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8:3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作者:朱敏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1年3月27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战略决策,为推进土地流转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全国土地流转比例总体还比较低,目前全国平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大约为8.7%,流出农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9%。那么,到底什么原因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大面积推开?政府又该采取何种政策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一、目前土地还承担着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难以大规模铺开

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村土地除了发挥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功能之外,还发挥着确保农民基本温饱的社会保障功能,这些保障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获取的利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收益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维持了我国农村在社会转型期的和谐稳定。二是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补贴,包括“黄箱”补贴和“绿箱”补贴。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稳定转移的比重更低,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的比重占到三分之二,种植业收入的比重仍占一半左右。尽管当前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大多数农民因为无“一技之长”,就业很不稳定。因此,宁肯让田地抛荒,也不愿流转给他人。甚至花钱雇人种地,或者靠每亩倒贴农药、化肥请人代耕,大量良田处于低效利用中。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土地流转难以真正实现。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一系列政策障碍

(一)土地流转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益活跃,但现行法律仍然以限制流转为主,法制建设落后社会发展需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集体土地产权权能体系设计过于抽象化,产权细分不够。我国土地管理法仅规定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大类权利,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具体代表不明确,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内容、取得方式界定不清楚,集体土地几乎没有抵押、担保等派生的产权权能,其功能的发挥受到严格限制。二是政策明确规定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说明什么人有权承包土地,即什么人算是集体组织的成员。三是规定农民承包土地要承担义务,其中向乡村社会交纳公共开支,但没有明确提出这部分费用属于地租还是管理费用,这一费用的标准是多少,给农民造成过重的负担。四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被占用农地越来越多,但现行的城市土地政策中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组织的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只有在政府征用土地后转包给土地开发商,这造成土地增值部分与农民无关,从土地上获利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开发商。

(二)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不明确 土地权属主要是两个方面,即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相对于一个完整的产权而言,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构成农民的财产权,目前尚无法律依据,表现在:一是土地受让主体有严格身份限制。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一般限于特定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这种受让主体身份限制造成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封闭性,使土地承包权无法按照市场方式自由转让,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造了障碍。二是承包经营人没有完全自主权。目前国家对农村土地转让进行严格的控制,只允许国家“依法”征用,不准在农民之间进行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必须经发包人同意,既然已经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定性为物权性质,就应赋予承包经营人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权是农户依法享有的权利,农民在遵守法律的情况下应当有自主权,这才符合商品属性。三是土地承包权不准设立抵押权。我国《担保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权不准设立抵押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不完善的产权,土地收益权不完整、不清晰,难以形成土地融资市场,抑制了农地的价值担保功能,限制了土地承包权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导致承包者不能将土地作为财产看待,缺乏长远的收入预期,土地不能像普通商品一28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期本刊关注◎样在市场流动。

(三)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容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剥夺

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多以农户自发流转和当地基层政权的行政推动为主,农户对市场行情不能充分把握,导致他们对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定价十分随意,既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统一手续,造成农用地流转市场的价格混乱。二是流转管理无序,操作随意,程序随便,土地流转中既签订了流转合同又经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的流转只进行口头约定甚至无约定。三是部分地区土地确权工作不到位,一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产生收益,遗留问题就容易暴露出来,从而产生纠纷。四是土地发包中存在着种种“黑箱操作”行为。五是部分地区农民的流转主体地位极易受到侵害。一些村干部、基层政府以集体享有承包地的所有权为名,宣称“土地是集体的”,任意收回、越权流转农户承包地,剥夺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些基层干部凭借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和行政权力,操控土地流转,搞硬性流转、越俎代庖。甚至动用警力逼迫农民,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农地流转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尽快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提供详细的规范和健全的程序,以系统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各方行为的规范化,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顺利推进。必须通过法律对农村土地流转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配置,建立公正合理的运行程序。实体法方面,亟需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主体限制、土地类型、流转方式、价格市场、中介机构、监管机构、法律责任形式等内容进行系统的约束和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各方当事人能在法律的制度框架内规范行事。程序法方面,各地应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各个步骤和程序进行规范,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受理、审批、审查及备案工作,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由于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地方立法可以超前,先行制定地方性的条例或办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本地农村土地流转加以规范,使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对暂不具备立法条件的地方也应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的进行。

(二)建立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农民共享机制

为确保合理分配土地流转收益,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或避免土地流转收益流入少数人口袋,必须建立或完善由农民当家做主的土地流转及其收益分配机制,总的分配原则应是初次分配基于产权、再次分配税收参与。一是要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二是要清晰界定集体与农户土地权利之间的界限,规范村集体代表农民流转土地的程序,明确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和职责,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三是要依法保障农户的主体地位,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是否流转、流转数量、流转方式应由农民自己决定,任何组织不得以行政手段阻碍或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严厉惩处基层干部、村干部越权流转、私自流转等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行为。四是流转收益除交纳必要的税收外,也应归集体农民所有,并按“公开、公平、公正”和近期与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落实到户、人。

(三)建立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援助和纠纷调解机制

要建立矛盾预防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确权工作,妥善解决土地遗留问题,做到先解决问题,再进行流转。要及时处理流转矛盾纠纷,纠正和查处违背农民意愿的强迫流转问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仲裁,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正当权益,促进土地健康流转。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风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一是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为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民提供保障金,帮助他们度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行的过渡期。资金由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共同负担,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辅之以社会化帮助的渠道募集资金,确保农地低保制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建立广泛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账户为主,不同年龄不同标准,既适应一次性移转所有的土地的,也适用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农民,还应适应农民自由择业的需要,为他们的养老免去后顾之忧。三是切实推行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按法定比例负担农民看病所支付的医疗费,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三项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最终取代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看病、养老及最低生活水平都有保障。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第二篇: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朱敏2011-04-29

摘 要: 目前,全国土地流转比例总体还比较低,全国平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比

例大约为8.7%,流出农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9%。土地流转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落后,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不明确,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容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这都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为此,文章提出建立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农民共享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战略决策,为推进土地流转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全国土地流转比例总体还比较低,目前全国平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大约为8.7%,流出农户占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9%。那么,到底什么原因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大面积推开?政府又该采取何种政策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一、目前土地还承担着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难以大规模铺开

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村土地除了发挥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功能之外,还发挥着确保农民基本温饱的社会保障功能,这些保障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处分获取的利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收益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维持了我国农村在社会转型期的和谐稳定。二是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补贴,包括“黄箱”补贴和“绿箱”补贴。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稳定转移的比重更低,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的比重占到三分之二,种植业收入的比重仍占一半左右。尽管当前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大多数

农民因为无“一技之长”,就业很不稳定。因此,宁肯让田地抛荒,也不愿流转给他人。甚至花钱雇人种地,或者靠每亩倒贴农药、化肥请人代耕,大量良田处于低效利用中。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土地流转难以真正实现。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一系列政策障碍

(一)土地流转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益活跃,但现行法律仍然以限制流转为主,法制建设落后社会发展需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集体土地产权权能体系设计过于抽象化,产权细分不够。我国土地管理法仅规定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大类权利,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具体代表不明确,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内容、取得方式界定不清楚,集体土地几乎没有抵押、担保等派生的产权权能,其功能的发挥受到严格限制。二是政策明确规定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说明什么人有权承包土地,即什么人算是集体组织的成员。三是规定农民承包土地要承担义务,其中向乡村社会交纳公共开支,但没有明确提出这部分费用属于地租还是管理费用,这一费用的标准是多少,给农民造成过重的负担。四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被占用农地越来越多,但现行的城市土地政策中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组织的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只有在政府征用土地后转包给土地开发商,这造成土地增值部分与农民无关,从土地上获利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开发商。

(二)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不明确

土地权属主要是两个方面,即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相对于一个完整的产权而言,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构成农民的财产权,目前尚无法律依据,表现在:一是土地受让主体有严格身份限制。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一般限于特定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这种受让主体身份限制造成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封

闭性,使土地承包权无法按照市场方式自由转让,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造了障碍。二是承包经营人没有完全自主权。目前国家对农村土地转让进行严格的控制,只允许国家“依法”征用,不准在农民之间进行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必须经发包人同意,既然已经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定性为物权性质,就应赋予承包经营人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权是农户依法享有的权利,农民在遵守法律的情况下应当有自主权,这才符合商品属性。三是土地承包权不准设立抵押权。我国《担保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权不准设立抵押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不完善的产权,土地收益全不完整、不清晰,难以形成土地融资市场,抑制了农地的价值担保功能,限制了土地承包权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导致承包者不能将土地作为财产看待,缺乏长远的收入预期,土地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流动。

(三)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容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剥夺

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多以农户自发流转和当地基层政权的行政推动为主,农户对市场行情不能充分把握,导致他们对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定价十分随意,既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统一手续,造成农用地流转市场的价格混乱。二是流转管理无序,操作随意,程序随便,土地流转中既签订了流转合同又经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的流转只进行口头约定甚至无约定。三是部分地区土地确权工作不到位,一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产生收益,遗留问题就容易暴露出来,从而产生纠纷。四是土地发包中存在着种种“黑箱操作”行为。五是部分地区农民的流转主体地位极易受到侵害。一些村干部、基层政府以集体享有承包地的所有权为名,宣称“土地是集体的”,任意收回、越权流转农户承包地,剥夺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些基层干部凭借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和行政权力,操控土地流转,搞硬性流转、越俎代庖。甚至动用警力逼迫农民,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农地流转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尽快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提供详细的规范和健全的程序,以系统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各方行为的规范化,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顺利推进。必须通过法律对农村土地流转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合理配置,建立公正合理的运行程序。实体法方面,亟需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主体限制、土地类型、流转方式、价格市场、中介机构、监管机构、法律责任形式等内容进行系统的约束和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各方当事人能在法律的制度框架内规范行事。程序法方面,各地应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各个步骤和程序进行规范,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受理、审批、审查及备案工作,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由于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地方立法可以超前,先行制定地方性的条例或办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本地农村土地流转加以规范,使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对暂不具备立法条件的地方也应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的进行。

(二)建立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农民共享机制

为确保合理分配土地流转收益,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或避免土地流转收益流入少数人口袋,必须建立或完善由农民当家做主的土地流转及其收益分配机制,总的分配原则应是初次分配基于产权、再次分配税收参与。一是要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二是要清晰界定集体与农户土地权利之间的界限,规范村集体代表农民流转土地的程序,明确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和职责,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三是要依法保障农户的主体地位,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是否流转、流转数量、流转方式应由农民自己决定,任何组织不得以行政手段阻碍或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严厉惩处基层干部、村干部越权流转、私自流转等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行为。四是流转收益除交纳必要的税收外,也应归集体农民所有,并按“公开、公平、公正”和近期与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落实到户、人。

(三)建立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援助和纠纷调解机制

要建立矛盾预防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确权工作,妥善解决土地遗留问题,做到先解决问题,再进行流转。要及时处理流转矛盾纠纷,纠正和查处违背农民意愿的强迫流转问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仲裁,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正当权益,促进土地健康流转。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风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一是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为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民提供保障金,帮助他们度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行的过渡期。资金由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共同负担,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辅之以社会化帮助的渠道募集资金,确保农地低保制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建立广泛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账户为主,不同年龄不同标准,既适应一次性移转所有的土地的,也适用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农民,还应适应农民自由择业的需要,为他们的养老免去后顾之忧。三是切实推行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按法定比例负担农民看病所支付的医疗费,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三项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最终取代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看病、养老及最低生活水平都有保障。

第三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障碍及对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障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1日 00:00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作者:朱桂香等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救济(贫困人口社会救济、灾民救济)、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5项制度,虽说已初步具备了社会保障体系应有的项目类别,但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设置的供给量与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实际需求量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农民的承包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承担了农民就业、收益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多种功能。由于当前城市尚不能为进城务工农民解决好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和社保等各方面保障,农民工将其农村承包土地作为其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些农民在从事非农业产品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就是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尤其是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在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不再缴纳农业税,并且还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农业补贴,“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的心理普遍存在。再加上我国农民祖祖辈辈与土地相伴,以土地为生,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尽管现在部分农户的生存与生活已经并非完全依赖于土地上的生产,但他们对土地的炽热情感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的传统意识,影响并制约了他们把土地流转出去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打算。

(3)缺乏完善的交易中介服务体系。与普通商品交换相比,土地流转的运作程序相对复杂,涉及到多个产权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并且交易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通晓如此复杂的转让程序。这就要求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利用其由下至上、网络化、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为之服务,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代理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来帮助产权主体完成这个复杂的程序。当前这种完善的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本,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区域范围。从现实存在的流转机制看,流转形式也普遍单一,而且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的问题。这既容易导致承包关系混乱,也容易引起纠纷,同时,这也是造成承包者掠夺性经营的重要因素。

(1)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工业化的直接后果,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如果城镇不能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那么农民就不能真正实现与农村土地的脱离,有限的土地承载着数量庞大的农民这一现实也不可能改变。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土地流转必然缺乏土地供应,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土地的规模经营。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有所加速,但仍然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滞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的步伐严重受阻。直接导致农业人口长期禁锢在土地上,不利于土地的流转,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工业化程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外部因素中,工业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工业化使得农民获得了土地以外的新的收入来源,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和非农就业率也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工业化程度决定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另一方面,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决定着土地流转的广度和深度,是土地流转的重要保障。在农村土地流转与工业化的互动中,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有效转移是关键环节。如果土地流转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远大于工业化的吸纳能力,必然导致大量农民的失业,已经建立起来的土地流转关系也会在农民的生存压力下陷入混乱。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长期实行“二元”就业政策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壁垒,农民无法与城市居民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实现。

(3)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推行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流转,须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订的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应报发包方备案,需要公证的,应到公证机关办理公证手续。根据农民的需要,及时指导合同签订,同时开展流转法律政策宣传、流转咨询、流转价格评估等多项服务,指导流转双方在充分自主协商的基础上,依法建立起合理的流转关系和利益关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积极开展流转合同鉴证。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建立流转合同鉴证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对流转当事人提出的流转合同鉴证申请,要及时予以办理。健全登记备案制度。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他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

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手续。

第四篇: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四大难题(模版)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四大难题

在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随着沙县小吃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沙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经营小吃业,土地抛荒闲置现象日益突出,民间自发的土地流转悄然兴起。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一些难点问题也逐步突显,主要表现为:

(一)抛荒耕地流转难。由于劳动力大量向非农领域转移,沙县的耕地抛荒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尽管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抛荒耕地流转的难度还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受基本农田用途管制、连片抛荒地‚插花‛多和基础设施配套难等因素制约。按照基本农田面积‚替补‛政策,现有耕地大多属基本农田,抛荒耕地复耕后只能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和大田类经济作物,而不能用于种植经济林、开挖鱼塘等改变用途的项目,可开发利用范围窄、效益低,需求主体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土地二轮承包时,一般采取不同地类在农户间平均分割的方式,使得每一片抛荒地都涉及多个农户,意见难以统一,给土地连片转流带来困难。此外,抛荒地多是地处偏远的山垅田,耕作条件差,路沟渠等基础设施投入大,对需求主体缺乏吸引力。

(二)农业项目落地难。土地能否顺利实现流转,项目是关键。如夏茂镇天成福地农牧、珍贵药材生产基地,土地流转规模都在500亩以上。但总得看,近年来通过农业专场招商会签订的农业项目,落地率仅有50%左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 着业主规模需求和农民恋土情结的矛盾,集中连片供地困难。从业主看,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农业‚五新‛应用的逐步普及,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追求规模效益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从农户看,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所有基于土地的负担,一些原来在二轮承包时主动不要土地的农户,也纷纷向村集体要求承包地。有的农民认为‚土地荒了总比没了好‛、‚土地荒了也比转了好‛。此外,在与项目业主协商时,少数农户要价过高,使业主的投资意愿动摇,项目落空。

(三)稳定预期实现难。一方面,土地流转期限短,业主的投入意愿下降。当前,土地流转期限偏短,2年以内的占83.5%。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种树的带走肥土,种草的铲走土皮,种烟的‘打一枪放一炮’,使土壤的有机质下降‛,往往走一步看一步,不愿做长远打算。而规模经营业主以经营资本、技术密集的高优农业为主,农田水利、大棚和加工储运等基础设施投入大,只有长期稳定经营才能获取回报。另一方面,流转程序不规范,农户的收益预期下降。全县有89%的土地是以农户自发形式流转的。由于这种流转规模小、期限短、经营项目优势特色不明显,流转价格一般在50—300斤干谷/亩〃年,比规模流转低一半左右。此外,除少数规模流转有签订书面合同外,采取口头协商形式的流转占70.9%,一旦出现纠纷,农户的权益缺乏保障。

(四)新型农民发展难。近几年,沙县一些种养专业大户从小规模经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如夏茂玉兔林山庄业主、天成福地农牧业主等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等。在这些新型农民的成长过 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从目前看,这方面力度还不够,新型农民的数量、能力和产业规模与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相称。因此,他们希望:农业机械要再优惠些、农业技术培训要经常些、市场信息服务要有效些、农业贷款和保险支持更有力些。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应该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着重解决土地流转周期短问题。为便于农村土地长期流转,在不跨越第二轮土地承包期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流转双方合理确定土地流转期限。对于小规模种养业的土地流转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期限一般不少于5年;对于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较大农业项目的,土地流转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对于承包山地、林地的流转期限允许更长些。

(二)着重解决集中连片供地难问题。一是推行土地分级制。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地按照土地级差标准对土地进行分类,对一、二、三、四类土地的租金确定指导价。二是推行土地互换制。对个别农户不愿流转其承包地的,通过乡村两级做协调工作,采取调换等质等量的土地办法,达到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的目的。三是推行土地委托流转制。对63处集中连片100亩以上可供流转的耕地进行综合利用规划,办理委托村集体流转手续,列入土地招商目录,一旦有项目可及时供地。

(三)着重解决投资业主融资难问题。通过试点,逐步突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贷款抵押品的法律障碍,解决业主融资难问题。一是成立评估机构。成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中介机构,由该中介机构对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进行评估。县农业局 作为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部门。二是拓宽贷款抵押品范围。制定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经营权用于贷款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限额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认定价值的70%。价值认定的一般原则:土地经营权抵押价值=土地租赁年平均收益×经营期限+地面附着物(含种养物、农业设施)价值。贷款期限由贷款人按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确定。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围绕林竹、茶果、稻米、畜禽、花卉苗木、食用菌、蔬菜、烟叶等优势产业,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利用行业组织,社员之间互为担保,创新担保机制,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将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引入土地流转。

(四)着重解决流转机制不够活问题。要以围绕土地供得出来,项目落得下去,服务跟得上去为主要内容,建立县、乡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中心。通过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收集并发布全县农村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提供土地政策、流转方式、法律咨询等服务;指导乡村协调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方和承租方的关系,为土地流转当事人双方提供公平合理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切实维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

2009-10-9

第五篇: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汤原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孟伟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矛盾与纠纷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汤原县纪委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矛盾和纠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矛盾与纠纷的情况

1、发包方提前终止合同,承包方要求继续履行,此类纠纷在村委换届后表现更为突出。

2、在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物价上涨,土地使用价值提升等原因,致使原承包费过低,发包方要求提高承包费,双方发生纠纷。

3、承包方因经营不善,没有取得预期效益,或取得效益过低,导致拖欠承包费,从而造成土地纠纷。

4、因妇女离婚、出嫁等原因未能取得或少取得承包地,而引发纠纷。

5、部分村由于1998年第一轮承包未到期,导致二轮承包时间顺延2-3年,使一部分村民该分地的未分到土地,不该分到土地的确分到了土地,出现矛盾与纠纷无法解决。

6、二轮承包时,由于农民负担较重、农作物价格低下、种田比较效益低,一些村民外出打工,放弃土地承包权,或村组织没有给打工村民预留耕地,现在,这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回来要地引起矛盾与纠纷。

7、农户因债务将承包地私自低价流转多年,现生活困难,想收 1

回承包地或提高承包费,经合同双方协调未果而引起上访。

8、由于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新增人口无地要地的上访问题频繁发生。

9、自然灾害或征用土地造成的少地问题占土地矛盾与纠纷。

10、历史遗留问题,如因拖欠农业税、提留统筹而被收回至今又无地可发包的问题;一部分村民多地、另一部分少地,村组织机动地多年发包而引发的土地矛盾与纠纷;因地界不清或历史原因与部门单位之间的土地纠纷等。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已颁布实施,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相关配套规定和司法解释较少,往往土地承包案件又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民间习惯、村规民约,调解和仲裁工作感到很吃力。

2、农民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整体偏低,在发生纠纷时不太懂得怎样进行维权,使部分农村土地承包的矛盾与纠纷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3、合同形式不规范,在对外承包土地时,基本上都能签订书面合同,而在具体经济组织内部都很少签订书面合同。另外,以前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内容不具体,发生纠纷时,双方难以说清。

4、根据法律规定对外承包土地等重要事项需经过民主议定程序,即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公开决定,但实际上部分村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很难召开,更不要说民主议定重要事项了。因此许多土地承包没有经过此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几个主要的村干部决定后,就对外承包。

5、村委的换届选举引起承包合同纠纷普遍存在。现在农村选举

制度在实行中不完善、不健全,竞争中混杂着家族势力等非正常因素。新一届村委上台后,或因承包方是竞选对手的人而进行打击报复,或对前任村委工作不满意,找种种理由,随意解除合同另行发包给他人,造成纠纷。

6、村组干部素质差,工作能力有限。在因人口变动需进行土地调整时,不能正确理解或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分地不均。并且有的村干部无所顾及,用手中的权力钳制农民,以此收受贿赂,索要钱财,或以权谋私搞暗箱操作,给自己的亲友多分地、分好地。

7、歧视妇女,损害妇女的承包权。《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农村在划分责任田、口粮田及批准宅基地工作中,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有些地方在承包过程中明显歧视妇女,剥夺出嫁、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妇女出嫁后发包方要求收回承包地,妇女离婚、丧偶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保障。

8、村组织无预留机动地。一部分村在二轮土地承包发包中没有预留机动地,或已预留机动地的,因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将预留机动地长期发包,导致无地或少地的村民暂时不能获得承包地。

三、对策及建议

1、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相配套的地方法规,完善土地承包的具体实施意见、细则,以便为及时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提高可操作性。

2、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要优先安排缺地或无地农民参加非农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通过输出劳务增加这部分农民的收入。发展乡村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无地农民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3、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政策与法规。对二轮土地承包中,一些户口在,人不在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分得承包地。有地源的地方,应补给这部分农民承包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协议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维持原协议不变。对新增人口和劳力,依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规定,原则上不给补地。对农户因欠村集体债务,二轮土地承包时没有取得承包地的,有地源的地方要补给承包地。取得承包地被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的,能退回的要退回。农民自愿以抵债并与村签订协议的,应维持原协议不变。

4、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要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的能力。强化对村基层干部行为的监督,对其不经民主议定程序的行为及时介入,给予纠正,对工作能力低下,群众意见大的干部要坚决撤换。

5、加强对农村妇女的保护。彻底消除“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等陈旧思想。对已婚妇女户口土地二轮土地承包前已迁入现居住地,现居住地有地源的,应予补地;在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居住地不得收回承包地。

6、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对在土地承包中,少数乡(镇)村干部偏亲向友、低价发包、中饱私囊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要严肃处理,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对个别农民和个别职工无理闹事的,要果断依法严肃处理。对少数干部暗中挑起事端或发生冲突时不作为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7、做好土地规范化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建设。要结合本地的实际以县为单位统一土地台帐、土地承包档案、机动地、“四荒”承包和土地流转合同,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台账,对每个农户的家庭承包地、机动地、“四荒”资源和流转土

地等农村土地的面积、方位、承包人、发包期限、权利义务等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录入微机,建立数据库,建立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土地承包的相关资料存档备查。二是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与仲裁工作。要探索建立权威稳定的仲裁机构,健全仲裁体系和配套制度,不断研究解决仲裁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摸索并完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程序、仲裁方法、档案管理、仲裁复议等方面和环节的规章制度,有效解决农民因土地问题的上访,为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奠定基础。

下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李瑞刘兴姝(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民缺乏依......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农用土地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土地流转制度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来,在基层的深入调查中发现,由于制度、......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权利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有序地流转己经是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农村土地......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一篇调研文章初稿,请大家多提修改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永隆司法所杨四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一政策背景下,以及相当长期内土地还将承......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2007-12-16 13:38:2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体上说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