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沛城镇任庄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工作汇报
江苏沛县沛城镇任庄村创建国家级
生态村工作汇报
任庄村辖12个自然村,14个居民小组,耕地2400亩,人口2698人,其中劳动力1118人。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13216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任庄村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土地实现了集中流转,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加优越的福利和保障,全村基本实现了产业集约化、农民市民化、村居园林化、管理社会化。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同志在该村视察时,对任庄村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副省长黄莉新同志在视察任庄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时曾说:“江苏农业看徐州,徐州农业看沛县”。任庄万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正是沛县生态设施农业的主基地。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同志先后两次来该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劳动,对任庄村的建设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2011年,任庄先后接待了国家农业部,国家生态农业基地验收小组及省内外参观考察团 20多批,3000多人次。
任庄村十分重视国家生态村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上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李素静任组长,全体村干部为成员的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制定《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目标工作
责任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设宜居任庄
以人均收入、生活环境、服务保障超市民“三超”为目标,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努力打造村在景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的新型农村社区,生态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实施新村建设工程。2009年该村启动新村建设工程,计划用5年的时间合并12个自然村,新村规划用地270亩,可节约复垦土地1000亩。目前,已建成农民新居262套,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旧村改造拆迁120户,建设安置房5800平方米。按照社区化管理模式,任庄村在集中居住区建设了集老年公寓、敬老院、社区卫生院、幼儿园、计划生育服务室、村民广场、生产生活超市、村“两委”办公场所于一体的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村综合服务中心。投资180万完成新村绿化,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建成了村游艺室、图书室。
二、重视环境整治,打造生态任庄
积极开展环境整治,狠抓环境污染治理,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先后投资600多万多元,规划建设了50亩的苗圃花园,把入村河道和村内河道建成了两条休闲景观带。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做到了村内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杂物不乱堆。建成垃圾池20个,配备专职保洁员4人,购置清洁车1辆。村内修建混凝土道路6000余米,安装路灯36盏,配建沼气池200个,改厕636户,建污水处理站1个,生活
垃圾定点存放率达到了 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 96%,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了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00%,厕改率达到了100%。公共场所全天保洁,各种垃圾袋装入池,做到日产日清,形成了环卫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人人讲究卫生、人人关心健康、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如今的任庄已成为天更蓝、水更清、服务完善、和谐安康的生态新农村典范。
三、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产业任庄
近年来,任庄村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群众收入。先后成立了云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和新农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全村新农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18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能温室500栋,钢架大棚200栋,年产量蔬菜1.3万吨,产值4500余万元。云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650多家,拥有专业经纪人15名,在20余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点,年销售蔬菜6万余吨。
大力实施集体经济收入翻三番、农村经济总收入翻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三年倍增”计划,把高效设施农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和最大富民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膜回收率97%,绿化覆盖率55%,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97%,农药平均施用量2.6公斤/公顷〃年(折
纯),化肥平均施用量195公斤/公顷〃年,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98%。目前,任庄村共有特菜种类8个,农产品商标180个,36个农产品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10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12个。任庄村蔬菜基地建设成为苏北科技含量最高、示范作用最强、农民增收最快的农业园区。
四、注重特色立村,构建人文任庄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不断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道德评议创建活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建有计生主题公园,2011年12月23日,江苏省计生委在任庄村举行了全省人口书屋捐赠启动揭牌仪式,村民图书室、阅览室、室内健身房常年开发,村内各种健身器材设施完好,经常邀请县内外文艺团体来村演出,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
坚持村官民选,坚持村务民管,坚持村事民决。坚持文明建村,在全县率先推行党组织领导权、村民、党员、村“两委”的提议权和议事权,村民会议的决策权,村委会的执行权,村民代表的监督权为主要内容的“1+5”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在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区管理、村务党务等方面,严格决策实施程序,提高村务决策管理的透明度,有效化解村里各类矛盾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任庄村连续30年无一例信访、上访,无一例
刑事犯罪和民转刑案件。全村干群一心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
随着城乡统筹和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任庄人用实干和热情绘就了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只争朝夕、开拓创新,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臻和谐的任庄,正在不断去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篇:铁边城镇铁边城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总结
铁边城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铁边城村是铁边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总面积32.5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241户、1196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458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三套班子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村为抓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为把我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安康的新农村而不懈努力,全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被评为县、镇“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村被列入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行列,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对我村的关心和支持。为此,我们按照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精心偏制规划,全面组织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国家级生态村的创建标准。着重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形成共识。
我们就把创建国家级生态村作为全村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相关人员为组员的国家级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并确定专人负-1-
责,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通过召开一系列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户主座谈会及组织党员组长外出参观等形式进行深入发动,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牌)、文化示范户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统一全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村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联、民兵、全体党员、村民组长亲自动手,带头表率,农民群众积极配合、广泛参与,主动投工投劳,企业老板纷纷解囊,形成了全村上下,人人参与,扎扎实实开展生态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合理规划
我们根据全国生态村的具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规划。从本村实际出发,精心编制全村2007年――2009年的生态建设规划,明确创建主要任务和重要工程。
三、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施生态村建设生态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要求高的系统工程,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全面开展生态村建设。
1、加大投入,全面实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1)通组达户道路全面硬化。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共投入资金109.22万元,实施道路硬化16.8公里,其中到
组道路6公里,到户道路10.8公里,全村主干道及通组达户道路已全面实现硬化,投资100万元,硬化城山观光道路2.5公里,道路硬化率达100%。
2、综合治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1)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村庄环境。加大退耕还林建设力度,累计调整林份结构共计10020亩,完成荒山补植6800亩,迎川面造林1300亩,补植小叶杨共计12万株,吴王公路沿线种花42亩,栽植枣、核桃、山地苹果、梨等各类果树302亩,全面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共栽植常青树13605株。建成各类庭院经济34处,全村开展了路旁、河旁、村旁、农户房前屋后绿化,全面实施民居美化工程,投入资金90.85万元,拆除违章建筑1589平方米,危房改造7800平方米。积极配合铁边城镇建设陕北名镇的要求,按照规划合理分配,加快村镇一体化建设步伐,累计拆迁临街店面危房401间,搬迁安置不合理建筑143户296间,采取分类推进,集体搬迁标准化建设的模式,按照建设文化古镇的要求,变村民为市民,把沿城镇周边的村庄、农户全部纳入城镇建设范围,逐步实现村民参与新农村、城镇建设,享受城镇建设成果,共建成南城堡、上城子、城内新型民居129户382孔(间)窑洞,并全面配套水、电、路、沼、厕等各类基础设施。(2)实施环境净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①秸秆全面禁烧,塑料农膜回收率达到95%;②通过治理“三废”,有效控制了工业
污染量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水、气达标排放;③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推广大棚蔬菜为主的生态型农业技术和农药的控制使用,较好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④针对全村养羊、养鸡饲养户多、量大的现状,全面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建设沼、厕、畜、灶四位一体的沼气能源120座。全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⑤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共投入资金44.84万元,全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垃圾箱168只,垃圾桶58只,垃圾收集房2座,购置运输车1辆,清运车4辆,落实保洁员4名,常年清运,日产日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认真实施改厕工作,新建公厕2座,消除露天粪坑24只,改造三格式化粪池12只,卫生改厕率达到100%。同时,建立健全了村庄环境卫生、道路、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村庄环境的长效管理工作。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村辖区内主要河道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土环境质量已达到本地环境规划要求。⑦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煤气用具、太阳能迅速进入百姓家庭,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100%。⑧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目前,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7%。
3、导入循环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1)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大力实施大棚蔬菜建设,共建成大、弓棚蔬菜42座。围绕“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做好结合、改善生态”的目标,全力打造生态农业特色村。通过组织引导、政策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和种植,县级千头羊子养殖示范小区:面积15.38亩,建有标准棚舍1500平方米,存栏1800头,年出栏3600头,2007年被县政府命名为“养羊专业村”。畜禽养殖粪尿收集后种植无公害蔬菜,通过创办农业产业化基地,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种植,既控制了农业的面源污染,提高了粪尿资源化利用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推动了产业发展,并为农民增收寻找新的路子,真正做到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四者有机结合,使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化特色村。(2)加大技改投入,推进生态工业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改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和产品。扩大规模提升档次,适当聚集调整,形成优势。同时,推行清洁生产,注重污染物集中处理,实现水、气达标排放。
4、结合创建活动,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村两委会配套了图书室、卫生室、党员活动室,购置了图书、电视机等,作为以学习文化、科技、娱乐为主的村民活动场所;在村部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内部设施规范完善,并建有室外休闲健身活动场地,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示范户、宣传栏等文化阵地作用,结合新村文化建设,通过设立固定的标语、标牌、文艺下乡演出、放映电影、幻灯、讲寓言故
事、猜灯谜等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体村民的生态意识。
四、下一步打算。
通过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对照创建生态村建设标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我们将以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考核验收为动力,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生态村建设的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长期任务来抓,领导小组不散,工作力度不松,做到经常研究、经常布置、经常检查,并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各个方面的责任制。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村民素质。利用村宣传阵地和一切宣传工具,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培训,增强村民意识,更新村民观念,转变村民习惯,让广大村民自觉遵守村民守则和公约,形成讲道德、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深化生态建设内涵,延伸生态建设内容,加大配套投入,给全村人民一个水清、天蓝、环境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篇:天堂镇天堂村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天堂镇关于创建省级生态镇 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报告及分析
天堂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创建生态镇的精神,坚持走农业现代化、牧业规模化、村庄小康化、旅游生态化的协调发展之路,开展了生态镇创建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创建,达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010年人均纯收入4150元,高于创建标准中西部的4000元标准。
2、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85%,全镇3251户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
3、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全镇多数村民安上各种封闭式的清洁厕具,全镇卫生改厕率不断提高,全面取消了露天粪坑。
4、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为80%。村内有固定的收集生活垃圾的垃圾桶;生活垃圾定期清运并送县城垃圾处理厂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有卫生责任制度,有专人负责全村垃圾收集与清运、道路清扫、河道清理等日常保洁工作。
5、生活污水处理率为55%。全镇多数农户的生活污水进入污水管网,排入天堂镇污水处理场。
6、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100%。天堂镇为全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禁止引进一切工业型项目。
7、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70%。全镇以发展农村沼气为重点,普及新能源,推广节能技术,实现太阳能等多种能源互补,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8、农膜回收率达90%。天堂镇针对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中农膜使用污染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一是引导限制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以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二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推广一膜两用技术、适时揭膜技术。三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对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9、天堂镇大力实施秸秆粉碎饲料、秸秆沼气原料等综合利用工程,努力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10、大力新建沼气池,以点带面来发展沼气池建设,以减少畜禽粪便的污染。养殖废物通过沼气池和还田方式进行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1、为提高我镇绿化覆盖率、绿化水平和河道的综合整治,我们通过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在道路和村庄规划区、河岸实现全面绿化,以达到绿化、美化、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以上措施,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以上。
12、天堂镇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依托优势产业带建设,实现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加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比例已达到标准。
13、天堂镇积极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连续多年低于全县水品。
14、全镇在改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上采取了系列措施:对耕地,除增施厩肥、有机肥外,还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经县农业部门检测,我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15、全镇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生态保护认识加深,对生态镇创建工作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对现阶段生态镇创建工作非常满意。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99%。
二、结论及分析
以上数据显示,天堂镇通过生态镇创建,使全体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被群众所接受,树立起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通过近年来的环境建设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得到合开发和利用,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规范。村道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改水改厕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水冲式厕所的使用,不但消灭了蚊蝇的孳生地,而且对净化水质、防止传染病、阻断传染源意义重大。各项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改善了居住环境。
第四篇: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
双政字〔2009〕9号
江夏镇人民政府
关于报送《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发展规划》的报告
县环保局:
现随文报来《江夏镇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请审阅。
二○○九年三月十日
主题词:创建生态村规划报告
抄送:县政府办、发展计划局、城建局。
石平县江夏镇人民政府2009年3月10日印发
共印10份
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家快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建设步伐,使石伟村快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之中,依照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环发[2006]192号文件)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村创建规划。
一、基本情况
石伟村位于石平县城东19公里处,属江夏镇辖区,东与汉水区好子铺镇接壤,全村总面积62.5平方公里,有131个村民小组7635户9243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2492亩,党员558人。2006被华夏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纲要》、《国家生态村考核标准(试行)》和市、县环保工作要求,结合石伟村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改善村组面貌为重点,达到人居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以全民创业行动为动力,协调推进全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全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
(一)规划时间: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
(二)规划区域:石伟村11个村民小组
(三)规划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
(1)、通村、组道路建设
2009年实施原老316国道通村路改造,从入村口接新316国道至梅子镇,硬化长2公里宽6米的通村主干道,铺设排水管道,修建排水沟4.5公里,公路两旁绿化,每户门前修建一个花坛。2007年硬化6、7、8、9通组路1.8公里,修建排水沟,两旁栽植树木绿化。2008年硬化10、11组道路0.8公里。硬化通院到户路,50%以上的院落、户通水泥路到家门口。修建通1组(火车路)道口1个,修建7组便民桥1座。
(2)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规划:2009-2010年7月全村土地平整550亩,新修河堤1800米,新增粮田100亩,实施坡耕地改造350亩。
人饮建设:2009年修建人畜饮水工程一处,建集水塔1个,铺设管道6500米,使85%的村民吃上自来水。2009年连接集镇饮水工程,铺设管道2000米,使全村95%的村民饮用自来水。
水利建设:2009年修建抽水机站2处,修建渠道5000米。2010年7月修建抽水机站2处,修建渠道3200米。2010年修建渠道2300米,打机井2眼,清淤库塘2座,改造病库塘 2座。
(3)信息化村建设工程
2009年争取电话村建设,争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9年实施电话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使85%的农户通电话,85%的农户安装有线电视,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2010年实施移动信号站建设,全村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2、产业建设
2009年发展畜牧养殖大户2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 3 —
1000亩,栽桑80亩,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1000亩,发展高科技丰产桑园100亩;2010年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0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红薯)1200亩,发展优质良桑100亩。全村逐步建立以六组为中心的红薯粉条加工基地,以九组为中心的蚕桑基地,以10组为中心的畜牧养殖基地。
3、文化、科教、卫生工程
2009年规划修建村卫生室100平方米,加大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启动农民学校建设,修建石伟小学围墙,继续加大农民卫生知识宣传,派送2名高中学历的青年到医校进修,完善村卫生室建设;启动农民技术培训工程,输送30名有志青年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加大石伟小学教育设施建设,改造校舍300平方米;规范环境卫生管理,购臵垃圾箱60个。2010年建设村图书室,力争藏书达到500册,以村农民学校为主,大力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培训工作;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标准垃圾填埋场一个。
4、村容村貌建设
2009年,重点实施“五改三建”工程,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好农家房舍、建好致富园。建圈、厕、沼一体化3500户,建设循环生态沼气2100口,改节能炉灶1400口,绿化老331国道通村道路81.5公里,建设花坛110个,栽植花卉35000株,安装路灯910盏,建设通村公路沿线可视面老房改造600户,施行统一刷白,门窗油漆,房前屋后栽植花草树木。建设331国道生态移民安臵,建设欧式建筑、花园532户,安装路灯544盏,修建娱乐、休闲广场公园12个。2010年,继续加大建设3331国道生态移民安臵,建设欧式建筑、花园420户,建设月河万亩竹带绿化。修建五保户安臵点一个,解决96户568人五保户居住问题。
5、阵地建设
2009年加大村办公楼改造,使办公场所功能合理,全部达到“三室两栏四有”标准,即:有党员活动室、有党组织办公室、有党员电教室,有村务公开栏和室外宣传栏,有一块牌子,有党员电化教育设备,有开展活动必备的桌椅、有专门的档案柜。加大全村党员干部管理,吸收、纳新73名,充分发挥村支部堡垒作用,发放资料6100份,开展3次保护生态环境知识讲座,提升村民创建生态示范村认识,开展“争创环保卫士”主题活动,丰富生态村创建精神内涵,评比表彰在创建生态村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2010年,纳新党员65名,深入开展“争创环保卫士”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生态环保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以学校为中心,编排一些贴近农村、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走进村组院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养一批生态环保能人,评选“环保标兵”和生态环保科技示范户,表彰奖励在生态村创建中的先进人物,大力宣传生态村创建中好的做法,宣传生态村创建的工作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成立由村支部书记刘光束同志任组长,村委会主任画付同志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抽调5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工作的落实。同时邀请市县镇人民代表组成督导组,对创建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聘请县环保局专家作为创建工作顾问,指导石伟村创建生态村建设规划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规划工作通过召开会议、发放征求意见、刷写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三)积极争取,多方配合。石伟村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 — 5 —
建设,是一个集思广益、多方融合、通力协作的建设过程,在争取政府加大投入时,坚持以项目支撑为动力,多方筹措资金,号召村民积极行动,配合创建工作规划的落实和实施。
(四)夯实任务,狠抓落实。一是对规划创建工作实行承诺制,由村两委会在村民大会上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按照规划内容,对村两委及创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二是实行限时办结制,按时完成任务。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对规划创建工作延误或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五)严明纪律,严格奖惩。一是各组要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将创建规划列入重要日程,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全身心投入工作。二是将创建规划工作纳入村组干部年终考核,作为德政勤能评优的重要依据。
第五篇:八字渠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八字渠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
工作总结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村以创建生态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契机,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互利互惠“双赢”的奋斗目标。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的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现已达到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
一、全村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村情
东园镇八字渠村是自治区和中卫市确定的塞上农民新居示范村,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以二、三产业和设施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708户,2550人,共有耕地2061.5亩。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947.52万元,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3元。按照中卫市乡镇建设规划,2008年规划建设了八字渠新村,栽路芽1800米,硬化巷道1000米,栽植风景树980棵,安装太阳能184座,铺设下水管道1800米,制作垃圾收集箱86个。我村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有利时机,从环境
治理入手,科学规划、抓点带面、积极推进、使全村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好的开局,环境面貌有很大提升。
二、创建工作主要措施
(一)、组织到位,科学规划、积极推进
1、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村委定期召开会议针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布置,成立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镇人大主席担任组长,分管卫生的副镇长、村支部书记为副组长,镇村规划办、农技服务中心、土管站、财政所、水管所、派出所、司法所为成员单位,全面负责创建工作的安排、督查、落实,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2、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改善农居环境。
(二)、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创建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于的工作,为有效地推动工作进展,在全村大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发放传单2200份;制作广告牌匾10块;设立宣传展板11块;设立宣传咨询点2个;举办培训班6期;编发简报3期;上报信息13条;市广播电台报道2次。
(三)、措施到位、确保落实
结合“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抓好改水、改厕、改圈,开展沟渠清淤、垃圾清捡工作,着力整治环境脏、乱、差,力争使我村辖区村容村貌有
一个大变化。一是以我村主干道路为框架,由南到北逐步治理,2008年首先以村部、环村路环境治理为重点,启动农民新居示范点工作,一期工程新建塞上农民新居50户,今年100户新居全部落成,基础设施、上、下水及绿化等设施基本配套齐全。二是将4、10月定为我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月”以村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二次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活动,把“环境卫生月”和“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气氛造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动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师生及农户开展声势浩大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三是以队为单位,对村庄巷道乱占、乱堆、乱放及违章建筑,统一组织,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中整治;四是加强对各队整治工作的协调和服务,定期到各点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五是近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本着质量第一,科学规划,严格把关,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程达标,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好、办成人民心中的“德政”工程;六是制定相应的补助奖励政策,筹资10万元,对积极参与支持生态村建设工作的农户、主动配合拆圈、清理“三堆”的农户,给予砖、水泥、大门和资金补助,对乱占巷道、乱堆杂物、违章建设的农户,勒令限期清理拆除,对拒绝拆除的农户,由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组强行拆除,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七是健全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每个生产队选派一名环境卫生管理员,负责对村庄巷道公共区域进行定
期卫生清扫,监督每家每户垃圾清倒、杂物堆放,做到村庄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农民群众满意、舒心,确保工作的总体成效。
(四)、责任到位,严格考核
1、责任到人,严格考核。村支部书记及主管领导分别为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度管理、监督的第一和第二负责人,各队队长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对本村此项工作负有直接责任。
2、加强督促检查,现场评促。村上定期对各队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利用召开现场会、评促会等方式评比通报各队整治情况,对任务完成较好的队给予奖励,对进度慢、重视力度不够、工作不能及进完成的队进行通报批评,做到奖惩分明。
三、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狠抓沼气池建设工作,农村沼气应用作为农村一项基础建设,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模式,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成为我村保护生态环境、节能降耗、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种植业和投入资金160畜牧业健康发展,实现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万元,建成40立方米秸秆气化站一座,供气农户达300户。
二、依据我村养殖业、设施蔬菜产业现状,突出规模发展效益。目前我村从事养殖、设施蔬菜产业农户200多户。
三、大力开展水资源地保护工作。开展净化水源,强化供应工作,使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99%。
四、坚持不懈抓道路、沟、渠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推广工作。自200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开展以来,春秋植树造林工作的全力推进,年均植树7千株,累计达1.5万株以上,全村实现农田林网化率达35%,道路绿化率35%。
五、加大村庄道路硬化投入。2008年以来,硬化道路3.8公里,通过近年来累计设入,基本实现主道路和主巷道硬化、绿化,大力改善了农户住行条件。
六、生产中大力推广无公害肥料及生产技术。作为一个农业产业大村,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定位于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目标,通过“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发展种植、养殖、园林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四、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使大多数农民住进了农民新居,实现了新居改造工作。
2、清理三堆1550立方米。
3、拆除圈棚2350平方米。
4、基础设施完成情况。
其中:(1)埋设下水管道1800米。
(2)垫路基沙夹石365方。(3)硬化道路1000米。
(4)植树1.5万株,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5)制作垃圾收集箱86个,建成砌垃圾池16个。
二、我村生态村创建工作达到了以下标准:
1、农民人均纯收入。我村农村经济以种养殖、运输、服务等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据中卫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3元。
2、饮用水合格率达99%。
3、环境卫生
(1)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96%,户户有卫生厕所。(2)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我村各巷道均设垃圾池,并定期清运至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回收率达100%。
4、无害化处理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100%,生活污水经三位一体沼气池处理,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
5、污染控制
(1)我村辖区无大型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2)清洁能源普及率(%)≥90%,80%以上农户使用液化气,并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应用技术,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
以上。
(3)农膜回收率(%)≥90%,组织农户对农膜全面收回。
(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秸秆全部实现粉碎还田,据市农牧局资料显示,我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6、资源保护与利用
(1)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畜禽粪便均被大型养殖场及自建沼气池利用。
(2)绿化覆盖率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无公害、绿化、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占30%。(4)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据农牧局资料,我村亩均化肥用量15公斤/亩,低于全市20公斤/亩标准。
7、可持续发展
(1)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引导农户注重农家肥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
(2)经调查,村民对环境概况满意率达99%。
五、几点体会
(一)创建生态村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加快
农村城市化步伐首先就要巩固和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的成果,这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所必须研究和解答的基础性课题,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二)创建生态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创建生态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领导班子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同时也体现领导班子讲政治的高度。因为它不仅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项形象工程、民生工程,“抓好创建工作就是为民办实事”。
(三)创建生态村必须把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群众手中有了钱,集体经济壮大了,工作推进就有了支撑力,推进建设的效果就会显著。
(四)创建生态村必须领导带头、责任到人。要完成创建的各项工作,必须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创建活动责任制。必须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全村的第一负责人,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
中卫市东园镇八字渠村村委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