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贫困地区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探析
贫困地区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探析
张 跃(通道县党校)
摘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计划生育工作已开展了三十余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一些贫困山区如我们通道县地区,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依然得不到长足进步,广大基层干部谈“计”头疼,广大群众谈“计”色变。可以这么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贫困山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将依然是困扰中国人口问题的首要难题,能否彻底突破制约因素,从而推动贫困山区计划生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 计划生育工作 制约因素 解决方案 探析
2011年11月份通过对通道县溪口镇十个行政村及镇计生办的实地调研,溪口镇截止2011年9月份的计生工作的情况是全镇总人口为12880人,出生人口184人,计划外出生为2人,出生率14.66‟,计划生育率98.91%;落实“四大”手术119例,其中结扎65例,上环45例,取环4例,人工引产4例,皮埋1例;死亡40人,自然增涨率11.48‟;一孩出生109人,一孩率59.23%;二孩出生75人,二孩率40.76%;多孩0,多孩率0%;节育率82.61%;手术及时率90%;性别比率85.85%。一年来,虽然全镇的计生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目前溪口镇的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还有很多薄弱环节,预计2012年将是溪口镇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计划外的隐患都将在2012年爆发出来,计生压力比较大。二是相当多的群众生育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农村独生子女户比例较低。三是巩固目前的低生育水平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基层组织作保障。但目前少数村组计生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工作需要还很不适应;一部分村级组织还不能担负起计生工作的责任,计划生育观念有所淡化,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有所减弱;一些计生宣传员、送药员工资没有保障,既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又危及到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离婚、再婚及非婚生育、未婚生育等现象增多,而相应的治理措施跟不上去。四是计生服务网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计生医学监护、医学随访、查孕、查环工作不能正常开展。通过对溪口镇计生工作的实地调研,立足通道县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和制约计划生育事业顺利开展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可以用以下三点来进行概括。
一、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难以突破的客观环境瓶颈
地域相对广阔但人口稀少、自然资源馈乏,人均占有耕地量较大但立地条件和耕作环境较差,生产投入和劳动强度超高但劳动收益偏低,再加上滞后的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都是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客观现实。尽管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让部分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改善,但要从根本上改天换地,依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苛刻的生存条件、沉重的生活压力、超负荷的生产强度直接决定了强壮的男劳力在家庭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因客观环境的制约而成为一种必然。
二、秉守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难以突破的主观认识瓶颈 在贫困地区相对迟缓的经济发展步伐,一时难以突破的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闭塞的交通和信息„„许多群众长期生存在这样一种近乎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中,他们很少有机会介入社会大环境,去身体力行地接触、认识、体味外界的文明与发达,也就同样难以深切感受到来自社会大环境中关乎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与压力,因而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极其有限,思想和精神状态转变很慢。生活现状决定了他们只能从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出发,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与艰苦的生存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一代一代传承和沿袭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根深蒂固的生育意识。尽管他们也无可例外地抱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理想,但从主观上,从行动上却又没有为这个理想付出或者想付出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在他们的心理上,首先考虑的是要生一个能传宗接代和能在有朝一日赡养自己的儿子,其次才会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儿子成“龙”,女儿成“凤”。这种落后的思想认识和生育观念是具有它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成因的,如果他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没有突飞猛进的变化,那么这种从主观认识上对计划生育工作所构成的瓶颈就很难在短期内突破。强行上路的工作方法有可能会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但更多的则是形成和加深党、干群关系间的裂痕。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难以解除的心理顾虑瓶颈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1]目前,正值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农村原有的养老模式的某些功能不断弱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养老保障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散居五保户较多,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比较突出,这直接导致广大群众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时的顾虑心理,“养儿防老”的思想成为一种必然。大多数山区农村,养老院等养老保障机构的分布平均每个乡镇尚达不到一处,一些无子女赡养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只要手里有钱,家里有粮,虽然孤单,倒也可以自食其力,但如果体弱多病,年迈无力,身边又无人依靠,即使有钱,有粮,但饭无人做、衣无人补、水无人挑、油无人买、疾病无人管、寒暖无人理的艰难现状不能不让身受者苦不堪言,旁观者顾虑重重。
以上三点,是制约像通道县这样的贫困山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三大瓶颈。综合分析,这三大瓶颈又同时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这根总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又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样,群众思想认识程度的提高与农村养老保障机构、机制的健全,也要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同时,以上三点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彻底突破制约因素,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在贫困山区的深入开展,必须立足小康新农村建设这个前提,以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政府投资为引导,认真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不断改善贫困山区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针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加大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为贫困山区改天换地的大魄力、大手笔,着力于“安居”工程、水利、农田、生态以及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建设,彻底改变贫困山区耕地靠牛驴、运输靠人力、柴禾靠人砍、水靠人挑、走路只靠两条腿以及“春种一料子,秋收一抱子”的落后面貌,有效改善生存条件,缓解生活压力,提高生产收益,将劳动强度降低到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能够承担的限度。
二是对部分人口居住过于分散、条件过于苛刻,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效益过低的地区,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工程。
通过以上努力,创造出适宜山区农村群众生存的人居环境,解除他们“没有强壮男劳力就无法生存”的顾虑,从而突破客观生存环境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宣传工作浮于表面、沦于形式的问题,多层次深入宣传,多方位引导教育,促使群众生育观的快速转变
近年来,贫困山区的基层政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收效不甚明显;利益导向机制也初步建立健全,并顺利运作,但大部分群众依旧秉守着传统的生育意愿。其原因在于,目前,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重心基本上被单纯地定位在宣传标语的刷写、宣传墙与宣传碑的制作以及宣传资料的发放和各种宣传媒体的操作上,而群众对这些千篇一律的宣传往往是不屑一顾的,这会儿看,一会儿忘,对单板的政策说教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基本起不到震撼人心,引起共鸣的效果。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要想方设法使宣传方式深入人心,关键是摸清群众心理,采用群众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方式。我们不妨站在一个对计划生育工作怀有“对立”情绪的群众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才能让单板的政策宣传变成活灵活现的“故事”,从而诱发其心灵的感悟与震撼,共振和认同;二是要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要在抓好标语宣传、媒体宣传、阵地宣传、网络宣传、专干访视入户宣传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组织群众评论身周有关计划生育的人和事,召开以“计划生育该如何搞”、“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好处多”等等为主题的座谈会,举办以“我为计划生育做什么”等为主题的演讲赛和计划生育相关政策法律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以群众为主体的活动的开展,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和法规常识,主动考虑计划生育相关事宜,从而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用周边发生的事教育群众,利用群众中的开明分子向群众宣传。每一个地方都有一部分思想素质较高、认识超前、对计划生育政策吃得透、认得清、并能主动配合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群众,而这些人也大多是乡间邻里的姣姣者,具有较高威信。而对计划生育工作缺乏理解和认识的群众,往往对基层政府的计划生育工作者怀有戒备和疑惧心理,同样的事件,同样的理论由喜欢与信任的人口中说出来和由不喜欢、不信任的人口中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不妨组织和发挥群众中开明分子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其他群众,达到扶持和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总之,社会成员思想认识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贫困山区农村,要彻底突破群众落后的主观认识对计划生育工作形成的瓶颈制约,宣传教育工作是关键。只有宣传载体丰富多样,教育方法深入人心,才能促使群众狭隘个人主义和传统守旧主义的生育观向适应形势、适应和谐发展大局、顺应政策要求的方向转变。
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从“人”开始把贫困山区农村推向社会化和现代化进程
人类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同样,贫困山区计划生育事业的顺利推进有赖于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是要把贫困山区素质较低、思想认识落后的群众由自己所生存的贫穷、落后的环境中推向文明发达、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接受熏陶、磨练和社会再教育,从而完成他们的“涅槃”与重生[2]。
一是要加大贫困山区农村人口再教育力度。要以农民文化夜校、村(社区)人口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工培训中心等为基地,采用政府投资引导、村组集体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以群众所欠缺的和所需要的文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为重点内容,积极实施农村人口再教育工程,尤其要加大农村人口中青壮年群体的办事创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通过再教育,有效强化贫困山区人口素质,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必要的人文基础。
二是要多层次多渠道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目前,贫困地区农村的育龄群众纷纷涌向外地打工、经商、办企业,这对计划生育工作的作用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由于目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给部分逃避计划生育的流出户以可乘之机,造成大量的计划外出生;但另一方面,农村的育龄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一旦走出贫困山区那个狭隘的小天地,步入文明开放程度较高的社会大环境,他的思想素质和认识观念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被迫实现了由狭隘落后向文明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所造成的必然。在农村是以“力”求食的,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畜牧业和短期务工等,越是强壮的劳动力,付出劳动越多,他的收获就会越大,所以,强壮的男劳力在农村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是以“智”求食的,只要有较高的智商,较全面的素质或较高的技能与本领,即使肢体残缺也能获取较高的收入,强壮的男劳力若智商不高、素质较低又没有一技之长,就只能从事一些出大力赚小钱的行当,所以,城市生活中强壮的男劳力显得很微不足道。而进城的农村青年一旦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他的生育观念的重心就会由千方百计生一个能传宗接代的“儿子”,转向千方百计生育和培养一个智力健全、素质较高、能适应社会发展、成就大业的“儿女”。(2)新环境中所接触的社会群体的不同于己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潜移默化作用所造成的必然。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居民的生育观念都是较进步的,进城的农村青年一旦熟悉了这个环境,就会在潜意识地比较中发现自己与周围人群的差距,从而潜意识地模仿,企图缩短这差距,进而将自己迅速而全面地融汇为其中的一员,他的生育观念在大环境的熏陶中也就顺利地得以转变;(3)不同于农村的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所造成的必然。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来说,新的生活环境给他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更沉重的压力,高度的现代文明、激烈的生存竞争、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一切都在逼迫着他们不得不考虑子女的抚养成本和未来生活,从而被迫地改变自己落后的生育观念。
综上所述,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一方面是将农村人口从贫困山区中农业这个高生产强度、低投入低收益的行业置换出来,去从事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效益较高的行业,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是将农村人口从贫困山区这个狭小、封闭、落后的生活环境中推向文明、现代化程度较高、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将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精神风貌较差的农村群体通过社会环境的熏陶,转变成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群体,然后通过这个新群体来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具有可观的社会意义。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贫困山区农村群众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顾之忧
“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摘自《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从贫困山区现状出发,除了继续发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农村“两户”养老保险等养老制度以及现有的养老机构的作用外,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更全面的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即以农民个人养老为起点,充分发挥个人、集体、家庭、社会和政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力度,考虑以村为单位建起养老院,扩大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对“有女无儿”且无人赡养的农村老年夫妇相对放宽入院条件。通过不同渠道满足农民的养老保障要求,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彻底消除他们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时的后顾之忧。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贫困山区农村计划生育问题直接影响着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在新时期,要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事业的深入开展,就必须立足实际,正视现状,树立起人口工作与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的理念,找准症结,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维庆《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思考》[M] 2001,(7);[2]常勇杰 刘云嶸《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状况及评价》[J] 2002,(8)。
第二篇:浅谈计划生育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建议-李晓明
浅谈计划生育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在一些贫困地区,广大基层干部谈“计”头疼,广大群众谈“计”色变。
立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现状,影响和制约计划生育事业顺利开展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可以用以下三点来进行概括。
一、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
地域相对广阔但人口稀少、自然资源馈乏,人均占有耕地量较大但立地条件和耕作环境较差,生产投入和劳动强度超高但劳动收益偏低,再加上滞后的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都是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客观现实。尽管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让部分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改善,但要从根本上改天换地,依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苛刻的生存条件、沉重的生活压力、超负荷的生产强度直接决定了强壮的男劳力在家庭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因客观环境的制约而成为一种必然。
二、秉守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
相对迟缓的经济发展步伐,一时难以突破的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闭塞的交通和信息……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长期生存在这样一种近乎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中,他们很少有机会介入社会大环境,去身体力行地接触、认识、体味外界的文明与发达,也就同样难以深切感受到来自社会大环境中关乎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与压力,因而他们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极其有限,思想和精神状态转变很慢。生活现状决定了他们只能从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出发,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与艰苦的生存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一代一代传承和沿袭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根深蒂固的生育意识。尽管他们也无可例外地抱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理想,但从主观上,从行动上却又没有为这个理想付出或者想付出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在他们的心理上,首先考虑的是要生一个能传宗接代和能在有朝一日赡养自己的儿子,其次才会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儿子成“龙”,女儿成“凤”。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农村原有的养老模式的某些功能不断弱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养老保障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散居五保户较多,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比较突出,这直接导致广大群众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时的顾虑心理,“养儿防老”的思想成为一种必然。大多数山区农村,养老院等养老保障机构的分布平均每个乡镇尚达不到一处,一些无子女赡养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只要手里有钱,家里有粮,虽然孤单,倒也可以自食其力,但如果体弱多病,年迈无力,身边又无人依靠,即使有钱,有粮,但饭无人做、衣无人补、水无人挑、油无人买、疾病无人管、寒暖无人理的艰难现状不能不让身受者苦不堪言,旁观者顾虑重重。
针对以上三点制约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完善一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加大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为贫困地区改天换地的大魄力、大手笔,着力于“安居”工程、水利、农田、生态以及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建设,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耕地靠牛驴、运输靠人力、柴禾靠人砍、水靠人挑、走路只靠两条腿以及“春种一料子,秋收一抱子”的落后面貌,有效改善生存条件,缓解生活压力,提高生产收益,将劳动强度降低到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能够承担的限度。二是对部分人口居住过于分散、条件过于苛刻,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效益过低的地区,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工程。通过以上努力,创造出适宜山区农村群众生存的人居环境,解除他们“没有强壮男劳力就无法生存”的顾虑,从而突破客观生存环境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宣传工作浮于表面、沦于形式的问题,多层次深入宣传,多方位引导教育,促使群众生育观的快速转变
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收效不甚明显;利益导向机制也初步建立健全,并顺利运作,但大部分群众依旧秉守着传统的生育意愿。其原因在于,目前,计划生育 3
宣传工作的重心基本上被单纯地定位在宣传标语的刷写、宣传墙与宣传碑的制作以及宣传资料的发放和各种宣传媒体的操作上,而群众对这些千篇一律的宣传往往是不屑一顾的,这会儿看,一会儿忘,对单板的政策说教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基本起不到震撼人心,引起共鸣的效果。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要想方设法使宣传方式深入人心,关键是摸清群众心理,采用群众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方式。我们不妨站在一个对计划生育工作怀有“对立”情绪的群众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才能让单板的政策宣传变成活灵活现的“故事”,从而诱发其心灵的感悟与震撼,共振和认同;二是要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要在抓好标语宣传、媒体宣传、阵地宣传、网络宣传、专干访视入户宣传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以群众为主体的活动的开展,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和法规常识,主动考虑计划生育相关事宜,从而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用周边发生的事教育群众,利用群众中的开明分子向群众宣传。所以我们不妨组织和发挥群众中开明分子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其他群众,达到扶持和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总之,社会成员思想认识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贫困地区农村,要彻底突破群众落后的主观认识对计划生育工作形成的瓶颈制约,宣传教育工作是关键。只有宣传载体丰富多样,教育方法深入人心,才能促使群众狭隘个人主义和传统守旧主义的生育观向适应形势、适应和谐发展大局、顺应政策要求的方向转变。
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从“人”开始把贫困地区农村推向社会化和现代化进程
贫困地区计划生育事业的顺利推进有赖于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是要把贫困地区素质较低、思想认识落后的群众由自己所生存的贫穷、落后的环境中推向文明发达、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接受熏陶、磨练和社会再教育。
一是要加大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再教育力度。要以村(社区)人口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工培训中心等为基地,采用政府投资引导、村组集体组织、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以群众所欠缺的和所需要的文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为重点内容,积极实施农村人口再教育工程,尤其要加大农村人口中青壮年群体的办事创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通过再教育,有效强化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必要的人文基础。
二是要多层次多渠道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目前,贫困地区农村的育龄群众纷纷涌向外地打工、经商、办企业,这对计划生育工作的作用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由于目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给部分逃避计划生育的流出户以可乘之机,造成大量的计划外出生;但另一方面,农村的育龄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一旦走出贫困地区那个狭隘的小天地,步入文明开放程度较高的社会大环境,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接触的社会群体的不同、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已改变,使他的思想素质和认识观念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被迫实现了由狭隘落后向文明进步的转变。
综上所述,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一方面是将农村人口从贫困地区中农业这个高生产强度、低投入低收益的行业置换出来,去从事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效益较高的行业,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是将农村人口从贫困地区这个狭小、封闭、落后的生活环境中推向文明、现代化程度较高、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将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精神风貌较差的农村群体通过社会环境的熏陶,转变成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群体,然后通过这个新群体来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具有可观的社会意义。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群众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顾之忧
从贫困地区现状出发,除了继续发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农村“两户”养老保险等养老制度以及现有的养老机构的作用外,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更全面的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充分发挥个人、集体、家庭、社会和政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力度,考虑以村为单位建起养老院,扩大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对“有女无儿”且无人赡养的农村老年夫妇相对放宽入院条件。通过不同渠道满足农民的养老保障要求,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彻底消除他们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时的后顾之忧。
大新庄村村官 李晓明 2012年2月23日
第三篇:浅论贫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出路
浅论贫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出路
------以隆林县乡镇经济发展现状为例
李塬*
(中共隆林县委党校广西百色隆林 533400)
摘要: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乡镇经济的发展水平反映出的是是所在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强弱以及下辖农村的经济水平高低。
关键词:乡镇经济;县域经济;制约因素;出路;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难点在农村, 重点在乡镇, 工作突破口与发展潜力也均在乡镇。因此,如何发展以“乡镇增财力、农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益”为重点的乡镇经济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一、贫困地区乡镇经济发展定位应以“农”为核心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一些贫困乡镇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往往都把眼光盯向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等非农产业,而漠视农业。因此,贫困乡镇的经济发展应以“农”为核心。特别是要积极发展三高(科技含量高、产量高、收入高)农业;建立和发展以当地特色和有竞争力的绿色、无污染农副产品的粗加工、精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或生态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建立绿色市场等。要将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农村现代化,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进行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将小城镇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次区域生活居住区。
二、制约隆林县乡镇经济发展因素
(一)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不容乐观
隆林县各乡镇自然环境差异大, 各地土质、水肥、农业气象(自然气候)、水利设施、乡村公路等级等等生产条件不同, 农业产出效益普遍低,农村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滥施农药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二)交通运输条件依然落后
“十一五”期间全县虽然已经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通公路里程达到1685公里,通等级公路达到* 李源男汉族 广西百色人中共隆林县委党校助理讲师法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基层法制、新农村建设
1151公里,建成扶贫屯级路208条855公里,全县100%行政村通公路。特别是隆百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翻开隆林高速路的新历史。但是由于养护问题,多数农村公路只能勉强通摩托车和小货车、小客车,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各种物资的运输和流通。
(三)低下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制约了农户发展经济的潜力
农村基层组织没有完全发挥相应的作用,前几年好不容易起来的农民组织开始松懈和薄弱,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 其发展得益于产业组织创新,而在许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或村庄, 农民组织化程度一般都很低,农户分散、生产不稳定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某镇村的采访中发现, 村民们认为当地虽然人均土地面积较小, 但是自然条件也适合于发展一些果类、竹子等果木产业, 曾经也有农户自己探索过,政府也扶持过一些农户生产, 但由于当时正值市场不景气、以及天灾的影响, 使得这些尝试没能成功。导致农户一般很少敢上马新的项目, 对乡镇干部的动员也缺乏基本的信任。一些村民们也感到自身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迫切希望能够被组织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组织,以开发本地资源,向外部输出劳动力,或者到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租种土地,但是他们的这种需求没有得到认真的的落实并实施。
三、加快科学发展,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
贫困地区乡镇经济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一)认真落实好党中央的各项惠农村政策
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的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有条件的地方,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实行规模经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的投入。要全面实现丰水之年大丰收,干旱之年不绝收,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医疗卫生落实到位。
(二)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1.要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林果业。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加强高科技投入, 积极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优质烟、有机茶、油茶、蔬菜、水果、优质米等基地建设,扩大和促进主导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质量的提升。大力发展隆林山羊、隆林黄牛、隆林六白猪、隆林菜花鸡等地方优良品种特色养殖,切实做好已获得国家农业部登记备案的隆林山羊地理标志保护,优化网箱养殖,做大做强林下养殖,积极发展金银花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力争走精品林果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把林果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2.要加强职业培训, 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应当积极鼓励镇上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 并做好岗位培训工作, 加强就业培训, 让更多的人走出农村, 带动餐饮、运输、商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简单的劳动输出向技能型输出和多元化输出转变, 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3.壮大特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养殖,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带动乡镇经济发展
抓好城乡规划,实施城镇提质扩容。进一步修编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抓好城市、物流、旅游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县城老城区、新城区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到2015年,县城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达10万人,城镇化率达45%。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编制全县小城镇发展及高速路联线两旁规划,完善以中心镇为重点、其它乡镇驻地及中心村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吸引产业、人才等要素向城镇集中,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住宅向高层集中,打造一批经济强镇(村)和特色乡镇(村),整体提升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四)坚持保护和传承,推动特色民族文化发展,以文化发展带动乡镇发展
着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覆盖城乡的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进地方志修撰工作,支持城镇农村(社区)发展文艺团体,培养乡土文艺人才,促进地方文艺繁荣。逐步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办好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壮族歌会等民族节庆活动,弘扬民族文化。
(五)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是完成乡村电网改造, 提高乡村道路通达程度, 实施农村自来水网建设工程, 加强乡村邮政通信、医疗、教育设施建设等, 建立乡村灾情预报、预防和急救体系;发展乡村气象、地震和测绘事业;鼓励民间投资参与乡镇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建设,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开发经营乡镇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姜长云, 蓝海涛.目前小城镇发展的状况、问题与对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1):46-52.[2]韦东超城市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以广西百色市壮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4
[3]王平.从 新农村运动到 新农村建设.林毅夫访谈[ J ].中国改革, 2005(12): 23-24.[4]刘柏胜.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论,2009(15):102-103.[5]中国共产党隆林各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
第四篇: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对策, 农民, 因素
相关词条:对策, 农民, 因素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当前,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已经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主体、利益是根本、收入是核心。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增长乏力,导致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措施,对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公共财政严重缺位。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方面的缺位。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是9亿多农民通过缴纳各种税费支撑了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事业。为了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少地方只能通过集资、借款等方式建农村校舍。结果,不仅农户而且不少村级组织都因此背上了数额巨大的债务。二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投资的缺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获取农业丰收的最基本的保证。但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有很多欠账,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三是农村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方面投资的缺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贡献率大约在30%左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只有20%至30%,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四是农村社会保障及公益建设方面投资的缺位。目前,绝大多数城市人口已经享受到了较好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以及生活最低保障等方面公共财政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对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公共财政的阳光还远远没有照到他们身上。
2.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一般仍是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大多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较少。这种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导致农民增收的渠道十分狭窄。二是农产品的供需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农产品需求的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追求优质化、高档化、多样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而我国农产品中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而精深加工产品更少,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步,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四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目前农村地区平均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只有0.5公顷左右,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仅大致相当于其1/3。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农产品价格低。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免除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来刺激粮食生产,但伴随着继之而来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使得政府给农民的“好处”很快就会被迅速上涨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抵消”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仍然十分低下。若再扣除农民种田的劳动力成本,几乎很难再有过多的剩余。而且,由于农产品生产上的供需脱节,农产品旺季上市时又常常出现“卖难”现象,甚至有可能导致农民血本无归。
4.城市化进程滞后。中国的城市化不单纯是城市建设问题,更主要的是,它还涉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城镇化的滞后,直接限制了农业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途径,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主要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曾经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自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持续减弱,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年减少。这也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5.城乡“二元化”割据体制。一是地域限制。现行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农村,即使外出打工也被冠以二等公民的印记。二是就业限制。政府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时,往往只考虑城市居民,而没有将农民的就业纳入政策范围。三是社会保障方面的限制。目前除了部分地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小范围的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几乎是一片空白。城乡“二元化”割据体制中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迁徙自由,不公平的就业制度使得农民面临着不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民的未来充满不稳定性。这种不平等的体制使农民增收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
6.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一是发展不平衡。除为数不多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比较好外,大多数地区还缺乏龙头带动。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化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坑农害农现象。四是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建设缓慢,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不配套,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滞后。
7.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匮乏,乡村两级政府和组织基本没有建立起像样的农技推广队伍。二是农业科技缺乏创新机制,农业生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缺少既可以大幅度增产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三是缺乏农业科技推广对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壮年强劳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守乡土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及儿童,缺乏有文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传承人。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这些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技术长期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很难有大的提高。
8.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据有关部门此前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5%、33.9%、46.2%、10.1%、1.3%。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了88.6%。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增加了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难度,加大了他们通过利用新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特色经济的难度,也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等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是要加强监管,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
2.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切忌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二是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下工夫在“优”、“特”、“高”上做文章。“优”就是要抓住良种这个要素;“特”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无公害的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绿色产品并形成优势产业;“高”就是要按照“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加快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加快推广立体种养、耕地套种、反季节生产等生产模式。
3.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93元,而且增长潜力很大。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处于初级发展形态,加工水平和层次不高,没有形成“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产品附加值水平低,最终导致农民增收能力不强。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大力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
4.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民的数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尤其要搞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在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具有大中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搞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小城镇建设放到重要地位。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地发展县城和小城镇,促进人口、经济、建筑、文化、信息等要素在城镇高度集聚和整合,使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形成较强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消除小城镇发展的体制障碍。
5.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正当权益。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是活跃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为了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用工制度改革,解决城市农民工面临的各项问题。一是要加快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和增强农民就业务工的能力。二是要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切实解决他们在土地承包、工资支付以及工伤和职业病保险方面遇到的各种纠纷。三是要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逐步完善各种政策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能够接受并完成必要的义务教育。四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把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需求纳入城市整体制度规划中。总之,要尽最大努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城市务工经商。
6.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当前,在这方面需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适当降低设立金融机构的门槛。要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允许农户建立和发展一些互助性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繁的生活和生产资金需求。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资金大量流出农村,支持资金向农村回流,使金融资金能够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服务。
7.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一是要针对落后和贫困地区的农村,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改变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二是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尤其是要尽快构建科学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搞好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8.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首先,要把充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如,在招聘乡镇公务员和事业人员以及“村官”时,可以尽量多招聘农业专技大学生;在职业高中学校,要尽量多设置相关的农业专业技术课程;在各类农业院校,可以把农村生源学生列入国家学费减免和生活资助范围,吸引更多的青年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把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和专业大户,分期分批组织到培训基地培训;以开展项目的方式实施
农业科技推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等等。
作者: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蔡红霞 来源:《理论前沿》2009年第17期
第五篇:浅析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浅析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
制约因素及对策
-----以会宁为例
摆生富
【摘要】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时期、新阶段,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工作,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依法加强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扎实推进法制化管理进程,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计划生育 依法行政 制约因素 对策 所谓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的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对长期主要依赖行政支持的计划生育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阶段,其工作任务、环境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和阶段性特点。人口和计划生育实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对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新时期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贫困县,计划生育工作虽取得了很大的实效,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一个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四年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中,我认真分析本乡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再通过走访其他乡镇,发现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存在着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一、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基本现状及制约因素
目前由于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素质偏低,以及法律法规制约等因素,造成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群众的思想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这种思想观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虽说200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和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但一部分群众文化水平底,对这些法律法规仍尚不知晓或知之甚少;一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人口计生的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工作程序与之已不相适应。这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执法队伍观念陈旧素质偏低的制约
多年来,广大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干部具有工作时间较长、熟悉基层情况、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协调关系和妥善化解矛盾的
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习惯于就事论事处理问题的不足,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偏低。近年来,虽然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对乡(镇)计划生育执法人员进行了法规知识培训,并为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由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人员调动频繁, 而新调入人员又缺乏工作经验和计划生育法规知识,导致业务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制约
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督,从理论上看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权力机关的监督,二是司法监督,三是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四是社会监督。但事实上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也远没有建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就谈不上计划生育的依法行政,做不到公平、公正、合理,这势必损害群众的利益,造成群众上访等。这也是依法行政的一大制约因素。
三、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的对策意见 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化,人口问题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日益重要,计划生育依法行政问题也日益突出,计生干部应当尽快转变观念,有大局意识、法制意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会用法律的手段、在法制的环境下创造性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尽快解决目前计划
生育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推动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一是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的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是关于公民生育行为的规范,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要使这些法律规范得到普遍自觉遵守,首先必须让广大群众对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清楚的知晓和了解。这就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要做好宣传和教育,这是公民守法的大前提。《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定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为: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也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定。在宣传过程中,执法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应泛泛而谈。比如对广大群众,宣传重点应放在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上,宣传方式采用发放宣传品,刷写标语、进村入户或计划生育宣传车等。以经常性宣传为主,积极探索采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和图片、海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使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二是强化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培训。实施计划生
育依法管理,必须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工作队伍。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机关的效率、效能和效果。在队伍建设上,要抓好计生队伍的整顿,明确奖惩措施。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法制宣传教育的能力和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处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事务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服务的能力,培训时由专管计划生育领导负责,应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重点突出特殊性,即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要进行普遍培训,而对本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要特别培训。由于基层计生专干调动频繁,新调入人员对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不知所措,各村计生专干大都文化程度较底,也对行政执法了解不透彻,这就需要对乡、村计生专干进行经常性培训。通过培训,减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的盲目性。在行政执法中,要坚持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在立案、查证、下达处罚决定书、送达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五个环节中,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规范调查笔录、社会抚养费征收委托书、社会抚养费征收告知书、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证、强制执行申请等执行文书和调查取证、告知权利、作出决定、送达决定书、执行决定书等社会抚养费执法程序。
三是强化对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也是目前计划生育依法行
政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通过行政机关的自查自纠,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要广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使群众了解和维护自身的权利,建立举报查实有奖制度,动员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同时还要逐步推行司法监督,多管齐下,使计划生育依法行政逐步变为阳光行政。通过计划生育行政侵权案件、信访案件、新闻监督案件等的查处,实现计划生育系统层级之间的内部监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制度、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首问负责制、重大信访案件及时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等各项制度。
人口计生工作关乎民生问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德合法权益,这既使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德根本需要,也是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提高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才能尊重人民群众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朱晓明,《徐州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的现状、难点及对策》,载《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2期
2.付伟,《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理论研究的思考》,载《人
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9期
3.于学军,《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载《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第3期
4.龚晓梅,《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2008年5月
5.梁丽,《 浅析如何加强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作者信息: 姓名:摆生富
单位:会宁县新添乡人民政府 职务:计划生育专干
联系地址: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添乡人民政府 邮编:730711 电话:*** 电子邮件:baishengfu1982@163.com QQ:123329676
年3月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