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新路径 ——九华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
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新路径 ——九华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09年第16期作者:彭宪法
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成功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而使湘潭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我们在深入调研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对“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精心设计,规划了全市域、核心区、示范区三个层次的建设。重点是以九华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径,努力为区域乃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经过几年的努力,九华示范区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力求在发展方式上有新突破
“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是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近年来,九华一直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难题进行探索。实践中,他们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立足两型、促进两新、自主创新、循环节约、高端带动、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和退出劣势产业,全面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两型”产业体系。高起点规划发展。九华坚持以开阔视野和战略眼光,把自身置于长株潭城市群乃至全省的发展大局来谋划发展蓝图。为此,聘请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机构,编制了九华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了特色产业聚集区、现代物流及特色科教文化旅游产业区、新型生态宜居家园三大功能区的发展定位。
高规格集群产业。九华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一批高新企业、高新项目、高新技术,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目前,九华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建设为中心,形成了约30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高质量招商引资。九华坚持招商引资提质上档,由单纯的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和新型城市化同步推进转变。截至目前,九华共引进入园项目131个,总投资规模超过400亿元。如湘潭台湾工业园投资6亿美元打造明兴光
电生产基地、隆平高科投资22.5亿元建设隆平科技创新博览园、与中南大学合作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这些项目的引进非但没有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反而对“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撑作用。
二、力求在城市转型上有新突破
为了推进新型城市化,推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把湘潭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优美、舒适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我们既把九华示范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来打造,从而使九华从几年前的一个小山村发展成了一个功能齐备、品位突出、特色鲜明、初具规模的滨江新城。
强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一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就能催生出城市的一片新区。九华牢牢抓住产业项目这个“牛鼻子”,以产业项目带动新型城市化进程。譬如,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入驻九华,就诞生了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4.2万平方米的三星产业社区。而湖南大学、湖南软件学院等一批高校项目的相继落户,更是增添了九华新城区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品位。
突出生态建设的基础地位。新型城市化不仅注重经济增长指标,更注重生态环境指标。为此,九华一方面坚持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另一方面直接引进和建设生态型项目,提高城市生态指数,如引进香港黄河集团投资,打造九华生态国际新城;引进广州百嘉信集团投资,建设1000亩湿地生态住宅区。目前,九华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8年,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保“三同时”(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合格率均为100%。
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九华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示范区建设的始终,提出“失地农民也是示范区主人”,采取各种措施,让当地农民与示范区结成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把保障农民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底线,坚持把“黄金地段”留给农民建安置区,所有公益性岗位留给拆迁户,优先建设安置区的道路、绿化、水电等工程,帮助农民提高素质技能,充分促进农民在当地就业等。这些措施保障了6000多农民“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业”,成功实现了向市民的转变,并有效化解了长期积累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近4年来,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两倍多。
三、力求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
“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再是过去若干分散的单项改革,也不仅仅是经济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综合性改革。九华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谋划,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大胆探索和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进了“两型社会”建设。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是工业园区管理的基础。九华着力探索土地开发利用节约集约新模式,统筹建立了项目退出和用地调整机制、闲置土地整理使用机制、项目用地专家评价与考核机制、土地大面积预征机制等,力求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好、用活,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项目建设上,九华还积极探索示范区与拆迁农民的共建共享机制,采取农民出地、园区建标准厂房出租、收入分成的经营模式,实现了既确保农民增收又保证财政增长的开发目标。
创新企业投融资体制。九华示范区从筹建伊始就十分注重投融资体制改革,使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在信贷支持、金融服务、金融创新、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从而为示范区建设铺设了快速融资通道。为突破企业投融资瓶颈,九华今年计划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此外,还建立了共建共享模式基金,用于九华标准厂房建设和征地拆迁安置。
创新就业安置机制。本地劳动力能否充分就业,直接影响示范区的发展环境。为此,九华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安置的良性机制。一方面,九华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劳动用工及本地农民就业安置提供服务。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就业培训岗前摸底制度,对入驻企业的用工计划进行调查,结合求职人员信息数据库,开展定向式培训,使当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尽快上岗就业。另一方面,九华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2004年起就设立了生活保障费发放制度,目前已累计发放生活保障费365万元。完善的城乡统筹就业安置机制,稳定了民心,优化了发展环境,生动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
(作者:中共湖南省湘潭市委书记)
第二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雷多荣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既关系到当前的发展,又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大新县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着手,积极探索县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落脚点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各个层面的不同主体,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形成新思路、选准有效载体、采取有效措施。从大新县的实践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是一个有效载体,示范区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消费体系、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等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利于把自身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真正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效应:实现发展生态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双赢”
生态能源建设进一步增强,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通过加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能源快速发展,再生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53081座,占农户总数的74.9%。同时,通过实施
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极大地推进生态林业发展。2010年全县森林面积达258.6万亩,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61.5%,比200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石山绿化率达97%。生态林业建设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遏制,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林得以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气象。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综合收入跃上新台阶。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和以“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做好各景区规划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纯天然、纯生态”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特色吸引游客。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3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5.85%、33.21%,再创历史新高。
生态脆弱和被破坏地区的恢复重建有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大新县严格保护和开发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县城饮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功能区要求。
启示:提高重视程度是前提,资金投入是保障,科技应用是支撑
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视程度。大新县把“生态立县”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将创建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把“生态立县”作为永不谢幕的工程,做到换届不换生态建设任务,换届不换生态建设重担;形成党委、政府统一
领导,人大、政协全力支持,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良性工作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在明确投入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这方面,大新县采取上级补贴一点、财政出一点、企业投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几年来,大新县共投入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资金达1亿多元。重点把资金投到农村生态建设上,扶持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督促企业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履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
依靠科技支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节能减排、节约水资源、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实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等方面。而做好这些工作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大新县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正是以科技为强力支撑。工业方面,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淘汰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技术和工艺,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和工艺。农业方面,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并建成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生态农业品牌。科技的应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大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
(作者系中共大新县委书记)
来源:人民网-《广西日报》
第三篇:2013办事处两型社会建设思考调查报告
我办事处于XXX市中心城区,从200X年起,全处工业经济形成了医药包装、石膏建材、油品加工、农业肥料、机械制造五大支柱产业。我省全面打响“两型社会”建设战役后,城中办事处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热情参与,在认真领会“两型社会”相关精神后,办事处对全处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分解落实,各顶工作已全面启动。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展开“两型社会”建设大讨论
建设“两型社会”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已不管用,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办事处通过各种形式,在广大干群中开展解放思想、找准差距、明确方向的“两型社会”建设大讨论,活动从办事处全体党员、机关干部,到社区、村干部,再到基层群众三个层面开展。通过组织形式报告会,学习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创建,评选“文明户”、“和谐家庭”等活动,着重破除因循守旧、自满保守、狭隘封闭、片面发展的观念,树立改革创新、危机忧患、社会文明、遵纪守法、开放合作、科学发展的意识,达到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目的。
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办事处全体干部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转变干部作风,建设务实、高效、节约、服务型机关。
办事处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从制度、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效能建设。一是出台《机关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人,把高效和节约的着力点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打造出高效、节约的机关整体形象。二是开展学习。每周五,办事处机关定期会对干部开展主题教育、集中整训、考核评议等学习活动,为干部思想解放、作风改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打好基础。三是拓展服务领域。处直部门把服务做到点子上,把服务做到对象心坎上,以服务促管理。四是优化服务平台。为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方便基层、方便群众、方便客商,办事处兴建了城中社会事务服务大厅,各社区均有自已的服务中心,形成办事处到社区的整体联动服务格局。服务大厅采用窗口服务的形式,服务内容囊括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城镇低保、社会救助、法律服务、养老保险等方面,服务大厅部门集中,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截止目前,服务大厅已为3371户城市困难户办事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月均代发保障金、救助金50多万元;调解纠纷40多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00多件;培训劳动力1690人(次),对外输出劳动力6300人(次)。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办事处按照“区域集中、产业聚集、要素集合、错位发展”的要求,坚持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规划并重的原则,以项目为支撑,以产业为纽带。市民营工业园已逐步完善园区内水、电、路、下水道、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工业园现已逐步向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的一流工业园区迈进。园区力争今年引进项目5个,其中过5000万元项目2至3个,力争三年内,园区落户企业30家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税收过亿元。
为更好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办事处还对恒天公司、鸿祥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实行领导驻点包保、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协调等措施,帮助企业实施扩张战略,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恒天化工是一家改制成长起来的医药用品企业,公司所生产的天然橡胶制品占有国内同类产品一半以上的市场。但恒天人不甘心一直只是这样经营下去而毫无发展,但扩能项目所需资金是很大的也是事实,办事处得知企业面临的困境后,与企业一道积极研究国家政策,从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给他们提供多方服务,加快恒天公司扩能项目的建设。为了更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办事处积极整合各类扶持资金,从政策、制度、机制上引导发展有潜力、产品有市场的华兴机床、中利免烧砖、东翔公司等中小企业加速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两型”社会新农村试点工作。
一是建设精细蔬菜基地,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围绕“菜篮子”工程,以光明大市场为龙头,以蔬菜种植科技户为依托,采取“市场+基地+农户”的办法,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基地。目前,全处拥有精细蔬菜基地3500亩,实现产值近3000万元。推行“养殖协会+农户”的养殖经营模式,不断壮大保丰10万只鸡鸭养殖板块。该养殖板块已销售鸡鸭9万余只,存栏2万余只,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
二是以“村镇清洁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范河村投入64万元硬化了3600米的中心公路两旁的下水道,改造了村委会办公楼办公环境,修建了市水泥厂至范河小学全长1.6公里的通组公路。保丰村、范河村通过招商和租赁的形式盘活了村砖瓦厂、包装厂、膏粉厂等8家企业,年增利税150万元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增收的能力。办事处投入35万元对5个村的泵站进行了整治,更新机组2台套,维修机组5台套;与市电力部门合作,安装农业用电磁卡电表30户;组织范河、周陈两村清挖沟渠3000余米,确保近4000亩农田旱涝保收。
二、现阶段,城中“两型社会”建设的不足
(一)思想观念上还有待更新。
长期以来,我们遵循的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全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会付出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们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企业规模、产业结构、服务企业环境还有待加强。
1、从企业结构来看。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的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企业、骨干支柱企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依然偏少。
2、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有机械制造、医用包装、石膏建材、农业肥料、油品加工等五大产业优势,但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相当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3、从服务企业环境来看。虽然我们采取了很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制约,经济发展软环境依然不优。
第四篇: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对策与思考
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对策与思考
江夏区财政局
武汉城市圈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江夏实现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为科学制定适应“两型”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快我区融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步伐,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局按照课题调研要求,组成调研小组专班,就江夏财政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机制体制创新问题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材料,以供决策参考。
一、江夏区概况
我区地处武汉市的南大门,是武汉“1+8”城市圈南部枢纽,素有“楚天首县”的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富饶、风光旖旎、交通便捷。京珠、沪蓉高速在境内交汇,京广高速铁路、107国道贯通南北,长江黄金水道傍西境而过。这里有名扬中外的中山舰;有誉为“江南十三陵”的龙泉山风景区明王楚昭王寝;有云集千古风流人物的赤壁古战场;有尽展英烈风采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有风光秀丽的省内二大湖泊梁子湖;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冰川期遗址白云洞;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国家级青龙山森林公园;还有代表都市农业发展特征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区内高校林立,毗邻国家级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得天雄厚的科教优势;社会秩序良好,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城区和省级平安区荣誉称号。
二、我区财政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夏区抢抓“武汉城市圈”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财政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优势明显增强,初步实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区、区域性物流畅通区、适用人才培养区、都市居民扩散居住区和近郊旅游区”建设目标,成为武汉南部经济带的一个重要板块、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个亮点。
(一)财政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2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9.1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3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61.46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5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0元。自2004年起,区域经济连续五年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行列,其中2007年、2008年分别位居全省第2位、第1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7年的23.3:40.7:36调整为2008年的19.4:47.9:32.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正逐年增大。
(二)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迅猛
在省、市支持下,江夏区特别是以江夏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纸坊以北地区主动与“光谷”对接,主要承接市区产业辐射,南车集团、光纤环网、武汉生物、武船、中山舰、中粮、武钢物流基地、凡谷电子等重大项目相继在江夏落户。区内原有企业经过历年来的改革改制,资产整合等措施,落后耗能、小型工业相继得到淘汰,小蜜蜂、鑫凌云水泥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业优的骨干企业和以中北仓储(江夏店)为代表的一批高档次物流、商贸、酒店、餐饮服务等商业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全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1.项目建设凸显成效。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把引进大型建设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做好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成功地引进了一批投资过亿的企业,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009年,完成中国南车集团长江车辆生产基地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启动了占地500百亩的客车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武钢江北公司江夏钢材深加工产业园、武船重工钢结构制造中心、武汉万达光纤电缆生产基地、武汉金盛源科技有限复合绝缘子研发生产、东冠纸业武汉基地、通用设备制造基地、中铁科工集团江夏工业制造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2.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以武汉光谷、邮科院器件产业园为核心,探索构建光电高科技和“总部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建设光迅光纤期间生产基地、海王机电石油勘探特种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德威斯电子通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三一机械制造、武汉龙腾旋塑交通设施制造、湖北汇盛电机电柜生产、武汉鸣鸿多功能妙计五喷洒机械设备、武汉卧龙发电机有限公司1.5MW直驱式锋利发电机等项目。
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长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火电厂、鑫凌云水泥厂余热发电、武汉祥兴散热器生产有限公司节能型散热器生产基地、武汉事业有限公司废旧塑料回收处理、武汉金凤凰纸业年产20万吨高强瓦楞纸制造等项目建设。
(三)生态农业呈现多样性
1.支持绿色生态农业项目发展。我区计划总投资1.71亿元打造107国道绿色家园生态工程,建设郑店农业示范园1000亩、花卉木苗交易中心2200亩、优质红菜苔生产基地1万亩,国道两侧沿线空地节点绿化,修整和改扩建水里设施,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沼气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和农村市场、文化设施和卫生室等。沿线房屋以白墙蓝瓦为建筑特色,整治544栋,打造省级“两型农业”示范工程。
2.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乌龙泉街探索畜禽粪便综合处理的循环经济模式。依托湖北东方肥料有限公司和武汉大拇指有限公司,集中收集畜禽粪便,经过中求沼气、热、电等无害化处理后,年产20万吨有机肥,形成畜禽粪便处理-肥料-种植的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猪-沼-稻(林、果、菜、鱼)模式,建设“两型”畜牧业。积极推广法泗怡山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庄的经验,以24除生猪养殖小区为核心,探索构建农林渔-饲料-畜牧养殖-沼气发电-肥料-农林渔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推广生物发酵床技术,充分利用沼气新能源,计划新建“一池三改”用户达到20000万户,新建家用沼气池3624个。
3.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培植郑店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带动都市农业发展,继续支持武嘉蔬菜基地建设,三年内将在沿长江、金水河法泗地区规划建设总规模为15万亩的蔬菜板块基地。发展和壮大江夏桂子米业集团公司和蔬菜生产销售服务公司;引导花卉苗木企业和畜禽养殖企业联营发展;申报江夏茶叶等有机食品商标注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利用水稻种植双孢菇,到2009年11月,使秸秆、谷壳等副产品的利用率达到年产量的1.9%,再利用双孢菇的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料3000吨。全区推广水稻轻简化栽培面积16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核心样板示范区3000亩,推广面积50万亩,肥料利用率提高8-12%;推广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等农作物综合防治面积40万亩,争取年年产少农药使用量90万吨以上。
(四)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通过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如中山圈-园-带生态旅游休闲园,推出观光农业特色旅游等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利用好我区的人文交通优势,通过加快旅游区建设和开发生态旅游交通线路,搞好本地特色旅游业。如中山舰旅游景点、巴登温泉度假村、巴登体育公园、黑森林乐园及介子茶园的特色旅游风景区、梁子湖沿线
休闲观光景点等。促进江夏旅游业和全省、全市旅游业对接融合,连通杨桥湖和梁子湖打造黄金水水道,构建生态旅游圈,构建生态工业、生态校园、生态产业园、生态社区。加快谭鑫培公园工程建设,打造谭鑫培文化品牌,加大对“中山舰”、“明代楚昭王寝”、“湖泗古窑址”等现代爱国教育基地和历史遗址保护建设力度,加强对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的保护,做好“江夏黄”、“梁子湖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
三、财政在支持“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近年来,我区财政部门在预算安排、资金投入、项目引导等方面大力支持 “两型”社会建设,但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调节力度有限、税制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财政支持“两型”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1.财政资金投入不够。我区“两型”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财政资金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部分并没有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减少,相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限的财政资金被需要的空间不断加大,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资金需要越来越大,因而用于“两型”社会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资金十分有限,资金投入不足。
2.政府筹资模式有限。由于大部分“两型”社会建设投资项目存在资金需求大、回收率低、资金见效慢的特点,许多民间资金不愿投入,加上外界对“两型”社会的认识不深,民间资本并没有迅速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从传统产业部门转到两型产业上来政府用于“两型”相关领域的资金,筹资方式主要甚至全部依赖于财政资金,缺少新型的筹资模式。
(二)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社会转型力度有限
1.财政部门职能有限,调节手段不足。税务、财政虽然同属于大财政范围,但由于税务局、财政局分立,更重要的是发改委项目管制,导致原有财政职能弱化。财政当前只能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倾斜扶植“两型”产业的发展,利用现有预算内的资金和非税收入中的排污费收入,没有其他配套的手段。
2.当前预算体系与“两型”社会的要求不适。财政职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预算的编制来实现,现行的部门预算中缺少直接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科目,对财政政策的实施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限制,影响财政部门财政资金的分配。
(三)税法设置不利于企业转型
1.资源类税收法规设置不合理。现行的资源税税率设置偏低, 征税范围有限, 以及资源产品价格管制等原因, 阻碍了武汉城市圈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财力优势, 这在相当程度上使得作为资源大省的湖北陷入经济弱省的尴尬境地。
2.税收制度没有作出对“两型”社会建设支持性的完善。虽然增值税成功进行转型,然而对于“两型”建设的支持还有限,其余的如资源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所得税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环境与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和外部性也存在,环境与资源的公共商品的性质使得产权最终难以明晰,往往导致产权所有者缺位,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又会产生外部性问题。这些都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整效果受到限制。
四、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建议和对策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创新财税政策支持机制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区长期以来遵循了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以此引导财政政策的调整。财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支出总量及结构的调整来刺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变。从我区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财政支出结构应做相应调整:一是建立一个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调整对高污染、高消耗及资源利用率低的行业的投入的改革支持。二是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将是我区未来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如何决定着我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快慢。四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加大,但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仅靠市场推动远远不够,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和再分配的枢纽,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财政充分发挥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功能,以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作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障我区经济协调发展。
2.强化财政职能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把江夏区财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放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大框架下,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轨,转变工作思路,强化财政职能,促进我区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建立统一的产业布局调整机制。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明确全区重点产业分布,避免出现产业重复、结构雷同局面。可根据各自明确的重点产业,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防止出现无序竞争,高成本竞争的现象。建立产业退出补偿机制,“两型”社会建设,部分落后产业必须退出,涉及到产业升级,职工安置、社会稳定等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对产业的退出实行相应补偿。二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杠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挥财政资金对高技术产业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高新技术引导资金、重大新产品开发专项资金、产业集群奖励资金等,对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予以倾斜,重点扶持大工业项目、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鼓励企业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淘汰相对落后的生产设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项目,可以对其引进的先进设备在税收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及财政贴息资助,以强化企业技术进步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支持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改变行政化的单一项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建立以奖代补新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通过财税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逐步设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奖惩政策,一方面通过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节约能源资源和控制环境污染活动,另一方面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行业和企业实行限制性和惩罚性政策,逐步形成一整套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资源节约,但改革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解决投入与节约之间的矛盾,突破口应该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争取以有限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主线,科学调整政策和资金投向,充分发挥财政对改革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一是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整合效用。资金整合和分配要由“重企业”向“重产业”转变,由“重规模”向“重结构”转变、由“重短期”向“重长期”转变。要坚持以加大产业投入、打造产业集群为重点,对不符合两型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要逐步减少资金和政
策上的支持,要坚持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用足财政政策和资金。加大对自主创新和技改科研、信息化建设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推动基础经济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增强财政投融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用。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规模和集聚效应,探索建立城市圈大项目库,将同类项目归集统一申报,从而降低申报时间和前期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增加项目申报成功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引导外部优惠资金在公共财政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并且通过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推进地方其他重点领域建设。
(二)调整完善财税体制,创新财税政策协调机制
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对于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武汉城市圈看,新一轮的财税体制调整应将重点放在建立省、市、县(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运转高效机制上,理顺分配关系,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健康发展。
1.合理划分收入范围,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目前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级次,由于企业改制改组频繁,企业的性质、成分和资产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客观上界定企业税收级次带来难度,特别是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附属企业等收入级次更是难以确定,不利于加强税收征管和监控。就江夏区而言,企业所得税汇总上缴问题,公路铁路建设营业税问题及增值税预征问题,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力求改革现行征收征管机制,进一步多考虑地方所牺牲的利益部分,将税收多留在本地区,从而增加地方财政可用财力。
2.适当提高改革实验区的地方税收分享比例。目前,地方主要税种分享比例过低对地市的财政影响较大,特别是改革又急需资金投入和支持。因此,可以积极争取把我区主要税种对市上解的部分留在地方或实行省集中税收增量全额返还政策,专门用于对高污染企业退出机制补偿和资源枯竭区治理。
3.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十分有限,而专项性补助的比重较大,但其资金分配并不取决于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异,对于平衡财政能力并没起到较大作用。因此,要逐步加大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减轻市、县(区)财政配套支出负担同时,要规范转移支付形式,解决资金分配中人为因素,真正让下面的实际需要得到及时反映和有效解决。市财政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力争中央、省对江夏区资源型城市加以倾斜,在确保政策性增资、社保资金、科技资金等转移支付同时,加大对城市事业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
4.充分发挥和利用税收政策。对改革试验区内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有关项目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在不违反现行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对能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实行适当倾斜,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五篇:浅谈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大学生
浅谈”两型社会”建设与当代大学生
作者:张莞昕
单位:南京通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
【内容摘要】“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以及思想行为、价值观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型社会”建设是胡锦涛主席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是响应党的号召。是当代大学生应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两型社会 当代大学生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保护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应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抢抓历史机遇,增强学科发展的竞争力。总之,当代大学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充分了解自己肩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所应尽的力量。
一、当代大学生在当前建设两型社会的大形势下应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两型”观念
现今社会大学生盲目攀比心态和随意污染环境的陋习并不鲜见,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做到的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使其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观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端正了,才能逐渐甩掉种种不良习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与认识,铸就环境友好型大学生,不但在对学生开设基础理论教育,还要组织学生举行环境方面的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开展的活动进行总结。让当代大学生明白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多进行时事与历史事例进行警醒,环境已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之一。环境的无规律化,以前小时候的冬天可以看到雪,现在却已不再。2008年,我国南方冰灾,以及今年西南遭遇100年不遇的干旱,干旱范围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云南民众在取水点取水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严重干旱已经造成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云南各灾区采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2010年小麦播种面积3700万亩,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云南省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已经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放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第一位。北方的沙尘暴,今年3月19日,我国南疆盆地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
部等地出现沙尘天气,局部地区发生沙尘暴。此次沙尘天气影响到上述地区6省区的97个旗县,受影响的土地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00万、耕地面积约280万公顷、经济林地面积约13万公顷、草地面积约4000万公顷。这是今年入春以来北方地区遭受的强度大程。这都是环境破坏的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建设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当时刻告诫自己,保护环境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
(二)逐渐养成“两型”行为
思想观念正确了,并不等于行为就一定正确。当代大学生树立“两型”观念的关键是要养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行为。虽然大学生们还身处校园,未正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接班人,但是他们可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向“两型”行为的要求看齐,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两型”行为,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更快地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而造成的浪费现象在大学里是数见不鲜。食堂里剩菜剩饭到处谐是,为了方便大量使用塑料袋、快餐盒,这不仅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此外厕所、洗衣间、走廊上的灯经常是通宵亮着,拧开水龙头不关,电脑24小时开机等。增强环保和节约意识,学习环保和节约知识,让环保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举手之劳就可以避免或减少这些事的发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开始,随手关灯、关机,宁紧水龙头,尽量用自已的饭盒,购买东西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洗漱时顺手关上水龙头。做举手之劳之事,不仅节约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大学生崇尚时尚前卫,盲目追求名牌与款式,存在攀比现象。手机、MP3等电子产品频繁更换,服装穿一次便“束之高阁”等浪费现象。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变歪曲的价值观,提倡理性消费,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成为资源节约型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有铺张浪费之势,这里尤以城里孩子突出。大学生节约意识荡然无存,消费观念严重畸形,追求名牌、盲目攀比、浪费惊人。一些大学生不节约粮食,大肆浪费。要转变观念树立起尊重自然资源的价值观。根除这些不良风,从小节做起,两型社会建设下,当代大学生应当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强,尤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不破坏环境下努力开发新能源。两型社会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
(三)努力成为“两型”人才
为了将来能尽快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大学生们必须明确自己是未来构建两型社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因此从现在起就要掌握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硬本领,要把“两型社会”的思想贯穿于高校整个学习生活中,渗透进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中,使自己真正拥有构建两型社会的知识和才能。①
二、建设两型社会大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就业乃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令学生焦心、家长揪心、社会烦心的现实难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大形势下,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一系列的机遇与条件。
就长株潭地区而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将加速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和发展,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广的就业平台;其次,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将推进长株潭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型产业的拓展,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尤其是适应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服务业的发展,如品牌经济、创意产业、文化、教育、物流产业的发展,都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
出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②
两型社会建设推动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和谐的生产力,当代大学生即是该生产力的获得者。大学生依靠学校的平台锻炼,将进入社会建设的实习实训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即生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这种有理论有实践的大学生就能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进程,扒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城市群的更快发展,将中国筑于世界的潮头。
两型社会建设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武汉城市圈、长株城市群,做为两大老工业基地、能源、农业、交通、以及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的很多。工程量大,工程建设时间长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其中建设。工业方面的、城际道路修建,大型机械的制造,可以说这些建设充分利用的是一大批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思想上进,敢于想像,勇于奋斗,存有一股“初生牛犊之气”在大学里培养出了一种很好的气质,并且着力学习专业知识,有着较强的理论能力。在进入社会建设前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就是好的技术人员,这无疑为两型社会建设输送了人才。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就是有着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面对两型的建设,大学生们也从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在校努力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实训机会,参加专业方面更深入学习,这从中带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③
三、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大形势下高校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社会、公众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树立起尊重自然的价值观。然而,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尊重自然的价值观教育方面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舆论宣传不广泛、观念转变不及时、采取措施不到位等。与大众传媒相比,高校有关两型社会知识的宣传力度过小,往往不能将两型社会的内涵及意义向大学生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更谈不上将两型社会的宣传上升到尊重自然的价值观高度。由于舆论宣传不到位,致使一些人认为两型社会的构建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与高校无关,与当代大学生无关无关,因而对两型社会的构建工作漠不关心。有些高校虽然作了一些宣传工作,甚至一些高校领导也表态,高校要大力支持两型社会的构建工作,但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许多高校并未付诸行动,还没有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上种种现象与两型社会构建的要求格格不入。如果高校不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那将使高校为两型社会的构建服务的诺言成为一句空话,既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又不利于两型社会的构建。
高校应当把两型社会的相关知识纳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体系,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转变成为全体大学生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在传授过程中应将理论与身边比较贴切的小事例相结合去引导、启发大学生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课下,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高校应当积极创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活动,可以同时在网上通过QQ、BBS、电子邮件等多种大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讨论、答疑解惑和虚拟的节约环保型职业大赛等等活动。
总而言之,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大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大学生应当加大对建设两型社会的学习力度,时刻关注当前社会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备完善的能力与知识,早日投身于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王秀章,余启全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2]彭新宇<<湘江治理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2009年10月2日
[3]石佳<<论发展权视野下两型社会建设>>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