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
政策推动服务拉动
产业化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石泉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石泉县位于陕南中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总人口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2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省定贫困县。
2001年底,依据国家贫困标准调查统计,石泉县人均纯收入865元以下贫困人口有5.89万人,共规划扶贫开发重点村101个,需移民搬迁贫困人口1.69万人。近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促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中心,大力实施信贷扶贫和互助资金试点项目,统筹规划,规模开发,全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持续稳定地带动贫困农民脱贫增收,通过几年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得全县75个扶贫重点村和0.55万高寒山区、滑坡地带贫困人口得到了有效扶持。据统计,全县自2001年以来共减少贫困人口
2.445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底的676元增加到3620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实施产业化扶贫,以市场为依托,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和工作任务,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坚持把贫困村农民增收规划到户,让农民户户都明白增收目标、项目和途径。
我们按照“户调查、村统计、乡汇总、县分析”的办法,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深入到扶贫开发重点村、特困村、移民示范村等扶贫项目村贫困农户家中,逐村逐户面对面的分析、通过发调查表、交谈等多种形式,认真调查摸底,以户为基础、以组为单位,摸清了主导产业及农民收入情况,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农民增收台帐及产业发展资料、劳动力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全县扶贫项目村农民增收产业规划,确定重点项目,进一步明确了突破蚕桑、狠抓畜牧等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由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转变,由一产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增收思路,县上组织各乡镇根据不同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因村因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打造蚕桑、畜牧、桑枝食用菌等一村一品产业。
二、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近年来,石泉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出发,制定了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把致富产业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蚕桑、畜牧、桑枝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着力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产品流通向中介组织集中、生产加工向龙头企业集中,走“基地(农户)+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之路。蚕桑、生猪是我县的传统产业,过去一直是“千家万户养蚕,铺天盖地栽桑”的小农生产方式。近年来,我们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扶贫项目村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在蚕桑产业上集中实施了“四改”:一改千家万户为强村大户养蚕,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改三季养蚕为多批次养蚕,大力推广桑园套种,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改单一养蚕为综合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改传统养蚕为省力节本技术,提高蚕茧优质率。在扶贫项目村中重点规划和培育了25个蚕桑强村、2500户养蚕大户,今年蚕桑产业实现逆势而上,36个扶贫重点村中养蚕量突破1万张,桑园套种0.75万亩,发展桑枝食用菌350万袋,养蚕户户均增收1650元。在畜牧养殖产业上,县上在项目村中因村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确保扶持一户,成功一户,脱贫一户。今年在贫困村中已发展百头以上养殖大户24户,户均增加收入4.5万元。
三、整合资源,政策支持
为了加快贫困村产业发展,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县上建立激励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产业发展奖补政策,整合涉农部门资金,并将扶贫开发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贫困村产业开发力度和政策倾斜。一是县政府每年年初例行召开县长办公会议,为每个扶贫重点村、特困村和移民示范村落实不低于50万元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奖补,在用好用足国家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把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二是制定帮扶措施。全县上下总动员,齐抓共管抓发展。为了大力发展蚕桑、畜牧等主导产业,打造蚕桑、畜牧强县,我县创新机制,落实县级领导、县直部部及党员干部包联责任,每位县级领导包联一个乡镇,每个县直部门包抓一个产业强村,每位党员干部包抓一户产业大户,负责解决在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县上下产业发展齐抓共管的格局。三是加强贫困村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对蚕桑、畜牧和桑枝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县扶贫办及时与蚕桑、畜牧等部门衔接,组织技术人员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对产业强村派驻技术人员驻村蹲点进行技术指导,确保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扶贫到户小额贴息贷款项目为贫困户发展生产解忧。近年来石泉县共争取信贷扶贫资金5000余万元,主要为扶贫重点村、特困村、移民示范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使3200多户贫困户通过发展蚕桑、畜牧和桑枝食用菌等主导产业走上了致富道路。围绕蚕桑产业,我县引进了以天新、天成、凯莎绢纺为代表,从事缫丝、捻丝、织绸、家纺及桑椹醋饮加工等10余个企业,进行梯级开发,在我省率先生产出了从丝到绸、到衣等系列产品;围绕生猪产业,我县引进了双樟万头原种厂,扶持培育了宏鑫、云峰、鬼谷子腊肉等重点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为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基础。在大力发展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我县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发展烤烟、茶叶、中药材以及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避免单一产业带来的市场风险。五是扶贫互助资金试点项目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注入活力。2009年,省市下达我县10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指标,我县按要求通过认真筛选,分别在城关镇上坝村等7个乡镇10个贫困村中启动实施,各级财政配套15万元,会员缴纳基准互助金81.76万元,资金总量达到231.76万元。截止2009年底,为贫困户发展蚕
桑、畜牧等主导产业投放借款205.13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六是县上为贫困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制定了蚕桑、畜牧发展以及土地流转奖补政策,每年财政挤出资金1500万元用于奖补农户,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为了确保农业发展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不断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强有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
一是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全县坚持核心工作核心抓,四大班子一齐上。县委书记担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任责任组长。并按照工作项目化的要求,设立蚕桑、畜牧等7个项目工作组,各由一名县级领导担任组长,实行目标到小组、资金到项目、责任到领导,事由组长办、人由组长选、钱由组长批、组长负全责的工作机制,使每位县级领导都置身抓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战场。各帮扶部门、各乡镇将蚕桑、生猪等主导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尽其责,各负其职,切实拿出实招,抓出实效。同时进一步转变乡镇职能,切实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一人学一技”活动,努力提高乡镇干部引领和服务三农发展能力,着力提高贫困村村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全县上下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全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工作的良好格局。
二是创新目标责任考评体系。我县将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和县考核办合并为县督查考核办公室,对扶贫项目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小组内部督办、县督查考核办督办和纪检监察专项督办的“三线督办”。同时提高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在综合目标考核中的比重,实行一季度一督察,一季度一评比,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产业化扶贫工作得到落实。
三是强化服务三农职能。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根据农民的需要,在改善生产条件、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供应、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企业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确定保护价,逐步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利益分享的经济联合体或者松散联合的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等多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化解市场风险,保障了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县上制定奖补政策,鼓励村上成立蚕桑、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协会,并为每个协会奖补资金3万元用于协会硬件和软件建设,引导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养殖户更深入的同市场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同时,通过信贷、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和发展产业化这个大平台,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的企业精英和会技术农民致富领路人,壮大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力量,充分提高了信贷扶贫、互助资金项目的扶贫质量和效益。
四是集合各方面力量,创新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我们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实现有序发展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改进工作方式,把扶持办法和措施落到实处;强化部门协作,搞好宏观调控。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我们在产业扶贫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广大贫困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产业扶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石泉县底子较薄,贫困面广,农业产业化扶贫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今后我们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龙头、基地、科技、市场四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的整体步伐,努力实现由扶人、扶村到扶产业的转变;由给资金、上项目到出主意、给思路的转变;由定点扶到动态扶、整体扶的转变,发挥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作用和扶贫的综合效应,强化造血功能,推进石泉县贫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十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十
加大产业化扶贫工作力度 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铜川市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铜川市位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3882平方公里,人口84万,其中农业人口44万,辖3区1县。全市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结合振兴铜川的“5523”工程,紧紧围绕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个中心,坚定不移的实施《铜川市产业化扶贫开发发展五年规划(2008年-2012年)》,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统筹规划,规模开发,全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持续稳定地带动贫困农民脱贫增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全市产业化扶贫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产业化扶贫工作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苹果、大樱桃、核桃、奶牛、生猪、蛋禽六大特色产业,一方面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之路,着力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另一方面走“基地(农户)+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着力扶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双措并举,双管齐下。两年来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近3亿元,重点扶持农发奶业服务公司、三联果业有限公司、春蕾绿色禽业发展公司、哼瑞种猪场等近20家龙头企业的发展,为全市1万多户贫困群众投放小额贴息贷款1亿元,带动全市贫困农户15000余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规划》实施以来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累计实现增收2000余元。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工作督导,全市产业化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1万多户贫困户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到户小额信贷资金的扶持,形成了以苹果、核桃、大樱桃为重点的鲜干果产业带和以奶牛、蛋禽、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业产业带,家庭经济实现良性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2家进入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春蕾绿色蛋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西北最大的蛋禽生产加工企业,哼瑞种猪成为全省良种繁育和饲养基地的排头兵,大匠集团、凯维酒业、台湾旺旺等产品,已成为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脱贫致富的知名品牌。实践证明,实施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已经成为我市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着力点和重要途径。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科学制定产业化扶贫的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业化扶贫工作,2008年经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铜川市产业化扶贫开发发展五年规划(2008年-2012年)》,明确提出要将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结合全市区域板块开发的进程,进一步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小额到户扶
贫贴息贷款的扶持力度,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围绕全市的苹果、大樱桃、核桃、奶牛、生猪、绿色蛋禽、葡萄酒等特色产业,扶持相关龙头企业100家,投放支持一家一户发展产业的小额信贷资金2亿元,带动全市5万农户发展产业致富,到2012年使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基本实现全市贫困地区县(区)有主导产业、乡(镇)有龙头企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全方位产业化扶贫新格局。根据这个规划,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为组长,财政、扶贫、农业、商务、中小企业、审计、工商、税务以及各金融单位为成员的产业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办公室设在扶贫办,负责统一协调工作;各县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负责本地的产业化扶贫工作。同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制定了各项工作措施,部署了全市的产业化扶贫工作,为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加强引导,扩大范围,加大到户资金项目力度,实现产业扶贫开发整体发展。根据《产业化扶贫开发规划》的要求,我市从2008年开始,按照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布局和区域板块开发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投入,引导广大贫困地区群众因地制宜的积极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2008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000多万元,对居住偏远、交通不便、不具备生存条件的1千多户、5千多贫困人口实施了移民搬迁,新修道路100多公里,解决了15个村的人畜饮水困难,为下一步发展产业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到户扶持产业的投入力度,2008年以来,我市共计落实投放小额到户贷款近1亿元,累计扶持全市65个乡镇、465个村、9887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互助资金试点村50个,为全市1753名会员借款354万元,全市共建成苹果专业村110个、养鸡专业村35个,核桃种植专业村22个,发展养猪大户128户,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0个。在小额信贷投放过程中,各级扶贫部门加强了和承贷金融机构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农户办理小额信贷的手续,缩短了办理周期;耀州区和宜君县还针对一些边远山区群众不便的实际困难,采取分散登记集中发放的方式,和金融部门一起上门为群众服务,印台区扶贫办针对小额信贷周期短、额度小的问题,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方式,通过和金融机构协商,对一些信誉较好、产业发展周期较长的农户,适当延长扶持期限,对一些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大户,适当提高扶持标准,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力度,2009年来,全市围绕主导产业共举办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0余场次,累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发放实用技术手册、宣传品3万余件,基本达到了对当年在建项目区的全覆盖,有效地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四是加大市级财政对我市非国、省定贫困县产业开发的投入。由于王益区不是国省定贫困县,因此不享受在产业化扶贫方面的政策,为了全市产业化扶贫能够全面均衡发展,2008年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将该区设为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区,每年由市级财政投入100万元,扶持该区贫困村发展产业,截止目前已经在王益区4个苹果养殖专业村建设的果库已经开始正常运行,消除了我市产业化扶贫的盲点。
3、精挑细选,不断创新,加大对“龙头”的扶持力度,实现产业化扶贫的重点突破。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关键是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把农业产业化向大规模、高层次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活则产业兴,近年来我们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的重头戏来抓,充分用活现有的国家信贷扶贫政策,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扶贫项目重点,鼓励企业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带动基地建设,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连接起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致富。通过产业化扶贫促进产业开发项目与龙头企业的内外对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市场、企业、农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农民尽快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轨道。
一是认真规划,精心储备,依托高质量的项目带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按照既定的区域板块扶贫开发战略,按照贫困地区的分布状况,从贫困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出发,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制定了区域性的产业格局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的产业开发规划,为项目的设置和选择明确了方向。根据规划,各区、县加大农业产业调整力度,以特色农业为突破口,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另一方面设计了一批符合产业投资政策的好项目,纳入全市项目库,用科学的方法分类建档,并定期对库中的项目进行完善更新。同时结合项目库的建设,并建立了一套项目申报原则和制度,科学确定贫困群众参与面大、资源支撑面广、市场前景看好、贫困人口受益比例较大的项目进行申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有效规避风险,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和农户共赢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正处在发展阶段,基于龙头企业规模小、联系基地和农户能力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广大农户缺乏发展资金的实际,我们在工作中,一手抓创新管理机制,加快信贷资金的投放,另一手抓资金回拢,保障企业和农户归还贷款,使信贷扶贫资金在产业化进程中实现良性运转,探索出了一条由政府出面为企业担保,再由政府部门、银行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化发展的基地,同时利用小额信贷鼓励广大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服务,最终政府、银行从企业和农户的收益中回收资金,使政府、银行、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银行、企业、农民一环扣一环,实现共赢的“农发”模式和“正大”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使扶贫信贷资金紧紧锁定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方面,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和小区农户联保、强制商业保险、执行农户资产抵押、提取风险基金资金安全运行保障体系,达到了农民不愁、企业放心、银行满意的共赢效果,为我市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三是探索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的新路子。2008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扶贫效益,使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群众更加紧密的结合,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新办法。连续两年,扶贫部门根据《产业化扶贫发展规划》,在下达扶贫龙头企业立项文件的同时,与被扶持企业签订《扶贫责任书》,要求被扶持企业在享受项目期间要与所在地区的一个产业发展方向相同的村结成帮扶对子,从提供良种、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方面给与扶持,同时要求企业在用工时,贫困职工比例要达到职工总数的40%,责任落实情况将作为对该企业下一次申报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连续两年来,我市所扶持的16个扶贫龙头企业与16个重点村结成了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这些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并吸纳了200多名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强化职能,精心服务,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实现产业化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把产业化扶贫工作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规划》的重要内容,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机制方面狠下功夫,制订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产业化扶贫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通过规划落实、资金倾斜、科技指导、流通联结、领导帮扶等扶贫到村到户的措施,抓点示范,培植了一批种养加运专业大户和专业村社,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脱贫致富的扶贫典型,带动产业化扶贫的健康发展。二是强化服务职能。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根据农民的需要,在改善生产条件、优良品种的引进、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供应、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企业与农户逐步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利益分享的经济联合体或者松散联合的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等多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化解市场风险,保障了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广大农民群众更深入的同市场联系在一起,推动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同时,通过信贷扶贫和发展产业化这个大平台,我市近年来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的企业精英和会技术农民致富领路人,壮大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力量,充分提高了信贷扶贫的质量和效益搞好配套服务建设是产业化扶贫的关键环节。四是各涉农服务部门积极配合,在农资供应、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农产品“绿色通道”疏通等方面保驾护航。五是严格监管,注意对农资市场和农产品的检测监管,切实保护拳头农产品品牌。六是加强对资金的筹措和使用管理,保证后续投入。除了信贷资金外,鼓励引导集体、企业、个人
加大扶贫开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并将扶贫资金集中捆绑使用、集中投向、集中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下一步工作
近年来我市在产业化扶贫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广大贫困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产业扶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底子较薄,贫困面广,培植主导产业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今后我们要把产业化扶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龙头、基地、科技、市场四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坚定不移的实施《铜川市产业化扶贫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的整体步伐,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实现良心发展,努力发挥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作用和扶贫的综合效应,强化造血功能,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推进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澄城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澄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全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辖8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村人口30万,低收入人口
8.9万,占农村人口的28%。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阶段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73个,搬迁贫困人口1122户、5240人,实现脱贫6.1万人。自2008年被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合力共推、谨慎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截止目前,全县20个试点村入会农户3406户,占试点村5589户的61%,低收入农户入会1227户,入会率66%,赠送171户,配送513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591.0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吸纳农户基准互助金280.77万元,社会无条件捐赠10.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97.35万元,借款户占会员总数的55%,按期还款率100%。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互助资金是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互助资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乡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工作指导组;各项目村也成立了以村两委负责人牵头,贫困群众参加的筹备小组,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机构。二是落实人员经费。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新增5名事业编制,从全县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抽调专业人员充实了力量。县财政专项列支30万元,落实了0910个项目村配套资金,为20个村解决项目开办费用4万元,为主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15万元,有力推进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周密制定方案。按照中、省要求,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由扶贫部门牵头,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等成员单位,结合县情实际,精心制定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工作步骤,确保了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四是强化政策宣传。坚持把政策的学习、领会和宣传贯穿工作始终,对各乡镇分管领导、试点村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培训。各项目村还通过会议、板报、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从而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启动实施。互助资金是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其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扶贫对象的切身利益。在试点村的确定和互助协会组织机构的产生上,我们始终把定好村、选好人作为互助资金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是精心选点实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县9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按照产业基础好、干部作风硬、村风民风优等条件,经乡镇提名、部门考察、政府审定,层层筛选确定20个贫困互助资金试点村。二是坚持依法选举。把群众信任、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协会管理人员的首要条件。制定《选举办法》,对候选人的产生、参会人数和获得当选两个三分之二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界定。坚持会
员全程参与、酝酿提名,筹备小组综合后提出初步候选人,提交会员大会表决产生正式候选人后进行选举,充分体现了会员的意志,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明确试点要求。结合试点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基准互助金,明确要求入会户数必须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对赠送和配送的农户由本人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张榜公示后确定,总体控制在总户数的5%和15%以内。
三、完善各项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是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力保障。一是科学制定协会《章程》。坚持以中、省文件为依据,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始终把《章程》的修订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在听取协会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提交协会会员讨论通过,最后由县扶贫办和民政局共同审查批准执行。在审查过程中,对协会和监事会届期、联保小组人员组成、借款担保程序、资金月占用费率、年分红率、逾期借款处罚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严格界定。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省办建立项目规范管理制度的要求,我们经过与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多次探讨,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会员情况管理、项目统计监测管理、借款手续管理、帐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六项制度,并跟踪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规范运行,最大限度地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实施的原则,以乡镇主管领导、扶贫干事和项目村的管理人员为重点。多次聘请省办货款处、市银监局和金融部门等专业人员,以省上的《指导意见》、风险防范和会计实务为重点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学习了《贷款通则》、《会计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内容。在培训学习中,以《章程》的修订为重点,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关键,通过讨论提问、集中解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从而确保了培训效果,提高了管理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
四、狠抓规范运行,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是项目规范运行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使会员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开展“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大宣传,在审核借款中,引导会员树立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在享受借款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监督协会规范运行的义务;在享受担保借款权利的同时,更要履行相关的联保责任。二是严肃《章程》规定,约束会员行为。严格控制借款额度和借款期限,规定会员最高借款上限为3000元,最长借款时间不超过12个月。以扶持产业发展为重点,严把资金用途关。三是严控两条红线,化解资金风险。按照《指导意见》中同一借款周期内借款户必须控制在50%以内和借款资金规模必须控制在资金总额80%以内的两条红线要求,结合我县吸纳互助金占到总资金50%的实际,讨论提出了控制风险的五种方法:即担保消化法。采取一担一借、二担不借(借款后只能担保一次,担保两次后不得借款)的方法,将借款户控制在60%以内;民意调查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不需要借款户占协会总户数的比例;额度高限法。规定借款不超过本人缴纳互助金的3倍;调整余缺法。把借款户数和额度交由联保小组确定,以联保小组的稳定来保证协会的稳定;计划控制法。按农业生产周期,一、二季度控制在60%,三、四季度分别控制在20%。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作。要求村两委会既要加强对互助资金协会的领导和支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又不能干预互助协会的具体管理,确保互助协会独立运行;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坚持月报表、季检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和主管部门对互助资金监督管理的保驾护航作用。
五、突出示范带动,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初衷和目标。从我县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一是培育壮大了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果业强县目标,我们重点扶持了罗家洼乡西永固等9个生猪养殖示范村,王庄洛城等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和庄头乡郭家庄等5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累计发展苹果面积4500亩,建设生猪标准化圈舍145栋,发展庭院式养殖370户,栽植大棚樱桃150亩,种植中药材2600亩,其中5个村已跻身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个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村成为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互助协会日益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互助资金扶贫到户模式,直接促进了会员户增收。贫困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资金,发展产业举步维艰,扶贫互助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我县互助协会共扶持种植业106.15万元,养殖业198.2万元,其它产业93万元,会员户收入增幅高于非会员户的30%以上。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互济互助的能力。互助协会从筹备到成立,农户全程参与,尤其是协会的运行管理直接由会员自己负责,会员的自我管理、发展能力和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据调查,在我县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水平明显高于非项目村。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互助资金项目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必将在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寻找差距,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不断提升互助资金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率,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澄城县人民政府(2010年1月30日).澄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全县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辖8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村人口30万,低收入人口8.9万,占农村人口的28%。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新阶段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73个,搬迁贫困人口1122户、5240人,实现脱贫6.1万人。自2008年被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县以来,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合力共推、谨慎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截止目前,全县20个试点村入会农户3406户,占试点村5589户的61%,低收入农户入会1227户,入会率66%,赠送171户,配送513户。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591.0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吸纳农户基准互助金280.77万元,社会无条件捐赠10.3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97.35万元,借款户占会员总数的55%,按期还款率100%。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互助资金是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上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互助资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乡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工作指导组;各项目村也成立了以村两委负责人牵头,贫困群众参加的筹备小组,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机构。二是落实人员经费。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新增5名事业编制,从全县党政机关和金融机构抽调专业人员充实了力量。县财政专项列支30万元,落实了0910个项目村配套资金,为20个村解决项目开办费用4万元,为主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15万元,有力推进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周密制定方案。按照中、省要求,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由扶贫部门牵头,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等成员单位,结合县情实际,精心制定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工作步骤,确保了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四是强化政策宣传。坚持把政策的学习、领会和宣传贯穿工作始终,对各乡镇分管领导、试点村干部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培训。各项目村还通过会议、板报、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从而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健全组织机构,精心启动实施。互助资金是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其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扶贫对象的切身利益。在试点村的确定和互助协会组织机构的产生上,我们始终把定好村、选好人作为互助资金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是精心选点实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县9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按照产业基础好、干部作风硬、村风民风优等条件,经乡镇提名、部门考察、政府审定,层层筛选确定20个贫困互助资金试点村。二是坚持依法选举。把群众信任、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协会管理人员的首要条件。制定《选举办法》,对候选人的产生、参会人数和获得当选两个三分之二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界定。坚持会员全程参与、酝酿提名,筹备小组综合后提出初步候选人,提交会员大会表决产生正式候选人后进行选举,充分体现了会员的意志,为协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明确试点要求。结合试点村群众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基准互助金,明确要求入会户数必须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对赠送和配送的农户由本人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张榜公示后确定,总体控制在总户数的5%和15%以内。
三、完善各项制度,强化业务培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是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力保障。一是科学制定协会《章程》。坚持以中、省文件为依据,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始终把《章程》的修订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在听取协会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提交协会会员讨论通过,最后由县扶贫办和民政局共同审查批准执行。在审查过程中,对协会和监事会届期、联保小组人员组成、借款担保程序、资金月占用费率、年分红率、逾期借款处罚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严格界定。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省办建立项目规范管理制度的要求,我们经过与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多次探讨,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会员情况管理、项目统计监测管理、借款手续管理、帐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六项制度,并跟踪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规范运行,最大限度地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按照先培训后实施的原则,以乡镇主管领导、扶贫干事和项目村的管理人员为重点。多次聘请省办货款处、市银监局和金融部门等专业人员,以省上的《指导意见》、风险防范和会计实务为重点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学习了《贷款通则》、《会计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内容。在培训学习中,以《章程》的修订为重点,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关键,通过讨论提问、集中解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从而确保了培训效果,提高了管理人员胜任工作的能力。
四、狠抓规范运行,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是项目规范运行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宣传引导,使会员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开展“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大宣传,在审核借款中,引导会员树立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在享受借款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监督协会规范运行的义务;在享受担保借款权利的同时,更要履行相关的联保责任。二是严肃《章程》规定,约束会员行为。严格控制借款额度和借款期限,规定会员最高借款上限为3000元,最长借款时间不超过12个月。以扶持产业发展为重点,严把资金用途关。三是严控两条红线,化解资金风险。按照《指导意见》中同一借款周期内借款户必须控制在50%以内和借款资金规模必须控制在资金总额80%以内的两条红线要求,结合我县吸纳互助金占到总资金50%的实际,讨论提出了控制风险的五种方法:即担保消化法。采取一担一借、二担不借(借款后只能担保一次,担保两次后不得借款)的方法,将借款户控制在60%以内;民意调查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不需要借款户占协会总户数的比例;额度高限法。规定借款不超过本人缴纳互助金的3倍;调整余缺法。把借款户数和额度交由联保小组确定,以联保小组的稳定来保证协会的稳定;计划控制法。按农业生产周期,一、二季度控制在60%,三、四季度分别控制在20%。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运作。要求村两委会既要加强对互助资金协会的领导和支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又不能干预互助协会的具体管理,确保互助协会独立运行;项目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估工作,坚持月报表、季检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和主管部门对互助资金监督管理的保驾护航作用。
五、突出示范带动,提升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初衷和目标。从我县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一是培育壮大了贫困村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和果业强县目标,我们重点扶持了罗家洼乡西永固等9个生猪养殖示范村,王庄洛城等6个苹果产业重点村和庄头乡郭家庄等5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累计发展苹果面积4500亩,建设生猪标准化圈舍145栋,发展庭院式养殖370户,栽植大棚樱桃150亩,种植中药材2600亩,其中5个村已跻身全省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个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个村成为全县生猪养殖示范村,互助协会日益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互助资金扶贫到户模式,直接促进了会员户增收。贫困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资金,发展产业举步维艰,扶贫互助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我县互助协会共扶持种植业106.15万元,养殖业198.2万元,其它产业93万元,会员户收入增幅高于非会员户的30%以上。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互济互助的能力。互助协会从筹备到成立,农户全程参与,尤其是协会的运行管理直接由会员自己负责,会员的自我管理、发展能力和民主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据调查,在我县实施互助资金项目的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水平明显高于非项目村。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互助资金项目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方式,必将在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寻找差距,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不断提升互助资金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率,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二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二十二
整合资源合力共建
全面提升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山阳县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县“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作以简要汇报。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24个村(居),总人口4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9.4万人。2006年以来,山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和脱贫能力建设,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9亿元,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166个,搬迁安置困难群众946户4157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安置0.58万人,解决温饱3.1万人,6.7万人脱了贫。
2008年8月,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后,我们抢抓发展机遇,严格按照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县情实际,把试点区域确定在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鹘岭南北两侧的法官、长沟、高坝等5个乡镇24个村(涉及9132户3.5万人)。二年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整合资源、联合共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累计投入资金9859余万元,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强力推行民居环境整治,均衡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出行便民化。新修改造村组道路136条208公里,修建桥涵31座208.6延米,整修河堤8处4300米、土地治理6村790亩,实施坡改梯40亩,铺设饮水管道7.6万米,修建蓄水池(窖)28座,解决了21村3.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初步涌现出了城关桃园、高坝石头梁、漫川小河口等一批新农村示范村雏形。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农民增收长效化。完成核桃良种建园12000亩、高接换优5000亩17万株,新建茶园2230亩、板栗基地1000亩、水杂果500亩,存栏猪2.1万头、土鸡29万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来源的目标。
——居住环境明显改观,农村民居整洁化。实施民居环境综合治理3678户13425间,建“三位一体”沼气池375口,完成扶贫、工赈移民搬迁187户874人,农村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功能化。新建“双高普九”小学2所,新建村级党员活动室11个、卫生室8个、文化室4个、农家书屋2所、农民健身活动场所2处,建设通讯基站4个,改造、延伸农电线路12公里,投放“村村
通”电视接收器1035套,通讯、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从五个方面切入,开展五项探索。
一、以摸清村情状况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规划编制新思路
为了强化项目整合,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我们将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从扶贫、交通、农业、林业、水保等部门抽调15名技术干部,组成3个调查组,对试点区域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开展调查摸底,点上以村为单位,重点摸清了24个村的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情况;线上以流域为单元,重点摸清了流域内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状况;面上以鹘岭为界分南北两大板块,重点摸清了各板块的地理状况、地形特点、气候条件以及群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民居特点,正确处理村与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上的综合差异,川道村、浅山村、深山村的资源差异,岭北与岭南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等三个方面问题,按照“四瞄准”(即瞄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居改造、社会事业),“四解决”(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群众增收和发展问题、民居环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采取“县上拿方案,群众提意见,专家做论证”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了连片开发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民居环境、社会事业4个专项方案以及24个村的详细建设方案,明确了连片开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二、以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制度化创建新模式
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了试点工作领导机制、项目整合机制、管理机制、实施机制和督查机制,即,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及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32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项目整合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工作,按照“集中使用、各负其责”的原则,各项目管理部门承担各自项目的策划、论证、设计、施工、监管、验收和资金管理等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直各相关部门及项目所在地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组织项目实施;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主体的督查考评小组,定期督促检查、考核评比试点工作,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协作、责任明确、各方联动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连片开发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三、以涉农项目整合为切入点,大力探索多渠道投入新路子
我们坚持以整合涉农项目为重点,采取财政配套、社会聚资等方式,多渠道加大连片开发投入力度,做大资金拼盘。一是建立了计划衔接、项目整合、资金控制联席会议制度,把涉农项目向试点区域安排,县财政局从严控制项目资金流向,使项目资金投入到位;二是县财政设立以奖代补资金,按照“建成一项、验收一项、兑付一项”的原则,及时拨付配套资金;三是通过召开中省市赴山“两联一包”座谈会、山阳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和省、市部门扶贫资金;四是鼓励受益群众积极筹资投劳、主动参与项目建设。近两年来,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602万元,市县财政拨付配套资金600余万元,社会捐资596万元,群众筹资投劳折价4061万元,为连片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以重点项目突破为切入点,着力探索提升开发水平新途径
我们在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同时,重点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民居环境整治和主导产业培育三项重
点工作,着力提升连片开发整体水平。一是狠抓农村道路改造。针对鹘岭南北两侧山大沟深、路况较差、群众行路难的实际,共投资1856万元,新修改造通村公路136条20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20条39公里)、通组路105条130公里,绝大部分村组实现了通村公路水泥化、通组道路砂石化目标。二是强力推行民居环境整治。在岭南天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漫川古镇等景区周围,按徽派风格统一实施民居改造,着力打造秦风楚韵特色民居群。在岭北,按照白墙化、装饰化、整洁化的要求,对房屋进行装饰美化。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硬化和村落美化,打造干净、卫生、整洁的新农村聚群。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结合试点区域实际,确立了近期靠劳务、中期靠畜牧、长期靠林果和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岭北,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山阳建立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的优势,突出高接换优和良种建园,着力打造“万亩核桃林带”,投入项目资金1300万元,新建了城关桃园、高坝寺沟、石头梁等16个“千亩良种核桃示范村”。统筹发展畜禽养殖,投放扶贫贴息贷款800万元,在高坝、十里等乡镇新建“千头猪、万只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6个,存栏猪2.1万头,土鸡发展到29万只,成为山阳生猪和土鸡蛋的主要出产地。在岭南,坚持以旅游开发为主体,大力发展茶叶、板栗和水杂果等旅游配套绿色农产品,新发展茶叶2200余亩、板栗1000亩、水杂果500亩,成为农民新的增收来源。
五、以责任措施落实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推进项目建设新方法
为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我们强化工作措施的落实。一是明确县直部门是项目投入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协调主体,村、组是实施主体,群众是建设主体,做到职责明晰、合力共建、整体推进。二是实行县级领导、县直牵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包抓制度,选派2-3名干部驻点包抓,专门负责项目衔接、资金落实、技术指导等工作。三是县上把试点工作纳入相关乡镇和部门考核内容,年底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四是对乡村公路、安全饮水、沼气池建设、民居改造等项目,招标确定专业施工队统一进行施工,选派村民小组长或村民代表实行“旁站式”监督,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强化督促检查。县上主要领导定期深入试点区域检查指导工作,坚持季度督查、半年评比、年终考核等方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建设进度缓慢、质量不高的部门和单位,公开通报,责令整改,极大地推动了连片扶贫开发进程。
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与扶贫重点村建设相比,具有三大优势效应:一是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我县试点区域24个项目村占五个乡镇62个行政村的38.7%。通过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试点区域的非项目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整个区域的农村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二是连片扶贫开发对政府、社会资源具有强大的聚合效应。资金捆绑问题是长期制约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难题,而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这个平台有利于各部门项目积极整合,实施项目相得益彰,实施效果尤为显著。因此目前各部门变被动捆绑项目为主动向试点区域投放项目,通村水泥路、“丹治”工程、小流域治理、核桃建园、土地治理以及教育、卫生、文体、党建、计生、旅游等部门的项目都纷纷向试点区域聚集。三是连片扶贫开发对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效应。通过连片扶贫开发,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益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至少提前了5至10年,项目村群众一举越过了贫困线,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列。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连片开发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很多项目尚处于实施阶段,特别是产业类项目正在逐步显现。下一步,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措施落实,努力提高连片开发整体水平,全面推进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山阳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