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地质调查局(范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确保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第三条 项目管理原则
(一)法人负责制;
(二)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相结合;
(三)分类分级管理。
第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按工作性质划分为调查类、科研类、综合类;调查类项目按地域划分为大区、跨区域、全国性三类。
第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按计划项目、工作项目设置。项目负责单位分别称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
第六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以下简称“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或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部(以下简称“地科院”)、承担单位三级管理。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设立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应有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机构。
第七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任务下达,设计编制与审查,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资料和成果管理等。
第二章 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职责
第八条 地调局主要负责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及业务推进。
(一)组织编制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计划项目设置方案、年度项目计划和预算建议,明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审定计划项目负责人;
(二)组织计划项目立项论证与评估,审批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编制并下达工作项目任务书;
(三)督促检查项目施工进度、项目质量及经费使用情况;负责项目任务重大调整的审批与重大质量事故查处;
(四)负责项目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的审查、汇总分析;
(五)负责组织计划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和验收,组织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的审查;
(六)负责地质调查成果和资料管理,发布地质调查重大进展和成果信息;
(七)负责跨区域、全国性及海洋地质调查类和综合类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
第九条 大区地调中心主要负责本辖区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地科院主要负责所属单位负责的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
(一)组织新开工作项目论证、续作工作项目评估;
(二)组织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
(三)组织工作项目验收;
(四)督促检查工作项目进度、质量与经费使用情况;
(五)汇总编报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
(六)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汇交地质资料;
(七)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本辖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地质资料接收、保管与服务工作;
(八)承办地调局委托的有关项目管理工作。第十条 实施单位负责计划项目的业务推进。
(一)编制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提出工作项目设置方案,推荐计划项目负责人和工作项目承担单位;
(二)组织编制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续作工作项目评估报告;
(三)指导工作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的编写;
(四)负责工作项目立项论证、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
(五)制定计划项目相关工作技术要求;
(六)指导工作项目实施,组织重大业务问题交流与研讨;
(七)负责实施计划项目,提交计划项目成果; 第十一条 承担单位主要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与业务推进。
(一)负责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续作工作项目评估报告、工作项目设计的编制、优选项目负责人;
(二)负责工作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初审;
(三)负责项目技术、质量及经费管理;
(四)编报工作项目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
(五)受委托组织工作项目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
(六)编制工作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和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七)向实施单位提供相关项目资料和成果;
(八)按规定汇交和保管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第三章 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
第十二条
地调局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充分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审定。
第十三条
地调局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确定计划项目与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会同实施单位,在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落实计划项目任务。实施单位编制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工作项目设置建议,推荐承担单位,经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审核,报地调局。第十四条 地调局组织专家对新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对续作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地调局根据论证结果,下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意见。
第十五条 承担单位主要以委托形式确定,具备条件的项目以竞争的方式选定。中央和地方公益性队伍、行业队伍及院校以委托形式为主。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新开工作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续作项目编制评估报告,经实施单位审核后,提交组织论证单位。
第十六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以计划项目为单元组织新开工作项目论证,续作工作项目评估,邀请相关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七条 地调局根据项目论证结果,编制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向社会公示,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八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部审定的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编制年度项目预算建议,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九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年度项目计划,印发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主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和地调局机关有关部室,抄送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
任务下达
第二十条 任务下达采用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批复和工作项目下达任务书的形式。
第二十一条 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经地调局审定后,向实施单位下达计划项目批复意见,抄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
第二十二条 总体实施方案批复意见包括计划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总预算、计划项目负责人、成果提交时间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地调局组织编制工作项目任务书,下达承担单位,抄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实施单位和工作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工作项目任务书包括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成果资料提交时间、经费预算等内容。
需提交阶段性成果的项目,在任务书中应明确提交的阶段性成果的名称和时间。
第五章 设计编制与审查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依据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意见,修改完善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报地调局备案。第二十六条 承担单位依据工作项目任务书,在实施单位指导下,编制新开工作项目总体设计或续作工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第二十七条 工作项目总体设计由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以计划项目为单元组织评审。工作项目总体设计或年度工作方案经承担单位初审后,报组织审查单位。部分项目的设计可委托承担单位评审。
第二十八条 组织审查单位对新开工作项目总体设计书,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进行审批。
第二十九条 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以会审形式为主。
采取会审形式的,评审意见在专家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并与承担单位交换意见。
采取函审形式的,评审意见由组长根据专家书面意见综合后,提交组织审查单位。
第三十条 设计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对设计质量评定等级。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不合格等级的设计重新编写后,需重新评审,重新评审的设计,不能评为优秀等级。
第三十一条 组织审查单位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向承担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三十二条 承担单位按照设计评审意见书,完成设计书的修改,并提交组织审查单位。组织审查单位审核后,向承担单位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
第三十三条
组织审查单位在工作项目设计审查结束后,向地调局报送设计审查工作总结。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承担单位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承担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项目培养人才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三十五条 承担单位应对项目质量和原始资料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经费监管。项目组对原始资料进行100%的自检和互检。
第三十六条 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业务指导,适时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研讨。
第三十七条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监督辖区内项目实施,地科院负责监督所属单位内项目实施,对项目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其中,质量抽查和经费使用情况抽查比例不低于当年工作项目总数的20%。
第三十八条 地调局对项目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当年工作项目总数的10%。
第三十九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工作报告分为技术、统计、财务报告及专报。
第四十条 技术报告分为半年报、年报。承担单位按项目属地原则报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所属单位报地科院,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汇总后报地调局。全国性、跨大区、综合性项目由实施单位报地调局。
第四十一条 统计报告分为季报和年报。承担单位按项目属地原则报大区地调中心,由大区地调中心审查汇总后,上报地调局。地科院所属单位承担的项目向地科院报送,由地科院审查汇总后,上报地调局。地调局局属单位(除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所属单位外)、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承担的项目直接报地调局。
第四十二条 财务报告为年报。按单位属地原则由工作项目承担单位报大区地调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审查汇总后报地调局。地调局局属单位、行业地勘单位报地调局。
第四十三条 项目有重大进展的,由承担单位以专报形式报地调局,抄报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
第四十四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名称、工作年限、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地区、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进行调整的,由承担单位以书面形式提出调整申请,经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签署意见后,报地调局审批。其他变更报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审批。
第七章 野外验收
第四十五条 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应在现场进行野外验收。野外验收主要是核实野外工作量完成情况、野外工作质量及野外工作设计执行情况等。
第四十六条 野外验收工作由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也可委托工作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验收。
第四十七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结束前,向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提出野外验收申请。
第四十八条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根据野外验收申请,会同实施单位,确定验收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承担单位应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资料,并提供便利。
第四十九条 野外验收结束后,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组织验收单位审核后,向被验收单位下发验收意见书。
第五十条 验收意见明确需要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野外工作,并向组织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组织验收单位认可后,方可转入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五十一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验收结束后,须向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第八章 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
第五十二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评审与验收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地调局负责下达年度项目成果评审和验收计划,实施单位、承担单位按计划规定时间提交成果。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为工作项目成果组织评审和验收单位。地调局为计划项目成果组织评审和验收单位。实施单位为工作项目成果评审负责单位。
第五十三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应按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工作项目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及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报组织评审单位评审和验收。
第五十四条 成果报告评审和项目验收主要依据计划项目总体方案、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任务变更批复意见、野外验收意见书及有关技术标准等。
第五十五条 综合性、科研类项目在成果报告评审和验收前,组织评审单位应对野外记录、测试数据等原始资料进行核查。含有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的项目,评审前应进行专门测试验收。
第五十六条 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分别评审。成果报告评审应形成专家书面评审意见,并对报告质量进行等级评定。质量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不合格等级的报告应重新编写和评审,重新评审的成果报告不能评定为优秀等级。
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应形成审查验收意见书,明确验收结论:通过或不通过。第五十七条
组织评审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审查验收意见,向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五十八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按照评审意见书,完成成果报告修改,送组织评审单位。组织评审单位审查合格后下发审查意见书。
未通过审查的,通知承担单位限期修改,重新上报审查。第五十九条 批准中止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批复意见编写阶段报告或总结,提交组织评审单位评审和验收。
第六十条
项目验收单位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做出验收结论:通过或不通过。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技术和经费管理情况、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益等。
项目验收可与成果报告评审或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验收同时进行。
第六十一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成果登记申请。地调局收到申请后,对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
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并颁发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证书。不合格需重新申请。
第九章 资料和成果管理
第六十二条
承担单位应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向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汇交项目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同时,具有明确地域项目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大区地调中心提交。
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按照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十三条 确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提交地质资料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地调局提交书面延期申请。
第六十四条
地调局在网站或媒体不定期发布地质资料信息,向社会提供服务。已完成审查验收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含年度阶段性成果)的地质资料,应及时提供利用服务。
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应履行审批程序,符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六十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地调局所有。实施单位、承担单位、项目组成员享有署名权,具有获得奖励等权利。
第六十六条 发表论文和专著、成果宣传等应注明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专著应向中国地质图书馆上缴一份。
第六十七条 计划项目形成的成果,视工作项目成果贡献大小,享有相应的署名、获得奖励等权利。
第六十八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中形成有价值矿产地的处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九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奖励制度。设立地质调查成果奖,定期进行评审。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实行项目承担单位信誉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重要环节审计跟踪监督制度。定期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七十一条 建立地质调查项目专家库,实行专家信誉管理。
专家在参加立项论证、设计审查、质量检查、野外验收、成果评审等活动中,实行回避制度。
第七十二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第七十三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无故未按期完成工作计划,不汇交地质调查资料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新开项目等处罚。
第七十四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有关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地调局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承担地质调查项目资格等处罚,违反国家法律的,交由有关部门处置。
第七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第七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国土资源部2017年宣讲材料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中国地质调查局
继承李四光精神
在地质科技创新中继续前行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干部
白嘉启
现在,全党、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作为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和拥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要认真深入学习,坚定自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用《准则》、《条例》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我们还要了解当前国家经济和科技战线的形势,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清楚国家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贯彻六十九大精神充分体现在科技工作之中,体现在科技创新工作之中。
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切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作,曾经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2016年5月30日,他在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者指出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的一个基础行业。地质科学、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继承李四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部建立,在党的领导下,在李四光、黄汲清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指导和带领下,一批批热血青年,怀着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来到地质部,参加到侦查地下情况、寻找矿产资源的队伍中来。65年来,数十万地质人肩背背包、手持铁锤,攀高山,走大川,巡戈壁,踏荒原,斗酷
暑,战严寒,风餐露宿,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天山脚下到横断山脉,从昆仑雪峰到南岭之颠,从茫茫戈壁到武夷群山,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之滨,他们迈开双脚,走遍了祖国大地。他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努力为国家找寻矿产资源。65年来,我们的师长和父兄们孜孜以求,探索着诸多地质科学问题:原始地球是什么模样?大洋-陆地如何变迁?古生物群大爆发的原因,鱼-龙-鸟演化的过程;海进海退的规律,岩浆岩的成分是什么?火山爆发的作用与机制,沉积岩地层层序的变化规律,变质岩经历的长久变质作用;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碰撞的机制;构造要素的组合特征,构造体系的形成过程;岩层为什么会断裂?莫霍面是怎样在地壳下延伸?岩体内应力如何聚集,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石油天然气埋藏在哪里?金属矿床又是赋存在什么地方?年年岁岁,地质科技人员踏遍荒山去实地观察地质现象,心无旁骛地研究这些问题,专心致志地进行各种精密复杂的实验。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地质科技人员肩负国家重托,走出国门,考察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同时邀请各国专家来华开展广泛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舞台占领了一席之地。
(1977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分配到李四光亲手建立的地质力学研究所,作为千千万万地质科技工作者
中的普通一兵,从那时开始,也参加了一些地质科技项目,主包括:
1、“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国家重点项目”中的 “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研究”课题工作;
2、“中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中的“西藏南部羊卓雍湖、普莫雍湖热流测量与研究”课题工作;
3、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阿里地区朗久地热试验电站地热地质研究”工作;
4、“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沙雅隆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移聚的关系研究”;
5、“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古地温演化研究”;
6、“江西万年虎家尖银金矿区及其外围控矿构造及找矿方向研究”课题;
7、“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及对地质发展的控制作用研究”;
8、“辽河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及油气有利区预测”课题等十几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
65年来,一代代地质人完成了国家数百上千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国家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找到了富饶的矿产,取得了累累地质硕果和辉煌的科研成绩。
所有这些都是在李四光等老一代地质学家的爱国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指引下取得的,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继承李四光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李四光精神是什么精神?她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精神:
(一)爱国主义精神(或者称为科学救国精神)幼年时李四光立志救国强国,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造船机械,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期间追随孙中山,加
入同盟会,成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创始会员。孙中山十分赞赏他的志向,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年李四光学成回国,辛亥革命后,他被推选为武汉军政府实业司司长要职。当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他为振兴国家工业,于1913年又赴英国留学,改学地质专业。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婉拒导师挽留回国,1920年受蔡元培邀请,担任了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他又相继担任了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大学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要职,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潜心地质研究,取得《中国地质学》等突出研究成果。抗战胜利后,由于他不满国民党反共内战政策,拒绝蒋介石高官利诱拉拢,再度出访英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收到郭沫若转交的周恩来信函,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在英国的李四光归心似箭,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外国势力重重阻拦,毅然捻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经半年多时间返回祖国,投身国家建设。
(二)服务国家精神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他主持和领导的工作,以及他本人全力开展的研究,都是紧紧围绕国家的建设而开展的,都是为国家的需求而服务的。
1.寻找石油资源
新中国的建设,石油资源是首当其
冲的需求,然而当时中国一直被贫油论笼罩着。而李四光根据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意见,早在1928年,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说:“中国的油田,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的研究。“但是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的研究,和四川赤盆地质上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一番考察”。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时,在分析了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发育的特点后指出:“这个新华夏系的内陆沉降带,我们有证据认为是白垩纪内陆盆地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华北平原下部,钻探到足够的深度,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会遇到白垩纪地层,并且用地震的方法进行勘探时,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毛泽东主席问到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他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认为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远景大有可为。根据他的意见,中央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1954年2月,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说:“我认为提出下面两点,对我们的石油勘探工作有很大关系,一是关于沉积的条件,二是关于地质构造的条件。这两点不是孤立的,当然是有联系的。”李四光在
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指出了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1955年春,他担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石油找矿工作,实现国家找油战略东移,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首先在大庆取得突破,以后又相继找到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原料铀矿
早在上世纪20年初李四光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30年代末40初,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认为中国的铀矿是有前景的,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提出了中国的铀矿主要是在三个东西构造带上。随即派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南延宗和助理研究员吴磊伯一道,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49年,他回国时想尽一切办法带回一部铀矿探测伽马仪,后来给了初建的铀矿普查队,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春,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调查工作;在地质部地矿司办全国铀矿地质培训班。
当时,李四光一手抓寻找石油,一手抓放射性铀矿床。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55年1月,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寻找铀矿前景指出:“……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这些构造带,尤其是南岭带的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为特征,在那里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
从50年代中期直至他最终逝世,李四光都始终密切关注和指导着中国的铀矿和原子能事业,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3.地震预测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震之后,李四光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并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由此加强了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亲自指导研制了地应力测量仪,多次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在北京郊区进行实地测量,总结发现岩石地应力的变化规律,推动利用地应力测量方法在地震观测中的如何发挥作用。再有就是仔细研究地震震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进而提出地震受构造体系、受活动构造控制的论点,创立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邢台发生强震后,他分析了地
应力聚集和增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说,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及时提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果然,1967年3月8日,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而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2级地震。当时他还说,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验证了他的科学预见。李四光晚年的地震预测工作为中央针对首都地区的防震工作部署提出了重要依据,为我国后面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4.地热开发
李四光教授在中国首先倡导研究、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对地热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指导开展此项工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认为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可以把“地热”引出来发电,既可以节省宝贵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净化环境,让地热这个巨大能量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他感到世界上蕴藏的石油和煤的储量都终归是有限的,不能再生的,对于把石油和煤只当作燃料烧掉,李四光心里极为不安。
1954年地质部对一些热矿泉开始调查,如辽宁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福建福州等处。从1958年开始,按照李四光的意见,在地质力学研究室开展了地热学的研究,并派专人去苏联学习。同时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研究所成立了热矿水研究组,首先开展了东部主要温泉区的调查,编制了全国热矿泉分布图。广东、福建、辽宁、河南等省地质局,对重要的地热点也作了调查。在60-70年代,作为地质部长,他在倾注巨大精力指挥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同时,对寻找开发地热,给予了很大关注,多次听取第一线同志工作汇报,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1970年3月,李四光听了水文一大队汇报北京地热情况后指出,“从北京附近的情况看,北京的地热还是有希望的。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布钻要谨慎从事,热水,相信一定能搞出来”
10月15日,听取地质科学研究院地热组汇报江汉地热情况后指出:“地下是一个大热库,是人类开辟的一个新的自然能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燃烧一样重要。”
1970年10月,天津打出了地下热水,在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节约了一些煤。李四光说,这件事看来不大,但能节约煤炭,意义就不小。李四光认为,我国中低温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应该把重点放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广泛利用上,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这是他在80岁高龄时,拖着危重病体亲临天津现场考察指导,回到北京后,他曾对他的女儿这样说:“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生活造很大的福利……”李四光在他有生之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热事业的蓬勃发展(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三)严谨治学精神
李四光作为一个学者,自从投入到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当中,就始终本着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进行全部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
1.䗴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在研究纺锤虫化石时,通过仔细观察,透彻了解了各种不同纺锤虫化石个体形态、外壳、隔壁的细微差异,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独特的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并创造了“䗴”这个汉字。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蜓蜗鉴定法》,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强烈反响,这十条标准,后来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䗴科学者所采用至今。1927年,李四光以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䗴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2.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从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深入研究,在太行山、庐山、天目山、黄山、九华山、北京西山等地发现了很多冰川条痕石、U形谷,悬谷、刃脊、角峰、冰斗、冰溜面、冰川擦痕、马鞍石、以及巨型冰川漂砾等诸多标准冰川遗迹和冰碛物,对第四纪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1933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题为《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
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但傲慢的外国专家仍然不肯公开承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面对外国学者对中国人的公然藐视与质疑,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他以丰富的实际资料和严谨的分析论证,在1936年用英文发表了论文《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及丰富的照片,终于第一次得到德国地质学家费斯曼教授等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以后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调查,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在1937年,完成了著名的《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冰川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地学界引起极大的影响和讨论。
(四)科学创新精神
李四光的科学研究精神,不单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更在于他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关联,他将物理学、力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引入到地质研究中来,开展边缘学科研究,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学科。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李四光在研究中国南北方石炭二叠系地层时,发现它们之间的沉积相存在很大不同,由此
他推演出在古生代时中国南、北方海侵海退规律,并根据他对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的认识,提出了“大陆车阀”假说。当时,在世界地质学界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尤其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在1926年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这是他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的萌芽之作。
李四光在地质研究中从来不迷信外国人,不迷信已有的地质学理论,对以往一直盛行的地质槽-台学说、垂直运动为主的理论提出了深刻质疑。
李四光原来学习造船工业,有着深厚的力学基础。在他研究地质现象时,发现地层岩石的变形构造是由于力的作用结果,于是就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他根据整体观和系统论原理,提出了构造体系概念,对中国地质构造带归纳划分为:纬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扭动构造带,包括华夏系、新华夏系、西域系,河西系以及山字形构造等构造体系。在这个宏大、独立且创新性的研究过程中,李四光完成了若干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
《地质力学概论》,都是地质力学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50、60直至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和充实,理论更为系统,同时他在国内地质研究中首次引入了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光弹测定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使得《地质力学》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并对寻找油田、铀矿、各种金属矿产,寻找地下水、地热资源以及预测地震、工程选址都起到了巨大、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部级奖励。
李四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服务国家精神,严谨治学精神、独立创新精神,以及他的研究巨著《地质力学》,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现在正处于科技创新时代,要好好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在地质科学发展以及地质找矿事业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更大成绩。
二、继往开来,向地球深部进军
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在于他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地质科学研究从来不仅仅是科学家实现兴趣的园地,它时时刻刻都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相联系。世界到了21世纪,浅层的矿产资源已被人类开采接近枯竭,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问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矛盾也愈
来愈突出,我们的建设、发展以及生活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必须要向地球深部进军。
总书记在作出了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指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把地质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
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全面实施“三深一土”的科技创新战略,核心是“深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承担向地球深部进军历史使命。
我们要切实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的地质理论和科学技术,要拓展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奋力赶超国际成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承担、努力完成新的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科学研究任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急需解决的重大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的科学难题,将目光聚焦地球深部,进行创新性研究。要努力扩展南海开采可燃冰的成功成果,扩展重庆开采页岩气的成功成果,把它们拓展到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系,要把浅层和深部的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要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建立新理论,试验新的技术方法,获得新的更大成果。
(中国老科协国土资源分会供稿)
第三篇:0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中地调发〔2003〕187号)
各局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二十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执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第三条 地质调查项目分为计划项目、工作项目,项目负责单位分别称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
第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原则
(一)地质调查项目实行法人单位负责制;
(二)分级管理、下管一级、分类指导、条块结合;
(三)项目管理与项目运行分开。
第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包括立项与计划编制、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查、项目任务变更与报告制度、项目质量管理、野外验收、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项目竣工决算等地质调查工作全过程。
第二章 项目管理职责
第六条 地调局主要管理职责
(一)确定工作部署,组织项目立项工作;
(二)编报项目计划建议、预算建议;
(三)编制、发布项目要点;
(四)组织审查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
(五)编制下达计划项目任务书;
(六)组织计划项目和重大工作项目设计和成果报告审查;
(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检查,计划项目、工作项目重大调整的审批。
第七条 大区地调中心主要管理职责
(一)负责对实施单位系地方地质调查单位(地勘体制改革后,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原中央所属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方地调单位”)的立项建议初审;
(二)负责对实施单位系地方地调单位的项目变更初审;
(三)负责辖区内计划项目及所属工作项目经济管理工作;
(四)受地调局委托组织计划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审查;
(五)组织监审专家对辖区内工作项目及计划项目进行质量抽查。受地调局委托查处重大质量事故;
(六)参加实施单位组织的工作项目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工作;
(七)按规定接收本辖区内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第八条 实施单位主要职责
(一)编制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
(二)编写计划项目设计;
(三)组织编制本计划项目中的工作项目立项建议;
(四)向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下发任务书;
(五)组织工作项目设计审查;
(六)工作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七)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
(八)集成、整合工作项目成果,提交计划项目成果报告。
第九条 承担单位主要职责
(一)编制工作项目立项申请书;
(二)编写工作项目设计;
(三)组织工作项目具体实施和日常质量管理工作;
(四)提交工作项目成果报告;
(五)受实施单位委托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
(六)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保管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
第三章 立项与计划编制
第十条 地调局根据地质调查工作规划、国土资源部计划编制要点,拟订工作部署总体方案和计划项目安排意见,编制、发布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要点。
计划项目要点应明确工作地区、工作周期、目标任务、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概算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等内容。
第十一条 实施单位根据计划项目要点,组织编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
(一)实施单位为地调局局属单位、行业地勘单位的,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由实施单位初审后报地调局。
(二)实施单位为地方地调单位的,其工作项目立项建议(包括新开项目和续作项目)由实施单位报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初审后报地调局。
(三)工作项目立项建议以计划项目为单元上报。立项建议包括立项建议报告、项目建议表、新开项目立项申请书和续作项目评估报告。编写要求见附件一。
续作项目不需编报立项申请书,但应向实施单位提交项目进展和下一工作安排建议,由实施单位组织评估并编制评估报告。
第十二条 工作项目立项建议不得超出计划项目要点所确定的工作内容。项目经费预算总和不得超出计划项目要点所列经费额度的10%。
第十三条 地调局根据计划项目要点要求,对新开工作项目立项申请进行论证。
第十四条 通过评估的续作项目和通过论证的新开项目,纳入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和预算建议编制范围。
第十五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地质调查经费的可能,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按照先续作、后新开和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选择项目,并编制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和预算建议,上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六条 实施单位根据地调局的布置和要求,按照财政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按计划项目编制“项目申报书”、“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及“项目可行性报告”,并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评审报告”。
第四章 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
第十七条 地调局收到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之日起20日内,编制完成项目任务书。项目预算下达之日起10日内,向实施单位下达计划项目任务书,并抄送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计划项目任务书编写与下发要求见附件二。
第十八条 实施单位自收到计划项目任务书之日起15日内,向承担单位下发工作项目任务书,抄报地调局和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写与下发要求见附件二。
第五章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查
第十九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自收到项目任务书之日起,30日内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工作安排)。设计书包括技术部分和预算部分。编写要求见附件三。
第二十条 项目设计书送审稿,应保证评审之前送交专家审阅。
第二十一条 组织审查单位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30日内完成设计书的审查。审查工作包括设计书的评审和审批。
第二十二条 组织审查单位应聘请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及项目情况的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专家组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经济监审专家一般为2人。
设计书审查要求见附件四。
第二十三条 设计书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并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后,向设计书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函审组织单位负责专家函审意见的整理,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后,向设计书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二十四条 设计提交单位自收到设计评审意见书之日起10日内,完成设计书的修改,并提交组织审查单位。由组织审查单位向设计提交单位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
设计审批后,设计提交单位,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纸介质三套、电子文档一套。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在本计划项目内的工作项目设计审查结束后7日内,向地调局报送设计审查工作总结、审查情况汇总表(见附件四)和设计书纸介质一套、电子文档一套,同时报送项目所在地的大区地调中心。
第六章 项目任务变更与报告制度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名称、工作年限、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地区、项目工作程度、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需进行调整的属重大变更,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逐级正式行文报地调局审批。其中,实施单位为地方地调单位的,应通过大区地调中心报地调局。
除上述以外的其它调整,由承担单位报实施单位审批,报地调局备案。批准同意调整的项目要按要求补充设计书。
第二十七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年报和专报。第二季度季报与半年报合并编报,第四季度季报与年报合并编报。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为不定期报告。
工作报告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由承担单位报送实施单位,同时抄报项目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实施单位按计划项目汇总报送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专报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形式直接报送地调局。
季报应于下季度首月5日内、半年报于7月10日内、年报于次年1月10日内报地调局。
第二十八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综合统计报告制度。各单位按有关统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送统计报表。
第七章 项目质量管理
第二十九条 地调局负责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对大区地调中心负责质量检查的项目进行抽查。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
监审专家由地调局统一聘任。
第三十条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包括技术检查和经费检查,由承担单位、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地调局分级组织进行。其各自的技术检查职责及具体要求见附件六,经费检查职责及具体要求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承担单位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责任制度,承担单位的检查工作包括项目组自检、互检和承担单位抽检等。
第三十二条 地调局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大区地调中心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第三十三条 地调局负责地质调查项目重大质量事故的查处,也可委托地区地调中心或有关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 鼓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GB/T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地调局或国家承认的认证机构的认证。
第八章 野外验收
第三十五条 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应在现场进行野外验收。
第三十六条 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负责,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进行。地调局和大区地调中心视情况可派人参加。
第三十七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结束前30日,向实施单位提出野外验收的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具体要求见附件七。
第三十八条 实施单位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验收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
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进行的人员应当回避。
第三十九条 承担单位应负责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全部合格资料。
第四十条 野外验收结束后,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书(意见书格式见附件七),组织验收单位对验收意见书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并通知被验收单位。
第四十一条 验收意见明确应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野外工作,并向组织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组织验收单位认可后,方可转入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九章 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
第四十二条 地质调查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成果报告的编写与评审要求,见附件八。
第四十三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初审后,向组织审查单位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单位初审意见。
第四十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审查工作分为评审和审查两部分。评审形式分函审和会审两种,以函审为主。组织审查单位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
第四十五条 成果报告评审和审查依据为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有关技术标准。
第四十六条 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审查单位据此签署评审意见书,下发项目成果报告提交单位。
第四十七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收到评审意见书30日内按照评审意见书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后,送组织审查单位审查。
第四十八条 组织审查单位在收到修改后的成果报告15日内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成果报告,由审查单位下发审查意见书,同时报地调局业务主管部门和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各一份。对审查未合格的报告通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限期完成修改。
第十章 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
第四十九条 承担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为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部门。
第五十条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接收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完成的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接收其他地质调查成果资料。
第五十一条 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应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80日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并向地调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纸介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各一式二套。
第五十二条 汇交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地调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办法要求。
第五十三条 地调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在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地调局上报上季度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报表。
第十一章 项目竣工决算
第五十四条 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均应进行竣工决算,并以工作项目为单元,由工作单位按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
第五十五条 编制完成的地质调查项目竣工决算,应按有关规定审查报批。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不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有关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地调局将对其进行通报、不受理新开项目的申请、停止新开项目、终止续作项目等处罚。
第五十七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职工之友名单
附件1:
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职工之友
推荐人选名单(共28名)
王凤桐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 单海平李金发王洁民樊 钧王建华王平王殿琦温 宁曾繁彩艾泽凡邓志奇李增悦康 战刘丽兰傅秉锋王 洁张佳文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任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纪委书记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任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党委书记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所副所长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四海开发实业公司经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党委书记 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中国地质科学院纪委书记
矿产资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
龙长兴 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
宋其敏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党委副书记
石建省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韩子夜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徐龙强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副所长 唐健生胡时友耿俊峰冯安生刘延明岩溶地质研究所资环院副院长兼所工会主席 探矿工艺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
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中国地质调查局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工作制度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安
全保障工作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了使在西部艰险地区从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保证地质调查项目正常进行,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西部艰险地区,从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高度流动分散作业的单位、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 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实施地质调查项目过程中,各单位要根据本制度规定,各司其职,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 地质调查人员安全保障工作纳入地质调查工作总体发展规划,各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地质调查后勤装备现代化。
第五条 野外作业人员应急救援工作采取分级实施,项目组及作业人员本人自行实施为一级,工作站组织实施为二级,地调局协调组织为三级。应急救援工作要做到信息通畅、定位准确、决策果断、抢救及时。
第六条 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人员安全保障工作制度;
二、指导西部艰险地区的安全保障工作,对项目安全保障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组建为西部艰险地区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支撑和服务的工作站;
四、承担三级应急救援的协调组织工作;
五、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后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根据项目合同进行相应处罚。
第七条 项目实施单位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职责:
一、为安全保障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
二、对参加西部艰险地区的野外作业人员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三、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对参加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的人员进行不少于3天的安全、卫生、保健和自救互救知识等内容的培训;
四、为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人员配置必须的交通运输、通讯联络、报警呼救、紧急救援、医疗保健、个体防护等基本装备;
五、为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人员配置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六、为野外作业15人以上项目组配备医务人员或兼职卫生员,由其负责医疗防疫保健、自救互救技术训练和紧急情况下的救护工作。
第八条 项目组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本制度和所在单位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
二、安全保障工作实行项目组、作业组分级负责,层层把关。项
目组、作业组负责人分别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安全保障工作负责,要将安全保障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野外作业个人;
三、切实落实和解决好交通、通讯、定位、劳保、医疗、保险、体检、培训等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和必备条件。项目组和作业组之间必须信息畅通、定位准确;
四、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地区政府、军队、公安、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取得联系,争取他们在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五、负责一级应急救援工作。在人员发生疾病、人身伤害事故或人员走失时,先由项目组就近进行救援,并及时报告上一级救援协调机构(工作站);
六、项目组有义务积极主动开展相邻地区地质调查项目作业组之间的互救。
第九条 工作站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职责:
一、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授权,对进入西部艰险地区项目组的基本装备、劳保用品和生活用品等必备物资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告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出面协调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区内需要地方政府、部队支持的有关工作;
三、负责同项目组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通讯联系,保证全天侯值守和各方联络畅通;
四、负责二级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同时将有关情况及时
通告中国地质调查局;
五、提供与安全保障工作有关的其他服务。
第十条 其他
一、对去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人员的健康要求和通讯定位交通工具、劳动保护用品、医疗抢救器材的配备,可参照“高原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安全手册”。
二、本制度的解释权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