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公文句序的排列技巧
浅谈公文句序的排列技巧
李士钧
在高考中,为了培养和检测学生“语言连贯表达”的能力,往往列出一组打乱了顺序的句子,要求重新排列组合成清晰、连贯、语意明确的语段(包括句群、复句),而在我们机关公文的实际写作中,句序排列问题常常容易被忽略,报刊中也少有涉及。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机关公文之后觉得,句序问题虽小却不能小看。在公文语段中,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语意模糊的现象时而可见,究其原因,常常是思路不畅、句序不顺。它不仅打乱了阅文者的线性思维,给阅文者对公文内容的轻松理解带来困难,而且影响了公文主旨的明确表达。
公文的结构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往往采用归纳式、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材料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到局部进行安排,形成了固有的三种主要结构模式:纵向式、横向式、纵横结合式。下面,笔者从党政机关的工作实际出发,试结合一些范文或病文,谈谈有关公文句序排列的技巧,供同行们参考。
一、根据工作职能的主次地位安排句序
公文写作的本质表明:机关管理职能决定文字表现形式,文字表现形式是为机关管理职能服务的。公文是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机关工作服务的,其公文语句的顺序,当然只能按照各自机关工作职能的特点,根据工作职能的主次地位来安排。如某省地税局在一份指示性通知中指出:
为了确保全年任务的圆满完成,各级地税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征管,落实好组织收入工作的各项措施。一是要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管住税源;二是要抓住重点,加强税收征管工作;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压缩欠税;四是要进一步加大稽查力度,打击偷税、逃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各级地税机关要在当地党政部门的领导下,进一步强化部门协税护税,进一步提高收入质量,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后劲。
这段话采用演绎法,先提出“要落实好”各项措施,然后具体写“怎样落实好”,其顺序特点是“先总后分”。“总说”部分先讲目的,后提任务。“分说”部分按“从内到外”的顺序来排列:写“内部”,按照地税工作“管住税源——加强征管——压缩欠税——打击犯罪”等四项职能的主次来安排句序;写“外部”,强调“要在当地党政部门的领导下”进行。特别是“内部”这一块,没有税源,就没有税收,就不必征管,这是关键的关键。有了税源,征管就是最主要的工作,压缩欠税是第二位的,违法的毕竟是少数,打击涉税违法可以摆在第三位。本语段从主到次,依次推进,逻辑紧密,句序清楚。
但如果写作时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句子排序上的毛病,譬如某市监察部门在工作汇报中写道:
我室的主要任务是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为了加大查处的力度,我们认真研究了工作方法措施,一是发挥团队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突破大案、要案;二是实行调查组长责任制;三是重调查,重证据;四是抓住重点,集中力量突破疑难案件。由于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质量。
这段话从整体上来说,是按照“要做什么(任务)——为什么要做(目的)——怎样做的(做法)——做得怎样(效果)”的思路排列的,但段落中“工作方法措施(做法)”的排列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有4个方面值得商榷和修改:1.句序排列不当。原文中“一是……”到“四是……”4句,其排列顺序可概括为“突破大案要案——明确责任——掌握政策——突破疑难案件”。其中“明确责任”是查处案件的制度保障,“掌握政策(重调查、重证据)”是查处案件要坚持的原则,即不管是查处一般案件,还是大案要案、疑难案件,都离不开这些制度保障和原则,可列为段首一、二句。2.内容欠全面。从监察室的职能来看,原文漏掉了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查处一般案件。3.句式长短不一。四个句子中,最长的15个字,最短的仅6个字,句子排列不美观,也不便于对句序的记忆。4.原文的末句“由于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质量”,语气平淡,工作成效显得平平,公文主旨不够突出。拟作如下修改:我室的主要任务是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针对往年一般做法的局限,我们改进了工作措施,加大了查处力度:一是实行调查组长责任制,明确责任(明确责任);二是重调查,重证据,逐一落实各个案件(以一般案件为主);三是发挥集体智慧,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大案要案);四是抓住难点,集中力量突破疑难悬案(疑难悬案)。
修改后的语段,有以下优点:
第一,理清了句序。按照“明确责任——一般案件——大案要案——疑难悬案”的顺序,也就是按照工作任务由大到小、工作难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来安排句子。“落实责任”是基础,“一般案件”是主体,“大案要案”是重点,“疑难案件”是关键。逐层递进,步步深入,内容全面,阐述清楚。
第二,优化了句式。充实了句子内容,使各个句子句式大致整齐,语法结构相似,近似排比,铿锵有力;加之语气一致,便于记忆。
第三,调整了语段结构。“任务——做法——效果”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基本结构形式,但在没有具体数据或事实说明“效果”的情况下,不如将其删去或合并。本语段改用“总述——分述”结构形式,突出了工作“做法”,正符合上级听汇报的要求。
二、按照工作进程的先后安排句序
按照工作进程,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在对某项工作进行决策之后需要安排部署时,经常使用指示性或实施性的意见、通知;对上级汇报某项工作实施进展情况时,常常运用阶段性总结、工作汇报、经验介绍、政务信息等文种,这些内容相对单一的公文,适用于按照工作进程来排序。如××日报社纪委一份经验总结的一个语段:
履行职责,做好干部人事工作的监督。今年5月,报社党委根据中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市委的若干规定,进行第四轮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员工双项选择工作。报社纪委从5月22日召开动员大会开始,先后对自荐推荐、资格审查、竞聘演说、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公示到最终聘任等六个程序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规范、有序。6月份,报社平稳顺利地完成了干部聘任工作,××名业务骨干走上新的中层领导岗位,×××名员工完成了自己新一轮岗位的选择,初步实现了人适其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
工作进程排序法,条理清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一目了然,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便于领导者考虑下一步的决策。
三、按照工作职能的逻辑顺序安排句序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如工作职能各个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原因和结果、发展规律、变化趋势等。例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汛工作的通知》中对防汛工作安排的第二条是:
全面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做到万无一失。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对前期防汛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做到组织、工具、物料、技术、人员五落实。要积极储备防汛物料和设备,严加管理。要进一步强化防汛队伍,加强防汛实战演练,提高抢险技术水平,并时刻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听从调遣。要抓紧抢修加固险工险段,对重点部位要责任到人,严防死守。
这个句群紧紧围绕防汛工作职能,采用“纵横结合式”排序法。段首提出任务说明“要干什么”,接着说明“怎样干”(是纵向排列)——“检查、落实、管理、演练、固险”(是横向排列)。而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也有一定的逻辑顺序,首先是要“检查”,通过检查才能了解是否已经“落实”,只有落实了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纵向排列);物料设备要严加“管理”,人员要演练待命,险段要修固,重点部位要严防死守(是横向排列)。虽然交错变化,但有条不紊。
排列句序虽较简单,但如果缺乏排序的意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疏漏,如×市统计局工作总结中的一段话:
在市统计局,任何一笔数据的产生,都要经过采集、加工、审核、上报、发布的严格流程,重要的数据还必须接受社会各界的开门评估,并在内部实行数据质量岗位责任制和过错纠正制,从而使得各项宏观大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差错,得到了各界的认同。
一般来说,认识、举措、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等,应排在“做法”之先,以形成“认识(举措)——做法——效果”的“句链”,没有决策,哪有行动呢?但这个语段却把“做法”列在“举措”之先,不符合工作职能的逻辑关系。另外,原因与结果之间也缺乏必然联系。数据的产生“要经过”、“必须接受……并实行(制度)”等都是对工作提出的要求和规定,仅有这些要求和规定未必能产生“不出大差错”的结果,只有通过正确的实践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要将“实行数据质量岗位责任制和过错纠正制”提前到段首,并将“要、必须”等词语改成“实行了、经过了、接受了”等表示已经进入实践程序的词语。
可修改如下:
在市统计局,实行了数据质量岗位责任制和过错纠正制,任何一笔数据的产生,都经过了采集、加工、审核、上报、发布的严格流程,重要的数据还接受了社会各界的开门评估,从而使得各项宏观大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差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四、依据领导者决策的心理习惯安排句序
为加快阅文速度,提高办事效率,阅文者往往有一种心理要求而形成的习惯,比如,同是涉及工作经费问题,在不同的文体中会有不同的句序排列要求。
(一)在工作方案、经费预算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文种中,经费总额宜排列于语段之首。因为这类公文的作用是帮助领导者决策,而领导者从整体和全局出发,首先考虑的是“要多少钱”的问题,然后才是“为什么要这些钱”和“这些钱怎么用”的问题。如:
工作经费问题。2007年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省有服务业法人单位× ×万个,产业活动单位× ×万个,个体经营户× × ×万家。共涉及× ×大门类× ×个大类× × ×个行业小类,工作量相当繁重,还有相应的宣传发动、专干培训、报表印刷、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要做。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服务业统计调查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经初步预算,省本级每年大约需要经费× × ×万元。
经过修改,将经费总额提到段首,内容进行了提旨归纳,并删去不必赘述的有关政策规定,主旨更加显现突出,更符合阅文者的阅文心理和阅文习惯。
工作经费问题。经初步预算,省本级每年大约需要经费×××万元。其缘由主要有三点:一是统计对象牵涉广,据2007年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省有服务业法人单位× ×万个,产业活动单位××万个,个体经营户× × ×万家,共涉及× ×大门类××个大类× × ×个行业小类。二是工作程序多、要求细,包括宣传发动、专干培训、上户登记、逐级审核、质量抽查和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三是配套费用较大,包括报表印刷、户外宣传、设备维修、软件开发等。以上经费,拟请按规定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在请求批准拨付经费的请示中,宜将所需经费总额写在文尾。如某市民政局在请求紧急拨付救灾资金的请示中写道:
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我市市、县两级财政共紧急筹拨救灾专项资金×××万元,但由于受灾面积大、灾区人口多、灾情严重,远远不能解决受灾群众的急难。为此,我们除继续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和各县财政支持外,恳请省民政厅紧急拨付给我市受灾救济款×××万元。
在请示中,文尾的最末一句话是最显眼的位臵,经费总额写在这儿最醒目,给领导者阅文和会议办文提供了便捷。一般来说,在“经费总额”之后,不要为表达对上级的尊敬写一些恭维话和恳求语,也不要为领导出谋划策谈经费的来源和安排,更不要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引起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且不说这些话是不是画蛇添足,就其所在的位臵,就足以掩盖公文主旨的表达。当然,按照惯例,另起一行之后应写上“当否,请批准”、“可否,请批示”之类的请求语。
五、对内容复杂的句群,通过提炼主旨来显现句序
一个语段由一个或几个句群组成,而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都表述一个中心,句序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来安排。如果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有的撰文者在公文中虽然罗列了大量的素材(情况、问题、做法、效果),但没有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并提炼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一时是很难分清句序的。如下例:
影响工程进展的主要原因,第一,××大学×××学院因缺少资金至今仍未恢复施工;第二,××机场扩建在五月底开工,××公路计划在10月份开工,今年计划新开工建设的11个工程项目,大部分仍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第三,工程报批报建时间长,征地拆迁难,以地霸工、强行参工参运、阻工闹事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我们如果能对这些情况及结果进行分析,也许就会找到问题的症结。这一语段的主旨是寻找影响工程进展的“原因”。原文中前两个问题都是反映进展缓慢的情况(××学院未恢复施工、新项目长期准备),我们从中可以归纳出隐含的原因:“资金未到位”,这是主因;其次,“投资环境差”可分两个方面,即内环境(报建手续复杂,审批效率低等引起的“工程报批报建时间长”)和外环境(征地拆迁难、阻工闹事多等),建议修改如下:
影响工程进展的主要原因:第一,资金到位难。目前资金到位率仅占预算的× ×%,因此× ×大学× × ×学院至今仍未恢复施工,× ×机场扩建等11个计划今年新建的项目,80%仍停留在前期准备阶段。第二,报批报建时间长。一般都要×个月以上。第三,外部环境差。征地拆迁难,以地霸工、强行参工参运、阻工闹事现象屡禁不止等。
经过提炼、增删、归并、分类,以上语段内容充实了,分旨明确了,句序也随之准确、清晰地划分开来。总之,句序的正确排列对于公文的语篇建构和意思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句序即可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写作时,为了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我们完全可以在句子的排列顺序上多下点功夫。(《应用写作》2008年第10期)
第二篇:重修善公宗祠序
重修善公宗祠序
亲睦本支之义著于诗,昭穆之序详于礼。尝闻,凡成就大业者必昭其功;弘家发族者,必彰其德。吾陈氏家族,源于帝舜重华。自陈胡公之后,是为望族。唐中和四年,僖宗御笔亲赐“义门陈氏”,是以,江州义门陈饮誉天下。
始迁祖庠生仕善良弼,号平湖,慧质天生,学甚优裕,淡泊功名,毕生践义。年近而立,决然弃祖庄田产,携幼弟仕翰公于兴国桂盛壇徙至牌楼下。遴址于发祥之地,筑舍于腾龙之基。斫荆垦壤,畎亩躬耕。渔桑农牧,立业兴家。先弟后已,义薄云天。娶成、赵、胡、刘、李老太君,生子六:猷、藁、最、启、孚、则。后裔虽乏达官显贵,却也子孙昌繁,成就泱泱大族。
明代中期,即建有善公宗祠,五重华构,画栋雕梁,飞檐斗角,气势恢宏,堂皇富丽。外陈石鼓一对,彰显高贵荣尊。乃善祖派下伯瞻公之外孙,明
太守曹府表亲所赠。
奈何富河水库蓄水,宗祠由是毁焉。致我善祖派下左昭右穆,位无处登;孝子贤孙,礼无所执。今中华崛起,国富民殷。吾族群贤,为弘扬善祖义德,再展义门风采。长者承其义,少者知其亲。遂邀各房合议,辛卯(2011年)冬,于故址之侧择基重建。族下千余丁众,人人出资献力,翌年告竣。但见新祠门楼凌霄,腾龙援壁。粉墙碧瓦,画栋雕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美哉善祠!坐青山,临碧水,鸢飞鱼跃;含翠霞,笼月影,毓秀钟灵。壮哉善祠!
善祠平基之时,掘地数尺,得天然巨石凤凰一对。咦!孰谓此非善祖德义之所致耶?天人之所望归焉!
是为之序。
第十四世孙黄山世良撰
第三篇:小学毕业总复习排列句序练习题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经典题(排列句序)
姓名:
题1排列次序混乱的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一千多年前,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一带,就发生过螃蟹大吃水稻的灾害。螃蟹爬得田里都是,水稻被咬得精光。
()你也许想不到,这些餐桌上的“横行将军”也会“闹事”。
()1964年,在中东也发生过一次蟹灾,几百万只螃蟹不但咬死庄稼,毁坏农田,而且成群结队地侵入人们的住宅,扰乱了人们的生活。
()1980年,西班牙著名产稻区发生了一次蟹灾,不计其数的螃蟹咬稻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螃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菜肴。()蟹灾不光外国发生,我国历史上也曾有发生。思路点拨:
排序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的连贯能力,也就是句与句之间的话题要统一,句序要合理,衔接要自然,前后要呼应。所以在做时一定要将句子多读几遍,理解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并找出关键词句,才可以进行排序。排完后还要连起来读一读,看排得是否准确。
解题过程:
这一排序题的内容主要是讲螃蟹在古、今、中、外所带来的灾害,不光要按照时间顺序由古到今进行排序,还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蟹灾不光外国发生,我国历史上也曾有发生。”由此,说明语段应该先讲外国发生的蟹灾,再写我国历史上的蟹灾。在写外国发生的蟹灾时也不是按照时间的的远近来写的,其中有一个关键词“也”决定了语序的先后。
题2将下列错乱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1.我穿过院子向北屋走去。屋门敞开着,一眼就望见迎面墙上的彩色画。2.我想:这就是我要访问的那位退休老师吧?
3.院子里静悄悄的,收拾得干干净净。靠近屋门有一棵松树,长得高大挺拔。
4.屋里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正在对一群孩子讲着什么。
5.我轻轻推开院门。
6.我朝屋里望去。
思路点拨:
排列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时间关系、空间关系、事情发展的顺序等。排列句子可分四个步骤来完成:粗读知大意—细读找顺序—精读巧排列—朗读细审定。
解题过程:
解答此题应先仔细读句子,了解其大意,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写作顺序。经过阅读分析,我们知道这段话是讲“我”去访问一位退休老师的经过。从这几句话看,是按“推开院门”—— “看到院子”——“穿过院子,看到北屋”——“朝屋里望去”——“屋里” 地点转移的顺序。
题3把下列句子按照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柳树、杨树的叶子枯黄了,飘落了。()纷纷飞舞的雪花飘洒在它那耀眼的、绽开的花瓣上,它依然虎虎有生气。
()牡丹、芍药也早已失去了它们那美丽的容颜。()冬天到了,寒风把银白的雪花带到人间。
()还有些花瓣掩在白雪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烂,令人一望而生羡慕之心。
()在这万里雪飘、数久寒天的季节里,只有梅花独自开得那么盛,那么艳。
思路点拨:
通读了这6句话后会发现,这段语句赞美的是梅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第一句,点名时间是冬天,然后介绍冬天的普遍景象:树叶凋零,百花凋谢,牡丹芍药“也”失去了它们那美丽的容颜中的“也”可以看出排在树叶之后。接着,笔锋一转,写到梅花不畏严寒,开得那么艳。然后写展开的花瓣很有生气,最后写其余的花瓣,色彩灿烂,令人羡慕。
题4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连成一篇条理清楚的短文(序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A.小老鼠举着电筒说:“我是了不起的老鼠,我有黄金一样的光。”它边说还边跳舞。
B.光像金子一样,亮晶晶的,把四周的老鼠都引来了。
C.有个老鼠对它说:“你也太少见对怪了,到地面上去看看吧。”那只老鼠来到地面上看见了阳光,他的脸刷的一下红了。
D.有一天,从没见过光的小老鼠拾到了一只手电筒。E.它把开关打开,手电筒亮了。
重新排列的顺序应该是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是:
1、先不要急于排列,而应该先认真地读一读,读明白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以及这几句话连起来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思想。
2、读明白各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边读边思考,看符合我们已经学过的那种结构形式。(一般的构篇形式有:按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按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按空间的方位来安排;按内容的类别来安排)
3、按照学过的购篇方式组成短文。
4、再读一读重新排列的短文,看看这篇短文是否层次清楚,内容连贯,验证调整得是否得体。
题5把下列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序号。
()马蹄莲开了,白色的火焰包围住黄黄的花柱,犹如一尊尊银装素裹的小小纪念塔,美得端庄,美得大方。
()我喜爱白色的花,它让我感到圣洁,感到庄重,感到一种宁静的喜悦。
()仙人球开了,深棕色的硬刺,雪白的花朵,威风凛凛偏又楚楚动人,实在让人喜爱,便为她起了个名字叫做“刺猬新娘”。
()花里面,我最喜欢白色。
()昙花开了,波浪形的叶片,像用绢扎成一样的白花,摇曳在清风之中,美得奇异,美得洒脱。
思路点拨: 这道题很容易就能确定首句“花里面,我最喜欢白色。”以及最后一句“我喜爱白色的花,它让我感到圣洁,感到庄重,感到一种宁静的喜悦。”
三种花的排列顺序应抓住最后一句中的“圣洁”、“庄重”、“宁静的喜悦”。昙花在清风明月中摇曳生姿,给人的感觉像超凡脱俗的仙女,对应着“圣洁”;马蹄莲像一尊尊纪念塔,美丽端庄,对应着“庄重”;仙人球像待嫁的新娘,正对应着“宁静的喜悦”。
题6将下列句子整理成条理通顺的一段话.()孔子非常谦虚地说:“我仅'习其曲’,并未'得其志’呀!”()开始十多天,孔子只是反复演奏同一乐曲。()为了学琴,他曾拜师襄为师。
()师襄告诉他:“你已弹得不错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师襄是当时鲁国著名的琴师。()孔子从小热爱音乐。
()意思是说,仅仅是练到了比较熟练、准确地弹奏,而对音乐的思想内容还理解的不透。
思路点拨:
根据这段话的特点,“孔子从小热爱音乐”这句话是个中心句,其他话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显而易见,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
题7将下列句子整理成条理通顺的一段话
()那些9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的救援者,你们应当获得敬意。
()不抛弃,不放弃,这句大地震时曾经激荡人心的誓言,再一次被承诺,并且再一次见证奇迹。
()奇迹,首先是生命的奇迹,同时也是救援的奇迹。()坚信奇迹,本质是敬畏生命。
()尤其是那些泪水流尽的亲人,那些望眼欲穿的家属,你们应当获得敬意。
()不敢、不能、不准怠慢生命,才终于迎来了绝处逢生的奇迹。()那些给予获救工人以细致治疗的医生和护士,你们应当获得敬意。思路点拨:
这段话是对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创造奇迹卫士的赞扬,首先要通读全段,理解这段话的结构,然后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排序。
题8乱句排文
()这时,我们才发现社区里的工作人员虽然很多,但是在一些死角里还会看见灰尘。
()到了社区,同学们都冻得发抖,但又不敢松懈。()虽然很冷,但我们每个人额头上都有豆大的汗珠。
()有的同学在擦窗户,有的同学在扫水泥地面,有的同学在捡石头,有的同学在除草,还有同学在推小车送垃圾,我也和一些同学捡石块。
()由于风太大的缘故,扫起来了许多的尘土,把大家呛得直打喷气,但大家都不觉得苦,继续埋头苦干。
()我们各自分工之后,都开始行动起来了。
()同学们把自己的活干完之后又去帮忙干别的事了。解题思路: 乱句排文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此题是按事件发展顺序排列,先是事件的起因,再是事件的过程,最后是结果。
题9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600多米的环池路。,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流连忘返。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③④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解题指导:
这是一道在所给的语段中选择恰当的选项填空题。考查的是思维的连贯与严密。解答此类题目,要瞻前顾后,从空缺处的前文或后文找出句与句之间内在的联系,通过上下文要通畅连贯或句式要前后一致等方面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此题空缺处前文是写“环池路”,与之文气连贯的当然是选项中③句,接着介绍“路面”,接着就为第④句介绍“路边”,然后由“沿池环水四周”的“路边”,自然引出第②句,介绍“水上”,最后第①句交待水上的“飞禽雕塑”,则“雕塑”又与后句的“临流亭”同属建筑,自然衔接。
题10将下列句子排列正确。()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
()正常人的眼睛能感知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识别红、橙、黄、绿、青、蓝、紫,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过渡色,总共约六十多种。
()如牛、羊、马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里的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很单调。
()那么,动物的感色能力又如何呢?()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解题思路:
首先,要通读所有的句子,整体感知这段文字,初步明确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什么,围绕什么来写的。在这段文字中,首先写的是人的眼睛对色彩的感知,而后过渡到动物。中间一句设问句是很好的承接,接下来是科学家投入了研究,最后是研究的结果,并以此举例说明。所有的句子试填好后,要将句子按正确的排列顺序通读一遍,最后检查序号是否正确。
题11把下面的几个句子按顺序排列,并用两个成语形容一下该文字所描绘的景色。
()a无风的时候,水平如镜,朵朵白云,青青山影倒映于湖面。()b湖的周围是连绵不断的山峰。
()c大大小小的鱼儿在水中穿梭,好像是在崇山、白云之间游动,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
()d湖水碧绿,清澈见底。()e山光水色,融为一体。
成语:()、()解题指导: 写景的顺序总是难以把握。初看此题,忽而山,忽而水,山山水水,不知先后。但细细斟酌,a句与e句联系较为紧密,因为a句先写水后写山,e句便用“山光水色”概括,所以a、e句应该放在一起。接下来,a句前应该是放写“山”还是写“水”的呢?很明显,a句先写水后写山,所以前面应该接写水的,那就是d句。现在确定好d、a、e这三句了。再分别比较b、c句,b句单独写“山”,c句写的是水中的景色,考虑到除了b句其他几句都是围绕湖水写的,所以应该把写“山”的那句单独放到前面,这样也顺应了由上到下的写景顺序。
题12把下列错乱的句子正确排序。
()跃出一轮红日,脸庞红润润的,徐徐地升起。
()霞光洒在辽阔的大地上。
()红光染红了云朵,织成绚丽的彩霞。
()忽然,我看到在天地相连的地方。
()洒在我的身上,暖融融的。解题指导:
整理这些段序时,先要弄清他们描写的是日出过程,然后再按照日出过程的先后来排列其先后的次序,标上序号。
题13请把下面的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通顺。
(1)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有一家“动物饭店”,天天顾客盈门。
(2)因此,一批又一批好奇的食客不断来这里光顾,生意十分兴隆。(3)一对鹦鹉用英、法、西班牙语轮流问好:“欢迎光临本店,谢谢!”(4)然后黑猩猩和短毛猴来往上菜。(5)这里招待的都是动物。
(6)这些训练有素的“服务员”不收小费不偷吃菜肴。(7)客人一到,两只金丝猴立刻拉开大门迎接。
(8)接着,长耳犬请顾客入座,并把菜单送到顾客手中。正确顺序为
。思路点拨:
平时学生到过饭店的,注意观察,就不难排列这样的顺序。即使,没有到过饭店,只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也可!
题14乱句重组。
()田野的尽头,连绵的山峰像大海里起伏的波涛。
()溪水是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黄澄澄的,正报告着丰收的喜讯。()一条小溪从我们的村子里静静地流过。
()山腰上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向远方。
()小溪的一边是果园,春天,花香弥漫;秋天,硕果累累。思路点拨:
抓住景物描写的顺序,从句子中关键词语入手,寻找句子间内在的联系,我们就能很快地将错乱的句子排列成段。“小溪——溪水——水里的小鱼——一边的果园——另一边的田野——田野尽头的山峰——山腰上的公路”,环环相扣,句句相连。
同类练习:
()这块园地的四面是柳枝篱笆。()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杏树、桃树、梨树、山楂树。
()框子里还搭了几铺黄瓜架,累累连连的黄瓜秧爬满架子。()而墙外,是杨树、柳树、榆树和槐树。
()墙里墙外的树木,就好像给这四堵墙上了两道铁框。
()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密封的四堵墙。
()架子底下,横七竖八地爬着南瓜秧,石磙子大的南瓜静静地躺在那儿。
解题过程:
这一题,由“园地四面的柳枝篱笆——豆秧藤萝组成的墙——墙里的果树——墙外的杂树——墙里墙外树木围成的铁框——框子里的黄瓜架——架子下的南瓜秧和大南瓜”也是层层相扣,前一句捎带出下一句。
题15乱句重组。
()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
()一个偶然的机缘,一粒砂掉入了蚌壳里,它坚硬的棱角给蚌带来了痛苦。
()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一它的肌肉磨它,以涎沫洗它、浸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没有被消灭,它钉在蚌壳里,永远给蚌以痛苦。
()时间在大海的浪涛呼啸中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哦,一颗珍珠完成了。()一颗珍珠原来就是一粒砂。
()它变得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并泛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思路点拨:
做这一题,应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将珍珠形成的过程展示出来:“砂掉入蚌壳——蚌要挤出它——砂钉在蚌里——蚌无奈地磨它洗它——时间流逝中砂发生改变——砂变得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珍珠完成”最后,以“一粒珍珠原来就是一粒砂”揭示寓意。
同类练习:
()等柿子晒得半干时,再把它放到缸里密封起来。
()人们一下子吃不完,就想办法把它们做成柿饼,存放起来。()这是,如果用舌头舔舔,就会发现柿霜特别甜。()到了十一月,大批的柿子成熟了。
()过了一段时间,柿子变软,表面渗出一种白色粉末状的霜。()做柿饼要先吧削了皮的柿子用榆树枝或稻草连成串,挂在树上或屋檐下。
解题过程:
同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做柿饼的过程可以将这些错乱的句子排列成段。“十一月大批柿子成熟——人们做柿饼存放——做柿饼先挂晒——晒得半干密封——密封浸出白霜——品尝柿霜的甜”,句子排列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四篇:公序良俗的现实意义
论公序良俗的现实意义 探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我国现行法并未采纳公序良俗的概念和表述,但《民法通则》第七条、《合同法》第七条和《物权法》第七条关于社会公德、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的规定,通常被认为是承认了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设立的最初目的是维护社会正义、保护弱者,是对社会实质公平和实质平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例如:销售暴利行为、助逃合同、涉及环境侵害的合同、夫妻之间订立的附条件抚养合同、借腹生子合同、赌博债务等都是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风俗习惯处理纠纷。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探讨这一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一个事例为例,我将对公序良俗原则在现实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案情简介:该案原告张某与有妇之夫黄某同居数年,这期间生有一子。黄某身患绝症后,在她的悉心护理和陪伴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黄某生前立下遗嘱,将夫妻共同财产中属自己的部分赠与张某。由于黄的家人在他死后拒绝履行遗嘱,张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寻求法律解决,但她败诉了。泸州中级法院宣判她败诉运用的逻辑是:张、黄同居违反了《婚姻法》,损坏了社会公德,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所以遗赠行为无效。
该判决以道德的理由一举剥夺了黄某按自己意愿处理遗产的权利以及张某获得遗赠的权利,司法者充当了道德裁判和风化警察的角色,也许这一“担当”出自强烈的道德感,但却正在把司法功能引向歧途。至于黄、张二人的婚外关系无疑违反了婚姻法,也违反了两性关系上社会公认的一些道德规范。然而,违法婚姻法只能按婚姻法处理,而不能株连继承法并使继承法失效;违反道德规范,只能诉诸舆论和当事人的道德反省能力。
我认为,在遗赠真实合法的前提下,有《继承法》的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院援引公序良俗原则来断案是违背法治要求的做法。
根据继承法,法官要做的是要判明死者有无遗嘱,遗嘱是否真实、合法。死者无遗嘱,当依据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决定财产权的转移;死者有遗嘱,而遗嘱又是真实、合法的,遗嘱本身就构成决定财产权转移的充分依据。按真实、合法的遗嘱转移财产,乃基于对每个人一项基本权利的尊重,这就是按自己的意愿处理遗产或者获得他人遗赠的权利。这项权利不因每个人的身份背景、道德状况而转移,即使遗赠人或受赠人在别的什么事情上触犯法律、甚至犯有重罪,该权利也并不因此而打折。
而本案原告张某持有黄某遗嘱,此时法官的职责就是判明遗嘱合不合法。根据继承法,要判明这一点有几个要素须考虑。首先判明遗嘱有无伪造。如果并非伪造,而遗嘱又符合以下条件:立遗嘱人对所要处理的财产具有确切的所有权,立遗嘱时精神健全即有能力处理自己的财产,立遗嘱时并未受到胁迫。此时遗嘱就是决定财产权归属的有效文件,法官必须尊重它并采取措施促使纠纷各方执行死者遗嘱而无权以任何理由否定遗嘱的有效性。张某所持遗嘱乃黄某生前经公证机关公证的,既不存在伪造问题,也没有证据显示黄某立遗嘱时精神不健全或受了胁迫,遗嘱的合法性确凿无疑。法官不依据法律而用道德理由宣布一份合法遗嘱无效,以道德裁判或风化警察身份处理遗产纠纷,这种弃正业于不顾而营“副业”的做法将导致多方面不良后果的。
至少,这种做法一来破坏了法律本应具有的普遍适用性和确定性,对法律的权威起到消解作用,与法治原则背道而驰;二来以越界的司法权侵犯了黄某和张某的相关权利;再者,由于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各自适用的范围,而道德适用范围远大于法律适用范围,它可以渗透于社会生活每一角落,影响到法律所触及不了的领域。以道德为依据判案结果是把道德法律化,这势必导致一种异常严苛、严重侵入人的私域的社会控制。
还有一点有必要指出,现代社会,法律是一元的,道德却是多元的,人们对同一现象,往往在道德上有不同看法,何况道德问题远比法律问题微妙,作道德判断时需要顾及的因素更多,两性关系上尤其如此。以微妙且多元的道德为判案依据意味着可以任由法官凭自己的道德偏好行事,这种陷司法于随意的做法对每个公民无论是生命安全也好还是财产安全,可不是什么好事。
总体上来看,在法律体系中,公序良俗原则的概括和极富弹性可补救成文法的不周延性、不合目的性及过于刚性的缺陷,成为法律解释、漏洞填补及法官能动司法的依据。立法者授权于法官,由法官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新情况,凭借其智慧与经验来把握公序良俗的精神实质,行使自由裁量权,在个案中确定具体行为是否违背了公序良俗。但公序良俗原则的抽象、不确定性决定其在法律适用中,要求法官具备较高的业务知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于是乎,在我国目前法官职业素质总体不高的情况下,将公序良俗原则依一定标准予以明确识别更显得异常重要。
因此,当前现实逼迫我们不得不深思公序良俗这一原则的现实意义。如何用,如何更好的使用这一原则,是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完善的。
第五篇:公考申论技巧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七大细节需注意!
1.先入为主——力求标题新颖格式标准
一个好的标题能够迅速吸引阅卷者的目光。申论考试的文章都是为官方立言的,本身就不容易在语言上出彩。而大部分考生社会经验有限,其观点大部分中规中矩,要想在众多申论得到高分,有一个新颖的标题是一条捷径。
语言上可以求变求新,格式上必须求稳。一般议论文标题要上下各空一行、在本行左起空四格书写,有些具备完整的主、副标题的讲话稿可能需要居中,因为要与标题下的讲话人姓名、日期对齐。在吃不准的情况下,还是应提倡左起空四格书写,可保证不出错。
2.字尽其用——标题简短,标点使用合理
申论试题的每一个题目的作答要求中都是有字数要求的,标题与标点符号都要计数在内。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简洁,每个字每句话都是有必要才使用。
有一种情况是有些考生在作答时观点已经表述完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字数要求,这时会滥用标点或者把言语表达复杂化。考试设置的字数要求是考量考试时间和考试要求的,如果不能达到字数要求,说明你可能漏掉一些观点或者在表述方面有不充分的地方,绝对不能滥用表点或者语言充字数。
3.胆大心细-把握“不少于××字”、“不多于××字”、“××字到××字之间”的字数限制差别
要甄别语境,分辨字数要求所限定的差异。“不少于”、“不多于”均有浮动空间,“不少”即可以有多的空间,“不多”即可以有少的空间,而多与少的空间幅度在限定字数的10%;“××字到××字之间”已明确规定了字数区间,便不存在上下浮动的空间,只能在规定区间内、在上下限两端选取一个作答字数。例如,“1000字到1200字之间”,实际作答1100字符合要求,1001字或1199字均符合要求,999字或1201字就不符合要求。
4.言简意赅-提倡单层标题
标题是越简洁越能概括全文论点或特色,所以提倡单层标题,有一个主标题就足够了,只有在字数限制的作答篇幅较为充裕,以及题目明确要求加副标题的情况下,才须拟副标题。一般给定标题,要求自拟主标题或副标题的,可以自拟,未作要求的,应视为不可自拟。自由命题作文则不限标题,由作答者自行决定。
5.磨刀不误砍柴工-申论的答题打草稿必不可少
申论考试是要在两个半小时内至少写作1800~2200字,中间还要有阅读材料和形成思路的时间。为了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有些考生会自信地省掉打草稿的环节。对此,打草稿必不可少,直接作答绝对不可。申论试题对答案字数均有严格的限制,且题目各有一定的难度,在头脑中考虑得再成熟,由思维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也不能保证丝毫不走样,先打草稿再转抄,既是保证字数要求的需要,也是整理思维、保证作答准确性的需要。
6.精益求精-答案修改坚持“立意不能改、伤筋动骨的大换血、大手术不能动”原则
答案是根据作答者的自我要求,决定改还是不改。一般来说,对自己、对答案要求更高的,要改答案,应通过审卷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改;也可以根据灵机一动,把随时闪现的念头落实到答案中。怎样改才算达到了好的标准,怎样改反而会改坏了,这要遵循“立意不能改、伤筋动骨的大换血、大手术不能动”的基本原则,标题可以改、文字可以改、结构可以调整。要通过修改,使答案主旨更突出、观点更充实、次序更合理、表述更严密、格式更规范。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用给定资料中的内容是否加引号视情况而定
引用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一般直接引用照录原文的需要加引号,间接引用对原文观点和文字经过加工整理的无须加引号。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些特殊,即使直接引用也不一定要加引号。对经典著作、法律和文件规定、当事人原话应加引号,给定资料提供的观点、事实,属于对原始资料进行编辑、转述的,或引用公理、定理性质的语句,可直接引用而无须加引号。例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属于对原文——孔子言论的直接引用,应加引号;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尽管与给定资料的原文相差无几,但此句为众所周知的公理、定理性语句,可视为作答者对材料论点的概括,或作答者自身的论点,因而无须加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