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原创版)解读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8:5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格心理学(原创版)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格心理学(原创版)解读》。

第一篇:人格心理学(原创版)解读

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6.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本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

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25.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26.显在焦虑:这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37.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就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45.图式:是帮助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假想的认知结构。

46.人格测量: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47.投射:是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对事物的解释中的心理倾向。

48.主体统觉测验:即TAT,是一种窥探受测者的主要需要、动机、情绪和人格特征的方法。49.人格障碍:亦称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50.行为疗法:是运用行为主义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治疗心理疾病和障碍的技术。51.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52.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53.素质:指人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是个体在遗传体质与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以及个人实践中形成起来的那些稳定的、基础性的身心特点的综合。

54.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55.心理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已经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调节,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56.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57.行为改变法: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根据这种理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某种新的良好行为,或者消除某种不良行为。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答:即为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体现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不相同的,而且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先天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简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第三阶段为检验。

3.简述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有: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4.简述佛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

答: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他认为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这就是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他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是最深层部分;后期他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我;自我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

5.简述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答:佛洛伊德将人格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0~1岁);肛门期(2~3岁);性蕾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成年)。

6.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它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7.简述荣格的心理类型学。

答:荣格把态度类型划分为内倾和外倾,把功能类型划分为: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把态度类型与功能类型组合起来,有八种: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8.简述阿德勒的个体发展理论。

答: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9.简述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

答: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他还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表现的特点,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统治—支配型;二是索取—依赖型;三是回避型;四是社会利益型。他认为:前三种类型的人的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都是错误的,只有第四种类型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10.简述霍妮有关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说。

答:霍妮继承了佛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的观点,认为需要决定人格,神经症的需要决定神经症的人格,她提出了著名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归纳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他人(依从型)、反对他人(敌对型)、逃避他人(退缩型)。

11.奥尔波特特质论中自我统一的八阶段有哪些? 答:奥尔波特特质论中自我统一的八个阶段是: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向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岁),追求自我的形成(12岁~青春期),作为理想者自我的形成(成年)。

12.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表现出与其特质不一样的行为或习惯,这种现象如 何解释? 答: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①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②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③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他。

13.简述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答:斯金纳提出了两条原则:①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呈现,都会具有重复出现的倾向;②强化刺激可以是增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刺激物。

14.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过程。

答:班杜拉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15.举例说明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例如:一个人相信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从而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好评。

16.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答: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叫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班杜拉发现,立榜样、树标兵、杀一儆百、杀鸡儆猴都是利用替代强化来对观察习得行为表现与否实施社会影响的常用办法,榜样的呈现方式是身教和言传;观察学习的过程划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17.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学习的四个要素。

答: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点,它们是: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会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反应,既可以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18.简述高峰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答: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父母情感体验,审美感知,创造体验,治疗中或思想上的顿悟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其作用是:①它可以而且目的确具有一些严格意义上的疗效,能够消除病症;②它可以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③它可以多种方式改变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以及他与他们关系;④它可以或多或少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⑤它能把一个人解放出来,使他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自发性和独特性。

19.马斯洛的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答: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一般呈现出前面所列出的那种顺序,一般说来,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级需要就会出现。人的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继而主宰这个人,其结果是他不断为各种需要所烦忧。

20.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答: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六个必要和充分条件:①治疗家和患者必须处于“心理接触”的状态中;②患者必须是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中;③治疗家必须处于与患者保持一致的状态;④治疗家必须对患者无条件积极看待;⑤治疗家必须对患者有移情理解;⑥患者必须在一些程度上感受到治疗家的整合,无条件看待与移情式的理解。

21.简述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特征。

答: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四个特征:第一,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第二,普遍性;第三,稳定性;第四,中性。

22.简述凯利人格建构的推论。

答:凯利的人格建构的推论是:建构推论;个体框论;组织理论;两分推论;选择推论;范围推论;经验推论;调整推论;片断推论;共同性推论;社会性推论。

23.简述投射测验具有的特点。

答:投射测验具有以下特点:①测验材料一般都很含糊,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的含义,而受测者也不受任何限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②测验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受测者一般不知道自己的反应将得到何种心理的解释,使测验的结果更能反映受测者真实的人格特征;③对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单个人格特质的关注。

24.简述行为观察法的特点。

答:行为观察法有如下特点:①它重视的是收集客观可靠的具体行为;②它同投射技术一样,也重视个体行为的独特性;③它和自陈问卷一样都涉及到个体的具体行为;④行为观察法和行为治疗,是试图以情境控制行为和改变行为。

25.简述临床上人格障碍者的特点。

答:临床上人格障碍者有如下特点:①一般于早年有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的迹象,至青春期前后,畸形开始明显化;②其人格明显偏离正常限度,而且人格特点间互不协调;③社会适应不良和内心痛苦;④矫正比较困难。

26.简述反社会性人格形成的原因。

答: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失父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27.简述人格品质的三个层次。

答:个体的品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个体的人格品质。诸如自信心、上进心,勇敢和毅力;第二个层次为社会道德和法律品质,诸如关心集体,工作责任心,遵纪守法等;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政治品质,诸如世界观、人生观、爱党爱国等。

28.简述确定人格教育目标的原则。

答:要选择出适当的人格特征,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第二,发展性原则;第三,可操作性的原则;第四,协同性原则。

29.简述坎布斯提出的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的特质。

答: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第一,积极的自我观念;第二,恰当地认同他人;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第四,主管经验丰富,可供取用。论述题:

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人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仅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格差异,而且探讨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或条件,完善人格的方法与途径。他已经认识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因素:①先天因素: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中,他已经认识到先天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的第一个因素,同时也考虑到了后天环境教育的作用。②环境因素:孔子十分重视环境熏陶对人格形成与完善的作用,因此,他提倡“择邻处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等培育良好人格的方法。③学习与教育因素:做为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与教育对人格形成与完善的作用,他主张“学而知之,学而不厌,敏以求之”。④主观努力因素:依据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影响人格发展的第四个因素是主观努力的因素。他认为,一个人的好坏,关键还在于他自己,取决于他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塑造自己。

2.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格的定义有哪几种疾病类型?

答:人格,源于拉丁文,意指面具、脸谱。近代西方学者对人格的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五种:①罗列式定义:从古罗马时期就开始有了这种定义,这种定义通常采用诸如“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最著名的是普林斯所下的定义:人格是个体一切生物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②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例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③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并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把人格分为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④适应性定义:这种定义来自于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影响的生物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们把人格看成是生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⑤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特别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3.论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①理论意义:人格心理学家要发展或提出人格理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本性是什么?②实践意义:人格心理学家要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于某个实践领域,解决该领域中的具体实践问题。

4.论述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答:①临床研究:也称为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源于19世纪沙可为代表的法国临床精神病学对病人的诊断与研究方法,其代表人物:沙可、佛洛伊德、罗杰斯等。②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在与别的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相关研究的方法起源于英国学者高尔顿的研究,其代表人物:高尔顿、皮尔森、卡特尔等。③实验研究:此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结论,人格的实验研究传统源于(代表人物):冯特、艾宾浩斯与巴甫洛夫。

5.论述佛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答:佛洛伊德人格心理学体系对于人格心理学发展的积极意义与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佛洛伊德在人格及其变态这个前人所忽视的领域中,勇敢探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起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其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堪称后人楷模;其次,佛洛伊德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重大问题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动力,人格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遗传与环境因素对人格发展的作用,性心理与人格发展等。最后,佛洛伊德体系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有重要贡献。佛洛伊德创造了一套与实验心理学方法显著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临床法传统。临床研究法在人格研究方面,有其特殊性和一定的优势,它对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补充。

6.论述佛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

一、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然后,精神分析者根据患者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分析者和患者认为找到了病根为止。

二、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本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他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梦的真正意义,梦的制作是从隐梦到显梦的伪装过程,他称之为梦的工作。梦的分析就是将显梦翻译为梦的隐意,或做梦者的无意识欲望与观念,实际就是梦的制作的反过程。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佛洛伊德认为对正常人的小过失进行分析,同样可以揭示潜意识愿望,这些小过失主要有:口误、笔误、遗忘、遗失、误置与误取、误读与误听、多种错误的混合等。

四、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景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实质上是以一种社会赞许的方式发泄本我欲望和冲动。

7.论述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

答:主要是指佛洛伊德的理论,而新精神分析主要是指从正统精神分析学派分化出来的种种新理论,包括荣格、阿德勒、霍妮等人的理论,它们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①关于人格结构:新精神分析学派把自我看作是人格更为独立的部分,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虽然佛洛伊德也重视自我,但只是强调自我是辅助本我的机能,本我才是中心;②关于人格的发展:新精神分析学派不再过分强调佛洛伊德的本能论或泛性论的作用,而是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③对人性的态度:佛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一般是倾向于性恶论,他把人性归结为自私的、邪恶的,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的自尊对自尊心的启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理性的,是一种性善论的观点;④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佛洛伊德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虽然很重视,但主要是以他的病人对童年经验的回忆为依据,并且他的研究是同生物决定论的观点和方法相联系的,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大都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以直接研究童年时期的发展过程,主要通过从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结构来说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⑤关于研究方法:佛洛伊德只重视患者的自由报告和过去经验的回忆,新精神分析学者日益重视把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与实验心理学相联系,增加了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总之,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出现,使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潜意识和性本能的“磐石”上开始松动,但他们的基本思想、观点没有什么根本的、本质的区别。

8.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的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成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人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他对自我赋予了积极的特征,比如信任、希望、独立、自主、创造等;埃里克森还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的青年的后期,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渐成说: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肌肉—肛门阶段:自主对羞怯和疑虑;运动—性器阶段:主动对内疚;潜伏阶段:勤奋对自备;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成年后期:自我整合对绝望。

9.论述奥尔波特特质论中队特质的看法。

答: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的特征,它使个人对不同类的刺激以相同方式进行反应,特质是个人的内在神经心理结构,是不能具体看到的,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特质的特点是:它不是有名无实的;它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还具有动力性;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一种特征对另一些特质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行动甚至习惯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特质的种类:有共同特质指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特质,有些特质是许多个体共有的,称为共同特质,还有个人特质指某些特质是某一个个体所独有的,它们被称为个人特质,如张三脾气倔强,这就是他的个人特质。

10.艾森克关于人格的论述。

答:首先,艾森克把人格的等级模式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个水平。处于最底层的是特殊反应水平(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其上为习惯反应水平,再为特质水平,最上层是类型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别。其次,艾森克将人格分为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内外倾:好交际、朋友多,不喜欢独自学习生活;神经质:得分高的人有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情感易变,反应过敏,得分低的人在情感方面很少动摇不定;精神质:得分高的人自我中心,冷酷、缺乏同情,不关心他人,得分低的人温柔、善感。最后,艾森克以人格的三个维度为基础,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它是自陈量表,有成人和少年两个版本,各包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N—神经质,P—精神质,L—测谎量表,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11.试述斯金纳强化理论在行为的塑造和矫正中的作用。

答:面对较为复杂的行为,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相倚原理”,认为只要我把复杂行为分解成一系列效的循序渐进的步骤,精确地安排强化的组合方式,使有机体逐步向目标逼进,学习的过程总会达到成功。斯金纳利用强化相倚的原理发展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并亲自制造了程序教学机器,还尝试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精神和情感疾病的治疗中去,这就是行为疗法,其中一种叫代币疗法的颇受称道,事实证明代币治疗不仅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行为矫正有一定的疗效,而且对于正常人的不良行为的矫正也是有效的。

12.试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如果一个人对某行为或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就会情绪饱满,充满自信地执行这种行为或任务,相反则会回避这种行为和任务,同时,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导致更为勤奋、忍耐、持久的努力,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为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积极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相反,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从而加剧失败,导致更低的自我效能感。

13.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共有两类需要:一是沿生物进化过程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随生物进化过程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为七个层次,以金字塔的结构形式排列,金字塔的最底部是生理需要,上面是安全需要,社会交往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顶端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基本需要一般出现的顺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一般来说,力量较弱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级需要就会出现,人的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继而主宰这个人,其结果是他不断为各种需要所烦忧。满足基本需要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自我实现,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发展高级需要,完善人格和走向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14.评述人格认知理论。

答: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奈瑟尔1967年发表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知活动特征或方式。该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未知觉领域中的“新观点”运动:①场依存性—场独立性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的参照的对比倾向,这一倾向可以通过威特金等设计的棒框测验,身体顺应测验和转屋测验来测定,其特征是它们是过程变量,不是内容变量,普遍性、稳定性、中性。②心理分化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分化,这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威特金最早的分化理论模式由两个层次的概念构成,分化是最高层次的概念,由它分出四个低一层次的概念,第一个是构析式的认知机能,第二是构析式的身体概念,第三个是分离同一感,第四个是有组织的控制与特殊化的防卫;威特金晚年提出新的心理分化模式,由三个层次的概念组成,分化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分化概念之下有三个主要的指标,自我—非我的分裂,心理机能的分裂,神经生理机能的分裂。③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威特金将认知与人格有机整合在一起,开创人格与认知研究的先河,但没有把问题性质和问题情境作为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5.论述人格测量的一般问题。

答:人格测量的一般问题有三个:①人格的独特性特点是人格测量的前提,也是人格测量面临的第一个困难。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任何一种人格理论都承认存在着这种个体差异,并且认为这种差异是可以进行测量的,所以在研究人格测量时,如何把握人格的丰富性是一个困难所在。②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稳定中有发展,发展中有稳定,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如何把握这一对矛盾也是研究人格测量的困难之一。③人格测量的第三个困难也是最麻烦的地方在于测量的真实性问题。影响人格测量的真实性的因素除了编写测验项目的技术外,受测者是否真实地回答测验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16.论述人格教育的意义。

答:共有四点:①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人格教育有助于解决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存在的某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也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与发展。②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传统的强调知识传授的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基本目的,这会被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人格教育所取代。③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青少年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有利地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为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④人格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基础,人格教育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部分,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为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个人主观条件。

17.论述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共有五个原则:①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个性化和社会化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它们相反相存、互为补充,在人格教育中,既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共同性的人格,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②全面渗透性原则,人格教育应该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中,因为人格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任何课程都不能单独实现人格教育的目标。③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人格特征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要注重培养这种这种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表里如一的心理行为结构。④早期教育的原则,早期教育不仅可以有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⑤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我们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促进人格的发展,而且要通过个人的自我教育来调控和建构人格结构。

18.论述人格教育的方法。

答:在人格教育中,常用的人格教育方法有五大类型:①认知法:主要是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教育目标。此方法有以下几种活动:阅读和听故事,多媒体教学,艺术欣赏,联想活动,认知改变,参观访问。②操作法:主要通过学生的言语和动作的操作活动来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此方法有以下几种活动:游戏、工作、测验、演讲、绘画、唱歌。③集体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沟通思想和感情,促进问题的解决。以下几种讨论法均可用于人格教育课程之中:专题讨论、辩论、脑力激荡、配对讨论法、天天讨论法;意见箱。④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在人格教育课程中,可应用的角色扮演法有以下几种:哑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改变自我、双重扮演、魔术商店。⑤行为改变法: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即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某种新的良好行为,或者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可以使用的行为改变法有以下几种:行为训练、示范、奖赏、惩罚、契约。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认知活动的成分与行为活动的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要使人格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应采用多样化的人格教育方法。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人格心理学教案解读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 达出来。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压抑。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 趋向人的活动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 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强化与惩罚

五、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3、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 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责任

二、此时此地: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人的成长: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第三节 卡尔•罗杰斯

一、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高峰体验。

第六章 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 什么是特质论

一、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 心理特质 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 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 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 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人格特 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易陷入循环论证。

3、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第二节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 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 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 认知—情感系统 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第八章 人格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 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体格 3、出身次序 4、人体生理学

二、社会因素 1、物质环境 2、家庭气氛 3、养育方式 4、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 性别认同

一、性别感测验

二、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 自我认同

一、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 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理想自我

三、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 陈述法 第二节 评价法 第三节 投射法 第四节 作业法 第五节 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 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四节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人格心理学笔记解读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

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

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

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

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

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

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

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2)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3)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1,地形学模型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他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2,结构模型1)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2)自我3)超我

4)人格动力:1,动力的性质,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2,动力的分类1)生的本能,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2)死的本能,代表破坏成分。

5)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1,发展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两性期2,发展障碍1)停滞现象2)退化现象 6)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心理治疗技术

7)研究主题:1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2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3自我防御机制: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主要防御机制类型:压抑、投射、反向形成、转移代替、合理化、否认、升华。

8)理论评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1他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他强调本能的作用。3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4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5,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理论缺陷:首先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其次,不少学者批评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中的决定行动力作用,忽视社会以及文化冲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严谨性受到质疑。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1人性观:人性观比较积极,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括智慧。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人类能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2.人格界定: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在荣格的著作里,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

3.人格动力:他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称其为力比多,他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生命力,包括生殖、生长、其他活动,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能被用于满足更重要。关于心里能,他提出1)等值原则2)平衡原则3)反相原则

4.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意识处于最底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适应环境,中间层是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节构成,最深层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1)意识和自我,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直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原型最重要的有四种1)人格面具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3)阴影4)自性

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1)补偿作用,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2)对抗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3)联合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

5.人格发展: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6.人格成因:1,父母的作用2,教育的作用3,社会影响。7.研究方法:荣格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法1,语词联想技术2.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疗法)

8.研究主题:1,心理分析,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先后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是人格得以发展把情节和人格整合起来。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阶段: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四阶段则有许多具体技术包括:释梦、移情、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2,梦心理学:1,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2,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3梦结构:展示、发展、高潮、结束4,自己释梦方法:综合建构法 3,人格类型: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外倾;四中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八种人格类型:2乘4 9理论评价: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超越,是近现代新伦理学的先锋;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理论缺陷: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思想陷入了假哲学漩涡中。原型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无法验证概念种族遗传观点错误,心灵发展的概念不清。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1人性观: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他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人的意识并非受制于本我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

2人格界定:他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3人格动力:早/后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心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做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想上永恒的原动力,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主导动机,也是人的天性。

4人格结构:没有完整人格模型,提出基本概念1)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2)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3)社会兴趣 三阶段:习性,能力,简洁动力。3问题: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婚姻爱情。4)追求卓越5)自卑与补偿。5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 6研究主题:心理补偿与自卑,社会兴趣

7理论评价:贡献: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易被人接受;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看懂人类利他本性和行为倾向;认为意识是中心,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计划指导个人行为;人行为受社会激励推动,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强调人格独特性和整体性;首创造性自我概念;对当代治疗实践贡献大。缺陷:1原创性基本假说行为难以描述;某些基本观念定义不明确;将复杂观念过度简化,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霍妮(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会,共出版6部著作)

1人性观: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2人格结构:把人格看成是一个完整动态的自我,自我,即人本身,自我的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理想自我(不可能的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的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个不合理的形象,是纯粹虚构的。理想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病态自我,他认为它是形成神经症或变态热歌的主要原因。

3研究主题: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神经症理论,(神经症需要,神经症人格,人生取向,神经症冲突)心理顺应方式,盲点、间隔区划、合理性、极度的自我控制、外化、武断的正确、犬儒主义。

4理论评价:贡献:1它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它是精神分析式的思维从纯粹的强调生理、解剖和个体转移出来,转而关注一个温暖的以及社会和文化硬性的重要性,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也使精神分析治疗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满足了现代人适应生活的需要。2他对女性心理的理论的论述更加符合现代的观点,3超越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窠臼,创立了社会文化学派。

缺陷:1创造性不够,他的理论和前人相似,人们认为他照搬了经典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2过于强调神经症,忽略了正常人格的结构和发展。3理论在内部一致性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强调社会文化对于神经症的作用,却没有指出社会文化作用于人格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也没有社会改革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如何顺应这种文化,未突破弗洛伊德的局限性 弗洛姆

1.人性观:弗洛姆坚持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取向,从人类生从的特殊状况来了解完整的人格,超越了人受本能和生物性支配的论断,他具有积极的人性观,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这些经由社会变革达到。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驱力之一是趋乐避苦,还有爱,爱增进喜悦和快乐,也有些人会以病态的方式去体验幸福。

2.人类需要:关联、归根、超越、认同、方向架构、献身、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3.3,人格类型:接受型(受虐型)被动凡事依赖;剥削型(施虐型)通过抢夺欺诈操控手段从外界获取所需事物;囤积型(机械型)通过囤积和节约获取安全感,通过保护自己领地的秩序和清洁防止外部世界的侵袭;市场型(破坏型)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官僚型,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控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利,用政治手段宣泄自己的敌意;建设型,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具有的潜能。

4.研究主题: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逃避自由、疏离、机器人化)、社会变革论

5.理论评价:贡献:拓宽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他从个体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关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社干活状况,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困境作为关注的核心,把心理疾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广泛用历史文件作为研究论据,释梦、自由、集权主义的理解颇具独到之处,男女平等的观点比佛洛依德进步,对生理驱力的承认更合理,他发出的能源危机、饥荒、核战三大威胁的警告。缺陷:社会改革理论陷入了空想主义,提出的改革开放方案空乏,著作缺少定量分析与研究,很难发现结论与治疗之间的对应关系,他的理论相对来说没有衍生出多少质性研究,未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

1人性观:乐观,强调人格的人际性

2,基本概念:人种假设,人际需要,紧张降低模型(原因:生理化学需要和睡眠需要、焦虑、温柔)、动力机制、经验模式(过程:分离模式的经验、并列模式的经验、综合模式的经验)

3人格结构:人格化: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人格化的形象受到自我系统特征的影响。人格化的不合理方面在刻板印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基本作用方式降低焦虑,满足自身需要,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选择性忽视,有害无益,妨碍个体从威胁中学习经验教训的能力。非我,有焦虑造成,在潜意识里与自我系统分离,他常是无意识的。

4人格发展:把人格发展分成七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讲清话)强调的是母亲的温柔和焦虑对婴儿的影响,有哺乳的动作是婴儿与他人最早的交互作用为婴儿提供了第一次人际关系经验。儿童期(讲清话到寻求玩伴)儿童开始与同性玩伴交往,学习扮演角色,接纳社会文化规范,自我系统结构开始清晰,潜在问题:孤独。少年期(小学阶段)综合模式经验为主导,开始发展社会性行为,产深刻板效应,该时期最重要的是社会化过程,建立起能够和他人一起生活的信念标志着该时期结束。前青春期,强调的是一个特定的同性个体或密友的亲密关系。青春前期:生理变化剧烈,性欲动力成熟引发对异性追求。青春后期,关注的是发展满意的性活动,同时也必须承担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成人期,代表着成熟和人格发展的完成,理性状态是个体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并具备真爱的能力。5研究主题;人格发展及精神分裂症

6评价

贡献: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将精神分析研究中心转移到社会学方向化倾向;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阐述,对精神病领域影响非常深远;关于焦虑的论述更完整细致;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缺陷:理论缺乏清晰性和朴素性;紧张降低模型受到批评,动力论被指责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舆论和阿德勒的自卑论;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赏罚的结果,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了歪曲;理论没有延伸出多少了实证研究。埃里克森

1人性观 认为人们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缺陷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

2人格动力 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的影响。1)生理过程 力比多和性欲强调的是自我和社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2)自我过程 同一性和掌握感(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3)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4)身体区域和行为方式

3人格发展 1口唇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0-1岁2肛门期 自主羞愧和怀疑 1-3岁3生殖器期 主动自发和罪恶 3-6岁4潜伏期勤奋和自卑6-12岁5两性期 同一性角色混乱 12-20岁6青年期亲密和疏离 20-25岁7成年期 生长和停滞 25-65 8.成熟期自我统整和希望 4研究主题 自我和心理历史理论

5评价 贡献 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论范围,首先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其次,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是精神分析拓展到正常个体的研究;再次,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拓展到整个生命周期。对了历史人物的心理研究和人类学研究都颇具特色,是第一个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分析师。缺陷 在理论立场上调和矛盾的态度,削弱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思辨性多与科学性。该理论轮没有得到证据的完全支持,对社会因素的重视远远不够,对社会改革和创新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建议 客体关系理论

一、基本概念:客体关系理论是从自我心理学中衍生而来的。强调个体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所谓客体是指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或观念。

二、人格结构:客体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内在客体或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三、人格动力:1建立关系是发展的动力2内化机制

四、人格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我—客体。

五、研究主题:客体关系理论非常重视自我心理学。1关系自我2自我中心人格 一行为主义学评价:

1贡献: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行为治疗实用性;行为主义研究领域广泛性;行为主义简洁明了

2缺陷::错误将人类等同于动物;行为评估信度、效度质疑;对人格描述过于窄化;忽视人格稳定性

3理论特色:实验研究取向:可研究许多被试;可适用于所有的心理机能的普遍规律;研究者可直接操纵、控制自己感兴趣变量 二行为主义学派产生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需要;进步主义运动产物 2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 3自然科学背景:别赫切列夫思想;巴甫洛夫学说

4心理学背景:意识心理学危机;心理学发展客观化趋势;动物心理学发展是行为主义产生重要前提;行为主义的产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斯金纳 一理论观

1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善恶好坏之分,是中性的。人以后所获得的善或恶是行为的结果,每个人人格中所谓的意欲、倾向,素质都是习得的。

2人格概念: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方式。他的人格概念突出了行为特征,包括: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反应泛化(类化或概括化)和分化(辨别)。3 人格结构:强调情境特殊性,比较重视外部 环境中的刺激。认为个体行为是内外部刺激所引起反应,反应就是行为结构性单位。认为只要用操作性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行为。人格形成、改变:认为人格形成与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强化可以决定行为的形成、改变和消失,只要控制了强化就能达到塑造和改变行为,继而塑造和改变人格目的。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物来源: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强化程序: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部分强化)间歇强化--分为间隔强化(固定、变动时距强化)比率强化(固定、变化比率强化)人格发展:强调强化程序在行为获得或表现中的重要性;强调受特殊环境强化物影响的特殊反应形态。人格异常:原因:不良强化经历导致行为缺失;有缺陷强化程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行为;线索辨别失败导致各种精神疾病;人格异常的人习得一套不适宜反应。二 研究主题(强化+行为消退)

处理不期望行为合适方式是消退而不是惩罚。原因是惩罚不能指引正确行为。惩罚要有及时性,惩罚具有副作用。三 评价: 贡献:强调环境与情境变量对行为影响作用;注重实验室实验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扩展了理论应用范围。缺陷: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探讨;由动物研究结论简单推广到人类行为治疗局限性。多拉德和米勒 一 基本概念 学习四要素:认为人格是习得的,学习有以下4元素组成a内驱力:促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认为原始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主要基石,是所有二级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二级内驱力是在原始内驱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社会文化决定b线索: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刺激,内驱力驱使行为线索则指导行为采取适当方向。任何一种刺激是否具有内驱力性能取决于它的强度,而是否具有线索性能却取决于它的特异性。C反应:由内驱力和即时线索诱发出来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内驱力强度的行为或心理活动。D奖赏:是强化,指任何能够使得某一特定刺激或线索所引发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东西。潜意识意义:强调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潜意识或压抑都是习得的,压抑是潜在的痛苦思想在进入意识之前被消退了的习得反应。人格结构:反应是人格主要结构性概念,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有联结,并且彼此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物。他们将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稳定联结成为习惯,认为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习惯或刺激-反应联结物构成,如果有机体习得这些习惯间关系就形成人格结构。4 人格发展:就是习惯的习得,而这些习惯彼此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有层次的组织或重要性次序。人格适应:冲突是适应不良的主要特征,用实验方法和严谨的数学推理来深入分析和证实 A冲突类型:接近-接近冲突(双驱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B冲突原则:越接近目标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越接近目标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比趋向正向目标的趋向强烈;驱力强度的增加将加强趋近或避开某一特殊目标的倾向;任何时候当两种反应竞争时较强的反应都会出现。二研究主题

1挫折-攻击假说(1939年)基本观点: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攻击行为:a挫折感强度b受挫折范围c遭受挫折次数d对攻击行为后果预期

2模仿:是一种社会学习,这一学习过程离不开报酬与强化,但是以强化为基础。三形式:相同行为;仿同-依附行为;翻版行为 三评价

贡献:a用学习原理说明心理动力过程,搭起动物学习实验和临床心理治疗的桥梁b重界定刺激、反应,加入社会文化变量和文化人类学资料,产生一种得以改变人格理论本质融合体c人格是习得的且对人格发展及其适应做详细说明d分析变量及各种因素,推动行为治疗进一步发展

缺点:过分强调原始驱力在人类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相对忽视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过分强调受环境刺激所规范习得性行为,轻视遗传因素 认知学派

凯利的个人建构主义 一.理论观点

1.人性观:凯利的人性假设是,人即科学家。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⑴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⑵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⑶人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⑷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2.人格概念:人格的核心是建构。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理解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3.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凯利对各种建构的分类:⑴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⑵依据建构的通透性: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⑶依据建构的可变性: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⑷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⑸依据建构的层次:主导建构和从属建构

4.基本假设与推论:基本假设: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提出11种推论⑴结构推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⑵个性推论:是指人们在事件建构上的互不相同。⑶组织推论:是指为了顺利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⑷二分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⑸选择推论:是个人在二分建构中作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⑹范围推论:是指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⑺经验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随着个人连续对事件所作的解释而改变⑻调节推论: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的通透性⑼片段推论:是指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⑽共同推论:是指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⑾社交推论:是指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

5.人格动力:在凯利看来,人生来就是有动机的,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凯利认为,个体遇到新的情景时,所产生的行为具有CPC循环的特征,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即详查期:人们在开始接触事物时,会谨慎的考虑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建构反复尝试。

预断期:通过尝试各种建构,选择出对情境最适合的建构。

控制期:将所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6.人格发展:凯利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建构系统上的发展之上。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二:研究方法

1.角色建构测验即CRT或REP测验2.固定角色疗法 三:研究主题

1.认知复杂性—简单性2焦虑与威胁 四:理论评价

1.贡献:丰富了人格理论的认知向度;发展了有效的人格评价工具;研创了独特的认知心理疗法

2.缺陷:忽视了人格中的非认知因素;角色建构测验的使用局限;理论系统中的未决问题

五、著作/ 1955年《个人建构心理学》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 一.理论观点

1.人性观: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议题上,罗特倾向于选择自由和行动;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2.罗特的人格理论

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罗特认为:一种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当事人对该项行为会引发某种强化的预期和强化物的价值共同决定的。

⑵人格结构:他提出两种类特质,也叫问题解决的类化预期:人际信任和控制观。问题解决类化预期是个体在过去独特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解决问题的预期倾向。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他人言语承诺的信赖程度。控制点也称为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

3.人格发展:⑴罗特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习得的。习得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的,因为它的满足和强化要依赖于他人。⑵罗特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往经验的范围、丰富性和性质。三。研究方法

1访谈

访谈是可以用作探查人格特质的方法。2投射测验3控制性行为测验4行为观察技术5问卷 四。研究主题

1控制点与归因风格2控制点与学业成就3控制点与社交行为4控制点与身心健康 5控制点与职业发展6控制点与家庭教养 五。理论评价

⑴ 该理论既强调认知变量又考虑到动机性变量,赋予社会认知论强烈的动机色彩创造性的把两者有机结合并纳入到其理论系统内。

⑵罗特提出的概念界定清楚且验证性强

⑶ 罗特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认知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六著作

1972年 《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

1975年《人格》

1972年《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1982年《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著作1947年 《人格的维度》

《智商论》 二理论观点 1人性观

⑴艾森克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L数据-生活记录

T数据-客观测量数据

Q数据-第三类数据,人类所独有)⑵他重视遗传对人格的重要影⑶认为个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应该重视个体的独特的特质构成。

2人格界定

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 的性格、气质、智慧和体质等,一个相当稳定而有持续性的组织,它决定对于环境独特的适应。

艾森克强调,稳定的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元,这些特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类型。3人格结构

⑴确定人格构成因素的标准:必须有证明因素存在的心理测量学证据;该因素必须具有遗传性,并符合既有的遗传模式;该结构必须符合理论构想;它必须具有社会性关联

⑵人格层次模型:依据各个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彼此不同将人格特质分为几个层次:居高层次的特质称为类型层次,其次为特质层次,第三层次为习惯反应层次,最下一个层次是包含一些特定的行为反应。⑶人格维度模型:用因素分析研究得到:外向-内向维度;神经质-稳定性维度;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 4人格成因

⑴人格的生物学基础: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荷尔蒙和精神质;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①人格三维度的普遍存在②人格特质的稳定性③双生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⑵社会化过程 三研究方法

1效标分析2问卷式测量法3其他方法 四理论评价 贡献:理论启发性强;理论具有可验证性并强调精确性;理论的简约性强;理论的解释性强;促进了行为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心理学多领域的发展

缺陷:忽略了外在环境差异对人格的巨大影响;理论过分简单化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简介

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是现代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性格特质论的创始人。著作主要有:《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1921年(与F.奥尔波特共同研究发表)

《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年 《人格的本质》1950年《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研究》1955年 《人格的模式和成长》1961年 人性观: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人格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独特的行为和思想。人格结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

3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有以下内涵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他们5特质具有独特性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 特质类型。奥尔波特提出两种特质: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不久后,奥把共同特质称为特质,而将个人特质改称为个人倾向,分为首要倾向,中心倾向和次要倾向。人格动力:

(一)倾向与动机、风格:奥尔波特将个体倾向中最强烈的成分称为动机倾向,不太强烈的部分称为风格倾向。

动机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人格既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前者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后者主动塑造环境并使环境对他们做出反应,个体主要受追求紧张与打破平衡状态的需要所驱动。提出动机理论四条标准与机能自主。四条标准:1动机的当前性2动机的多元性3动机的认知特征4动机的具体性。机能自主:有两个水平1持续机能自主2统我机能自主。

人格发展:1躯体我的感觉阶级2自我认同感阶段3自尊感阶段4自我扩展感阶段5自我意象感阶段6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7统我追求阶段8知音自我显露阶段

人格成因:遗传,学习过程,无意识基础,文化、情境和角色,动机的发展与转化,认知和人格

研究方法:奥尔波特以正常的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

三、贡献: 1重视研究成熟、正常的健康人2整合人格理论3对人本主义与自我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局限:1理论课检验性较差2理论的解释范围较窄3有循环论证的倾向4忽略了外在因素与潜意识动机对个体的影响5折中倾向使之启迪性不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人格心理学基础知识解读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人格这个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首先是外在的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其次是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3人格在心理领域的定义分为:罗列式,综合性,层次性,适应性,区别性,本质性。4,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5本书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6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7现在人格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以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解释》,和默里《人格探究》两书为标志。

8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人的所有层面,第一,人类本性的层面(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层面(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的差异),第三,个人唯一的层面(个体的唯一性)。

9,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描述(最基本),理解,预测,控制。

10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确定一个理论的标准:内部一致性,包容性和广博性,简约性,实用性。11,人格心理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三种研究途径:临床途径,相关途径,实验途径。人格测评是指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个人方面进行考察。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是将人性作为其核心

12,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第二章

1个案研究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

2测验资料分为:自我报告资料,观察者报告资料,实验资料,生活史资料。3观察的类型:自然与人为情境观察,即时与回溯观察,整体单元和分子单元。4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5效度是指一项测验实际能测出其所要的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的准确性。

第三章

1人格的最基本单位是特质,它是一个宽泛的,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使很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够激发和引导形式一致的适应性行为和表现性行为。

2奥尔波特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倾向(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3机能自主是奥尔波特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

持续性机能自主是原始的、基本的动机系统,用于解释许多重复性行为模式以及对规律和熟悉性的偏好。

综合性机能自主是与人格整合有关的主导动机系统,是与统我的维持有关的动机 奥尔波特将行为分为:表现型行为和应对型行为。4卡特尔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独有特质。

共同特质指所以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拥有的特质。

独有特质为人体所有特有的 从来源上将特质分为本性特质和环境塑造特质,从内容将特质区分为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动力特质

卡特尔将学习分为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整合学习。

5艾森克将人格定义为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质等持久稳定的组织,决定着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根据构成元素对行为影响力的大小,将人格分作四个层次,类型层次,特质层次,习惯反应层次,特定反应层次。这就是人格层次模型。

艾森克的人格三个基本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6(McCare)麦凯里和科斯塔提出的五因素模型: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构成的特质结构。

五因素模型的影响,第一,源于理论的五因素模型与词汇学研究的大五结构惊人的相似,第二,五因素模型还涵盖了其他很多人格理论。

第三,五因素模型的概念化与很多经典人格理论也有密切联系。

第四章

1感觉寻求:个体对变化的,新异的,复杂的和强烈的感觉和经验的需要,并且为了能获得这些体验,宁愿去从事身体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冒险活动。感觉寻求的四个维度:1,兴奋和冒险寻求。2,经验寻求,3,去抑制,4敏于厌倦。感觉寻求的三种生理基础,生理唤醒,神经递质,雄性激素

高尔顿,作为第一位系统地研究人类行为遗传学的科学家,可以说是行为遗传学的奠基人。遗传率指一个群体内某种遗传原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总的变异中所占的比例。遗传学最常采用的四种研究方法:

1家族研究:是最早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为高尔顿首创。

2,双生子研究分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前者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后者是不同卵细胞分别受精的结果。3,收养研究,4,模型拟合。

亲缘利他:这种利他对象是朝向自己基因同源的直系或旁系亲属。互惠利他是指某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发生的相互帮助的利他行为

第五章

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中蕴含人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替代物。

前意识是潜意识和意识的中介环节,担负着一定的稽查作用,其中的内容很容易进入意识。前意识内容的来源:1人的知觉,2,潜意识。

意识指心理的表明部分,是人们日常心理生活中唯一能够直接触及的部分 弗洛伊德把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视为唯一的心理冲突。他将人格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者能量构成。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由个体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它包括理想自我和良心。自我理想是自己行为的理想标准,良心是使自己免于犯错的限制。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神经质焦虑是由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我冲动导致不良结果而产生的焦虑。道德焦虑是由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导致的羞耻感和内疚感。现实焦虑也称客体焦虑,现实焦虑是个体察觉到现实世界中的危险时产生的反应。

防御机制:1压抑,2退行,3合理化或者文饰作用,4投射,5,反向作用,6转移7升华。1压抑:是将力比多冲动排除到意识之外。

2退行就是以儿童的方式行动,从而避免成人角色所导致的焦虑。3合理化或者文饰作用就是以社会认可的好理由,取代个人内心的真理由 4投射就是将自己内心的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加在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有这种冲动。5,反向作用就是以与真实欲望相反的方式行事。6转移就是对某对象的强烈感情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7升华就是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形式表现出来。

固着: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能量代替力比多。心灵就是整个人格,是与人的物质现实相对应的心理现实。荣格把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荣格的原型分类,自我,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真我。集体潜意识中的经验是以原型形式存在的。

中年危机:大多数虽然功成名就,去总免不了感到了无生趣。荣格根据能量的投放倾向的差异将人分为两类:外倾型和内倾型

外倾型:倾向于向外投放能量者大方,热爱交际,更关注他人和外部世界。内倾型倾向于内投放能力者冷谈‘容易害羞,更多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他还假设了心灵的四种功能,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共组成8类 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人类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克服自身不足的强烈愿望。器官自卑:因身体的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追求卓越;人对最终完美的状态的追求。

自卑是人体奋斗的起始原因,卓越是其追求的终极目的。

生活风格:每个人在补偿自卑感的活动中形成的独特习惯或者行为模式。四种生活风格: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型(最健康)补偿自卑的途径;1是以个人的奋斗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迈向卓越:2是与人合作,通过互助弥补各自不足。

4安娜·弗洛伊德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新增加了5种防御机制 1利他主义,2对攻击者的认同,3否认作用,4自虐作用,5禁欲作用。

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是解决儿童心理冲突的关键。

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1~3);3主动性对内疚感(3~5); 4勤奋对自卑(5~120;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20);6亲密对孤独(20~24);7生产对停滞(25~60);8完美对绝望(65以后)

第六章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指当一个行为被及时强化后,这个行为更有可能重现。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的条件。正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撤销阳性刺激或呈现阴性刺激则会有导致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这就是惩罚。

呈现阴极刺激导致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这个是正惩罚,撤销阳极刺激导致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这是负惩罚。

1赫尔的理论核心是习惯:即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2多德拉和米勒理论:学习四要素:驱力。线索,反应,强化。

驱力是指任何能够驱动有机体表现出一些活动的强刺激,它的消除或减弱的过程就是强化。线索是行为发生时人体可辨别到的刺激。

反应由当前的驱力与线索引发,反应的目标在于消除或降低驱力。

当一个反应不被强化时,反应出现的频率就会下降,最后逐渐消失,这就是消退。

第七章人本主义

1971年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2分会,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获得了整个心理学界的承认。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由低到高)自我实现是出于金字塔顶层的,与前面四种缺失性动机不同,它是一种成长性动机,是动机发展的最高层次。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第一:高峰体验是个人生命中最快乐,最心醉神迷的时刻。第二。在高峰体验中,个人的认知能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高峰体验往往很短暂。

马斯洛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立场,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马斯洛提倡以问题中心论来代替方法中心论。

2罗杰斯,自我概念的内涵包括对象和作用。

歪曲就是一种防御机制,比如孩子会认为父母不是不表扬我,只是嘴上不说。

否认也就是其中一种防卫机制,比如孩子会认为父母没有不高兴,对父母的反应视而不见 有条件积极关注就是说只有孩子的表现符合家长的价值条件时,家长才会给与孩子爱 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它意味着全心全意地去爱孩子,而不管其行为如何。罗杰斯1975年发表的《治疗性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地位 最为重要的三个条件:1,无条件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同理心。

真诚一致:即要求治疗者对自己不加任何矫饰,不加任何隐瞒和作假,表现真实的自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同理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去理解当事人。

罗杰斯提出的自由学习四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第八章

凯利的个人建构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由和决定论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们分析和解释事物的方法,即个人建构,才是预测人类行为的关键。

人在创建建构系统时是自由的,但即成的建构会限定人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建构主义。1形成一种建构至少要对三个成分加以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和一个相反的事物。建构具有两极性:差异性和相似性。

基本假设:个人历程在心理上是由其对事件的预测方式所引导的。个人历程是指生活着的,不断运动变化的人本身。2洛特,社会学习理论的两种趋势:强化观和认知观。

社会学习理论四个主要概念,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行为期望,强化物的价值和心理情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即针对于某种强化物,一种行为在某种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期望:是指行动前个体对各种行为导致强化的概率的主观预测。

强化值:如果一系列强化物出现的概率相同,个体希望某种强化物出现的程度,就是该强化物的价值。

心理情境是人的主观观念中的情境。控制点或内外控制(理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内控:有些人相信生活中的一般强化作用大都可以由自己控制。外控:有的人则认为生活中的一般强化作用都是由外力或他人左右的。控制点产生的根源:内控儿童父母也是内控的。外控儿童父母也是外控的 控制点与学业成就:在考试成绩方面,内控者要好于外控者。控制点与身体健康:内控者会更多的参与有益健康的活动。控制点与心理健康: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健康。3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既不完全由内在冲动所驱使,也不单纯地由环境刺激所左右,而是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主体,行为和环境这三种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人类更重要,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核心是示范作用。观察学习有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指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如感觉通道,感知注意以及认知加工等开通的过程。(2)表象过程指将观察结果以符号形式存储在记忆里以便产生新行为模式的过程。(3)行为重现过程是观察学习的操作方面,是把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的行为。(4)动机过程是指在诱因驱动下表现出对观察结果的内在愿望。

自我效能:是人关于自己能否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测量自我效能的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测量个领域关联自我效能测量。

第九章,认知

认知风格:习惯化的认知方式 威特金的场独立与场依存

他们把以内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的人称为独立于场的人,把以外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判断的人称为依存于场的人。

心理分化:自我与非我的分化,心理机能的分化,神经生理机能分化。1自我和非我分化较好的人表现为场独立,较差的表现为场依存。

人格自我于非我分化程度是内在实质,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的人格维度上的位置是其外在表现。

2心理机能分化较好的人表现为有组织的控制和特异化的防御。有组织的控制是指对自己的情绪和冲动的有效管理。

特异化的防御是指对引起焦虑的经验进行的有效防御。(防御机制包括;孤立,理智化,投射)造成场独立与场依存的因素:

生物因素(1)初生的婴儿就已经表现出大脑半球技能化程度上的差异。

(2)生理因素对认知风格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生理成熟上。环境因素:性别角色模仿可能是认知风格发展上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固定性和灵活性:场依存——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发展模式,要么只获得一种优势技能,要么在两种技能上都保持中等水平,这样的人称为固定性的人

两种风格兼有之,两种技能都高度发展的人,可以成为灵活性的人。海德认为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是对周围环境形成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人人都会对事件进行归因,每个人在归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的一贯的模式,称为归因风格。人格心理学家用归因不确定性这一维度来区分相信自己归因能力的人与不相信自己归因能力的人。

人格心理学家用归因复杂性这一维度来区分强意愿的人和弱意愿的人。归因内容是指归因者所认为的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四个维度:1控制点,内控和外控 2稳定性 3可控性

4普遍性,喜欢以适用于许多情境的因素归因的倾向叫普遍归因。具体归因的人用来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只适用于此时此地,换一种情境它将不会起任何作用 解释风格:就是对事件作出怎样的归因。自我妨碍:是个体保护自尊的其中一种方式。

韦纳的归因风格6维度:个人能力,个人努力程度,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态以及他人的影响。

结果预期:描述人们对达到某一具体目标的可能性的信念。

泛化预期则用来表示人们在复杂事态中对自己的结果所持的一种信念。气质性的乐观是对积极结果的泛化预期。悲观主义是将对消极结果的泛化预期。

第十章情绪

焦虑:首先,从认知层面来看,焦虑是一种强烈的,令人不快的主观感受,会使人产生紧张和恐怖的感觉;其次,从生理层面来看,焦虑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最后,从行为层面来看,焦虑将导致个体的特定行为反应的发生。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状态焦虑是指焦虑的暂时波动状态,是个体面临威胁情境时体验到的,短暂的情绪反应。特质焦虑则是人体体验到焦虑的倾向性,是对危险情境的预先反应倾向

焦虑的进化观点认为,焦虑情绪反应是在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充分利用身体资源以应对可怕的潜在威胁。焦虑的认知成分首先体现在个体对焦虑刺激的认知评价上。

焦虑的认知特征包括认知内容,认知操作,认知结构和认知产物等四个方面。焦虑的行为反应包括:连贯程度下降,攻击和回避。焦虑的类型:社交焦虑,考试焦虑,焦虑障碍。

社会焦虑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评价恐惧。即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第十一章意志

攻击是指故意伤害他人或破坏物体的行为。攻击性则是个人一贯表现出攻击行为的程度 利他人格是指考虑他人福祉,关心他人,在行动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持久倾向 利他人格的要素:社会责任感,同感,世界公正的信念,内控

个人控制感是指人在主观上知觉到自己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事件,而不是实际能不能控制。

习得性无助。指因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第十二章

动机是指促使个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成就动机:就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

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的2个维度,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第十四章

自我概念包括1,关于自己的记忆,关于自己的特质,动机,价值以及能力的信念,3可能自我,4,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自我经验:指人们经验到的一种对象。可以分为客体的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自尊是个体作出自我评价判断后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自我情感方面的内容。有知觉的自我和理想自我2个维度。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吗”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体验。两个标准:连续性和差异性。

三个方面:首先是个体的人际关系自我,其次是一些潜在性的概念,最后是一些基本的价值和原则。

自尊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中的核心动力因素。

第十五章

A型性格:个体总是努力不懈,希望用越来越少的时间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经常投入与他人对抗性的竞争,而且否认自己感到疲劳,在遇到挫折时也容易表现出敌意,他们过度认真和竞争性源于他们对控制的渴望

B型性格:比较放松,比较有耐心,能够休闲地对待工作和生活。C型性格又叫癌症敏感型,表现为过度隐忍和合作,屈从权威,回避矛盾,压抑和掩饰负面情绪

D型性格有比较稳定的负性情感体验,突出特点是消极的情感和社会抑制

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他人,因此对他人有很强的优越感。完美主义者有两类,第一类被称为神经质完美主义者,第二类正常完美主义者 依恋:是指个体对生活中某个特定的人亲密而强烈的情感联系。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流派:

我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力量,用分数把人放在一个连续体上衡量,人是独特的和有个性的。

一.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自我表露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人际的交往是自我表露的双向发展,相同水平的反馈是公平的,你表露的越深别人才会表露的越深。你说今天我想打飞机,别人就会说,哈哈,我有片。(呵呵,原型毕露(=^_^=))

1.表露的相互性:我们一般会向喜欢的人表露自己,也会喜欢想自己表露的人。

2.朋友和恋人的表露:高程度的表露发生在正在发展的同伴间,而不是朋友和恋

人。因为后者额亲密程度已经很高了。

3.爱表露的男人和女人:男人会为了免受嘲笑和拒绝减少表露

4.创伤经历的表露:把创伤摆在桌面上表现的是你的勇气和力量,同时这个也是

对身体有好处的,很有好处。写下创伤后免疫力立即增强,二.孤独:

孤独的原因:

1.悲观的预期:试验证明孤独者的悲观预期是错误的。他们会把一些小的迹象解

释为拒绝。

三.自尊:自我是有别与自尊的概念,自我是自己对自己人格的特征看法,就是说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尊这是自己对自己这个自我的评价。低自尊的人也会喜欢自己,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感觉良好,可是他们缺乏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和自我欣赏。

1.自尊与失败的反应:我们面对的一切评价意味着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本质上就是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可鄙的,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应该和别人的评价分裂开来,用自己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可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有多少的评价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我们的?

低自尊的同学并不需要自己去体验失败,仅仅是想象一下下,他们就失败了。消极的预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没有努力之前他们就放弃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成功哦。那样我们会更接近成功的哈。

低自尊的同学会接到失败的信息后想到更多的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而高自尊者为什么不会泄气呢?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呢?他们在失败的时候的策略是什么呢?有两种类型的评价,一种聪明和有能力之类的,一种是诚恳,善良,有善之类的社会性评价。当高自尊的同学的到了失败的信息的时候他们会很犀利的提高他们的社会性评价。这样他们保持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他们会提醒自己自己可以在另一个领域中表现更好,他们不会停留在一个失败中。如果把事情搞的一团糟,他们会提醒自己,我有很多的朋友。如果自己的足球踢得很臭,他们会想到自己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他们会用以上策略避免自己走下坡路,保持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

有两种人,一种:从来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不小看自己,你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是可以感觉到他对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另一种人:呵呵,我就不说了,我想成我第一种人。

自尊稳定性低的人会更多的为讨好别人而行事。一个低分和一个粗鲁的回答和拒绝都会引起他们的自我怀疑,而一个恭维和一次愉快的交谈则会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我欣赏,他们更可能体会到压抑。别人的任何粗鲁的和无厘头无聊的无趣的故意的有意的回答,行动(只要不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都是可以无视的,那个要死的人,这么可以浪费我的时间和伤害我呢?我怎么会为这样一个要死的人而感到不愉快呢?我也是要死的啊。我的底线是身体上的人身攻击。其他的就可以轻飘飘的飘过啦。娃哈哈。

下载人格心理学(原创版)解读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格心理学(原创版)解读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格心理学(本站推荐)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人格概述 人格: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人格概念的特征:人格是稳定的,但是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人格的研究:六个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

    人格心理学 感想

    人格心理学感想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本教材按照人格心理学学科的逻辑顺序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论文[定稿]

    人格心理学期末论文 题目: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姓名:王保健学号: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 10094003 1041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王保健(10094003) 摘要:大学生的主观幸福......

    人格心理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御宅族”及其人格心理学分析 张雨晨 12心理 12831413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之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御宅族”,他们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需要,在与......

    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 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 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 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 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 心理学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 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 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 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 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 心理......

    人格心理学面试

    人格心理学面试 1 面试说明 面试目的是更好的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在2分钟30秒内对随机抽取的两个问题进行说明,要求尽量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进行回答。面试教......

    人格心理学考试

    1.列举人格心理学三个代表人物及其重要思想 (1) 精神分析学派该学说首创人弗洛伊德确立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与理论体系。精神分析学派主张无意识的冲突对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