存发展环境岌岌可危。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目的和意义
本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了解家乡传统戏剧文化牛歌戏的发展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意义是对广西藤县“牛歌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挽救这一广西本土的民间艺术瑰宝,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途径。
二、牛歌戏介绍
牛歌戏,是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地区)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著名剧种。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甚至可以说在藤县地区是绝对的“国粹”。
牛歌剧队多在节庆、新居入伙、嫁娶和做寿等时应邀演出。戏班演员一般10人左右。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民间,特别是在农村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如古装戏《孟姜女哭长城》、《杨门女将》、《唐皇李世民》、《薛仁贵征东》,现代牛歌《猪郎倌相亲》、《合家欢》等,有500多本牛歌戏剧本。多分场次、续集表演。《圣旨为媒》中演员学鸡叫添加背景音乐牛歌戏所需场地不大,演出设置简陋,以唱为主,做手、台步、圆场等简单演出动作。演出的道具不多,旦角用手巾,生角用扇子,武生拿一条棍子或刀枪,其余一般是空手上场的。旦角戴头盔,穿花布大襟衫,围一条红裙。生角扎花布头围,身穿花布长衫。其他以“唐装”衫来代替。演员化妆根据剧中人物需要,借鉴粤剧脸谱的不少画法,巧妙勾绘图案在脸上。
牛歌戏代表着藤县的草根文化与地方民俗经典,是见证藤县民间艺术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体现教化性与娱乐性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藤县牛歌戏作为本土民间艺术与地方戏曲,它能流传至今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征的。首先,体现在剧本上,牛歌戏剧目内容取材的民间性,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农民的大众生活需求;牛歌戏剧本的即兴性,反映了农民群众自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民俗情结,开创“爆肚戏”的自由形式。其次,牛歌戏的演出形式多数以分场次、分集、续集表演为主,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还有就是戏中语言是用藤县本地话演唱,通俗明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以唱为主,念为辅,观众听起来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这再有就是牛歌戏的音乐特点,包括调式、曲调结构、节奏、节拍形式和乐队伴奏形式及衍变,都具有朴实性。这些都是牛歌戏作为藤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流传至今的重要依据。
三、牛歌戏的发展历史
藤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跨越浔江下游两岸,隶属梧州市。牛歌戏源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民众祈丰年、舞春牛、元宵歌发展而来,一直流传至今。当时最有名气的是金鸡镇安村村坡的“兆丰年”龙会、岭景箩村的“同庆堂”等。最早演牛歌戏的是藤县金鸡镇镇安村村坡,后流传到藤南的金鸡、岭景、象棋、天平、新庆等镇。根据藤县牛歌戏的说法,据《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牛歌戏志》(1986年6月编)记载,最早的牛歌戏剧目是《阿赖卖猪》,取材于民间故事,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厚,一出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且很快流传开来。
20世纪20-30年代,藤县牛歌戏开始到平南、容县、北流等外县交流、演出。1947年,在新庆镇均平村黄沙自然村与三堡乡(时属藤县)外号“牙锄七”的覃国基剧队斗戏。双方共演了40多场,成为一段佳话。
直到解放前(1949年),牛歌戏都活跃在藤县这块广阔天地,成为农民的精神生活与艺术享受的主要形式。此时由东家包饭、住宿,再送个利士作为戏金。留下了“阔佬三卖田办剧队”、“覃世茂男扮女装戏团总”、“李秀标传戏至死”等传说,后来成为演出剧目。牛歌戏多在春节、中秋和冬季等农闲时间演出,所需场地不大。戏班一般十到五十人左右(清一色男演员)。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演出时,没有剧本,没有专场排练,只在演出前说明故事概况,由演员即兴表演,俗语称之为“爆肚戏”。演出设置简陋,没有道具、布景、布幕,只有一条凳子放于场地中间。
建国后到“文革”结束(1967年),各村的牛歌剧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藤县牛歌戏进入全盛时期。当时藤县是全区民间剧队较多的县之一,拥有剧队360多个,其中牛歌戏剧队占了300个以上,各队都有自编的剧目上演,剧目达500多个。此时,藤县牛歌戏有了很大变化:
1.剧队不再是清一色男性,有女性加入到剧队担旦角。2.为保证演出质量,从无剧本的爆肚戏到依照剧本演出。
3.牛歌戏不再仅限于在本村、本县,而是向外村,特别是到外县演出,如相邻的平南、容县、蒙山、苍梧、昭平、岑溪等地。演艺较高的剧队每年演出达300场以上,演员收入足以养家,已经达到职业化的程度。
4.出现了“戏牙”。“戏牙”是负责请戏的中介人。5.县文化馆提升牛歌戏演出水平。
藤县文化馆为适应牛歌戏的发展需求,从各牛歌戏剧中挑选优秀人员,组成文化馆牛歌戏剧队。以文化馆剧场作为演出、辅导场所,派出专业人员,对演员的身段、手位、表情等舞台表演基本功进行指导训练,使演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同时,采取调演加培训的方法,对各乡镇的骨干牛歌戏剧队进行了训练,从而将传统简陋的牛歌戏演出水平提升了档次。
四、牛歌戏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藤县牛歌剧逐渐走向衰落。到1998年春节期间,全县只有十多个牛歌戏剧队仍在坚持演出。原因一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农村中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极少有新人加入牛歌戏剧队,导致演员断层,后继无人。二是随着娱乐项目的迅速增加、电视的普及,村民不用出门也可在家舒适地观看文娱节目,导致牛歌剧观众的人数逐年减少且老龄化。三是是因为物价上涨,牛歌戏在农村的演出也变得艰难了。演出的戏金也从2007年初的每场300元逐渐升高至年底的500元,还要加上伙食费约300元、接送的费用。一场戏演下来,要1000元左右。随着物价指数(CPI)的上升,到2008年4月已涨到了1500元左右。请的场次少了剧队又不来,一般要三场以上。几千块钱的开支对还不富裕的农村人家是不少的钱款。一位曾担任村干部的人说他的村子在2008年春节时请戏用了近5000块。
新时代文化发展与经济基础都制约着牛歌戏的发展程度。现在全县只有两个牛歌戏剧队坚持演出,藤县牛歌戏已经走向衰落,牛歌戏的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窘境重重。
五、调研分析
牛歌戏产生于民间,也主要流传于民间,深深根植在广大人民的生活土壤中,紧密与时代联系。目前全县能够正常活动的牛歌戏剧队尚有三支,分别是:藤县民间戏剧队、藤县春宇牛歌剧团、藤县民间艺术团。这三个牛歌戏剧队人员精干,从事民间戏剧时间长,演技高,在群众中影响力大,2007年以前每队每年演出300场或300场已上,人均年纯收入约5000元。这个收入在当时当地农村是一个可以养家的收入。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吸引年轻人投身到这行业来,大部分年轻人认为到外面去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现在从事民间戏剧表演的人员大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或90年代初就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他们的年纪明显偏大,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一旦这拨人也不从事或不能从事这一行业,那么,民间戏剧 就会没有接班人,没有传承,就会走入低谷,乃至失传,消亡。其余水平不高的牛歌队,活动不正常,场次不多,影响不大。
现在,人们的艺术欣赏趣味和三十年前相比已是大大的不同。过去演出时的一票难求景象已一去不复返。艺术的表演与欣赏也从一支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人们可以欣赏到的艺术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视野更广,趣味更多。电视、卡拉OK、网络、电子游戏等更新鲜、更刺激、更自由的艺术享受吸引着新一代,年轻人从新的艺术表现中获得更大的艺术享受。更强的刺激、更大的满足,让年轻人对于民间传统艺术不再多看一眼,甚至不屑一顾。这样就形成了观众的断层。如今表演、观看、欣赏民间传统艺术的主要观众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会凑热闹、看新鲜看上一两次,当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就离开不看。没有年轻观众作为欣赏民间传统艺术的接班人,民间传统艺术在时间的流逝中消亡将是很快出现的不争事实。
面对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受众越来越少,从事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少的情况,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如同自然界中的物种进化、消亡一样是很难避免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面临消失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把寻找、培养接班人作为最紧迫的工作来做。做好民间传统艺术的“活体传承”,挽救、保存、发展民间传统艺术。
六、思考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公民的素质全面提高,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藤县有着绚丽多姿的民俗传统文化,是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独特、宝贵的文化资源财富,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成为藤县民俗民间文化印象的潜质,整合藤县特色传统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产业,是我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路子。
牛歌戏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民族民间艺术,体现着地域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凝聚着一个民族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对牛歌戏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民间艺术遗产和寻求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都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 意义。以下是促进牛歌戏发展繁荣、保护传统戏剧文化的几点建议:
1.挖掘牛歌戏的历史渊源。过传承人的手口相传、实际调查、文献记载和老人回忆,把现存牛歌戏的剧本、音调、唱词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下来,专人保管,永久保存。
2.进行人才阶梯的培养。首先聘请专业老师对牛歌戏表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表演质量上精益求精。由非遗传人进行新进人员口传手教,力求遵循传统,保持原汁原味,让牛歌戏的剧团队不断壮大与年轻化。
3.政府相关部门对牛歌戏进行一系列配套的保护计划。开展全县牛歌戏辅导工作,重点扶持两到三个牛哥队;举行全县牛哥戏调演,树立出全县牛哥剧队示范典型;在文化馆成立专门部门与人员负责牛歌戏各项具体事务;建立剧队创作奖励机制,每年进行一次以上牛歌戏调汇演。
4.把现代故事和文明新风结合起来,成立牛歌戏剧本创作班,新编具有新时代气息与高水平的剧本。
5.充分发挥地方性大学前沿阵地的宣传普及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珍贵的记忆和情感纽带,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出现的危机,仅仅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远远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地方性高校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充分利用地缘和民族资源优势,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依托有利的教学平台与宣传阵地,维护当代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本地民间艺术资源充分发挥保护传统文化和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
6.运用现代的音像记录技术,把民间传统戏剧艺术记录成音像资料,保存下来,留给后人一个供学习、研究原生态民间传统戏剧艺术。这个工作的开展一是寄望于政府能够给予资金支持,解决收集、采录民间传统艺术的必需经费。二是利用社会的力量或民间渠道去开展保留、发展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的工作。
7.除政府的努力之外,民间的努力也很重要。作为每一个藤县人都有义务和必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特色传统文化。藤县“牛歌戏”是梧州市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戏种,保护它将对有效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8.保证公共财政对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牛歌戏特色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牛歌戏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重点保障牛歌戏特色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牛歌戏特色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扶持牛歌戏特色文化机构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设立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
七、参考文献
[1]张廷兴,刘海清,邢永川等著.广西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2]藤县文化馆.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汇总卷[M].藤县文化馆编印,2009.[3]高茂兵,刘色燕.略论晚晴时期桂东南地区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J].广西民族研究,2010.[4]中国戏曲志编撰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5]王易萍,陈金燕.论平南牛歌戏及其对当地乡村社会的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6]马栋梁.社会传统文化对当代牛歌戏文化传播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0,24.[7]谢世团.平南牛歌戏的品牌打造之路[J].当代广西,2012,(20).
第五篇:听,风儿在唱着情感美文
你别担心 我不怕一个人站在雨里
除了你 我找不到能快乐的意义
眼泪 带给你的压力太清晰
我真的不是故意不是故意 自己变得不再像自己
为了你 拼命想拿一百分而努力
你却 离我越来越远的距离
直到我失去你
——不是故意。
听着这首歌,我抬头望着天空,仰望着,仰望着……
那时的自己,像是一个小大人一样,总是无缘无故的看着窗外,发呆。永远都是“笑不露齿”的微笑,不明不媚,恰到好处。当然,这也是你说的。你说,这是一个怎样多愁善感的女子?其实,你错了。我只是不爱说话罢了。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和谁说。
那时的我们,有点不知所谓。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我们一直都在保存着那份美好,原地踏步。坚持着,小心翼翼,只留给自己。
数学课,我总是会很容易走神,即使我很认真的听。你总是会在老师要提问时,悄悄在背后用笔碰一下提醒我,待我回头时再抱以一笑。所以每到数学考试,我都不得不临时抱佛脚。而你,数学对于你来说总是那么容易,就像英语对于我来说的一样。也许,这就是我们各自的优势吧?如果,没有你的额外辅导,我想我是不会能考到一百零八分的,这是我第一次考那么多,也是在那最后一次了。
有人说,最美好的恋情是在确定恋情之前的暧昧阶段。我觉得,最美好的恋情是暗恋。只因,暗恋永远不会失恋。那份心情的微妙,只有当事的人才会懂得。
突然想起有次班里搞卫生,由我们负责。同学们都走了,只剩我们还在那刷着黑板。突然发觉你的狼狈样,不由得失笑,你为此发现了我有着小虎牙的事,说我由衷的笑容很可爱很温暖。其实我没有告诉你,你那天的笑也很明亮,比平时都令人动容。
那时的懵懂,那时的温暖。我想大抵都是这般吧。
我以为我们会一直这样下去,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样就好。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随着我转学的离开,很多事都会被淡去。然而某天忽然听到消息才惊觉,原来,被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着,是多么的幸福。当我后来听到以前的同学说,他英语越来越好了的时候,有高兴有失落。知晓他拒绝别人的粉色信笺,理由是:我有喜欢的人了。那一刻,心里一阵惊喜一阵苦涩,淡淡的。
如今,我只希望你一切都好,这样就好。其实,我一直都没有告诉你,我也曾喜欢过你,默默的,小心翼翼的。可是,你却不会知道了。听,是谁在唱歌?是风,他在唱着:一定要幸福……
我坐在角落里,等着微风轻轻告诉你:我曾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