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时间:2019-05-13 19:4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基层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基层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一篇:当前基层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当前基层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黄梦其

基层干部是党直接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基层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实施者和忠实执行者,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力量和骨干分子。因此,基层干部个人政德建设的问题,是关系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以及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大事。为此,本文拟就当前基层干部个人政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作个粗浅探讨,仅供参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政德建设一直是基层干部自我修养的一项基本任务和硬件要求,倍受大家重视和关注。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基层干部在个人政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

一是思想意识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上。一些基层干部始终不愿突破常规,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在指导思想上,他们遵循“凡是‘稳’点为好”;在工作态度上,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工作方法上,简单粗暴,喜欢以情代法、以权压法;在实际工作中,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平时生活上,热衷于吃吃喝喝,沉溺于到牌赌博。有的甚至贪污腐化、奢靡享受。

二是理想信念动摇。当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由于受市场经济固有的某些属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放松或忽视自己的理论学习,人生价值发生扭曲,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共产党的领导不拥护,对政府的工作不支持,对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缺乏信心。他们普遍感到自己前途渺茫,工作干如不干;有的不讲组织纪律,只讲阴暗腐败;有的甚至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在他们看来,“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途”。三是工作热情下降。个别基层干部因长期工作、生活在复杂、艰苦的环境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经常牢骚满腹、怪话连篇,什么事也不想干、什么事都看不惯,工作上一旦遇到困难和麻纱、问题和矛盾,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缺乏应有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上进心。

四是知识更新不够。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没有看书读报学习、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看报看趣事、思考思关系。平时借口“工作忙”、学时借口“学不进”、用时借口“没培训”,其知识结构、自身素质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表现在与信息社会、科技进步不配套。目前基层干部办公室大都配备了电脑,但能熟练使用的却寥寥无几,且大多用在“玩”上,而不是用在工作上。

五是宗旨观念薄弱。这主要表现在脱离群众、“官腔”特重,办事烦琐、关系之上、为政不廉、与民争利上。首先服务目的错位。有的同志凡是无利得事不做,有利的事争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有的甚至为了异己私利,不顾自己的身份,丢掉党性原则。其次,服务对象错位。有的同志对上级、对大款是公仆,毕恭毕敬、鞍前马后、唯恐不周;对下级、对群众则是主人,不理不睬、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再次,服务方式错位。有的同志以权压人、以权谋私,经常向群众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习惯于讲关系、讲人情,人情大于法纪、关系大于原则,政策法纪、程序原则,都只是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凡此种种,不仅影响了党群关系,还损害了干部形象。

二、几点粗浅的建议

鉴于目前基层干部个人政德建设的现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难度很大。笔者建议,基层干部要自觉作五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要克服“三种思想”。一是要克服骄傲自满的思想。作为身处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一定要面对基层现实状况,正视当前发展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提振精神,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迅即从自我满足和不思进取中解脱出来。二是要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广大基层干部要善于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和复杂多变的形势之下,把握方向、捕捉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尽快从墨守成规和封闭狭隘中解放出来。三是要克服畏首畏尾的思想。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是对基层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合格的基层干部,必须从大局出发,勇于负责、敢抓敢管,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真正从瞻前顾后和惧怕困难中解除出来。

其二,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针对当前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农村明显落后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作为称职的基层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民苦我忧、民贫我急,的民本思想,不断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意识;积极培育有利因素,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责任是神圣的使命。作为基层党政干部,只有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会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与崇高使命,进而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和所有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真正做到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矢志不移地创新工作,立说立行地落实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解决目前基层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所在’。基层干部要有这样的辩证思维和深刻认识:越是落后越要发展。唯有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勇于发展,才有可能利民安民、惠民富民、稳民得民。

其三,要发扬“三种作风”。一是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习惯作风;也是我们党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和基本保证。作为基层党政干部,坚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基层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准确掌握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进而从民忧民愿中寻找工作差距,从民声民意中谋求发展思路,从民心民富中创造执政业绩,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二是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个群众的工作是每个基层干部的应尽之职。因此,作为基层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应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真正带领当地农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从而赢得他们的衷心爱戴与拥护支持。三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前形势下,基层干部尤为要注意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具体地讲,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发扬埋头苦干、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自觉摒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做法,不图虚名声、不求假政绩,真正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民心。

其四,要提升“三种力量”。一是要提升信仰力量,培养政治素质。政治上的清醒和信仰上的坚定,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最重要条件。党的基层干部要在政治上站得高、看得远,就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做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在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是要提升知识力量,增强实践本领。“知识就是力量”。基层党政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学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任务重、生活压力大,必须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挤出时间来学习,自觉养成看书读报、思考问题的习惯,以不断补充自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新本领,全面提升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避免在工作中陷入盲目、被动和落后的状态。三是要提升人格力量,注重内在修炼。人格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作为身处一线、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干部,要想获得这种影响力,首先应当发扬“毕生自修无尽期’’的精神,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批评与监督,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坚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时、事事、处处起模范带着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提高非权力影响力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其五,要增强“三种能力”。一是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众所周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作为基层干部,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多端的复杂局面,妥善处置这些接二连三的突发事件,就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不断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情况清、事理明、是非辨,才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增强创新突破的能力。面对基层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学会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开拓创新的思维、切合实际的方法、攻坚克难的决心去探索研究、去积极应对、去妥善解决、去重点突破。三是要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现在老百姓在政治方面最不满意的是少数干部的腐化蜕变。因此,作为直接与他们打交道的基层干部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要“严”字当头,从我做起,守住底线,耐得住艰苦,顶得住歪理,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管得住小节,展示出清正廉洁的崭新风貌,认真解决拒腐防变这个重大课题,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公仆。

2010年元月

作者系湖南省桃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黄梦其

第二篇: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发展模式转型、体制深层次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逐步被剥离,致使一部分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以及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现行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计生、优抚、救助、服务、流动人口管理、环境卫生等。但就当前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体制、理念、政策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制约社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影响社区建设的问题仍很突出,阻碍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区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使组织实施社区建设的街道办事处职能作用被削弱。主要是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使作为社区建设主要组织实施者的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有些社区的辖区与政府部门的执法区不一致,造成跨区执法现象,给社区管理带来不便;街道办事处经济压力过大,造成部分街道办事处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道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街道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吃饭问题,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因而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

在这方面,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为加强社区组织管理,发挥基层社区组织作用,在政府部门专门设立职能管理机构,直接从政府部门中选派公务员到社区任职等,政府则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来把握社区的活动方向。

虽然我们与新加坡在社区定位上存在差异,但可以借鉴他们的管理模式,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由市、区两级政府逐级放权给街道

办事处,赋予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的综合管理权,实现“一个窗口对社区”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先后实行了街道办事处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街道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办法。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广。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上来,另一方面,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及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同时,按照便于服务、便于开发社区资源的原则和地域、人口及居民的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调整街道、居委会和政府职能部门执法区的设臵,保证街道、居委会更好地履行职能,使社区建设尽快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是社区经费不足、设施不全,成为影响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由于社区经费投入少,导致社区服务设施不全,致使一些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城市的老城区社区居委会,因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开展服务相对较差。

新加坡国家设有住宅发展局,负责实施政府建屋计划和统筹物业管理的职能。该局配有全日制的联络官员负责与各居委会的沟通,它为居委会提供办公场所和设施。它还通过一系列培训计划加强对社区、社团组织领导人的培训,用政府的要求来统一社区活动组织者的思想。早在1967年,该局就制定了“土地所有权法案”,其中规定,由开发商建设的公共组屋,每栋楼底层都不得安排住户,而是用于开设商店或娱乐室,供居民休息、娱乐和购物之用。

对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就做好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意见。江苏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10家单位也对做好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力争在3-5年时间内,使全省社区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计划规范》(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落实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问题是:政策有了,缺少一个强力的监督部门来监督实施,政策得不到落实。

我们是否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通过立法来解决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在经费投入上,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捐款、以及收取的服务费用。在加拿大,政府拨款占60%左右,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我们政府是否也可以建立多渠道的社区资金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社区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对社区企业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企业根据年产值按比例向社区缴纳建设经费。再就是实行转移支付,在社区企业每年上缴税收新增幅度内确定一定比例转移支付给社区,以弥补社区经费不足和开展公益事业的需要。

三是社区服务单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求。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比较单一,多依靠政府投入,福利性、事业性服务项目占大多数,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快。

从国际社区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必须依托于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英国政府曾经在一份白皮书中指出:“社区服务中心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身,面向社区开展各种服务。同时,英国的社区服务中心又与政府机构、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一道,构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支持和协调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

政府与社区及非营利组织、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政府引导支持、社区和非营利组织主办、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国际上社区发展成熟的组织模式和重要经验。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快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功能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

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由无偿性、互助性服务向作为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延伸发展,从而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拓展全面性社区建设的生产点和拉动力,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建立社区服务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推进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进程。将社区服务业作为一项产业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减轻政府负担。徐州市泉山区,近年来将公益性的老年服务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金650多万,新建和改扩建老年服务设施18家,面积1万多平方米,基本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四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共住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建设缺乏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社区建设是社区成员参与的过程,反映社区各阶层包括政府、社团组织、志愿组织、非营利企业、驻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及公民个人,对社区事务的关心、支持和投入。而我省目前大部分社区居民、成员单位、社团等组织对社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在新加坡,政府为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政府着力培植与时代相符合、能为社会成员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和政治认同感,倡导公正互助、宗教宽容、种族和谐等社会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此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是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得到了所有宗教和种族的认同,并把它提升为国家意识,增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社区的凝聚力、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社区建设,必须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目前,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建设宣传,利用市民学校开展对市民的先进性文化教育和开展各种活动,来培植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将社区内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社区。徐州市泉山区民乐社区,在资源共享、共住共建、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将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这三驾马车联合在一起,成立了“三位一体”的联合工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目前,徐州市市长曹新平明确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总结民乐社区的工作经验,并形成有关政策文件,在全市社区进行推广。

五是社区自治理念不清,居委会的职能被弱化,使社区居委会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通过开展社区建设,社区居民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了新的认识,居民自治的愿望不断增强。

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但由于自治理念不清,目前仍有很多社区,包括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社区自治的概念比较模糊,把社区居委会当作腿,把本该自己承担的工作压到社区,造成社区工作负担过重,使社区在管理上出现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的现象,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在带领社区居民建设和谐社区中的凝聚力和协调力。

德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德国通过联邦和州立法的形式,保障社区的高度自治。在德国,社区是指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下最基层的地方政府组织,它是一级政府,又是居民高度自治的自我管理和服务机构,社区对政府安排的工作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提高执行法律的自觉性,将“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贯

穿于整个社区工作当中,在减轻社区工作的同时让社区得到相应的报酬,增加社区收入,使社区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自治。社区的高度自治,有利于提高社区管理效率;有利于居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民主意识,培养居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有利于加快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它的立足宗旨和建设原则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丰富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求,着力于提高社区生活的舒适度、亲和力、归属感,是良好的社会生活系统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统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一个协调一致的良性循环。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如何遵循这一原则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居民自治,充分发挥居委会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导作用,着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应是我们社区建设中值得认真思考和着力实践的重要问题。

(泉山区民政局局长杨树银)

第三篇: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目录

教材建设篇

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 1 对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 4 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探究 ···················································································· 6 高校教材建设改革之我谈 ···························································································· 9 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 ·········································································· 11 高校教材建设管理之我见 ·························································································· 14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浅探 ·························································································· 16 高校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理论探讨和策略构建 ······················································ 18 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 ··········································································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 27 实验实践教学篇

改革毕业考试模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 29 执业医师考试对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 32 床边教学法结合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实习阶段的实践探讨 ·············· 34 重视床边教学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 37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与思考 ·························································· 40 论临床实践教学现状与加强教学医院师资培训的迫切性 ······································ 43 新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 46 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 49 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出科考核质量的探索 ······························································ 51 充分发挥实验室管理机构的职能与作用 为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条件保障

······························································································································ 53 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改革探索 ······················································································ 58 构建立体化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 ······························································ 60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 ·························································································· 63 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 ·················································································· 67 实验室建设需要倡导并实践的现代管理理念 ·························································· 7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管理 ·············································································· 75 中医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 77 中医专业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探讨 ·································································· 79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教材建设篇

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郝云霞

沈阳师范大学

一、教材的本质作用

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包括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体现了课程的最终目标以及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基本概念。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促进学生的智力增长,而且它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材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从课程论的角度看,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从教学论的视角看,教材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将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加以概括和总结,以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掌握必要的概念、法则和理论。(2)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知识和内容,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体验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3)掌握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与技能;形成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二、教材的现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先后进行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我国,教育改革催生了对新教材的需求,教育有关部门和不少专业出版社,不失时机地启动了教材选题的开发,先后推出了全新的教材系列,并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教材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教材发行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皇上的女儿不愁嫁的局面,为各级各类学校出好教材、出精品教材带来历史性机遇。但与此同时,众多出版社看到了教材出版发行,特别是高校教材出版发行的丰厚利润,于是专业的、非专业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出版社纷纷涌入这个教材市场,使得原有的教材出版发行格局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随之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和种种弊端。其一,教材政出多门、良莠不齐。如就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教材而言,各种音乐教材满天飞,真可谓五花八门。有不少学校在教材选用上不是以教学需要、择优选用为原则,而是在利益驱动下,致使一些没有权威性、近亲繁殖的劣质教材堂而皇之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地被纳入课堂,成为专业教科书。在这类教材中,错别字、语法错误、知识性错误比比皆是,更不要说内容的规范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了。编写者不论学术资历、教学水平,只要能包销一定的印数,就可以有编写、出版和决定使用教材的大权。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学校在课程改革和建设本校课程体系的同时,也为滥发滥用低劣教材开启方便之门。其二,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据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教材汇编品种的不完全统计,当前同一作者在不同出版社出书现象严重。如某知名学者把自己数年前在一家知名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只是换了一个书名,对章节进行了一点调整,就又原封不动地拿到另一家知名大学出版社出版。而高校组织教师自主研发、编写、包销的出书模式,也导致了一系列内容重复的教材进入市场,引起混乱。其三,教材营销模式存在弊端。目前,各出版社主要通过会议营销、点对点营销的模式推广教材。这种单一的营销方式,不仅使教材终端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有许多违规行为。例如,一些学校依靠一些书商来买卖教材,从中违规吃折扣甚至回扣。这种违规操作致使很多高质量教材竞争不过劣质教材,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材混乱的根源 1.利益的驱动

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有2000多万大中专在校生,以及各类院校教师近2000万人,还有1.8亿中小学生。国家每年发行的学生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数量惊人,市场销售额将近430多亿元,有相当数量的出版社在打教材的主意,而图书发行部门70%至90%的利润来自于教材发行。教材的出版发行成了主要利润来源。一位业内人道出了天机:一本教材的编写、出版与发行,背后往往有多个利益方。时下“要发财,出教材”之风,已经从校园蔓延到社会,且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不正当竞争

教材市场利润丰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资源,于是,一些人利用权力,打着种种冠冕堂皇的旗号,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将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进行所谓的一条龙服务,牟取暴利。笔者曾在一所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中做过调查,他们除学校规定的正规教材外,每人由学校统一购买的教学辅导材料达65本(不完全统计):英语10本、语文16本、数学8本、物理8本、品德7本、历史9本、化学8本。这还不算每天都有的报纸、试卷纸。这么多的教辅材料,学生根本看不过来,学校领导根本不管。这些书,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益,不仅纸张很差,而且选用最小的字号,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严重的伤害。

3.僵化的考评机制

僵化、量化的学术考评机制是教材低水平的另一个原因,这一点突出表现在高校。第一,教师评职称要拿出成果,教材编写最容易体现成果。于是,几个人或几所学校合作编写,学校有关领导可以一个字也不用写就是当然的主编,参加编写的教师人人有份;教材出版后,又可以在这些学校里共同推广,由学生买单。第二,科研成果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拿到项目,只要拿到就能算作是成果,没有人对项目后期的学术水准进行审查、监督。而拿到项目就可以拿到钱,就可以组织班子编写书稿,就可以买书号在出版社出版。第三,地方学校需要打出所谓自己的学术品牌,需要解决学校学术成果、包括高校排行榜位置的问题,于是宁可摒弃一些高质量的教材,也要用地方教材、本校教材,这样成果有了,职称也评了,学校的评估、评比也过关了。所以,考评机2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制僵化,想不学坏也难。如果教材成了人们评比、量化、排名的工具,那么,教材的质量就永远不可能摆在第一位,也永远难以真正提高。

四、规范教材出版发行的几点思考

教材建设和教材出版发行体制,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学生和家长的经济利益,更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建设良好的教材市场秩序,促进教材出版产业链的有序发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出版社、经销商、学校等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1.加大对教材的监管力度

国家应制定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管理法,把教材出版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体系之中。建立一套由专家、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材学术质量审查评估机制、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如教材的规划、编写、审定、评价、经销、发行准入制度;教材编写人员的资历验证和资格审核制度;公正、公开、公平、权威的竞争制度;监督、检查教材选用过程的公告制度;教材价格管理制度;教材使用保障服务制度等等,决不能让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放任自流。教材编写与考评两者应该分离,避免将考评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形成学术界的特殊利益集团。学术考评一旦和权力结合,学术就被绑架了,就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弄虚作假和权钱交易就很难避免。对教材也来一个打假运动,揭发劣质教材,定期公布劣质教材黑名单,让某些人无法拿劣质教材牟利,劣质教材自然也就没有市场。同时应该通过不断的学术批评,推荐优质教材,树立教材品牌和学界本身的正气。

2.构建高素质的教材研发队伍

教材建设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形成研发合力。主编人员和编辑首先要对参与编写教材的教师资格严格把关,考核其文学素养和学术水平。编写者必须具备学科专家的学养和实际的教学经验,必须请真正的、能负责任的专家、学者来主编教材。主编必须要有思想、有思路,能身体力行,真正主持教材的编写。要实行作者实名制、责任制,不能一本教材多人联合署名或用笔名方式编写,以杜绝作者推卸责任。

3.营造健康有序的发行市场

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密不可分。出版社和经销商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来决定自身的经营行为,在遵守法纪的前提下追求利润。以品质争取认同,以服务扩充市场。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监督、引导和协调的职责,正确引导和规范教材的选用,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

(摘自:《出版发行研究》)3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对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

黄轶旻

桂林医学院教务处

高校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设项目之一,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现代办学理念逐步形成。面对新形势,如何搞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使之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是摆在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度重视,提高对教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重要反映。它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及提高我国科学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而且医学科学前沿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理论也需要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所以,各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对教材工作的领导,采取各种措施,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使之能够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理性思考,切实关注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质量亟待提高

编写一本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需要教师的极大投入,既要对教学方面的成果进行认真的理论总结,又必须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然而,现在一些不具备教材编著实力、缺乏教学研究的人士,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也开始编写教材。这样的教材,缺乏规划、质量低劣,存在互相抄袭、拼凑组合的现象。

2.2 教材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趋于多样化。为了体现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教材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必须更加突出。但一些教材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我国地大物博,南北药种和病种大不相同,但许多教材中罗列的大多数是北方的药物和病种,这使得南方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起来缺乏针对性;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有些医学院校的高职教材只是简单地对本科教材做删减,没有考虑教材的层次性,这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2.3 教材体系不够完善

实验教学作为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发挥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材是体现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搞好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在大多数医学院校,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实验教材的改革没有跟4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上理论教材建设,实验课教材大多是自编的实验指导,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2.4 教材形式较为单一

随着高科技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教材不应仅局限于文字、书籍等单一的形式,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现在医学院校通用的教材还基本上以教科书为主,这种单一的纸上教育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限制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尤其当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背诵教材应付考试时,教材的这种负面效应就显得更为突出。改革探索,加快教材建设的步伐

根据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应该立足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认真研究当前教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探索,力求把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奉献给广大师生。

3.1 建立机构,健全制度,统一规划

3.1.1 建立教材管理机构 各医药院校要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院校可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作为研究、指导、咨询性机构,各二级学院(系、部)相应成立教材建设工作小组,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

3.1.2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材管理制度 各医药院校要建立科学、适用的教材编写、评价、选用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教材质量跟踪与信息反馈机制,规范教材管理,切实保证教材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3.1.3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 为了避免盲目性,教材编写应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把好选题关。因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是教材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各医药院校应认真分析专业建设现状,在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形成突出自己专业特色的教材建设规划。

3.2 坚持教材编写原则,重视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

教材质量是教材建设的核心,如何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是各个医学院校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编写教材要贯彻“三基、五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原则,避免造成低层次的重复编写。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优选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作为主编,努力建设一支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老、中、青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

3.3 加强教材选用管理,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择优选用教材是教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材选用的最终标准应是教材必须有利于保证或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各医学院校要加强教材选用管理,严格教材选用程序,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现象,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3.4 加大立体化教材建设

体现个性化的教与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就是要通过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形式,通过教学服务专用网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交流环境,为教育行业提供教学资源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教学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立体化教材较之原有的单一纸制教材,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吸引力上都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充分体现交互性和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因此,医学院校的教材建设更应在这个方面做出积极努力。教材建设工作是一项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长期的、经常性的艰苦而又复杂的基础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共同努力,加强教材的研究与建设,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必将会出现一个更加喜人的发展局面。

(摘自:《华夏医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探究

陈益芳

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

高校教材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在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主导教学方向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教育要走向世界,面向未来,教材首先要面向世界和未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总结新经验,以利于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当前高校教材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与课程结构体系不适应

当前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观点、新理论、新名词层出不穷;高等教育全面的因材施教、广泛的选课机制,以及学科之间、学科与技术之间交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目前,许多教材仍然存在着内容陈旧、专业适应面窄、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适应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急待改革与更新。

(二)教材出版计划与需求不一致

教材出版商发行教材往往容易受制于专业和发行数量。热门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的教材一年一个版本,而且多个出版社都在发行。比较冷门的专业教材由于发行量少,利润微薄,使得这些专业的教学用书得不到及时更新。有些出版社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只顾眼前或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和全局利益,出版质量低劣的教材。一些发行量少但质量高的专业特色教材却不能被发行。

(三)层次性、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不同层次。为了实现多元化、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类型的学校就需要采用具有一定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教材。但是,有些高职高专或成人自考的教材与一些本科教材差不多,或者是将本科教材作一些删除。此外,有些技术性类型的教材没有跟上技术发展变化的形势,其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

(四)教材选优率不高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面对培养21世纪全方位人才,高等教育对教材的品种、数量、质量上有了更高更新的需求。教材只有在不断地从量向质的飞跃中,才能真正体现科技的进步。教材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使用的优胜劣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较大。选用新的教材往往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有些任课教师习惯了某部教材,往往会拒绝使用新教材,不愿意更换教材;有些教师使用职称教材、人情教材、协编教材或由于出版社经济利益的驱动,选用自己参编或自筹出版的教材等;具体的职能部门若未加制约,教材的选优率就无法提高。

(五)对外国优秀教材引进力度不够

目前,对外国优秀教材,特别是公共基础课和生命科学、信息科学、金融、法学等一些国际通用性强的专业课教材的引进力度不够。

二、加强高校教材建设的思路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校的教材建设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应拓宽视野,以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高度来认真研究和冷静思考当前教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保证优质的精品教材进课堂。

(一)建立教材建设领导机构

教材建设工作必须要有决策机构。各高校应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作为学校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其职责是负责规划、指导全校教材建设工作;审定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审核学院推荐的教材立项出版项目,确定经费支持额度;组织教材的认证和评优等。

(二)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相结合

教材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在选用教材的内容及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将这种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配套进行,使学科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实践证明,高校正是由于坚持把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提高了师资和教学水平,丰富了课程内容,进而带动了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使学科很快发展起来。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从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出发,认真探索、总结经验,将教学研究或科研成果反映到教材中,使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进行,共上新台阶。可以先把教材建设的重点放在传统学科上,然后加强新的优势学科的教材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教材建设。

(三)教材编写和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

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经过大改革和大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提高阶段。大提高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教育质量大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大提高,其中也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大提高和教材的大提高。在本科教学层次上,中国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后,本科生发生了分化,除少数学校继续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外,更多学校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以,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高校教师与有关工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材。这种由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能及时反映业界最新动态,很好地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了学生能在学校课堂上接触到最新的理论、技术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拉近了课堂与岗位实践的距离。

(四)建立出版部门、职能部门与高校教材建设新机制

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新机制。出版社应挖掘出版潜力,密切关注社会、科技发展趋势,深入高校调查研究,以新的思维和理念,提出出版计划,多出富有创新性的教材,8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提高教材的教学适应性,保证教材编写质量;职能部门要做好宏观指导和调控工作,保证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方向性;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材研究,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评审,确保教材的质量。

(五)建立健全教材选用的规章制度,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教材选用往往是任课教师说了算,教材管理部门无权选用教材。因此,选用教材应严格按照以下步骤,即任课教师推荐——系(教研室)集体讨论——院教材建设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认证通过——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审定。我校自2007年出台了《本科教材选用及供应管理暂行办法》以来,每学期选用国家级教材的比例由原来35%左右提高到55%。

(六)建立健全教材的质量认证体系

在教学上要逐步改变一门课程使用一本教材,教师教到底、学生学到底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一种束缚。不能以“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或“符合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来衡量一本教材的教学适用性,而要把“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等指标,来衡量教材的教学适应性。认真借鉴国内外教材建设、评价的经验,结合实际,提出各类教材评价的标准,制定不同类型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优秀教材的使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教材建设的立体化趋势

立体化教材,有的称为“多元化教材”,它除了具有传统纸质教材形式的书本之外,还包括与教学内容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文档和网络出版物等。在内容上是一个由主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组成的完整体系。纸质主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依据;计算机多媒体教材则要反应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再现;教师参考书应含有与主教材配套的大量参考资料,提供主教材中某些知识的注释以及练习题的参考答案;学习指导书则对主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可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精讲课程内容,学生研究主教材、阅读辅助教材,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立体化建设必须丰富教学资源,购买或开发网络课程或教学资源库素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具备网络教学能力和深厚计算机功底的教师;区分不同教学层次、应用对象和应用环境,有针对性开展建设,通过科研立项,带动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指导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二)教材供应的市场化趋势

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和学分制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选课机制,使得教材供应必然向市场化模式发展。教材自身的商品属性也推动着教材供应的市场化发展方向。高校的扩招,学生数的增加,节约型社会的提倡,使得学生可以向老生借书或自由购买教材,这也推动着教材供应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三)逐步引进和使用外国原版教材

在国际化浪潮中,对大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急需一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金融、法学等国际通用性强的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要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版教材来更新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教材建设方面,要重视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高质量的外文教材,不但有利于提高师生的对外交往能力和业务水平,也能促进学校的整个教学与科研工作。今后会逐渐加强用户与商家、高校与出版社间的沟通,加强对引进工作的指导和对国外教材的推荐与评价。

(摘自:《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高校教材建设改革之我谈

王雪军

佳木斯大学国际学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如何切实加强高校教材建设,如何深化高校教材管理改革,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工具,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不仅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同志曾说过:一篇文章的读者可能是几百人,但也可能只有三五人,但一本教材的读者则是一万、二万、几十万,甚至一代人、两代人。可见高校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设程体系改革计划”推动下,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改革特色,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的高水平教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21世纪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国正面临着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教材改革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那么教材应如何改革?朝什么方向改革?已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下面仅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教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教材不同于专著,如果说专著强调的是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话,那么教材则更注重于教育水平,包括传授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当今,知识“爆炸性”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的情况下,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突出,因为书不能越写越厚,教材仅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显然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学生应具有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在今后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与发展。因此,教材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做到授人以“鱼”的同时,应着重授人以“渔”。

二、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培养综合能力

现代学科发展的根本特点是趋向综合和学科交叉,21世纪交叉的主要汇聚点之一将是生命科学,这是下个世纪的主导学科。当今世界上耗资巨大,其深远意义堪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的最大的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工程,它涉及到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生物信息学,这门新的交叉学科,促进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猛发展。面向21世纪,生物学家如何主动地向物理、化学或其他学科渗透,利用其成果和技术,吸收其新思想,与他们协同作战应成为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在教材中有意识地,带有启发性的反映这方面的内容,将对学生拓宽思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学习中,碰到问题或考虑问题时能拓宽思路,向其他学科渗透,获得新的灵感或创新性思维。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三、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处于学科发展前沿

当今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在大学阶段学的某些知识、概念或技术,毕业后可能已发生新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这在生命科学尤为突出。因此,作为教材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除了加快教材出版周期外,作为教材内容来看,应该突出“新”字,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势,体现他们的适应能力。这里所指的“新”,首先包括我们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是教材的核心。随着学科的发展“核心”必须赋予新的内容,必须以现代化的眼光进行审视。例如酶的概念随着20世纪90年代核酶的发现已不再是过去“酶就是蛋白质”的概念,抗体酶概念的出现,赋予抗体和酶以新的内容。这说明“三基”是变化的,随着学科的发展应赋予新的内容,陈旧的内容应删去,如有必要可指导学生参阅以往出版的书。另外,一本教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应有延伸部分,即学科的发展趋势或进展。以适当的方式或形式让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研究的热点或焦点以及争论的问题。这无疑是教材突出“新”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这方面的“新”,无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只有在新的起点或者说处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拓、创新。

四、强调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创新精神是当今竞争社会的一种重要能力,没有创新也就无法参加竞争。国外许多优秀教材十分重视其启发性,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这不仅反映在重要内容的编排和取舍上强调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且有些重要的发现、发明还将以不同颜色和字体在适当的位置突出地显现出来,具有反向和多向思维的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此外,每章后的“思考题”也精心安排,巧妙设计,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维活跃。最后,我提出几点教材选用与更新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这是教材选用和管理的首要原则,要求教材自身的内容和结构要符合教育与教学的基本规律,满足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2.先进性原则。教材的先进性主要是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科学性,要求教材体系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内在逻辑,恰当地反映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外在联系。

3.系统性原则。优秀的教材其内容和结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体现科学的逻辑结构。4.平衡性原则。该原则主要是指教材的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5.发展性原则。这种原则要求教材内容要与客观实际密切结合,反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征。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综合性的,包括教师的水平和授课艺术、学生的多方面实践、课程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安排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训练等,但教材——塑造现代大学生的重要蓝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的改革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摘自:《经济研究导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高等学校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是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宗旨,广泛开展教材研究,提高管理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高质量的教材可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寓学于研”,实现学习、研究、探索,增强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在工作实践中,高校教材建设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和解决。

一、教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及其创新性的滞后。当今世界已进入以知识经济、信息为主流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急速地发展,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名词层出不穷。由于经费、思想观念等原因,一些教材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材的知识内容陈旧不实用。另外,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跨学科领域的诞生,使教材内容的陈旧性和滞后性显得尤为突出。教材按传统的思维方式编写,一般强调按知识系统的逻辑性,虽然能清晰地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今许多大学学生,擅长的是知识的模仿、继承,而不是应变能力和创新。许多教师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都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

2.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没有改革的教学就是一潭死水,就没有活力。而教学改革必须以教材改革为依托,以不断创新的教材为蓝本。高校扩招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高校教学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一些传统专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被迫进行调整,许多新专业、交叉专业不断涌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不断改革,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专业所需教材却没能迅速跟进。现行教材有不少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修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需要,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中这种状况尤为严重。一些课程的教材可供选择的品种太少;一些基础课的教材虽然品种较多,但专业课教材、教学辅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短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与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不相吻合,高校应重视教材建设的跟进。

3.教材重复建设严重。没有妥善处理好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之间的关系。教材选用、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是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三大要点,教材选用和教材建设之间的关系尤其密切相关。教材选用,逻辑上应在教材建设之前,而教材建设是教材选用工作的延续和补充。如果有高质量的教材而不使用,就是对优秀学者研究成果的浪费,使学生不能最有效地学习,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如果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教材建设,将会造成更大的浪费。目前,从省、部级到各高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校,一般均有不同形式的教材建设规划及相应的经费支持,但往往出现内容大致相同的同一教材重复立项。许多本科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片面追求教材自编率和教材自成体系等原因,放着现有的高质量的教材不用,在某些本校非优势学科,甚至师资力量不强的情况下,依然立项编写,试图编写所谓的特色教材、创新教材,使一些好的教材未能及时走进课堂,从而重复着低水平、低层次的教材建设。

4.缺乏对教材编写质量的监控。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编写的流程应该包括选题、立项论证、编写和验收。不少本科院校由于制度上的欠缺或工作没有做到位,在做完教材编写立项论证工作后,没有对立项教材编写进行中期检查的过程管理。由于没有教材建设管理部门的跟踪检查和监督,一方面责任心不强的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过程中,我行我素,对审稿专家及教材适用者学生的反馈意见未能重视、参考,以至于编写的教材在知识的适用性、先进性、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不够完善,影响了教材编写质量;另一方面,难以保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立项教材,难以保证教材建设整体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教材建设的对策

高校的教材建设是事关培养人才的大事,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材建设。

1.转变教材建设工作的观念。教材建设工作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学校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把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搞好,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把教材建设工作列为学校重要议题之一。学校要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教材工作,使全体教师在思想上建立起教材建设与教材研究是需要广大教师一起来参与才能做好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在教材建设工作中注意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本校教材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教材相关信息进行资料收集,并加以分析和研究,以使我们能够正确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帮助我们汇集教材研究信息。此外,要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同时吸引校外的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和社会人力资源到学校来参与教改和编写教材。

2.深入开展教材研究活动。教材研究工作是做好高校教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在各学院乃至各专业成立教材研究小组,深入开展教材研究活动。教材建设必须以课程建设为依据,结合课程体系改革,使教材内容体系现代化。目前,在教材研究活动中,参加人员主要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他们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只承担少量的教学工作,对教材质量的感受并不十分深刻。而站在高校教学一线的广大普通教师对教材的深浅程度、知识广度、是否适合于教学对象等各方面有切身体会。因此,教材研究活动应当适当听取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教材编写时,应深入研究比较国内外教材内容,广泛收集材料,将最新研究成果写进教材。应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范教材的内容体系。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编写教材,在教学大纲之内的内容不允许随意调整,在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可以由教材的编写者发挥其特色。编写出符合课程要求的高质量的教材,必定会对教学改革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材建设要与课程改革密切结合、同步发展、相辅相成。

3.加强教材工作队伍建设。学校的各级领导要重视教材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进修和培训,14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努力使他们参加教材建设、研究及管理方面的培训班及国内的一些教材工作学术研讨会,以使他们能为本校教材建设及教师编写教材等方面提出有益的建议,引导教师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此外,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学校应坚持老中青结合的原则,注重对教材建设队伍的基础培育,保障编写出高质量教材。在教材编著的队伍中,要包括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深的老教师,业务基础扎实、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及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老教师热心指导,对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青年教师平时须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研究评价国内外教材,注意国外教材发展动向,使教材充满时代气息。通过老、中、青教师合编,不仅使老教师多年积累的宝贵财富贡献给社会,而且培养了青年教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

4.认真遴选重点教材立项选题,提高教材建设水平。十一五期间,高校教材建设选题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类教材上:(1)学校有学科优势的专业课教材;(2)有创新点和有特色的专业基础课教材;(3)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配套的各类新型教材(如CAI课件、网络教材);(4)双语教材。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如果教材建设没有特色、没有创新,那么它就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教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应该用出版教材数量作为评判的标准,关键是看有多少教材获得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以及是否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材奖。要提高教材建设的水平就应该强调教材的创新性,一所高校的自编教材整体的水平可能不是很高,但在某一学科的某一领域可能具有优势,教材管理部门就应该鼓励这类教材参加立项,积极推荐其出版以及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教材评选。

5.加强电子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还应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扩大教材品种,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工作,实现教材的网络化管理。特别是要抓好电子和网络教材的建设工作,正确处理好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文字教材与软件教材之间的关系,加强文字教材与电子及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教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并做到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时规划、协调发展。逐步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数字化和多样化,以适应教学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6.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跟踪制度。纵观目前市面所提供的教材品种繁多,质量高低不一,适用层次也各有所异。如何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呢?构建教材研究评价制度和选用管理制度,以及在此制度下,进行相应的条件建设,是保证教材质量的关键。构建科学的教材研究评价制度是选好教材的基础。教材质量是教材建设的核心问题,各高校应制定出教材编写、使用、评价与评优制度,使教材编写有章可循。承担教材编写任务的高校,应对正式出版的教材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分析,收集广大教师和学生对该教材的意见,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对一部教材好坏的评价,使用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但是,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通常较为零散,我们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意见加以整理与归类,使之成为一种可供有关部门决策所用的评判依据?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教材研究和评价的制度。

(摘自:《高校教育管理》)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高校教材建设管理之我见

米 珍

一所高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其中教学质量是关键的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众多名校的发展历史证明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管理体制是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的。明确教材的质量意识、教学科研的效益意识,是高校加强教材建设的前提

陇东学院是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今后一段时间内教材建设的重点,应该由“从无到有”转移到“从有到好”上来。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是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编写教材。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并有杰出成就的编者队伍已成为陇东学院振兴的当务之急。发挥老教师、老教授的龙头作用,编写富有特色和高质量的教材。凡被邀请列入国家高教司、各部委以及高层次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内的教材,学校应保证其有充足的编写创作时间,并参照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相应计算教学工作量。经过教学过程检验且效果良好的、质量较高的和有特色的教材,应作为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在奖励、取得晋升等方面享有与其它科研成果同等的待遇。一部高质量的教材是作者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研究成果或是对于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汇集。进行优秀教材的评选,实际上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肯定,也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加强对教材评优的管理研究,评选出水平较高且受师生欢迎并对教学过程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材,以此调动教师编写高质量教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改革服务。抓好重点教材建设是全面提高教材建设质量的核心,重点教材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现教育目标起关键作用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教材。教务处和教材管理部门都要把提高教材建设质量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不仅要提高教材的内在质量,也要重视外在质量(编校、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纸张选用等)的提高。高校教材建设的质量意识,就是教材在编写、选用过程中,应以质量为重。要明确地认识到教材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高校教材建设的效益意识,就是教材在编写、选用过程中,应讲求教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避免重复编写以及人为的资源浪费,将有限的经费用于编写和选用高质量教材方面。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加强对教材编选

各环节的宏观管理在对教材编选各个环节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材建设规划。这是高校制订自身具体规划的宏观指导依据。2.2 规划本校编写教材的重点,在内容及体系等方面应着重体现本地区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需求。

2.3 应了解本地区同层次高校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以避免重复建设、低效建设所造成的无端浪费。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2.4 分析学校各专业已有教材情况,师资力量以及经费等现状,抓住重点,择优建设,体现学校特

色,提高学校整体质量。建立优秀教材出版基金,解决有杰出成就教师出版教材的经费问题

3.1 制订教材出版亏损补贴制度。对于教师编写的教材和出版的个人著作,学校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补贴。拟出版的教材、专著凡与出版社签订正式出版合同的,方可提交出版补贴申请。专著、教材按每千字30元向完成人提供补贴经费,原则每部专著、教材补贴最多不超过5000元。本院教师为主编与外单位人员合著,以本人完成的字数计算,每部补贴不超过3000元。享受补贴时,应同时签订补贴返回合同。享受出版补贴的教材、专著在出版后,应向学院教材建设委员会提供样书,以便存档。教材、专著出版补贴,三年内每人只能享受一次(部)。教材出版补贴的管理工作应在主管院长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监管和实施。

3.2 设立教学改革基金,资助有杰出教学成果教师的教材编写。对主干课程及部分其他类课程应设立教学改革基金,一般每年资助30门课程为宜,每门课程资助3000元。

3.3 学校为加强教材建设,规范各教学系(部)的教材选订工作,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学校应在图书馆设立精品教材展室。由图书馆负责管理,教学系(部)和教师可以按照图书馆的有关规定自由借阅。教务处教材科应定期邀请出版社和教材发行部门到校内举办一年两次的教材样品展示会,从中选订精品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3.4 搞好教材预定管理,有效监控教材选用环节。教务处严格根据教学计划中选订的高质量教材进行预订。凡未列入计划的教材均不予订购,以保证订购教材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3.5 建立教材评估制度。教材评估应包含对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教材编写的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3.6 建立教材建设档案,为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基本的信息保障。教材档案建设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了解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教材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指导,最终为课程建设服务。所以教材建设管理的一个前提就是要了解该教材所对应的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类别、师资力量现状,课程评估情况,获奖、获资助情况等重要内容。

第二,教材基本信息,这是教材档案的主要内容,对每种教材的编著者、出版(印刷)单位及时间、印次、印数、版次、获奖、获资助等情况,应有整体把握,同时也能较全面地反映该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发展历程。

第三,教材的社会评价信息。收集来自各方面的资料对该教材的社会反映,作为学校评价该教材质量的主要参考。

第四,收集同类教材样书,以便选用教材时参考。4 务实求新、激励教师构建特色教材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教材建设目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设立教学改革基金,资助优秀教材编写。对于我院主干课程及其他具有发展前景的非主干课程设立教改基金,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改革及优秀教材编写的资料费、调研费、论证费等方面。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第二,学院设立出版基金制度,主要资助出版能代表我院教学水平和特色的学术论著及教材。第三,建立和完善评奖制度,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材。除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和省厅组织的全国优秀教材评奖以及省优秀教材评奖外,在院内应设立优秀教材编写奖,每两年评奖一次。

第四,教务处应以学校名义向有关出版社推荐我院优秀自编教材的出版和发行。

第五,加强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升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课程教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则取决于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情况。所以对我院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扶持与加强,切不能因偏重实用而丢掉基础。

第六,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实际紧密联系的特色教材。对于一些应用性专业的课程教材,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本校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及时修订和完善课程的基本体系与内容,使之能及时反映最新学科研究成果。高校教材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应围绕“保证质量”这个中心,以更好地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服务。

(摘自:《陇东学院学报》)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浅探

李秋梅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材科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1.1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环节

强调选材的精当与凝炼,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选择,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不少革新与创造,是目前高校教材建设中的重要特点。而正是这个重要特点,决定着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成败。美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戴顿说:“把教科书视为信息库,这是从它最没有价值和最无用的角度来看待教科书的”“如果把教科书视为眼下信息之概览的话,那么就等于把它看成是永远过时的东西了”。通过有选择性的教材建设,从而强调有选择性的教学内容的创新,保证学生在针对性、时效性较强的氛围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认为:“教科书……应从我国地域广阔,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的实际出发来考虑。有弹性,更适合国情,更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高校教学承载着知识的传播,更承载着知识的创新和发展,缺乏了针对性,没有了弹性,就失去了高校教学的本来意义,对教学质量的破坏性是巨大的。抓好了教材建设,就是抓好了教学质量建设的基本要素,也就抓住了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建设不是一本教材或几本教材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失去了精当的选择和推荐,失去了有目的性的教材建设,可能就会造成许多重复和浪费,可能需要一本教材变成了需要N多本教材,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感觉,而教师也可能在自相矛盾的讲授中失去自己的授课心得,或增大了教师在课程建设新变化过程中的适应时间。

1.2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补充

从文化科学知识的宏观领域看,现代文化知识的积累速度空前加快。这一事实促使人们考虑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增长的知识之间的尖锐矛盾。从教材来说,内容受教学时间限制,容量是有限的,而实际生活中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获得的能力却是无限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教材都在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致力于将无限复杂的知识集约化,以使人们能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地最有效地掌握其最基本的具有迁移性的基础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为“教科书和讲义还只是一个纲要,比‘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纲要略为详明的纲要。单凭这个略为详明的纲要来学习是不济事的,所以还得请教师来给学生讲授。”这样的真知灼见侧面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阐释就是教学科研的重要成果,而学生对教材的认知也是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表现部分。对于高校教材来说,它更是高校教师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理论建树的有效见证,是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集成了众多前沿信息。通过教材集约化,现代化的建设,实际上成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补充,在教授、教材、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深化了教材的本身概念,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充分认知,加深了教授对理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论系统的更多体会,直接可能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的不断深入。对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主要内容的理解 2.1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

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教材建设的与管理的内容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材使用情况,在一届或几届学生中要体现,在学校的中长期规划中要根据教材使用情况或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能根据随时变化的新情况,理论科学等重大发展情况做修订,要使日常的教学工作能够与前沿学科理论不断契合,对于重视应用性教育的办学体制来说,更要注意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情况。教材建设工作如果做不好,就直接影响到日常教学工作。因此,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做好了,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

2.2教学成果固化与深化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日复一日毫无新意的讲解或传授,是对高校教育的极大误解。因此,伴随着教学相长的过程,就是教学成果不断固化和深化的过程。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及时、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成果。这些教学成果的点点滴滴,最后汇成教材建设的长河,通过高校教材建设环节,把这些内容固化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铺路、奠基的作用。对未来科研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对于高校的专业建设或学科建设来说,也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

2.3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环节 2.3.1加强组织管理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组织管理机制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基础。形成长效机制,就能够保证高校教学的长治久安,不断进步。组织管理机制通过统筹考虑,层层分解,不同学科专业的点面结合,促进教材建设机制的彻底落实。

2.3.2严格申报出版流程

教材建设不是填数码文字,它是严肃的教学科研,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随便一捏的泥人,学校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只有严格申报出版的流程,保证教材建设的有序、合法、科学合理,才能建设精品教材,为精品的出现提供宽松的建设环境。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管理工作,更要做好和协助专家做好研发工作。教材是对学科进行研究的很好的材料,这是教材管理的最为深层的意义所在。从立项的合理性开始,就要通过专业、学科的基本框架来进行,在基本教学层面和科研层面进行合理性分析,最后经过统筹安排,在总体权衡后再正式建设,并要求保证合理的任务完成进程,为高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制度上的保障,保证不流出低效的、影响整体形象的废品。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教材工作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开放性、时效性、前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决定了教材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3.1管理现代化

人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的转变。人工反应速度向计算机快速反应速度转变,部门支持反应向20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网络化支持反应转变。目前,高校教材管理已基本系统化。但这种管理系统还只是初级的,只能满足学校教学的基本需要。及时高效的教材征订及发放,还需要更系统的整合与管理,这也是教材管理与建设的方向。

3.2劳动高效化

减少中间环节,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是现代办公的孜孜追求。教材管理涉及到采购计划、财务、库存、数据的管理及教材的调度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复杂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量大、单一,而且重复、枯燥、劳动强度大。多少年来,每次分发教材,几万册书要在短期内根据各班人数进行分发。两三个人面对堆满所有的库房的教材,如果不能一次分好,就要逐本进行清查排错,事倍功半。在教材管理中引入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辅助管理,实现电子化办公,既可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有助于提高教材管理的工作效益。在实践中,不断利用新教材技术设备,淘汰不合时宜的软件、硬件。让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材的建设中,探求出适合应用于大学的精品教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教材工作有专有杂,有简有繁,有张有弛,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使之作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我们日常工作的具体体现。

(摘自:《民营科技》)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高校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理论探讨和策略构建 谭泽晶

一、高校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课程建设受课程理论所指导,课程理论简称课程论。一般认为,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其中,课程设计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和自我更新等问题;课程编制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课程改革理论包括研究革新的要点,交流革新的意见,用教育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确切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情况的程度等。课程论的建立和发展,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理论诞生于课程理论建立之后,因而一开始就享受着课程论给予的理论优惠。

(一)对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认识逐步深刻

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被提上议事日程,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也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由于本身特点,急需发挥实践教学功能,因而对教材的建设就更显得紧迫,可从下述三个方面,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是新型高等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中,普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建设走在了前面,相比较而言,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也只是在近几年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的就业压力迫使高校教学深刻反思,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应用,是无法适应当代多元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的。只有强化实践教学,通过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应用,改变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的课程、教材建设如同实践教学本身一样重要,成为显示新型高等教育特色的重要表现载体。

二是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建设成果的体现。经过多年发展,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基础课和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对高校实践技能体系的认识日趋一致。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学组织趋于合理,促进了相应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再是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践课程开设日益丰富;最后,相关的实践教学实验研究也日益丰富,促进了实践教学教材形式的多样性。

三是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因而应该是“质量工程”的重点任务。在实践教学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的情形下,一直是薄弱环节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自然也被重视。实践教学教材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三大重要因素”之一,即实践教学教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实践教学教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保证,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水平;实践教学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体现。

(二)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教材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高校和出版社编写出版了一批实践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教材。很多高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涵盖文理、各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春季教材征订目录中,在所列出的高校教材目录中,属于实训、实务类的教材有50多本。从已出版的实践教学教材看,已经涵盖了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财经、管理、机电、制造、土建、设计等10多个专业,形成了包括配套实训教材(与专业课配套)、专门实训教材、实务操作类实训教材、软件实训教材、实习实训指导教材、毕业设计指导教材等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不乏特色比较鲜明的教材:一是特别重视技能训练,能够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二是十分强调应用,注重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三是注意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简约性和可转化性,易于实践应用,强调训练过程,可操作性强。

(三)教材形式内容渐趋丰富

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出版,具有多元化、特色化、系列化的特点。目前,已经出版的实训教材有文字教材、软件教材,也有一些音像教材。同时逐步使教材使用与多媒体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应用的衔接更为紧密,使教材更便于应用,教材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综合因素也逐渐引起注意。一些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开始系列化,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企业管理应用、经济财务类等,初步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全的系列教材。文秘、旅游、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科类的培训教材,内容众多,与实际结合很紧,是当前最为系列化的实践教学教材。

二、高校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多年来,高等院校形成了一整套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体系,编写出版了大量的高校教材,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但实践教学的课程,很多高校还没有突出重视,有的还是空白。高职院校相对好一些,但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有待健全。例如师范院校组织学生见习、实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教材的,最多只是把专业课、教学法课的集中要点进行强调,就下去实习了。基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专用实践教学教材是没有的。其他如经济、法律、文秘、新闻、艺术类专业,一些必须的实习课程,也是临时组合,“随机应变”,缺乏相应的教材作教学纲本根据。理科、工科的实践教学,也是用一些理论课教材,抽取内容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尚未构架好。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实践教学要求和实施的时间不长,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二是实践教学研究不够深入,课程建设水平不高;三是出版“瓶颈”的制约。高等院校专业众多,当前出版重心主要在那些批量较大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而发行量较小的实践教学教材,由于利益驱动,难以引起重视。

(二)实践性特征不够鲜明

高校实践教学的课程,通过教材体现其特色。但现有的许多教材,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实践性不强,有的教材简直就是理论教材的翻版。现代高等教育以理论贴近实际,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使命,这就使得人才培养不能和过去一样,较多地采取经院式的闭门苦读,而应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获得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就业所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必须掌握和提高的。即使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专门从事开发设计的,也要顾及学生所在岗位的实际,让他们掌握以后专门从事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脱离实际、脱离实践的开发设计,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反映在教材上,更应突出其实践性。一般高校如此,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专门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更需要强调其实践性了。衡量实践教学教材的主要标准,一是看它的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主要应属于高等技能的范畴;二是看它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三是看它对技能、技术是如何综合的,综合性越强,水平越高;四是看它对创新性的体现。实践教学教材要体现一定的创新能力要求,是在专业理论基础上的创新。这方面需要加强,才能弥补实践教学教材特色的不足。

(三)教材内容落后,形式单一,缺乏系列性

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应现实需要的生产、技术、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使教学内容、形式适应教学目标要求,必须跟踪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将最新的技术、技能、工艺、流程、标准等引入到教学中来。但事实上实践教学教材很难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新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标准本身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反映到教材中又有一个过程,所以教材的变化赶不上生产、技术的变化,而且教材也应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这是实际存在的矛盾。由于矛盾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就使得教材内容相对地落后于形势发展,更新周期慢,有些甚至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从已经出版发行使用的教材来看,普遍的是满足于文字加图解的形式,按课程组织的教材比较多,软件操作教材、音像教材、网络教材非常少;模块化、组合型、层阶式的教材少;文科类、社科类的实践教学教材相对更为缺乏;一些毕业设计、实习等环节的教材也不多见。

三、高校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标准

实践教学教材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师生进行实践教学的依据,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教材必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各实践教学环节标准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标准也就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统一规定。就教学活动来说,所谓的标准也就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的目的、知识技能的广度深度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考核要求与方法的基本要求。大纲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编写实践教学教材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对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因此,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标准就成为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遵循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必须遵循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突出能力培养原则,即高校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必须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理论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即教材内容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理论的进一步升华作用;符合认知规律原则,即实践教学教材既要注重操作内容的科学性、适当性,又要在教学法方面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的规律;整体优化原则,即实践教学教材编写时不能孤立地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思考,而要从高校教育的特征整体去考虑,突出强调整体优化原则;形式多样性原则,即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可以编制成形式更为多样的主辅教材,而不再局限于文字教材一种形式。例如,既可以以文字教材为主,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电视等教材为辅,也可以编制以音像为主的实践教学教材,还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等辅助教学设备,编制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等。

(三)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事实证明,是否重视对它的组织和领导,教材建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首先,要统一认识,通过学习讨论,提高对实践教学及其教材建设意义的认识。其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都要建立专门的建材建设管理机构,实施对实践教学教材的统一领导。再是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讨,初步理清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明确专业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能力),编写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为下一步编写具有各类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还可积极组织教师研究和编写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讲义、教材,与出版社一起组织各种研讨会,多方争取出版机会;最后,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工作,为编写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教材提供平台。

(四)整合、优化课程建设模式 1.一般课程模式的内涵

课程模式有很多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设计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式,这些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有的被淘汰,有的被转化,一些新的模式也在不断酝酿发生中。一般而言,人们将传统的三段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和英国的NVQ模式以及宽基础活模块等,看成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课程开发模式的并存,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活跃与兴盛。先行的各种模式的优劣,也为后来者给出了选择和优化的条件。高校深化改革的结果,必将构建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模式。

2.整合优化后的课程建设模式

对上述多种模式的辨析,笔者认为,可以对它们进行整合,优化,形成新的课程建设模式,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服务,为教学服务。多元整合课程开发是在学习理论导向的基础上,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试图揭示各种模式优点,集各家所长,概括它们的共同规律,整合成一个最优化的课程模式。其操作构想是: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开设技术化的学科,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以及安排阶段化进程和实现学习者方向的个性化;在教学策略方面,实施能充分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和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等。这种“多元整合课程开发”能够综合多种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体系(甚至包括不同体系)和理念,因而超越了具体的课程开发实践可控制的范畴和框架。教学改革和课程研究是教材建设的基础,任何高水平的教材都是教学改革和课程研究的结果。高校实践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必须通过教学实验和改革进行探索,才能找到适当的模式和方法。

(五)加强合作,吸收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不是高校本身的事情,而是关系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的事情。课程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成果体现的教材建设也不应局限于某一门课程或某几门课程孤立地开展,而应系统性地开发系列化教材。笔者认为要出版系列化实践教学教材,单靠个别教师、甚至个别院校的单兵作战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实施集团化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是各类高校,特别是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学校,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到实践教学改革及自编讲义的工作中来,为教材建设的集体参与、系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统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发挥各高校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开展广泛的合作,编写优质精品实践教学教材;是广泛开展与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合作,吸收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中来,确保编写的教材既反映生产、技术、管理和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又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最后要全方位地开展与出版社的合作,以适应面广、数量大的公共课、技术基础课教材为支撑,补助实践教学教材的出版,实现合作双赢。通过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确保教材建设的持续、良性发展。这些要求是高校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的重要保证。总之,实践教学课程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在高校教学整体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要有能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然也包括贯穿到教材建设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必须在准确把握现状、敏锐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遵循规律,按照标准,优化模式,多方合作。只要按照高校实践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是可以构建起实践教学教材的有机体系,编写出符合高校实际的实践教学教材,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摘自:《当代教育论坛》)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

段远源

冯婉玲

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大学教材建设历来是主管部门和高校极为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高校组编、出版的教材逐年增加。1998年时累计出版教材8 000种,2003年时累计出版教材13 000种,2007年时累计出版教材18 000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提高教材出版质量,遴选了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仅“十五”期间,已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约千种;“十一五”期间,又有11642种选题列入国家级教材规划。总体上看,教材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步提高。近年来,国家和不少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围绕大学教材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助推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引领和支持作用。但怎样持续做好大学教材建设,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型大学是中国大学的排头兵、领头羊,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建设更应走在前列。围绕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建设,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关注并探讨。一是研究型大学教材应有哪些主要特点;二是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的逻辑主线应是什么;三是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与学校课程及教师队伍建设应如何协调。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并结合清华大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研究型大学及其教材应有的特点 1.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搞清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才能来讨论研究型大学教材应有的特点。究竟怎样的大学才能称之为研究型大学?这些年争论较多。成立于1900年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认为,所谓研究型大学,是指那些有突出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水平的大学。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科学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研究型大学在我国应当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社会进步推动机和政府决策思想库的作用,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决策、战略规划提供高水平咨询和政策建议”;“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综合前述关于研究型大学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到,研究型大学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平台与成果;二是以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先进创新文化的发源地。这些归纳基本描述了研究型大学应有的气质与功能。

2.研究型大学教材应有的特点

教材是体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甚至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教学方向、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合格的教材至少应有四个基本特点,即目的性、针对性、体系性和可自解性。其中,目的性是指教材的编写应有明确的目的,配合一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针对性是指教材应有明确的学习者层次定位和要求。体系性是指教材的知识体系,要能反映本学科专业主要的知识点和方法论。可自解性是指教材要适应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符合学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习者的认知规律,便于学习者自学。在知识社会更应如此。不难设想,如果一部教材缺少这些特点,则其将很难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喜爱。研究型大学是大学中的领先者,故其教材既应体现前述教材最为基本的四个特点,又应符合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内在要求,与研究型大学应有的社会功能相一致。同为大学教材,研究型大学教材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体系性和可自解性。因为研究型大学是大学的排头兵、领头羊,故其之教材还应有独创性、先进性和引领性。这“三性”体现在知识水平、教材传递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传播的方式上。在知识水平上,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为基础的知识,更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知识进展与科研成果,而且知识要体系化,不能支离破碎。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要通过适当的编写方式、语言技巧等,引导读者思考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在搞懂教材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去思考和探索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问题,甚至思考、探索尚未解决的本学科难题。翻阅国内外一些研究型大学的教材,我们即很容易产生这些感觉。在知识传播方式上,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应有一定的形式创新。在相当程度上,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如果在知识水平、传递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在知识传播的方式等三个方面具有独创性、先进性,则对于其他大学的教材建设、教育教学就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引领作用。因为学习先进、与时俱进,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秉性。不难想象,如果一家大学自称或被他人称之为研究型大学,但他的教师却编不出与学校科研及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具有独创性、先进性和引领性的教材,那么,这样的大学就很难说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了,这样的大学也就很难承担高水平科研、实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诱发先进的创新文化了。

3.研究型大学教材应有的形式创新

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应具有独创性、先进性和引领性。这既体现在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也体现在教材形式上。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仅仅是一纸本本,但在信息社会,大学教材就应有所不同了,既应包括纸质文字教材,还应有电子教材、网络教材、教学参考书、参考文献、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等。研究型大学应是这些新的教材形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首先应关注新一代读者学习方式、途径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学生和社会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已大大扩展。他们除了阅读纸质教材外,还会通过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等获取知识、探索学习。特别是,现在的大学在校生基本是“80后”、“90后”出生,他们更喜欢借助电子、网络途径和手段获取知识。要适应这些读者群,研究型大学就应开发、编写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形式的教材。其次,也应注意到,尽管“80后”、“90后”在校生更喜欢借助电子、网络途径等手段获取知识,但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形式创新还是应从纸质文字教材创新入手,因为纸质教材是电子、网络教材的“脚本”。如果纸质教材的知识体系陈旧,所用素材不精彩,陈述逻辑不严密,文字粗糙无语言魅力,那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的教材。这就如同要拍一部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如果脚本题材不诱人、剧情不精彩、编写质量不高,那就很难拍出观众赞誉的影视作品。而要编写出精品纸质教材,一是要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发现现有教材的优点和缺陷。二是要在前一步工作的基础上,勾画有新意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三是要提出有新意的编写大纲,包括各部分应反映的知识点,可使用的素材,甚至为编写教材而开展学科相关研究工作。四是要就编排体例、图文色彩等借鉴现有共识的国内外精品教材,并有所创新。进而再去收集素材、编写教材。编写出初稿,还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修改,编者和参与讨论者都满意了,这样的书稿才可以交给出版社编辑出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二、研究型大学教材应有的灵魂 1.引导和支持教师的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为基础,要以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课程教学中需要体现“研究型理念”,即教师要将教学定位在研究型教学上。而每个教师能否实施研究型教学,与他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使用的是一部知识陈旧、体系落后、缺少素材、只能照本宣科的教材,很难激发他研究型教学的意识和激情;即便他有这方面的意识,不适当的教材也会增加他实施研究型教学的难度,从而抑制他从事研究型教学的激情。因此,研究型大学教材的灵魂之一,就是相关教材要引导并支持教师从事研究型教学。客观地看,教材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教师的教学目标。一本教材要能引导教师从事研究型教学,在教材目标上,就应重视对学生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的知识表述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要能引导教师从事研究型教学,在知识表述方式上,就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互动启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在听讲中思考,在思考中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一本教材要能引导教师从事研究型教学,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就应明示教材的重点、难点、思路、方法,给出思考题与项目选练题目等。一本教材有了这些特点,就可能引导、支持、甚至迫使教师从事研究型教学。例如,清华大学有关教师编写的《代数与几何》教材,明确提出要“通过本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学习现代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实验》教材提出要“培养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仪器分析》教材提出要“重视分析基本方法原理,同时重视分析技术的实际应用”。《综合造型基础》教材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动手、动脑与动心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实践”。《室内设计程序》教材提出训练学生“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设计思维模式”。《混凝土结构》教材强调“建立工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论分析与工程概念相结合,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陶艺基础》教材强调“综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技术于一体”。这些教材都引导了任课教师向研究型教学方向努力;同时,教材的知识表述方式和内容安排也支持了教师的研究型教学。

2.引导学生乐于探索性学习

教师讲、学生学,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因此,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教学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中实现的,仅有教师的研究型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配合。在研究型大学,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多数是从第一堂课后阅读相关教材开始的,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教材也需要有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灵魂。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索性学习,配合教师的研究型教学,二者融为一体,就可能形成研究型大学独有的教学特点与水平。一种教材要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本教材(及相应课程)的教学目的与目标,明确告诉通过该教材(及课程),学生可以学到那些知识。有了这些,就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要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听课、自学能够基本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第三要通过适当的教材内容安排,明示教材的重点、难点、思路、思考题等,以及较强的可读性,去诱导学生去思考、探讨某些问题。第四要教给读者以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有能力去探索某些问题。第五要通过教材形式创新,诱发学生阅读教材的自觉性。不难想象,如果一本教材内容丰富、循序渐进、素材精彩、教给方法、形式多样、引人入胜,则其对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无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疑是一种享受。例如,清华大学有关老师编写的《高等代数学》教材,强调“基础与现代科学贯通,角度现代,基础深厚,由浅入深,清晰理解”。《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教材,以“保证基础、体系先进、联系实际、引导创新、分清层次、利于教学”为修订原则,紧扣教学基本要求;“立足基础,面向发展”,重新提炼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在讲清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尽量阐明电路产生的背景和构思方法;扩展部分,触类旁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设计教程》教材强调“系统合理、精选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创新”。《国际关系分析》教材强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要有科学性”。《体验英语写作》教材强调“快乐写作、学术写作”。《合同法》(第三版)教材强调“权利意识、责任观念、时代精神,艺术性,注重方法论”。这些教材都既引导了学生探索性学习,同时又教给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方法。

三、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与课程及队伍建设的关系

高质量的教材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甚至是由教师的教案整理而成的,甚至不少教案往往是某些教材最为原始的版本。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建设,就需要与课程建设及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就此而言,清华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其之相关实践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2007年,清华大学教师共编写教材2 436种,其中2003—2006年1 007种。承担国家级普通高教“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350项,部委“十一五”规划教材30项,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119项。自2001年以来,获市级以上各类优秀教材奖项(含教学成果奖、精品教材)262项。2001、2004、2008年三次全校评出优秀教材234种。总体上看,这些教材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清华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的主要经验。

1.教材建设要与课程建设同步进行

如前所述,高质量的教材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的教材都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要求编写的,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教材也是为学科发展服务的,在本学科发展的关键时刻,高水平的任课教师或教学团队都会对课程的知识体系及主要内容进行重大调整,同时及时将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融入到教学和教材之中,使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内容、教学理念、方法论等与时俱进。随着人类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人类所掌握的知识量的增加,大学的学科也会细分,甚至产生大量新的学科,这又会引发开设新课程、编写新教材的需要。因此,教材建设必须与课程同步进行。多年来,清华大学的教材建设一直与课程建设同步进行,学校通过相关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1986年开始进行一类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对这些课程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必须有能反映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的自编教材(或讲义);各类教材(文字、音像、电子等)配备合理、完备;有自编或选用设计范围较窄、水平较高的相关学科的参考书(或资料)。“十五”期间,在《“十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学校提出“以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为重点,构建研究型大学教学体系”;“结合课程建设及改革,加强教材建设,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2001年起,为配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部署,学校启动了“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即要开发能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应的教学媒体、网络学习与讨论资源。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评选办法”中明确规定,应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鼓励教师自主编写并出版高水平教材。“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材建设应继续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优秀教材建设、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更新教材内容、以各级规划教30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材建设促进教材编写队伍的形成,继续组织编写出版一批反映学校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学校上下联动,“十五”与“十一五”期间成为学校承担教材任务最重、产出最高的时期,承担各级各类规划教材建设项目693项。基于前述努力,目前我校有86门课程入选国家或北京市精品课程,几乎每门课程都有教师自编的教材,其中相当一批教材是市级以上精品教材或规划教材。一些教材编者在编写主体教材的同时,还出版了实验教材、习题指导、教师用书等辅助教材,完成了配套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和任课教师提供了立体化教与学平台,大大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为鼓励教师结合学科建设、科研进展、教育教学新要求,编写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学水平的教材,促进各学科教材建设及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同时形成一批在本学科领域内经典的、弥补国内外空白的教材,1988年以来,学校每3~4年进行一次校级优秀教材评选,目前已6次累计评出391项获奖教材。这些教材对国内同学科课程教材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2.要靠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教材

清华大学建材建设的实践表明,一种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锤炼,需要编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与持续完善,需要众多教材编者的执著努力与团队付出。清华大学不少院系有着良好的教材建设传统,在教材建设中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尽可能早的把他们纳入到编写队伍之中,使他们有机会在教材编写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通过老教师(老作者)的传、帮、带,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水平、高质量教材的编写者。通过教材的编写,这些中青年教师对课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所开设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十五”期间学校承担的400多个教材项目中,50岁以下教师担任主编的约占34%;清华大学2002、2003和2007年获准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中,50岁以下中青年编者达到56%。就此而言,清华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编写即是一个典例。学校电子学教研组始建于1956年,童诗白教授任首任主任,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至今已近五十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该教研组始终站在我国电子技术课程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的前沿,以其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出色的教材而享有盛誉。每当电子科学和电子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该教研组都会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及其教材进行重大调整,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引导和推动了我国高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和教材的创新与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前十年,该团队编写了数十本教材,《晶体管电路》和《晶体管脉冲数字电路》两套教材影响了数代人。童诗白及华成英教授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阎石教授主编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多次印刷,创国内同类教材发行量的最高纪录。目前这两套教材已分别出版到第四版和第五版,被全国百余所高校用作教材,同时成为这些学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教材是体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甚至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教学方向、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合格的教材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体系性、可自解性的特点。研究型大学是大学中的领先者,其教材既应体现教材最为基本的四个特点,又应与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功能相一致,还应有独创性、先进性和引领性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如果在知识水平、传递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在知识传播的方式三方面具有独创性、先进性,则其对于其他大学的教材建设、教育教学就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引领作用。研究型大学教材的独创性、先进性和引领性既体现在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也体现在教材形式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上。研究型大学应是新的教材形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戴风华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的合理化、人才培养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共有13所,为加强校际合作,提升办学竞争力等方面,并成立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又称“行知联盟”)。它们作为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教材建设与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一环,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时下也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的主要课题。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适用性不强

根据教育部第一轮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管理部门在选用教材时,一般都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省部级以上规划奖励重点教材”等教材。这些教材主要由重点大学知名专家学者编写,因此教材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很强,较为适合科研教学型大学使用,但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却不相适应,尤其缺乏对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1.2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在现代社会里,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新兴学科专业不断涌现。而教材从申报立项、到组织编写、再到出版发行,中间环节繁琐,导致上市周期长,往往刚出版的教材一投入使用,在内容上就显得相对滞后,一些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未能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特别是教材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满足宽口径专业设置的需要。

1.3 教材选择面过窄

高校在选用教材时,往往出现两难境地,一种是公共基础课教材过多过滥,同一门课程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教材,而新建本科院校又缺乏教材评价制度,最后导致高校在众多的教材中反而还不知如何选择。另一种是专业教材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交叉学科、新兴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品种更少,这也给高校在教材选用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1.4 制度建设不完善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选用程序与评价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够完善,在教材选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随意性大。在选用教材时,往往是课程教师说了算,而教研室和教学系部以及教材管理部门没有很好履行审核和监控职能。有的课程教师信息闭塞,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广泛筛选,只顾自己的喜好来选用教材,导致一些低水平的自编教材、“职称教材”、“人情教材”被选用,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1.5 电子教材数量少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高校教师对电子教材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目前,纸质教材所占比例较大,电子教材数量较少,存在着“有路没有车的问题”。即使在少量的电子教材中,存在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现象,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均较低。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2.1 提高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完善教材体系建设

针对现有教材适用性和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可通过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联合的形式,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等类似组织的作用,不仅仅动员学校内部的力量,而且也应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应用型教材的编写,以增强教材的实效性,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教材应增加对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内容,注重反映社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体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反映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同时,加大对交叉学科、新兴专业的专业课教材编写力度。

2.2 规范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申报与审批程序

加强选用管理,规范教材选用程序,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的现象,确保选用教材的先进性和适教性。一是从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为所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正确处理好选用优秀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二是严格选用程序,在选用教材时,主讲教师要填写《教材选用申请表》报教研室审议,经教学主任批准后,填写《教材选用汇总表》交教务处审核。在选用教材时要广泛地进行调研,对不同版本教材仔细分析、研究,与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相适应,确保高质量的教材走进课堂。

2.3 开展优秀教材评选,完善教材评价制度

为鼓励广大教师编写优秀教材,宣传优秀教材成果,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政策环境,高校应建立教材评优、奖优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教材评优、奖优工作,在教材的写作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明确优秀教材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起有利于优秀教材不断推陈出新的政策导向。教材质量评价是对使用教材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以促进教材使用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要从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水平、教材的印刷装订质量、教材价格等方面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材评价制度。

2.4 加强教材样书库建设

为了更好选用和使用教材,教务处应另立专室,将出版部门新近出版的教材、学校每学期使用过的教材以及优秀教材的样本尽可能收集起来,同时积极联系一些重点出版社来校进行教材展示并赠送样书,建立教材样本展示室,供广大教师随时阅览,使他们不仅能看到教材的目录,还能了解到教材的内容与质量。这有利于教师通过比较从而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减少教材选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进教材选用质量的提升。

2.5 搭建信息网络平台

在教材管理工作中,应该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全方位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如新华书店《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高校图书代办站的《高校教材图书征订目录》、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理工(文科)教材目录》以及其他大学出版社的书目(包括电子书目),利用校34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园网资源将信息及时发布在网上,供教师及时查阅。教务处要精心设计《教材质量调查问卷表》,直接发放给教师与学生或通过网络平台征求师生对使用的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对使用的教材进行质量跟踪调查。

2.6 完善数据库建设

为规范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应建立教材数据库并不断加以完善。高校教材管理应对学校开设专业、课程名称、教材订购清单、预订、到书、库存、出版社名称、出版书目以及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使用率、优秀教材使用率、外文原版教材使用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统计分析,并在每学期及时加以更新。通过建立完善数据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务管理软件,使教材选用、订购、供应工作等得以统一协调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材建设与管理。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规范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了解本学院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逐步完善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摘自:《池州学院学报》)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实验实践教学篇

改革毕业考试模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李能娟

黄续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医师资格考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施的行业准入考试,是检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试评估方法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学生多病人少,实践机会匾乏,上述弊病日趋突出,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滑坡。针对目前的现状,如何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为此,我们新建OSCE多站式考试中心,改革现有的临床医学生毕业考试模式,使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全方位、多层面的训练、考核、质量监控。

一、现状及改革毕业考试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临床各专业技能与临床思辨能力的重要手段,考生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后方有资格参加医学综合笔试。我国的执业医师技能考试自2001年开始实施“三站”式考试方法,由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临床类的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三站的考试内容为,第一站: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考试方法主要采用笔试,分值为35分;第二站:体格检查、基本操作技能和医德医风,考试方法主要采用操作及操作时和操作后的相关问题的回答,分值为38分;第三站:心肺听诊、X线片和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采用多媒体考试方式,分值为27分。三站总分100分,60分及格。根据往年的考试资料分析,考生的第二站失分较多,主要是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医学生早期进入临床医生角色,将理论知识转变为技能,并主张新世纪医生应具备“学术性、职业性、证明事业心和开拓能力”三张通行证。为此,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各国高等医学毕业生均必须具备: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及基本素质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统一,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质的实用型高级人才。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为全球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明确的方案与国际标准,还提供了与时代和国际接轨的方向。在20年前,美国已应用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培训。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全面实施,日本在2001年最新确定的医学课程模式—“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尤其是缩减一般教育课程,提前进入医36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学专业基础与临床综合教学,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并将临床技能教学形式分为:诊疗见习型、模拟诊疗型与诊疗参与型三种临床实际存在的综合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临床现场考核、临床模拟病人多站考核等,有效地进行强化临床实习最低限的基本技能实训。而相对我国医学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试评估方法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学生多病人少,实践机会匾乏,上述弊病日趋突出,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滑坡。针对目前的现状,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向,改革毕业考试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二、毕业考试模式改革探索

目前多种医学学科都在应用OSCE作为评价临床能力的方法。我们的探索是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分析能力与认知领域考试的结合,实行模拟临床医学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方式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严把毕业实习关,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1.综合理论笔试主要是医学生认知领域的评价,测试学生理论方面的能力。试题以国家题库(2002年我校引进教育部高教司、卫生部科教司委托北大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组编的《临床医学国家题库》)抽出,以临床各方面的能力为目标,以临床中急诊、门诊、住院不同的情景为基点,以学生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测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综合对学生评价。经过各教研组专家充分研讨,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疾病谱变化,确定综合理论考试学科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传染科、精神科等测试科目,考试时间2小时。真正实施了考教分离,较全面地评价教、学的质量。此项综合理论笔试占学科考试成绩50%。

2.实践操作考试即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一种考试方法,其考查重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应包含2个方面,一方面是临床操作能力,也就是主要通过肢体操作来完成,有具体的完成对象,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水平,包括学生书写常规医疗文书、参加手术及各类医疗操作等;另一方面是临床思维判断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上下级医师协作与交流能力,主要依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来完成,是实践能力的深层表象,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临床病历、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此项占学科考试成绩50%。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病史采集(测试项目巧项)、病例分析(测试病种30项)、体格检查(测试项目20项)、基本操作技能(20项)、辅助检查诊断(心电图10项,X线片20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20项)。考试方法: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设计实施是要求每个学生要经过160分钟(2小时40分钟)的考试。在这160分钟内,要轮转10个不同的考站,每个考站的时间都是10一20分钟。考试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标准化病人考站10一20分钟;第二部分为短站(技能操作)考试10分钟;第三部分为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10分钟。初步确定我学院OSCE考站设置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SP考站,用时90分钟,包括五个使用SP的考站,第二个环节为非SP考站,用时70分钟,具体设站及分布如下表:

表1:多站式考试考站相关内容分布表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三、讨论

通过对毕业生考试改革,我们体会是:

1.传统考试方法考试内容随意性大,衡量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局限和明显存在对考生能力测试的不全面性和评价方法主观性的问题,M.R.Harden于1975年首次提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ealExamination简称OSCE),OSCE减少评估者数量,由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简称Sp)作为评估者,使评分的客观性大大增强。OSCE方法,避免了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主观性,增加了考试内容,评价遍及教育目标分类学所包括的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三个领域,充分发挥了考试功能。建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站oScE(l0站式考试站),对考核临床综合能力(医学生毕业前必须达到的重要标准),有助于进行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毕业考试,必须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衔接,加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加强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培养:病例分析考察的是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应结合临床,定期举行不同形式的病例分析讨论和临床系列讲座,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时,应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衔接衔接,要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衔接的内容和要求,与教材有机结合。以规范操为目标,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3.重视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的教学:我国现行择业考试,用人单位看到的都是学生前几年的理论课成绩而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无所知,学生也普遍认为,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考评成绩对毕业、择业已无大碍,部分学生不重视临床见习、实习,再加上考研影响,见习、实习时间不能保证。有些医学院校甚至放弃临床实习,一味追求“考研率”误导学生。严重影响了临床后期教学质量。考试是检验教学工作好坏及学生质量高低的主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而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校生存的基础,我们通过改革毕业考试模式,为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进行了教学改革与研究。两年来我们的考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医学教育质量、临床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受到省内40多家综合性三级医院的肯定。但医学教育的改革路程还很长,任务仍很艰巨。我们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积极努力,在进行相应制度创新的同时,把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来,才能使课程考试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执业医师考试对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袁斓,范昕建,王德蒇

成都中医药大学 执业医师考试简介

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使我国执业医师考试开始走向法制化的轨道。8年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不仅对规范医师准入制度,提高医师队伍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

作为培养医师摇篮的医学院校,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使其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到医师队伍。这对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执业医师考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上,要抓住学生能力培养的主线,重点培养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教学计划安排要淡化学科体系,突出专业岗位群,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加重实践课;在教学模式设计上,改革传统的学科中心论,转向能力为中心,宽口径培养。在课程体系架构上,按照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知识模块。整合、重组、优化、教学内容,深度适当,突出宽度和实用度,打破学科体系,注意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的融合,各专业课之间的沟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学业评价考核方式,实行综合性命题,封闭式考试、无纸化成绩管理,提高学生执业考试的应考能力。

2.2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

医师的资格考试包括两大考试内容:一是综合理论笔试;二是操作技能考试。而后者考试合格者,才能参加综合笔试,这充分说明了医师操作技能考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通过专家研究,认为医生的临床能力包括收集病史、体格检查、运用诊断性辅助检查、临床诊断作出医疗决策、执行医疗决策、继续治疗护理、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职业态度等九个方面的能力考核。1985年我国卫生部针对实习医生临床能力考核范围进行了分类和限定,列出了八项临床技能评价。上述对医师的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可作为我们制定临床技能考试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要求。中医药院校教育要改革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内容与方式,考核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操作考核、教学实习的操作考核;社区实习时,要结合临床、结合病人依照卫生部提出技能考核范围,对学生进行全面地考核考查。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在毕业实习之前集中训练1-2周,直到操作考核合格后,再下基地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结束时,除了实行毕业综合理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论考试外,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操作技能考试,把两项成绩权衡后,作为毕业成绩。

2.3 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健康标准和医学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即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社区服务的领导者、善于管理的管理者。这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吻合。执业医师考试通过口试、技能操作、计算机考试等形式,测试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临床综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

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不断更新医学教育理念,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医德高尚、医患关系和谐的医生。例如,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是基本操作,要求考生规范操作一些常用的、具有辅助诊断意义或治疗作用的穿刺、插管、急救措施等,按照步骤和规范程度由考官现场评分。如果平时没有动手机会,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么就根本无法通过考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大力提高学生运用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和高尚的医德,彻底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

2.4 改革临床教学

执业医师考试不是选拔考试,也不同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科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的重点是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基本技能、人际交流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其试题的侧重点是与临床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的测试。例如,综合笔试试题中常常在题干中给出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让考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将可能的疾病逐一排除,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等。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改革临床教学方式,设置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通过观看手术实况转播、客观结构化病人多站考核、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急诊病人的接诊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处理等,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使临床学习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5 改革课程体系

医师资格考试是多维度、多视角的考试。例如,不同临床情景包括门诊(初诊、复诊)、急诊、病房、社区;不同系统、不同器官的疾病、疾病的各个方面;病人的症状、体征;各症状、体征所对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同人群等。要求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按照临床思维收集信息,作出正确的诊断,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并能指导预防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水平的考试。

而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复现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存在互相脱节等现象。学科考试往往只测试书本、教材、讲义中所讲的内容,多为记忆的内容,只要背下来就能得高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明显影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势必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高分低能。另外,不同学校的教学重点不同,再加上受到教学条件和课时数等教学安排的限制,导致教学内容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有些出入。因此,应40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该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教学,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所有内容,以便适应执业医师的考试体系,真正培养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因此,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实行综合型课程体系,淡化学科界限,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围绕临床问题综合组织相关学科教学,加强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相联系,精简课程,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直接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接触社区,了解疾病的流行、控制与预防。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床边教学法结合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 在消化内科实习阶段的实践探讨

张烁,吕宾,孟立娜,覃雨果,徐毅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走向临床的重要一步,实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水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基于拟真情景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消化内科的实习带教中尝试PBL教学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2级五年制学生40名,按入科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20人和对照组20人。实验组采用床边教学结合PBL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消化系统相关疾病。

2.研究方法。实验组将新住院患者的诊疗、日常查房、参与诊疗方案更改、疑难病例讨论等重要临床工作作为床边教学结合PBL的载体。

(1)选择典型病例:如以呕血黑便为线索确立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炎、胃癌的上消化道出血模块,学生到病床旁边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教学:教师提出初步的引导问题,学生对照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现有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建立假设并论证假设,做出初步诊断并提出相应的诊治措施。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3)自我学习:某一症状出现常涉及多种疾病,让其利用图书、网络,查询相关资料,明确各相关疾病的特点,允许学生之间交换资料,收集各种信息。

(4)归纳: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进行系统学习,查阅最新的诊治进展,归纳出本人对该病例的认识。

(5)教师总结:由教师做出示范,突出重点,指出学生不足之处,再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对照组按传统实习方法,日常查房,跟随上级医生诊疗方案更改,记录病程,定期参加科室授课等方式,教授学生消化专科知识。

3.教学效果评估。分为客观成绩测试和主观自我评估。

(1)客观测试:学生出科时进行理论测试和综合能力考核,理论测试包括本学科所涵盖疾病,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病例分析题。综合能力考核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程记录书写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医疗操作等临床综合能力等。

(2)自我评估:对床边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形式,从学生自身能力及学习模式两方面共十二点进行该教学方式的评价。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二、结果

1.客观测试。结果如表1、2所示。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表1 教学效果评估(分)

表2 出科理论考试题型分析(分)

2.自我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组学生对床边教学结合PBL模式的评价

三、讨论

床边教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于临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床边教学结合PBL模式可以使广大学生能尽早地从学生式的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能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临床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由于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症状类似,一些症状,如恶心,又常常是很多其他系统的最初表现或最常见表现。学生打开教材似懂非懂,合上教材印象不深,加上学生缺乏临床经验,对重点和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以至在临床工作中常出现错误。如肠道疾病症状相似,均有腹痛、大便习性改变等临床表现,有时容易记混,不好区分。为了不使实习生成为消化科的过客,我们选择典型病例,如以慢性腹痛腹泻为线索确立炎症性肠病、肠结核、肠梗阻和肠癌的肠病模块,结合实际临床病例,以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分组收集资料,对各个疾病进行对比,在讨论分析中打破学科限制,对解剖学、生理学、44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回炉,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带教老师在总结时以强调特点,强化概念,增强记忆,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和修正。如对这几种肠道疾病的好发部位进行对比,虽然这几种疾病均发生于肠道,但发病特点不同。以问题为线索,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掌握各个疾病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加深了理解,记而不忘。在归纳总结时,为了促使实习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以再次使用PBL模式,以“疑”引趣。难而生疑,疑而生奇,好奇心会变成学生释疑的动力。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最易出现错误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做出判断。如可以提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的溃疡”,让学生讨论和判断,让学生去收集球后溃疡的病例、X线表现和内镜资料,使学生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概念,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切身感知患者的痛苦,加深记忆。通过讨论,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概念,明辨容易混淆的概念,这样可使学生加深理解,铭记不忘。

我们运用床边教学结合PBL模式带教打破了临床实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教授查房、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以“解惑”为线索,进行新时期的“传道、授业”。我们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其特点是打破内外科、基础临床学科界限,围绕问题解决临床问题,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及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符合当今医学教学改革的潮流。通过客观考核表明尽管其对提高基础理论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并无明显优势,但在提高实习学生临床综合素质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增强了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这证明该教学法在消化专科的临床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实施过程中留给学生探索性思考、参与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床边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扣课堂内容重点选择典型病例;(2)整合课程间的联系,优化知识结构,要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重点处理让实习医生独立书写病历,培养他们采集病史、查体,阅读相关化验结果以及分析病情和做出诊断的能力;(4)各项临床操作要严格规范化,特别是有创操作,带教老师要放手不放眼,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及医疗纠纷;(5)注重循证医学,学会辩证思维,综合判断对同一患者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6)教师发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提供学习材料及信息检索方法。在讨论中既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驾驭局面,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及时纠偏。我们的实践表明,床边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师,提高了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基本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的病人时,学会如何进行临床思维,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熟悉处理及治疗程序。同时,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临床能力,提高了交流与沟通能力,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重视床边教学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王锁彬

贾建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床边教学(bedside teaching)就是在实际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教学。自现代医学建立以来一直是世界各个国家医学院对实习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实行的重要教学方法,对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起了关键作用。然而,在新的世纪,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技术用于临床教学;另一方面,患者对医疗的要求提高,对实习生在自己身上学习诊断和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越来越多的临床教师和实习生不再重视床边教学,这已经成为目前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导致床边教学减少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床边教学的一些建议。床边教学的重要性

“病人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经典名言一直被临床医学家推崇。临床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除了需要很多的理论知识外,涉及多种临床技能,如医患沟通技巧,获得准确病史的能力,熟练的体格检查,敏捷的临床思维能力,专注的职业精神等等。要想在实习医生阶段学到良好的基本功,单靠课堂讲授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深入病房,亲自诊治患者,观察和学习临床教师的行为和操作技巧,才能为毕业后很快进入住院医师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沟通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有助于获取完整可靠的病史、全面准确的体征,从而有利于得出正确的诊断,减轻患者的焦虑,增加患者对诊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满意程度。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以下交流能力:①与患者及家属自然地进行交流;②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③了解患者的需要和想法;④简洁明了地向患者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预后;⑤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这些技巧体现了医疗过程中的人文因素的重要性,临床教师在这些方面对实习生的教育更多的是示范或榜样的作用,实习医生只有通过床边教学不断观察、模仿和实践才能获得医患交流的技巧。床边教学减少的原因 2.1 教师方面的原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用于教学,在方便医学课程教学的同时,许多临床教师过分依赖先进的技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而缺乏对用于教学的患者的选择、从询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治疗措施决定多方面的准备,常常是脱离实际病人的“教室教学”。

临床基本功缺乏也是教师不重视床边教学的一个原因。一些临床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自身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临床轮转,缺乏床边临诊基本功,问诊、体格检查不熟练、不准确、不系统,如内科医师不会心肺叩诊和听诊、神经科医师不会查角膜反射、普通外科医师不会进行甲状腺检查等,因此常常不能获得准确的主诉、可靠全面的病史和正确的体征,不能根据症状体征提供的46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

(三)线索选取恰当的辅助检查。缺乏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而是过分依赖辅助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目前,我国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担负着越来越多的任务,繁重的临床诊疗工作、科研任务、论文撰写以及其他许多行政性事务等,使他们没有精力投入床边教学。由于床边教学需要尽全力去进行,相对其他工作而言,床边教学搞得好得到的回报就较少,使一些临床教师缺乏积极性,不愿意从事临床教学。

2.2 实习生方面的原因

实习的过程就是把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用于具体的病人,是迈向临床医师的必经之路。一些实习生没有充分认识床边教学的重要性,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用于临床,传统的床边诊疗技巧逐渐失去价值,医生只需开出检查申请单和看检查报告,然后处方药物即可,因而不重视临床实习。一些实习生在实习阶段仍然以看书为主,不深入病房,不接触患者,即使在病房,也像见习生一样,不亲自去问诊、查体、书写病历、抢救患者,缺乏主动性。另一些实习生则忙于外语学习、研究生复习考试、求职找工作,不把精力放在实习中。许多实习生还存在顾虑,害怕床边学习过程中出差错,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引起患者的不满意和不信任。

2.3 患者方面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一些患者不愿接受甚至公开拒绝实习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操作,动辄要求主治医师或更高级别的医师亲自为其诊治。个别临床教师和实习生在床边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关怀,使患者认为自己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标本”,因此不配合教学。加强床边教学的措施建议

临床医学院教学机构和教研室必须强调床边教学的重要性,组织中青年临床教师床边教学技巧的培训、示范、比赛。床边教学与课堂大课教学同样重要,对于致力于床边教学且成绩优异,受到实习医生欢迎的教师,应当给予奖励。提高临床教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基本功,对于低年资住院医师应指定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负责,严格进行基本功和正确的临床思维的训练。临床教师必须热爱教学,有教学意识,在临床工作中随时开展教学。

树立医、教、研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思想。对于指定从事教学的临床医师,带教期间应减少其他工作的负担,使其有足够的精力用于临床教学。临床带教教师必须对每个实习生认真负责,从日常的临床病人诊断治疗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训练培养。对实习生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多鼓励他们,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其错误。临床教师在医患沟通、接诊、查体、作出治疗决定、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实习生做好榜样作用。良好的职业着装,得体的交流语言,尊重患者及其家属,在床边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性医疗措施,同时保护实习医生和下级医师的自尊性,绝不在患者或其他医生面前提出令他们难堪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则应当在实习中期和实习结束时组织实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包括床边诊疗过程中的着装、语言、对患者的态度、交流技巧、问诊和查体基本功、辅助检查结果分析、临床诊断思路等方面内容。

实习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应按照临床医院的具体要求,自觉地、积极地深入临床,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管理2-3位患者。将自己看作是一级医师,从接诊、询问病史、查体、病历书写、下达医嘱或开出处方、向患者解释和交待病情等方面亲自实践。观察和学习各级临床教师的职业素养、行为举止,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运用于医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教育实习生使其懂得如

教材建设篇·实验实践教学篇

果不重视临床实习,不亲自诊治患者,不积极投入床边教学中,就不能获得临床技能,毕业进入科室后,不能很快从医学生转变为临床医师,给自身的职业发展造成障碍。针对考研和找工作影响实习,则应该合理规划,安排好时间。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使患者乐于配合床边教学。患者不是实验室的“标本”,不仅仅是为实习生教学提供帮助,而且是床边教学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患者需要交流,临床教师在带领实习生或教学团队接触患者前,应征求患者的同意,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尊重患者,让患者感受到你的和蔼、亲善,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床边教学的过程中来,这样才能有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临床教师、实习生和患者及家属均从中获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方面。语言方面包括交谈时采用患者感到舒适的语调、语速,对自身、患者和实习生合适的介绍,当患者对疾病表现出如恐惧、焦虑、悲伤等情感反应时表现出同情和鼓励,允许患者或家属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等;非语言方面如合理安排实习医师的站位,仔细倾听患者的述说,关注的眼神,恰当的触摸,当教学过程中患者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如改变躺卧姿势、帮助排便等。对涉及患者隐私的问题如吸毒、精神疾病、性相关问题,容易造成患者窘迫;对于预后不良疾病的讨论容易引起患者恐惧、紧张,应当避免在患者床边提及。只有使患者感受到我们在关心他,为他考虑,为他着想,使他认同实习生是对他的最初级的医疗照顾者,才能使患者配合床边教学,同时对临床诊疗表现出良好的反应。

床边教学不是过时的教学手段,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重要手段。知识的学习依赖于与知识相关的情景,运用视觉感受来自真实患者的特殊面容、外形,运用嗅觉来感受某些疾病的特殊气味,运用听觉感知特殊的心音、血管杂音等,将这些体征与具体的患者联系起来印象深刻。即使运用高科技手段模拟疾病的体征,或将患者的真实体征制作成多媒体等教学资料,仍然难以替代亲自接触和检查实际患者获得的经验,同样也学不到同患者交流需要的各种人文技巧,更不能获得与患者交流的乐趣。重视床边教学,医学教学从病人开始,在病人中继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合格医学毕业生。

第四篇: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基层干部仍习惯于陈俗老套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有些保守,行动有些迟缓。部分干部精神不振,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特别是贫困乡村的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缺乏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更谈不上治穷致富的发展思路,以致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

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与群众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当前,广大基层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保护,特别希望基层干部给指出致富路子。但有些基层干部能力不强,引导不利,服务不够,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群众想的盼的实现不了,急切的致富愿望变成失望,当干部再要求农民为集体做贡献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稍有差错,群众就会抓住不放,甚至激化干群矛盾。

三、依法行政的能力弱,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现在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已由过去的指挥者变成了指导者和服务者,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还必须依法行政。但有些基层干部不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仍然采取行政命令等传统方式,极易引起群众反感,甚至激化矛盾,换来农民强硬的回应,使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愈加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更新不及时,使基层干部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村一级干部在从事农村工作前,大都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加上受农村传统、地域环境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乡镇一级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往往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之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强,以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二、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难度大,造成一些基层干部心理失衡。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基层干部的待遇方面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在政治上,村干部提拔交流较少,绝大多数人工作一辈子,也成不了国家干部;在经济上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财力有限,能够按时发放报酬就不错,其他待遇一概没有。在生活上,村干部存在婚姻、子女上学就业、照顾老人等困难;乡镇、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把基层干部推入了“两难”境地。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些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区、乡财政困难无法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筹措难,乡镇财源有限,又不能由农民负担。而有关政策法规中又缺乏解决这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规定。这样,就把基层干部推向了两难境地,造成了农村

工作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增加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阻力。

金口大队南颜武工作组邢双德2010年9月14日

第五篇:当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责任感不强,工作不在状态。主要表现为:办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依法行政,官本位意识过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懒于思考、懒于调查、懒于干事,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二是执行力不强,工作不能落实。主要表现为:不敢动真碰硬,处事圆滑,好人主义;甘于平庸,工作满足于一般化,创先争优意识不强;执行打折扣,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执行办法不多,习惯于“老套路”,凭经验办事,方法简单甚至粗暴。

三是学习抓得不紧,工作毫无章法。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忙于消遣娱乐、交际应酬,静不下心、沉不住气、坐不下来、学不进去;学风不正,满足于拿本本、拿文凭,学习上缺乏恒心和韧劲,不注重能力储备,工作上抓不到要领,抓不到关键。

四是服务意识谈薄,工作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有意提高自己手中的权力,滥用职权,通过暗示或其它途径向服务对象索贿受贿,不给好处不办事;对办事群众感情冷谟,对基层的困难不体谅,对基层的情况不了解,态度生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工作效率低下,可以一次性告知的事项却偏要人家慢慢去摸索,让群众来回跑;有的项目审批件一压就是十天半月,慢慢拖、慢慢审、慢慢批,甚至把项目审跑。

五是机关纪律松驰,工作作风涣散。主要表现在:有的机关 1

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利用办公电脑玩游戏、炒股、上网购物,甚至在上班时间参与赌博;有的工作时间不在岗,从事第二职业甚至从事企业经营、入股办企业;少数党员干部借生日宴、庆功宴、子女升学宴等大操大办,有的甚至借机敛财,影响恶劣;少数党员干部生活作风腐化,找情人、包二奶造成不良影响。

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不力的原因,有个人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有制度设计不科学的原因,有选拔运用干部失真的原因,也有近几年来,物价猛涨而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未涨,收入相对下降,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等等。

建议:

1、正确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根据物价上涨指数,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使该拿到手的补助能拿到,以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解除后顾之忧。

2、对基层干部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分,使基层干部政治上有想头,待遇上有盼头。

3、加大干部岗位交流力度,以改变岗位疲劳感和厌倦感。

4、加大干部学习培训力度,注重干部品行、形象教育。

5、作风建设整顿要创新方法,一改过去单纯说教的办法,制定科学的制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让作风好的干部不吃亏。2

下载当前基层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基层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田文光 拙笔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史。任何社会管理都具有时代性,能否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当前师德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教育改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马关县古林箐乡中心学校为例。作为人......

    当前岗位练兵存在的问题和几点思考范文

    当前岗位练兵存在的问题和几点思考近年来,泉州支队岗位大练兵开展得有声有色,总体来看情况不错,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重视程度不够,奖惩规定制定......

    关于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作者:钱国良 时间:2016-05-13 14:54 手机看新闻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领导干部作为国家和社会各领域的管理者,政德状况直......

    当前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范文)

    当前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市委组织部: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承担党的组织工作任务的组织部门,肩负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责,将......

    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1(模版)

    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发布时间: 2006-1-20 去年以来,武胜县委高度重视村级党组织建设,探索实践了“一推一述一直选”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实施“五百工程”,建立......

    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5篇范文

    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觉得该如何解决? 答:1.农村留住人方式方法不多,导致农村成了老弱妇孺滞留地,农村发展原动力不足,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由于我国产业结......

    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39范文网)当前,加强党支部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院在院党组领导下,机关党支部建设的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