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如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每一个社区的良性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地方的和谐事业的整体推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区做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区,社区成为党和干部联系群众的最帖近的纽带。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是我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市的绝大部分社区并没有发挥其管理、服务的作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物业管理等方面已不能给社区居民提供更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了,有些问题还很突出,具体归纳如下:
1、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不适应,致使社区工作难于开展,许多社区场所严重不足,没有资金来源,工作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无法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这些年来我党一再的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也拿出一部分的资金用于社区办公用房的建设,就我办来说,至今还有一个社区的办公用房一直没得到解决,原因是在拥挤的城市内无法找到地皮建房,又苦于自身资金仅能维持办公人员的工资,无力购置现有房屋,同时也因此原因向上争取的一些群众娱乐、健身设备没办法安置,大大降低服务群众的水平
2、社区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强。社区管理水平与现代社区的功能定位不相适应因为资金问题,社区干部大部分精力都在经济方面,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上讲究的是不出问题,而不是争先创优。对于老百姓提出的一些建议的采取的也只是能推就推,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更别说开拓性的去找服务群众。同时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本社区服务人员底子不清,工作方法简单,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许多方面没有系统和管理的方法,导致工作没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3、社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社区布局不合理。就我区而言,社区的区域划分一直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相邻办事处的区域划分部是错乱无章,好多居民不知道归哪个社区管,生活垃圾无人清理,社区道路无人打扫,居民有问题想反映却不知道上哪儿去,造成了工作的一些盲区,也为服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工作机制不健全,建设水平偏低,职能配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社区投入不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各管一块,各类自治组织、志愿者缺乏有效管理和整合。
1、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的投入。
加快社区服务的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是建设文明、和谐、公正社会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是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服务应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强化社区服务的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确保社区服务和管理健康有序开展,各区政府财政部门要把社区基础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工资福利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逐年增加。要改善服务手段,发展社区服务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社区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要摸清底子,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建立以市、区为支持,以街道为基础的“社区服务中心”。
2、大力支持社区开展各项便民服务
社区便民服务必须坚持福利为主,经营为辅的原则,并结合市场服务及时调整服务项目,重点发展贴近居民需求的生活服务项目。可以把社区的服务和老百姓的需求结合来,结合市场化的运作,适当开展一些“家政服务、下午四点半、幼儿园”等建设,既能拓展一些便民服务的内容、又能提高社区自身的再生能力,还能够解决一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3、加强社区的自身建设和管理
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依托社会,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统一规划,归范管理。进一步做好社区的整体规划,包括公共健身场地、文化活动中心、菜市场、停车场等基本生活规划。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提高社区干部待遇,稳定社区干部队伍,结合社区换届选举,加强社区民主化进程,不断优化社区班子的文化、年龄结构,要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让社区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干坏事,使社区尽快走上依法自治、民主管理的发展轨道。(作者为翠园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
第二篇:2012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建议
2012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建议
一、富原社区基本情况
富原社区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纸业巷、华侨、手管巷、气象巷、西大桥巷等地,因为处于平房,所有出租房屋的比较多。陪读的、务工的占多数。截止2011年3月底,统计流入人口总数282人,其中跨省流入54人、自治区流入87人,市内流入141人。然而陪读户以及租房户没算进流动人口中。
二、外来流动人口以及乡镇间陪读户社区管理的存在问题
政府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公安部门的暂住户口管理;计划生育部门的婚育证管理等。事实上,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工作大量是由社区居委会做的。但对于居委会来说,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往往力不从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上级各部门与社区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现在普遍存在“公安一肩挑”现象,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未能形成合力信息共享不够,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综合配套措施不多。
2.社区对出租屋管理存在难度。最近几年因为房屋拆迁、孩子读书、没有固定住所的,都在县城租房住。这些人们流动性比较大,不停的换地方,尤其是建筑工地的外地务工的工人成群结队的形成了“镇中村”,语言难沟通,对管理也形成不便。
3.各乡镇信息微机录入重复。陪读户因为在户籍所在地已经做了信息录入,但是搬在新的陪读所在地还得进行信息录入,这对计生的微机录入带来不便。
三、构建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组建社区居委会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协作机构,真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局面。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外来流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常设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体制机制、人员经费、政策规章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综合研究和推进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建立外来流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中心、管理站(点),组织机构纵向到底。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将外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工作作为综合治理的一项硬指标,尤其是人口信息采集输入工作,落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中心、管理站(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与划拨的专项管理经费挂钩,奖优罚劣。
2.完善社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强化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措施。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社区一线力量,实行综合治理,重点做好四方面的管理:(1)是对租赁房屋的管理。房主出租房屋时,房主必须与社区签定治安责任保证书,承担治安责任。(2)是对大型工地的管理。针对外来流动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设立暂住人口管理处,对进入企业的每一名外来流动员工进行登记备案,派出所为其建立集体登记簿,按集体外来流动户口进行管理。(3)是对雇佣暂住人员的管理。雇主雇佣暂住人口必须限期带其到社区办理暂住手续,并与派出所签定治安责任保证书,承担治安责任。(4)是对集贸市场、娱乐场所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集贸市场、娱乐场所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实行业主管理制度,与业主签定治安责任保证书,每月进行复核,人员有变动的及时变更登记。
3.加强推行以居委会为主导的出租房屋委托管理。房东与出租房不在同一处或者房东出门在外经商,房东无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或房东不履行治安职责。对于这些情况,探索走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行
由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办公室或物业管理公司委托管理。由房东委托给外口办,由外口办负责房屋寻租、外来流动人口登记、出租房屋检查。时时掌握外来流动人口变动情况。这样可以充分调整社会资源,使公安机关集中精力抓好外来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员的管理,实现齐抓共管。
4.外来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化管理。在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在确保社区居委会主导地位的同时,应当允许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体的自治组织的发展。实际上,在一些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区有的已经出现了外来流动人口自己的组织,而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非正式小团体更是数不胜数。应当承认,外来流动人口内部所形成的这些组织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的方便、情感的满足,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如果对这类自治组织加以正确的引导,无疑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工作中,社区组织可以吸收一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加入居委会的“干部”队伍,通过吸纳外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既有的群众自治组织,让外来流动人口从过去的单纯“被管”成为管理者的一部分,由此实现外来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1、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要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正确认识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区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2、要从农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满足群众公共需求。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关系是否能够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农民的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层次高低之分,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农民才会关心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对高层次需求感兴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的农民需求也会不尽相同。各类需求急缓程度不同,不同地域需求层次差异性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愿望和实际需求,首先要从群众最欢迎、最满意的活动做起。
第四篇:社区建设及管理学习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社区建设及管理学习体会
本人于月中旬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社区建设和管理专题研修班”。经过几天的课堂听讲、案例分析、考察实践,以及阅读自修等,使我对当前阶段社区建设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我对社区建设管理中的难题和对策等做了认真的思索,现试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社区建设和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社区管理界限不清。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无法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2、社区法规制度滞后。我国当前的民主法制进程虽然发展很快,就总体情况来说,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立法来规范和管理的领域还有很多,要针对城市社区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工作,所以,社区立法就会表现出相对滞后的情况。要建立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就必须尽快加强与社区管理相关的规范、决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法制建设,使区域内各组织团体和个人呈现一种协调发展的良性态势。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证,社区管理才能在有序、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3、社区组织尚待发展。我国目前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建设还不完善,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诸如社区服务组织运行过程中的行政化趋向;社区服务组织营利性取向过强,过度市场化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改变了社区服务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的性质;社区服务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人员的匮乏等使社区服务项目的拓展和服务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服务认识滞后,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对发展社区服务组织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力度不大,组织机构、资金、场地和政策措施得不到良好的落实等等。
4、居民社区观念淡薄。许多社区居民仍把社区管理工作完全看作是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事,依赖心理和领受意识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不关心甚至不配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社区具体事务的运作。
免费
分享
创新
5、社区资金人才缺乏。现实情况是社区工作者普遍学历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使得社区管理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不相适应。虽然现在许多社区也吸纳大学毕业生进社区工作,往往好景不长,人才很快流失。
二、推进社区管理和建设的对策
1、加强社区内组织的培育。建立社区服务组织应本着从社区广大居民的客观需求出发,在规划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为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公益性社区组织。应加强对社区自助组织的培育与管理,使其规范有序,引导社区自助组织为建设环境优美、普遍信任、有效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的和谐社区做出积极贡献。
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在居民自觉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都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培育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应当建立培育社区组织,为居民参与提供载体条件,完善社区建设的评价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在居民之间的宣传。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多方面、全方位地在居民之间宣传社区建设的内容、意义,推动居民参与,引导居民参与,让居民明白自己也需要做些什么,同时多向激活社区主体间的利益需求。
3、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党建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完善的社区党建网络结构。完善载体,明确职责,激发共建载体的内在动力。同时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改善社区工作条件,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工作环境。在社区建设阶段,应该以政府主导,建立起社区的组织管理体系,拟定相对完善合理的运作法律规范,之后不断扩展社区居民的“四民”权利,最终实现“三自”,从而完成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平稳转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由党和政府强有力领导,分步、稳妥地实现社区的民主,最终实现城市社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服务和保障功能。
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个稳定的、共同认可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解决政府和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发生的矛盾,还可以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应当在法律的保障下,实现社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社区与政府关系的良性互动。
5、培育社区人才队伍。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客观上要求作为工作在第一线
免费
分享
创新 的街居组织的社区工作者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这需要进一步强化对街道办事处、社区领导干部的配备,拓宽社区干部来源渠道,选聘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要实行社区主要干部专职化,切实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使他们可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面对新问题时有新办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妥善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待遇问题,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社区而不会随意流出。
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建设和管理与日常工作休戚相关,因此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对我本职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本次培训是一个起点,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会继续关注、不断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五篇:医院建设管理的有关建议
2016年医院可能要接受大型中医院巡查、三级医院评审复审、重点专科验收等多项大事,本人将参加的西医医院巡查、中医院巡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好的做法,结合医院情况归纳如下:
一、医院管理方面
1.各项规章制度的梳理修订,我院的规章制度手册是2012年迎接三甲复审时临时编制的,其中执行过程中已发现一些不足,建议应尽快修订完善。特别是一些核心制度的修订优化,提高可操作性。
2.医疗技术的管理:按照国家的医疗技术管理规定,医院应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有创操作的医师进行权限管理,目前我院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包括手术分级管理目录也需进行梳理。
3.行为规范:晨会交接班、查房(参加人员、站的位置、查房车、需准备的物品)、病例讨论的规范应进行培训与考核。晨会交班时往往只有值班医师在场,许多医生都是交班后才到,交班也不规范。
4.合理用药方面:建议加强培训与考核,针对薄弱方面开展重点的专项检查与反馈,超说明书用药问题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及流程。
5.发挥各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建议修订目前各管理委员会成员,改变原有的委员会将大多数科主任均列为成员的做法,真正发挥委员会的作用。
6.树立标杆作用,如优秀病案的评比、优秀医生、优秀规培生、操作能手等等。
二、人才培养
1.年青医生三基培训,特别是基本技能、中医基本功的培训与考核应加强。
2.总住院医师管理需加强,达到通过总住院医师培养提高医生素质及医疗水平的目的。
3.做好人才的培养传承工作,医院提供相应平台,同时加强日常管理,确保传承工作落到实处。
4.营造医院学习的氛围,通过科内讲座、病例讨论、病案点评等多种形式。
5.中医能力建设: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强。
三、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1.将中药饮片、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使用与个人绩效挂钩,提高医生的积极性。
2.通过加强培训考核提高临床医生在中医方面的诊疗水平。
3.科主任应提高对临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优化及总结分析工作的重视度,真正带领科室成员执行好诊疗方案,并对本科室的特色进行总结。
四、信息化管理方面
1.规范电子权限管理,特别是对进修生、研究生、规培生的电子权限管理。
2.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工作有待加强,需要临床科室及各职能部门的配合。
五、针对大型医院巡查,建议医院按要求安排自查,特别是必查的几个项目,如晨会、三级查房、病例讨论、名老中医查房可以做好各科室的时间安排,逐个自查。
六、重点专科建设,“十二五”已近尾声,医院应尽快启动院“十三五”的建设,同时落实职能部门责任,确实开展院级专科的建设管理,在绩效考核方面对重点专科有鼓励政策。现在的考核指标重点专科均按照专科建设要求给予设定,普通科室按一般要求设定,会导致重点专科如果指标完成的只有达到普通科室水平拿不到奖金,只有扣没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