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8:2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推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推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加快推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加快推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张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85 更新时间:2011-10-25 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凸显,交通提质基本成型,淡水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各项配套日趋完善,随着郴州大道的全面提质改造,“百里绿色长廊”已初具规模,随着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正式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意味着郴州将成为湖南未来城镇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可持续发展,使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发展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更有品位、更可持续,也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

一、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发展现状

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包括2区(北湖区、苏仙区)2县市(资兴市、桂阳县)和2园区(郴州经济开发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土地面积78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5.7万人,分别占郴州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的40.6%、40.5%。

(一)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8.8亿元,占全市比重为58.1%,增长15.9%,比全市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73.5亿元,占全市的68.2%,增长31.1%;一般预算收入44.2亿元,占全市的70.6%,增长34.5%。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郴资桂示范带区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9年的9.6 :52.5:37.9转变为8.8:56.2:35.0。与2009年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0.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相应提高0.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1.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

(三)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24.8亿元,增长20.2%,占全市的61.1%。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84.9亿元,占全市的59.3%,增长24.8%,比全市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12亿元、177.8亿元和51.13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87.3%、66.2%和65.2%。

(四)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投资总体呈现高位运行态势。全年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1.5亿元,占全市的57.4%,增长31.3%。房地产开发投资56.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80%以上。按常住人口算,城市化率达54.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4个百分点。

(五)资金聚集效应显现。2010年末,郴资桂示范带存款余额572.7亿元,占全市的60.5%;贷款余额261亿元,占全市的69.7%,其中新增贷款42.4亿元,占全市的72.2%。实际利用外资3.34亿元,占全市的63.1%;实际到位内资101亿元,占全市的55.4%。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06亿美元,占全市的72.1%,增长91.6%,比全市平均增速快14.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63亿美元,占全市的58.3%,增长31.2%。

(六)消费引领经济发展。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2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21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9亿元,占全市的66.8%,增长22.2%,比全市平均增速快2.9个百分点。汽车、邮电、旅游消费日趋活跃,汽车拥有量15.7万辆,占全市的91.9%;邮电业务总量40.9亿元,占全市的54%;接待旅游人数77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48.7%和55.2%。

二、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需进一步协调统一。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配套程度不高,结合不紧密,存在产业结构雷同或同质化现象,不利于作为整体的“两型社会”示范带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示范带区域共有五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但四县市区之间仍有交叉重叠部分。郴资桂示范带区域各产业之间善未形成较完备的协作配套体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特色,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在“十二五”规划中,各县市区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因此,产业集中度不够,特色不明显。

(二)区域产业集聚度较低,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少。产业集聚是增强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缺乏在全省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和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聚度不高。2010年郴资桂示范带内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9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247家,仅占企业总数的50.1%;产值过2亿元的核心企业只有109家,仅占企业总数的22.1%;产值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24家,所占比重还不到5%。目前全市共有2家企业(裕湘面业和舜华鸭业)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只有裕湘面业在郴资桂示范带区域内;26家企业29项产品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但在郴资桂示范带内的企业不到16家。

(三)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经济外向度比较低。开放程度是衡量城市聚集与辐射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2010年,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进出口总额仅为7.06亿美元,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28.8亿元相比,经济外向度较低,按美元兑人民币1:6.4汇率计率,外贸依存度为7.18%,与长株潭地区9.26%的外贸依存度相比,差距仍较大。

(四)各自为政,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在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已经成立协调发展机构,但北湖、苏仙、资兴、桂阳四县市区仍然是独立的行政区域主体,由于现实的体制等因素,各部门间、各城市间还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各自朝自身设定目标发展的动力极强,在整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展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保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这种无序的、各自为政的现象,恰恰成为示范带整体发展最大的阻力,严重阻碍了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加快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以规划为指导,着力打造科学发展示范带。规划先行,就是优化郴资桂示范带资源要素配置、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共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两型”产业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城市功能规划、生态文明规划,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城镇、文化、体制机制等大融合。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须实施错位发展,适度实行梯度分工,加强产业沟通,重点抓好“两型”产业布局发展,打造郴资桂循环经济示范带。一是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顶层设计,编制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总体规划。二是明确编制专项规划,并强化各领域重点支持措施。由市直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城镇群规划、重点流域治理等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配套规划同步启动实施。三是编制区域规划,突出相关县市区、园区规划的重点,实现优先发展。

(二)以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两型产业聚集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旅游等“两型”产业,着力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信息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郴州经济开发区、桂阳工业园、资兴经济开发区、湘南国际物流园等园区载体,加快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构建房地产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商业服务及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进行科技化、信息化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加快示范带区域内新田岭矿区、鲁塘矿区、黄沙坪矿区等有色金属资源整合,提高矿产集约化开采水平,倾力打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提升和改造传统化学工业,积极引进、培育有色金属化工、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加快云南锡业锡材精深加工、郴州氟化学有限公司6万吨无水氟化氢等项目建设。大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产业,加快南方水泥桂阳日产25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桂阳新型环保砖等项目建设,促进传统建材规模化、新型建材“两型”化、特种建材高端化。着力推进郴资桂示范带由低端工业向高端工业转变,由“两高一资”工业向特色生态工业转变,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把郴资桂示范带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和新型工业走廊,为国家级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

(三)以特色为突破,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实践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突出抓好粮油、畜禽、水果、烤烟、蔬菜、茶叶、竹木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2家以上龙头企业培育上市。打造临武鸭、裕湘面、东江鱼、桂阳烟叶、苏仙茶油、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安仁食用菌等农业品牌,重点发展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外向型产品。建设资兴罗围、北湖石盖塘、桂阳芙蓉等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装备和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提质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农田基本建设,推动农业逐步实现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以建设湖南省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为契机,加快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全面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四)以绿色为标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旅游带。放眼郴州,郴资桂示范带几乎集聚了全市最优质的资源。东江湖、五盖山、王仙岭、仰天湖、飞天山、龙女温泉等等。这些旅游资源区,旅游资源丰富,并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具有极强的成长性。更难得的是,这些景区离中心城区近,以高铁为轴心,均在一个小时旅游圈的覆盖范围之内。围绕“生态休闲旅游”这个核心,加大投入、统一规划,注重特色。必须坚持大投入原则,防止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破坏生态。东江湖须坚持生态只能更好不能退化的原则,适度开发亲水旅游项目,做好“水文章”;飞天山可以结合丹霞地貌,开发徒步游、休闲避暑和旅游地产项目,做好“丹霞文章”;仰天湖则需要抓紧做好生态恢复,禁止过度放牧,做好“草文章”;五盖山、王仙岭则可以围绕近城、亲山、乐水,开发高端狩猎、高端地产,做好“山文章”;龙女、天堂温泉则要进一步提质改造,改善服务,做好“温泉文章”。改善郴州交通“内循环”,可考虑以郴州大道为轴线,拉通各景区快速抵达郴州大道的支线公路,适时规划建设各大景区之间连接公路,形成“旅游公路环线”,加强景区之间客流联系,形成景区链条,让客人引得进、留得住、玩得好。

(五)以统筹为抓手,着力打造城乡互动实验带。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共建共享的思路,推进交通、电力、管网、供水、防洪、通讯、消防、减灾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交通、水利、市政、能源、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共享。努力构筑示范带内交通同环、供水同步、电力同行、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环境同治的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把宜居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设计城乡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确定空间开发结构,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郴州大道为纽带,加速资兴市、桂阳县融城步代,加快建设郴资桂示范带城镇群。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实行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经济政策及对外政策一体化,促进郴资桂示范带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六)以创新为主题,着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带。一是加快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拓展合作交流渠道,进一步深化与珠三角、北部湾等地区的合作。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行绿色招商,推进园区专业招商,引导外来资本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二是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育、引进、选拔、流动机制,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市县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简化行政流程,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把体现“两型社会”要求的指标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实绩的核心指标,加大生态环保、节能降耗、耕地保护、公共服务等指标考核权重。

注:“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执笔:张杰

第二篇:加快建设两型农业的思考

加快建设“两型农业”的思考

董成森

推进“两型农业”建设是推进“两型社会” 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缓解资源约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省应当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战略重点,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减弱农业生产的外部性负效应,全面推动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实施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现状、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本着市场导向、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域相对集中和人地和谐等原则,按带状结构进行“两型农业”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带。扶持一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城市农业及外向型农业的重点县和优势产业带,并在农业产业功能带内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科学利用资源,提高集约化水平。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要坚持农业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大力推广节约型的耕作、施肥、施药、灌溉等技术,促进农业走上低耗高效的道路。一是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施“药肥减量增效工程”。三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农业科学集水、蓄水和用水。四是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五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做大做强种子产业,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六是发展多熟制种植,提倡立体多层农业。

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一是要加强对农村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二是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控制我省农药使用量近10年来不断增加的趋势。三是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高炉、小煤矿、小化工等的治理力度,减轻其对农业用地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四是大力开展废弃物资源利用循环模式创新和示范。五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推进科技创新,搞好循环利用。加快推进“两型农业”建设,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对“两型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既要做好技术层次的创新工作,又要做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转化。目前,要加快减量化、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攻关,重点开发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多途径循环利用技术。要加强废弃物就地利用、增值化产品、减量化和无害化生产技术的研发。

创新制度体系,构建保障机制。“两型农业”建设必须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并依靠制度规范来确保“两型农业”的顺利推进。要严格规范和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加强和完善种养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两型农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奖惩制度、农业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定期调查和监测制度;建立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制度;建立省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制度。

(作者系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县域经济与农村开发处处长)

第三篇:涟源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涟源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湘发〔2010〕13号)、《关于加快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全面推进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湘发〔2011〕15号)、娄发[2012]15号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赶超,打造“三基地二中心”、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建设幸福涟源,现制定《涟源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积极对接融入长株潭为路径,突出“两型”引领,着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民生保障,坚持矢志发展、科学跨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走出一条综合试验、统筹推进的新路子,建设两型涟源、幸福涟源。

二、主要目标

全市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和土地管理等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促进机制。

经济建设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5.5:3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年均增长12.5%,其中工业总产值突破3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7.78亿元,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年均分别递增11%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

社会建设目标。到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城镇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5%以上,新农保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以上,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生态建设目标。推进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到2015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5.41%;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提升到95%,城市垃圾无公害处理率提升到95%以上;万元GDP能耗比“十一五”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涟水、孙水及市域内其它小流域水体达到三级以上饮用水标准。

三、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

(一)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1、推动“两型”产业发展。

(1)运用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低碳技术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工业技术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科技局、涟源经开区等

(2)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鼓励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3大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两型”产业,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力量。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文广新局、市招商旅游外事侨务局等

(3)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金融商务的发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金办、人民银行涟源支行等

2、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1)搭建科研成果产业化支撑平台建设,加速新产品研制和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提升装备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发挥重点工业项目的科技引领作用。通过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力争每年增加1-2家高新技术企业。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2)对接国家和省级、娄底重大科技专项,把握“两型”技术创新需求,集中实施重大攻关项目,形成一批“两型”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为高端产品。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

(3)加快国家、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以技术、专利、商标等非货币资本参与分配,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人才政策。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和涟源经开区等

3、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1)推动娄涟一体化发展,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招商旅游外事侨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等

(2)积极打造“娄底-涟源”等产业经济带,加快发展园区经济。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涟源经开区、沿线乡镇政府等

(二)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

(1)强化资源环境综合管理,完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利益补偿机制。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政府办、市财政局等(2)逐步推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约水、电、煤、油、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激励机制改革,逐步实施居民用水、电阶梯价格和非居民超定额用水、电累进加价制度,完善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水务局、市经信局、市电力局等

(3)推进涟水、孙水流域综合治理机制创新,建立以出入境水质状况为依据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等(4)推动实施“绿色信贷”、“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等环保措施,建立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森林生态效益区域补偿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物价局、人民银行涟源支行等

2、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园区和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强化土地使用投入产出的门槛约束机制和检查机制,探索产业用地租售并举的多元化供应方式。创新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模式,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健全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评指标体系,实施差别化供用地政策,推进征用地制度、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等

(2)深化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有偿调剂制度。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城乡共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办法和机制。探索合乎市情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确权、土地担保质押、户籍改革等改革。探索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开展农村土地、山林、宅基地、住房等各类产权确权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整治,拓展新的用地空间。

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等

3、创新财税与投融资体制机制。

(1)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完善和规范融资性担保体系。加强市场化运作,建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要素价格体系壮大。壮大“两型社会”建设投融资平台,优先支持“两型”企业直接融资,积极扩大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私募股权融资规模,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银信资金投入。

责任单位:市财金办、市发改局、人民银行涟源支行等(2)促进金融改革与创新,发挥各类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的作用,组建“两型”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创建金融租赁公司、消费信贷公司,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

责任单位:市财金办、人民银行涟源支行、市发改局等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深化集中审批、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能。

责任单位:市监察局牵头

(2)全面贯彻实施《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突出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务主动公开力度,编制和完善“两型社会”建设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重点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的公开。探索建立“两型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办事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政府法制办、市两型办等

5、提升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

(1)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对接。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和先进经验。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台办等

(2)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出台《涟源市鼓励投资若干规定》。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培育出口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等

(3)注重招商选资,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产业。建立“两型社会”统一招商平台和协调机制。积极探索推进整体开发、委托开发、直接托管、共建园区等合作,通过BOT等形式,吸引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进入。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招商旅游外事侨务局、市经开区等

(三)强化规划引领和调控

1、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和基础性作用,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着眼于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按照各展其能、功能互补、要素互动、衔接协调的原则,指导城乡规划建设有序开展,严格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提高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各乡镇办事处

2、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认真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城乡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全面贯彻实施《娄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加快相关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进度,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实现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着力加快村镇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全局性工作来抓,以引导基础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向集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布局、农民建房向集镇和农村社区逐步转移。全面完成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发改局、市农办、各乡镇办事处

3、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理顺市、乡镇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上的职责和分工。建立规划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和协调配合的规划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规划编制工作体系。城镇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手续,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手续。在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城镇新区、开发区、园区的开发建设,必须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完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强化规划执行,进一步完善规划督察员制度,加大对违反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

(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资源节约。

(1)推广农民集中居住、农用地规模集约经营、城市土地立体开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有效利用等节地模式。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办、各乡镇办事处(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实行区域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物价局

(3)加快矿产资源整合,健全矿产资源开采“三率”考核体系。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牵头(4)支持工业和建筑废弃物利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等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支持汇源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园区、区域形成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斗笠山镇政府等

2、突出节能减排。

(1)健全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着力推动节能减排的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实施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以推广节能减排在线监管为突破口,以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为重点,以标准指引、价格引导等为支撑,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施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实施“万家企业节能行动”,突出抓好工业节能“511”工程。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管理,推进公共建筑和新建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打造清洁节能交通体系,推广新能源公交,推广宾馆酒店新型智能节电管理改造等做法。重点实施产业节能等工程,大力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切实降低综合能耗。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招商旅游外事侨务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等

(2)加快降碳、低碳和碳捕捉技术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考核评价、行业标准、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和执法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试点。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质监局等

3、加大环境保护。(1)按环境容量调整工业布局,严格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切实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信局等

(2)强化城市环境保护,加强自来水水源监测和污染源监管,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广污水处理回用。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市水务局、市自来水厂、各乡镇政府等

(3)加大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城市噪声污染控制等力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推广长沙县、攸县等地农村环保的经验,推进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加强集中供水和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工程建设。合理布点垃圾收集处理项目,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方式。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办、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等

4、强化生态建设。

(1)加强涟水、孙水水源保护,加强库区河道采砂、围垦填库、无序网箱养鱼综合整治,严格按照规划划分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控制开发区,对区域内湿地、山林、水面、河谷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林业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畜牧水产局等

(2)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以及水污染综合整治新的行动计划,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流域截污治污、城市洁净、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等

(3)抓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和生态林工程建设,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区域环境保护联动机制、生物入侵预警预防机制、流域治理问责机制。

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

(五)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产业发展、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平台搭建、示范区建设等领域,加强与长株潭地区、娄底的对接与合作,推进“两型社会”改革建设,推进武陵山片区突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牵头

2、推进城乡统筹建设。

(1)建立城乡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要素市场、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责任单位:市农办牵头(2)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乡、村层次清楚的城乡规划体系,抓好城区扩容提质,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推进交通、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与农村资源相结合,广泛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提升城镇产业聚集功能。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农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各乡镇办事处等

(3)突出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推动城市文明、现代理念向农村扩展,促进城乡结合部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农办、一办两镇等

3、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1)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力争沪昆客运专线涟源段如期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娄新、安邵、长韶娄等高速公路涟源段建设,确保娄新高速如期竣工通车,实施干线公路大会战,开工建设华雷线、娄底西互通至荷塘等干线公路项目。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2)大力推进娄涟、涟冷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干道网、高速公路网建设,提升公路网络的内联外达功能。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规划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4、推进能源、水利、通信等设施建设。

(1)加快油气运输管道网络体系建设。科学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岩页气等。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进户用沼气建设,推广太阳能等建筑一体化应用。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电力局、市农办等(2)突出农田水利、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治理、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点薄弱环节,加快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大型灌区和泵站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

责任单位:娄底白马灌区管理局、市水务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逐步完善政务、企业、电子商务、经济与科技、社会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信息服务系统。

责任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

(六)着力改善民生

1、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1)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与再就业政策,多途径增加就业容量;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统筹做好城镇新生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金办、市财政局、人民银行涟源支行、各乡镇办事处等(2)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统筹城乡、保障基本医疗、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普惠型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卫生局、市人社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9+2”免费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工程建设,重点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宽户籍限制,实施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工程。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房产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2、创新优化社会管理。

(1)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自治组织建设,强化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

(2)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健全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和利益协调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责任单位:市维稳办、市信访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探索“社区管理社会化”,推行村(居)事务准入制度,构建社区资源共享机制和社区综合治理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村改社区工作。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房产局、市财政局和各乡镇办事处、市经开区等

(4)积极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责任单位:市安监局、市药监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应急办等

(5)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居住证管理办法,稳步推进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创新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服务,建设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基地、肇事肇病精神病人治疗中心、“法轮功”及其他邪教人员教育转化基地、特殊涉毒群体强制收治中心。创新非公经济组织、各种社会组织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提高依法、规范、科学、系统、动态管理能力和水平。整合社会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进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抓好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机制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综治工作、信访工作的紧密结合,建立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

责任单位:市综治办、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维稳办、市信访局、市“610”办、市民政局、市工商联、中国电信涟源分公司、各乡镇办事处等

(七)突出示范引领

1、推动示范区改革发展。

(1)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项目和产业,把好产业和企业准入“门槛”,形成“两型”主导产业。

责任单位:市经开区、市发改局、市环保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2)推广运用“两型”理念、技术、产品,打造“两型”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展示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加强环境整治,加强洪水岭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涟水、孙水综合治理。

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等

(4)创新工作机制。推进示范片区统计工作,建立总体统筹调度、目标任务和风险评估、工作纠偏和考评等机制。

责任单位:市两型办、市统计局、市经开区等

2、实施“两型”示范创建工程。

(1)开展以“两型”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民生发展等为重点的“两型”示范工程建设,以及以“两型”生产、生活、消费等为重点的“两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中全面体现“两型”要求,通过规划设计创新、政策支持、项目建设、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率先形成好的思路、机制和做法,加强总结推广,带动全市“两型社会”建设。

责任单位:市两型办牵头

(2)开展“两型”技术产品示范推广活动,搭建示范推广平台,出台“两型”技术产品推广目录,积极研究开发和遴选一批“两型”技术产品在全市推广。组织开展“两型”技术产品进万家活动。探索建立面向“两型”技术产品的区域性中心市场。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3、推进“两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化建设。(1)积极开展“两型”企业、“两型”技术产品等认证工作。

责任单位:市两型办、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质监局等

(2)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和企业“两型”审计制度。

责任单位:市审计局

(八)强化和完善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对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述职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两型社会”绩效考评机制,明确问责主体,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具体化,转化为可考评的指标,并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督查落实。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监察局、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

2、发挥规划统领作用。

(1)完善和提升各专项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投融资规划“四规统一”。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等

(2)落实“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出台控制性详细规划。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规划局牵头

(3)抓好《湖南市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湖南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保障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建立项目规划审核、重大规划衔接、规划动态管理和规划否决等制度,强化规划执法,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两型办等

3、强化政策法规支持。

(1)围绕“两型”产业发展、“两型”城市建设、“两型”农业、城乡统筹、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从激励“两型”、约束“非两型”的角度,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投融资、资源环境、招商引资、简政放权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将“两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市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都要适当向“两型社会”建设集中投放。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财金办、市财政局、各乡镇办事处等

(2)建立完善政府“两型”采购制度,加大对“两型”产品、技术、产业、标准等发展和推广的引导支持力度。

责任单位:市财金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局等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1)出台“两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纲要,加强“两型社会”建设宣传报道。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两型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电视台等

(2)将“两型”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教育局等

第四篇:2013办事处两型社会建设思考调查报告

我办事处于XXX市中心城区,从200X年起,全处工业经济形成了医药包装、石膏建材、油品加工、农业肥料、机械制造五大支柱产业。我省全面打响“两型社会”建设战役后,城中办事处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热情参与,在认真领会“两型社会”相关精神后,办事处对全处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分解落实,各顶工作已全面启动。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展开“两型社会”建设大讨论

建设“两型社会”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已不管用,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办事处通过各种形式,在广大干群中开展解放思想、找准差距、明确方向的“两型社会”建设大讨论,活动从办事处全体党员、机关干部,到社区、村干部,再到基层群众三个层面开展。通过组织形式报告会,学习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创建,评选“文明户”、“和谐家庭”等活动,着重破除因循守旧、自满保守、狭隘封闭、片面发展的观念,树立改革创新、危机忧患、社会文明、遵纪守法、开放合作、科学发展的意识,达到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目的。

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办事处全体干部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转变干部作风,建设务实、高效、节约、服务型机关。

办事处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从制度、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效能建设。一是出台《机关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人,把高效和节约的着力点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打造出高效、节约的机关整体形象。二是开展学习。每周五,办事处机关定期会对干部开展主题教育、集中整训、考核评议等学习活动,为干部思想解放、作风改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打好基础。三是拓展服务领域。处直部门把服务做到点子上,把服务做到对象心坎上,以服务促管理。四是优化服务平台。为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方便基层、方便群众、方便客商,办事处兴建了城中社会事务服务大厅,各社区均有自已的服务中心,形成办事处到社区的整体联动服务格局。服务大厅采用窗口服务的形式,服务内容囊括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城镇低保、社会救助、法律服务、养老保险等方面,服务大厅部门集中,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截止目前,服务大厅已为3371户城市困难户办事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月均代发保障金、救助金50多万元;调解纠纷40多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00多件;培训劳动力1690人(次),对外输出劳动力6300人(次)。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办事处按照“区域集中、产业聚集、要素集合、错位发展”的要求,坚持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规划并重的原则,以项目为支撑,以产业为纽带。市民营工业园已逐步完善园区内水、电、路、下水道、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工业园现已逐步向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的一流工业园区迈进。园区力争今年引进项目5个,其中过5000万元项目2至3个,力争三年内,园区落户企业30家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税收过亿元。

为更好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办事处还对恒天公司、鸿祥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实行领导驻点包保、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协调等措施,帮助企业实施扩张战略,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恒天化工是一家改制成长起来的医药用品企业,公司所生产的天然橡胶制品占有国内同类产品一半以上的市场。但恒天人不甘心一直只是这样经营下去而毫无发展,但扩能项目所需资金是很大的也是事实,办事处得知企业面临的困境后,与企业一道积极研究国家政策,从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给他们提供多方服务,加快恒天公司扩能项目的建设。为了更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办事处积极整合各类扶持资金,从政策、制度、机制上引导发展有潜力、产品有市场的华兴机床、中利免烧砖、东翔公司等中小企业加速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两型”社会新农村试点工作。

一是建设精细蔬菜基地,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围绕“菜篮子”工程,以光明大市场为龙头,以蔬菜种植科技户为依托,采取“市场+基地+农户”的办法,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基地。目前,全处拥有精细蔬菜基地3500亩,实现产值近3000万元。推行“养殖协会+农户”的养殖经营模式,不断壮大保丰10万只鸡鸭养殖板块。该养殖板块已销售鸡鸭9万余只,存栏2万余只,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

二是以“村镇清洁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范河村投入64万元硬化了3600米的中心公路两旁的下水道,改造了村委会办公楼办公环境,修建了市水泥厂至范河小学全长1.6公里的通组公路。保丰村、范河村通过招商和租赁的形式盘活了村砖瓦厂、包装厂、膏粉厂等8家企业,年增利税150万元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增收的能力。办事处投入35万元对5个村的泵站进行了整治,更新机组2台套,维修机组5台套;与市电力部门合作,安装农业用电磁卡电表30户;组织范河、周陈两村清挖沟渠3000余米,确保近4000亩农田旱涝保收。

二、现阶段,城中“两型社会”建设的不足

(一)思想观念上还有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们遵循的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全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会付出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们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企业规模、产业结构、服务企业环境还有待加强。

1、从企业结构来看。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的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企业、骨干支柱企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依然偏少。

2、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有机械制造、医用包装、石膏建材、农业肥料、油品加工等五大产业优势,但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相当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3、从服务企业环境来看。虽然我们采取了很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制约,经济发展软环境依然不优。

第五篇: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对策与思考

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对策与思考

江夏区财政局

武汉城市圈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江夏实现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为科学制定适应“两型”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快我区融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步伐,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局按照课题调研要求,组成调研小组专班,就江夏财政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机制体制创新问题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材料,以供决策参考。

一、江夏区概况

我区地处武汉市的南大门,是武汉“1+8”城市圈南部枢纽,素有“楚天首县”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富饶、风光旖旎、交通便捷。京珠、沪蓉高速在境内交汇,京广高速铁路、107国道贯通南北,长江黄金水道傍西境而过。这里有名扬中外的中山舰;有誉为“江南十三陵”的龙泉山风景区明王楚昭王寝;有云集千古风流人物的赤壁古战场;有尽展英烈风采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有风光秀丽的省内二大湖泊梁子湖;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冰川期遗址白云洞;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国家级青龙山森林公园;还有代表都市农业发展特征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区内高校林立,毗邻国家级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得天雄厚的科教优势;社会秩序良好,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城区和省级平安区荣誉称号。

二、我区财政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夏区抢抓“武汉城市圈”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财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优势明显增强,初步实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区、区域性物流畅通区、适用人才培养区、都市居民扩散居住区和近郊旅游区”建设目标,成为武汉南部经济带的一个重要板块、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个亮点。

(一)财政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2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9.1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3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61.46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0元。自2004年起,区域经济连续五年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行列,其中2007年、2008年分别位居全省第2位、第1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7年的23.3:40.7:36调整为2008年的19.4:47.9:32.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正逐年增大。

(二)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迅猛

在省、市支持下,江夏区特别是以江夏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纸坊以北地区主动与“光谷”对接,主要承接市区产业辐射,南车集团、光纤环网、武汉生物、武船、中山舰、中粮、武钢物流基地、凡谷电子等重大项目相继在江夏落户。区内原有企业经过历年来的改革改制,资产整合等措施,落后耗能、小型工业相继得到淘汰,小蜜蜂、鑫凌云水泥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业优的骨干企业和以中北仓储(江夏店)为代表的一批高档次物流、商贸、酒店、餐饮服务等商业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全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1.项目建设凸显成效。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把引进大型建设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做好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成功地引进了一批投资过亿的企业,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009年,完成中国南车集团长江车辆生产基地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启动了占地500百亩的客车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武钢江北公司江夏钢材深加工产业园、武船重工钢结构制造中心、武汉万达光纤电缆生产基地、武汉金盛源科技有限复合绝缘子研发生产、东冠纸业武汉基地、通用设备制造基地、中铁科工集团江夏工业制造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2.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以武汉光谷、邮科院器件产业园为核心,探索构建光电高科技和“总部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建设光迅光纤期间生产基地、海王机电石油勘探特种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德威斯电子通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三一机械制造、武汉龙腾旋塑交通设施制造、湖北汇盛电机电柜生产、武汉鸣鸿多功能妙计五喷洒机械设备、武汉卧龙发电机有限公司1.5MW直驱式锋利发电机等项目。

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长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火电厂、鑫凌云水泥厂余热发电、武汉祥兴散热器生产有限公司节能型散热器生产基地、武汉事业有限公司废旧塑料回收处理、武汉金凤凰纸业年产20万吨高强瓦楞纸制造等项目建设。

(三)生态农业呈现多样性

1.支持绿色生态农业项目发展。我区计划总投资1.71亿元打造107国道绿色家园生态工程,建设郑店农业示范园1000亩、花卉木苗交易中心2200亩、优质红菜苔生产基地1万亩,国道两侧沿线空地节点绿化,修整和改扩建水里设施,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沼气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和农村市场、文化设施和卫生室等。沿线房屋以白墙蓝瓦为建筑特色,整治544栋,打造省级“两型农业”示范工程。

2.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乌龙泉街探索畜禽粪便综合处理的循环经济模式。依托湖北东方肥料有限公司和武汉大拇指有限公司,集中收集畜禽粪便,经过中求沼气、热、电等无害化处理后,年产20万吨有机肥,形成畜禽粪便处理-肥料-种植的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猪-沼-稻(林、果、菜、鱼)模式,建设“两型”畜牧业。积极推广法泗怡山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庄的经验,以24除生猪养殖小区为核心,探索构建农林渔-饲料-畜牧养殖-沼气发电-肥料-农林渔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推广生物发酵床技术,充分利用沼气新能源,计划新建“一池三改”用户达到20000万户,新建家用沼气池3624个。

3.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培植郑店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继续支持武嘉蔬菜基地建设,三年内将在沿长江、金水河法泗地区规划建设总规模为15万亩的蔬菜板块基地。发展和壮大江夏桂子米业集团公司和蔬菜生产销售服务公司;引导花卉苗木企业和畜禽养殖企业联营发展;申报江夏茶叶等有机食品商标注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利用水稻种植双孢菇,到2009年11月,使秸秆、谷壳等副产品的利用率达到年产量的1.9%,再利用双孢菇的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料3000吨。全区推广水稻轻简化栽培面积16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核心样板示范区3000亩,推广面积50万亩,肥料利用率提高8-12%;推广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等农作物综合防治面积40万亩,争取年年产少农药使用量90万吨以上。

(四)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通过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如中山圈-园-带生态旅游休闲园,推出观光农业特色旅游等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利用好我区的人文交通优势,通过加快旅游区建设和开发生态旅游交通线路,搞好本地特色旅游业。如中山舰旅游景点、巴登温泉度假村、巴登体育公园、黑森林乐园及介子茶园的特色旅游风景区、梁子湖沿线

休闲观光景点等。促进江夏旅游业和全省、全市旅游业对接融合,连通杨桥湖和梁子湖打造黄金水水道,构建生态旅游圈,构建生态工业、生态校园、生态产业园、生态社区。加快谭鑫培公园工程建设,打造谭鑫培文化品牌,加大对“中山舰”、“明代楚昭王寝”、“湖泗古窑址”等现代爱国教育基地和历史遗址保护建设力度,加强对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的保护,做好“江夏黄”、“梁子湖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

三、财政在支持“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近年来,我区财政部门在预算安排、资金投入、项目引导等方面大力支持 “两型”社会建设,但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调节力度有限、税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财政支持“两型”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1.财政资金投入不够。我区“两型”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财政资金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部分并没有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减少,相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限的财政资金被需要的空间不断加大,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资金需要越来越大,因而用于“两型”社会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资金十分有限,资金投入不足。

2.政府筹资模式有限。由于大部分“两型”社会建设投资项目存在资金需求大、回收率低、资金见效慢的特点,许多民间资金不愿投入,加上外界对“两型”社会的认识不深,民间资本并没有迅速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从传统产业部门转到两型产业上来政府用于“两型”相关领域的资金,筹资方式主要甚至全部依赖于财政资金,缺少新型的筹资模式。

(二)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社会转型力度有限

1.财政部门职能有限,调节手段不足。税务、财政虽然同属于大财政范围,但由于税务局、财政局分立,更重要的是发改委项目管制,导致原有财政职能弱化。财政当前只能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倾斜扶植“两型”产业的发展,利用现有预算内的资金和非税收入中的排污费收入,没有其他配套的手段。

2.当前预算体系与“两型”社会的要求不适。财政职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预算的编制来实现,现行的部门预算中缺少直接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科目,对财政政策的实施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限制,影响财政部门财政资金的分配。

(三)税法设置不利于企业转型

1.资源类税收法规设置不合理。现行的资源税税率设置偏低, 征税范围有限, 以及资源产品价格管制等原因, 阻碍了武汉城市圈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力优势, 这在相当程度上使得作为资源大省的湖北陷入经济弱省的尴尬境地。

2.税收制度没有作出对“两型”社会建设支持性的完善。虽然增值税成功进行转型,然而对于“两型”建设的支持还有限,其余的如资源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环境与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和外部性也存在,环境与资源的公共商品的性质使得产权最终难以明晰,往往导致产权所有者缺位,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又会产生外部性问题。这些都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整效果受到限制。

四、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建议和对策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创新财税政策支持机制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区长期以来遵循了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以此引导财政政策的调整。财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支出总量及结构的调整来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变。从我区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财政支出结构应做相应调整:一是建立一个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调整对高污染、高消耗及资源利用率低的行业的投入的改革支持。二是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将是我区未来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如何决定着我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快慢。四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加大,但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仅靠市场推动远远不够,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和再分配的枢纽,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财政充分发挥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功能,以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作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我区经济协调发展。

2.强化财政职能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把江夏区财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放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大框架下,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轨,转变工作思路,强化财政职能,促进我区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建立统一的产业布局调整机制。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明确全区重点产业分布,避免出现产业重复、结构雷同局面。可根据各自明确的重点产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防止出现无序竞争,高成本竞争的现象。建立产业退出补偿机制,“两型”社会建设,部分落后产业必须退出,涉及到产业升级,职工安置、社会稳定等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对产业的退出实行相应补偿。二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杠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挥财政资金对高技术产业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高新技术引导资金、重大新产品开发专项资金、产业集群奖励资金等,对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予以倾斜,重点扶持大工业项目、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鼓励企业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淘汰相对落后的生产设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项目,可以对其引进的先进设备在税收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及财政贴息资助,以强化企业技术进步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支持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改变行政化的单一项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建立以奖代补新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通过财税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逐步设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奖惩政策,一方面通过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节约能源资源和控制环境污染活动,另一方面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行业和企业实行限制性和惩罚性政策,逐步形成一整套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资源节约,但改革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解决投入与节约之间的矛盾,突破口应该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争取以有限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主线,科学调整政策和资金投向,充分发挥财政对改革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一是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整合效用。资金整合和分配要由“重企业”向“重产业”转变,由“重规模”向“重结构”转变、由“重短期”向“重长期”转变。要坚持以加大产业投入、打造产业集群为重点,对不符合两型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要逐步减少资金和政

策上的支持,要坚持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用足财政政策和资金。加大对自主创新和技改科研、信息化建设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推动基础经济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增强财政投融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用。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规模和集聚效应,探索建立城市圈大项目库,将同类项目归集统一申报,从而降低申报时间和前期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增加项目申报成功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引导外部优惠资金在公共财政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并且通过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推进地方其他重点领域建设。

(二)调整完善财税体制,创新财税政策协调机制

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对于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武汉城市圈看,新一轮的财税体制调整应将重点放在建立省、市、县(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运转高效机制上,理顺分配关系,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健康发展。

1.合理划分收入范围,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目前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级次,由于企业改制改组频繁,企业的性质、成分和资产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客观上界定企业税收级次带来难度,特别是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附属企业等收入级次更是难以确定,不利于加强税收征管和监控。就江夏区而言,企业所得税汇总上缴问题,公路铁路建设营业税问题及增值税预征问题,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力求改革现行征收征管机制,进一步多考虑地方所牺牲的利益部分,将税收多留在本地区,从而增加地方财政可用财力。

2.适当提高改革实验区的地方税收分享比例。目前,地方主要税种分享比例过低对地市的财政影响较大,特别是改革又急需资金投入和支持。因此,可以积极争取把我区主要税种对市上解的部分留在地方或实行省集中税收增量全额返还政策,专门用于对高污染企业退出机制补偿和资源枯竭区治理。

3.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十分有限,而专项性补助的比重较大,但其资金分配并不取决于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对于平衡财政能力并没起到较大作用。因此,要逐步加大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减轻市、县(区)财政配套支出负担同时,要规范转移支付形式,解决资金分配中人为因素,真正让下面的实际需要得到及时反映和有效解决。市财政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力争中央、省对江夏区资源型城市加以倾斜,在确保政策性增资、社保资金、科技资金等转移支付同时,加大对城市事业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

4.充分发挥和利用税收政策。对改革试验区内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有关项目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在不违反现行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对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实行适当倾斜,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下载加快推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推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的分析与思考[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大学生[精选]

    浅谈”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大学生 作者:张莞昕 单位:南京通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 【内容摘要】“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两型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两型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_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湖南社会学网 作者:刘战平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多功能性的现代农业,其独特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仓埠(大全5篇)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仓埠 ——仓埠街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是“两型社会”建设正式启动的第二年,为确保“两型社会”建设平稳顺利地进行,按照区委、区......

    湖南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对策研究湖南省社科院课题组 批示来源:获得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路建平的批示 课题负责人:朱有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云波......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五篇材料]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9 11:05:00 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

    关于强化“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强化“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机制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第二阶段,也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要全面实现第二阶......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编辑:admin 时间:2012-11-24 20:25:00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新路

    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新路 武冈市人民政府市长 余孝武 在欠发达地区如何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是各级党政关注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武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