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解读:深圳营业执照改革后是否不需要地址—权威版
改革解读:深圳营业执照改革后是否不需要地址?
深圳商事改革大家都是比较关注的,同样又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大家,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地址的问题。很多小规模企业的地址一直都是老大难,每年年检忙着变更或者续签,现在新政一出,无需地址。这让很多企业还有创业者都拍手称快,是否真的如此呢?
小编也是多方咨询,总结,目前得出,此次深圳商事改革,地址将不再体现在新版营业执照上,但是还是需要一个切实可联络的注册地址,而且税务方面对地址的要求还是没有改变的,依然需要验收。
关于其他方面的解读,小编也提出一点见解,仅供大家参考,详情可咨询12315市场监督局热线,看和小编讲的有无出入,也可直接来电咨询:*** 首先,它体现了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宗旨。营业执照样式改革后,原则上只记载与商事主体资格相关的必要事项,不再记载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等,体现了企业登记注册从“审批许可”向“核准登记”的转变,也体现了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赋予商事主体更大信任的决心。
目前,国内使用的各类营业执照(登记证)达18种,种类繁多、记载事项设置不
一、规格也不尽一致,精简营业执照种类,统一规范营业执照记载事项,是新形势下营业执照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随着营业执照记载事项的相应精简,了解商事主体基本信息的渠道不再主要依赖营业执照,而是通过查询商事主体公示信息的方式,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此外,改革也将有助于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监管和部门监管。营业执照作为商事主体的资格凭证,具有重要的对外宣示性功能,是商事登记改革的重要载体。改革后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等,有利于引导商事主体自主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同时,在营业执照上设置“重要提示”栏,有利于改革的平稳衔接,引导市场交易各方通过开放的信息平台查询商事主体有关信息,强化社会监管和职能部门的监管。
可以说,商事登记营业执照的改革体现了商事登记改革的理念,新版执照的推行和推广也将有助于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商事登记的实质。
“审批许可”→“核准登记”
深圳珠海改革强调商事主体意识,政府管理向“有限政府”转变 解读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此次深圳、珠海商事登记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南方日报记者特邀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解读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次明确商事登记商事主体概念
两个特区商事登记立法均明确规定: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或者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予以公示的行为。商事主体,是指经依法登记,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珠海特区立法则进一步明确商事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分支机构等。
解读:现行国家层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中,都没有关于商事主体或商事登记的概念,商事登记的定义体现了其“审批许可”向“核准登记”的转变倾向,商事主体的定义则明确了“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来抽象概括商事主体的本质,这在我国商事登记立法中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确具体办照时限
深圳规定: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商事登记机关应当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并颁发营业执照。珠海规定: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在一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两地同时规定,一个工作日内不能完成登记的,经商事登记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个工作日。深圳和珠海均明确商事登记机关办理商事登记,不收取登记费用。解读:通过立法进一步缩短办照时限,使申请人办事有了良好的心理预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具体表现,有利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经营范围改为备案事项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制定经营范围分类目录,为申请者提供指引。改革后的营业执照不再记载企业的经营范围,但社会可以通过商事主体公示信息予以查询。
解读:长期以来,经营范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及企业登记机关。一方面,企业和登记机关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明确经营范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交易活动愈加频繁,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能满足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经营范围的核定也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根据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立法,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不再作为登记事项而改为备案事项,将确定经营范围的权利交回给了企业,体现了商事登记从“审批许可”向“核准登记”的转变,以及“有限政府”的转变。通过经营范围的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商事主体自主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改革后的营业执照不再记载企业的经营范围,但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公示平台查询。
探索注册资本认缴制度
申请人申请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时,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无需登记实收资本,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
解读:现行企业注册资本制度设计,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验资手续繁琐,期限过长,增加了企业设立的成本;现行规定允许股东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出资,但由于公司尚未成立,设立之初无法完成过户转让手续,公司的首期出资实际仅限于货币出资,限制了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股权、债权等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货币出资比例等限制不尽符合公司经营的实际;一些验资机构出于逐利目的,与投资人串通,以垫资的方式验资,或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等,滋生大量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等“两虚一逃”违法行为。
探索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度改革,有助于积极破解注册资本存在的“玻璃门”等难题,降低企业进入市场成本,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疏导“两虚一逃”等违法违规行为,为企业发展、社会信用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第二篇: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权威解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30年前,中央给予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就是当时的八个字,广东‚闯出一条新路‛,成就珠三角的奇迹崛起。30年后,《纲要》赋予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八个字,珠三角再次踏上科学发展新征程。
《纲要》三大意义:
一是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纲要》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经济布局的五个战略定位,从而提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上的地位,有利于推动广东继续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向世界展示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强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纲要》对实现科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必将有力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整体经济素质。
三是开辟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广阔空间。《纲要》的出台,使广东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港澳台及东盟地区的合作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为珠江三角洲未来的改革发展拓展了空间,必将有力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力地促进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文化融合,确保‚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
■缘起
温总理六个‚新‛字寄望珠三角闯新路
《纲要》编制的缘起,与温家宝总理7月份的广东之行密切相关。
今年7月23日,一条见诸各大报纸头版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最新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透露出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视察期间,‚同意了我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请求,为我们将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成果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
据当时在场人士回忆,7月19日,在温家宝总理莅临广东视察指导工作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向总理汇报工作中特别提出建议,请求国家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汪洋的建议得到了总理的赞同。
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广东省工作汇报后指出:‚汪洋同志提到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问题,这是个好建议。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内外环境,需要有新规划、新目标,引导这一地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温总理一连用了六个‚新‛寄望珠三角改革开放再闯新路。
温总理还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请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会同广东省研究提出意见。
温总理的重要指示,开启了《纲要》编制的序幕。
■破题 珠三角迫切期盼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之际,珠三角的发展处在新的关键节点上。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全国经济布局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经济布局中,广东仍缺乏一个国家认可的、富于时代特征的战略定位。尤其是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广西和福建也分别有北部湾规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情况下,广东迫切需要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进行战略性规划。
与此同时,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珠三角的成长和成功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同样珠三角的面临的发展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广东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口。
9月18日,汪洋在与国家调研组见面会时坦言,‚广东迫切期盼国家对广东和珠三角的发展有新战略、新思路。‛
会上,汪洋对《纲要》的编制提出明确的思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红线贯穿调研的全过程,注重研究解决影响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以广东争当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排头兵为标杆,研究提出既有高度、有指导性,又能为未来更大的发展留有空间的政策建议;以开放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广东和珠三角的改革发展。
广东的科学发展、中国的科学发展率先从珠三角破题。
■会战
部省联手国家阵容编制《纲要》
准备、调研、起草、修改征求意见……环环相扣,一个高效联动的部省联手作战机制开始启动。
就在温总理到广东调研3天之后,7月22日,省委召开常委会学习贯彻落实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对我省配合国家编制《纲要》的工作进行部署。汪洋书记在会上指出:编制《纲要》,是涉及广东今后和长远的一个大事情,要倒排工期,争取11月中旬前报国务院。
省政府专门研究部署,并成立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起草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任组长,以省发改委为主,组成工作班子,配合国家发改委,全面启动纲要编制。
8月份,起草组完成《纲要》编制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
9月份,广东迎来了庞大的国家调研团队。9月17-24日,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率领调研组来粤调研,成员来自国务院39个部委、13个国务院及各部委直属单位和行业协会,共180多人。
有关人士形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接待的规模最大的国家调研团队。‛
国家调研组分成17个调研小组,调研领域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调研地点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及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共15个地级以上市。
调研组所到之处,听汇报,走企业,看现场,共组织召开了各种座谈会122场,实地考察企业、项目地点260多个,各地各部门提交的汇报参阅材料超百套。国家调研组完成了15份专题调研报告, 2 总字数超过10万字。
广东各部门、各地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迎接调研组的到来。调研组所到之处,受到了所在地党委、政府的热烈欢迎、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了珠三角各市对珠三角转型升级开创新路的强烈内在需求。
深入的调研,全面摸清珠三角的家底,为《纲要》的编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成果 新纲领将引领广东发展迈上新征程
作为广东谋划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口,省委、省政府对《纲要》编制高度重视,在《纲要》编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汪洋、黄华华等省领导都亲自督战。多次召集省起草组开会,提出指导意见和要求,并亲自对《纲要》大纲和草稿进行反复修改。《纲要》编制过程中,汪洋对《纲要》编制工作的指示和批示就达23次。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副主任朱之鑫多次作出指示,对《纲要》起草予以指导。
据了解,《纲要》的编制过程中,吸收了解放思想讨论学习活动形成的一大批重要的成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等重大决策精髓都吸纳其中。
主题、框架、初稿;调研、讨论、修改……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对《纲要》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
10月底,部省40多人的起草组成员聚首北京广东大厦,国家发改委组织对《纲要》进行最后一次集中修改,起草组驻地灯火常常是彻夜长明。
数易其稿,终于形成了《纲要》征求意见稿,随后,起草组于11月初正式发文广泛征求国务院各部委和广东的意见。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纲要》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形成一份含金量高,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纲领性文件。
珠三角新纲领将引领广东发展迈上新征程。
再造珠三角的发展春天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珠三角的改革事业再次纳入了国家整体战略的范畴,广东将迎来改革发展的新纪元!
携30年改革先行经验的广东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但果敢的选择已然做出,那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奋勇争先。奋勇争先是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使命,也是30年广东改革的宝贵经验。以特区设立为标志所开启的一系列改革,无一不是当时激荡风云的创举。但在改革几乎用同一种姿态行进30年的时候,改革推进的条件、社会基础等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改革的航船驶入了深水区,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却仍未实现突破。中央把珠三角区域 3 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不是对其改革地位的重复叙说,而是对珠三角这一关键经济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引领新改革航向的重要期许和重大举措。
在走过改革30年的艰辛历程之后,我们收获了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成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惑:是继续在过往改革的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冲破重重阻挠、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的改革新路上勇敢迈步?答案是明晰的。但答案的明晰和现实并不尽是一回事。新的改革和旧的改革定有着诸多分野,但仍有着诸多交集。我们始终是站在30年改革的基础上展开下一阶段改革的行程,这注定了新的改革必将遭遇阵痛,尤其是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珠三角区域是前30年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阵痛最早的经历者。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概念,‚珠三角‛在中国独领一时风骚,缘于其创造的财富神话,为中国贡献了‚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创造了‚深圳速度‛、‚珠海现象‛。但近年来,传统发展观的弊病在珠三角逐渐显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等等。珠三角所遭遇的很多问题是先发性问题,先发性问题需要先发性政策、先发性战略来化解。
对于改革者而言,化解问题本身就是一场大机遇,关键是以什么眼光来看待问题,以什么路径来疏导问题。在改革初期,化解当时的问题主要是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要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了今天,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但发展观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发展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诸领域的综合性发展。率先解决珠三角所面临的发展难题、体制难题、社会难题,就是为解决我国的一系列改革难题做试验,以此破冰‚搅动‛全局。这就是说,珠三角区域的改革将不再仅仅围绕经济层面展开,而要涉及更多范围,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革。这种改革只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给予一些先行先试的灵活政策和权限,才能够有效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赋予先发政策、利用先发优势、在科学层面展开综合改革的大试验,就是国家战略付诸珠三角的关键缘由,更是珠三角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秩序,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珠三角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广东加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世界经济调整契机,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需要。这将有利于我国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到崭新的层面,告别世界经济秩序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角色,跃升为规则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如果把珠三角战略规划以‚战争‛术语来形容的话,在前一波从‚小米加步枪‛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到具有市场经济色彩的‚机械战‛时代后,新的规划将是从机械战进入到海陆空现代化电子协同作战、乃至于参与国际联合军演的重要部署。换言之,实施珠三角战略规划就是一场赶超发达经济体、实现更高级别现代化的改革攻坚战。
珠三角毗邻港澳,在长期的发展格局中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辐射,还是改革思想、改革体制和改革经验的辐射。把珠三角的事情办好了,对全国改革大局而言,将提供一个动力强劲的火车头和推动器。因此,珠三角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是中国改革的列车驶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央把新阶段改革火车头的重任又一次地交付给广东,这既是对广东30年改革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广东未来改革的充分信赖。我们唯 4 有兢兢业业、扎实肯干、锐意创新,才能够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也才能够让珠三角实现科学发展的再度崛起,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贡献南方的力量。
使命是光荣的,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的。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只要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给予改革者宽松的改革环境;只要我们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明晰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开创新的改革局面,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篇中书写新的传奇。再过30年,又将是一曲激昂人心的‚春天故事‛。
解放思想是广东全部经验的精髓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昨天,广东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30年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的标志性意义还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纪念它,更在于表达一个庄严的承诺:坚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30年弹指一挥间。但是,广东在这历史长河的一瞬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30年来,广东经济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GDP占全国1/8,税收占1/7,外贸出口占1/3,累计吸收外资占1/4,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自1985年起,经济总量连续23年蝉联全国第一,相继超越了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饮水思源。广东的辉煌是全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广东的今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其中的重要前提在于中央给予了‚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而广东之所以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凭借的正是历届广东省委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大胆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对原有体制、对原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突破创新。广东改革开放全部经验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始终是广东扫除发展障碍进而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一部广东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解放史。解放思想曾经成为并且今后仍将继续成为推动广东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30年来,从宏观方面来看,广东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冲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以及‚所有制崇拜‛的束缚,在发展观上,相继树立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以及‚以人为本‛标准。从微观方面来看,依靠解放思想催生出的强大智慧,广东为全国示范了多个卓有成效的新鲜经验。以深圳为代表,率先突破了传统的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敲响了新中国土 5 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锤‛;率先突破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量定价配售制度,大胆推进价格改革,逐步形成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率先突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突破了传统的基建管理模式,引入市场竞争,实行建筑工程招标、择优承包;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用工和分配模式,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等,开启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毋庸讳言,许多在全国流行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做法,都是广东创造的;许多中央出台的政策、制度,都是总结了广东的经验和做法而在全国推广的。
但是也必须看到,30年来,我们还只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框架。市场经济固然走了很远,市场化程度也很高,但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还未完成,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样如此。广东因为先行一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和困难,都会最先遇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社会发展明显进步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改善民生、发展民主问题,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同时而日益凸显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其他地区现在面临或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全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个缩影。广东要继续发挥好排头兵作用,就必须解决好这些矛盾,突破这些难题,率先探索出科学发展模式。这既是广东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广东的历史责任。通过今年上半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全省上下取得的一个共识是: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
当前,广东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到十年,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然而,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基础极其薄弱、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相比,现在的广东完全有条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一定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克服传统发展模式之危,赢得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光明前景!
珠三角发展纲要以制度升级重铸辉煌
社论
日前,赋予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使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这意味着在国内经济结构矛盾逐渐显露、世界经济危机持续蔓延的不利形势下,广东再获全国改革‚试验田‛的重任。
如果说改革是被危机所驱赶的旅程,那么披荆斩棘,厉行创新,则是先行者的使命,30年之前,当整个国家仍处于‚姓资还是姓社‛的歧路迷惘之时,广东即以先进者的姿态勇闯禁区,为改革开放摸索出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30年之后,在过去的‚资源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之际,‚向危机要机遇‛并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姿态,而是在现实困境再三进逼,改革面临不进则退威胁的背景下,当政者与全社会凝聚共识,破局突围的真实意志。
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在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中起飞最早,得益最多。改革开放前30年,广东在制度创新上的优势,更多地集中在解除人力资本、资源资本转化为生产力的禁锢之上,而对制度改进则并无太多涉及。制度经济学认为,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个经济体的制度资本欠缺,依靠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持续投入,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因素的不足,资源要素的投入与制度优化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而当前,珠三角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意味着资源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动力已接近枯竭。改革的方向与下一阶段的经济动力,必定在制度改进之上。
改革开放从广东出发,这里是中国市场经济的起点,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珠江三角洲不仅坐拥深圳、珠海两大经济特区,更连接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集诸多‚特‛字于一身,自然在破旧立新、制度突围上占有天然的优势。作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和深化改革先行区,我们应当在建设经济制度环境、提升城市群行政管理能力、优化国民权利分配结构三方面率先突破。
如前所述,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制度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当前,广东在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行政垄断人为设限,诸多领域存在过高门槛;对产权界定、产权保护、契约缔结与违约惩戒等方面存在诸多法律漏洞。为此,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法治水平,建设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权与合约权益保护制度,突破权贵垄断、越权谋利的经济既得利益,从而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出发,广东必须提升城市群行政管理能力。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城市群为载体,呈现‚中心—腹地‛资源优化配臵的态势,广东必须以建构强有力的区域协调机制为先导,突破画地为牢,设限谋权的地方既得利益,着力促进城市之间的良性制度竞争。对此,《纲要》明确了广深两个中心城市的各自定位,并提出要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提高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臵。
从改善民生,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广东必须以优化权利分配结构为重点,通过打破城乡二元藩篱,赋予公民确定的社会权利,提升其面对各种强势力量时的议价能力。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责权利关系进一步理顺,将为重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配关系提供条件。以权利结构为先导,重新梳理分配结构,必定能为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民意支持。我们应突破多取少予、人浮于事的行政既得利益,通过赋予公民以合法的政治权利,建立以公平与正义为准绳的权利保障体系,通过鼓励公民参与地区行政管理,形成对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价的压力。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节点,广东没有退路,在改革的新起点上,我们再次出发。历史已经并必将继续证明,改革的趋势取决于人民伸张利益的需要,改革的动力来自群众的自发创新。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以人为本‛绝非停留在口号上,广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再活跃于为民请命的一线,网络与媒体再三成为民间与当局沟通的渠道。只要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就没有禁区,也不存在不可撼动的既得利益。
珠三角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及时而又必要
国家发改委经过长时间调研,会同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这标志着珠三角改革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一个地区性规划为中央如此重视,显示其地位和意义非同寻常。广东的经济发展与香港、澳门密不可分,因此该纲要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是及时而必要的,不但是广东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指导性文件,也将对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酝酿多年,研讨多时,最终以国家发改委牵头完成,足以显示从中央到广东对纲要的重视,这毕竟要影响到中国一成以上的GDP以及广东十几年的长远发展,不可能不审慎。正因为此,以至于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不但珠三角没有列入中央级规划,就连广东省也没有单独提出,一度引发某种担忧和猜测。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十一五规划中没有对珠三角改革发展作明确交代,不是忽视,而是太重视。十一五规划给珠三角留下了悬念,却给了广东更大的想象空间———从中国社会急遽转型并作为世界大国迅速崛起的背景来看,珠三角的发展不再是广东省内部的区域发展,而是需要配合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因此,无论是广东省的发展规划,还是广东与香港、澳门之间的协调,都需要一个全局性战略加以指导与支持,这也就是该纲要作为国家战略的意义所在。而现在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完成的纲要,不但积极响应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充分体现了珠三角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在这个纲要中,不但要支持珠三角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多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且要使珠三角地区由过去的外向型经济更好地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不但要考虑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而且要更好地促进粤港澳的紧密合作,提升合作水平,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稳定繁荣。
纲要也提到,珠三角要做‚深化改革先行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这与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省特区经济工作会议正相呼应,在另一个层面为广东提供了‚点面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点‛就是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典型的突破性、创造性发展,‚面‛就是以发展纲要为基础的珠三角地区全面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纲要中虽然没有突出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却把整个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 8 区‛加以论述,在发展定位中把珠三角地区作为‚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赋予珠三角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显而易见整个珠三角地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又一个‚新特区‛。
目前全国已经确立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几个‚新特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中几个地理区位。这种布点卡位,使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呼之欲出,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新特区‛的战略布局独缺南方一角,而这里是中国先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事实上,深圳是在全国最先提出申请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城市,而广州也一直在积极申请。尽管南方的‚新特区‛一直没有明确,但从中央领导人到各部门都不能不重视。2005年9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时就指出:‚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言外之意,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创新的空间上其实应该比综合改革试验区更有条件,也应更有作为。而这次发展纲要把整个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试验区‛提出,不但凸显珠三角在整个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而且更加特殊,特殊得要另外制定发展纲要加以明确。
诚然,作为一个指导性文件,纲要还需要更具体的政策去实施推动,尤其是在与港澳地区的协调合作上,也许考虑到港澳地区的特殊性,纲要的相关论述留有余地。例如,香港正在进行的规划是到2030年,而珠三角发展纲要的规划是到2020年,规划期上的差别会导致一些具体目标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广东与香港方面加强合作。今年6月深圳与香港的规划部门就河套地区开发共同研讨、沟通举行公开听证,就取得良好效果,足以为粤港澳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从这个意义来看,纲要对粤港澳合作等问题的‚留白‛,也是对该地区发展特殊性的一种反映,同时也为具体的发展规划预留了弹性空间。
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时期的珠三角来说,纲要不但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绘制了明确的路线图,同时也给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珠三角以信心和支持,对珠三角发展来说弥足重要。
第三篇:深圳营业执照地址变更流程
深圳顶呱呱工商财税:http://www.szdgg.net
深圳营业执照地址变更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16年)公司变更登记事项,应当向原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未经变更登记,公司不得擅自改变登记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16年)公司申请变更登记,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变更登记申请书;
(二)依照《公司法》作出的变更决议或者决定;
(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公司变更登记事项涉及修改公司章程的,应当提交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变更登记事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还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深圳伊宁也执照地址网上变更流程
1.申请
申请人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提出申请,生成流程编号。
2.受理
受理人员3个工作日内在网上核验申请材料,申请人符合申请资格,且材料齐全、格式规范、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申请人不符合申请资格或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受理人员不予受理,出具《登记驳回通知书》,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3.审查
受理人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要件审查。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审查通过。申请材料形式不规范、要件不齐全的,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4.决定
审查通过后,受理人员作出许可决定,制作《变更备案通知书》(涉及营业执照照面信息变更的,制作《营业执照》)。
经办人凭受理回执到窗口领取《变更备案通知书》(涉及营业执照照面信息变更的,领取《营业执照》)。
深圳顶呱呱工商财税:http://www.szdgg.net
工作人员应核对企业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明,办理事项流程号,发放《变更备案通知书》(涉及营业执照照面信息变更的,发放《营业执照》)。
第四篇:深圳营业执照变更地址需要什么材料
深圳顶呱呱—专业深圳注册公司、代理记账
http://www.szdgg.net/
深圳营业执照变更地址需要什么材料
注册公司后尤其是实业型公司一定会有一个办公场所,然而很多时候创业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出现变更注册地址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前往工商局进行公司地址变更。那么公司地址变更需要哪些手续和流程呢?下面深圳顶呱呱给大家介绍下。
1、企业迁移(跨原登记主管机关管辖地),申请人应向迁入的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办理迁入手续。
公司地址变更迁入登记应提交材料:
(1)企业拟迁移至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申请报告;
(2)《企业(公司)申请登记委托》;
(3)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注:企业迁入申请的内容应注明迁移原因、原地址、迁往地址、原所在管辖等。
2、申请人凭《企业迁入登记通知书》,到原登记主管机关办理企业迁出登记。
3、原登记主管机关办理企业迁出登记,核发《企业迁出登记通知书》,并出具迁档函。
4、申请人凭《企业迁出登记通知书》及迁档函到迁入登记主管机关办理企业迁入登记。
公司地址变更迁入登记应提交以下材料:
(1)《公司(企业)变更登记申请书》;
(2)公司股东会决议
(3)章程修正案
(4)《企业变更场地调查表》
(5)场地证明(租赁的出具租赁合同及产权证明/自有的房产出具产权证明)
(6)《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
(7)《企业迁移登记通知书》
深圳顶呱呱—专业深圳注册公司、代理记账
http://www.szdgg.net/
迁入登记主管机关派人至企业原登记主管机关领取企业档案,并出具接收档案回执。
第五篇:公车改革解读
热点解读:公车改革,地方之前咋试点
2014-07-18 10:25: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编者按:货币化补偿方式减少公车使用、安装GPS定位系统监测公车使用„„这些都是近年来一些地方进行公车制度改革的尝试。公车改革呼吁多年,虽然国家的顶层设计方案迟迟没有出台,但各地争相试点,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虽然地方的车改有许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但其改革的积极性值得肯定,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不仅节省了财政开支,抑制了“车轮上的腐败”,还提升了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形象。更有意义的是,各地的改革实践为全国的公车制度改革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为公车制度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指导意见》提出了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地方政府而言,今后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推出各省的车改方案,并按照《指导意见》规范车改的措施和做法。
如何真正杜绝公车私用? 【地方探索】
为了杜绝公车私用,各地在探索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法,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用车手续,还加强了监管措施。
沈阳浑南新区处理掉多余车辆,保留60台公车,组建浑南新区机关公务用车车队,由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主管,公务用车使用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8:30—下午5:00。其余时间,所有公车必须入库。各部门用车时,都要填写线路、借车用途等信息。每辆公务车上都配有GPS,可随时监控车辆行驶线路,杜绝公车私用。公车返还时,按公里计价付费。公务用车由车辆调度指挥中心统一管理,每辆公车都安装了GPS定位监控及车辆刷卡计费系统,实现全程定位、24小时监控、轨迹回放。
安徽铜陵则采取货币化手段,各单位统一取消专车,改为向车改范围对象发放货币补贴。为了监管车辆使用情况,沈阳浑南新区、云南丽江、广东惠州等地为公车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沈阳浑南新区的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调度中心的大屏幕,每辆公车当天的行程、路线,现停放在什么地方,一目了然。“纪委开通的公车使用监督平台24小时有人值班,一旦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车辆离开单位,值班人员就会收到提示。”丽江市古城区纪委书记文金海说。惠州市纪委常委、车改办主任吴素青介绍说,今年惠州市纪委将市直1191辆公务车辆纳入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实时监控公车使用情况。
此外,丽江、惠州、沈阳浑南新区都在公车车身喷涂了标识,便于群众监督。【专家观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公车标识管理和集中使用是加强公车管理,规范公车使用的好方法。他说,比如,日本在一座城市设几个公车服务中心,需要用车的公务员可以通过网上或者电话预约服务。
公车改革到底能省多少钱? 【地方探索】
从各地的改革探索来看,公车改革大幅度降低了车辆运行成本,从源头堵住了公车私用,提高了公车使用效率,突出了节能减排效果,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在沈阳浑南新区,车改第一年,节省公务用车费用1542万元,减少临时聘用司机67人和在职正式司机100人,减少经费1030万元。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浑南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亚洲告诉记者,车改前,每辆公车(含特业车)单日平均里程62公里,年平均里程2.23万公里,年耗油量3298升;车改后,公车使用效率提高,非工作时间一律入库,每辆公车单工作日平均里程42公里,年平均里程1.09万公里,年耗油量1616升,单车行程减少一半。据统计,实行车改后,公车平均每天出车98台次,出车率约为163%。
惠州市车改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惠州实行公务用车改革10年来,各车改单位公车总数从4757台下降到2352台,车辆减少52%,拍卖、报废处理2405台,改革前的公车经费开支为33615万元,改革后开支23576万元,经费开支下降29.9%。
铜陵市原先70多家单位应配备公车260辆,按每车年均费用10万元计算,每年需支出2600余万元。而实施车改之后,铜陵市2012年市财政负担的车改费用约1891万元,节支率在27%左右。
会不会出现“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地方探索】
在云南丽江,一名公务员告诉记者,公车严格管理后,如何保证突发事件用车仍有难题待解:“公车节假日封存后,遇到突发事件如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使用首先得请示领导,不仅麻烦,也不好意思老去找领导。”他说,为了省去麻烦,不少时候都会“私车公用”。“周末遇上突发事件,即便经过批准允许使用公车,公车司机也休息了,驾驶员需要先回单位开车再去接具体办事人员,机动性上还是有欠缺。”丽江市政府秘书长肖忠万告诉记者。
而由于公共汽车、出租车以及自行车存放站等相关公共交通服务目前还不完善,丽江公务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还不太方便。“尤其是到公共交通没覆盖的边远山区,还是必须使用公车。”
【专家观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认为,现在公共交通的社会化服务可以基本保障公务员的出行了,此外与1998年那时相比,有私车的公务员比例大幅度提高,拿了交通补贴,也应当用在公务上。至于会不会出现公务员“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现象,他认为,大可不必过于担忧。“同样级别的干部,拿的工资都一样,‘能少干就少干’的现象多吗?这样的公务员还想进步吗?但要经常去边远地区、去农村出差的公务员,应当切实考虑保障他们的用车问题,特别是去一些现在公共交通网络还没有覆盖的地方,可以考虑组建公务车队或包租出租车。如果组建公务车队,也要按市场规则运营。”宋晓梧说。
如何防止“补贴照领,公车照用”? 【地方探索】
除上文所述的监督措施外,记者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经济开发区采访时发现,车改后,该单位车改留下来的4台公车是1辆皮卡和3台小面包。工作人员说,今后公车报废后更新,也一律只允许购买面包车、皮卡这类车,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效地防范了基层领导干部“补贴照领,公车照用”的情况,留下皮卡车,看谁还“专用”。而原来开发区管委会共有12台公车,运行维修费用加司机人员工资每年近百万元。
今年1月,惠州市纪委还将公车使用管理专项检查情况全市通报,曝光公车使用管理过程中违规违纪的17个单位和5个县区;2013年以来,惠州市纪委根据随机抽查和群众举报,从严纠正了6个单位不按规定发放车改补贴的现象。
【专家观点】
竹立家认为,社会监督是防止“补贴照领,公车照用”的重要力量,此外,纪委等部门也要负起监督责任。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必须严惩。
现有公车怎么处置?司机怎么办? 【地方探索】 在安徽铜陵,各单位多余车辆由行管局核实、收储后,公开拍卖。沈阳浑南新区参加车改的344台公车,全部封停上收,由车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处置:除保留60台车队公务用车和73台消防、安监、防疫等特业用车外,其余车辆采用拍卖、报废等方式处理。
实行公车改革10年来,惠州有120名专职司机转岗,安徽铜陵也对原有驾驶员进行了分流安置。
记者了解到,沈阳浑南新区车改涉及的司机只保留公务用车司机15人,解聘临时工司机67人,其余人员全部转岗。在云南丽江,“年纪较大的可以提前退休,愿意自主创业的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文金海说。
【专家观点】
竹立家认为,相关部门随后还会出台一些关于公车拍卖的措施,保证公车拍卖的公开透明。至于司机,“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多”,他说,各个机构都有一些后勤和服务部门,可以让司机转岗到工勤岗位等。“我个人认为很好消化,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