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齐唱和谐旋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演讲稿大全

时间:2019-05-13 18: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社会管理,齐唱和谐旋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演讲稿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社会管理,齐唱和谐旋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演讲稿大全》。

第一篇:创新社会管理,齐唱和谐旋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演讲稿大全

篇一: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模具设计101 20510230xxx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摘要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日益复杂多样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种传统的、新型的社会治安问题等,仍然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如何准确把握人民内部矛盾的现实表现及规律成因,积极预防和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任务。

关键词 矛盾多发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 1在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上下功夫

现在的中国社会被给种各样的矛盾充斥着,房价太高让一般人难以企及,医院太贵让平民百姓没钱看病,食品安全让国人难以安心的吃饭,维权困难让众多的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中国社会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它需要我们的伟大的党和众多的党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变,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各级党委、政府、政法综治部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以人为本和依法依规的原则下化解社会基层矛盾,为民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发展和幸福诉求,通过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教育和引导群众,使群众相信政府、依靠政府、支持政府,从而建立健全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良性互动机制。一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注重社会矛盾的源头控制,大力开展党委政府领导“大接访”活动,实行“领导包案”下访制度,疏通群众情绪,使群众“理有讲处、冤有申处、状有告处、气有出处”,从而有效控制和化解矛盾。二是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涉旅纠纷调处中心、信访接访中心建设,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分工协作处理重大矛盾纠纷。整合基层政法维稳力量,把乡镇综治、法庭、公安、司法、民政、计生等综治维稳工作力量整合起来,推行社会矛盾联调、治安问题联防、社会管理联抓、便民实事联办,构建起“以专带兼、专兼结合”的网络化“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区(村)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防队等资源和力量,努力提高一线人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二是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涉旅纠纷调处中心、信访接访中心建设,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分工协作处理重大矛盾纠纷。整合基层政法维稳力量,把乡镇综治、法庭、公安、司法、民政、计生等综治维稳工作力量整合起来,推行社会矛盾联调、治安问题联防、社会管理联抓、便民实事联办,构建起“以专带兼、专兼结合”的网络化“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区(村)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防队等资源和力量,努力提高一线人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要充实和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深入推进“大接访、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切实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要加强源头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决从源头上预防重大社会矛盾的发生,要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快“法治朝阳”建设步伐,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2在实现社会稳定上下功夫

当今中国社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社会稳定问题。新疆东突势力,西藏**喇嘛,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还有国内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的安全问题都给当今中国的稳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妥善做好信访工作,继续推行市级领导轮流接访和包靠重点案件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处理和权益保障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突出问题。健全完善诉调对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非煤矿山、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防灾救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3社会稳定必须在社会和谐上下功夫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从自身开始努力,为祖国的繁荣与稳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参考文献: [1]王岳,江南论坛,2011,07 [2] 张永中,团结网,2011,05,09篇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结

一年以来,在省委、市政府、各机关单位的正确部署和配合工作中,我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计策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努力维护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不断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是我局和各级单位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制。我局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原则和思想。

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面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涩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动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活动。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改革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取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前提。

1、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落实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

2、要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是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二、加强做好?三大调解?重要工作:

(一)、人民调解,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

1、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调解。

2、必须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前提下进行调解。

3、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4、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二)、司法调解,亦称诉讼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是当事人双方在人民法院法官的主持下,通过处分自己的权益来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司法调解以当事人之间私权冲突为基础,以当事人一方的诉讼请求为依据,以司法审判权的介入和审查为特征,以当事人处分自己的权益为内容,实际上是公权力主导下对私权利的一种处分和让与。

1、司法调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有效地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民商事案件的当事人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纠纷后仍然要在一起工作、生活。司法裁判针对的仅仅是个案而言,解决的是分清是非,划分责任,结果易导致矛盾激化,不能根除矛盾,化解纠纷。而司法调解是通过做深、做透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彻底消除矛盾,解除心结,理顺社会关系,可以有效地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2、司法调解有利于体现当事人平等主体的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司法调解作为重要的诉讼机制,使诉讼更加人性化,诉讼当事人可以平等地协商,自主选择。当事人对纠纷的真相和自己的利益所在十分清楚,经过自愿选择的处理结果,应当最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最接近当事人追求的实体公正。调解结案更符合司法公正的实质要求。

3、司法调解有利于体现法官居中的作用,增强司法公开的透明度。法官保持中立的立场,通过依法分别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从而实现当事人利益最大化。而且调解内容不受诉讼请求范围的限制,有利于促成当事人一并解决纠纷的相关事项,彻底化解矛盾。

4、司法调解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调解一起案件可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它减少了不必要的诉累,案件调解结案后,双方当事人通常不上诉、不申请再审、不再上访,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既稳定了社会,又节约了司法资源,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效率。

(三)、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方法。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行政纠纷,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合理地、彻底地解决纠纷矛盾。

三、紧抓平安建设工作不放松:

为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紧抓平安建设工作不放松,实现了全年无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环境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工作有声有色。

1、抓好专职、义务巡防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个部门按照?单独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了内保组织,落实经费和措施,提高防控能力。各部门都加强综治维稳力量。

2、明确监控职责,监控岗位人员要熟悉监控的技术性能、操作程序和分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快除故障。明确值班职责,值班人员要认真履职,密切注视监控图像并进行实时录像,发现情况及时报告,迅速处臵。明确考核细则,凡通过监控系统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的部门,在绩效考核中加分,凡监控维护不当,造成系统停止运行的扣除绩效分值。各监控点固定专人加强监控系统维护管理,确保监控系统24小时运转,建立起?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护?的技防管理长效机制。

3、严格考核落实奖惩责任制,加强对构建大调处机制和维稳工作的考核力度,把抓维稳工作的绩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干部奖惩、年底评先的重要依据。对因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不落实,导致调解组织涣散、调解工作不力、矛盾纠纷频发,甚至发生影响社会稳定重大事件的村和部门,坚决实施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确保维稳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矛盾排查:

多年来,我们对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一直都非常重视,定期排查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重要时点和暑期节假日期间增加排查密度,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稳控在基层单位。现按照市综治办?关于参加全省‘两个排查’工作视频调度会的通知?要求,将我局有关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对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矛盾纠纷,信访隐患排查调处领导小组,安宝忠局长为组长,郭辉副局长任副组长,其它班子成员为小组成员,办公室设在信访科,由信访科科长赵迎春任主任,各科科长和局属单位党政一把手为小组成员,局党委重点加强信访工作力量,成立信访接待科配备了人员。建立了局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每月各科和各局属单位排查,每季全局集体排查,对于排查出的信访案件实行局领导包案、包人、包调查、包调处、包稳定的?五包?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到人,做到人员、精力、时间三到位。同时,我局接待来访群众不仅局限在接访日,而是力求做到随访随接。

(二)、严格排查制度,从源头控制矛盾 我局制定了排查制度,从发现矛盾苗头开始,早发现早处理,加强源头控制,具体做法如下:篇三: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2 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指出,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当前,我们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各类社会群体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各种利益矛盾相互冲突,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严竣考验。

一、规范源头治理机制,实现社会管理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

加强社会管理,源头治理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治本的高度,努力构建源头治理体系,前移社会管理关口,不断优化社会管理的宏观环境,最大限度地防止、减少、弱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产生。

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需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二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正。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这是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要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增强社会各群体对社会秩序的认同感,引导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

三要健全科学、民主、合法的决策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健全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四要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切实树立法律权威,引导公民依法理性反映诉求,把解决社会矛盾逐步纳入法治的轨道,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长效的制度化手段。同时,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统一思想,理顺情绪,提升文明素养,培养健康心态,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从行政管制向民主协商转变

当前一些事关群众权益的矛盾和问题之所以容易被公众聚集,形成触点引发群体性事件,很大程度上在于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领导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信奉“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的理念,从而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能否在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是防止民意转化为民怨的最有效办法。只有坚持以各种利益主体的表达权为基础,建立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改变过去那种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的管理模式,尽量减少管、控、压、罚手段的使用,不断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尽可能通过对话、沟通、协商等人性化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一要畅通民意渠道。改革压力型信访体制,创新信访工作方式方法,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高信访工作群众满意率。充分发挥和保障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的民意汇集功能和民情反映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民情汇集功能和民意表达功能。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领导干部与网民互动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和网络问政的沟通水平。二要完善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范体系,全面落实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三要充分民主协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落实公民参政议政权利,以民主促决策,建立政府与公民双向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制,实现“自下而上”的民主诉求与“自上而下”的政治推动相结合。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群体通过对话、协商、谈判来调节利益关系,学会以民主的方法,按照民主的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化解利益冲突。

三、完善矛盾排查机制,实现社会矛盾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

社会管理的最高水平是把社会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乃至未萌之前。小矛盾不及早解决势必会引发大纠纷,小隐患不尽快排除难免会引发大事件。多年的实践证明,矛盾在第一时间、第一环节解决成本最小,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只有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才能抢得先机、争取主动、防止激化。

一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定期开展舆情收集和分析,推行重大决策、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察觉、恰当处理仍在潜伏期的社会矛盾,努力掌握矛盾调节的主动权。二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责任,理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管理体制,狠抓源头责任落实,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格局。坚持矛盾经常性、全方位排查化解工作制度,把握社会矛盾纠纷形成要素和生成演变过程,研究化解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规律,坚持经常性排查机制、集中排查化解和专项排查化解相结合,建立和落实矛盾纠纷排查登记台账、矛盾纠纷分类处置、预测排查以及领导包案、跟踪督办、挂牌交办等相关制度,把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落到实处。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住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着力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四、构建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从单一模式向综合联动转变

面对日前增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一种以人民调解为主,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等调解手段为辅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鼓励民众合理选择纠纷解决途径,规范相关程序,实现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合理化和制度化。

一要创新设置调解组织。在完善传统人民调解组织的同时,要把区域性和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在经济开发区、集贸市场等建立区域性调解组织,在矛盾纠纷较多的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劳动争议、征地拆迁、消费争议、环境污染、山林土地承包、物业管理、食药品安全等领域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逐步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全覆盖的调解组织网络体系。

二要完善综合联动机制。根据不同纠纷类型的特征,安排相适应的解决渠道,调动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仲裁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既能通过有效运用社会资源化解矛盾,提高纠纷解决的实效性,又能改善纠纷处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进而增强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同时,要建立社会矛盾化解的监督反馈机制,使矛盾的解决和处理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

三要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有效的应急指挥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预案,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规律特点的研究,提高现场指挥、临机决断、依法处置的能力和水平,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和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规范源头治理机制,实现社会管理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转变 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要健全科学、民主、合法的决策机制。四要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

二、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从行政管制向民主协商转变 一要畅通民意渠道。二要完善基层民主。三要充分民主协商。

三、完善矛盾排查机制,实现社会矛盾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 一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

二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机制。三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四、构建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从单一模式向综合联动转变 一要创新设置调解组织。三要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二要完善综合联动机制。

第二篇:市检察院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

极化解社会矛盾

根据中央政法委、高检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要求,现就全省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全面推进检察工作的重要载体

1.充分认识三项重点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是党中央从更好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和谐稳定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准确把握新时期政法工作规律,深刻总结近年来政法工作的成功经验,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治本之策。三项重点工作不仅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而且是当前检察工作的根本,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动自身科学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全省各级院和广大检察人员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对检察机关提出的新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 的决策部署上来,高度重视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切实把三项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臵来抓,并以三项重点工作为载体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进步。

2.全面把握三项重点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要求检察机关 必须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坚持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重要载体,纳入检察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解决检察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立足检察职能,坚持以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立足点,以执法办案工作为依托,找准服务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真正做到在全面履行各项检察职能中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执法观念,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方法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推动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3.强化对三项重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检察院党组要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高检院的要求和部署,认真研究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逐步完善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要求相

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动各项工作部署的有效落实。各级检察院要结合实际,研究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对各项工作任务逐项细化分解,切实把重点任务变成具体的工作项目,把原则性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上级检察机关要加强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注意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营造聚精会神抓工作、千方百计抓落实的良好氛围。.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党的领导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院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和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严格执行重要工作、重要部署、重大情况、重要案件报告制度,主动向党委、政法委汇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争取支持,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要进一步增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争取人大常委会采取执法检查、听取汇报等形式,加强对检察机关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的监督和支持。

5.完善与侦查、审判机关的沟通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加强与 侦查、审判机关的协调配合,坚持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形成

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三长” 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的作用,对检察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机关通报和反馈,切实研究解决执法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研究建立有关机关对人民检察院提出的纠正违法通知、检察建议等监督意见,在一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并反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 检察长和受 检察长委托的副 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积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对普通刑事案件拟作不批捕、不起诉决定时,邀请公安局局长和相关办案人员列席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会议。

二、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6.立足检察职能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各级检察院要 充分发挥执法办案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在全面履行批捕起诉、查办和 预防职务犯罪、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等职能过程中,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7.依法履行审查逮捕、起诉职责。积极 采取提前介入侦查引导

取证、挂牌督办重特大案件等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事犯罪,加大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特别是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力度,努力从源头上 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积极探索建立命案捕前备报制度,对公安机关侦查的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在案发时,基层检察院应指派业务骨干提前介入,参加现场勘察和案件讨论,引导侦查取证,保证全面、及时收集各种证据;在审查逮捕时,基层检察院在拟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前须向上一级检察院备案、汇报,并根据研究的意见办理相关法律手续。

8.加大查办和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办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发生的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职务犯罪;深入开展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专项工作,积极查办发生在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资金管理以及土地、林权制度改革等领域和环节的职务犯罪案件,最大限度地 预防和化解矛盾冲突。修订完善举报工作规定,加强对举报人权益的保护,加强举报线索管理,实行案件线索报上一级检察院备案和县处级以上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线索、贪污贿赂大案线索及科级以上干部渎职侵权犯罪线索由省院集中管理等制度,加强侦查办案一体化机制建设。更加注重职务犯罪 预防,加强犯罪分析和对策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机制、堵塞漏洞的检察建议,促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9.坚持把化解矛盾纠纷贯穿执法办案的始终。要着眼于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在确保案件依法正确处理的基础上,主动把执法办案工作向化解社会矛盾延伸,认真开展释法说理、心理疏导等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化解积怨,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教育,使执法办案的过程变成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讲究办案的方式方法,真正在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法、理、情统一于执法办案中,防止和克服机械执法、就案办案,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10.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认真落实依法从宽处理的政策,积极推进认罪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程序改革和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依法平等处理等工作试点,继续探索逮捕必要性双向证明、附条件不起诉等办案方式,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机制。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刑事案件等其他敏感性案件的过程中,依法掌握好宽严尺度,统筹考虑办案的综合效果,确保矛盾得到化解、局面得到稳控。坚持对初犯、偶犯、未成年人、老年人犯罪以及因邻里、亲友纠纷引发的轻伤害等案件落实依法从宽

处理的政策,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1.建立健全维稳形势研判和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机制。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结合执法办案工作,定期对社会稳定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和排查,及时发现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臵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在检察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前,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特约检察员、专家咨询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把风险评估作为办理案件的重要环节,对可能引发涉检信访风险案件,科学制定处臵预案,妥善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因执法不当引发涉检信访特别是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

12.建立健全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同时,建立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对民事申诉等案件,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基础上,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解工作,努力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对轻微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探索建立运用和解方式解决问题的机制,明确适用刑事和解的条件、范围

和程序,对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依法从宽处理,但要有效防止“以钱买刑”。

13.建立健全检察环节应急处臵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检察机关的应急工作机制和快速反应系统,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和工作预案,完善组织体系和协调保障。加强对各级检察机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 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工作的专题培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判、现场指挥、依法处臵、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依法处臵突发事件中的职能作用。

14.健全涉检信访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执行中央政法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和高检院制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涉检信访工作力度。坚持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逐案研究化解措施,逐案明确工作责任,严格落实领导包案、检察长接待、下访巡访、挂牌督办等制度,主动将解决涉检信访积案纳入党委统一领导的 “ 大信访 ” 工作格局,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努力化解 “ 骨头案 ”、“ 钉子案 ”,力争涉检信访积案在一两年内基本消化解决。

15.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大力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检察院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基层检察院要积极构建联系群众的工作平台,拓宽联系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完善受理接待设施,把“ 1230 9 ” 举报电话、检察门户网站等建设成为联系群众的新平台,善于通过网上论坛、问卷调查、检察长信箱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不断完善定期走访、巡回接访、聘请检察联络员等服务基层的新形式,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和工矿企业,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加大对基层检察院的领导和支持力度,认真落实稳定基层队伍的有关政策,积极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把有经验、有水平的检察人员吸引到基层一线工作,夯实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三、延伸执法办案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履行检察监督职能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各级检察院要把重点人群的帮教管理、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等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认真履行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的职责,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认真履行检察职责,积极参加社区矫正试点和推广工作,保证纳入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促进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协助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教,依法受理社区服刑人员的控告和申诉,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衔接,定期开展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专项检察,帮助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尽快回归社会。. 监督监管场所依法、文明、科学管理。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健全检察机关对违法监管活动的发现和纠正机制,积极推进与监管场所信息联网和监控联网,推动建立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机制。协助做好对在押人员的分类收押、法制教育、心理矫治等工作,推动教育改造质量的不断提高。与公安、司法部门加强沟通,争取今年完成派出检察院和派驻检察室建设,切实发挥派出、派驻机构的作用。. 协助做好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安臵政策,帮助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保护工作,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深入研究发案原因、犯罪特点和规律,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协助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积极参加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出来的黑恶势力犯罪、“两抢一盗”、涉毒涉黄等危害严重的案件,坚持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治安秩序混乱甚至参与违法犯罪、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坚决依法予以查处。高度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公民法治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

络实施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窃取国家秘密、诈骗、赌博、传播淫秽物品、非法经营以及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犯罪活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打击手机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等专项行动,净化网络环境。

四、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在三项重点工作中,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也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要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立案、侦查活动、刑事审判、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完善和细化加强诉讼监督的措施,强化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内部衔接配合和与其他执法、司法机关的协调协作,坚决监督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问题,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强化诉讼监督工作措施。探索 建立与侦查机关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刑事发案、立案和破案情况。健全对立案后侦查工作的跟踪监督机制,防止和纠正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立案后违法撤案等现象。健全完善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网上衔接,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及时掌握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以及侦查机关受理移送的处理情况。健全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侦查违法行为开展调查、纠正违法的程序和方式。加大对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的办理力度,完善检察机关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程序。完善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制度,探索建立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机制,强化对监管活动的动态监督。加强对涉及劳动争议、合同纠纷、征地拆迁、人身损害赔偿等案件的监督,认真执行《关于民事行政执行工作检察监督的意见》,会同有关部门探索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机制和方式,积极开展调解监督、督促起诉、支持起诉、检察建议等检察监督工作。.增强 诉讼监督工作实效。要 坚持在抓好个案监督、提高抗诉和检察建议质量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执法指导思想、执法规范化、类案等问题的监督,善于从个案、类案中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举一反三,放大监督效果。要注重从群众的举报、控告和申诉中发现线索,加强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工作配合,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等举措,努力拓宽诉讼监督渠道。坚持把经常性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继续 抓住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法律

监督工作。要正确处理抗诉与息诉的关系,对确有错误的裁判,坚决依法抗诉;对裁判结果没有错误,但审判工作有瑕疵的案件,积极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审判机关及时改正;对裁判正确的案件,下大力气做好息诉服判工作,努力维护司法权威。. 加大查处和 预防司法不公背后职务犯罪的力度。要加强对司法腐败、权钱交易、徇私舞弊等问题的监督,严肃查处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大要案,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 加强对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认真审查当事人举报、控告和申诉,继续强化侦监、公诉、控申、民行与侦查部门的配合协作,合力查处和 预防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树立法律监督权威。

五、强化监督制约,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要始终把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放在与强化法律监督工作同等重要的位臵来抓,用比监督别人更严的要求来监督自己,以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树立法律监督权威,推动检察工作 健康发展。紧紧抓住执法办案的重点岗

位和关键环节,紧紧抓住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紧紧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自侦案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切实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建立健全强化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市、县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备案、批准程序,对决定立案的,报上一级检察院备案;对拟决定撤销案件的,报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对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报上一级检察院审查决定。市、县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对拟决定不起诉的案件,一律报省检察院批准。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民监督员的产生方式、职责权限、组织形式和监督程序,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全面落实和完善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坚决防止违法违规办案。.着力构建强化监督制约的制度体系。强化内部监督,制度建设至关重要。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强化内部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发现问题的机制、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追究责任的机制。围绕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党组会、检委会、检察长办公会议制度,规范议事程序,完善民主决策程序。

围绕执法办案活动,积极推行 “ 一案三卡 ”、流程监督、网上监督和建立执法档案等措施,加强对办案的流程管理和动态监督,注重案前、案中、案后的监督。通过开展执法检查、案件评查和重点案件回访等方式,切实加强上级院对下级院执法活动的监督,上级院也要接受下级院的监督。进一步 深化检务督察工作,切实增强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确保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围绕人、财、物管理,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重大经费开支、物资采购、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制度。同时,要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

一岗双责 ”,疏于管理和监督致使发生重大工作失误和问题的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甘肃省检察机关领导干部问责制(试行)》的规定,追究责任。.不断增 强强化监督制约的工作实效。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内部监督工作责任制,检察长要对本院的内部监督工作负总责,分管 院领导要抓好对分管部门的监督,部门负责人除抓好本部门的监督工作之外,并承担对下级院对口部门的监督职责。纪检监察部门要 采取调研、座谈、巡视、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各职能部门和下级院加强内部监督的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推动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政工部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

共管的合力。

30.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要适应民主法治建设的新要求 , 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理念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努力在解决影响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关键环节上取得新成效 ,促进公正廉洁执法。认真贯彻执行《甘肃省检察机关工作规程》,教育和引导广大 检察人员全面、准确掌握各项检察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健全有机统一、严密协调的制度体系,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执法工作机制,以实现对 检察工作的精准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检察机关绩效考评办法》 ,不断增强检察业务考评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切实加强对检察业务工作的全面管理 ,促进形成办案力度、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的正确执法导向。健全案件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扣押冻结款物管理、办案安全防范规定,提高案件管理科学化、执法规范化水平。

31.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大力推行“ 阳光检务”,充实公开内容,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外,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对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控告申诉、民事行政检察等环节可以公开的执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依法予以公开。拓宽公开渠道,依托检察门户网站加强网上公开,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专门的检务公开大厅。

完善公开方式,建立依当事人申请予以公开的制度,完善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建立健全对不起诉、不抗诉案件答疑说理制度和重信重访案件公开听证制度,积极推行检察文书说理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六、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2.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建设为重点,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党的建设,用党的建设成效带动检察队伍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诫勉谈话、述职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加强巡视工作,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33.深入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活动,落实政治轮训制度,强化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党性党风等教育,确保检察人员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四个在心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落实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认真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以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为核心的检察职业道德。

34.扎实推进大规模检察教育培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突出抓好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领导素能培训,以执法办案一线人员为重点的专项业务培训。抓好对下级 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的轮训。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技能竞赛,搭建岗位练兵平台,继续开展析案学法、优秀办案能手和优秀法律文书评选、示范庭和观摩庭等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整体提升队伍的业务素质。继续抓好高层次学历教育培训,加大多种形式的干部交流锻炼力度,坚持完善省市院与基层院互派挂职交流制度,拓宽横向交流渠道,鼓励市级院和基层院到工作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并与全国先进地区检察院结对共建。切实加强司法考试工作,稳步提升司法考试通过率。省、市院都要建立检委会领导下的专业指导小组,着力培养一批研究职务犯罪、金融(证券期货)犯罪、知识产权犯罪、青少年犯罪等方面的领军人物和法律专门人才,带动检察队伍专业水平、理论水平的提高。

35.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执法为民,扎实做好保障民生、服务群众工作。要以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为契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整改情况,深入查找单位和个人在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工作质量、效率明显提高。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积极解决群众的诉求,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纠正推诿扯皮、久拖不决、不负责任、冷硬横推等不良作风。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本领。认真总结推广检察机关群众工作的经验,深入推行便民维权十二条等措施,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36.加快推进 检察信息化建设。按照检察业务、队伍、保障和信息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 检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把全省 检察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着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检察专线网、局域网、视频会议系统、电视电话 会议室建设,切实提高网络系统支撑能力。更加注重信息化在执法办案中的应用,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和范围,加强检察技术、科技装备在执法办案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检察工作科技含量。逐步建立网上执法信息交换、网上执法流程控制、网上执法质量考评,实现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动态

管理和实时监督。教育引导广大干警熟练掌握省院牵头研发的辅助办公办案系统,积极提供合理化意见、建议,帮助完善和改进系统功能。要认真做好 机要通道、检察档案等检察政务、业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网络安全保密建设,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的范围和层次,提高使用效益和应用水平,提高抵御安全风险能力。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后备力量,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领导、工作机构、力量保障到位。

第三篇: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11年03月18日 10时12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编者的话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怎样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期“本周话题”栏目刊发3篇文章进行分析探讨。

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交叉性、复合性、相关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强、权威性高、公信力大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

调解机制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有其局限性,高昂的诉讼费用和较长的时间耗费会使许多当事人望而却步。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新形势下的矛盾纠纷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综合性和敏感性,极易引发群众上访事件。这些新情况,只靠诉讼手段显然是不能应对的。调解机制在解决群体性矛盾、化解群体性纠纷方面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易行、案结事了等优势。当前,需要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通过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来化解矛盾纠纷。

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为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多种路径,“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是这一调解机制最显著的特征。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单位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调解格局;在内涵建设上,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于一体,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上,努力实现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这样,通过加强各种民间性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法院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加强专门性、行业性及行政性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行政复议、诉讼程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衔接,整合有关职能部门资源,达到真正化解矛盾纠纷的效果。

完善调解机制的途径

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妥善解决基层调解组织人员报酬、工作经费等实际困难,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活力。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逐步形成“全方位覆盖、多功能调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为此,一方面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作为调解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力量,从办公场所、通讯、交通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人民调解社会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应解决好人员报酬问题。可以按照招聘社区干部的方式招纳贤才,把懂法律、懂政策、有文化、有道德且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年富力强者选聘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给予社区干部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调解队伍活力。

完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排查防范机制。针对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的特点,将调解工作前移,由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健全矛盾隐患通报、纠纷信息反馈、重大情况报告等制度,做到上下联动、快速解决。二是完善调处联动机制。基层司法所应在县区司法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各方力量,重点加强与基层派出所、人民法庭的联调联动,化解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疑难、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重点进行化解。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用表彰奖励先进、总结推广典型的方法,激励广大调解员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解决好司法所的管理体制、立户列编、经费保障等实际问题,增强司法所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

加大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调解员具有较高素质是确保公正调解的关键。应积极培养专家型人民调解员,建立一支机动性地调处某一类型、某一领域、某一地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探索实行专职调解员与兼职调解员相结合、调解人员与调解志愿者相结合。同时,通过示范带动、岗位培训、庭审观摩等形式,加大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技能,使他们成为懂法律、懂政策、懂心理、懂人情以及会预防、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调解协议的专门人才。

(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克群)

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让人民群众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参与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应因势利导,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需要,善于运用民主的手段、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发展基层民主,可以丰富民主实践、健全民主机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应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引导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使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群众团结奋斗的作用,始终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分散化、矛盾纠纷的复杂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短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在人民内部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针对各个阶层群众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不断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断凝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注重利用舆论宣传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注重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宣传引导。应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宣传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保处理问题有法必依、有政策必执行。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集中民智的重要方式。应充分利用好网络,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积极鼓励网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实施监督,并及时回应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又要主动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杜绝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防止因网络炒作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通过不断提高舆论传播力,占领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话语权,打造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阵地。

通过满足群众合理要求和愿望做好群众工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增进群众的信任感上下功夫,研究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努力满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江源 方健)

调整社会结构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原因,也有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原因;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也有发展水平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都与社会结构问题紧密关联。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主要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结构问题直接关系事物内部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结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加剧社会运行的紧张状态。因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离不开对各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包括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决策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已经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中等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目前在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加大;等等。这些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应以新的思路寻找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途径,切实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特点。一是覆盖面广。结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改革越深入,结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二是联带性强。社会问题具有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系统内部或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如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分配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三是不平衡性。某些社会结构转变快、动力大,超过了其他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各社会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四是转换慢,持续时间长。结构的稳固性和惯性决定了其调整、转换的难度大。完善一种社会结构,既要考虑其自身状况,又要与相关系统、相关结构调整相适应。

明确社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准。首先是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较好地控制来自外部的影响,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力量时又能主动地调整自己,始终与环境保持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率的平衡。二是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和支撑能力。这是对一个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事物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是有良好的功能输出。按照灵活、高效、平衡的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自己调整到与社会需要、与系统要求相适应的最佳状态,实现理想的功能输出。

把握社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社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特别需要协调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优化区域结构,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应根据本地优势等区分产业发展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文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深入分析各结构的内涵,正确把握当前社会运行的结构性障碍,揭示各种结构性问题的实质,探索结构优化的途径,科学制定结构调整和转换的策略,创造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第四篇:浅谈加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确保基层 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浅谈加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确保基层 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大、激化因素多,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刑事、治安、自杀、群体性上访案件,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迫切要求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类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做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这是对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的新要求。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必须做深、做细、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着力抓小、抓早、抓苗头,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超前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防止小事拖大、易事拖难,才能真正确保基层的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下面笔者就从事 工作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试就加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确保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目前我区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区也不例外,每年发展速度都以二位数递增。但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也还大量存在,社会矛盾纠纷、治安案件均呈逐年上升事态。从受理的社会矛盾纠纷和治安案件来看,目前我区社会矛盾纠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民商事纠纷趋多,治安案件趋升。社会矛盾纠纷,主要发生在自然人之间因婚姻家庭、债权债务、商品交易、人身损害、劳动、雇佣、用水供电、邻里纠纷等争议发生纠纷;或处置不当以致矛盾激化形成案件,是矛盾纠纷和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二﹚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破产、医疗保障等群体性纠纷突出。随着改革措施的更新和改革领域的扩大,因改革的深入,对原有的分配机制冲击

—1— 很大,利益受到冲击的人对现有的改革措施认识不足,加之改革措施难免存在一些瘕痴,引起群众不满,矛盾激化,造成集体上访。如我区 企业破产案,几 名职工对有关政策不够了解,对企业拍卖产生异议、纠纷,职工集体上访,造成社会不安定。对于这些纠纷的发生,既有制定政策本身的问题,也有政策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的问题,还有有关部门在执行政策中出现的理解、认识不一致的问题。由于政策规定很原则性,调整的对象又是不特定的某一类主体或同行业的某几类主体,涉及到大部份人的切身利益,一但有一个人提出,受益人就会马上响应,引起群体上访。这些纠纷,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最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几大历史阶段,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对民事纠纷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法律对各种行为规范规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具体。特别是在保护人民的生存权、劳动权等方面,国家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有些人滥用权利,对原来己经按照当时的政策进行过处理,或当时处理的程序有一些不完善,用现在的法律、法规去衡量,认为当时处理不公,上诉、申诉,无理纠缠。一件事情,由于时间过长,机构改革,现在往往牵涉多个部门,处理难度特别大,花费的人力、财力也大。如我辖区市人大搬迁后土地拍卖后产生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纠纷等等。

二、现有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的弊端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同时,社会矛盾纠纷也在与日俱增。但我国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上,仍然没有明显的创新。沿用几十年形成的人民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民事诉讼(司法救济)的纠纷解决机制。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纠纷,现有解决纠纷的机制不足就显而易见。导致矛盾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减少当地上访人员到京,政府的信访部门又进行调解,多方协调,满足当事人的无理要求。

三、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新机制

—2— 社会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发生纠纷,产生矛盾。社会矛盾纠纷不解决,就会阻扰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建立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机制,这种解决机制应当随着社会矛盾发展的特点而不断更新,才能有效、及时地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综上所述问题及成因,就公安工作方面来讲,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或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积极主动深入基层辖区排查纠纷矛盾,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矛盾纠纷动态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任何矛盾纠纷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都有一个萌芽、发展、恶化、完结的过程,如果在萌芽状态就果断遏制住,下好“先手棋”,便能免除后患、争取主动。但要做到超前处置,首先要做到超前发现、超前排查,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况和动态变化,做到未动预知、异动先知。就公安工作来讲,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一是广泛地了解社情民意,注重经常性的面上排查。对一般性、多发性矛盾纠纷,坚持条块结合、定期不定期结合,实行全方位排查,保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面细致、不留死角。群众心理和社会心态是社会矛盾问题的晴雨表。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全覆盖排查网络。既要依靠社会组织正常的管理、服务渠道和传统的调研摸排方式,最广泛地搜集社会信息,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新手段、新途径,拓宽“民声通道”,搭建民意表达“直通车”,尽可能地洞察社会热点、焦点、难点,最真切地开展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交流,最及时地捕捉和掌握群众的呼声需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的苗头倾向,获取群众所思所盼、所喜所忧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动态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二是细致了解各种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注重点上集中排查。针对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矛盾易发的特点,集中力量开展排查,主要查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物品,努力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范于未然。要以辖区属地社会单元为着力点,开展县(市、区)、乡(街办)、村(居委会)、组(社区)上下结合、层级一体化的全面排查,详查矛盾纠纷的数量,并从中梳理出矛盾纠纷的重点地区、领域、行业和群体,加以重点

—3— 防控;以已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问题为敏感点,详查基本情况、诱发原因、性质类型、表现形态、危害程度、化解难度和潜在趋势,作出分析研判;以血缘、地缘、业缘、亲缘为延伸点,详查流动人口、外出打工和社会闲散人群等不确定对象的情况,防止“盲区和死角”。综合实施定期式、集中式、滚动式、日常式相结合的大排查,确保对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超前摸得清,控得住。三是准确了解各种矛盾纠纷的特殊情形,注重联合专项排查。对一些历史疑难旧案、涉法涉诉、多年上访等反复性矛盾,要采取措施防止扩散蔓延,在查明历史背景,摸清来龙去脉、事实真相,弄清当时政策法律与现行的差别基础上,有条件解决的要尽可能地予以解决,失去条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相关解释说服疏导或救助工作,不能强行压服或久拖不决。对一些因企业破产改制、劳动争议纠纷、城镇征地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山林权属纠纷、返乡农民就业和社会非法融资等一些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矛盾问题、动向,应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排查,了解掌握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排查层次深,信息反应快,资料掌握全,数据底数准,研判质量高,始终掌握矛盾化解的主动权。

(二)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强化情报信息来源,在第一现场构筑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一是充分发挥基础优势,强化情报信息工作。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充分发挥基础优势,把经常性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作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础性环节来抓,通过建立健全预防化解矛盾工作机制,努力把各种不安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始发阶段。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协调和发挥其它社会治安资源的作用上来。在查明各类矛盾纠纷的成因、性质、涉及因素等基本情况后,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提出初步处置意见,把矛盾纠纷、不安定因素解决在盟芽状态。情报信息是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的根本和关键。公安机关基层单位要积极构筑起有广度、深度的情报信息网络,掌握工作主动权。基层的小纠纷,看似微不足道,但若得不到及时化解,就有可能转成刑事案件,影响社会稳定。通过构建现代代信息网络,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加强对情报信息的及时收集、上报,保证矛盾纠纷

—4— 早发现、早掌握,争取工作主动权。历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从所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数量和场合来看,绝大多数矛盾纠纷源于基层,第一现场多在基层;从疏导化解的积极效果来看,疏导化解的成效也在基层,取得的最大成功也在基层。这是因为基层一线具有距离最近、反应最快、耗时最小、处置提前量最大、最了解具体情况、最具发言权和处置优势的特点。所以,建设好基层这个直接接触和应对各种矛盾纠纷的“始发站”、主阵地,高质量地把基层这个第一道防线筑牢建好,不仅攸关当地矛盾纠纷能否及时化解,更攸关一方平安稳定大局,更对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具有先导性、决定性意义。二是加强村(社区)治保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公安机关的基层派出所通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还应加强对治保组织建设的工作指导,更有效地发挥作为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治保组织要积极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把维护稳定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及时排查各种矛盾纠纷,了解掌握社会动态特别是危害安定稳定的深层次信息,积极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努力将各种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各种矛盾不上交”。对当地发生的矛盾纠纷情况和可能发生矛盾纠纷的苗头、隐患,要深入进行排查,及时调解,并定时上报。通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着力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充分发挥以治保会为主体的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全面加强治保会规范化建设,提升全社会维护安定稳定的水平。三是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理念,增强基层组织实力、活力、战斗力是前提和关键。首先要把以县(区、办事处)尤其是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居委会、人民法庭、司法所、调委会、治保会等基层政法、综治、维稳和群防群治组织、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形成“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力往基层使、保障往基层倾斜”的努力方向、决策指向、价值取向和战略导向,做到力量、责任、措施、经费“重心下移”和优先落实,确保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基层有机构管、有专人办、有财力保障、有权威协调,从而赢得最佳的时机、最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下派到基层历练;在业绩考核中,注重基础

—5— 工作经历;在干部选拔中,注重选用基层一线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人员。坚决防止基层组织虚化、基层功能弱化、基层责任淡化、基层条件退化的现象。四是强化应急处置。“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要善于通过矛盾纠纷的细微迹象发现潜在危害,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提前疏导,防微杜渐。立足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宁愿把事态估计得严重一些,对策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从而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各项准备,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尤其是面对一些激烈的矛盾纠纷或群体性事件,要冷静从容,果断处置,应对有方,始终做到矛盾露头、止其聚积,矛盾酿成、止其扩散,矛盾蔓延、止其蜕变,矛盾处理、止其沉淀,确保在基层一线把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在第一环节治理滋生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源头。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纠纷与转化的成因,尽管复杂多变,但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多与民生问题,与对某些政策、决策的误解,与基层工作方式方法不当,与法制意识不强等密切相关。这些内在主因构成了滋生矛盾纠纷的第一环节,也是第一源头。大量事实证明,正本清源是治本之策,只要把源头疏通治理好了,各种矛盾纠纷就可能迎刃而解。当前的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的矛盾大多是涉法问题,有许多问题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通过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工作的力度,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是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法律素质,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是减少矛盾纠纷的前提。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把群众的普法教育与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起来,使大家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真正把化解矛盾纠纷纳入法制轨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人民群众对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也不可能了解那么多,这就要求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法制建设。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利用宣传讲座、橱窗、专栏、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各种法规和政策,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切实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群众是最讲实际的,总是从身边

—6— 一件件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来认识党和政府。如果他们反映的最突出、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得不到应有重视和及时解决,必然产生矛盾。因此,必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千方百计解群众疾苦、帮群众急需、化群众忧愁、为群众办实事,实实在在地传送党和政府的关爱,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畅通群众合理利益诉求的渠道,高度重视新时期人民信访工作,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上访群众堵大门为下访干部进家门,真正使人民群众冤屈有处诉、意见有处提、怨气有处发、心里有组织依靠、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防止各种矛盾纠纷因投诉无门而向社会转嫁和宣泄;要特别关注、化解治安环节滋长矛盾纠纷的诱发源,政法机关作为维稳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新期待、新要求,变“被动保稳定求和谐”为“主动创稳定促和谐”,深入推进“平安山阳”“和谐山阳”社区(村)、企业、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及早消除各种简单摩擦转化为民事争端、治安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轻微案转化为大要案、现行案转化为隐积案的后患,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三是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在心目中把群众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怀着对群众最深厚的感情去工作,是化解矛盾纠纷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但同时更需要拥有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过硬能力和本领。如果不会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必定会引起群众不满;碰到棘手的难事,束手无策,必定会失去民心,从而割裂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因此,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十分重要。要着力提高联系沟通能力,真正融入群众之中,进得了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提高办事服务能力,学会换位思考,对群众碰到的困难、求助的事情,要在法律政策范围内千方百计去解决,不能办的事则要做耐心的说服解释工作,真正形成“在大与小面前,群众的事最大,小事要作大事办;在急与缓面前,群众的事最急,急事要作特事办”的工作导向,成为善于破解难题的能手、群众信任的“实干家”,决不能遇着问题绕道走,“冷硬横推”,让群众失望,被群众唾弃。四是提高执法

—7— 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的客观要求和有力保证。对执法机关而言,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生命线,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廉,是对执法公信力的亵渎,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这不仅不能化解矛盾纠纷,还可能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意识,从执法规范化建设入手,在执法行为、执法方式、执法责任、执法监督等方面都体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要求,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于执法活动的全过程,任何时候都秉公办案,真正让人民群众从公安机关承办的每一起案件、处理的每一起纠纷、接待的每一次申诉、化解的每一个矛盾纠纷中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突出执行力,更加主动地落实化解和预防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责任。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政法维稳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更好地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公安工作立足自身职责任务、自觉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实践发展第一要务和稳定第一责任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公安机关管理工作全面进步的重要载体。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既需精心谋划,更需提升执行力,责任落实到位是关键。在当前形势下,公安机关要更加自觉主动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并把化解和防范各种矛盾纠纷视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认真落到实处。一是从落实领导首要责任抓起。各部门、各单位的“一把手”必须负起第一责任,分管领导负起具体责任,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履行“一岗双责”,形成领导首要责任网络。各级领导干部要力行领导督办制和问责制,带头深入基层,了解掌握情况,督办大案要案。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一把手”初信初访初案分析制、预警制和社会调查机制,突出对矛盾问题的首问负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挂点蹲点、结对帮扶和信息主导排查调处为抓手,促使领导与群众患难与共、心心相印,不断提高对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率、办结率、预警率和防范力。对化解矛盾纠纷不力、造成—8— 严重后果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从严查处,决不姑息迁就。二是从落实部门和社会责任抓起。各种矛盾纠纷归根结底是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要有效化解,仅仅靠公安机关一家单打独斗是很难奏效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党政统一领导,政法各部门、责任单位共同参与,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大联动”格局。面对矛盾纠纷,要追本溯源,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谁管辖谁处理”的原则,落实“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的责任制,分兵把口、各负其责。同时,注重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把专群结合与发挥好工青妇、工商联、社团协会、法律服务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密切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治理、联手发力的效应,做到一般性矛盾纠纷就地消化,不转移;跨区域较大矛盾纠纷由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协同有关部门进行集中“会诊”、定点限期消化,不扩散;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既要及时上报党委、政府不隐瞒,也要尽到基层一线全面联动的职责,采取群策群力的应急措施稳妥处置,不上交,并将其成效和综治考评、执法考评、表彰奖励、提拔使用挂钩,坚决兑现奖惩,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

—9—

第五篇:用调解化解社会矛盾 以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用调解化解社会矛盾

以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成立巡回法庭,由法院对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件进行审理,这一做法开辟了交通事故“处理、调解、诉讼、赔付”的绿色通道,有效地简化了诉讼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是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创新举措,是禅城法院与禅城交警第一大队共同创造的一个亮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要求在下一阶段,各区大队要虚心借鉴禅城交警第一大队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成功经验,迅速行动起来,紧密结合本大队的实际,积极主动与当地法院联系、协调,认真筹措成立交通事故法庭的具体事宜,尽快建立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并力争“三个提高”,一是使工作效率提高;二是使社会效果与执法效果有机统一,执法水平得到提高;三是使人民群众的满意率进一步提高。张凯军副局长还强调,各级交警部门要在实际工作中坚决创新工作理念,要本着“执法为民”和“司法为民”的原则,虚心向法院部门学习,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齐心协力建设平安、和谐的佛山交通。

关于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各相关单位:

为及时有效地依法调解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整合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资源,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创新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机制,更好的体现为民、便民、利民、爱民的执法理念,充分发挥巡回法庭与人民调解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依法得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依法得到支持,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依法得到解决,为构建“和谐深圳”、“平安深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关于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针对当前深圳道路交通事故及损害赔偿矛盾纠纷频发的突出特点,建立健全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巡回法庭以及调解民事纠纷的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充分利用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手段化解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社会矛盾,通过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不和谐因素,通过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互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二、工作目标

要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部门的指导协调下,通过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机构工作,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新的调解解决机制。一是使基层法庭在交通事故发生地定期受理并尽早介入案件,实现诉调对接,简化受理手续,缩短诉讼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二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职能优势,积极探索建立调处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工作的调解组织,形成政法各部门相互配合、司法行政部门指导有力、调解网络健全、工作领域拓展、调解质量优化的工作格局;三是通过有序开展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的案件,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做到基础扎实、程序规范、效力提升。

三、重要作用

传统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纠纷解决方式,除了部分纠纷由法院判决和调解外,大量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纠纷是通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行政调解方式解决的,这样不但牵制了过多的警力,影响了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行政调解后如果一方不履约的,受害方还必须通过诉讼程序,由人民法院就原纠纷重新进行审理后方能解决。这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解决方式不仅占用过多的行政和审判资源,也成为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负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交通事故当事人对损失不大的民事纠纷不愿意走繁琐的诉讼程序,由此引发的越级上访和干扰政府正常工作秩序的现象日趋增多。通过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作为化解民事纠纷的司法救济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问题,能有效解决传统方式的不足,使之在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调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能

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人民调解室。各区司法局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区内交警大队以及高速公路交警大队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驻交警工作室),在宝安、龙岗交警大队和光明、坪山新区各辖区交警中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各区或街道聘请2-4名人民调解员,负责依法调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案件。各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驻交警工作室)可设立法律咨询室,为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并引导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向法律援助部门提出申请。

五、建立道路交通事故诉调对接机制

各基层人民法院在各行政辖区交警大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工作日内按需要派若干名精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法官驻点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现场办公。负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庭调解、审判和执行等工作。

六、职责分工

(一)人民法院职责

l、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协调各基层人民法院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并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处理的指导;

2、各基层人民法院负责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并依法开展工作,各基层人民法院应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二)公安交警职责

1、为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室等提供办公场所,购置安装饮水机、空调、电话、电脑等相关办公设施;

2、参与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交通法规的培训、档案卷宗管理、业务指导和考核等;

3、提供经过调查取证的相关证据材料移交给人民调解委员会和道路交通事故法庭;

4、负责安排有关保险公司参与人民调解过程;

5、负责办公场地秩序的管理,在调解工作人员及双方当事人遇有紧急或突发情况时,及时予以协助解决。

(三)司法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人民调解组织的建立;

2、负责对人民调解员的招聘录用、技能培训、规范卷宗档案、日常业务管理、工作指导和考核等;

3、负责向各级政府申请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经费、专职调解员聘用经费,编报和管理交通事故人民调解经费的预算及使用。

(四)保监部门职责

1、在保险行业内进行宣传,提升全行业对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机制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保险行业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保险赔付义务;

2、指导保险行业研究参与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过程的方式方法、工作流程等事项,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保险专业知识培训等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保险知识水平;

3、指导保险行业按照保险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对调解结果进行审核确认,依法执行法院所作出的相关裁判文书(包括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及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义务。

七、工作要求

(一)各方协同,形成合力,成立专门联动机构

各有关单位要树立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密切加强联系与配合,对复杂疑难矛盾可采取联合调解的方式,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合作机制。人民法院在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要引导当事人到巡回法庭,简化受理手续,减少诉讼时间,开辟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调解、诉讼、赔付”的绿色通道,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解决民生问题。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纠纷,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中的积极作用,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公安交警部门要大力配合和支持解决办公场地、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要与法院审理人员、人民调解员相互协作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及时调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和化解矛盾。各有关单位要成立专门联动机构,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调整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严格规范、提高质量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遵循依法调解、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依法依规调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要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各项工作制度,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全面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和人民调解工作质量。

要统一人民调解各类文书的制作,规范人民调解文书的档案管理,建立健全司法所对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审查备案、讲评考核等各项制度,提高调解协议书制作的数量和质量,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打好基础。

要规范专职人民调解员录用标准:除原来已经从事交通事故纠纷调解的人员外,新录用人员一般要求具有法律大专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司法任职资格、律师资格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和从事三年以上人民调解员工作资格的可优先录用或适当放宽标准。对录用的专职调解员要求按有关规定签定合同,保障落实相应劳动工资待遇。司法行政部门在实施中认真组织好专职调解员的上岗培训、授证、考核工作。每个人民调解交警工作室不少于2至4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司法所负责管理指导日常工作,公安机关派员协助。

(三)加强宣传,增强实效

要加大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中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形成合力确保人民调解工作有效推进。要坚持在调解过程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着重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结合调解实例有针对性地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工作实效,从道路交通事故的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的发生。

交警大队法律咨询室工作职责

一、为来访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积极合理地疏导矛盾纠纷。

二、对可以通过司法或调解途径得到解决的案件,引导当事人走司法或调解等程序,根据化解矛盾的需要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三、为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和突出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法律意见;

四、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指引或代理申请法律援助;

五、定期参加情况通报会,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偏差,完善机制。

人民调解委员会(交警工作室)工作职责

一、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公开调解,确保调解工作公平、公正。

二、督促当事人履行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协议。

三、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以因未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为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或代理人)提供法律咨询或引导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提出申请的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协助提供法律援助。

五、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宣传,提高公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六、抓好人民调解委员会(交警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解员队伍管理,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下载创新社会管理,齐唱和谐旋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演讲稿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社会管理,齐唱和谐旋律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演讲稿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