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六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六
理清思路狠抓落实
实现移民搬迁新突破
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西安市临潼区小金乡张定湾村2009年度被省扶贫办列入“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我区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下,经过区扶贫办与小金乡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建成房屋32户96间,全面完成2009年度计划任务,完成三年规划的61%。
摸清底子认识自我图思变
小金乡张定湾村处于临(临潼区)渭(渭南市)蓝(蓝田县)三地交界处,属于典型的秦岭北麓浅山区台塬地貌,全村土地面积4970亩,其中耕地面积1379亩,林地面积1800亩。该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9个居民点,人口133户、478人。突出特点是地广人稀、立地条件差、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滞后、人口素质低下、人均收入增速缓慢。该村条件较好的宁家组距乡政府和交通主干道较近,年人均收入1728元,而座落在沟湾的店岭、邓湾、贾湾等组年人均纯收入仅有600-800元,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给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带来极大阻力。当地村民致富门路受限,广种薄收,日子艰苦,虽说长年和土地打交道,活没少干,汗没少流,但村民日子一直不见起色,加之当地是临潼山源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时不时会发生高岩崩塌滑坡的危险。所以,住宅搬迁到安全、方便生产生活的地方一直是该村及周边居民的愿望。
移民搬迁势在必行求安居
要把沟湾下的群众搬离其原居住地,选择一块适宜于安置的地方是关键问题,也是事关搬迁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经区乡两级政府多次广泛调研、协商,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最终确定了张定湾村宁家组为宜居点。宁家组位于张定湾村岭坪地带,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水、电、路等各方面条件较为便利,适宜于搬迁安置。
从2000年以来,宁家组周边大部分村民皆有搬离滑坡点的想法,但是由于经济、土地及乡村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无力搬迁,多年来只能困守原地。2009年省、市扶贫部门开展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如春风送暖,帮助渴望搬迁的村民奠定了政策扶持基础,让希望变成了现实。区扶贫办借此东风,与小金乡政府全力以赴,把这样的好政策尽力落实,并且征得临潼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自加压力,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张定湾移民新村建设势在必行。
强化措施全面协调保完善
张定湾村被列入2009年 “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以后,临潼区委、区政府领导积极协调项目建设的相关部门,帮助扶贫部门、小金乡政府及张定湾村委会顺利实施项目。
(1)领导重视。为保证“千村扶贫移民”项目的顺利实施,区级分管领导多次带领区扶贫办,深入小金乡进行专题调研,研究搬迁的方法和措施,从精神上高度支持,在土地、水利、道路、电力等政策上积极协调,促进了移民新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
在区级领导大力支持的同时,我们邀请市扶贫办领导到现场查看新村选址和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即时汇报了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请市扶贫办及时提出指导建议,协助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区扶贫办督促小金乡成立了 “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统筹全局工作,协调沟通各方,由一名副乡长主抓整个项目的运作,处理关于涉及到移民项目的所有事务。乡政府同时抽调各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每天到现场进行督促指导,保证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2)保障资金: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不足是制约移民建房的关键,区、乡两级政府高度重视资金的落实。区扶贫办协调财政局预先拨付20万元资金用以项目启动;乡政府同时从紧张的经费中拨付8万元资金用以土地调整,积极动员建筑队垫资启动,并且和上级各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争取支持,有效及时地推动了住宅建设。
(3)密切配合:区、乡政府把这一项工作作为一件事关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项目村规划总投资1549万元,其中专项扶贫移民资金118.33万元,用以给建房户庄基补助、人口补助和特困户补助,缺口资金较大。
在区委、区政府的协调支持下,区委组织部、新农办、建设局、水务局、交通局、文体广电局等部门加强项目的整合,捆绑资金,争取张定湾移民新村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锐意创新细致规划促发展
通过努力,争取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具体的工作更显顺利。从宣传动员到建设,我们在坚持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有土安置等原则的基础上,锐意创新,细致规划,积极稳妥的推进了张定湾移民新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1)扩大宣传:2009年3月起开始广泛深入宣传。充分利用座谈会、群众大会等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政策,并做到三个到户,即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搬迁的政策补助印成明白卡向群众发放),政策宣讲到户,群众疑难解答到户。通过宣传发动,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使移民户全面了解国家移民搬迁政策,极大的调动了移民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移民自信心。
(2)加强协调:2009年5月起,开始在宁家组进行土地调整。土地是制约移民搬迁的一把锁,左右着搬迁的顺利开展。按照规划必须调整36亩土地,但这36亩地涉及到13户群众,拟以一亩地置换一亩地,并补3500元/亩的方式进行,(原宁家组具有60亩的机动地,承包给村民建议收回),在土地调整过程中,政府要求必须征得每户的签字同意。经过召开宁家组群众大会,张定湾村
委会、宁家组绝大部分群众同意土地调整方案,支持、拥护这项工作。但个别户不同意,为了得到他们签字,乡村干部周六周日从未休息,工作时常到半夜,才做通其思想工作;另外就是派专人到外地找寻在外务工的群众签字。在乡村干部的不懈努力和大力协调下,最终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宁家组涉及到的每户都签字同意,使土地调整、土地置换工作合法合理的顺利进展,保障了“千村扶贫移民”示范项目得以如期实施。
(3)详细规划:从2009年8月开始,着手进行新村规划和土地的平整。乡上由一名主管领导和三个干部组成工作班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广泛征求意见,详细规划了新村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移民新村的住宅、村道、阵地建设、广场、小型超市、卫生所等目标任务均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规划实施,建成后将体现出高质量与和谐美观的效果。规划报区扶贫办审定。
(4)加快进度:2009年9月中旬,我们开始督促村民收玉米、豆类等农作物、平整宅基地。把36亩高低不平的土地平整成两个区域,请土地部门的业务专家进行了技术方面指导。乡政府工作小组每天盯在施工现场督促,区级领导和扶贫部门也经常实地指导,并提出相关建议,使土地平整质量有保证,建设速度有保证,确保了项目的如期进行。
2009年10月上旬,开始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在房屋建设前,小金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体建房户到渭南市临渭区三张村的新村点进行了参观学习,以确定房屋模式。最终经过研究讨论决定:以招标形式和群众分户自建相结合,招几个具有资质的施工者和群众洽谈,由谁来施工,由群众自己决定。同时乡政府领导小组协调处理好建房的用电、用水问题,并派专职干部每天在施工场地处理一些疑难问题,以保证建房工作稳妥进展,安全施工。由于我们组织得力、有条不紊,终于赶在上冻以前完成32户建房任务并启动二期工程的16户庄基建设,超额完成2009年计划任务。
“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是一项惠农利民的好政策,也是省市区扶贫部门确定的重点项目,保质按时完成年度任务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怀指导和各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小金乡全体领导干部的不懈付出,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把党的好政策不打折扣的执行好、落实好,有信心把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做细,使其成为移民搬迁的新亮点,为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再上台阶做出铺垫。
第二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澄城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澄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全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辖8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村人口30万,低收入人口
8.9万,占农村人口的28%。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阶段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73个,搬迁贫困人口1122户、5240人,实现脱贫6.1万人。自2008年被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合力共推、谨慎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截止目前,全县20个试点村入会农户3406户,占试点村5589户的61%,低收入农户入会1227户,入会率66%,赠送171户,配送513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591.0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吸纳农户基准互助金280.77万元,社会无条件捐赠10.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97.35万元,借款户占会员总数的55%,按期还款率100%。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互助资金是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互助资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乡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工作指导组;各项目村也成立了以村两委负责人牵头,贫困群众参加的筹备小组,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机构。二是落实人员经费。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新增5名事业编制,从全县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抽调专业人员充实了力量。县财政专项列支30万元,落实了0910个项目村配套资金,为20个村解决项目开办费用4万元,为主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15万元,有力推进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周密制定方案。按照中、省要求,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由扶贫部门牵头,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等成员单位,结合县情实际,精心制定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工作步骤,确保了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四是强化政策宣传。坚持把政策的学习、领会和宣传贯穿工作始终,对各乡镇分管领导、试点村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培训。各项目村还通过会议、板报、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从而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启动实施。互助资金是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其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扶贫对象的切身利益。在试点村的确定和互助协会组织机构的产生上,我们始终把定好村、选好人作为互助资金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是精心选点实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县9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按照产业基础好、干部作风硬、村风民风优等条件,经乡镇提名、部门考察、政府审定,层层筛选确定20个贫困互助资金试点村。二是坚持依法选举。把群众信任、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协会管理人员的首要条件。制定《选举办法》,对候选人的产生、参会人数和获得当选两个三分之二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界定。坚持会
员全程参与、酝酿提名,筹备小组综合后提出初步候选人,提交会员大会表决产生正式候选人后进行选举,充分体现了会员的意志,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明确试点要求。结合试点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基准互助金,明确要求入会户数必须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对赠送和配送的农户由本人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张榜公示后确定,总体控制在总户数的5%和15%以内。
三、完善各项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是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力保障。一是科学制定协会《章程》。坚持以中、省文件为依据,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始终把《章程》的修订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在听取协会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提交协会会员讨论通过,最后由县扶贫办和民政局共同审查批准执行。在审查过程中,对协会和监事会届期、联保小组人员组成、借款担保程序、资金月占用费率、年分红率、逾期借款处罚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严格界定。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省办建立项目规范管理制度的要求,我们经过与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多次探讨,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会员情况管理、项目统计监测管理、借款手续管理、帐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六项制度,并跟踪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规范运行,最大限度地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实施的原则,以乡镇主管领导、扶贫干事和项目村的管理人员为重点。多次聘请省办货款处、市银监局和金融部门等专业人员,以省上的《指导意见》、风险防范和会计实务为重点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学习了《贷款通则》、《会计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内容。在培训学习中,以《章程》的修订为重点,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关键,通过讨论提问、集中解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从而确保了培训效果,提高了管理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
四、狠抓规范运行,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是项目规范运行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使会员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开展“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大宣传,在审核借款中,引导会员树立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在享受借款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监督协会规范运行的义务;在享受担保借款权利的同时,更要履行相关的联保责任。二是严肃《章程》规定,约束会员行为。严格控制借款额度和借款期限,规定会员最高借款上限为3000元,最长借款时间不超过12个月。以扶持产业发展为重点,严把资金用途关。三是严控两条红线,化解资金风险。按照《指导意见》中同一借款周期内借款户必须控制在50%以内和借款资金规模必须控制在资金总额80%以内的两条红线要求,结合我县吸纳互助金占到总资金50%的实际,讨论提出了控制风险的五种方法:即担保消化法。采取一担一借、二担不借(借款后只能担保一次,担保两次后不得借款)的方法,将借款户控制在60%以内;民意调查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不需要借款户占协会总户数的比例;额度高限法。规定借款不超过本人缴纳互助金的3倍;调整余缺法。把借款户数和额度交由联保小组确定,以联保小组的稳定来保证协会的稳定;计划控制法。按农业生产周期,一、二季度控制在60%,三、四季度分别控制在20%。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作。要求村两委会既要加强对互助资金协会的领导和支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又不能干预互助协会的具体管理,确保互助协会独立运行;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坚持月报表、季检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和主管部门对互助资金监督管理的保驾护航作用。
五、突出示范带动,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初衷和目标。从我县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一是培育壮大了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果业强县目标,我们重点扶持了罗家洼乡西永固等9个生猪养殖示范村,王庄洛城等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和庄头乡郭家庄等5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累计发展苹果面积4500亩,建设生猪标准化圈舍145栋,发展庭院式养殖370户,栽植大棚樱桃150亩,种植中药材2600亩,其中5个村已跻身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个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村成为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互助协会日益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互助资金扶贫到户模式,直接促进了会员户增收。贫困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资金,发展产业举步维艰,扶贫互助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我县互助协会共扶持种植业106.15万元,养殖业198.2万元,其它产业93万元,会员户收入增幅高于非会员户的30%以上。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互济互助的能力。互助协会从筹备到成立,农户全程参与,尤其是协会的运行管理直接由会员自己负责,会员的自我管理、发展能力和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据调查,在我县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水平明显高于非项目村。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互助资金项目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必将在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寻找差距,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不断提升互助资金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率,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澄城县人民政府(2010年1月30日).澄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全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辖8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村人口30万,低收入人口8.9万,占农村人口的28%。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新阶段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73个,搬迁贫困人口1122户、5240人,实现脱贫6.1万人。自2008年被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合力共推、谨慎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截止目前,全县20个试点村入会农户3406户,占试点村5589户的61%,低收入农户入会1227户,入会率66%,赠送171户,配送513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591.0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吸纳农户基准互助金280.77万元,社会无条件捐赠10.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97.35万元,借款户占会员总数的55%,按期还款率100%。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互助资金是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互助资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乡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工作指导组;各项目村也成立了以村两委负责人牵头,贫困群众参加的筹备小组,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机构。二是落实人员经费。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新增5名事业编制,从全县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抽调专业人员充实了力量。县财政专项列支30万元,落实了0910个项目村配套资金,为20个村解决项目开办费用4万元,为主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15万元,有力推进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周密制定方案。按照中、省要求,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由扶贫部门牵头,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等成员单位,结合县情实际,精心制定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工作步骤,确保了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四是强化政策宣传。坚持把政策的学习、领会和宣传贯穿工作始终,对各乡镇分管领导、试点村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培训。各项目村还通过会议、板报、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从而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启动实施。互助资金是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其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扶贫对象的切身利益。在试点村的确定和互助协会组织机构的产生上,我们始终把定好村、选好人作为互助资金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是精心选点实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县9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按照产业基础好、干部作风硬、村风民风优等条件,经乡镇提名、部门考察、政府审定,层层筛选确定20个贫困互助资金试点村。二是坚持依法选举。把群众信任、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协会管理人员的首要条件。制定《选举办法》,对候选人的产生、参会人数和获得当选两个三分之二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界定。坚持会员全程参与、酝酿提名,筹备小组综合后提出初步候选人,提交会员大会表决产生正式候选人后进行选举,充分体现了会员的意志,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明确试点要求。结合试点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基准互助金,明确要求入会户数必须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对赠送和配送的农户由本人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张榜公示后确定,总体控制在总户数的5%和15%以内。
三、完善各项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是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力保障。一是科学制定协会《章程》。坚持以中、省文件为依据,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始终把《章程》的修订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在听取协会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提交协会会员讨论通过,最后由县扶贫办和民政局共同审查批准执行。在审查过程中,对协会和监事会届期、联保小组人员组成、借款担保程序、资金月占用费率、年分红率、逾期借款处罚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严格界定。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省办建立项目规范管理制度的要求,我们经过与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多次探讨,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会员情况管理、项目统计监测管理、借款手续管理、帐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六项制度,并跟踪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规范运行,最大限度地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实施的原则,以乡镇主管领导、扶贫干事和项目村的管理人员为重点。多次聘请省办货款处、市银监局和金融部门等专业人员,以省上的《指导意见》、风险防范和会计实务为重点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学习了《贷款通则》、《会计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内容。在培训学习中,以《章程》的修订为重点,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关键,通过讨论提问、集中解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从而确保了培训效果,提高了管理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
四、狠抓规范运行,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是项目规范运行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使会员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开展“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大宣传,在审核借款中,引导会员树立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在享受借款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监督协会规范运行的义务;在享受担保借款权利的同时,更要履行相关的联保责任。二是严肃《章程》规定,约束会员行为。严格控制借款额度和借款期限,规定会员最高借款上限为3000元,最长借款时间不超过12个月。以扶持产业发展为重点,严把资金用途关。三是严控两条红线,化解资金风险。按照《指导意见》中同一借款周期内借款户必须控制在50%以内和借款资金规模必须控制在资金总额80%以内的两条红线要求,结合我县吸纳互助金占到总资金50%的实际,讨论提出了控制风险的五种方法:即担保消化法。采取一担一借、二担不借(借款后只能担保一次,担保两次后不得借款)的方法,将借款户控制在60%以内;民意调查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不需要借款户占协会总户数的比例;额度高限法。规定借款不超过本人缴纳互助金的3倍;调整余缺法。把借款户数和额度交由联保小组确定,以联保小组的稳定来保证协会的稳定;计划控制法。按农业生产周期,一、二季度控制在60%,三、四季度分别控制在20%。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作。要求村两委会既要加强对互助资金协会的领导和支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又不能干预互助协会的具体管理,确保互助协会独立运行;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坚持月报表、季检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和主管部门对互助资金监督管理的保驾护航作用。
五、突出示范带动,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初衷和目标。从我县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一是培育壮大了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果业强县目标,我们重点扶持了罗家洼乡西永固等9个生猪养殖示范村,王庄洛城等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和庄头乡郭家庄等5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累计发展苹果面积4500亩,建设生猪标准化圈舍145栋,发展庭院式养殖370户,栽植大棚樱桃150亩,种植中药材2600亩,其中5个村已跻身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个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村成为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互助协会日益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互助资金扶贫到户模式,直接促进了会员户增收。贫困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资金,发展产业举步维艰,扶贫互助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我县互助协会共扶持种植业106.15万元,养殖业198.2万元,其它产业93万元,会员户收入增幅高于非会员户的30%以上。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互济互助的能力。互助协会从筹备到成立,农户全程参与,尤其是协会的运行管理直接由会员自己负责,会员的自我管理、发展能力和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据调查,在我县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水平明显高于非项目村。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互助资金项目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必将在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寻找差距,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不断提升互助资金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率,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二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二
整合资源合力共建
全面提升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山阳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县“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作以简要汇报。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24个村(居),总人口4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9.4万人。2006年以来,山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和脱贫能力建设,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9亿元,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166个,搬迁安置困难群众946户4157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安置0.58万人,解决温饱3.1万人,6.7万人脱了贫。
2008年8月,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后,我们抢抓发展机遇,严格按照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县情实际,把试点区域确定在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鹘岭南北两侧的法官、长沟、高坝等5个乡镇24个村(涉及9132户3.5万人)。二年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整合资源、联合共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累计投入资金9859余万元,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强力推行民居环境整治,均衡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出行便民化。新修改造村组道路136条208公里,修建桥涵31座208.6延米,整修河堤8处4300米、土地治理6村790亩,实施坡改梯40亩,铺设饮水管道7.6万米,修建蓄水池(窖)28座,解决了21村3.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初步涌现出了城关桃园、高坝石头梁、漫川小河口等一批新农村示范村雏形。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农民增收长效化。完成核桃良种建园12000亩、高接换优5000亩17万株,新建茶园2230亩、板栗基地1000亩、水杂果500亩,存栏猪2.1万头、土鸡29万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来源的目标。
——居住环境明显改观,农村民居整洁化。实施民居环境综合治理3678户13425间,建“三位一体”沼气池375口,完成扶贫、工赈移民搬迁187户874人,农村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功能化。新建“双高普九”小学2所,新建村级党员活动室11个、卫生室8个、文化室4个、农家书屋2所、农民健身活动场所2处,建设通讯基站4个,改造、延伸农电线路12公里,投放“村村
通”电视接收器1035套,通讯、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从五个方面切入,开展五项探索。
一、以摸清村情状况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规划编制新思路
为了强化项目整合,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我们将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从扶贫、交通、农业、林业、水保等部门抽调15名技术干部,组成3个调查组,对试点区域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开展调查摸底,点上以村为单位,重点摸清了24个村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情况;线上以流域为单元,重点摸清了流域内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状况;面上以鹘岭为界分南北两大板块,重点摸清了各板块的地理状况、地形特点、气候条件以及群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民居特点,正确处理村与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上的综合差异,川道村、浅山村、深山村的资源差异,岭北与岭南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等三个方面问题,按照“四瞄准”(即瞄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居改造、社会事业),“四解决”(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群众增收和发展问题、民居环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采取“县上拿方案,群众提意见,专家做论证”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了连片开发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居环境、社会事业4个专项方案以及24个村的详细建设方案,明确了连片开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二、以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制度化创建新模式
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了试点工作领导机制、项目整合机制、管理机制、实施机制和督查机制,即,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及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32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项目整合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工作,按照“集中使用、各负其责”的原则,各项目管理部门承担各自项目的策划、论证、设计、施工、监管、验收和资金管理等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直各相关部门及项目所在地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组织项目实施;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主体的督查考评小组,定期督促检查、考核评比试点工作,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协作、责任明确、各方联动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连片开发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三、以涉农项目整合为切入点,大力探索多渠道投入新路子
我们坚持以整合涉农项目为重点,采取财政配套、社会聚资等方式,多渠道加大连片开发投入力度,做大资金拼盘。一是建立了计划衔接、项目整合、资金控制联席会议制度,把涉农项目向试点区域安排,县财政局从严控制项目资金流向,使项目资金投入到位;二是县财政设立以奖代补资金,按照“建成一项、验收一项、兑付一项”的原则,及时拨付配套资金;三是通过召开中省市赴山“两联一包”座谈会、山阳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和省、市部门扶贫资金;四是鼓励受益群众积极筹资投劳、主动参与项目建设。近两年来,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602万元,市县财政拨付配套资金600余万元,社会捐资596万元,群众筹资投劳折价4061万元,为连片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以重点项目突破为切入点,着力探索提升开发水平新途径
我们在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同时,重点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民居环境整治和主导产业培育三项重
点工作,着力提升连片开发整体水平。一是狠抓农村道路改造。针对鹘岭南北两侧山大沟深、路况较差、群众行路难的实际,共投资1856万元,新修改造通村公路136条20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20条39公里)、通组路105条130公里,绝大部分村组实现了通村公路水泥化、通组道路砂石化目标。二是强力推行民居环境整治。在岭南天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漫川古镇等景区周围,按徽派风格统一实施民居改造,着力打造秦风楚韵特色民居群。在岭北,按照白墙化、装饰化、整洁化的要求,对房屋进行装饰美化。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硬化和村落美化,打造干净、卫生、整洁的新农村聚群。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试点区域实际,确立了近期靠劳务、中期靠畜牧、长期靠林果和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岭北,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山阳建立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的优势,突出高接换优和良种建园,着力打造“万亩核桃林带”,投入项目资金1300万元,新建了城关桃园、高坝寺沟、石头梁等16个“千亩良种核桃示范村”。统筹发展畜禽养殖,投放扶贫贴息贷款800万元,在高坝、十里等乡镇新建“千头猪、万只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6个,存栏猪2.1万头,土鸡发展到29万只,成为山阳生猪和土鸡蛋的主要出产地。在岭南,坚持以旅游开发为主体,大力发展茶叶、板栗和水杂果等旅游配套绿色农产品,新发展茶叶2200余亩、板栗1000亩、水杂果500亩,成为农民新的增收来源。
五、以责任措施落实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推进项目建设新方法
为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我们强化工作措施的落实。一是明确县直部门是项目投入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协调主体,村、组是实施主体,群众是建设主体,做到职责明晰、合力共建、整体推进。二是实行县级领导、县直牵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包抓制度,选派2-3名干部驻点包抓,专门负责项目衔接、资金落实、技术指导等工作。三是县上把试点工作纳入相关乡镇和部门考核内容,年底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四是对乡村公路、安全饮水、沼气池建设、民居改造等项目,招标确定专业施工队统一进行施工,选派村民小组长或村民代表实行“旁站式”监督,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强化督促检查。县上主要领导定期深入试点区域检查指导工作,坚持季度督查、半年评比、年终考核等方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建设进度缓慢、质量不高的部门和单位,公开通报,责令整改,极大地推动了连片扶贫开发进程。
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与扶贫重点村建设相比,具有三大优势效应:一是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我县试点区域24个项目村占五个乡镇62个行政村的38.7%。通过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试点区域的非项目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整个区域的农村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二是连片扶贫开发对政府、社会资源具有强大的聚合效应。资金捆绑问题是长期制约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难题,而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这个平台有利于各部门项目积极整合,实施项目相得益彰,实施效果尤为显著。因此目前各部门变被动捆绑项目为主动向试点区域投放项目,通村水泥路、“丹治”工程、小流域治理、核桃建园、土地治理以及教育、卫生、文体、党建、计生、旅游等部门的项目都纷纷向试点区域聚集。三是连片扶贫开发对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效应。通过连片扶贫开发,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益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至少提前了5至10年,项目村群众一举越过了贫困线,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列。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连片开发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很多项目尚处于实施阶段,特别是产业类项目正在逐步显现。下一步,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措施落实,努力提高连片开发整体水平,全面推进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山阳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七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七
加强协调 突出重点
确保“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10年1月30)
根据《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调整有关省级单位“两联一包”扶贫点的通知》要求,确定我局负责省级驻麟游县“两联一包”扶贫团牵头工作,半年多来,在扶贫团领导和各参扶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单位特别是参扶的6家企业怀着对贫困群众的真情厚意,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克服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困难,努力发挥科技、人才、培训等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增强造血功能,共筹措40余万元重点解决了包扶村村委会建设、医疗站内部设施建设、道路硬化、饮水工程和村文化阵地建设等问题,使包扶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让贫困群众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领导重视,上下联动,组织有力
2009年7月接到省扶贫办《关于调整有关省级单位“两联一包”扶贫点的通知》后,省安全监管局局长姚炬和分管领导召集各参扶单位和麟游县有关领导召开座谈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制定工作方案。按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模式和要求,成立了由省安全监管局牵头,中国西电集团公司、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省电子信息学校、电信十所、电信四所、省电子产品检验所等8家单位参加的省驻麟游县“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团,省安全监管局局长姚炬同志任团长,其他7个参扶单位领导为成员。扶贫团成立伊始,先后召开了两次扶贫联席会议,确定了把解决群众困难问题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各参扶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酵母”作用,将“两联一包”扶贫拓展到了部门、下属企业,形成了“捆绑式”的包扶机制。8家包扶单位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组,确定了负责“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的专门人员。
我局作为牵头单位率先垂范,扶真贫、真扶贫,做到领导带头抓、处室包落实,派出一名正处级干部驻村指导协调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分别召开了局长办公会和局务会,专门听取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包扶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高了扶贫工作的质量。
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确定扶贫目标
各参扶单位深入麟游县乡镇村户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帮助包扶村和贫困群众梳理发展思路。省安监局局长姚炬同志,先后三次到包扶的苏家村,走访了7户特困家庭,了解他们致贫的原因;与麟游县扶贫办、安监局等部门座谈了解有关情况,共同研究扶贫工作规划。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党委副书记闫玉儒到包扶的天堂村进行了三天的实际调研;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黄明仓同志先后三次到包扶的丰塬村进行实际考察和慰问。
在摸清包扶村贫困状况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扶贫工作团与麟游的县、乡、村干部,共同协商制定了“两联一包”扶贫工作规划,有针对性开展了包扶工作。姚炬局长带领省安全监管局有关处(室)人员,多次到苏家村,和乡、村干部一起算收入、找优势、谋发展。提出了“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思路,尊重群众意愿,为村上确定了改善村两委会办公场所、硬化村组路面、建设村文化广场、扶持支柱产业等扶贫目标,解决了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中铁宝桥公司、陕西凌云公司、电信四所等包扶单位也分别围绕包扶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包扶计划。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设施,美化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环境较差,是导致包扶村群众生活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新农村建设,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环境较差、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等问题,各包扶单位纷纷倾注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内部环境。省安全监管局筹措25万元,启动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解决了800多人的出行难问题;电信十所在企业自身困难的情况下,筹措4万元,用于村民“饮水工程”的启动资金,解决了100多人饮水困难;扶贫工作团各参扶单位积极向“太阳-太阳”工程捐赠11万元,指定用于解决包扶村困难户的照明用电问题。
四、因地制宜,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扶贫工作团始终着眼于困难户的长远脱贫增收。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各参扶单位千方百计增强包扶村的“造血”功能,围绕包扶村实际确定了干杂果、烤烟、畜牧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针对致贫的不同原因,从提高贫困人群的生产技能入手,举办了养殖、果树栽培管理等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让困难群众掌握了养殖、果树栽培等方面的一技之长,为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为了帮助解决包扶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总公司领导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指定专人负责对他们进行素质和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安排到公司宾馆、物业管理等单位上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互帮互助,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
2010年1月12日,省安全监管局局长姚炬带领局有关人员一行8人,冒着严寒第三次赴宝鸡市麟游县常丰乡苏家村慰问。姚炬局长一下车就到3户特困户家中问寒问暖,走进村民冰冷的屋内,揭开粮桶盖,摸摸床上棉被,问寒问暖问生活;他拉着老大爷的手话家常,亲手把慰问金和慰问品交到他们手中,转达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省安全监管局82名机关干部与苏家村60户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局机关9名厅级领导、73名处、科级干部,共捐赠1.44万元慰问金,并购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送到帮扶群众家里。电信四所购买了700余床棉被和部分医疗器械,带着5000多元捐款,冒着严寒赶到了招贤镇永丰村,送去了全所干部职工对贫困群众的一份爱心。
半年多时间,省驻麟游县“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团联县联乡包村扶贫,不仅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表达了对贫困群众的一腔深情厚意,连结起了党心民心,密切了党群关系,也对加强参扶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