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

时间:2019-05-13 18:2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

第一篇: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

任何风险的形成,均存在一个由风险因素产生量的积累到风险形成质的转变过程。特别是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形成,则因它是由社会信用度、市场经济环境和债务人的道德水准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而构成,客观上存在着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在风险因素量的积累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信号,并较为准确地判别风险,进而建立一个以预警为前提的防范机制,来控制和化解风险的问题,目前已越来越引起债权人的高度重视。现就我行来说,不仅已形成了一套从贷款单位法人的经营思想到贷款项目的市场论证;从法人自有资金充足量到借贷资金还款能力;从贷款项目的赢利水平到还款的资金筹集渠道,以及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等多方面采集放贷前风险信号的规范做法,同时还建立了以“信贷管理台账”为依托的贷后管理监控体制。但笔者认为,对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防范,仅借助于借款企业给银行提供的相关资料和银行对某笔贷款资金归还情况的监控,来采集信贷资产的风险信号和防范风险的形成,不仅是不全面和滞后的,对形成的风险也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本文拟根据有关调查资料,结合笔者在银行会计部门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在信贷领导岗位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在信贷资产风险形成损失之前,运用银行内部采集的会计信息资料来直接反映和归集贷款单位最客观、真实、全面的风险信号,从而把握最佳时机退出信贷市场,把风险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银行会计信息资料是借款单位资金运作和经营情况的真实反映

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包含着银行会计和出纳两大门市业务,客观上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社会资金清算的产成品车间。它通过科学地将核算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运用正确的科目划分、账户设置、凭证填写和账簿记录,采取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相互钩稽的记账方法和核算手段,在办理银行贷款发放与存款吸收、信贷资金调拨与内部资金划转、经营效益综合核算与中间业务委托代理的同时,通过企业结算账户设置、会计核算资料记载和会计凭证填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反映着开户单位真实的经营成果。

(一)银行账户是信贷单位资金运作的序时记录

银行在承担整个社会资金筹集与使用的同时,其业务也贯穿于单个企业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包括产、供、销和资金的筹集与再分配。企业的整个资金运作过程,均是依托银行会计——这个特定职能部门,通过转账结算和现金结算来完成的。换言之,任何企业单位的任何资金运作,都需依托银行会计清算来完成,而在开户银行留下资金往来痕迹(违反《现金管理条例》因素除外)。因此说,银行在有偿完成受托企业资金运作和核算的同时,就能足不出户、低成本地采集到各企业单位真实、可靠、直观的经营信息资料,包括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变动情况、发出与收到托收情况、应收、应付款项变动情况、销售收入与费用支出、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情况、汇票办理与贴现等银行信贷资产在贷款单位经营运作中的基本情况。[!--empirenews.page--](二)银行会计核算资料是信贷单位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根据银行会计核算的账务归属和账务核算的内容,任何企业单位的经营状况都可归并在开户行,通过结算业务量及结算资金的变化、货款归行率的变化、结算种类和结算账户使用情况等变化来进行真实的反映。同时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归集和综合分析,开户行则可对信贷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基本的判定。

1.结算业务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银行结算量是会逐年大幅增长。在形成发展的惯性阶段,业务量即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和衰亡,结算业务量则会不断减少或停滞。笔者对某一使银行形成近亿元坏账的破产企业的结算业务量进行了分析。

从该集团资金运作中,可以看到,1995年该集团月平均结算业务量为256笔,结算金额为1892.42万元,此时该企业正处于经营发展的鼎盛时期,资金进出运行频繁,经营状况良好。1996年4月份始,该企业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则逐渐减少,至年末,该集团全年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分别以30.47%和56.46%的速度,减至月平均178笔和796.5万元。1997年该企业集团的月平均结算金额则以90.2%速度迅速滑至到月均78.92万元。此后直至1999年1月该集团实施破产之日,在长达1年零4个月的会计期间在开户行则未发生任何资金往来。

2.货款归行率的变化

按照以企业银行存款分户账的贷方发生额减去同期银行在该企业的贷款数的计算方法来统计,统计结果则可直观地反映出银行信贷资产在贷款单位的运用情况和该企业货款回行的变动情况。以该集团为例,1995年,该集团月货款回行量在1829万元左右,而同期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为5000万元以上,企业的货款回笼与银行贷款数额相比为36.58%,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经营的虚假繁荣和银行贷款的部分体外循环。1996年,该企业货款回笼为月平均796万元左右,而同期银行注入资金5000万元,货款回笼与贷款相比为15.92%;自1997年该企业货款回笼则每况愈下,月均仅有200万元左右。

3.结算种类和结算账户的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发生困难时,为躲避贷款行的监督或转移收入和分散资产,一般会采取逐步增加现金支取和减少现金收入入账、在其他银行开立结算账户等会计手段,来完成和维持企业经营的基本运转和相关费用支出。在此仍以该破产集团为例。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不难发现其经营困难的表现:一是1995年5月,该集团在我行某一办事处开立了基本结算账户,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会计期间内,没有在其他任何商业银行开设银行结算账户。但截至实施破产时,该集团在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设立的银行账户已多达29个;二是1996年5月之前,尽管该集团在开户行的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在逐年减少却仍有发生。但自下半年开始,该集团的现金结算支取金额和笔数却明显增多,现金收入的解缴则明显减少;三是从1997年9月始到1999年1月实施破产时,该集团在开户行的基本结算账户则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三)银行会计凭证是贷款银行实施贷后检查最真实有效的凭据。[!--empirenews.page--] 银行会计凭证既是企业资金运作及过程的时序反映,也是企业资金运作过程的逐笔记录,更是贷款行贷后审查的有效凭据。如:根据会计凭证借方传票的翻阅,我们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核算原理,直接了解到信贷单位的每笔资金去向;根据会计凭证贷方传票的翻阅,可了解掌握信贷单位的销售及往来单位;根据利息传票的翻阅,不仅可了解信贷单位的逐笔贷款的付、欠息情况和倒逼银行贷款情况,还可直接了解该企业的还款意识和还贷情况;根据表外科目传票的翻阅,可了解到信贷单位承兑汇票和贴现情况;根据保证金账户的传票翻阅,则可了解信贷单位对到期票据贷款的还款能力和保证情况。

(四)银行的企业分户账表是核实企业信用度的最好佐证

根据有关制度规定,借款人在借贷期间应当如实向贷款人提供各类相关资料,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包括定期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贷款行可根据银行内部记载的企业分户账表,足不出户即对信贷单位报送财务报表中相关内容进行信用核实,包括:银行存款变动情况、发出与收到托收情况、应收应付款项变动情况、销售收入与转账现金收入情况、费用支出与转账现金支出情况、承兑汇票与贴现情况、银行账户开立与使用情况等诸多要素进行双向稽查与核对,根据核查结果,则可对信贷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企业的信用程度和信贷资产的风险度等作出基本判定。

二、采集和运用银行会计信息的有效途径

勿庸置疑,银行会计部门,因其工作职能和工作对象所决定,它在记录和完成企业资金运作中所形成的各类会计信息资料,客观上已成为银行内部采集信贷资产风险异常信号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比单一依托信贷单位提供的外部资料和银行内部对某笔贷款的还款监控情况来采集风险信号来的更直接、真实和全面,其运作成本也更加节约。随着人民银行对企业单位的贷款证、银行账户、现金使用等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市场机制对企业单位的法律制约,银行内部采集的数据信息量的外延拓展和信息内涵也必将会越来越丰富,其发挥的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广泛采集、有效运用银行内部的会计信息资料,来防范信贷资产风险。

(一)银行内各部门是采集和运用会计信息资料的有机构成从目前来看,银行内各部门采集风险信号的渠道是多途径的,其中有发放贷款的业务部门,也有综合性反映的信息管理部门,更有承提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九九渠河归源头,其基础数据均来自银行会计——这个金融产品车间的数据输出。因此,我们在采集风险信号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银行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要形成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防范有机整体,共同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同时要借鉴会计核算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剖贷款单位的经营账务链,要从核对子户与账户、科目与科目、总账与分户账、账账与账表等关系中,及时发现风险信号,进而提出和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二)提升科技水平是降低采集风险信号成本和提高数据技术的有效途径[!--empirenews.page--] 银行内部采集信贷资产的风险信号,其工作量的繁杂和涉及的部门之多,以及对采集来的数据分类汇总和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工作,仅凭手工完成和工作经验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为保证数据资料采集的及时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采集成本的高效产出,应立足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有效地降低采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完善防范机制。

(三)提高从业人员综合技能,是规避风险的根本保证。

“质从人起”和“以人为本”是所有经营企业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在银行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工作中,人的因素显为重要。首先是信贷资产风险防范,它涉猎的知识面广泛,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常识和财务知识,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账务划分和核算原理,以及各科目之间的相互核对关系。其次,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从业人员要能迅速熟练地运用科技手段提取相关数据和有用素材,准确地判断出风险因素的形成和风险度。因此说,在采集信贷资产风险信号,规避和化解资产风险的工作中,我们要夯实各项业务基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其根本的保证则是要从“人”的机制入手,要把对人的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的提高,渗透到风险防范的每个方面和具体环节中去。

第二篇: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与防范

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与防范

刘莉

伏连大学财务处,辽宁大连116622>

摘要:本文围绕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

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尤其对如何采取对策积极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表现;原因;防范

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企业及相关主体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会计工作成败的关键,是财务决策正确的基础。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新旧体制转换,相应的法规、政策措施不到位,宏观经济监督控制和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以及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单位经营者、会计人员人为干扰等因素,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影响了财务决策的正确性。据我国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资料披露,2000年被调查的若干个企业中,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企业高达90%,其中,信息严重失真的达到60%左右;就连上市公司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后发表的财会报告中被揭露出来的信息失真现象也屡见不鲜。本文就这一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己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运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

一、会计信息失真,歪曲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导致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进而影响经济预测和决策。其

二、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收入和利润虚增,致使企业出现大量的潜亏,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

三、导致外部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往往高估资产,少计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实,粉饰企业的业绩,骗取投资者、债权人的信任,使投资者、债权人据以做出的投资依据失去可信性,投入企业的资金不能按时收回,加大了投资风险。其

四、影响国家财政、税收、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财务的正确评价,使监督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国家有关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以汇总企业或行业的会计信息做出的,会计信息的失真,给政策的制定带来了诸多干扰因素,使国家经济政策不能起到有效的宏观指导作用。其

五、会计信息失真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给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和不良风气提供了温床。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凭证失真。主要表现有:编制假发票和收据;私人用品公家报销;用假名套取临时工工资,设立小金库等。

(二)会计核算失真。具体表现为:q)因原始凭证失真导致会计核算失去真实性。再好的会计也不能从失真的原始凭证中提供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卯技术性失真。这种失真也含有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诸如不按制度规定及时处理坏帐损失,将己确认为坏帐的应收帐款长期虚增,不予转销,造成资产不实;违反制度规定,任意使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予提费用等会计科目,把应计入本期损益的费用列入待摊费用核算,将这几个会计科目作为调节利润的蓄电池;存货不实,有些己变质而不作处理,长期挂在存货帐上;值易耗品不摊销或少摊销;固定资产折旧不提、少提或多提等等。卯故意性失真。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直接授意或指使下,强令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或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导下,共同舞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报表失真。会计核算的失真,必然会导致会计报表的失真。某些企业为少交

税,任意调节损益表的盈亏,实为利润,却做成亏损。相反,某些企业的领导为获取个人利益、名誉或人为完成不合乎实际情况的利润指标,指示会计人员调高利润,不如实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坏。日本一家有一百年历史的山一证券公司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司有巨额债务未在会计报表中揭示,属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四)财务评价失真。财务评价分析需要会计报表的数据,由于会计报表失真,就不可能准确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效率、获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因而,当会计报表失真时,财务评价必然也会失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和诱惑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各利益相关对象在缺乏有力的监督前提下,凭借自身掌握的权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要求会计人员为其违规、违纪掩盖真相,使会计信息失真。具体表现为:从经营者的角度看,有的经营者短期行为和名利观念严重,为了个人获取高额奖金和名誉,指使会计人员人为虚增利润、产值;从企业或单位的内部小团体利益看,为了各自自身的利益,在财务会计上大做文章,如私设小金库”,搞两套帐。另外,企业为了谋求偷税、漏税、骗税等不正当经济利益,从会计信息的源头一一 发票开始作假,直至假凭证、假帐簿、假报表。个别会计人员借工作之便,为自己的利益,弄虚作假,或挪用公款,或公款私存等。

(二)监督不力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表现在:妇从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看,有的单位内审是督下不督上,查个人不查单位,查离任不查在任,即使查也是走走过场;有的只作为摆设,不起任何作用。妇从企业外部审计看,客观上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审计力量还不够,审计面不广;主观上讲,由于存在着人情关系,对查出的问题常避重就轻,或处罚一下,或不了了之,即处罚的力度不够。岛)各种监督没有协调一致,各个监督部门往往各自为政,无法拧成一股绳,缺乏监督的力度。乓)执法不严,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以罚代法,对作假者失去威慑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难以遏止。

三)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制度未根据会计环境的要求及时作出调整,如对坏账准备由国家统一规定提取比例,未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做出规定,己发生的坏账损失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坏账长期挂账,妨碍了资金周转,使企业的现金流量严重不足。

四)会计人员地位不高,权力得不到保障,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我国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作为企业或单位的一员,与领导或经营者存在着利益的依附关系,在执行会计制度时,处于`x制于人”的俩难”境地之中。领导或经营者往往一人说了算,会计人员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只能听从领导或经营者的摆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五)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原因,也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有的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致使许多违规、违纪的行为得以存在;有的会计人员本身业务不精,在有意无意中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还有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任人唯亲,安排一些不懂会计的外行和业务水平较差者任会计机构的负责人,这些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会计信息失真风险的防范

由上可见,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受社会环境、监督机制、法律制约、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防范会计信息风险,必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这就要求建立完善、规范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制定科学严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会计

要素的确认、计量标准,规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二)完善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立法工作,切实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法规,对会计信息控制者的责任与权利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就可以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严肃的法律依据。明确执法和违法的法律界限,特别是应明确经营者、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惩罚力度,从法律上对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形成约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秩序的监督机制。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管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监督职能创造条件。在企业外部,加强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等职能部门联合监督、相互牵制作用。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监督机构多而又监督不了的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从各个方面杜绝可能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再次,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所有审计类型中最客观、公正的审计,这是由法律所赋予其的独立的第三者身份所决定的。当然,注册会计师如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同样也要受到法律制裁和经济制裁。因而,在严肃法纪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事业,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要建立健全对企业经 营活动的社会监督制度,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四)完善会计法》。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应对其与新的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地 方加以修订,使之具备可操作性。会计法》将会计职能概括为核算和监督职能。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其利益从属于所在单位,无法行使对所在单位尤其是单位负责人的监督。要改变会计人员`x制于人”的两难境地,关键是需要重新审视会计人员是否具有会计法》所体现的监督职能,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将会计人员原来承担的监督”定位于牲制”,即会计人员除进行会计核算外,应当以单位经营管理目标为依据,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内部控制,在明确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基础上,突出内部控制的内容,摆脱赞制于人”的局面,为会计人员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 的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

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目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虚假的会计信息也不可能产生。为此,有必要制定适应所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以规范和衡量会计人员的行为。对各类有会计专业的在校学生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进行教育,在对职业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也要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在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的方针政策,熟悉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还要努力提高会计业务技能,准确核算、有效控制资金运动,及时客观反映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总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我们相信,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彻底铲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不良因素对会计工作的干扰和破坏,提高社会各界对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认识,完全有可能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扭转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充分恢复和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应当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信贷合规与风险防范

信贷合规与风险防范

近几年,农信社信贷业务得到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三农”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非应计贷款和不良贷款额有反弹趋势。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合规有效进行信贷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心。

信贷风险现状: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有了质的改变,信贷风险得到有效遏制,风险状况明显好转。合规建设活动以来,合规理念逐步增强,合规意识明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但从目前情况看,信贷风险状况还不容乐观:部分员工合规意识淡薄,信贷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难以控制,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压降难度增大,新增不良贷款控制不力,不良贷款有反弹趋势;不确定因素导致潜在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逐步显现,并有加大的趋势。

信贷风险成因:风险防控意识淡薄,“三查”制度落实不够。长期以来,农信社一直存在“重经营、轻管理”思想,没有风险防控意识,自从省银监局、省联社加大对农信社的监管力度加大,施行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大型检查后,合规经营深深的在员工中扎了根。贷款“三查”制度未能有效落实,贷前调查走过场,贷款双人调查未落到实处,资产盘点无序。贷时审查形同虚设,信贷专管形同虚设还是和以前没两样。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不能深层次揭示借款人资信、经营管理等情况,往往是贷款发放后、甚至贷款逾期后风险才被暴露。贷后检查未尽职,建议是否在基层由信贷主管和专职人员进行贷后检查,或2-3个信用社成立一组,贷后检查是贷款风险防控重要一环,能有效控制顶名贷款肆虐,做到贷款风险提前防控;道德风险难以把控,违规贷款屡禁不止。虽然加大了违规贷款的整治力度,违规行为明显减少。理事长热线,近期违规人员处理,起到震慑作用。但员工个人素质、职业道德等参差不齐,顶名贷款,垒大户、跨区域等违规贷款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受利益驱使,吃、拿、卡、要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问题贷款”难以清收。从处理人员来看,缺乏监督监控,形成事实处理晚矣。起到震慑作用,但无法挽回损失;风险责任界定不明,存量贷款管理不力。不良贷款一直是农信社较为沉重的包袱,经过央行票据置换及不良贷款清收攻坚战苦苦清收,目前才渐有起色。但由于人员调整、岗位交流等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对新增贷款管理较为严格,对存量贷款管理薄弱,存量贷款责任界定不明,特别是一些有问题贷款和个人的责任贷款,人员调离后,这些贷款在管理上就形成了“真空”,成为“烫手山芋”,人为造成贷款逾期,甚至丧失诉讼时效;切实实施岗位轮换提高贷款质量。客户经理实行跨乡镇交流能够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弊是组织存款弱化,出现贷款营销及责任扯皮现象。建议在本乡镇或低比例跨乡镇交流,驻地片,贷款管理3000万元以上,有不良苗头的客户经理重点轮换,客户经理交流势在必行。

信贷风险防控对策: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构建完善内控体系。一是实行统一授权管理。建立有效的授权决策机制,建立统一的授权操作规范,适度上收贷款权,(现在贷款权限上收是个不错的措施)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内部控制监控防线,业务办理实行双人、双责,实行交叉控制;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与合规部门职能。作为信贷风险防控的中台,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强化中台风险控制,制定和完善相关风险控制及责任追究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制度约束;同时,要有效发挥合规部门的作用,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将违规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强化内部稽核和审计。进一步强化内部稽核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稽核部门作用,不断改进稽核方法,有效增强稽核部门独立查处权,切实提高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让稽核部门敢于查处,敢说真话;培育合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贷款质量。首先培育合规企业文化,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首先要强化营销人员培训,切实提高营销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从思想上重视风险防控,从操作上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提高客户经理的营销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其次要培育合规企业文化。培育合规文化,要从总部高层做起,高层、特别是信用社负责人要主动合规、带头合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育员工合规意识,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转变,杜绝违规现象发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进一步推进贷款核查制度。重点是核查贷前调查的真实性,特别是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贷款用途真实性是控制跨地区、垒大户、借名等违规贷款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通过贷款核查,可以有效防范违规贷款,也可以对信贷人员形成威慑,从而有效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坚持柜面办理,增强贷款透明度。信贷业务必须坚持柜面办理,要充分发挥信贷专管的作用,在资料审查、借款人身份核对、贷款资金去向等方面严格把关,有效增强贷款办理透明度,把违规贷款扼杀在柜面。

创新信贷产品,分散信贷风险。不断推出新的贷款品种,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局面。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营业部推出汽车消费贷款,商用房按揭贷款,是不错的尝试。逐步提高抵(质)押贷款比例,缩小信用、担保贷款比例,分散信贷风险,全面提升信贷质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合理界定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责任。对违规贷款,发现一个重处一个,增加违规成本,要让违规人员付出惨重代价;对责任贷款,按照“尽职免责、失职追究”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对因催收不力、保全不及时等失职行为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承担责任,并按赔偿标准赔偿贷款损失;触犯法律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严控顶名贷款切实提高警惕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注意公司的股东顶名贷款给公司使用或他人顶名贷款实为公司使用和别人顶名贷款给个体工商大户使用的情况。这类贷款应该说即有先前明知的,也有通过贷后检查发现的,同样也有贷后检查难以发现的。这些贷款存在着信贷人员主观上早已知晓而发放的,也有其根本不知晓而发放的。从主观上知晓而发放的这类顶名贷款来分析,大部分办贷人员感觉其顶名的贷款风险较小,认为不会造成损失,缺乏应有的制度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并存在监督制约环节乏力的现象,甚至是不以为然,而另一类是信贷人员其主观上根本不知晓发放的顶名贷款,往往是借款人和实际用款人在采取顶名过程中策划的较为慎密,从表面上很难发现借款人在贷款后给他人使用,并且真正察觉到系顶名贷款后,往往在核实过程中顶名者也会自圆其说其是自愿贷款给他人使用的。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顶名贷款的几点建议:加强学习教育,引导信贷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信贷操作规程和法律、法规,提高对发放顶名贷款的危害性认识,让信贷从业人员明白发放顶名贷款不仅仅是违规的问题,而可能违法这样一个高度来严肃对待;适当提高经营较好、规模较大、资产较多、效益较高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的额度,从而有效避免顶名贷款的现象;对已发现和已暴露的顶名贷款采取循序渐进的清收战略,能收回的逐步收回,能够落实到实际使用者名下的,只要条件允许并符合规定的可予以落实;下大气力从严控制新增顶名贷款,堵塞各环节上存在的漏洞;加大“三查”力度,对新增贷款从贷前的调查、贷时审查到贷后的检查,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借款人贷款的申请和使用情况,并着重在调查时把好关,做到关口前移,从而有效避免调查不实、审查失真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出现顶名贷款的现象;加大检查、监督力度,通过各种检查及各环节的有效监督制约,堵塞贷款管理中出现发放顶名贷款的漏洞;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对顶名贷款实行新老划段,对原有的存量顶名贷款实行限期整改,限期清收,从轻处罚或免于处罚。对新出现的顶名贷款已经查实加大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追究力度,实行从重处罚,从而有效避免顶名贷款前清后增的现象。

第四篇:如何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 随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的“嬗变”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按照银监会的总体规划,2015年底以前所有农村信用社必须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这一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真正实现公司化的现代金融企业运作模式。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加之近年来盲目的资产规模扩张形成大量信贷资产沉淀,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不降反升的趋势加剧,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硬性指标受到挑战。如何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优化农村信用社资产结构,使重要经营指标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呢?本人就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如何化解谈几点拙见。

一、不良贷款成因

(一)人的因素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农村信用社存量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看,即有自然灾害形成的暂时性不良贷款,也有客户意外死亡导致收回较为困难的不良贷款,还有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原因使部分贷款形成沉淀,但这些都不是形成不良贷款的根本的原因,而形成农村信用社贷款大量沉淀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仍然是内部人员违规逆程序操作形成。一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处于改革阶段,现代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员工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抵御不住利益诱惑,违背道德原则发放不符合放贷条件的违规贷款。二是信贷业

务的人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学习掌握不够,对信贷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和防范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控制不良资产形成,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从事信贷业务的大多为招聘的内部职工子女,文化程度普遍在高中及以下,缺少专业化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凭印象、感情、凭经验办贷,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客户经营的项目或产品的从市场需求、政策限制、盈利水平进行多角度分析,造成判断失误,最终导致不良贷款形成。三是相关制度坚持不力,未正确履行贷款“三查”制度,客户贷前调查报告信息基本是将客户提供的申请资料翻版到调查报告当中并加以修饰美化,致使部分贷款从申请之初已潜藏着很大的信用风险,并且贷款到期前未按规定时间及时进行跟踪检查和催收,因此导致部分贷款陆续进行不良类贷款行列。

(二)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按照家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要求,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交由省级政府进行管理,通过成立省联社这一平台实施对全省农村信用社进行行业管理,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了区域性地方金融企业,为实现金融对地方的支持,强化服务“三农”力度,省政府推出一系列诸如“青年创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扶持项目,由农村信用社无条件承办,本来政府的信贷富民扶持政策是实现农民、农村信用社、政府“多赢”的好决策,但下达到乡镇一级后原来的主导思想却被严重扭曲,应受到财政贴息政策的农户得不到贷款,而部分贷款却被地方政

府工作人员或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有一定关系的人通过种种手段得到,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借名贷款”、“冒名贷款”等隐性风险贷款,最终使部分贷款成为不良资产。

(三)信贷风险防范科技手段落后也导致部分贷款不能实时监测。当前农村信用社未建立起全面科学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不能对信贷业务的各个流程环节进行实时监测,使贷款的潜在风险难以及时预警。

(四)农村信用社对到逾期贷款追偿不力也是贷款大量沉淀的又一原因。由于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众多,而员工人数严重不足,大部分网点外勤人员仅1-2名,面对笔数众多金额偏小的贷款户,客户经理即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统计上报信贷数据,又要具体办理放贷、收贷等经常性信贷业务,对到逾期贷款及时跟踪催收工作无暇顾及,丧失了个别贷款有利的法律诉讼时效。

(五)对内部员工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不够也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持续增加的原因。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尚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大,责任追究形同虚设,不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员工发放违规贷款现象屡禁不止,仿效人员层出不穷,给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造成巨大危害。

二、不良资产的防范和化解

(一)坚持从源头上防范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

1.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从意识形态上杜绝风险资产主观作用。首先要提高各级农村信用社领导干部 的政治素养,通过考察将政治作风过硬、理论水平高、职业道德好、事业心强的人员选拔配备到领导岗位上来。其次要加强对现有领导干部和各级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优秀党员干部事迹、案件警示教育使全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外要切实建立起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将信贷风险防范意识灌输到各级信贷管理人员想想当中。

2.切实强化信贷业务“三查”制度执行力,真正实现信贷业务全流程化管理要求。一是要求客户经理必须扎实做好贷前调查工作,把好贷款客户准入的第一道重要关口,实事求是地对客户的各类信息进行实时实地调查,调查内容要全面,如客户的基本情况、合法经营情况、项目市场前景、自有资金、场地情况、法定代表人信用状况等,全面掌握相关客户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为贷款审批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二是严把贷款审查关,必须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和发放流程对客户提供的各种贷款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包括资料齐全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完备性审查,是否同时提供了证照的原件和复印件,相关经办人员是否亲自来到现场签订合同并签名盖章,贷款是否及时转入客户银行结算账户,是否按照“贷款新规”要求进行了自主支付或受托支付。三是对大额贷款必须按规定要求及时进行贷后管理,安排专人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工作,掌握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必须保证贷款专款专用,实时对客户经营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严控信贷风险发生。

3.积极争取得到地方政府支持,拒绝不符合条件的行政事业

单位干部“借名、冒名贷款”行为,加大清收干部职工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力度。要协调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积极向地方政府领导汇报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对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利用青年创业贷款、小额妇女担保贷款等项目贷款大量“借名、冒名”等贷款行为坚决杜绝,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协助清收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力度。

4.制定信贷资金损失风险赔偿、惩处机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年初由网点负责人上报禁止发放违规贷款承诺书,联社与网点负责人签订违规贷款收回责任书,对因职工不按规操作导致形成的可疑和损失类不良贷款分清责任进行赔偿,建立信贷业务岗位风险金制度,对从事信贷岗位的员工将绩效工资的一部分建立个人专户,一旦经手的贷款形成损失,首先用个人专户资金进行赔偿,不足部分分期扣收,直至扣清为止。对调离信贷岗位的职工风险赔偿专户资金待三年之后经手的贷款不存在不良的全额退付给本人。对发放违规贷款形成损失金额较大的,进行赔偿后仍不能挽回经济损失的视情况进行开除处理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5.加快信贷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建设。通过调查论证和学习借鉴,与资质优良的软件开发公司联合开发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风险防范和预警系统,选用科技手段对信贷业务进行全程监督,前移信贷风险防范关口。

(二)化解不良资产

1.加大对已形成不良贷款的清收化解力度。一是要加大岗位清收力度,分解清收任务进行岗位清收,将清收效果与本人岗位绩效工资挂钩,严格考核兑现;二是进行奖励清收,通过鼓励乡、村干部以及社会各界签订协议进行奖励清收,内部员工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和任务之外享受奖励清收政策,对收回的不良贷款本息按照相关标准直接奖励到人,提高协助收贷的积极性;三是通过与贷户协商归还全部利息、归还全部利息及部分本金后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延长贷款法律时效性,强化主动权。

2.积极核销损失类贷款,减轻不良贷款包袱。对调查取证确实已经死亡绝户、下落不明、倒闭破产收回无望的贷款户收集完备的手续资料后及时按照权限报批核销,对核销后的损失类贷款中下落不明的要建立台账、密切关注,一旦联系到贷户,利用一切办法进行清收,减少农村信用社资金损失。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前、已产生和形成后的防范、控制化解,把住不良贷款入口关、控制不良贷款膨胀关、理顺不良贷款出口关,全面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为全面过渡到农村商业银行打好坚实的质量指标基础。

第五篇:XX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XX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和构成,科学合理的计量非信贷资产损失,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xx银行金融工具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信贷资产”,是指本行拥有或控制,除信贷资产外的所有表内资产。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由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对非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地评价,并按风险程度将非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风险级次的过程。

第四条 本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应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可得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全面、真实地反映资产风险状况。

(二)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迹象和计量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分类人员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方法,充分估计风险。

(三)重要性原则。在分析影响交易对手偿还或支付的可能

-1-性及导致资产减值的各项因素时,应区分重要程度,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在分类对象上,应侧重于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四)及时性原则。应将风险分类纳入非信贷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非信贷资产质量的有利、不利因素,加强资产的跟踪管理,及时调整分类结果、防范和化解非信贷资产风险。

(五)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应至少于每季度对非信贷资产进行一次全面重检,客观公允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非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所有分支机构。

第二章 非信贷资产分类

第六条 非信贷资产科目应按借方余额

第七条 根据资产保值增值的可确定程度,本行非信贷资产分为两大类,即: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一)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保值增值能力,或资产承担风险程度或性质是可确定的资产。

(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保值增值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的资产,包括除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所列范围之外的所有非信贷资产。

第三章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与方法

第八条 按照资产减值或损失程度,本行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风险类别,后三类统称非信贷不良资产。

第九条 各风险类别的核心定义:

(一)正常:交易对手能够履行合约、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或交易价款)能够正常足额回收,没有充分理由怀疑资产会发生违约或减值风险。

(二)关注:尽管交易对手目前有能力偿还或支付款项、资金基本能够足额回收,或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某些对资产价值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预计损失比率为0%-2%(含)。

(三)次级:交易对手偿还能力出现问题或资产已出现明显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预计损失比率为2%-25%(含)。

(四)可疑:即使采取各种措施,资产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

-3-失,预计损失比率为25%-50%(含)。

(五)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资产仍将全部或大部分损失,预计损失比率为50%-100%。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现有的账面价值。交易对手,是指本行提供信用或承担信用风险的对象,包括投资对象、债务人、发行人或清算对象。

第十条 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的分类:

(一)1801长期待摊费用、1802待摊费用,因承担风险程度确定,直接分为损失类资产;

(二)其他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原则上分为正常类资产。第十一条 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在执行核心定义的前提下,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分类:

(一)违约损失法

根据交易对手违约或资产信用等级发生未预期改变所引发的风险损失,采用违约损失法对其进行风险分类。

(二)市场风险法

市场风险,是指在活跃交易市场中,因市场价格与利率不确定的变化(包括利率、汇率及价格)及波动,造成持有资产或投资发生可能损失或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水平的风险。

(三)减值估算法

对缺乏活跃市场报价或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应根据当前

-4-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对影响资产真实价值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风险程度加权汇总,通过参考、估算与判断,为资产确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指在非强制变现的情况下,按照公平交易的原则,由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交换的金额。通过比较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计算单项资产或资产组累计减值金额占账面价值的比率,进而划分风险类别。

第十二条 在执行核心定义及分类标准的前提下,如存在以下情形,应考虑对分类结果进行适当调整:

(一)内部管理因素,包括: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人员知识和政策掌握水平不够、非信贷资产管理部门职能未落实、疏于管理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等。

(二)法律约束因素,包括:合约法律文本存在瑕疵;由于法律、法规方面原因而使经营主体、交易对手或清算对象经营行为受到限制,合约不能正常执行。

(三)不合规资产因素,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内授权和内部管理规定形成的非信贷资产,除已划分为损失类的,应顺序下调一级。同时,对违规办理该业务的责任人要追究责任。

不合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违规或账外形成的拆放款项、买入返售资产、投资;违规挂账;信贷资产违规列于非信贷资产;违规收取、自用的抵债资产等。

认定违规不依据资产当前的核算科目,而是其原有属性。

(四)操作风险因素,包括: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未全面覆盖业务流程;业务部门操作风险权责不清;内部操作规程完善和规范程度;以及风险定价模型选用、模型参数设定等技术因素。

第十三条 所有非信贷资产原则上必须逐笔或逐户分类,但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正常类、关注类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允许合并分类:

(一)该类资产完全同质,或交易对手(债务人/发行主体/清算对象)为同一法人机构或社会实体单位;

(二)存在担保情况的,担保(保证/抵押/质押)条件相同;

(三)合并分类不影响分类结果。

第十四条 对非信贷资产分类时,应会同会计部门对资产会计科目进行账务核实,并在审批表上签字确认。

下载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贷资产质量及风险分析

    贷款高增长形势下黑龙江信贷资产质量及风险分析今年以来,黑龙江省银行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把保增长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支持我省......

    关于报送风险信贷资产管理工作[★]

    关于报送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 典型经验材料的通知 各社、营业部: 为了进一步推进不良贷款管理工作,大造清收声势,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要求各社认真总结辖内信用社不良贷......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5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 第六章6.1 概述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建设银行为加强信贷经营管理,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及时准......

    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与防范[本站推荐]

    【摘要】在 中国 , 农村 信用合作社是农村正规 金融 机构中唯一与农民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而它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却 发展 缓慢。本文就农村信......

    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合集]

    2011级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王淼 2114123054 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 小额信用贷款简称小额信贷,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扶贫到户的有效形式。 小额信贷是指通过特定的小额......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讲义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讲义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此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个新事物、新课题,为了将全区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顺利......

    银行承兑汇票风险与防范(精选5篇)

    银行承兑汇票风险与防范 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虽然信用较高,但在业务进行中容易存在很难立即识别的风险,需要持票人掌......

    电子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

    电子银行操作风险与防范 一、内部控制风险 风险点1:操作人员岗位配备没有落实到位。 主要表现:一是网银内管系统录入员、审核员与实际操作人员不符,岗位变动后没有及时更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