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耐心细致疏导,成功化解邻里纠纷
耐心细致疏导,成功化解邻里纠纷
近日,上坪寨乡综治办依法并合情合理成功化解了一起矛盾纠纷。
2015年4月28日,上坪寨乡综治办门口响起了一阵焦急的说话声:“同志,麻烦你们帮我调解一起纠纷,现在我急着修房子,纠纷处理不好我的房子就修不成了!”只见一名年约三十岁左右的男青年站在办公室门口急切地说道,工作人员赶紧让男青年坐下,递上一杯水,询问这名男青年来访事由。
原来,青年姓陈,因家中住房太窄,想在父母留给自己的老屋基上重新修建一处房屋,可就在陈某外出务工返乡准备建房时,才发现邻居老人吴某在自家房檐和陈某的屋基中间搭建了一个临时厨房,陈某多次找到吴姓老人商议拆除临时厨房,老人死活不同意拆除。如今,建房用的材料都已拉到老屋基上备用,只是苦于不能开工建房,情急之下,只得找到上坪寨乡综治办帮助调解。
考虑到陈某情况较为紧迫,工作人员立即将此情况汇报给了乡政法委书记。当日下午,乡政法委书记带领两名工作人员来到吴姓老人家中了解情况。据了解,老人不愿意拆除临时厨房是因为自己和老伴年事已高,子女都不在身边,拆掉厨房太麻烦,因此死活不同意拆除临时厨房。
在对纠纷原因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后,工作人员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对老人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疏导工作,指出老屋基是陈某合法财产,搭建临时厨房的行为侵害了陈某的合法权益,这是违法行为,是要依法给予强制拆除的。经过近一下午耐心疏导工作,老人终于意识到了在这件事情上的错误,愿意拆掉临时厨房。同时,陈某表示,愿意帮助老人拆掉临时厨房和搬运厨房的物品。
至此,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在协议书签订后,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一场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圆满的处理,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撰稿: 曹政慧
第二篇:耐心细致化解群体性事件
耐心细致化解群体性事件
【简要案情】
2011年7月18日,在江东街道西陈村,村民陈某(24岁)与同居女友傅某某(23岁),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了争吵,傅某某在心情极度失落和悲伤的情况下,于事发当晚到陈某家五楼楼顶跳楼死亡,家属闻讯后报警,江东派出所及时出警,经调查后结论系自杀身亡。可是死者家属面对亲人的去世,怎么也不能接受,始终认为是陈某逼死人命。7月20日,男方家中聚集了近百名死者的亲属和村民(女方农村下傅村民),要求公安机关严惩“凶手”,如果不及时控制局势、安抚死者亲属,极有可能造成重大后果。
【调解经过】
江东街道党委、办事处闻讯后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处理此事,同时要求江东街道调委会及时介入调解纠纷。江东街道调委会接到任务后,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处理不好会使矛盾激化。立即与江东派出所民警到西陈村男方家中控制局势,通过做大量的群众走访、稳定死者家属情绪等工作,同时由派出所民警向死者家属解释案件调查的情况,使死者家属的情绪得到了控制,并同意在江东街道调委会主持下接受调解。
调解过程中双方开始的时候差距很大,女方父母认为自己女儿的死亡是由于男方的过错造成的,要求男方负全部赔偿责任。但男方认为主要原因女方的死亡与他们之间的争吵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还有女方家庭的压力原因,因为陈某与傅某某虽然已经同居半年多,但是女方父亲一直反对傅某某与陈某在一起,并以断绝父女关系为要挟要求他们分开,但是傅某某没听从,并从2010年底就到陈某家与其同居,导致其与父亲关系恶劣。而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年轻不懂事,陈某与傅某某也经常为小事争吵,此次傅某某一时想不开发生了悲剧,陈某也很悲痛,对于傅某某的死亡他们愿意承担部分责任,但是他们认为主要责任不在于男方。为此,为了预防发生群体性事件,调解人员在稳定死者家属的情况下,对男方家人不厌其烦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一直能在街道调解室协商解决此纠纷,不再去男方家里闹事。同时,调解人员积极做男方家庭的工作,劝他们多理解女方的丧女之痛,尽量多给予女方家庭补偿。经过多次反复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终于使双方的差距一点点拉近,并最终达成了一致。
【调解结果】
双方在江东街道调委会的主持下,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由男方一次性赔偿(补偿)死者家属伍拾壹万元整。同时,因为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结婚(双方既没有办理过结婚登记,也没有按照农村习俗订婚、结婚过),所以由女方家属负责在安排后事,如需协助时男方应提供方便(法律道德范围内)。协议签订后,男方在江东司法所当场付清了赔偿款,女方的后事也得到了妥当处置。【调解点评】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家庭纠纷造成的一起自杀事件。案件中,同居双方不能够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死者仅因为几句争吵而放弃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虽然女方的死与双方之间的争吵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且有公安部门权威调查。但是,作为女方的家长痛失爱女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首先把女方亲属的情绪安抚下来,并耐心细致做工作,不仅对死者家属在法律方面给予解答和疏导,而且在情理方面更多的做男方的工作,使他们能一直在调解桌上,不致于引发群体性事件,经过反复多次的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一起群体性事件得以及时化解。
第三篇:耐心化解邻里纠纷握手言和感谢司法所
耐心化解邻里纠纷握手言和感谢司法所
2010年11月24日,两家势不两立的邻里来到我镇司法所申请调解。我镇司法所立即安排他们入座并端上热茶。然后开始认真细致地调查,并根据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做好记录。
我们了解到纠纷的原由竟是一棵小树苗。当人事中的一人唐伟(化名)在砍自家树的时候打折了邻居家肖玉(化名)的一棵小树苗。肖玉叫唐伟把树种好,这过程中由于言语上的激动和不理智造成了双方当事人打起架来。最后在村委的劝解和调解下双方当事人都相互赔礼道歉,至于因打架而产生的医疗费也因为不多也就没有赔偿。但过了20天后,肖玉的家人因为肖玉被打后造成了腰部有些疼痛又找到唐伟要求其赔付医疗费。唐伟不同意,因此双方又发生纠纷,致而发生了群架。所幸派出所和村委干部即时赶到而未造成重大严重后果。
了解纠纷原委后,我所所长讲到:“现在是和谐是社会,人人都在讲创建平安社会,而你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家,却因为一棵小树苗而打架甚至是群架,所幸的是没有造成重大伤亡后果。今天我们就不按照治安管理法追究你们的法律责任了。我们站在依法调解、依理调解、为民调解的角度,公平公正地给出我们的调解意见:鉴于你们双方就此事都有
责任,都应该向对方赔礼道歉,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都不要心里有隔膜,再就此事发生纠纷。今天也有派出所的同志参加。我想他们也是同意我的说法的,你们双方都存在不理智和冲动,都没有好好想想一棵小树苗值得这样大动干戈?你们两家从前都没有过矛盾,现在为这点小事不值得。但你们这样无视自己生命的打架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你们双方当事人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
最后双方在我们的耐心细致地劝解下,握手言和并向我们和派出所同志表示:“今后不会再就此事发生任何纠纷,会和睦相处。这次确实是冲动了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心里的这口气疏通了也就没事了,医疗费也没多少也就不提了。今天谢谢司法所同志们的苦口婆心啊,不是你们的话我们可能又要打起架来了”。
看着他们握手言和,我们大家都在轻松的气氛中高兴地笑了。替他们高兴也替我们高兴。
2010年12月6日
清水镇司法所
第四篇:用耐心化解僵局美文
服装厂倒闭后,作为销售员的杨帆很自然地成了下岗工人。这时,凯瑞公司的招聘启事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扬帆焦急、期待的心。
在经历了严格的笔试后的第三天,杨帆兴奋地接到了面试通知。面试那天,杨帆起了个大早,精心地梳洗打扮了一番,让自己看上去更精神了几分。上午10点,他准时走进了凯瑞公司人力资源部等待面试。
终于等到秘书小姐微笑着向他点头,示意请他到经理办公室接受面试。杨帆按捺着紧张的心情,提着手提包来到经理办公室门前,深吸了一口气,轻轻地敲了两下门。“是扬帆先生吗?”屋里传出问询声。“经理,你好!我是……”扬帆慢慢地推开门。“抱歉,扬帆先生。你能重敲一次门吗?”端坐在沙发转椅上的经理从一大堆资料中抬起头,注视着杨帆说,表情有些冷淡。
经理先生的话虽令扬帆有些疑惑,但他并未多想,退出去,关上门,重新敲了两下,然后推门走进去。
“您好!我……”
“对不起,先生,我还没有说请进,这次还没有第一次好呢,你能再来一次吗?”经理示意他出去再来。
杨帆只得退出去重新敲门,并在确定听到经理的允许后又一次踏进房间。
“经理先生,这样可以吗?”
“这样说话不对,你这次来的目的并不是讨论这样敲门可以不可以。请你再来一次。”
杨帆再一次敲门走进来:“您好!经理先生,我是扬帆,见到您很高兴……”
“不用这样。”经理依然淡漠地打断了他的话,“太公式化了。”
扬帆只好又作了一次尝试:“抱歉,打扰你工作了。我……”
“这回差不多了,但如果你能再来一次的话我相信会更好,你能再试一次吗?”
当扬帆第十一次退出来时,他内心的喜悦和憧憬已经消失殆尽,充满了懊丧与颓败,并开始有些恼火。心想:进门打招呼哪有这么多讲究?这哪是招聘面试,分明是在刁难戏弄人。
杨帆生气地转身想离开,打算结束这场闹剧。可刚走几步就停了下来。不行,我不能就这样离开,即使凯瑞公司不打算录用我,我也该听到他们当面拒绝,弄清楚自己到底差在哪里。再试一次好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杨帆在心里安慰自己。
于是,扬帆稍稍地舒了一口气,再一次敲响了房门。“您好!经理,我是杨帆……”这次,他得到的不是拒绝,而是一阵掌声以及经理赞赏的笑容。杨帆没有想到,这第十二次敲门,叩开的竟是一扇成功之门。
原来,凯瑞公司此次打算招聘若干名市场调查员。而一名优秀的市场调查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识素质,更要具备耐心和毅力等心理素质。这十二次敲门和问候就是考查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题。
生活里的苛责和难堪看上去虽是令人不舒服的遭遇,可是,如果你肯用耐心去化解、用毅力去稀释、用理智去包容,也许它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第五篇:化解劳动纠纷 源于细致沟通
化解劳动纠纷 源于细致沟通
本文来源于三茅网
看过某篇报道说,2013年的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大环境下,当前的企业”活着“也非常的艰难,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了“活命”,能够得以维持经营,不得不面对减薪、裁员甚至是拖欠工资的尴尬处境。而作为企业的员工呢,一部分人心想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为了“钱途”而纷纷另辟他径,选择跳槽;还有一部分人缘于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想在企业里混混了事,但被企业盯上了要被末位淘汰、裁员,由此形成了大量的劳动争议纠纷,人力资源部门瞬间就忙碌了起来。
职工抛弃企业,引发企业损失篇
张某是企业一个生产车间的副主任,一直从事着现场的生产管理,具体职责是带班作业与技术管理工作,并按规定与企业签订了自08年1月起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与一份技术保密协议,企业给张某支付了除工资外的保密津贴,并在协议中约定了人为泄密的赔偿事项,以及合同期满后两年内不准到同行业就职的条款。2009年8月,张某经受不住金融危机给生活上造成的窘境,向所在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由于未能按公司要求提前一个月提出离职,公司未答应其在短暂几天内速离的要求,未过几日,眼看无望的张某便放弃了7月份的工资“逃之夭夭”,经后期调查,发现张某在另外一家同行业企业从事车间技术管理已数月。由于张某的“叛逃并泄密”,原公司的市场份额骤然下降,竞争力也大不如前,一是与市场大环境有关,二是与张某的“叛逃”也不无关系,原企业的老板遂下令HR部门,通过一些渠道向张某索赔,张某以企业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办理离职手续为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皆为合情合理,最终协商无果,因此原企业一纸状文把张某与张某新单位一同起诉了。过程不加细述,结果是张某个人支付了按照技术保密协议所约定的赔偿金和违约金,新企业也给予了张某原单位一定的经济赔偿,算是草草了事。
劳动法第102条【违法解除合同和违反保密事项损害赔偿】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劳动部关于《合同赔偿》里发布的《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5条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支付用人单位赔偿费用。因此,张某不赔偿企业的损失,以企业不及时办理离职手续逃避赔偿责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通过此案例反映出,张某应该本着对三方负责任的态度,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从而避免上法庭的无奈之举。企业裁员不当,引发员工投诉篇
有人说2008年注定是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之年,奥运会——国力的象征,金融风暴——经济的冲击,一时欢欣一时忧愁。A公司是一家为钢企提供服务从事机械制造的民营企业,08年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之际,追求规模效应与产能过剩严
重的钢企,犹如患病的巨人,岌岌可危,作为上游企业的A公司也陷入了无边无际的裁员、降薪、拖欠工资的困境中。说到裁员,当年用百度搜索之,新闻报道是多如繁星,裁员的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包括国际上的西门子、沃尔沃等传统的制造企业,大家都是一样一样滴。忆往昔,企业先是从中层、高管降薪20%-30%,再是后勤岗位管理人员轮岗,此轮岗的概念是让大家少上点班——变相的降薪,再后来就憋不住了,包袱太大了,忍痛割吧——裁员!
裁员,简直就是挫伤员工积极性的一枚核弹!一场重要的人事调整信息在A公司被传的沸沸扬扬,那些助理干部和技术员以下职称的员工——裁,那些工龄不超过3年的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员工——裁,那些文化水平低年龄稍大超过55岁的——裁,那些已退休被返聘的员工——裁,虽然算起来人数也不多,但还是稍显惨不忍睹哇。某日,处于半停产时期的公司大门口,HR经理的车子被拦在了半路,满腹心酸饱含哀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都在三五成群的跟其打听着关于自身前途的消息,甚至有人爬上了经理的车顶,眼看着一场因裁员引发的恶性事件即将发生。不愧是摸爬滚打多年的HR经理,保持着应有的的冷静,微微点头让大家静一静,随后表示:公司并没有大规模裁员,而是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调整是为了优化生产结构,从而提高企业效益是最终目的。第一、末位淘汰主要考核员工的日常表现和技能水平,工龄并不是重要的参考标准。第二、人员调整上,被“调整”的在对象次序上,先试用期人员、临时岗位人员,后固定合同期限人员;先技能低、绩效差的员工,后其他非调不可的人员。第四、车间主任与部门经理均有自主建议权,尤其是车间,不同的生产车间可根据自己的生产任务轻重进行人员调整。第五、合法补偿:经济补偿方案是,工作每满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工资标准将参照此前12个月的平均月工资来结算。第六、企业危险期过后,企业欢迎“老员工”再就业,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给予企业经营恢复时优先录用的承诺。第七、企业相关部门帮助“被调整”的员工再就业,譬如说把一些就业资源与渠道介绍、及时告知,引荐等。听了HR经理一番话后,员工们都纷纷点头示意,表示对企业的难处能够理解。通过此案例反映出,该企业HR经理本着稳定人心,又不失企业形象的与员工们进行着有效沟通,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把事情闹大的尴尬局面。
社保办理迟缓,伤亡事故纠纷篇
接下来的案例是本人亲自参与处理的一个“纠纷”:某外地户口周姓员工于4月初期办理了入职手续,就职于某车间一个长白班的岗位,鉴于生产制造业的行业特点,按规定自办理入职手续后应随即办理社保。故HR部门及时的通知周姓员工,要求上交个人身份证与填写相应的表格,周某认为出门打工就是来挣钱的,交保险有些“不实惠”,故不肯办理保险,社保专员在没向经理请示的情况下,凭经验办事,自作聪明编制了一个“员工承诺书”,中心思想就是员工个人不想办理保险是可以的,但是要承诺若出现一切工伤事故,责任自理,与企业无关。
就在社保专员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不巧的事情就那么巧妙的发生了。周姓员工在其上班一个多月后的某天下班时被车撞伤,导致轻微脑震荡并伴有颅内淤血,经3个多月总花费6万余元的治疗,总算是治愈了。据其回忆事故经过反映,应该是5点半左右时分下班途中,肇事方是一辆面包车,可惜的是,交警反映事故现场是在乡间公路,没有
视频监控,伤者又没有掌握任何关于肇事方车辆的信息,而且根据现场刹车记录勘测,周姓员工有违章驾驶嫌疑,被认定为存在50%的个人责任。因为没有办理社保,走单位途径工伤认定不能申报,又找不到肇事方进行索赔,周某一口咬定自己是工伤,6万余元应由企业承担,并向企业索要额外的合计1万余元的误工费、营养费、交通费、护理费等费用。社保专员闻听此事后,很是忿忿不平,认为周某已经承诺若出了事故责任全部自负,就不应该找企业索赔。为了平息此事,第一、我先给自己的社保专员上了一课,我们自己的做法欠妥,虽然是该职工自己不愿缴纳保险,但和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后,为员工缴纳社保是单位法定的义务,不能因为员工不愿交保险,就不给员工交,在法律上是得不到支持的,即使单位手中有类似于员工亲手的签字的保证书一类的东西,同样不会被仲裁或法院认可。第二、主张与周某通过协商处理此事,首先把周某一方面个人不肯办社保的事实,并有相应证据,一方面周某存在50%的个人违章责任的情况分析给其听,并告知走企业渠道申请工伤认定是不可操作的;其次走上法庭的事实会给双方在精力与时间上造成很大的损失;再者企业出于关爱员工、体恤员工的角度,可以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如三个月的误工费、一定额度的营养费、护理费等相应的费用合计近2万元,另外,根据周某目前的身体状况安排了相对能够适应的工作岗位。事后,周某对公司给予的答复表示能够接受。通过此事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往往并不是我们想着是否符合劳动法了,而应该想着我们是否合情了?相互之间是否通融了?先通方能融!
正如本期征文主题所问,劳动法,To do or not to do?我想说的是,必须的!只不过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We must do more!作为企业HR管理人员,我们要严格并有责任按照劳动法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还有责任维护好企业的用工制度和用工环境。尽管我们对新老劳动法知识点已经掌握的很娴熟,但我们远远还不够。我们缺的不是劳动法,缺的不是枯燥的条文,我们缺的是合法的人情,缺的是合情的艺术,缺的是合理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