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诸暨市欠税清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小编推荐]
对诸暨市欠税清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企业欠税是诸暨市税收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难点问题,也是税务部门和社会各界及纳税人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它的形成时间较长,形成的因素复杂,具有较大的“后遗症”,对我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公平环境和税收征管都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认真清理欠税问题,对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总结我局清欠压欠工作经验,积极应对清欠税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清税力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局欠税清理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我局坚持贯彻执行“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在上级国税部门领导下,紧紧依靠当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想方设法,把清理欠税作为税收工作的重头戏来抓,扎扎实实地开展清理欠税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局成立清欠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一把手任组长,各相关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计统征收科负责压欠清欠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平时有部署,年终有考评,从而建立起组织领导机制,使欠税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完善清缴欠税管理制度。主要是总结经验,修改和制定了《诸暨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压缩欠税工作力度的通知》、《诸暨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明确税务登记注销、暂停业认定及非正常户认定有关要求的通知》,在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核实工作、清欠力度、清欠宣传和奖惩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把所有欠税全部纳入CTIS软件进行管理,对欠税企业不得办理注销手续,纳入非正常户进行管理,以减少税收流失,使欠税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把清欠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落实欠税管理责任。建立分级责任制,对欠税额度在300万元以上的欠税大户,建立局领导联系制度;制订清欠计划,落实人员对清欠情况逐月进行汇总分析;将清欠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管理单位,由管理单位落实到人,并对清欠压欠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日常性挂钩考核,从而建立起市局、基层管理单位、税务干部“三位一体”的清欠税格局,做到明确责任,落实考核。
(四)讲究欠税清理工作的方法。一是深入欠税企业调查,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变化情况,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清欠压欠措施,以提高清欠税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对欠税企业的税收宣传,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对欠税企业的政策宣传、工作沟通,尽力取得欠税企业对清欠税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五)根据欠税状况实施监管措施。有关责任单位及时分析欠税结构,根据欠税的不同性质,制订相应的清欠对策。一是对与欠税企业有税收政策规定的关联关系且有各种退税的纳税人,在欠税企业未交清欠税之前,暂停办理其关联企业的各种退税。二是根据企业欠税所属期限的不同,制订不同的监控措施,对欠税企业实行发票监控。
(六)对所有欠缴税款的纳税人进行公开曝光。今年10月份,对截止2003年9月底欠税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名单、法定代表人、欠缴税款金额等在《诸暨日报》上进行公告;对截止2003年9月底欠税额度在1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名单、法定代表人、欠缴税款金额等在本局办税大厅进行公告,以督促欠税户自觉清缴欠税。
(七)加强对离境清税名单实施动态管理。除采取发布欠税公告、控制发票供应和退税政策的兑现、落实清欠计划等多种方法和措施外,对欠税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欠税额度在1万元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实施离境清税制度,通报给公安部门备案,并阻止纳税人或其法定代表人出境。同时,建立了《阻止出境布控通知书》台帐,动态反映到达欠税额度的名单,随时掌握、监控新到达额度或低于额度的企业或个人名单,同时抄送已提供纳税担保名单,随时保持与公安机关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及时增加或撤销布控,保证阻止出境名单的准确。
经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全体国税干部的努力,我局把原5.7亿元的欠税压缩到目前的2.9亿元,其中自今年9月15到10月15日一个月时间内,已压缩旧欠1721万元,占全年已压缩旧欠4182万元的41%,今年已压缩欠税额为年初欠税余额的12%,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既得到了上级国税部门、当地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绝大部分纳税人的理解和配合。
二、清理欠税工作的问题及难点
我局欠税清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欠税问题不容乐观,在继续抓好正常税收入库的同时,我局还需对2.9亿元欠税进行攻坚战,这是我局当前乃至今后税收工作中的一个瓶颈和难点。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局的欠税现状呈以下二个明显特点:
一是从欠税的形成时间看,机构分设前的欠税多达20775.9万元,欠税早,时间长,清欠压欠的难度越大。
二是从欠税结构看,国地税机构分设前欠税占71.6%,关停企业和三年以上呆账分别占欠税总额的93.9%和100%;国地税机构分设后欠税占28.4%,关停企业和三年以上呆账分别占欠税总额的18.1%和94.4%,加上经过近几年清欠,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欠税基本上已清缴完毕,剩下的大部分欠税集中在已经倒闭或经营效益较差的企业,清欠工作面临实际困难。这二大特点体现出了下一步清欠工作的难度所在:
(一)停关企业欠税清理难。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债务上升,出现资不抵债现象,导致企业停关。有的停关企业法人代表长期无音讯,无法查找,使欠税清理无从着手。
(二)经营不佳企业欠税清理难。有些企业应收款项长期被拖欠,资金周转困难,在缴纳正常税收的同时,难以清缴欠税。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受非典影响,生产受阻,销售不畅,资金周转更是雪上加霜,给清欠税工作带来压力。
(三)政策性欠税清理难。个别企业在机构分设前存在一些以欠代免,以缓代免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欠税清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我局欠税管理和清欠工作力度,仍将是我局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我局将继续按照总局、省局及绍兴市局有关工作要求,坚持不懈,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压欠清欠工作。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落实工作清欠责任考核。压欠清欠工作事关国家和纳税人的双方利益,事关税收执法的正确与否,一定要严肃对待,严格把关,既要依法履行税收征管职责,又要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考核力度,结合征管质量“七率”考核,把清欠税指标层层分解落实,把欠税管理工作与岗位责任制、与执法责任制、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奖惩制度相挂钩。对清欠工作取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应付了事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对工作中未严格执行压欠清欠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和要求、未严格依法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要按执法过错追究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和有关科室单位负责人进行处理。
(二)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欠税清理工作不仅需要税务机关严抓细管,还需要纳税人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和全社会的配合支持。一是以宣传《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契机,讲明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欠税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欠税企业将受到何种税法制裁等等,使纳税人进一步了解税收法律法规对欠税的各种制约规定,从而进一步取得纳税人对压欠清欠工作的更多理解和配合。二是加大反面宣传力度。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将欠税企业定期在办税大厅、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公告、曝光,建立纳税信用可比度,维护良好的纳税秩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依法纳税光荣、无故欠税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给欠税企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它们尽快将欠税上缴国库,营造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一是加强以票管税,杜绝新欠产生。加强和完善发票管理办法,对欠税或逾期未缴纳税款企业,除依法催缴外,主动掌握其资金动向,促使企业及时足额缴清税款。同时对催缴不加理睬的企业,依法收缴其发票或停供发票等各种相关的税收法制措施。二是建立欠税企业联系制度。通过与欠税企业建立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了解掌握企业破产、转制、拍卖、兼并等信息。对有可能发生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企业,做到提前介入,争取主动,遏制欠税流失的苗头,做到防微杜渐。三是对与欠税企业有税收政策规定的关联关系且有各种退税的纳税人,在调查核实和欠税企业未交清欠税之前,关联企业的各种退税一律不予退库。四是对改制企业的旧欠税,要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明确企业清缴办法,落实清欠计划,限期缴纳。
(四)加强欠税企业的监控。一是阻止出境。对尚未缴清欠税、滞纳金,又不提供纳税担保的,由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法人出境。二是对处于停歇业状态或生产经营不正常的欠税纳税人,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监控,及时掌握其资金、财产动向和产权变动情况。如发现有转移资金、财产迹象的,要及时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法定措施。欠税纳税人需转资变更产权性质的,变更后的纳税人对欠税应承担连带责任。三是对破产企业的欠税,要认真执行《破产法》,及时做好与法院的联系衔接工作,并按规定将所欠国税税款进入法定破产程序进行依法处理。
(五)继续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和合作。压缩欠税涉及到企业利益和社会各个方面,因此要借助社会力量,综合治理。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取得他们对清欠压欠工作的支持;当地政府要制定出台有关压缩欠税工作的具体倾斜政策,对确实困难的转制欠税企业,政府要通过财政返还的办法予以扶持。对兼并、转制过程中遇到的欠税问题,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协调解决;对破产、兼并、转制等企业欠税,税务部门需争取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对清欠过程中要强制执行的,要取得司法机关大力支持,做到齐抓共管,合力治理欠税
第二篇:欠税成因分析及清理措施思考
欠税成因分析及清理措施思考
随着经济增长社会不断发展,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欠税企业的增加逐渐也成为税务部门棘手解决的问题。欠税的大量存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它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欠税时间长,难以追缴,转变为陈欠、死欠,最终导致税款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从干部队伍廉政建设角度看,它容易引发企业与税务干部间的不廉洁行为。《新征管法》以及《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欠缴税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对欠税的管理工作,巩固清欠成果,加快完善防欠长效机制。
一、延庆地税局欠税情况
目前延庆地税局共有欠税企业15户,总计欠税4723万元,其中建筑业企业4户共计欠税3880万元(北京市建雄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欠税3134万元,其他3户企业欠税746万元),其他行业企业11户共计欠税843万元。属于2003年6月30日前历史陈欠1436万元,2003年6月30日以后新欠3287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目前欠税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企业,而且主要集中在个别企业,欠税承逐年增长趋势。
二、欠税的形式
(一)从时间上看,既有当年新发生的欠税,又有税制改革后历年发生的欠税,更有税改前的欠税。总体来说既有新欠又有陈欠。
(二)从清理的难易程度看,这些企业大部分仍在经营,属于正常经营企业,这种企业的欠税比较容易清缴。但有些欠税企业已经破产、失踪、逃亡,清理难度非常大。有的企业是长期经营困难,历史陈欠税款未缴清,又形成新的欠税。一些是一时资金紧张,阶段性形成欠税,这段时期过后,资金到位后可以及时足额入库所欠税款。还有些企业则是占国家的便宜不想缴税,贷款还得还利息,侥幸心理导致欠缴国家税款,拖欠国家税款。
三、欠税成因分析
(一)税收管理工作还不够到位。
1、破产企业的欠税管理一直是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
税务机关对破产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全面系统掌握破产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全部资产的处理情况,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税务机关有权参与破产清算领导小组,但执行中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很难准确控制破产企业全部债权债务以及固定资产的处理,有时候连破产企业的信息都没有。这样对破产企业财产清算的处理缺乏主动性,不能做到破产企业所欠税款达到应收尽收,造成部分税款的流失。
2、滞纳金管理落实不到位。
滞纳金管理在欠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滞纳金管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一些欠税企业可以做到陈欠没有全部清缴入库的情况下继续形成新欠,一部分原因是税务机关对该企业的欠税没有足额征收滞纳金,甚至没有征收滞纳金,这样就助长了欠税企业形成新欠。有些企业在实际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形成欠税,经过税务机关多次催缴,企业勉强将所欠缴税款入库,但滞纳金却不能按期足额入库。
3、征收管理中没有做到细致、全面。
有些欠税是申报未入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在申报后没有资金及时入库,或者是企业申报后忘记了入库税款。税务部门没有及时做到对申报未入库数据的处理,及时对申报未入库企业进行催缴,导致欠税的形成。
4、欠税公告在欠税追缴中的作用有待提高。
欠税公告是税务部门对欠税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纳税重点大户在本区县的声誉和影响都很大,税务部门在对纳税大户进行欠税公告时,会遇到很多阻力。经过税
务部门的努力有些因素可以克服,但有些因素却无法保证及时进行欠税公告。
5、各部门间的衔接不够紧凑,也是欠税管理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税务机关内部各主管税务所、征管、统计、评估、稽查间的衔接不够紧凑,信息没有做到全部共享,在现实工作中出现各管一片现象,导致部分欠税数据真空或没有得到及时追缴。税务部门与国税、工商、银行间的信息不能作到及时共享,也成为欠税管理的重点、难点。
(二)企业经营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企业资金实力很薄弱,而环环相扣的“三角债”更是锁住了企业捉襟见肘的资金运行,企业自身的资金不能满足正常的企业经营运转,又没有解决缺少资金的办法,大部分债权不能及时收回,企业有时只能以拖欠税款增加流动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产生大量欠税。目前建筑业企业欠税主要是以上原因,北京市建雄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县税收大户,是我局重点户,在全局税源户中属于收入较高企业,但由于建筑业企业的“三角债”问题,导致该企业欠缴税款不能及时入库,并且有欠税增长的趋势。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是由于自身经营不善造成欠税,更有个别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故意拖欠国家税款。
(三)政策性因素也是产生欠税的原因之一
94年税制改革前,国家对部分企业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由于政府实行新的税收政策,进行税收改革,有些企业的承包时间还没到,国家实行“一刀切”政策,政策性因素造成这些企业产生欠税。
税收任务一直是指导税务机关每年组织收入的尺度,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人为调节收入现象的存在,客观上也使欠税有了生存的土壤。在收入任务完成时,企业本身有资金缴税,为了“储备”部分税源,减少来年税收任务压力,便会通过让企业“欠税”的办法,减少当年应入库税款。由于企业原因第二年资金紧张,不能将应入库税款全部入库,造成了部分欠税。
(四)外界因素也是制约欠税管理的重要因素
目前税务机关还下属于各区县政府,各项经费、工资等都由区县财政拨付,税务所的部分经费来源于当地乡镇政府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税务局在资金方面完全依赖于区县、镇政府。县里说话要听,镇里说话也要听,这种现状无形中对欠税追缴带来难度。
四、规范管理,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欠税管理制度。
(一)加强系统内外的宣传
要及时组织税务人员学习《欠税公告办法》,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具体规定,不仅要懂得制定和实施《欠税公告办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要学会善于运用欠税公告这一武器,结合相关法定手段,大力清缴欠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与此同时,要向纳税人进行依法缴税的宣传,让他们明白欠税不仅侵害国家利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而且也有损自身诚信。把宣传《欠税公告办法》作为税法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知晓欠税公告的意义和必要性,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纳税人广泛宣传,了解欠税公告的规定,促进纳税人主动缴纳欠税,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实行欠税户责任到人制度
对欠税企业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税务机关将上有欠税的纳税人全部纳入重点监控对象,严格控制税款缓缴和欠税增长。保证税务机关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欠税企业信息,建立欠税核算制度,将欠税管理与税务人员的考评联系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清缴计划,对未完成欠税企业欠缴税款追缴任务的税务人员将追究责任,我国刑法有专门条款规定了税务人员渎职犯罪的表现形式及其处罚。其中:第402条规定了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第404条规定了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随时监控欠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要求欠税企业制定适当的还款计划;并且将欠税管理与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紧密结合,对有欠税企业严格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对正常企业的延期缴纳税款进行严格审理,减少新欠的产生。在实行管理员制度的同时与欠税管理相结合,针对本人管户欠税率超过本局指标的,采取措施不到位的,应进行责任追究。税务总局以及市局对税务人员行政不作为进行强制措施,近几年在行政不作为方面全国倒下了数位局长,这更要求我们以此为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文件规定。
(三)要求欠税企业先补缴欠税后再办理退税等事宜
1、纳税清算问题。税务机关在为纳税人办理纳税清算手续时,检查该企业是否有欠缴税款,对有欠税企业不得办理纳税清算;应按照有关规定结清应纳税、费、罚款和滞纳金,补缴欠税后方可办理纳税清算事宜。同时办理税收票证的缴销工作时,应核查该企业是否存在欠税,如果发现有欠税的,不得进行缴销发票,不的进行纳税清算。
2、纳税人有应退未退税款,应查看该企业是否有欠缴税款,发现企业有欠缴税款的,要求该企业先补缴欠税后再办理退税事宜,或按有关规定进行退欠抵顶。
(四)认真落实企业欠税的确认、登记和统计等基础性管理工作
《欠税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欠税企业做到及时确认、统计和登记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做到逐户上门送达《关于纳税人欠缴税款(滞纳金)事项的告知书》,同时向纳税人宣传欠税要予以公告的法律规定和欠税人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制定详细准确的欠税台账,及时进行登记、确认。夯实欠税统计数据;加强欠税调查分析,有效指导清欠工作。
(五)发挥欠税公告的重要作用
根据《欠税公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定期对欠税企业进行公告。充分发挥欠税公告在欠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欠税公告作为清缴欠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配合其他税收征管措施的运用,切实加强欠税管理。在地税网站和办税服务场所发布欠税公告,扩大影响力和约束力。深入企业了解资产和资金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欠计划,加大欠税管理和催缴工作力度。向纳税人宣传欠税要予以公告的法律规定和欠税人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清欠办法,按照计划逐步清理企业所欠税款,严格执行欠税公告制度,压缩陈欠,控制新欠,降低欠税率,努力将新增欠税控制在全年税收收入的1%以内。
(六)认真落实《滞纳金管理办法》
税务机关作到严格执法,按照《税收征管法》及《滞纳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滞纳金制度,加大欠税的处罚力度,让欠税者无利可图。杜绝人际关系在滞纳金管理中的不利影响,深入了解欠税企业的实际资金资产情况,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对于滞纳金的追缴落实到人。
(七)对破产企业措施
认真学习落实《破产法》,制定对破产、关闭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把法律、法规涉及到的破产、关闭企业税收规定进行细化,建立一整套破产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参加市政府国企改革联合办公会。加强了与国资委等部门的联系,主动了解有关破产企业的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数据。从国资委获取到已批准列入破产计划的企业名单。到国资委改组指导处了解有关情况。从法院发出的《企业破产裁定书》开始,至完成结案资料归档工作结束, 地税机关将相关业务工作的程序、责任人、期限及工作职责进行规范,作到对破产企业的全程跟踪。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主管税务所负责完成破产企业纳税清算、欠税管理工作,保证欠缴税款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入库。
(八)加强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信息沟通,提高欠税管理效率。
在税务机关内部通过定期召开欠税管理办公会,作到全面掌握全局数据,从清理角度出发,强化部门协调,实现以征管为核心的全程清欠管理。在税务机关外部,定期与国税、工商、银行等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欠税企业的经营、资金等情况,作到欠税的应收尽收。
(九)税务部门加强纳税申报审核,降低欠税率
通过信息化从技术上保证及时掌握纳税人缴纳、入库整个流程的信息情况,随时跟踪纳税人申报、缴库情况,对于没有及时到库的税款,要立即催缴、追查,有效防止新欠的产生。税务部门通过加强纳税申报审核、推行欠税催缴制度、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强化强制执行等措施,严格控制新欠,积极清理陈欠,切实加强欠税管理。
(十)经费垂直管理是解决外界因素的直接方法
实行经费垂直管理,作到税务机关脱离当地政府的资金依赖,可以有效降低税务机关欠税管理难度。税务机关在进行欠税追缴过程中,减少外界因素对税务执法的干扰因素,有利于税务机关有效、准确执行欠税追缴。
(十一)淡化税收任务指标,避免形成欠税。
税务机关按照税法的规定,作到应收尽收,没有税收任务指标的束缚,杜绝人为调节税收收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税务机关正常征收 税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作到公平竞争。并且杜绝了储存税款导致形成欠税现象的发生,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人民。
在清理欠税过程中做到依法行政,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在清理2003年6月30日前历史欠税工作基本完成后,做好清理陈欠工作,同时加强防范新欠增长。清理欠税工作思路由集中清缴到事前防范、加强监管转变,加大不良欠税的执行力度,从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防新欠长效机制,构建清欠正常渠道。
第三篇:对加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根本要求。目前,我们就近年来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完善选拔任用流程,实施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市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使干部选拔任用有章可循,选拔任用程序逐步规范。积极推行“五票制、把四关、三满意”成功做法,定期对全市领导班子进行了综合研判,探索实行了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公布部分市级部门、乡镇的党政正职空缺岗位,组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署名定向推荐,增强了干部选任民主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了县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对涉 及政府机构设置、名称变化、需要新任命等干部问题,按机改政策安置科级干部29人、根据机构变化、岗位空缺情况平级调整99人、提拔使用14人(正科12人,副科2人)、免兼职5人,做到了“四个首次”。继续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办班力度,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信访一线挂职锻炼。“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0多期,受训干部12000多人次,完成上级调训任务300余名,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增强。首次实施干部任前“三龄一历”审核和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开通“12380”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不断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和范围,干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了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
(二)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加大基层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力量的教育培养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六带六促等活动,积极实施300名市、乡干部参与的“三促”工程,先后安排270多名乡镇党员科级领导干部兼任三、四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助推后进村转化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全面完成了65个村级活动场所项目村建设任务。2010年底,全市一类村达28个,二类村达119个,四类村仅剩6个。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形式,成立了工业园区党工委,顺利接收了xx两个企业党委,非公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开展了“党建带工建、带团建”活动,健全完善了五项机制,非公党建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以“三有一化”建设为目标,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有效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增强了社区党组织活力。积极采取四环公示、两轮教育、两次审核、投票表决、责任追究等五项措施,把好“入口关”,保证了发展党员质量。五年来,发展新党员3400多名。
(三)党建工作创出了亮点。创造性地开展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五一五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市级领导包联、建立检查指导组和层层审批把关等措施,强化指导,狠抓落实,涌现出了xx、xx、xxx等一大批受中、省、市表彰肯定的重大先进典型,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素质进一步提升,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经 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召开了党员承诺制、非公企业党建、流动党员管理等多个现场会,总结形成了xx精神宣传、先进性教育、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述职等多项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和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党员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还较为根深蒂固,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缺乏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和激情。
(二)党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还需健全完善。
(三)党建工作的保障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缺少经费,造成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难、开展活动难、推进工作难。部分党务干部缺乏必要的党务知识,对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党务工作难以适应。
三、建议及对策
一是严格标准选拔任用干部。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积极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等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综合研判,进一步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增强考察的准确性。
二是扎实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严格按照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计划,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着力于复合型、多元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创新型思维、行为方式的培养,加大主体班次、专题班次办班力度,全面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坚持监督管理工作经常化。把干部管理融入于日常的工作,实行逐级管理、逐级负责制,组织开展定期考核、群众评议等方式,对 干部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管理。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切实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
四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优秀退休人员、年轻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选举办法,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档案资料和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建立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是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创新。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六带六促活动;按照“三有一化”建设要求,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持续开展“五好”社区创建活动;围绕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 发展,扎实开展“创星升级”活动。
六是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坚持高标准抓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推行“负责制”发展党员。积极抓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在机关与农村、社区党组织之间开展“结对子”帮扶,多渠道筹集贫困党员帮扶基金,切实为困难党员排忧解难。充分利用党校、远程教育等教学资源,全面抓好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工作。
七是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党建工作联系点等制度,明确领导抓党建工作规划和目标,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严格党建工作奖惩办法。扎实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承诺制,定期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向上级党组织和基层群众述职活动,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和群众评议和监督,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心。
第四篇:对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标题:对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__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业退耕还林思考
将__县建设成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__县县委、县政府提出__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近年来,__县
林业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充分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扎实苦干,在全县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活动,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为了进一步了解这项工作开展情况,笔者到林业局和有关乡镇进行了调研和实地察看。
一、__县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
__县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450个村,5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7万,其中农业人口95.4万,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回、白等27个民族。__县地处云贵高原的斜坡部位,南北__江支流分水岭地带,属珠江水系。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最高海拔2807米,最低海拔740米。由于受南北__江的强烈切割,形成了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难度大。全县现有耕地259万亩,绝大部分耕地挂在高山陡坡上,耕种困难,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一直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
__县是我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重要电源点,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贮量105亿吨,远景贮量为38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给__县经济带来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__县煤炭工业发展迅速,煤炭产业成为__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全县70以上的收入直接和间接来自于煤炭工业。目前,__县共有地方煤矿210多对,年产原煤量在1000万吨以上。有年产原煤700多万吨的__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百万千瓦级的火电厂—__县电厂;有在建的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的火电厂—__南电厂和与之配套年设计生产原煤1000万吨的响水煤矿。在煤炭工业发展的同时,因采矿导致的山体滑坡、沉陷等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大片的植被也因此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劣。__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大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将“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__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8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县委、县政府2002年提出建成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后,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均以1.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超过35,森林面积将达到213万亩以上。
二、退耕还林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__县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9.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6万亩,涉及37个乡镇、298个村,有5.2万户,19.3万人受益,在退耕还林的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将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__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现人均不少于0.5亩的基本口粮田,确保粮食安全作为稳定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从1991年至今,全县累计完成坡改梯面积5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区实施坡改梯工程8万亩,建成小水窖713口,拦山沟22079米,河堤46918米;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26万亩,其中在退耕还林区3.2万亩。通过实施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配套小水窖、拦沙坡、排洪沟、水毁工程、植树种草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现退耕还林工程区已建成人均基本口粮田0.4亩。在水塘镇和板桥镇退耕还林工程区,通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25度以上陡坡地实行退耕,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建成引灌渠道23428米,确保该流域内2万余亩水田的适时灌溉,并推广良种良法,使每亩年增产粮食100斤以上。红果镇旧铺村共实施退耕地造林1600亩,人均退耕0.65亩,全村累计实施坡改梯2800亩,现人均拥有1.07亩基本口粮田,大部分村民把原来种庄稼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县城打工,每天能收入20—30元左右。
二是将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2002年以来,全县已在四格、普古、坪地、保田、平关、新民等乡镇建成沼气池14500口。按每口一年节约煤炭2.5吨或薪材4.6吨,节约电58400度,生产氮肥200公斤计算,每年每口沼气池可产生经济效益900元,1.45万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5万元,一年节约煤炭资源3.6万吨或薪材6.7万吨,相当于一年营造3万
亩的薪炭林或使3万亩的林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共营造栎类、刺槐等薪材树种600余万株,折合面积3万余亩,成林后每年可生产薪材4.8万吨。2003年已在大山、普田、保基、马场四个缺煤乡镇实施薪材林0.5万亩。
三是将退耕还林与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__县是一个煤炭大县,因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严重威
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很多灾害点群众需要搬迁。近年来,通过争取和努力,全县共实施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8670户、32582人。在生存条件恶劣和生态条件最薄弱的村、组,将移民搬迁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一方面解决移民问题,另一方面对灾害点种树实施环境治理。到目前全县共安排生态移民1730户,使6480人受益。如产煤大镇洒基镇由于采煤导致地质灾害频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镇安排生态移民210户、792人,农民土地退耕后,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的到煤矿打工或做生意,每年收入增加5000—8000元;有的搞运输每年增收2—3万元。
四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到2010年建成“贵州畜牧大县”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实施退耕还林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2年以来,全县共实施林下种植多年生牧草21000亩,饲养大牲畜4200头匹。在退耕还林区封山禁牧39.6万亩。全县现有大牲畜22万匹,全部实现圈舍饲养。为推广圈舍饲养,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全县已建畜牧品改点134个,补助农户建圈舍的经费达400余万元。2002—2004年畜牧业产值由1.43亿元增加到1.87亿元,净增4400万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34.1提高到41.6。特别是退耕还林区畜牧业产值从3575万元增加到5510万元,净增1935万元,人均增加100元。作为省级一类贫困乡的四格乡,共实施退耕地造林6400亩,在林间种植黑麦草5140亩,在退耕还林区实施联户养牛520头,并建成沼气池625口,形成了林—草—畜—气的综合治理模式。
五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后续产业相结合。为充分发挥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县政府统一协调,整合林业、财政、农业、金融、劳动等部门资金和项目,将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贷款发放、劳动力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努力探索各种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营造坑木林3万余亩,茶叶、板栗、银杏、桃、李等经果林5000余亩。引导退耕农户种植折耳根、生姜、芭焦芋、西瓜、土瓜、大蒜、蔬菜等经济作物,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或在本地务工,增加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外出务工人数近20万人,一年的务工收入达3亿多元,每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0.5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
退耕还林实施四年来,__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山变绿、水变清的可喜面貌正逐渐恢复;二是兑现的补助款和粮食解决了退耕地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保证了农民收入和吃粮的稳定,避免了因退林还林造成缺粮现象。许多地方光补助的粮食就超过原来种地的收入;三是退耕后农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四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了这些地方农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许多农民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了发展经济的后劲和能力;五是通过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了农村致富途径,改变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门路。
三、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__县的退耕还林能够取得综合效益,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__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将其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来抓。从工程启动开始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有林业、粮食、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退耕还林还草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作。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退耕还林工作,把退耕还林列为考核目标实行考核。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每年挤出100万元以上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并对荒山造林每亩一次性补助管护费7元、工作经费1元,退耕地造林每亩配套工作经费不低于5元。此外,为了减小农民因烧煤对生态的破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我县从2003年起对全县农村家庭生活用煤由有证煤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实行供应。
二是狠抓落实是保障。县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制定方案,强化协作配合,狠抓措施落实,有力保证了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林业部门认真抓好退耕地块的规划、苗木的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乡镇政府负责分户丈量、张榜公示、组织实施等工作;财政、粮食部门及时兑现补助粮食和资金,保证资金、粮食的及时足额到位和按时发放。与此同时,狠抓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认识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体会退耕还林带来的的好处。利用报纸和电视开辟专栏,宣传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生态建设中的典型人物、经验和好的做法、退耕还林的进展和成效;制作了大幅宣传标语,在林区树立了永久石碑标语;制作发放《退耕还林政策问答》14万份,《退耕还林条例》3000余册;印发《退耕还林文件选编》200余本。各乡镇、村还利用召开群众会和举办各种民族节日等机会,通过张贴标语、讲政策、说好处、作对比等方式抓好宣传。通过宣传,广大老百姓认识到了退耕还林的好处,退耕还林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综合治理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本职工作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捆绑使用资金,高标准实施,做到了既抓好本职工作,又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退耕还林工作与基本农田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和圈舍饲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沼气建设、小额贷款发放、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和发展农村后续产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为今后进一步搞好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特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鉴于近两年全国粮食呈恢复性增长,请省向中央反映,建议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的实施力度,保持这一惠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同时,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促进生态恶劣地区群众的脱贫,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鉴于贵州属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生态和粮食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不是主要产粮区,粮食生产不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大的影响。建议中央在贵州进一步加大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并把贵州列为退耕还林的重点省来抓,对贵州给以特殊政策。三是鉴于贵州生态脆弱和处于珠江上游的特殊生态关系,建议中央向下游经济发达省份征收生态建设基金,适度用于补偿上游的生态建设,实现社会公平,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鉴于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多是经济落后,生态脆弱的地区,建议中央、省在这些地方加大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扶贫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这些地方的沼气建设力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家家户户有沼气的目标,以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五是鉴于__县煤炭的开采增加了生态保护的难度,建议省里给__县特殊政策,允许__县每年从每吨煤炭中提取1—2元的沼气建设经费,专门用于沼气建设,加大__县退耕还林力度。
《对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第五篇:对党内选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这方面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党内民主发展水平的一个
重要标志。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选举制度如同其他制度一样,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发展、完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出现的巨大进步,党内选举制度正逐渐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结合我市实际,对党内选举制度作些粗浅探讨,仅供参考。
一、当前我市党内选举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党内选举制度是党的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民主形式,是选举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和领导机构成员时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总称。这些年来,我们着重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作了积极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草根民主”,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一)主要做法
2000年1月份,在总结新桥镇新桥村“两票制”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溪南镇组织“两推一选”村支书试点,成为全省首创,受到了省委组织部及龙岩市委的充分肯定。全省“两推一选”现场会后,___市结合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有序地推开了“两推一选”村党支部班子成员这一做法,至2000年4月中旬,全市184个农村党支部(176个行政村,8个农村居委会)全部圆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共选举产生556名支部委员,184名支部书记,其中实行“两推一选”形式选举的村党支部有134个,占72.83,选举产生支部委员407名,支部书记134名。2001年,我们又采取“一述双评”办法对村级班子进行届中考核,进一步完善“两推一选”工作。
1、强化宣传。坚持宣传发动先行,把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作为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支部换届为契机,对党员进行一次党性再教育。召开专题会议,对换届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利用广播、墙报、会议等手段开展宣传工作,并及时举办骨干培训,组织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传达上级有关换届精神,进行广泛的宣传,统一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同时,对“两推一选”工作进行精心布置,各乡镇(街道)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市委组织部还根据溪南镇久鸣村、金菊村和菁城街道顶郊村“两推一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与经验组织人员编写了《东风第一枝》小册子,具有很强的操作与指导性,对全市推开“两推一选”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加强领导。一是健全领导机构。为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市委组织部在对全市农村党支部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反复酝酿,认真研究制定《___市二000年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关于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农村支部的换届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原则要求,把“两推一选”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工作方案,详细排出了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并深入调查摸底,确定“两推一选”工作试点。下村的乡干部深入党员、干部、群众了解情况,通过走访、谈心、召开座谈会等方法,掌握第一手材料,保证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严格程序。村级换届选举是一项法律性、时间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此,各乡镇(街道)党委始终坚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在选举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注意按法定程序认真做好工作。
第一,试点先行。溪南镇久鸣村和金菊村“两推一选”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成功后,市委以点带面,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确定溪南镇作为我市村支部换届选举试点,市委领导多次亲临现阶段场指导,市委组织部派出专门的人员协助党委开展工作,帮助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与做法,指导全市村级换届工作。在菁城街道项郊村组织召开了“两推一选”村支部书记现场观摩会,全市16个乡镇(街道)的党务副书记、组织委员到现场观摩,对“两推一选”村支部班子工作方法程序展开了探讨,为“两推一选”村支部班子成员在全市面上的铺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组织考核。换届选举工作一开始,各乡镇(街道)党委立即组织了考核小组,对现有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一是明确考核内容。以德、能、勤、绩等方面为考核重点,印制考核测评表下发各支部,并采取量化形式,增强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二是扩大考核范围,分别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村委会非党干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及市、乡两级人大代表和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既听取党内同志的评价,又征求了党外群众的意见,注意谈话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使考核了解的情况更全面、更准确。三是严格考核程序。首先由现任支委本人对三年任职情况在支部扩大会议上进行述职,然后进行党员群众测评,考核组个别谈话、了解,在此基础上,推荐新一届村支部委员候选人。党委根据考核情况确定出村级支部班子的候选人,并上报市委组织部审批。实行“两推一选”的村支部按自愿报名、资格审查、党员评议、村民代表测评等程
序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报乡镇(街道)党委审批,然后提交“两推一选”大会选举。
第三,依法选举。一是明确新班子优化组合的要求,向全体党员讲明新一届支委在年龄、文化、女干部比例和职数限制标准,做好党员和拟退干部的思想工作,教育党员顾全大局,严肃对待选举工作。二是做好候选人公示工作。张榜公示候选人的基本情况,接受群众监督,让党员、群众充分评价候选人的德与才。三是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按照《党章》、《暂行条例》要求,严格按照程序组织换届选举,排除宗教、帮派、个人恩怨等消极因素的干扰,防止非组织活动现象的发生,让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最后,严格复核。选举结束后,市委组织部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16个乡镇(街道)中的重点村、后进村、及群众反映多的村支部,进行全面复核,着重复核、了解选举程序和支部书记人选是否符合任职条件,对支部书记人选进行重点把关。同时,对“两推一选”出来的支部班子成员进行跟踪管理。
4、逐步完善。“两推一选”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是选人用人方法上的一个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亟待完善的环节,市委组织部和各乡镇(街道)党委在严格遵循《党章》和《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以扩大基层民主为目标,以提高党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为重点,加大支部换届选举的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两推一选”村支部班子成员工作。如:个别村在报名参加竞选时,人数过多(最高的村达到20人),为了确保党员和村民代表推荐候选人时票数的相对集中,我们采取先召开党员大会,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报名者进行初步筛选的办法,取6-7名作为初步候选人进行竞职演说答辩。对个别报名人数少的(最少的村为3人)村支部,只公推直选村支书,支委则由支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新桥等乡镇还对符合条件的报名者进行公示,接受党内外群众评价,对党员群众反映的意见特别多的,则在党委资格审查中予以淘汰。对竞争比较激烈的村,我们采取了由支部大会直选支委,由支委选举产生支部书记的办法,把群众的意愿与组织意图统一起来,保证了选举工作的一次性成功。
(二)成功经验
1、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两推一选”把党内民主与党外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村支部领导班子更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使党在农村有更深厚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提高。“两推一选”的新闻在电视上播出后,许多村民、党员纷纷自发地找到党委,要求上级党委安排他们所在的村也来进行“两推一选”,普遍认为开展“两推一选”工作凝聚了党心、顺应了民心、激励了人心,顶效村18周岁以上选民697名,参加大会推荐675名,占96.8%。新桥镇新桥村公开选拔村支书后,新支书团结班子成员开拓进取,发展经济,新建村部1200平方米,村财由23.4万元增加到29.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由2610元增长到3050元,村支部更好地发挥了核心作用,得到了群众的拥护。2、有利于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两推一选”工作始终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参与竞职者对任期工作目标作出公开承诺,当选的村支书不仅要对上负责,还要对群众负责,从而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一个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开展“两推一选”工作的党支部新班子很快进入角色,落实施政演说中提出的治村方略和发展措施,迅速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
3、有利于农村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两推一选”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比以往的选拔“村官”的做法都更公平、更公开、更充分地体现群众的普遍意愿,有助于化解农村干部矛盾,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久鸣村因班子工作开展不力,没有处理好一些矛盾,导致民用低压电变压器损坏,停电一个多月没修复,支部新班子筹资金、跑部门,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全村恢复了通电。村民们说,“两推一选”出来的党支书确实更关心老百姓的事。
4、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开展“两推一选”村支部班子成员,变“伯乐选马”为“赛场赛马”,为广大有志的农村党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遇。同时,拓宽了基层党组织的识人选人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级党组织“选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两推一选”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拥护,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个村都有新人进入支委,党委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能人。金菊村的陈宗兴,原是民办教师,在厦门做生意,听说村里在“两推一选”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工作,立即搁下生意,赶回村里参加竞选,被党员、村民代表公推为支部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在全村30名党员的支部大会选举支书时得了15票,和原任支书平分秋色,第二轮选举时仅以2票之差落选,成为该村支部班子的一名新成员。
5、有利于解决政令不畅的问题。“政令不畅”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地方村级组织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弱化。“两推一选”有利于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协调一致,群众更容易接受党支部的领导,进而使党的农村工作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全市134个农村支部班子“两推一选”后,为民办实事空前高涨,涌现了许多先进事迹。如菁城顶村支部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全村完成当年的公粮、“三粮”任务达93%,还基本交清了历年尾欠。
二、当前党内选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班子结构难把握。从“两推一选”现状看,妇女进班子比例大大减少,年轻人进班子也相对较难,主要原因是部分现任支委特别是支部书记担心素质高的年轻党员将来顶了自己的位子,反而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因此自绝招贤之门,采取明拖暗拒等方式不积极主动吸收新鲜血液,或在发展党员时选择素质低、竞争力差的人,或按裙带关系,选择日后传位的“意中人”,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影响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削弱党支部的战斗力。
2、班子内部难协调。由于“两推一选”拓宽了选人视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人进入班子,致使班子结构参差不平,“窝里斗”现象时有发生,班子内部难以协调,党的“三力”明显削弱,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宗族影响难消除。实行“两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群众的参与权,群众的信任度对一些宗族党员也敲了警钟。但对一些宗族势力较强的村支部,由于最后选举决定权在党内,即使不是候选人,只要宗族人数多,照样在正式选举时通过联名办法当选为支部成员;同样,党委推荐的候选人,因正式选举党员票数过不了半数,也照样无法当选。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会使这些村原已存在的宗族派性意识进一步深化,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不稳定因素。
4、有关政策难统一。由于个别基层党委在“两推一选”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注意学习《党章》及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致使在选举中出现与国家政策法律相抵触的现象。如:在“两推一选”的村级支部班子成员中,有些支委违反计划生育的有关条例,而且整个面广人多,这些现象的存在,势必造成党委工作的压力。
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村级组织换届的思考
1、强化宣传。村党支部换届三年一次,“两推一选”又是新生事物,许多党员初次接触,不了解,不理解,造成对抗心理。因此,各级党组织除了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强化对“两推一选”的宣传外,应把“两推一选”纳入经常性党员的学习教育的一项内容,使之形成共识。
2、进一步完善程序。一是任职条件要实行公示。支委及书记任职条件除广播、电视、会议上宣传外,应在各村的公开栏中张榜公布;二是候选人建议名单要公示。乡镇党委除了对候选人进行全面考察和资格审查外,要对初步确定的候选人,分别在所在村的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三天为宜,并设立意见箱和镇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三是正式选举,正式候选人应进行演讲答辩。通过正式候选人与党员面对面进行答辩提问,使每位党员明确候选人当选后的工作打算、目标,便于对候选人当选后进行有效监督,促使他们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3、大力发展党员,进一步壮大党员队伍。发展党员除了不降低标准、条件,严格程序外,对于一些家族把持比较严重村党支部,发展对象可以通过办学习培训班或介绍到企业支部的办法,发展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同志入党,然后介绍到村里;对一些年龄偏大的支部,把发展年轻同志入党作为阶段性工作列入党委工作目标,实行培养责任到人;同时,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加大清退不合格党员力度,真正做到入口、出口畅通。
4、加大行政村的调整力度。乡镇党委、政府要把行政村的调整作为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行政村的合并,扩大党员队伍。一是可减少宗族势力对村支部的把持;二是便于能人党员脱颖而出;三是有利于强村带弱村,促进村级经济的发展,减少空白村。
5、要与下派任职等有机结合。对一些薄弱村,矛盾突出的村和无能人党员的村,在村“两推一选”中只选支委,党支部书记可以实行能人回请、外聘或下派任职等方式配置,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同时也确保村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建议
1、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早在党的八大前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构想,他在分析了代表大会不经常召开和非常任制的缺点后指出:要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人民代表大会那样。”长期以来,由于党代表大会实行非常任制,从而限制了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对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保证各级党代会真正成为本级“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改变目前党代会行使权力不充分、与权力行使者联系不紧密、监督也不到位的状况。二是有利于实行集体领导,改变党的权力过于集中于党的某一个机关,过于集中于少数人或个别人手里的状况,防止个人专断。三是有利于发挥党内民主,改变党员代表不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监督作用的状况。四是有利于党代会行使权力监督职能,改变对党内重大事项缺乏及时、深刻了解和知情的状况。五是有利于加强制裁权,改变党代会没有处置权的状况。实行常任制后,除了例行听取工作报告外,还可以通过受理控告、申述、议案,指定听取党的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专门报告以及个人的有关情况说明,对党员领导干部实行质询、弹劾、撤职,对党组织决定或决议实行否定、撤销等手段来强化其处置权和制裁权,以权利来制约和监督权力。
(二)改进党内选举制度,增强授权透明度。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最主要的是通过有关具体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充分体现选举人(包括党员选举党代表以及党代表选举领导人)的意志,改变由少数人主导的形式化选举的倾向,避免和防止以“选拔”代替“选举”的现象。为此,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自下而上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包括党代表和领导人的选举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展开,至少可以从基层做起。如乡镇党委书记由党委提名,全体党员投票选举;乡镇长由选民投票推荐候选人,等等。二是坚持和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各级党代表和领导人的选举都可以不断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差额的比例,并由预选差额逐步向正式选举差额过渡。不仅地方党委常委可以实行差额选举,而且党委副书记也可以实行差额选举。三是逐步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主要是要规定党员和代表提名的原则和比例,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候选人提名制度。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案是由主席团提出足够的差额人选,另一种方案是畅通代表提名渠道,但增加联合提名代表人数。四是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采取一定的方式安排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报告个人重大事项,作出廉政承诺,回答选举人质询等。五是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除它们的派出机构和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一律由选举产生,不得以任命或变相任命取而代之。对于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除遇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应在任期内随意调动或委任他职。六是适当制定一些强制性规定,确保选举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参加选举,对干扰、操纵、破坏选举的行为,作出必要的具体的禁止性规定,以建立起责任追究和惩罚制度。
(三)逐步建立弹劾罢免等制度,加强对党内用权的监督。尽快建立党员代表大会听取、收集和反映党员群众意见的听政制度,同时,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向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提供其活动档案制度,以利随时了解、掌握领导层活动细节,为弹劾制、罢免制的实行奠定基础。尽快建立和实行严格的弹劾制度和罢免制度。要制定实施细则,对弹劾、罢免的内容、程序以及适用范围和对象等作出具体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要下放弹劾、罢免权限,弹劾、罢免权应下放到下级机关或下级纪检部门。下级机关或下级纪检部门对上级机关的某个部门提出弹劾,上级机关必须受理,弹劾必须到位,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四)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完善专门监督制度。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一样,是以权力的授受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也就是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为了使党的各级委员会本身的监督能够确实成为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必须解决好与权力授受相关的两个问题。其一,按照现行体制,在地方党委中书记由全委会选举产生,从而向全委会负责,而不是由常委会选举产生,向常委会负责。这样,常委们虽然对书记最了解,便于监督,但在权力关系上又难以监督;全委会不经常召开,对书记的监督也很难实施,这是一个现实的矛盾。为了从体制上和权力关系上解决这个矛盾,可考虑书记改由常委会选举产生。其二,不管是哪一级的书记,虽然都由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有事先指定的成份和因素。这意味着他们的权力另有来源,即通常所说的来源于“上面”,而非完全来源于选举人。这样一来,即使是委员选举出来的书记,实际上也不向委员会负责,不受委员会及常委会监督。因为权力来源于哪里,就向哪里负责。所谓“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往往解决不好,根源主要也就在这里。因此,应该下大力气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总之,认真研究、总结和借鉴乡村民主选举的成功经验,切实理顺权力授受关系,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权力关系在不同程度上被搞得比较模糊甚至颠倒的现象,并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保证,这是推进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