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人民政府2004年第二季度工作要点(沪府办发〔2004〕27号二○%E2
【发布单位】上海市
【发布文号】沪府办发〔2004〕27号 【发布日期】2004-04-22 【生效日期】2004-04-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上海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2004年第二季度工作要点
(沪府办发〔2004〕27号 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人民政府2004年第二季度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人民政府2004年第二季度工作要点
2004年第二季度,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努力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求真务实,扎实努力,全面完成上半年各项任务,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主要工作是:
一、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1、推进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人才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完成“科技十八条”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落实科教兴市相关政策。
3、启动实施科教兴市首批重大项目,做好第二批重大项目的招标准备,编制科教兴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成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预可行性论证。
4、制订《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推进“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完成引进千名香港专才工作。实施世博人才开发计划。出台《上海市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暂行办法》,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服务专项政策和服务体系。
二、综合经济调控
1、规划。开展本市“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前期工作。完成“十五”计划中期评估。按照《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纲要》,制定金融、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具体实施细则。编制《上海航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政策。深化本市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推进本市财税体制改革,编制2005年部门预算。研究国际深水港建设投资体制方案。研究社会投资项目的“备案制”、“核准制”。研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政策。
3、法制。做好《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上海出口加工区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的起草和审核工作。深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
4、就业。积极促进新增就业岗位,推进“万人就业项目”,落实资金、培训等配套工作,上半年实现新增35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推动实施民事劳务关系中外来从业人员的意外伤害保险。加强市、区(县)两级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规范劳动力市场。
5、物价。关注市场价格走势,重点搞好粮食、重要能源、原材料价格的监测。出台本市季节性电价调整方案,制定排水费调整方案。开展医疗服务、药品价格专项检查和价格计量诚信承诺活动。全面清理与行政许可相关的各项收费。
6、人口。完成居住证制度法制审核程序,形成本市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及与外来人口相关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险、子女义务教育管理等配套政策,推进居住证试点工作,加强区县人口管理体制建设。
三、产业发展
1、工业。完成《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纲要》,制定发展装备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四大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船舶制造基地建设,做好罗泾精品钢深加工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总体规划工作,加大上海化工区第二轮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临港新城产业区重大项目建设。制定《关于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若干意见》,完成《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吴淞、桃浦等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调整规划。完成钢铁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启动化工部分行业预警机制。
2、金融业。制定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市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制定地方国有金融资源整合方案,促进金融机构和资源集聚。制定《上海金融安全工作总体框架》,防范化解和稳妥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3、商贸业。加强市场监测,确保粮食、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的供应,确保商品市场的繁荣、安全、稳定。促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多种业态发展。推进地方储备粮库、批发市场等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
4、房地产业。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从土地供应、增加中低价商品房、控制动拆迁总量、规范交易行为、完善财税政策等方面,采取调控方向一致的措施,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让群众得到实惠。采取限制预购商品房在取得房地产权证前转让等措施,抑制投机炒房。
5、旅游业。实施《上海旅游业发展三年(2003-2005)行动计划》推进工作方案。细化宾馆业发展规划。做好“五一”黄金周假日旅游工作。
6、郊区“三个集中”。完成《关于本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意见》,落实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措施。贯彻国务院关于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本市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和总量。完成郊区“三个集中”城镇规划纲要和“三个集中”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落实《上海市畜禽养殖业近期发展规划纲要》,规范整治养殖业,实施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7、信息化建设。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制订本市软件出口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上海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推进市民信息服务平台实事项目、外来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的建设,启动上海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管理系统。
四、对内对外开放
1、浦东开发开放。贯彻第五次张江园区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深化“聚焦张江”战略。研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基地建设。
2、外贸出口。落实促进本市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扩大高新技术、机电、软件等产品出口。完成外高桥物流园区封关运行,推进“区港联动”试点工作。推进洋山深水港口岸开放配套设施的落实,做好新批出口加工区的“快速通关”工作,扩大加工贸易电子账册联网管理试点企业范围。编制本市实施“走出去”战略三年行动纲要,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实施细则。
3、利用外资。全力推进对北美、欧洲、日韩、港台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及临港产业园等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外资大项目跟踪、落地工作。深入推进8个领域的沪港经贸合作。
4、国内合作。落实《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加强上海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关于加强本市接待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有关事项。完成上海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调研报告。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
五、城市建设与管理
1、重大工程。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做好上海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和“十五”建设工程项目、崇明越江通道等项目的催批工作。上报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等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建成公共卫生中心工程、国际汽车城F1项目和外高桥电厂二期第二台机组。加快推进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中环线、高速公路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复旦大学新江湾城校区。做好下半年计划开工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
2、城市规划管理。积极推进规划立法工作,深化市区规划管理体制,完成中心城6个分区规划和81个编制单元规划。落实中心城区“双增双减”,控制建筑总量和开发强度。推进优秀历史建筑普查、保护试点等工作。
3、环保。按照“三重三评”的要求,大力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以延安路景观生态走廊为重点,推进中心城区绿化建设。完成竹园、白龙港两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污水治理管网建设,推进老港四期垃圾卫生填埋厂建设。深化细化世行贷款APL二期备选项目。推进全市市容环卫综合改革,完成作业服务单位“事转企”工作。
4、交通。完善轨道交通“四分开”改革方案。加快公车改革调研。完善城市交通运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交通排堵保畅工作。
5、能源。完成以煤炭、石油为主体的本市能源战略储备研究和本市煤炭储备中转基地的可行性方案。推进外高桥第三电厂、华能石洞口燃机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和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大力发展燃气空调,加强节电节能技术宣传推广。
6、灾害事故紧急处置体系。编制《上海市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继续完善全市各类减灾信息共享与交换的机制和规则。启动灾害综合信息基础平台二期项目建设。
7、季节性工作。制定电力迎峰度夏方案。做好煤炭、成品油、燃气等供应工作。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控制,全面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强化私营企业和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确保“五一”黄金周期间的安全。
六、社会发展
1、科技。上报上海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筹建模式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启用中医药创新园。推进上海光源工程、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工程(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完成上海国际技术转移联盟组建工作。开通“一网两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普实事工程”,启动“上海隧道科技馆”等10个科普基地改造。办好全国科技活动周。出台《上海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启动上海知识产权园建设,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2、教育。筹备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各项任务的落实。推进“2+2+X”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工作,启动上海海运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新校区建设及其他部分高校的扩建项目。做好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筹备工作。
3、卫生。推进实施全市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CDC实验楼工程建设,加快市级传染病科、传染病专用门诊、肺科医院核化救治门急诊楼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郊区乡镇卫生院和中心村卫生室建设,抓紧完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
4、文化。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社区文化行动中心”实事工程建设。推进中法互办文化年工作,落实马赛和巴黎两地的文化交流项目。组织好全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上海解放55周年的文化活动。制订完善2004-2005年上海文化设施规划。推进网吧监控系统平台建设,落实相关建设资金。
5、体育。启动30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0个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的建设。组织好200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周活动。做好F1世界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NBA季前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的筹备组织工作,推进上海国际赛车场按期建成。办好上海2004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继续加强奥运和“十运”备战工作。
6、民政。制定“分类施保”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本市社会救助体系。在中心城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和改造力度。开展全市性独居老人情况调查,改善为老服务。推进民间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开展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活动。
7、监察。加强对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和企业重组改制的监督检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8、稳定。围绕建立人民内部矛盾化解重心下移的工作体系和制定城市保安管理办法等专题,做好调研工作。推进浦东等区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试点工作。
9、外事。组织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来访的重大外事活动。确保亚太经社会第60届会议和全球扶贫大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圆满成功。
七、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
1、国资与国企改革。落实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国有控股公司改革及抓大放小等重点工作。做好电气集团改制后续工作,完成农工商集团、电科所改制以及轻工控股集团公司第一批改制企业下放等工作。制定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内部流程,跟踪监督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形成产权代表薪酬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完成百联集团等三个试点单位的签约。全面推进任期制和契约管理,探索要素参与分配的长效激励措施和规范。推进监事会组织建设,完善监事会管理工作细则。
2、社保改革。加大“镇保”推进力度,实现上半年参保人数达到25万人。研究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出台本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3、“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推进小城镇医疗保险,制定医保综合减负政策,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细化定点医药机构契约化管理,开展社会办医机构医保定点准入调研,拟订医保定点药店扩展方案,启动第6批定点药店扩展工作。研究制定单病种付费试点工作计划。开展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推进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慢性病的门诊医疗服务重心下沉社区,抓紧市政府沪府发〔2003〕70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本市公立医院实行管办分离的改革方案。
4、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实施主体和有关规范性文件,抓好清理后有关政府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保证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顺利实施。抓住5月1日这个时间节点,做好《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施行的各项准备工作,15家重点单位公布首批政府信息公开的目录。实施《上海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重点抓住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政风行风制度建设,加大专项治理力度。
5、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编制完成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标准。启动松江、徐汇、黄浦三个区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和5―1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信用制度试点。成立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企业信用信息资助申报平台和上海诚信网,开展“诚信活动月”活动。
6、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投入试运行。严格对各类市场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进食品放心和药品放心工程,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加强禽畜加工和流通安全管理,完善活禽流通管理办法,推进冰鲜禽类产品的标准化、包装化和冷链化销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沪府办发〔2011〕1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市财政局制订的《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沪府办发〔2011〕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财政局制订的《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一月四日
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
本办法所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本市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以下简称“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评价主体)
本市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责任主体。
财政部门是指市财政局、市财政局监督检查局、各区县财政局。
部门(单位)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适用范围)
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基本原则)
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绩效评价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公正公开。绩效评价客观、公正,标准统一、资料可靠,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部门(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绩效评价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第六条(评价依据)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章制度;
(二)国家、本市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三)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四)部门(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绩效目标;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部门(单位)预算申报的相关材料、依法批复的部门(单位)预算;区县及以下各级政府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
(七)部门(单位)决算报表及报告;
(八)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九)其他相关材料。
第七条(组织领导)
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领导。财政部门应当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绩效评价管理工作。
第八条(评价经费)
实施绩效评价所需经费,应当纳入本部门(单位)预算。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第九条(评价对象)
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部门(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第十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财政部门、部门(单位)可以对部门全部财政支出进行评价。
第十一条(转移支付支出绩效评价)
本市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原则上应当重点对享受资金较多的区县进行绩效评价;专项转移支付支出,原则上应当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二条(评价内容)
绩效评价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绩效目标与战略发展规划的适应性;
(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
(三)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
(五)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评价周期)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以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 绩效目标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编制要求)
绩效目标应当编入部门预算。
第十六条(绩效目标内容)
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二)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三)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第十七条(绩效目标相关要求)
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的确定符合客观实际,并以结果为导向。
第四章 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八条(指标设置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绩效评价指标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优先使用最具部门(单位)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系统性。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经济性。绩效评价指标设计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十九条(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制定。
第二十条(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的选用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二十一条(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它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二)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它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
(五)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十二条(方法选用)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确实不能以客观的量化指标评价的,可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绩效情况予以评价,以提高绩效评价质量。
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五章 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门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指导、检查各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需要,对部门(单位)支出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
第二十四条(部门(单位)职责)
部门(单位)负责拟定本部门(单位)绩效评价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配合完成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接受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五条(结果报送)
部门(单位)应当将本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结果于评价结束后一个月内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可以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再评价。
第二十六条(委托代理)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可以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
第六章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二十七条(工作程序)
为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守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程序一般包括准备、实施、撰写报告三个阶段。
第二十八条(评价准备)
绩效评价准备阶段:
(一)前期论证和设定绩效目标。各预算单位应当对申报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前期论证;按照当年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申报预算时在财政部门部门预算编制系统中填报绩效目标;预算执行中需要对绩效目标进行调整的,应当及时报财政部门。
(二)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或项目。编制部门预算时,部门(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要求,结合项目的重要程度和绩效管理的特点,选择符合绩效评价条件的项目和单位作为备选评价对象,并明确组织实施形式(财政部门组织实施或部门自行组织实施),上报预算时报财政部门。
(三)下达评价通知。财政部门组织或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评价的项目或单位,在绩效评价工作正式开始前,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应当制定评价方案,成立评价工作组,下达绩效评价通知书,确定评价目的、内容、任务、依据、评价时间及要求等方面的情况。
(四)撰写绩效报告。纳入绩效评价的项目或单位在预算终了、项目执行完毕或跨重大项目实施一定阶段时,部门(单位)应当及时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报告。
第二十九条(评价实施)
绩效评价实施阶段:
(一)资料审核。评价工作组对被评价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审核。
(二)拟定具体评价工作方案。评价工作组根据绩效评价对象和评价通知拟定具体评价工作方案,报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进行审定。
(三)实施绩效评价。评价工作组对评价对象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可采取现场评价、非现场评价以及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完成绩效评价。在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工作组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第三十条(评价报告)
撰写和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阶段:
(一)撰写报告。评价工作组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二)提交报告。评价工作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应当在评价工作完成后一个月内,将绩效评价结果和报告报财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再评价)
财政部门可以对部门(单位)实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实施再评价。再评价的工作程序是:
(一)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及项目;
(二)确定再评价的指标、标准和方法;
(三)具体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再评价,撰写再评价报告;
(四)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
第七章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第三十二条(报告要求)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第三十三条(绩效报告内容)
绩效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部门(单位)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二)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三)对预算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四)对照绩效目标,对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
(五)分析说明未完成项目目标及其原因;
(六)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第三十四条(绩效评价报告内容)
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二)为实现绩效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评价结论及建议;
(六)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三十五条(报告格式)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市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八章 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六条(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以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
第三十七条(评价总结与结果反馈)
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部门(单位),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评价结果较好的,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表扬;评价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也可以相应核减其以后预算。
部门(单位)应当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办法,调整和优化本部门预算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报财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结果公开)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九章 绩效评价行为规范
第三十九条(行为规范)
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机构和相关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范:
(一)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价工作,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并对评价结果承担责任;
(二)严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以任何理由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获取不当利益;
(三)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得泄漏被评价单位的有关数据和业务资料等评价信息资料。
第四十条(被评价部门(单位)责任追究)
被评价部门(单位)对提供的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不得对评价结果施加倾向性影响。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对区县财政部门的适用效力)
各区县财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解释权)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上海市财政局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本市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沪府
【发布单位】上海市
【发布文号】沪府办发〔2004〕7号 【发布日期】2004-02-19 【生效日期】2004-02-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上海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本市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
(沪府办发〔2004〕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近期,全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群死群伤特大火灾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为吸取教训,积极预防和控制火灾发生,减少火灾对社会的危害,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要求和公安部召开的全国春季防火安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现就切实加强本市消防安全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责任重于泰山意识,树立警钟长鸣、如履薄冰、常抓不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依法履行职能,狠抓责任落实。
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上海市消防条例》、公安部发布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61号令)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强化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不断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建设的协调运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系统、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各级(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加强内部安全检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市和区县要建立消防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及时通报情况,部署工作,研究解决消防安全问题。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火灾隐患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的进展情况,帮助相关单位研究整改措施,并加强跟踪督促。
三、强化火灾防范,开展安全检查。
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以及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结合本市近期火灾特点,按照“普遍清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重点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供电、供水、供油、供气单位,广播、电视、金融、交通和通信枢纽等重点要害部门、单位以及标志性建筑;易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地铁、学校、医院等人员聚集场所;生产、经营、运输、储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单位和场所;消防安全设施薄弱的小作坊、小加工、小门店等个体、私营企业等。公安消防部门要坚持去年对人员聚集场所实行消防安全承诺告知和签署责任状的做法,重点解决安全疏散通道和出口不畅,自动消防设施不好,灭火器材缺乏,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火灾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消除火灾隐患。有关职能部门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和专项整治,依法严格、有效查处和纠正问题。
四、搞好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各区县、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宣传教育既要有声势,更要讲实效。社区要重点突出对老人、儿童、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宣传;企、事业单位要重点突出对消防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重点岗位和易燃易爆等特殊岗位的工种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特殊行业和特殊工种人员的消防知识与特殊技能的培训。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要在对消防安全进行公益宣传的同时,对重大火灾隐患进行深度报道和跟踪报道,公开曝光严重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要把普及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常识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的工作,不断规范单位和市民的消防安全行为,增强市民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规范的自觉性,增强火灾防范能力。
五、加强战备执勤,确保万无一失。
公安消防部队和企业专职消防队伍要加强战备执勤和业务练兵,加强灭火战术研究和实地演练,制订和完善各类灭火救灾预案,提高组织指挥、快速处置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火灾特别是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时,能够攻得上、救得下、打得赢,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二○○四年二月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
【发布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沪府发〔2009〕20号 【发布日期】2009-04-10 【生效日期】2009-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上海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
(沪府发〔2009〕2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2004年以来,本市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使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步确立,公开意识不断增强,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获取利用政府信息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条例》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按照把上海建设成为“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要求,以深化公开内容为核心,在资金、项目、政策、服务等方面切实加大公开力度,逐步形成以主动公开为主、依申请公开为补充的格局,推动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以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为重点,着力提高政府资金公开透明度。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根据《预算法》,以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财政转移支付等内容为重点,分步骤、分层次、分内容不断提高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向同级人大报告财政预算的覆盖面,逐步实现部门预算全部报送同级人代会审议(涉及国家安全的部门除外)。细化报送同级人大的本级预算草案,逐年扩大预算草案列示的款级科目。向社会公开经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决算报告及预算、决算表。探索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的方式、范围、内容和形式。及时发布月度(季度)财政收支情况。依托“金财工程”,加快构建完整的财政信息库,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监管系统,为进一步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创造条件。(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区县政府)
(二)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开力度。全面梳理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情况,以用于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的专项资金为重点,明确公开要求,逐年扩大财政专项资金的公开范围。先行选择部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专项资金,包括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农惠农资金、社会救助资金、排污费专项资金、帮困助学资金、信息化发展资金、科技小巨人专项资金、公交行业补贴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主动公开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具体操作流程和资金分配结果。(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三)加大政府非税收入公开力度。建立完善定期发布机制,公开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安排的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和使用、监督情况等。(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
(四)推动行政事业性收费公开透明。健全收费公示、持证收费等制度,确保收费透明。优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发布平台,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主体、收费依据、收费范围、收费对象、收费情况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凡发生变更的收费项目,变更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市财政局)
(五)建立完善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遵循“依法披露、突出重点、真实有效、促进和谐”的原则,定期公开本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享受待遇情况,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总体情况以及收支情况,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的基本情况,经办管理重要事项和社会保险违规违纪典型案例的处理以及整改情况等。研究加强各类社会保险信息公开的有效途径。(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完善住房公积金定期公告制度。公开本市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使用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包括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增值收益使用情况。公开住房公积金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增值收益表和财务情况说明。公开住房公积金管理及业务发展中长期规划等。依托公积金信息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公开的程序和方式,方便缴存职工和单位查询与自身相关的公积金缴纳使用情况等。(责任单位: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七)健全房屋维修基金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发布本市房屋维修基金归集金额、划转金额。健全房屋维修基金管理信息统计、公告制度,方便业主随时掌握、准确了解个人维修基金的缴存、使用情况。(责任单位: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八)公开彩票公益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告本市福利、体育等彩票公益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探索福利彩票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标机制,扩大社会参与度,提高公益金使用效益。(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市财政局)
(九)增强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依法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状况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开出资企业生产经营总体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情况,公开出资企业国有资产有关统计信息等,不断提高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各区县政府)
(十)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透明度。完善采购信息公告制度,及时规范发布政府采购信息,主动公开有关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政策,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政府采购招标业务代理机构名录,招标公告、邀标资格预审公告、中标公告、成交结果及其更正事项等招投标信息,政府采购有关投诉处理、考核结果等监管信息,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等。完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健全单一来源采购公示制度,推动采购过程公开透明。(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机管局、各区县政府)
(十一)公开捐赠款物的募集、分配和使用情况。对“帮困送温暖”等集中性募集的物资和资金,其募集、分配、使用情况在募捐活动结束后的一个季度内向社会公布;对全市经常性捐赠中募集的物资,其募集、分配、使用情况每半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对为突发性灾害进行的募捐活动募集的物资和资金,其募捐及使用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十二)进一步加大审计公开力度。按照“依法、渐进、客观、公正”的原则,完善审计公开机制和程序,不断扩大审计公开领域,丰富审计公开内容,拓宽审计公开渠道,优化审计公开形式。公开重点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整改报告。逐步公开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单项审计结果。逐步公开有关行业或专项资金的综合审计结果。逐步公开专项审计调查结果。(责任单位:市审计局、各区县政府)
二、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及计划规划公开力度,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公开透明。
(十三)增强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透明度。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投资项目管理、运营的全过程。及时发布本市“扩内需、保增长”政府投资的重点投向和资金测算情况。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公开制度,及时公布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及其实施进展情况。公开市政府实事项目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招投标透明度。进一步加大国有土地“招拍挂”相关信息的公开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交通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十四)推进行政审批过程透明和结果公开。全面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目录等,方便公众办理。公开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咨询公司、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组织等参与审批、监管的情况。依托全市行政审批办事平台,逐步实现各审批环节信息的全程透明、全程监督。公开行政审批效能监察报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促进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不断扩大审批结果公开范围,加大房地产开发、动拆迁、规划、环保、卫生等行政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开的力度。(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政府办公厅、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十五)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和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信息。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和计划表。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评估报告。公开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等各类社会关注度高的计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公开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等各类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加大产业、能源、生态、旅游、教育、卫生、信息化等专项规划的公开力度。根据《统计法》,加大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统计信息的公开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统计局、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三、加大政策公开力度,完善政策制定和发布机制。
(十六)进一步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各级政府制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政策时,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推动公众有序参与。积极建立健全征询、听证、专家论证等征询民意的有效程序和方式,适时制定公众参与行政重大决策的相关制度规范。(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十七)推行政策公开“三同步”制度。及时公开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重大公共政策、产业政策和重要事项,主动发布人才引进、住房保障、促进就业、旧区改造、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等政策及其实施细则。推行政策公开“三同步”制度,即政策文件、政策解读、新闻发布稿同步公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动政策落实。(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政府)
(十八)加强政策执行情况公开。依托政府信息公开各种渠道,注意收集社会各方对政策实施情况的反应,为推进政策实施和完善政策提供依据。加大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探索重大政策评估报告公开机制。(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政府)
四、加大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力度,方便市民生活和企业生产。
(十九)积极推动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根据《条例》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单位)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学校、医院、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环保、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公开。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价格、质量、服务等要素,重点公开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办事结果、监督渠道等内容。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各行业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实施办法或细则,使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不断规范化、制度化。(责任单位:市教委、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水务局、市建设交通委、市环保局、市交通港口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电力公司)
(二十)加强与政府管理相关公共信息公开工作。依托法人信息库建设,主动公开企业营业执照信息、年检结果信息等,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积极推动实有人口、土地房屋、空间地理、行政业务等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编目、共享和应用。公开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及时通报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的相关监督检查情况,逐步建立信息查询数据库。同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公开相关安全生产事故处理情况。(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十一)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类信息公开。及时公开行政机关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及其调整、变动情况。在公安、工商、卫生、环保、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交通、水务、城管等领域积极开展行政处罚类信息公开实践,逐步形成有效运作机制。建立依法行政状况白皮书制度,定期公开本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状况,包括制定和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推动政风行风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市纠风办、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十二)加大世博会相关信息公开力度。重点做好世博会场馆建设运营、招展布展以及与世博会相关的社会管理、公共交通、游客服务等信息公开工作。(责任单位:上海世博局、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五、不断拓展优化公开渠道,切实做到公开及时、有效、便民。
(二十三)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第一平台作用。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为核心,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和各级政府网站功能,突出权威性、及时性、系统性;整合网站的各种公开栏目,强化更新维护责任,升级搜索引擎,方便公众查询、检索。完善各级政府网站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做到界面友好、分类科学、查询方便、更新及时。健全网上政府信箱、网上调查、在线交流等栏目的有效运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增进政民双向互动。在保护来信人隐私的基础上,将来信的收件反馈、处理状态、结果告知等及时在网上公布。(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十四)进一步构建多样化的公开渠道。本着“促进公开,方便公众”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开渠道。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积极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即时发布、议题设置发布机制。结合数字电视推广建设,探索开设“政府信息公开”数字频道或栏目,提高信息公开服务的普及性和便民性。完善“政务服务热线114”功能,使之逐步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联系的“电话门户”。探索开展“市民参观日”、“政府信息公开日”等活动。继续提升档案馆、图书馆等各类公共查阅点、政府公报、市民信箱、短信平台、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现有公开渠道的服务,因地制宜,方便公众查阅和获取政府信息。(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文广影视局、市政务公开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十五)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向基层延伸。每年命名和建设一批“社区(农村)信息公开服务示范点”,依托居委会、村委会现有资源和设施,为公众就近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推动行政村为农服务信息智能终端机(“农民一点通”)部署应用。在基层组织开展政府信息志愿者服务,宣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时收集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意见建议。(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农委、各区县政府)
六、加强基础工作,建立政府信息公开长效机制。
(二十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各区县、各部门要明确信息公开工作的分管领导,落实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的服务窗口。各区县政府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市级部门原则上至少配备1-2名政府信息公开专职工作人员。(责任单位: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十七)推动信息公开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实施,分级部署”的原则,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功能,统一规范政府部门公开政府信息工作规则,对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发布主体、内容、形式、范围,以及依申请公开接收、答复、提供等环节,加以规范和标准化。市级机关要制定本领域信息公开细则,协调和统一各相关部门之间和市、区县两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工作标准和要求。继续推进公文类信息目录备案工作,进一步把信息公开贯穿于公文管理全过程。(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十八)完善信息公开相关配套制度。修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编制规范,建立健全公开信息更新维护、历史文件梳理、虚假和不完整信息澄清、主动公开信息送交及政府信息归档等制度。围绕依法平稳有序目标,加强对依申请公开工作指导和释疑,完善依申请公开处理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依申请公开行为,做好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健全落实政府信息发布协调、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制度,完善考核评估办法,加大社会评议力度,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推进。(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法制办、市档案局、市保密局、上海图书馆、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二十九)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专业支撑体系。组建市政府信息公开专家咨询组,依托本市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市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基地,为深入开展信息公开提供专业支撑和决策参考。(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教委)
(三十)切实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训。将政府信息公开纳入公务员培训计划,实行全员培训,全面增强本市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府信息公开意识和责任感。对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考核。(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公务员局、上海行政学院、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市政府办公厅要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本意见落到实处。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四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上海市关于本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
【发布单位】上海市
【发布文号】沪府办发〔2004〕43号 【发布日期】2004-07-12 【生效日期】2004-07-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上海市关于本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沪府办发〔2004〕4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本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七月十二日
关于本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根据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上海实际,现提出本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堵源头、端窝点、严准入、强监管,并实行整治与建设相结合,打劣与扶优相结合,为构筑本市诚信生产、安全加工、规范流通、放心消费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而努力。
(二)工作重点
以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为重点品种,以城乡结合部、与外省接壤部和集贸市场为重点区域,切实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治理;坚决取缔无证无照地下食品加工窝点;严格实行“先证后照”与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强市境道口和批发零售市场的检查。
二、具体目标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非法食品加工窝点得到全面清除;危及食品安全的大案要案得到及时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防止得到有力保障;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具体目标如下:
――蔬菜农药残留指标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畜产品“瘦肉精”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无证照地下食品加工窝点得到基本铲除;
――米、面、油、酱油、醋5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达到100%,肉制品、乳制品等10类食品安全市场准许入达到90%;
――经营企业对婴儿奶粉、含乳饮料等儿童食品的进货索票索证率达到100%;
――整治28个暂时保留的生猪屠宰厂,关闭7个不符合标准的生猪屠宰厂;
――中小学校食堂、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以上。
三、主要措施
在市政府领导下,由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牵头或配合,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一)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
要搞好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普查,认真开展土壤环境定期监测。加快调整,将不符合食用农产品种植要求的土壤退出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大整治农业投入品市场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单位。严肃查处经销毒鼠强、甲胺磷和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加大菜区农药残留检测力度,全年完成30万个样本的快速检测和20万个样品的一滴灵检测。
(二)加强水产品源头质量的监管
加强渔业环境控制,增加养殖水域环境质量指标抽检频度,对水产养殖水域重点污染源加强监管。建立并实施渔业污染事故处置预案,筹建重大突发性水产疾病预警预报系统,防范和控制大规模渔业养殖疾病。
(三)加强畜禽饲养的安全监管
推进实施档案畜牧工作,全面建立畜禽饲养场的饲养质量记录规程,加强对畜禽疫病预防、检疫工作的监管。加大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的检测、监管力度,开展对以“瘦肉精”为重点的违禁物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抽检。贯彻《上海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规范畜禽养殖行为,年内完成110个养殖场的治理。
(四)严厉打击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的行为
以农村地区、市郊结合部和市区出租私房、厂房为重点,摸清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的场所和人员情况,组织执法力量主动出击,严厉打击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照地下食品加工窝点,并进一步加强管理,铲除无证照食品加工滋生的土壤。
(五)积极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进一步完善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开展对无证生产5类食品违法活动的查处工作,并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督工作。加快推进肉制品等10类食品生产加工许可证审查发放和管理工作,并推广对其他13类食品生产的许可证申请管理工作。
(六)规范儿童食品生产、销售的行为
全面清查儿童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杜绝滥用添加剂生产儿童食品的现象;研究制订完善儿童食品市场准入和监督的规范和制度;严格儿童食品销售中的质量验收制度,在经营企业中积极推行儿童食品进货索票索证制度。
(七)加强食品原料和添加剂使用的监管
重点整治食品生产中违法使用“吊白块”、工业盐等非食用原料和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糖精钠、亚硝酸钠等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查处以非食用原料生产的明胶、水解蛋白生产乳制品和儿童食品的行为。
(八)加强保健食品的安全监管
重点做好保健食品功效(或指标)成分含量以及标示辅助降血糖、降血脂、减肥等功能的添加化学药品的抽检工作,开展对保健食品标识和产品说明书的查核。对功效成分含量不合格、违法添加化学药品和广告夸大功效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九)加强畜禽流通和屠宰的安全监管
整治28个需要暂时保留的生猪屠宰厂,关闭7个不符合标准的生猪屠宰厂。加强生猪流通规范化建设,实施生猪产销规模化对接管理。严厉打击私屠乱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不法行为,杜绝病害肉上市,禁止注水肉流通。
(十)开展城乡农贸市场(菜市场)的整治
加强对农贸市场(菜市场)重点食品的安全监管,严格执行肉类“两单一帐”(经营单位肉品备案单、肉类批发市场商品交易确认单、进出货源台帐)、豆制品“一证一照一单”(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豆制品送货单)以及进货凭证、经营台帐查验的制度。全面建立农贸市场安全质量检测点,加强对食用农产品质量的检测工作。严厉查处各类食品交易市场中的违法经营活动。
(十一)对食品企业普遍进行检查
全面检查注册本市的各类食品企业,掌握基本情况,分类建立企业食品安全档案。进一步规范食品企业的法定前置条件审核、经营场地勘察、企业名称和企业经营行为,对证照不全、实际生产或经营范围超越证照规定,以及长期未发生生产或经营行为、实际生产或经营行为与企业名称中行为表述不一致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理。
(十二)推进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示范市场的建设
完善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示范市场标准,进一步推进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示范市场建设。今年内完成20家食用农产品流通安全示范市场的规范创建。
(十三)完善进入市境的畜禽及产品检疫监管系统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8个市境道口生猪、家禽和肉禽制品检疫监管工作,探索建立覆盖所有市境道口的畜禽及产品检疫监管系统。
(十四)全面加强对中、小学校食堂和餐饮业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
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改善食堂设施、设备,使食堂硬件设施全部达到《上海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办法》的标准。对中、小学食堂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开展以预防餐饮行业食物中毒为重点的卫生监督行动,落实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实施基本卫生设施分类管理和餐饮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各方责任
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格局。市有关部门要加强条线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区县政府是本区域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本区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任务。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实行几项制度。一是首责管理制,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形成发现问题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机制,做到有案先受理,相互不推诿,主动去协作;二是属地管理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由所在区域的政府责成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三是责任追究制,对由于失职渎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按有关规定追究领导及当事人的责任。
(二)加强协调,形成各方合力 市政府已批准建立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要发挥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作用。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并加强沟通与协作,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各牵头部门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综合监督资源,综合监督力量,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三)搞好宣传,加强舆论监督
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多个视角,广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和食品消费安全放心的宣传活动,提高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监督管理者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食品的安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对造成一定后果的假、劣产品或违规企业(市场)和人员,要在依法处理的同时,予以曝光并作追踪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四)及时沟通,加强信息报送
为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食品专项整治工作的信息月报制度。专项整治工作的各个牵头部门、各区县政府要在每月5日前,将上月本系统或本区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报送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报市政府。
五、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月前),开展调查研究,制订实施意见,对有关工作做出周密安排。这一阶段现已结束。
第二阶段(7月至12月),市各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按照本实施意见,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督促检查。
第三阶段(今年年底至明年春节前),进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总结,市各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要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报市政府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
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四年七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