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精神家园[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7:5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精神家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精神家园》。

第一篇:构建精神家园

构建精神家园需要凝聚核心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在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后,特别强调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我理解,这样一个“新局面”就是我们需要努力去构建的“精神家园”,这将是一个既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一个很温馨的概念,其实也是一个很具传统文化意蕴的概念;在当下语境中,它还是一个“很生态”的概念。提起家园,会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想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会想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会想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仔细想来,对家园的思念往往都是在离家出去之后;更进一步,还可能是在闯荡江湖并且失意江湖之后。在这个意义上,“家园”从来都是“精神”层面上的,是精神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油然而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一种心境。

精神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其实也是精神的养生堂,应该还是精神的孵化器。当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当我们“酒酣胸胆尚开张”之时,当我们“敢为丹心借一枝”之时,当我们“白浪如山寄豪壮”之时,我们意气风发的精神何曾留恋过家园!一旦我们回首家园的温馨、惬意与和美,我们其实是想为彷徨的精神注入定力,为粘滞的精神注入活力,为疲软的精神注入锐力„„也就是说,精神家园不仅是我们精神寄放的圣地,还是滋润我们精神的清泉和引领我们精神的灵光!

构建精神家园,引发的第一个理念是结束精神的漂泊,结束精神的无所皈依。精神的漂泊,在许多情形中并非无所皈依,这个漂泊大多是精神自觉地从家园出走,是为着追逐精神之光而实施的自我放逐。也就是说,精神的漂泊其实往往是构建新的精神家园的先声,它的出走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开拓新的精神领地,构建新的精神支柱。需要指出的是,出走者并非都是自觉的,其中也不乏“盲流”——盲流者认为家园的回望是不合时宜,更认为家园的守望是不识时务;只是他们不思开拓也不想构建,他们把“神马都是浮云”视为终生漂泊的指南,把“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视为终结漂泊的自嘲„„

因此,构建精神家园引发出第二个理念,这便是梳理精神的取向,梳理精神的自觉求索。曾经的精神家园的“出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说明既往精神家园的亲和力有所淡化,凝聚力有所松散。面对自觉者的披荆斩棘和“不自觉者”的随波逐流,我们构建新的精神家园需要梳理精神的取向。一个时期“城市精神”的风起帆扬,便是梳理精神取向的舟驰潮涨。于是我们看到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看到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看到了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也是“包容”)的深圳“十大观念”„„诸多“城市精神”作为“精神家园”的构建,似乎都格外关注“包容”。

包容,与其说是对一种“精神价值”的诉求,不如说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期许。“包容”作为一种精神价值的取向,本身是期许着更为丰富的精神聚会和更为自由的精神抉择,是期许着个体的心情舒畅和整体的创意勃发。这其中引发出构建精神家园的第三个理念,也即我们需要宽松精神的生态,宽松精神的生长氛围。正如报告所说:“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特别注意到,报告一方面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方面也要求“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真正实现“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构建精神家园,特别需要关注的第四个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便是凝聚精神的内核,凝聚精神的社会共识。“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当然也有其道德维系、社会凝聚的主张。在常识上,这些经过提炼并高度凝练的主张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对庶民百姓讲“礼、义、廉、耻”,对知识阶层讲“仁、义、礼、智、信”,对“读书做官”者则提出“修、齐、治、平”的更高要求。我们注意到,前两部分人群虽有所差异,但总体都是社会之“民”,是“民贵君轻”的社会之本。对二者的要求虽有差异,但都有“礼、义”二字在其中。前者“礼”字当头,体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顶礼膜拜”;后者“仁”字居首,实现着“仁者爱人”的“当仁不让”。在这种要求的差异中,前者可视为“底线伦理”而后者则相通于“贤人治理”,这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这种人生理想的进阶中,又形成了“达则兼济”、“不达则独善”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建设上,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包括12个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即报告所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如大家所理解的,三个“倡导”分别是在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三个层面上来提出的,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也是民族精神传统的时代化,还是精神家园构建的大众化。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是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方面,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时代新风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这样,我们不仅能有效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且能成功地建树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家园构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元价值差异共存、精神需求千姿百态的广阔社会,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的基本国度,更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的精神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有向心力和创造力!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条道路和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制度,一并成为我们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对此,报告提出“全党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那么,对于我们在“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血脉和“90年不僵化”的道路命脉基础上的精神家园构建,我们同样充满着自信——我们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前进方向和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自信这个精神家园建构将推动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于平)

人在探索外宇宙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探索“内宇宙”。这个所谓的“内宇宙”,其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家园”。内宇宙同外宇宙一样,是无限的,也是永远让人充满兴趣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悖论,人们往往对陌生的东西感到恐惧,可又对熟悉的东西感到厌倦,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构筑精神家园。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家园。在生活中,人们常说,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也就是说,有痛苦,也有阴暗。过去有一种观点,说只要社会制度好了,就不会有不如意的事情了。曾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在上世纪50年代撰文,说再过几十年,人们连眼泪都不知道是什么了,只有快乐。一些香港以及沿海地区的人也爱讲“心想事成”,这怎么可能呢?就因为生活中有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人们无法解决时,才要想到构建精神家园。

我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王蒙在谈到如何追求精神家园时说,古代的孔子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所说的“道”,我的理解,就是“真理”,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精神家园”。在生活中,有人将宗教视为“精神家园”;有人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视为“精神家园”。而我觉得,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就是精神家园。每个人追求自己心中的价值,对它确认和崇敬,他的心灵自然就会平静。当然,每个人的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是一种境界,也可能是财富。我在小时候,曾经常想,那些富人已经很有钱了,怎么还要拼命赚钱?现在想,他也是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吧。每个追求精神家园的人和团体,在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痛苦,因为别人往往不认同他的理念与价值。这样不同的价值认定,就会引起冲突和矛盾,甚至会引起战争。

文学能为精神家园带来什么

如今,文学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么风光了。有人对此不习惯,有不满。其实这才是正常的现象。过去,人们多单纯呀,没事情的时候,就去关注文学。而现在,要在物质上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什么房子呀、车子呀等等,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关注文学了。

但我自己本人对文学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从历史的角度讲,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重文的国家,我们有着悠久的重文的传统。单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吧,在“文革”前的17年,中国大陆整个文学创作情况是,长篇小说才十几部,平均一年才一部。现在则是,一年就达700多部,平均每天两部。我觉得,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文学都是无法替代的。因为人的体验是有限的,而文学的好处恰恰是可以扩展生命的体验领域,还可以帮助你实现精神上的愿望。

精神家园的特征及构建

简单地讲,精神家园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寄托。构建和谐、稳定、健康的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从容面对纷乱世界的干扰,专心于工作、事业,使生活变得更充实。为了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首先要了解精神家园的特征。笔者认为精神家园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相应地我们应从这三个方面去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从静态的角度剖析,良好的精神家园具有层次—系统性

精神家园的最表层是兴趣、爱好。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在学习工作之余沉浸在于其中,不仅使身心得到了休息,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审美观和价值观是精神家园的内核。“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审美的眼睛”。当你具有了健康而又高雅的审美观时,你就会发现身边的美,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去创造美,你的生活因而也就成为美的了。价值观或者说信仰(即对一定价值观发自内心的高度确认),则是人生的支柱。一个立志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社会的人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而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淡薄名利,甘于清贫,志在奉献。

精神家园的灵魂,具有统摄意义的则是世界观。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都是由其世界观决定的,就是兴趣、爱好,也受世界观的影响。

所以说,精神家园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一个有机的系统内,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分处在不同的层次,因而作用也就不一样。世界观好比是精神家园的基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审美观、价值观则构筑了精神家园的梁柱与四壁,是人生的支撑;兴趣和爱好则如同“精神家园”的花园,是人们休闲、陶冶性情之处。另一方面,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不仅受世界观的影响,它们也反作用于世界观,促进世界观的发展。

了解了精神家园的这一特征,人们就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广泛而积极的兴趣、爱;培育自己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坚定正确的信念和信仰,树立科学而又成熟的世界观。

尤其要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在内心中构起明确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有了这两样东西,也就有了人生航船的灯塔,再也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陷入迷茫与痛苦之中。

二、从动态的角度审视,良好的精神家园具有开放、发展的特性。

人的精神世界不是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兴趣、良好本身有一个培养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段,人的兴趣、爱好往往也不同。一般而言,青年人比较喜欢交际、喜欢运动,各类文体活动往往是他们的最爱;人到中年,内外压力都比较大,空闲时间也相对要少一些,由且由于生活的历练,他们一般衷情于读书思考之类的活动;历经沧桑,洗尽铅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变显得深沉而悠远,经历了无数次成功的挫折、兴奋与沮丧以后他们一般会在书画的艺术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但是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以至人生境遇不同,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迥然有异的。因而其精神家园也应是开放的,不断自我更新的。

精神家园的开放——发展特性在审美观、信念(即对一定价值观发自内心的高度确认)和世界观这两个层级上表现得就更明显了。从儿时对质朴无华的热爱,到青年时对姹紫嫣红的追求,再到中年时对清新简约的衷情,直至老年时对“淡极始知其艳”的彻悟,向我们显示了一个人的审美观是不断更新的。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本身是在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中,逐步确立起来并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才最终坚定下来的。因而和世界观一样,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体知识结构的更新,一个人信念也应不断发展完善。对于一些已经过时的、僵化的信条应该果断地抛弃;对于一些尚有生命力但又显得有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应该及时修正、更新,使之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对于一些历久弥新、经过长期考验的、正确的信念则应不管外界风吹雨打,都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阵地。比如作为一名教师,甘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应是一生不变的追求。

世界观也同样如此。外部世界的日新月异,兴趣、爱好、审美观、信念的不断发展完善,个体的不断成熟,都推动了其世界观的进步。而进步了的世界观将对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产生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总之,精神家园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终生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开放的头脑、博大的胸襟,能够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惟有如此,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够永远清新怡人。

三、从联系的角度观察,良好的精神家园具有合作——合谐的特性。

精神家园的合作特性是就个体之间而言的,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不断交流的。而交流的结晶之一就是友谊。作为一种个体之间的现实关系,友谊具有物质的属性,但不论是从友谊中包含着精神的关系还是从友谊本身也构成了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来看,友谊又是精神家园这一大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一个只有与其他个体交往才产生的子系统。

前文讲到世界观犹如精神家园的基石;审美观、价值观则构筑了精神家园的梁柱与四壁;兴趣、爱好如同“精神之家”的后花园。但离群索居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荒无人迹的莽野中的一座小屋也不是真正的家。人要生活在社会中,“精神家园”也应座落在社会精神家园的“村落”里。故而友谊之对精神家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其本身也是多层次、多侧面、不断发展的。人与人之间既有萍水相逢的感情火花,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灵共鸣;既有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厮守,又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既有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战斗友谊,也有相孺以沫、体贴入微的生活友情;既有相逢一笑、过后不思量的一面之交,也有推心置腹的知己朋友;既有两小无猜的清纯之情,又有白发黑首的忘年之交;既有英雄所见略同的伟大友谊,也有小桥流水的平凡真情;既有偶然相逢、时过境迁的短暂交情,又有始志不渝、终生不移的人间挚情。

这些,有的是我们需要的、渴望的;有的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起多层级、多侧面,不断发展的友谊之厦,使之成为精神家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处平静的港湾。

精神家园的和谐性是就个体与社会、组织而言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人只有融入到社会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所以在构建精神家园时既要有个性又要注意与社会“精神大家庭”保持和谐一致。只有这样精神家园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的精神家园才不怕风吹雨打。比如说,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人生理想不应该是离开时代使命、民族责任的单纯的“个人设计”。这样的人生理想不仅没有社会意义,也是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个人的心灵之声只有与社会进步的大乐章合拍才会奏出或雄壮或美妙的人生交响乐。

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组织之中,因而个体的精神家园必须与他所在的组织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我们石油大学历经半个世纪苍桑,在几代石大人的努力拼搏和奉献下,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这就是我们石大人精神家园的支柱。有了她再经过共同努力,我们石大人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温馨怡人的精神家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为祖国石油事业、教育事业的奋斗中谱写新的辉煌!

构建精神家园享受智慧人生

“幸福是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对人的生理的满足,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这样才会有真实的幸福感,幸福是一种‘感’,不是相互割裂的,幸福感应该是安心、顺心和放心的感觉,而不是一种担心、操心和烦心的感觉。”昨天,吉林省宾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在长白山讲坛作了题目为《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的讲座。

“人们需要不同层次的满足,也体现了梦想的不同层次。”孙正聿说,中国梦既是百年来这样一种抗争的过程、革命的过程、建设的过程和改革的过程凝练形成的,中国梦已经有实现基础,其实现途径要求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样中国梦想就不会仅仅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

人的生活世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关键

“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从我们人本身出发,可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信仰?什么是我们值得追求实现的梦想?”孙正聿对这些问题一一阐述。

“追求实现中国梦,因为人不是简单的,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文化遗产,时间就是历史和人的活动,也是积累在一起的。”孙正聿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这种创造活动并不是存心为所欲为的,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关键,这也离不开马克思的历史觉悟,必须学习马克思,我们能够在历史规律做理解,所以马克思说历史是必然的。

充实精神家园

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人的精神家园奠基于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人本身是理想性超越性的存在,我们能自觉认识到死亡的存在而渴望有意义的人生,向死而思生。”孙正聿讲解,充实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阅读文献,而是需要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品味感受理解,文献积累得道于心,思想积累发明于心,生活积累活化于心。

“我们应认识到人的精神家园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是科学、哲学、艺术的充实,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学习科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孙正聿说,精神家园是自相矛盾的家园、自我构成的家园、自我超越的家园,其中科学的作用绝不是仅仅教给我们知识更是给了我们三个改变,改变了世界途径,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价值观念。

现场互动

孙正聿推荐三类书籍

孙正聿教授进行完讲座后,设置了互动环节。“这个暑假自己身边的不少同学都忙着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钻研学问的人少,功利而浮躁,我想用读书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请孙正聿教授推荐几本好书。”一名女大学生说。

“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孙正聿当场推荐了三类书,一是优秀文学作品,二是哲学类作品,三是和国情以及当前情势结合得很紧密的论文、申论等书。

听众感想

听到高端报告 很受启发

省直某机关干部曹爱鹏听完讲座后表示:“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出了问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他说,作为机关干部,首先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积极向上的、充满健康正能量的精神家园,要学习理论,坚定精神信念,不断地提升自我,以务实作风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世界。

第二篇: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单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文化民生建设已经从一般性的娱乐惠民上升到强基富民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高度。”社区文化是指社区的文体设施、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和社区文体活动队伍建设的总和,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社区对发展社区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自觉”。建设了一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2个社区,已部分建立起一套社区文化设施,形成了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开端。建立社区文化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小广场、宣传橱窗等。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各社区在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种以公益性文化为主导、以社区共有资源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休闲文化得以不断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呈现出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局面。培养了一批社区文化骨干队伍。文化馆名业务干部和社区文艺骨干,分别深入到市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具体指导各个社区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帮助社区做好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各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水平。一些社区还聘请了一些热爱社区文化、热爱公益事业的艺术人才和退休老同志作为社区文化的指导员。聘请了老同志作为社区图书室的管理员,负责管理本社区的图书资料管理,指导社区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但我市的社区文化还是刚刚开始,街道、社区干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当怎样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怎样将社区文化从单纯的文娱活动的认知提高到全面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上来”等,都成为困扰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二是在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关注的力度不够,导致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不均衡,好的好、坏的坏,不单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怎样去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三是各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携手共同举办文化活动时,更多的是从各自需要出发,缺乏全局意识,不能将资 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的关键是要能吸引普通人参与,但现实是居委会本身工作太忙,不是硬性任务,他们不愿意支持。可到了重大节日,要业绩了,居委会又开始热闹起来,把任务摊派下去,可这样命题作文式的活动,群众怎么可能喜欢?

我查过一个民国时的资料,天桥警署要建公共厕所,没人肯投资,警署就出布告,说谁要投资建这个公厕,就批准他进入粪行,旧时代粪行是半黑社会性质的,很难进入,我觉得当时处理这个问题很明智,不是强制摊派,而是给别人以回报。对待社区文化需要这样的智慧,因为社区文化必须吸引大家主动参与,要顺势而为,做好引导工作。

小区里的居民大多是老弱病残,要么是退休人员,要么是下岗员工,还有残疾人,很多老人的子女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有些老人想出去旅游,没有人陪不行,只能是我们居委会组织这些老人去旅游,但我们的力量实在太小了,一年最多也就能组织一次。

在澳大利亚呆的时间不长,不能说特别了解,澳大利亚的社区和中国的概念不太一样,接近于中国人说的“东城区”的“区”,地方比较大。

搬进一个新社区,就会有教会的义工来找你,邀请你参加活动,活动后还会有小圈子恳谈,然后大家一起吃饭。这些活动都是自发的,完全没有任何经济企图。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会觉得澳大利亚人挺笨的,企业有时也会赞助社区活动,比如让歌星到社区来演唱,但基本没什么商业诉求,只在固定地方放一些企业宣传材料,愿意看的话自己拿,在这种活动中,企业特别注意淡化商业色彩。

澳大利亚社区,很少看到宣传品,也没宣传栏,更没有印刷杂志之类,因为不需要向上级汇报政绩,我一个朋友在澳洲是“副市长”,但他是兼职做,正业开旅社,他为政府工作,只拿一点津贴。除了教会的活动外,澳洲社区还有很多CLUB,那是要付费的,但非常简陋,就是大家一起活动的场所。澳洲人比较独立,所以社区文化活动并不多。

1、强化社区文化意识。

2、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可以利用叶水河两岸建设文化长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在执行中总结出七种模式,即新建一批、收回一批、租赁一批、共享一批、改造一批、置换一批、整合一批,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资产,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出一条快捷实效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路子,实现了全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前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来源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期开展。他表示,希望本次会议能出台有关措施,把社区文化单列出来、当成专项工作来狠抓落实,从而避免“无米下锅”的情况、保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来源。探索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委托具有社会化管理的非盈利性质的组织承担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运营,政府每年定额给三方组织一定的经费。政府、街道、社区就制定一个运作标准,定期对其进行管理、考评即可。“以前是有站无址,现在是有站有址无人。” “有站无址”,指的是虽有文化站的名号,却没有真正可以开展各项活动的固定场所;“有站有址无人”,则指文化站修起来了,设备也按照标准配备了,却没有专人进行管理,更没有专业人士组织日常的公共文化活动。

发展社区文化对于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社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保障社区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三要坚持各方共建社区文化。要尽快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社区公益文化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支持、参与、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四要积极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区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要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引导,实现馆、站、室有效联动。要进一步发挥区文化馆的作用,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的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化,城乡社区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大量频繁流动、公民自由选择居所等,新型城乡社区正在兴起。人们以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此情况下,社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成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加强社区建设,既要加强社区环境、社区管理制度和机构建设,更需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社会的和谐,凝聚于文化的和谐。和谐的社区,离不开和谐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服务城市建设管理、优化公民活动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社区的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投入。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一些地方的领导把社区文化建设简 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多数街道没有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简单化。

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在对社区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

2、社区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职责范围,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文明办、文化、民政、科技、教育、妇联、老龄办等单位都在介入社区文化建设,但都是各管一段,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3、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由于社区建设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指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内的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等问题也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造成社区在实际工作中对经费投入及资源的保障方面很难操作。

4、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城市社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经费主要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近年来,社区的经费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社区工作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府所拨经费也只能勉强保证最基本的办公需求,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经费制约。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起来后,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更新、添置设备,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5、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且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紧缺的情况仍较为突出,缺乏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施,无法充分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同一城市中,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街道、社区和一些新规划、开发的小区,文化设施较为齐全。一些老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则相对比较落后,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6、社区文化活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现象相当突出。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缺乏,另一方面一些社区内的企业、部队、学校等机关单位的文化活动场馆,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单位以安全、设施维修经费开支大等为由,拒绝资源共享,造成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7、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管理专职干部、骨干力量普遍较为缺乏,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指导。我们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理顺机制。各级领导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要强化协调机制,整合资源,确保各个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真正负起责任来。建议在中央层面建立由中央精神文明办牵头,文化部、民政部等相关部委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共同协调领导全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各地也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

其次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予以专项投入。目前,社区文化没有专项的资金。应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并列出专项,以保障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的资金来源。同时建议中央财政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 社区文化建设。

第三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第四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制定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着眼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做深入研究。

第五要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文化部群艺系统长期从事群众性文艺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应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其主要工作,并制定出中长期培养规划,抓实抓好。

通过开展本土艺术家与社区结对子的方法,互签责任状,帮助社区进行文化脱贫;建议各区、县、街道办事处的文化机构指导帮助社区落实文化活动,扩大居民参与面;利用新疆多民族和文化多元化特色,发掘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节日,搞好特色活动。

政协委员郭晓梅提出,要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强社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一批热心于公益性文化、离退休人员和社会民间文化爱好者,建立一支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设立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并鼓励多元融资,加强街道社区文化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00%全覆盖。同时,以迎接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加大群众文艺创作力度,开展各类街道社区文化骨干培训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并充分利用各区文化广场,积极组织专业演出和群众文艺团体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打造文化济南、构建和谐泉城做出应有贡献。“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我们街还组建了社会组织联合会,下设45个协会,22个居委会也都安排特色活动,只要有机会展演或比赛,13000多名会员都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文卫科负责人介绍道。

“搞好社区文化,既得让居民有地方玩,还得组织他们玩。我们已有星光艺术团、体育舞蹈队、太极队、剪纸班、书画班等多个团队,能办一台由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

第三篇:开阔视野,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开阔视野,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注重技校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有助于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接受大量的审美刺激,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净化灵魂,提高认识水平。本文立足于技工院校教学的实践,从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推荐课外阅读材料,营造课外阅读环境,探求课外阅读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构建课外阅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关键词:课外阅读构建语文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外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他强调用课外阅读去建立学生的智力背景,打好智力底子,提供后方保障。然而在现实的技校语文教学中,我却看到了我们学生非常尴尬的阅读现状。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不重视阅读,课余时间往往花在看电视、上网和其他娱乐活动上;有的学生不会阅读,对很多高品位读物的认识不足,也没有兴趣,只是流连于阅读一些低俗读物。据粗略统计,我校学生完整读过四大名著的不到5%,即使阅读经典作品,也仅仅只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很少关注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技校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裕。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阅读引导,吸引他们读好书,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因此,作为技校老师,我们有义务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热爱阅读,感受到阅读所带来快乐。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单一模式和固定程式,是全面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除了具有培养我们语言文字根底的基本功能之外,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全都蕴含着浓郁的正义感、英雄志、爱民心、报国情。《诗经蒹葭》中苍茫的意境,使后世多少读者惊叹;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诗情意趣,是那么恬淡清新;林清玄散文中无处不在的禅味,指引我们去体味人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日记》流淌着浓重的父爱……阅读它们,热爱它们,我们就会始终沐浴在文明的温馨之中,涌起深挚的爱心、博大的情怀、深刻的智慧,从而成为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每本书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自然地进入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时代,从而使认识水平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南京大屠杀》等作品,让学生了解了我们民族屈辱、悲壮而又不断走向辉煌的历史。阅读余华的《活着》,学生们跟随福贵从建国走到八十年代。巴金《随想录》以解剖刀似的文字反思“文革”,让学生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让我们走进知青生活;路遥《平凡的世界》将我们带入黄土地,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而《苍天

在上》让学生领略反腐倡廉的意义及其艰辛……文学的独特魅力,发展着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拓展和补充课堂教学知识

作为一种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语文课内阅读不可或缺。但仅靠课本里的文章,远不能满足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要求。而课外阅读范围广,形式多样,因此,真正的源泉来自于课外。拘泥于课本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知识。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续和扩展。如上完《提醒幸福》这课后,再阅读《我的五样》,我们会对毕淑敏散文那朴质的笔法,细腻的文风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都江堰》,再自读《莫高窟》、《废墟》,学生又会增加不少历史文化知识。读完《简爱》节选,再读完整版的《简爱》,学生更会为简爱追求平等、独立的人格精神而唏嘘。

课外阅读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篇目。从而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应用。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弥补了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从而使二者的目标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无疑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可以实现六个“获得”: 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有了六个“获得”,语文能力何以不会提高。读《诗经》让学生学会铺陈、比兴;读《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巴黎圣母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读《太阳照常升起》、《环旅》,教会学生观察、思考;读《游园惊梦》,又可领略到学者用词的精巧……

二、构建课外阅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强化自主阅读意识

教师要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有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物质是有限,精神却可以广阔无垠。高尚的文化、精美的文字,都是构成我们精神家园的材料。让学生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义,明白坚实且丰富的精神底子和心灵家园,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最终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发展为一种内在需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从课堂教学着手。教师要立足课堂,着眼于课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强化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如上《提醒幸福》这课时,我引入了《翻浆》,让学生为崇高的人性美而赞叹,吸引他们主动去寻找毕淑敏其他的散文。学习《雷雨》片断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精彩的影片,引起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上《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通过图片展示,以及对托尔斯泰的深情介绍,引发学生阅读《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平时,我自己遇到优秀作品时,也会及时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为学生朗读,介绍其中精彩的段落。往往在我读完后,许多学生向我借阅这本作品。

(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推荐高质量的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纷繁芜杂,由于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们有

责任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纯正的阅读兴趣。我的推荐标准是:既要有人文性,又要贴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不能简单地迁就学生已有的目光和审美。力求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增加文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明亮开阔的窗户。

因此,在课堂教学和以读书为主题的班会中,我经常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以中外文学名著为主。作为课外阅读的精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鉴赏水平。诸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外国的《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为把学生引向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我向他们推荐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林清玄的随笔等;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关心人生、感悟人生,我推荐了史铁生的散文,毕淑敏、周国平的随笔;为使学生更富有思辩精神、理性意识,我推荐了聂绀弩、王小波的杂文;为使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我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通过流畅飘逸的行文,精美的语言,来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我还向学生们推荐《读者》《青年文摘》、《中外书摘》等,通过一篇篇简短的小品文,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当前社会,形成健全人格。

因为学校离书城很近,很多次的班会课,我都带学生逛书城,让他们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同时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图书用于交流阅读。几年下来,我们班拥有了几百本课外图书,学生们的阅读量也加大了。

(三)营造课外阅读大环境,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成果

课外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外阅读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全面营造课外阅读的大坏境,为学生搭建巩固的课

外阅读平台,这个环节在整个课外阅读链上是不可或缺的。我采用的是“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机制。开展多种活动让他们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感受,从而保持阅读的兴趣,共同提高阅读能力。采取的方法如下:开阅读推介会,让学生自己介绍优秀作品,以引起其他同学的阅读欲望;发表阅读心得,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精神收获;交流阅读方法,帮助同学学会阅读。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一定的经验。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空前高涨,不再觉得语文是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充满趣味的生动的学科。课堂上我介绍名家作品时,经常会出现精彩的互动场景,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读过,有同感。这对一名教师而言是何等的快乐!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测试中,我将很多的课外习题引入试卷,学生也都能答出来。到最后,他们甚至将课外题的得分看作自己语文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有些学生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读书随笔时,我及时点评,给予他们肯定,并推荐他们发表,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探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保证阅读实效性

我们给学生推荐、提供课外读物,仅仅是属于“外储”的层面,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内化”。如果课外阅读的结果不能内化为知识的积淀,它的意义和价值也无法从本质上得到体现。我们把学生领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后,还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具体的指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落到实处,从而使阅读结果如血液般渗入体内,滋养心灵。

对于不同的作品,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小品散文,我教学生通过层层设问的方法,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对于长篇作品,要求学生用跳读法,观其大略,了解作品梗概。对于名家作品,教会他们比较阅读。俗话说:“不动

笔墨不读书”,我还教给他们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比如圈点精美词汇,摘抄精美句段,评点写法等。从第一学期开始,我就在班内要求学生写周记,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写出对作品的评价和感悟。这项活动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他们不断从文章中汲取营养,用审美的体验去品味生活,阅读水平提高了不少。笔记中有对读物的选材内容、写作手法的评价,有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感悟心得,有从文章引发的联想等。每年寒暑假,我都会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写下读书报告。每到开学,我的桌上就堆满了学生的阅读心得,而我也会抽出时间细细阅读,并对他们的读书报告进行点评。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2、王尚文 《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M]李镇西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0月

4、《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马笑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5、《构建课外阅读的健康方式》[J] 封建华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申论:构建美好精神家园

要建立一个“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中国,把物质和精神提到了并重的层面。而要建设一个“精神富有”的中国,就必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国人共同价值观。

当前,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事实上,社会心态多元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不良的社会心态,却会反过来阻碍社会发展,并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认真领会并积极弘扬“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践行共同价值观,价值引领是基础。共同价值观是由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思想基础构建而成。我们要建立的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色的社会风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行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最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践行共同价值观,党员干部是示范。官德为百善之首,“官德隆,民德隆;官德毁,民德降”,良好的党风政风对于社会风尚的净化、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思想道德,认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坚定,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挺身而出,在道德操守上慎独慎微,在廉洁自律上善始善终,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示范,努力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

三、践行价值观,实践活动是关键。培育、形成共同价值观,空泛说教并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从群众心灵升华而来的共同价值观,理应再回到人们的一件件小事中、一样样工作中、一个个活动中。只有落在多彩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人人参与、逐步认同、全面实践的氛围,才能将共同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最终形成建设精神富有中国的强大合力。

总之,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国人共同价值观,将因其富有现实针对性而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共鸣,从而引领人们在思想上孜孜以求,在行动上身体力行,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第五篇:当阳实小精心构建师生精神家园

当阳实小精心构建师生精神家园

走进市实验小学校园可以看见综合楼上的一行大字“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未来”,这就是“实小”的办学理念。从精心布置的主题文化长廊、宣传栏、教室的黑板报、学生的作品和老师的风采展示,处处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充满浓郁育人氛围的精神家园。11月下旬,市教育局副局长曹孙勇一行五人到当阳市实验小学进行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合格学校验收活动,各位评委由衷地感叹:今天我们终于真正看到了“家长削尖脑袋挤破实验小学校门”的原因,那就是实验小学已经成为了师生眷恋和依赖的精神家园。

2005年6月,市实验小学获得“湖北省示范小学”的殊荣,这是“实小”百年辉煌历史的厚积薄发,是“实小”精神文化引领的积淀与升华。在荣誉面前,“实小人”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把荣誉当成促进学校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校长李家华的带领下,“实小人”对学校过去和现在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对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定位,确定了“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未来”的办学理念,提炼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实小精神,办学的思路更加明晰、具体、科学,为实验小学又好又快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不到五年的时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学校管理规范,习惯养成教育扎实,教师队伍精良,校园文化浓郁”的办学特色。在实验小学教师享受生活的幸福,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师生结伴成长,人人体验欢乐和成功。下面几个镜头足以证实,在实小校园没有一个学生将早餐、午餐带进校园,因为学校70多名教师已成了学生的榜样;年满55岁且在2009年12月1日正式退休的黄兆清、黄英两位老教师由于缺编至今还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岗位和副班主任工作,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精神饱满,乐此不疲,毫无怨言;身患癌症的张刘莉老师与病魔作斗争,在英语课堂上风采依旧,挥洒自如,青春焕发。这些只是“实小”这个优秀团队中的缩影,是“实小”精神朴实无华的真实再现。

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习科学学术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示范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学校、教改名校、教育科研50强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代会工作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宜昌市“最佳文明单位”等80多项荣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累累硕果凝聚着“实小”全体师生的辛劳,也将成为实验小学构筑精神家园的不竭动力。“实小人”深知,精神家园的创建没有终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只能为今后的工作确立更高的基点。“实小人”将再接再厉,让精神文明之花在校园中开得更加灿烂夺目,让全体师生在互动共生的精神家园中采撷到更为甜美的果实!

下载构建精神家园[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精神家园[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神家园

    哲学家认为,“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够独立思考。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作为一个亘古弥新的哲学命题一直在困惑着人......

    精神家园

    困境与出路:当代人精神家园的重建 ——基于价值论视域的若干思考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

    北京申论: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构建精神家园

    北京申论热点: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2012年10月22日,宁波镇海湾塘等村数百名村民,以该市一化工企业(PX项目)距离村庄太近为由,到区政府集体上访,并围堵了城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构建(欧阳康)(共5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构建 欧阳康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8日01 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何为精神家园?何为中华民族......

    构建“道德高地” 打造“精神家园”--汤阴一中(5篇)

    构建“道德高地”打造“精神家园” 安阳市汤阴县第一中学 前 言 汲汤河之灵秀,谱教育之华章。汤阴县第一中学多年来秉承“为国育才,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遵循“先成人,后成才”......

    关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提升生活品质的建议

    收案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龙泉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第号类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 审查意见:□立案□转信□撤并案主办单位:协办单位:【以上由提案审查机......

    共建精神家园

    “共建精神家园”---------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可口可乐公司一行感悟各位领导老师,两会学生干部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人文学院广告学专业的林欣儒,现任人文学院团委副书记一职......

    打造新课堂底色,构建师生共生的精神家园[精选合集]

    打造新课堂底色,构建师生共生的精神家园 ——邯郸市“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在十中圆满结束 为进一步深化邯郸市新课堂的创建工作,加强对全市教师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