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创新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自主创新: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5:40 作者:郑新立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平稳快速增长之中。为了把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长期保持下去,必须下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我们一定要集中力量,务求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
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2003、2004年和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5%的高位上。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仅分别上升1.2%、3.9%和2.3%;国家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9%、21.4%和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44.1%、36.0%和19.1%。粮食产量止跌回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宏观经济运行保持这样的良好状态,是非常难得和令人鼓舞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两年多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快增长拉动起来的,也就是说,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的。近两年的能源消耗总量分别增长15.3%和15.2%,经济增长的能源弹性系数由1996—2002年的年均0.21分别上升到1.61和1.60。投资弹性系数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由1996—2002年的1.44倍分别上升为2.92倍和2.72倍。由此说明,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所需要的能源和投资在大幅度上升。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这种增长结构对一些重要资源特别是铁矿石、氧化铝的需求,超过了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而大量依赖进口也受到了国际市场供给与运输能力的限制。因此,这种粗放型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它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1995年在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就明确提出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没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两年来粗放型增长方式明显回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缺乏技术,对那些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和产业,我们虽然有市场、有资金、有劳动力,但眼看着效益很好的投资项目却干不了,只能长期依赖进口;而那些国内技术比较成熟、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项目,却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转变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消除经济增长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实现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在增长方式转变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自己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少、环境污染低、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产业的投资,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告别粗放型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关键之举。
实现自主创新的条件已经具备
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在我国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已居世界第七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去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2.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万亿元,有能力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其次,20多年来,我国已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目前在每个行业都有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第三,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2170万人,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26万人,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队伍。每年科技经费总额达3500亿元。第四,我国已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典型,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他们的成功经验,增强了我国企业以自主创新求发展的信心。例如:
海尔集团公司1983年至今的产品销售额年均递增70%,已由一个街道集体小厂成长为一个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跨国家电企业。重视技术开发,是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尔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拥有专利3000多项,现在平均每天都有两个以上的专利产生。
华为公司在通信行业能够站在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关键是重视技术创新。今年公司销售额将超700亿元大关,其中出口50亿美元。全公司2.3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的达1.3万人,去年技术开发投入为45亿元,占销售额的10%。
奇瑞公司在汽车行业是一个后来者。他们投放市场的第一台轿车就是自主开发的产品,现在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国外建立了两个总装厂。奇瑞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数占全国汽车行业的60%。
像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凡是经营成功的企业和有远见的企业家,都高度重视技术开发,舍得在这方面增加投入。如果像这样的公司中国有1000家,那么就不会出现资源的瓶颈制约,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技术资源短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打破技术的瓶颈制约,必须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至今有71%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2003年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52%,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支出仅占0.66%。根据国际经验,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否则将失去竞争力。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要占10%以上。消化吸收创新引进的外来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捷径,当年日本、韩国引进欧美技术,用在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入比例为1 ∶ 5,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为1 ∶ 0.07。结果是引进再引进,长期形不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为什么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开发的积极性?这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建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代表投资者利益进行经营决策的制度。只有这样,经营者才能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才能有效克服企业经营决策的短期行为。目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已占全社会技术开发投入的50%以上,但还远远不够。根据国外经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和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数都应占全社会的70%以上。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企业的产品要做到正在生产的一批、等待投放市场的一批、处在研发阶段的一批,真正把科技作为关系企业兴衰的第一位大事。
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力量的合理配置。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主要从事基础与应用研究,企业主要从事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要以市场为导向,尽可能缩短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大企业要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地,同时也要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要鼓励应用型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内部,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大型企业的科研能力,又有利于科研院所自身的发展。目前独立的应用型科研院所虽然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中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对行业性重大技术课题的研发则有所减弱,久而久之,当企业自身的研究力量壮大之后,这些独立的研究机构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应继续推进原部属科研院所的改革,把进入大型企业作为一个较好的选择。要发挥中小企业市场应变快的特点,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软件、零部件生产等领域,大批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的存在是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而且许多大企业也都是由小企业成长起来的。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应当把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近期内尤其要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经验证明,比起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可以大大节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对重大设备和工程,要用系统集成的办法创新,组织多学科多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要鼓励原始创新,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提倡不同学术见解的争鸣,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政策和法规
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密切配合。要加快建立健全鼓励技术开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政策与法规,引导企业自觉地走上依靠技术进步的发展道路。
完善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的税收政策。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的税收政策,但存在着力度不够、门槛过高、范围偏小的问题。税收优惠方式以直接减税为主,而在研发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免、延期纳税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方面则缺少实质性的鼓励措施。税收优惠没有明确到具体的科研开发活动,而仅以企业为对象,一方面可能使优惠政策被滥用,企业一旦被确认为高新技术性质,其非科技收益也享受优惠待遇;另一方面造成优惠缺位,大量非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难以享受到税收优惠。由于鼓励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有在企业每年新增10%的部分才能享受,要求过高,致使骨干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也仅在14%以下,企业实际享受优惠的金额只占应享受金额的5.8%。由于企业开发新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所需的关键零部件进口不能全部享受关税与进口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致使国产设备的竞争力下降,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积极性受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鼓励自主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和范围都远远不够。所以,要围绕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制度,加快税制改革。
建立健全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要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吸引大批社会资金投向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应加快推进步伐。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引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培养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逐步形成风险投资的氛围。
通过政府采购,鼓励使用新产品、新设备。由自主开发生产的新产品新设备,在投入市场的初始阶段,需要政府的扶持,帮助其在使用中逐步完善设计,提高质量。政府采购是支持新产品新设备的重要政策,这在美国被普遍采用。美国有一个《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凡是用纳税人的钱采购的商品,必须优先采购纳税人所办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当国内企业不能满足要求时才允许进口。我们应学习借鉴美国的这一经验。
依托重大项目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一项重要资源。要利用市场资源吸引国外公司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和生产,并对国内企业转让技术。二滩电站和三峡电站发电设备的国际招标,就是采用这种办法。前来投标的国外公司必须与国内设备制造公司结为伙伴联合投标,并向国内企业转让设备制造技术。在国内企业具备一定实力的情况下,也可由国内设备制造企业为主,联合一家国外公司为技术支持方,作为投标单位。这样做,既有利于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利于国内企业制造技术的提升。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科技体制。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结合,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是美国支持产业技术进步的成功政策。现在美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高技术产业,大部分都是由政府资助研究的军工技术转为民用技术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我们照搬原苏联的军工与民用相隔离的科研体制,割断了军工技术带动民用技术发展的纽带。要彻底摆脱这种传统计划科技体制的影响,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型科技体制。
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技术孵化器的作用。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要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中央和地方都应建立一些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通过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吸引拥有科研成果的人才,利用这里的设备,完成其工程化、产业化的转化工作。我国目前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尚未开发利用,专利的利用率比较低,技术成果的转化环节亟须加强。特别是一些老工业基地,正处于产业转型过程中,做好这项工作对建立新的产业十分必要。德国鲁尔地区成功地由煤铁工业为主转为以电子、生物产业为主,工程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第二篇: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本站推荐)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
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2003、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5%的高位上。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仅分别上升1.2%、3.9%和2.3%;国家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9%、21.4%和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44.1%、36.0%和19.1%。粮食产量止跌回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宏观经济运行保持这样的良好状态,是非常难得和令人鼓舞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两年多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快增长拉动起来的,也就是说,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的。近两年的能源消耗总量分别增长15.3%和15.2%,经济增长的能源弹性系数由1996—2002年的年均0.21分别上升到
1.61和1.60。投资弹性系数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由1996—2002年的1.44倍分别上升为2.92倍和2.72倍。由此说明,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所需要的能源和投资在大幅度上升。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这种增长结构对一些重要资源特别是铁矿石、氧化铝的需求,超过了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而大量依赖进口也受到了国际市场供给与运输能力的限制。因此,这种粗放型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它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1995年在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就明确提出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没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两年来粗放型增长方式明显回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缺乏技术,对那些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和产业,我们虽然有市场、有资金、有劳动力,但眼看着效益很好的投资项目却干不了,只能长期依赖进口;而那些国内技术比较成熟、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项目,却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转变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消除经济增长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实现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在增长方式转变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自己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少、环境污染低、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产业的投资,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告别粗放型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关键之举。
实现自主创新的条件已经具备
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在我国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已居世界第七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去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2.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万亿元,有能力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其次,20多年来,我国已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目前在每个行业都有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第三,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2170万人,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26万人,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队伍。每年科技经费总额达3500亿元。第四,我国已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
创新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典型,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他们的成功经验,增强了我国企业以自主创新求发展的信心。例如:
海尔集团公司1983年至今的产品销售额年均递增70%,已由一个街道集体小厂成长为一个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跨国家电企业。重视技术开发,是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尔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拥有专利3000多项,现在平均每天都有两个以上的专利产生。
华为公司在通信行业能够站在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关键是重视技术创新。今年公司销售额将超700亿元大关,其中出口50亿美元。全公司2.3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的达
1.3万人,去年技术开发投入为45亿元,占销售额的10%。
奇瑞公司在汽车行业是一个后来者。他们投放市场的第一台轿车就是自主开发的产品,现在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国外建立了两个总装厂。奇瑞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数占全国汽车行业的60%。
像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凡是经营成功的企业和有远见的企业家,都高度重视技术开发,舍得在这方面增加投入。如果像这样的公司中国有1000家,那么就不会出现资源的瓶颈制约,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不同,经济增长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增长就是粗放式的;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增长就是集约式的。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从1980到200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从13.26吨标煤下降到4.75吨标煤,下降64.2%。这样的下降幅度既不逊于发达国家,也不逊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按国际购买力平价(2000年美元)计算,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GDP增长了1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长21%,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分别只增长11%、40%和20%。
但是,这种明显的成绩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数的。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绝对水平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也呈增长之势。展望未来,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紧迫。深刻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根源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整体技术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客
观必然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以住房、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等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使我国现阶段的增长呈现出某些高物质消耗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导致增长方式粗放有深刻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比如,水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国的水价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水价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农业用水的低价格,弱化了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投资激励,固化了农业的大水漫灌方式;居民用水的低价格,造成了生活用水的严重浪费。再比如,土地也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低价征用,转让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从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资源的使用成本,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惯性。企业成本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一定的质量、安全、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标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是市场经济中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之下,企业为了达到社会要求,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或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一方面使企业丧失了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业敢于在执行现行标准和政策时弄虚作假、顶风违规。
税费政策不合理。比如,当前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资源税实行按照开采量征收,开采过程中往往发生只开采易开采部分和遗弃不易开采部分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体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需要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生产管理、鼓励理性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要真正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当然,最根本的是要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优化经济结构,增进结构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也是导致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一要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大力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抓紧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体系。二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既有利于规范、有序、有效竞争,又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格局。三要优化所有制结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局面。四要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增加出口,提高比重。增加政府投入,促进资源和环境技术的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节约、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研发成功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研发过程投资密集,研发失败的风险比较大,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得这些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政府对这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提升管理水平,减少管理漏洞。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通过制订严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并依法严格执行,从外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从企业角度讲,则要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和工艺流
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倡导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费模式。因此,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面临挑战的认识,增强其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同时,要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提倡文明、环保和节约的生活方式。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加快重要资源价格改革,增加粗放利用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土地法制,合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适当增加利用土地的成本。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根据新的资源供求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健全并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确保土地价格形成的公开化、透明化。四是完善税收制度。从生产、销售(包括到国外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鼓励节约,抑制浪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恰当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社会管理职能。要通过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等,创造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同时,要完善各类质量、安全、环保等法规和标准,强化执法体系,提高执法能力;强化对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技术创新;打破市场垄断和市场封锁,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篇:转变方式保增长 创新思路谋发展
转变方式保增长 创新思路谋发展
张 梅
2010年,石羊哨乡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具体行动指南,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行重点工作分管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扎实推进我乡的经济发展工作。全年的经济工作主要思路是:
一、调整产业结构
紧扣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工作重点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优质水果产业。主要产品是柑桔和金秋梨。以东坡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跃马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质水果。集约土地5000余亩发展高效农业,主要发展柑桔产业,辅助发展烟叶和养殖业。利用公司的辐射及带动作用,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规模效益、特色效益。目前,全乡柑桔种植面积达13000亩,产量达1.4万吨,成为我乡的支柱产业。继续抓好柑桔品改,已建良种苗圃基地,年产优质柑桔苗木30万株。积极发展金秋梨种植,实行绿色无公害化套袋栽培技术管理,目前种植面积达1000亩,产量达3500吨,产品远销长沙、吉首、铜仁等地,成为我乡的新兴水果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晒红烟。去年全乡共发展烟叶1500亩,完成烟叶收购任务2500担,创造税收15万元。烟农人均增收500余元,我乡已成为全县最大烟叶生产基地,今年烟叶生产准备扩大规模至 2000亩以上。三是大力发展水面养殖。将黄土溪水库水面养殖承包给浙江外商,以先进的养殖技术,带动了沿库经济发展,实现了政府、开发商、群众增收三赢。黄土溪水库水面养殖已经形成规模,鳙鱼、鲢鱼等销路良好。四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年养殖家禽家畜2000羽以上的养殖户,每户奖励200元。目前,已培育科技养殖示范户30余户。永康养殖场年产生猪1000余头。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全乡年均外出务工人员达2200余人,年经济收入达2700万元。
二、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建设速度要想持续稳定增长,基础设施是保障。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乡党委、政府已纳入今年工作重点。一是抓好公路建设。已争取市佛教普济会资金60万元,修建通达林村-木子溪村-松溪坪村-凤凰县水打田乡的沿库公路,总长约6公里,目前已到位资金30万元,工程项目正在建设当中。计划帮助岩落寨村、山塘村、跃马寨村、谭公冲村修建通组公路16公里,便桥1座,扩建山塘村组道6公里,满足更多的群众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二是抓好吉怀高速公路建设。吉怀高速在石羊哨乡境内长5公里,有出口1个。乡党委、政府积极配合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优化施工环境,保证工程进展顺利。三是抓好跃马寨大桥建设。该桥横跨黄土溪水库,长142米,总投资360万元,建成后将解决跃马寨村 有史以来被水“围困”、生产落后、信息闭塞的局面,促进全乡经济共同发展。目前该桥已正式开工,征地拆迁等工作顺利进行。
三、抉择旅游兴乡之路
石羊哨乡毗邻旅游胜地----湘西凤凰,拥有天然温泉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石羊哨温泉,对我县实施旅游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将动活我县旅游产业一盘活棋。2009年10月18日县人民政府与港资怀化千里长河旅游开发公司签定总投资为5亿元人民币开发正式合同。目前,由开发商聘请的国家旅游局、深圳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分院专家对石羊哨温泉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工作已经全面结束,项目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草案正在进行初审,进入修改完善阶段。目前我乡主要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引导群众解放思想,修通沿库公路,大力开展“三边造林”,绿化周边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居民建房,控制建筑风貌特色,为今后发展旅游打好基础。
第四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
王一鸣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并由于资源和要素的低成本,使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无论从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还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决定于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增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财税、投融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虽有起伏,但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态势之中。1979~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的速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表现出两个最典型的特征。
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
以“十五”时期为例,中国能源、电力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都提高1倍多,煤炭产量增长1倍多,水泥产量增长79%,钢材产量增长18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能源消耗达到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达到3.88亿吨,大约占世界消费量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消耗的54%。由于大量低效消耗资源,污染物的排放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上的投入明显加大,但仍赶不上粗放型增长造成的破坏。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4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第二,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加剧了经济内外失衡即投资与消费失衡和内需与外需失衡。
同样以“十五”时期为例,投资增长相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高于“九五”时期1倍以上,投资增长明显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2001~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远远高于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个百分点,但消费率却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了1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50%提高到2006年的61.1%。持续的投资高增长,不断转化为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使资本形成率不断提高,而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使最终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和供给能力的情况下,过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必然加剧外贸顺差扩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2001~2006年,中国外贸顺差由225.5亿美元提高到1775亿美元。
总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基本特征,不仅带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外部约束性不断加剧,而且使潜在风险和外部压力也不断加大。
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从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环境看,过去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有的正在接近拐点,从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判断,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首先,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加之不断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社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根据测算,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可能在2013年从增长变为稳定,然后逐渐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将加快,劳动力总量和结构都将发生明显变化。换言之,随着“人口红利”逐渐耗竭,劳动力成本势必会加快上升。二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矫正土地价格扭曲,土地成本将趋于上升。三是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提高,将使资源成本有较大上升。四是用经济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将明显加大环境成本。因此,我国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如果不加快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并随着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而逐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难以持续。其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主要矿产资源,我国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自然禀赋条件较差,主要资源的国内保障能力脆弱。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规模迅速扩大,能源资源消耗量还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果说以往缓解资源环境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但发展到今天,一些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已逐步逼向极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延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消耗和排放增加,就可能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和边界,引发系统性风险,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估量的。这就要求我们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这必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第三,投资持续高增长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必然加剧投资与消费失衡,造成不断扩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与最终需求的缺口难以通过最终消费的增长予以消化。投资高增长必然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排放增加。通常情况下,我国每百元投资品中,用在工业设备上的不过32元,而用在土建上的要占60元,而其中相当部分又用于高耗能的水泥、钢材。我国消耗的水泥占全球一半以上,消耗的钢材约占40%,与投资的高增长不无关系。投资增长过快,还会使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收益提高,使少数人获益,进而加剧全社会收入差距扩大。
第四,出口过快增长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出口持续高速增长,不仅造成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效益下降,也加剧了内需与外需的失衡。虽然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过剩的生产能力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找出路,外需也的确吸纳了中国很大一部分过剩产能,但这只能减缓和拖延我国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和引发危机的程度和时间。出口过快增长,造成过大的贸易顺差,还会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虽然我国贸易额占世界比重仅为7%左右,但对我们的反倾销案件却高达15%。我国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在开放环境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形式之一。延续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国内能源资源无法支撑,而且国际市场也越来越难以承受这样大规模、低水平、同质化的出口数量扩张。
综上所述,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变化看,再按传统增长方式发展下去,很难持续。如果经济增长不能从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就会逐步枯竭,即使在一定时期仍可以实现高速增长,但终究将难以持续。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就可能引发“高速增长期”的终结。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培育市场功能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是“黄金发展期”,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总体上还处于“投资和要素驱动型”而不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型”阶段,往往也是投资强度最大的时期,是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我们不能脱离发展阶段讨论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但是,即使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比,我国增长方式粗放的特征仍更加突出,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条件,主要症结是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财税、投融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资源配置权过多过大,使生产要素升值和资源环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层面挡住,没有通过价格信号传递给市
场主体。而在现有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往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过度强调“赶超”和“跨越式发展”,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发展,客观上延缓了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主要原因是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长期以来我国水电油等资源性产品和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劳动力相对过剩也使工资水平难以上升。资源和要素价格过低,使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和要素的投入,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缓慢。而在生产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推动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由于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不仅使投资成本低、投资需求过热,而且使资源消耗型出口也因成本低而得以快速扩张,导致贸易顺差过大、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和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一定条件下,这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
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从根本上说也与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建设者的角色,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却不到位。这就造成政府新增收入被大量投入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而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严重不足。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比如2006年财政收入达到3.87万亿元,如果再加上约1.2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1万亿元的收费等预算外收入,实际的政府所得份额可能要占国内生产总值近30%,政府所得份额不断增大,在政府职能尚未转变的条件下,必然直接和间接地推动投资高增长和投资率的攀升。同时,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地方政府往往通过优惠政策大量招商引资,设立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开发区,造成国内资源配置向出口部门倾斜,也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部门的依赖。
因此,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增进市场功能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渐进的市场化过程,也就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企业在市场机制和竞争压力下,逐步加快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设立技术标准等手段,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推进,但这种模式所需时间较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在与美国的抗衡中意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力求在较短时期内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过度强调政府的作用,强制在某些部门推进技术进步,没有从调整体制入手,缺乏制度性约束和动力机制,直到前苏联解体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中,要重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但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培育市场机制,增进市场功能,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从根本上取决于体制创新,重点是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构建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
(一)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资源价格偏低,利用资源的“外部性”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必然误导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客观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而资源产权制度缺失,所有者权益得不到体现,是资源价格扭曲的重要制度条件。
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就要使各种资源价格不仅反映稀缺程度,还要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反映生态和环境成本,打破资源开发垄断和市场分割格局,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水资源等不同资源的属性,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土地、水资源等各种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改革收益用于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对低收入者的补偿;理顺资源税和资源费的关系,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税率,增加对资源开采地区的补偿,在条件成熟时把矿产资源补偿费与资源税整合起来;在部分垄断性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的现代资源产权制度。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短期内会遇到一些阻力,还会带来低收入者承受能力问题,但不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价格扭曲状况便很难扭转,转变增长方式也很难落到实处。
(二)改革财税体制
现行的财税体制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的收入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结构没有作相应调整,近年来,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工资上调和社会保障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虽然增长较快,但远不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传统重化工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切要求对现有财税体制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
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责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增值税转型,逐步提高直接税收的比重,建立直接税和间接税合理配置的税制结构;改革完善资源税、开征环境税,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开征物业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适当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逐步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管理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扩大预算管理范围、建立预算编制与执行分离的监督机制,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投资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现行投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与投资体制配套的土地管理和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投资管理责任缺乏约束,政府投资的公共性不强,公共决策机制缺失。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土地管理、环境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进一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健全公共投资决策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约束投资决策中的机构利益行为,逐步改变目前各级政府投资决策机构“权重责少”的状况;增强政府投资的公共性,逐步消除城乡间、地区间和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土地出让收益、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切断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楼堂馆所的主要资金来源;建立公共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增强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强化投资监督体系建设,通过提高投资决策透明度、增强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增强地方人大对重大项目的监督作用,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过去28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调节功能逐步增强,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方式、职能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和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主要任务是,完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体制、机制和方式,提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增强涉外经济管理职能,保持内外经济协调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调整和明晰地方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增强市场监管职能,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社会组织对政府职能转移的承接能力。
政府政绩考核机制是影响政府行为的重要因素。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重要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约束性指标行政问责的效力,并逐步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环境、耕地保有量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去,增强各级政府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构建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我国增长方式转变不理想,除了政府管理、市场体系等因素外,企业制度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国有企业改革仍未到位,政企不分尚未消除,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对市场信号不能做出正确反应;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民营企业多数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不高,仍带有粗放经营的特征。
构建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推进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内部约束机制;深化垄断行业企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和人员退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篇: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看农业科技创新
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看农业科技创新
夏周青
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要推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本文论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对转换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引导企业创新等若干具体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九年连续发的九个中央一号文件,议题都是“三农”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要推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而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就要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翅膀,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性因素。本文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角度探讨农业科技如何创新。
科技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翅膀
科学技术是农业的增长点。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33亩,而且我国人口以每年几百万人的速度增长,耕地每年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不可能依赖自然资源在扩大再生产中起作用,农业的增长不能仅靠提高人均占有资源量来实现。而必须依靠科学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靠科技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靠科技在有限的土地上搞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地力,让不再增长的土地收获超过以往产量的农产品。现在我们的一些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不畅,主要原因还在于质量、品种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农业要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改变过去“以粮为纲”的格局,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并在一些农副产品的数量,尤其是质量上想办法,生产出一些优质的农副产品,而要做到这一点,舍科技别无他途。
同时,科技可以使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也改变着农业的产业结构,农业在科技的促进下,改革了传统的单一面孔,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成长为现代化农业。而且,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生态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科技农业可缓解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选择性的新农药、精确的施肥方法,新型杀虫剂、工厂化无公害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利用,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安全系数、减轻污染、节省某些敏感的短缺资源,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阻止生态恶化的趋势。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1、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农技人才工程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一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农村第一资源的观念。有些观点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农业人口就占了7亿多,人才资源必然十分丰富。须知人口与人才是不同的概念,人口多,说明人力的数量多;人才多,说明高素质的人力多。事实上,我国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二要多途径、多渠道开发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要结合各地实际,加速造就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高素质农业科技队伍。三要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早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的有机农药到合成农药,从化学农药到生物农药的开发都是由企业完成的。美国著名的江迪尔
(Tondeere)农机制造公司,每年用于农机科研的经费高达25亿美元。在日本,企业用于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资占全国科研经费的80%以上。农业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当代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利于强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不能将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正常活动的一部分,企业对科研活动也较少参加和投入,在农业技术的应用上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这种状态,必须改变。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创造条件,继续深化科技机构改革,尽快把那些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农业科技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内化企业的创新源。三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四是要积极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关键。在推进农业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起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要科学界定职能,深化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改革。要借鉴科研机构改革、改制的经验,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两大类型,对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对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要实行政事分开,真正将由政府承担的行政职能交还给政府承担,将设置过多过散的乡镇农、林、牧、水产、农机等农技推广服务单位统一归并成综合性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并按照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改革要求,对其人员可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
和全员聘用制度。对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的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多种组织形式共同承担。二要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中介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技推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有限的推广力量与众多的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面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原有的推广机构力不从心。因此,应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技推广中介组织,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服务中心,支持以股份制或合伙形式成立技术经纪公司或技术经纪人事务所,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吸收利用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三要努力促进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协调发展。农业教育体系、农业科研体系都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和各自为政的体制,建立农、科、教统筹协调机制和组织机构,鼓励农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创办科技企业,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同时,鼓励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带着急需解决的科研课题,走进科研院所以及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推广。
作者单位:海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