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四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四
加强领导 整体推进
努力实现“两联一包”扶贫工作新突破
省纪委监察厅(2010年1月30日)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省纪委作为驻洛川县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团牵头单位,组织协调洛川县的扶贫工作。几年来,在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委厅领导和机关的关心指导下,在洛川县委、县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坚持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为目标,以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加强组织协调,全面动员,整合资源,综合开发,整体推进,“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几年来,累计协调投入资金700多万元,解决了群众饮水问题,通村公路、村巷道改造油化,整修排水渠;绿化美化村庄;改善电力设备,拉通闭路电视;援建学校;修建党员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广场,新建困难群众住房;发展养殖业等,使包扶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明显优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包扶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合力推进
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得益于委厅领导的关心支持。一是委厅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2008年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同志亲自到洛川县视察扶贫工作,作出明确指示,极大地鼓舞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龚汉江厅长、纪相忠副书记、郭润之常委、马奔秘书长等委厅领导同志亲自深入到包扶村调查研究,制订规划,协调项目,大力支持扶贫工作。二是委厅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工作。机关党委、办公厅以及相关室处积极配合,动员机关干部职工为扶贫开发工作出谋划策,送温暖、献爱心,为包扶村送电脑、扩音设备、书柜、科技书籍,为群众送衣送被,为特困户捐款,扶持贫困大学生等,同时,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多次组织机关党员代表到包扶村开展调研实践活动,有力的支持了扶贫开发工作。三是精心选调扶贫挂职干部。在扶贫人员的选派上,精心抽调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赴洛川县挂职,加强了扶贫工作力度,为“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扶贫工作人员深入村镇摸情况,深入党员干部、农户中,认真询问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急群众所急,实实在在的帮扶,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二、多措并举,全面帮扶
选择什么样的扶持项目才能让当地群众尽快地得到实惠,使群众的生活逐步改善起来,是我们开展帮扶工作一直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根据包扶村实际,按照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原则,认真摸底调查,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改善基础、突出特色、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的思路,并将扶贫工作与重点村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等影响发展致富的老大难问题,支持群众壮大主导产业,加快致富步伐。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协调资金,认真组织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旧电网的拆迁改造、实现了户户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改造村庄道路,修建通村路 4.3公里,硬化油化村巷道5.1公里,修建村排水渠5.2公里,绿化美化环境,种植各类树木花草近万株。二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给包扶村赠送科技图书600余册,协调省、市、县果业部门在包扶村召开技术培训会,深入果园指导果树管理工作,宣传绿色、无公害产品理念,不但包扶村受益,还带动了周边多个村镇的发展,通过“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落实和应用,使包扶村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三是按照 “畜、沼、果”循环经济发展路子,指导村民建沼养猪。抓住洛川县建设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机遇,指导扶持建立适度的家庭养殖和规模养殖大户,成立村养殖协会2个,建设千头养猪小区1个,拓宽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四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筹措资金硬化了村民文化广场,修建了党建活动室、卫生室,赠送秧歌服装、文化器材,配齐了桌、椅、书柜等办公设施,安装了健身器材;还协调解决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施,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致富的信心。同时,从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措施等方面,指导帮助村干部,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三、发挥优势,积极协调
几年来,在委厅领导和机关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发挥扶贫团牵头单位优势开展工作。一是加强上下协调,及时了解和掌握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和精神,做到上情下达,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传达给群众;二是加强扶贫团内部协调,及时了解和掌握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年度扶贫任务完成。我们先后多次召开协调会、现场会,根据各参扶单位自身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及时地调整包扶村,加强与地方政府密切联系,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寻找工作的突破口,确保全团工作均衡整体发展;三是加强横向协调,争取有关厅局和单位在资金、物资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强帮扶工作效果,先后协调扶贫项目10余个,扶贫资金700余万元,为改善包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机关内部协调,争取委厅领导和机关的支持、指导和帮助,确保扶贫工作正确、有续开展,在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太阳——太阳”光伏发电扶贫工程捐助活动中,委厅机关积极参加,干部职工主动捐助2万元,向困难地区的群众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
四、密切协作,合力共建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包扶村经济基础薄弱,仅靠有限的扶贫资金远远不够,因此,在组织实施中,我们积极争取洛川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包扶村的建设中。县委书记、县长带相关部门亲自到包扶村召开现场会,提要求,督促有关工作,县上的电力、水利、交通、电信、广电等部门按照“五到村”的要求,分工负责,协同作战,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果业、林业、新农办等部门也积极发挥各自职能,加大对扶贫村的扶持力度,有力的支持和配合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两联一包”社会扶贫在整村推进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协助当地政府搞建设,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同志亲自出面,为洛川县特色园区建设协调1.6亿资金,有力的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304国道改造,招商引资,相关部门、乡镇基本建设等方面,省纪委的有关领导多次出面协调、解决问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通过双方的密切协作,包扶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目前,我们所帮扶的村正在朝着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步迈进。
第二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十四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十四
加大投入 整村推进
全面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吴起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一、全县基本情况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连靖边县,西北靠定边县,西南邻甘肃省华池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全县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辖4镇8乡1个街道办164个村7个社区11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6万,其中农业人口10.5万。全县海拔在1233-1809m之间,年均气温7.8℃,无霜期96—146天,年均降雨量478.3mm。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近年来,在中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的绿色吴起、温馨家园战略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工并举、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呈现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83.7亿元,财政总收入2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70元。县域经济跻身“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行列,被国家表彰命名为“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思路,以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开发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整合资源战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入7.1亿元,启动建设重点村119个,移民搬迁2181户10596人,建成移民新村46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政府统筹,创新扶贫开发新思路。吴起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贫困量大面宽。长期以来,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全县基础设施较差,农村面貌落后,农民收入低下。为彻底改变全县的贫困面貌,加快整村推进步伐,我县按照省委5号文件精神,紧扣县情,广泛调查研究,提出了“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思路,把重点村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和督查办法,健全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县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以整合捆绑各类涉农资金为抓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集中力量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目前,我县大扶贫促进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资金捆绑,破解扶贫开发资金短缺难题。我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涉农部门资金、社会各界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等各类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向重点村建设倾斜,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聚合效益,保证扶贫开发的资金需求。在资金整合上,我县严把资金申报、整合、建设、管理四大环节。每年,我们都召开涉农部门项目申报协调会,通盘考虑重点村建设的水、电、路、沼、厕、医、视、校等基础设施,要求各部门对口争取项目,使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村建设。同时,我县成立了扶贫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督领导小组,采取公开招标,定期质检,专账管理,专人负责,确保资金安全运行。2001年以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71085万元,其中,省市投入5325万元,捆绑资金9800万元,县财政投资47015万元,群众自筹8945万元,每个贫困村平均投资597万元。资金的捆绑,实现了有效资金在整村建设中的最大效益。
三是综合开发,实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我县将重点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按照“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公寓型”四种建设模式,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择优推进、综合配套”和“就镇、就路、就近”的原则,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全县共完成了16363户的新型民居工程建设,累计为扶贫村新修农田86000亩,架设农电线路5861公里,建桥涵55座,打井建窖9210眼(孔),建沼气6278口。通过重点村建设,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明显转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整村推进,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效果。我县按照“三个一起抓、四个相结合”的办法,加快重点村建设步伐,实现综合功能。三个一起抓,就是室内与室外一起抓、院内与院外一起抓、村内与村外一起抓,达到表里如
一、相得益彰。也就是说在重点村建设中既要引导农户进行室内装饰,整治室内卫生,做到干净、整洁,又要教育农户对室外进行绿化、硬化;既要实现院内美化,又要达到院外净化;既要对村内的改造结合自然地形,突出地方特色,又要在村外建立垃圾台,完善地埋式污水收集系统,改变污水横流、垃圾乱飞的现象,实现村内与村外的和谐统一。四个相结合,就是将重点村建设与村容村貌整治、产业开发、庭院经济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综合功能。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村容村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为此,我县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实行改水改厕,对农户垃圾定点存放,畜禽圈养,制止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现象,实现村容整洁。目前,全县70%的人口住进了新居,城镇化率提高了51%。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结合“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选准产业定位,开发特色产品,培育特色经济,使重点村建设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的造福工程,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形式支撑,表里如
一、形神兼备。近年来,我县按照“稳牧兴菜抓果”的发展思路,每年列支2000万元,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目前,累计为扶贫村营造沙棘林70万亩,栽植经济林果55万亩,发展羊子12万只,培训农民7.8万人次。与庭院经济相结合。我县积极动员农户,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和剩余资金,在房前屋后等零星地块积极发展反季节水果、大棚蔬菜等庭院经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在重点村建设中以增加绿化总量、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景观林和公共绿地建设,对建设村道路实施行道树种植,对民居建设点配套建设绿化带,形成绿色生态新村,真正实现“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目标。
三、几点体会
在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一是科学规划是搞好重点村建设的前提。整村推进工作量大面宽,为了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我县按照参与式扶贫的要求,制定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细化了实施方案,确保了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群众参与是搞好重点村建设的动力。群众是扶贫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在整村推进建设中,我县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人们群众成为整村推进建设项目的实施者,管理者和受益者。
三是整合资金是搞好重点村建设的关键。坚持把各方资金统筹安排,通盘考虑,集中用于重点村建设,才能真正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是加强领导是搞好重点村建设的保证。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完善政策,落实各方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重点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建设任务的完成。
总之,我县在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做了一些探索,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积极研究探索,巩固已有成果,努力提高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为建设富裕和谐新吴起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澄城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澄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全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辖8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村人口30万,低收入人口
8.9万,占农村人口的28%。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阶段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73个,搬迁贫困人口1122户、5240人,实现脱贫6.1万人。自2008年被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合力共推、谨慎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截止目前,全县20个试点村入会农户3406户,占试点村5589户的61%,低收入农户入会1227户,入会率66%,赠送171户,配送513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591.0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吸纳农户基准互助金280.77万元,社会无条件捐赠10.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97.35万元,借款户占会员总数的55%,按期还款率100%。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互助资金是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互助资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乡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工作指导组;各项目村也成立了以村两委负责人牵头,贫困群众参加的筹备小组,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机构。二是落实人员经费。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新增5名事业编制,从全县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抽调专业人员充实了力量。县财政专项列支30万元,落实了0910个项目村配套资金,为20个村解决项目开办费用4万元,为主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15万元,有力推进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周密制定方案。按照中、省要求,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由扶贫部门牵头,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等成员单位,结合县情实际,精心制定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工作步骤,确保了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四是强化政策宣传。坚持把政策的学习、领会和宣传贯穿工作始终,对各乡镇分管领导、试点村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培训。各项目村还通过会议、板报、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从而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启动实施。互助资金是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其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扶贫对象的切身利益。在试点村的确定和互助协会组织机构的产生上,我们始终把定好村、选好人作为互助资金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是精心选点实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县9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按照产业基础好、干部作风硬、村风民风优等条件,经乡镇提名、部门考察、政府审定,层层筛选确定20个贫困互助资金试点村。二是坚持依法选举。把群众信任、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协会管理人员的首要条件。制定《选举办法》,对候选人的产生、参会人数和获得当选两个三分之二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界定。坚持会
员全程参与、酝酿提名,筹备小组综合后提出初步候选人,提交会员大会表决产生正式候选人后进行选举,充分体现了会员的意志,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明确试点要求。结合试点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基准互助金,明确要求入会户数必须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对赠送和配送的农户由本人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张榜公示后确定,总体控制在总户数的5%和15%以内。
三、完善各项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是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力保障。一是科学制定协会《章程》。坚持以中、省文件为依据,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始终把《章程》的修订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在听取协会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提交协会会员讨论通过,最后由县扶贫办和民政局共同审查批准执行。在审查过程中,对协会和监事会届期、联保小组人员组成、借款担保程序、资金月占用费率、年分红率、逾期借款处罚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严格界定。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省办建立项目规范管理制度的要求,我们经过与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多次探讨,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会员情况管理、项目统计监测管理、借款手续管理、帐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六项制度,并跟踪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规范运行,最大限度地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实施的原则,以乡镇主管领导、扶贫干事和项目村的管理人员为重点。多次聘请省办货款处、市银监局和金融部门等专业人员,以省上的《指导意见》、风险防范和会计实务为重点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学习了《贷款通则》、《会计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内容。在培训学习中,以《章程》的修订为重点,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关键,通过讨论提问、集中解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从而确保了培训效果,提高了管理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
四、狠抓规范运行,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是项目规范运行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使会员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开展“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大宣传,在审核借款中,引导会员树立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在享受借款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监督协会规范运行的义务;在享受担保借款权利的同时,更要履行相关的联保责任。二是严肃《章程》规定,约束会员行为。严格控制借款额度和借款期限,规定会员最高借款上限为3000元,最长借款时间不超过12个月。以扶持产业发展为重点,严把资金用途关。三是严控两条红线,化解资金风险。按照《指导意见》中同一借款周期内借款户必须控制在50%以内和借款资金规模必须控制在资金总额80%以内的两条红线要求,结合我县吸纳互助金占到总资金50%的实际,讨论提出了控制风险的五种方法:即担保消化法。采取一担一借、二担不借(借款后只能担保一次,担保两次后不得借款)的方法,将借款户控制在60%以内;民意调查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不需要借款户占协会总户数的比例;额度高限法。规定借款不超过本人缴纳互助金的3倍;调整余缺法。把借款户数和额度交由联保小组确定,以联保小组的稳定来保证协会的稳定;计划控制法。按农业生产周期,一、二季度控制在60%,三、四季度分别控制在20%。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作。要求村两委会既要加强对互助资金协会的领导和支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又不能干预互助协会的具体管理,确保互助协会独立运行;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坚持月报表、季检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和主管部门对互助资金监督管理的保驾护航作用。
五、突出示范带动,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初衷和目标。从我县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一是培育壮大了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果业强县目标,我们重点扶持了罗家洼乡西永固等9个生猪养殖示范村,王庄洛城等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和庄头乡郭家庄等5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累计发展苹果面积4500亩,建设生猪标准化圈舍145栋,发展庭院式养殖370户,栽植大棚樱桃150亩,种植中药材2600亩,其中5个村已跻身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个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村成为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互助协会日益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互助资金扶贫到户模式,直接促进了会员户增收。贫困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资金,发展产业举步维艰,扶贫互助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我县互助协会共扶持种植业106.15万元,养殖业198.2万元,其它产业93万元,会员户收入增幅高于非会员户的30%以上。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互济互助的能力。互助协会从筹备到成立,农户全程参与,尤其是协会的运行管理直接由会员自己负责,会员的自我管理、发展能力和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据调查,在我县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水平明显高于非项目村。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互助资金项目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必将在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寻找差距,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不断提升互助资金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率,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澄城县人民政府(2010年1月30日).澄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全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辖8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村人口30万,低收入人口8.9万,占农村人口的28%。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新阶段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73个,搬迁贫困人口1122户、5240人,实现脱贫6.1万人。自2008年被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合力共推、谨慎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截止目前,全县20个试点村入会农户3406户,占试点村5589户的61%,低收入农户入会1227户,入会率66%,赠送171户,配送513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591.0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吸纳农户基准互助金280.77万元,社会无条件捐赠10.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97.35万元,借款户占会员总数的55%,按期还款率100%。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互助资金是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互助资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乡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工作指导组;各项目村也成立了以村两委负责人牵头,贫困群众参加的筹备小组,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机构。二是落实人员经费。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新增5名事业编制,从全县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抽调专业人员充实了力量。县财政专项列支30万元,落实了0910个项目村配套资金,为20个村解决项目开办费用4万元,为主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15万元,有力推进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周密制定方案。按照中、省要求,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由扶贫部门牵头,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等成员单位,结合县情实际,精心制定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工作步骤,确保了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四是强化政策宣传。坚持把政策的学习、领会和宣传贯穿工作始终,对各乡镇分管领导、试点村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培训。各项目村还通过会议、板报、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从而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启动实施。互助资金是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其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扶贫对象的切身利益。在试点村的确定和互助协会组织机构的产生上,我们始终把定好村、选好人作为互助资金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是精心选点实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县9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按照产业基础好、干部作风硬、村风民风优等条件,经乡镇提名、部门考察、政府审定,层层筛选确定20个贫困互助资金试点村。二是坚持依法选举。把群众信任、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协会管理人员的首要条件。制定《选举办法》,对候选人的产生、参会人数和获得当选两个三分之二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界定。坚持会员全程参与、酝酿提名,筹备小组综合后提出初步候选人,提交会员大会表决产生正式候选人后进行选举,充分体现了会员的意志,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明确试点要求。结合试点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基准互助金,明确要求入会户数必须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对赠送和配送的农户由本人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张榜公示后确定,总体控制在总户数的5%和15%以内。
三、完善各项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是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力保障。一是科学制定协会《章程》。坚持以中、省文件为依据,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始终把《章程》的修订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在听取协会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提交协会会员讨论通过,最后由县扶贫办和民政局共同审查批准执行。在审查过程中,对协会和监事会届期、联保小组人员组成、借款担保程序、资金月占用费率、年分红率、逾期借款处罚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严格界定。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省办建立项目规范管理制度的要求,我们经过与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多次探讨,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会员情况管理、项目统计监测管理、借款手续管理、帐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六项制度,并跟踪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规范运行,最大限度地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实施的原则,以乡镇主管领导、扶贫干事和项目村的管理人员为重点。多次聘请省办货款处、市银监局和金融部门等专业人员,以省上的《指导意见》、风险防范和会计实务为重点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学习了《贷款通则》、《会计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内容。在培训学习中,以《章程》的修订为重点,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关键,通过讨论提问、集中解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从而确保了培训效果,提高了管理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
四、狠抓规范运行,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是项目规范运行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使会员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开展“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大宣传,在审核借款中,引导会员树立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在享受借款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监督协会规范运行的义务;在享受担保借款权利的同时,更要履行相关的联保责任。二是严肃《章程》规定,约束会员行为。严格控制借款额度和借款期限,规定会员最高借款上限为3000元,最长借款时间不超过12个月。以扶持产业发展为重点,严把资金用途关。三是严控两条红线,化解资金风险。按照《指导意见》中同一借款周期内借款户必须控制在50%以内和借款资金规模必须控制在资金总额80%以内的两条红线要求,结合我县吸纳互助金占到总资金50%的实际,讨论提出了控制风险的五种方法:即担保消化法。采取一担一借、二担不借(借款后只能担保一次,担保两次后不得借款)的方法,将借款户控制在60%以内;民意调查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不需要借款户占协会总户数的比例;额度高限法。规定借款不超过本人缴纳互助金的3倍;调整余缺法。把借款户数和额度交由联保小组确定,以联保小组的稳定来保证协会的稳定;计划控制法。按农业生产周期,一、二季度控制在60%,三、四季度分别控制在20%。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作。要求村两委会既要加强对互助资金协会的领导和支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又不能干预互助协会的具体管理,确保互助协会独立运行;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坚持月报表、季检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和主管部门对互助资金监督管理的保驾护航作用。
五、突出示范带动,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初衷和目标。从我县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一是培育壮大了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果业强县目标,我们重点扶持了罗家洼乡西永固等9个生猪养殖示范村,王庄洛城等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和庄头乡郭家庄等5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累计发展苹果面积4500亩,建设生猪标准化圈舍145栋,发展庭院式养殖370户,栽植大棚樱桃150亩,种植中药材2600亩,其中5个村已跻身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个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村成为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互助协会日益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互助资金扶贫到户模式,直接促进了会员户增收。贫困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资金,发展产业举步维艰,扶贫互助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我县互助协会共扶持种植业106.15万元,养殖业198.2万元,其它产业93万元,会员户收入增幅高于非会员户的30%以上。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互济互助的能力。互助协会从筹备到成立,农户全程参与,尤其是协会的运行管理直接由会员自己负责,会员的自我管理、发展能力和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据调查,在我县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水平明显高于非项目村。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互助资金项目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必将在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寻找差距,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不断提升互助资金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率,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二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二
整合资源合力共建
全面提升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山阳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县“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作以简要汇报。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24个村(居),总人口4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9.4万人。2006年以来,山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和脱贫能力建设,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9亿元,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166个,搬迁安置困难群众946户4157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安置0.58万人,解决温饱3.1万人,6.7万人脱了贫。
2008年8月,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后,我们抢抓发展机遇,严格按照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县情实际,把试点区域确定在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鹘岭南北两侧的法官、长沟、高坝等5个乡镇24个村(涉及9132户3.5万人)。二年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整合资源、联合共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累计投入资金9859余万元,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强力推行民居环境整治,均衡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出行便民化。新修改造村组道路136条208公里,修建桥涵31座208.6延米,整修河堤8处4300米、土地治理6村790亩,实施坡改梯40亩,铺设饮水管道7.6万米,修建蓄水池(窖)28座,解决了21村3.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初步涌现出了城关桃园、高坝石头梁、漫川小河口等一批新农村示范村雏形。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农民增收长效化。完成核桃良种建园12000亩、高接换优5000亩17万株,新建茶园2230亩、板栗基地1000亩、水杂果500亩,存栏猪2.1万头、土鸡29万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来源的目标。
——居住环境明显改观,农村民居整洁化。实施民居环境综合治理3678户13425间,建“三位一体”沼气池375口,完成扶贫、工赈移民搬迁187户874人,农村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功能化。新建“双高普九”小学2所,新建村级党员活动室11个、卫生室8个、文化室4个、农家书屋2所、农民健身活动场所2处,建设通讯基站4个,改造、延伸农电线路12公里,投放“村村
通”电视接收器1035套,通讯、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从五个方面切入,开展五项探索。
一、以摸清村情状况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规划编制新思路
为了强化项目整合,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我们将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从扶贫、交通、农业、林业、水保等部门抽调15名技术干部,组成3个调查组,对试点区域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开展调查摸底,点上以村为单位,重点摸清了24个村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情况;线上以流域为单元,重点摸清了流域内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状况;面上以鹘岭为界分南北两大板块,重点摸清了各板块的地理状况、地形特点、气候条件以及群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民居特点,正确处理村与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上的综合差异,川道村、浅山村、深山村的资源差异,岭北与岭南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等三个方面问题,按照“四瞄准”(即瞄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居改造、社会事业),“四解决”(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群众增收和发展问题、民居环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采取“县上拿方案,群众提意见,专家做论证”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了连片开发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居环境、社会事业4个专项方案以及24个村的详细建设方案,明确了连片开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二、以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制度化创建新模式
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了试点工作领导机制、项目整合机制、管理机制、实施机制和督查机制,即,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及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32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项目整合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工作,按照“集中使用、各负其责”的原则,各项目管理部门承担各自项目的策划、论证、设计、施工、监管、验收和资金管理等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直各相关部门及项目所在地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组织项目实施;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主体的督查考评小组,定期督促检查、考核评比试点工作,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协作、责任明确、各方联动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连片开发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三、以涉农项目整合为切入点,大力探索多渠道投入新路子
我们坚持以整合涉农项目为重点,采取财政配套、社会聚资等方式,多渠道加大连片开发投入力度,做大资金拼盘。一是建立了计划衔接、项目整合、资金控制联席会议制度,把涉农项目向试点区域安排,县财政局从严控制项目资金流向,使项目资金投入到位;二是县财政设立以奖代补资金,按照“建成一项、验收一项、兑付一项”的原则,及时拨付配套资金;三是通过召开中省市赴山“两联一包”座谈会、山阳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和省、市部门扶贫资金;四是鼓励受益群众积极筹资投劳、主动参与项目建设。近两年来,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602万元,市县财政拨付配套资金600余万元,社会捐资596万元,群众筹资投劳折价4061万元,为连片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以重点项目突破为切入点,着力探索提升开发水平新途径
我们在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同时,重点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民居环境整治和主导产业培育三项重
点工作,着力提升连片开发整体水平。一是狠抓农村道路改造。针对鹘岭南北两侧山大沟深、路况较差、群众行路难的实际,共投资1856万元,新修改造通村公路136条20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20条39公里)、通组路105条130公里,绝大部分村组实现了通村公路水泥化、通组道路砂石化目标。二是强力推行民居环境整治。在岭南天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漫川古镇等景区周围,按徽派风格统一实施民居改造,着力打造秦风楚韵特色民居群。在岭北,按照白墙化、装饰化、整洁化的要求,对房屋进行装饰美化。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硬化和村落美化,打造干净、卫生、整洁的新农村聚群。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试点区域实际,确立了近期靠劳务、中期靠畜牧、长期靠林果和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岭北,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山阳建立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的优势,突出高接换优和良种建园,着力打造“万亩核桃林带”,投入项目资金1300万元,新建了城关桃园、高坝寺沟、石头梁等16个“千亩良种核桃示范村”。统筹发展畜禽养殖,投放扶贫贴息贷款800万元,在高坝、十里等乡镇新建“千头猪、万只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6个,存栏猪2.1万头,土鸡发展到29万只,成为山阳生猪和土鸡蛋的主要出产地。在岭南,坚持以旅游开发为主体,大力发展茶叶、板栗和水杂果等旅游配套绿色农产品,新发展茶叶2200余亩、板栗1000亩、水杂果500亩,成为农民新的增收来源。
五、以责任措施落实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推进项目建设新方法
为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我们强化工作措施的落实。一是明确县直部门是项目投入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协调主体,村、组是实施主体,群众是建设主体,做到职责明晰、合力共建、整体推进。二是实行县级领导、县直牵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包抓制度,选派2-3名干部驻点包抓,专门负责项目衔接、资金落实、技术指导等工作。三是县上把试点工作纳入相关乡镇和部门考核内容,年底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四是对乡村公路、安全饮水、沼气池建设、民居改造等项目,招标确定专业施工队统一进行施工,选派村民小组长或村民代表实行“旁站式”监督,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强化督促检查。县上主要领导定期深入试点区域检查指导工作,坚持季度督查、半年评比、年终考核等方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建设进度缓慢、质量不高的部门和单位,公开通报,责令整改,极大地推动了连片扶贫开发进程。
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与扶贫重点村建设相比,具有三大优势效应:一是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我县试点区域24个项目村占五个乡镇62个行政村的38.7%。通过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试点区域的非项目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整个区域的农村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二是连片扶贫开发对政府、社会资源具有强大的聚合效应。资金捆绑问题是长期制约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难题,而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这个平台有利于各部门项目积极整合,实施项目相得益彰,实施效果尤为显著。因此目前各部门变被动捆绑项目为主动向试点区域投放项目,通村水泥路、“丹治”工程、小流域治理、核桃建园、土地治理以及教育、卫生、文体、党建、计生、旅游等部门的项目都纷纷向试点区域聚集。三是连片扶贫开发对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效应。通过连片扶贫开发,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益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至少提前了5至10年,项目村群众一举越过了贫困线,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列。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连片开发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很多项目尚处于实施阶段,特别是产业类项目正在逐步显现。下一步,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措施落实,努力提高连片开发整体水平,全面推进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山阳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