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时间:2019-05-13 19:1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市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市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第一篇:全市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2010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以服务“两新工程”建设为重点,完成了5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15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市艺术馆新馆的工程建设和内部装修任务,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全市农村普遍实现“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任务。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送戏下乡230场,送书画600余幅,举办艺术培训、书画展览10余场次,为51家农村庄户剧团赠配演出音响设备,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开展文化创业活动,评比表彰文化创业活动先进单位,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审批新上文化产业项目25家,形成固定资产4000万元。着力扶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九羊文化产业园孝文化博览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大舟山旅游节,开拓了新路;以第二届国际航空体育节暨全国航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雪野文化创意基地、雪野文昌文化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三)艺术创作与展演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地方戏曲品牌,创作排演莱芜梆子大型戏《城市村官》,恢复排练传统剧目5部。大力发展群众艺术创作,在全省“星光奖”评选、曲艺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有2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小戏《暖水袋,痒痒挠》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决赛,夺得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全市职工文艺汇演、消夏文艺晚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公益品牌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文化活动,组织专场演出60余场,观众达80万人次,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验收,被验收组确定为优秀等次。完成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任务和齐长城莱芜段沿线的保护区域划定工作。策划推动鲁王工坊锡雕艺术研究院、莱芜梆子艺术研究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组织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增强了文化遗产影响力。

(五)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以确保重大节会文化市场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扎实开展文化市场集中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250人次,查缴非法音像制品2600余盘、非法书刊3500册,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网吧6家,取缔无证照书、摊点12处。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举办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促进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精神,完成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三定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从加强管理、依法行政的原则出发,合理设置、调整、归并相关职能,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在文化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竞聘、绩效考评和干部竞争上岗,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二、2011年的主要工作计划

1、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市艺术馆新馆内部装修建设,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在社区中心村建设50个高标准文化大院、200个农家书屋,全面完成社区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2、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抓住“十艺节”在山东举办的良机,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大主题,创作排演大型戏2部,恢复排练传统剧目4部,精选各艺术门类的精品节目进行加工提升,争取在国家、省相关艺术赛事中获得好成绩。

3、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精心组织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及职工文艺汇演、少儿艺术展、消夏文艺晚会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举办乡镇文化站长及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争取每村培养一名文艺骨干。继续推进“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送戏下乡150场、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任务。

4、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基础工作,命名公布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博物馆和研究基地建设,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进校园活动,充分展示非遗成果,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5、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扎实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和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管理工作,确保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6、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推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搞好对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泰山盛世嘉园商业广场大地数字影院等新上项目建设。

7、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要求,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加强综合执法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莱芜市文广新局供稿)

第二篇: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艺术创作、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情况

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社会正式开放。****县和****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826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个;建成社区文化中心82个,占社区总数的98%。****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的电建社区、花园街社区,****区的龙源湖社区和****区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6年,****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全国仅有5个),孟州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全省6个),经过紧张工作,到2007年底,我们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随后几年,我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断对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硬件设备进行上档升级,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2010年底,我市所辖各县市区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乡村基层网络建设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乡镇(办事处)服务点,建成村基层服务点1847个,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的市、县、乡、村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2011年以来,我们重点对各县市区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导,确保各服务点发挥作用,并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

“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目的,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让广大农村群众免费观看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市以豫剧和怀梆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所到之处,均收到了高度的赞誉。2008年至2011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务267场。2012年我市承担演出任务64场,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2012年,列入市定十项民生工程内容的“百场演出送基层活动”,由市财政出资40万元,购买100场(戏剧、歌舞各50场)演出送基层,也将在11月底前完成。

(三)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资,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我市实施始于2008年,2012年建设任务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10月中旬通过省新闻出版局验收。目前,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992家,实现对行政村的全覆盖。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由中央财政拿出资金补助,使每一个乡镇都建设一个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我市自2008年以来开始实施,至2011年底全部完成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58个乡镇都有一座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五)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

我市有公共博物馆(纪念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58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市于2010年已经全面进行,除博爱县博物馆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而未能实现免费开放以外,其余各馆均已实行免费开放。

****市博物馆2011年进行了陈展提升,推出文物陈列“山阳瑰宝--****市文物基本陈列”,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各界好评。市群艺馆于2011年元月20日搬入东方红广场东侧原市总工会办公楼,结束建馆以来始终没有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的局面,目前馆内各项公共设施及培训课程已对社会免费开放。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实现对社会试运行。至2011年底,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三、文化艺术创作和影剧演出

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人员共创作不同风格、题材的剧本50余部,创作小戏、小品、曲艺类作品100多个。我市青年剧作家、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任总编剧的《快乐星球》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三等奖,并在2007年9月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创作的豫剧《常香玉》,在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并获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杨林任编剧的豫剧《女婿》由省豫剧三团搬上舞台,获得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创作的话剧《红旗渠》由省话剧团演出,获2011年省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和文华剧作奖。杨林继2006年

凭剧本《霸王别姬》获“曹禺剧作奖”后,2012年9月凭话剧《红旗渠》再获此奖。剧作家范光创作的电视剧《好人谢延信》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历次省戏剧大赛中,沁阳市怀剧团演出的怀剧《王东明》、孟州市豫剧团演出的《三迁记》和****市豫剧团演出的《曹谨》、《访帅出征》、《青天泪》、《杨门风云》等先后荣获金奖、银奖、铜奖、“文华剧作奖”、“文华演出奖”、“文华剧目奖”等。

2012年,我市8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全部按要求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其中,市直2家演出团体转企改制,沁阳市怀剧团划转为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另5家县级演出团体撤销。目前,相关后续工作仍在积极开展中。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目前,在我市1092处文物古迹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上级别文物6千多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66处,复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共计1745处。我市现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共同组织编辑的《怀川记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于2008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我市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也已列入文化部候选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收集普查线索100141条,立项调查3239项,涵盖14大类。2009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在我市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东汉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温县盟书、修武县夏商时期玉戈、元代杂剧俑、东汉五凤熏炉、四不象铜灯等都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在满足市民参观的同时,多次出展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为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有序繁荣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发展。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稽查大队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维权岗。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全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先进单位”;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被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第三篇: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

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6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6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355.1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32%,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

继续加大人口计生事业投入。2006年市级财政人均投入达6.8元,市县两级人均投入已达到12元,并确保中央转移支付10%以上和社会抚养费全额返还用于人口计生事业。新建了8个600平方米以上乡(镇)服务站。

加强计生事业管理。设立“关爱女孩奖”;对农村年满60岁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双方每人每月奖励50元;村计生专干月工资由200元提高到400元,社区计生专干月工资由500元提高到600元;为所有在岗计生临聘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市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现率达80.56%。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与省和国家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互通。完成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信息软件、协会管理信息软件、奖励扶助制度信息软件开发工作,使计生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建立起以“四抓四建”和“两地协作”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各级各相关部门共投入“三结合”帮扶资金253.57万元,帮扶计生户21553 户,有4548户在2006解决温饱。

(二)卫生事业

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为133.3629万人,参合率达74.56%。全年就诊农民220.28万人次,补偿农民2638.19万元。2006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建的修文县人民医院(建设规模4500m2,总投资1680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9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已基本完工;完成四室合一村综合楼中8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大楼、120指挥系统,已于2006年10月投入使用;贵阳市传染病院(建筑面积16313平方米,总投资3958.47万元)改扩建基本完工,其中门诊综合楼已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为307.73万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乡村基本医疗设备完成招标工作,共116种,总价值约430万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示范点28个村。

全市无非典、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及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生18种、12046例,报告发病率为294.02/10万,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0.99个百分点。其中伤寒在白云区沙文乡吊堡村、风疹在贵阳十九中、水痘在花溪区花二小各流行1起,受威胁人口分别为1110人、2733人、1382人,均已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病例发生及疫情蔓延和扩散。发现治疗管理涂阳肺结核病人1278例(初治1091例、复治187例)、重症涂阴肺结核病人669例,分别完成项目任务数的115.34%、377.97%。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89.74%,与项目要求相比提高4.74个百分点。全市共检出HIV感染者116例(全市HIV感染者累计共476例)。各单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麻疹病例发生11例,发病率为0.31/10万;AFP病例报告36例,报告发病率3.64/10万。

2006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9.23/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4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分别提高到91.98%和90.29%,儿童系统管理率提高到82.09%。

加强食品卫生工作。一手抓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为重点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手抓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通过评审,2006年达到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信誉度A级单位

11户、B级单位36户、C级单位1456户。累计全市A级单位47户、B级单位141户、C级单位2792户。

(三)文化事业

艺术创作丰富多彩,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新创作并演出了大型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大型综艺舞台剧《西游时空》、魔幻卡通剧《白雪公主》等一批重点剧(节)目。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入选2006~20073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现了我市创作剧目申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零的突破。舞蹈《跳山》荣获全国“四进社区”银奖,话剧小品《小姑姑》获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无场次音乐话剧《白云清风》获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小品《妈妈,你不要走》、三句半《粉祸》获全省禁毒文艺调演专业组二等奖和演出奖,舞蹈《红妹儿》获贵州省舞蹈新作品展演优秀奖。2006年,市属专业艺术院团完成文艺演出668场(其中到农村下基层演出201场),举办广场文艺演出 45场(次),组织放映农村电影13576场(次)。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共有2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溪区苗族挑花刺绣手工艺和乌当区香纸沟古法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新进展。文昌阁和甲秀楼、阳明洞和阳明祠、马头寨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束了贵阳市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空白的历史。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6年创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各类商业演出同比增长263.11%,市文化演出中心同比增长141.37%,市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同比增长131.5%;世纪星光影城创票房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长18.36%。

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艺术中心大厦多功能剧场竣工投入使用;贵阳国艺大厦多功能剧场土建工程完工;甘荫塘文化综合楼土建工程完成;贵阳影城土建工程封顶,为我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广电事业

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提高节目质量。2006年市广电局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授予“2001——2005年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虎啸玄天洞》、《大山的呼唤》两部广播剧,分别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和铜奖,实现了我市广播剧在国家级评选中获奖零的突破;贵阳电视台获得一个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二等奖,是市广电系统获奖面最大、层次最高的一年。建立健全了“监测情况反馈”、“播出质量评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村通工作获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颁发的“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单位奖”,把贵阳的做法称为“贵阳模式”,在全国广为推广,使贵阳市的村通工作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为全市争得了荣誉。全系统全年实现产值1.08亿元,其中直属单位创收5980万元,比2005年增长17.25%。

(五)体育事业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0处,投资近百万元。农村体育得到广泛重视,为11个市、区共建示范村和11个省、县级示范点配置安装了体育设施。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900余人。全年举办各类项目的赛事健身活动近百余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上下互动的局面,参加活动的群众达140万人次。枣山路游泳池免费接待未成年人团体6000多人次,对外开放70多场(次),共接待锻炼人数约4万人(次)。市体育训练馆对未成年人开放,一年来免费接待未成年人锻炼约30多场(次),共接待锻炼人数约3000多人(次),对外开放接待人数6万多人(次)。市人民体育场一年来有偿开放和免费开放共1270场(次),接待锻炼人数达35万人(次)。各类锻炼活动蓬勃开展,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高潮”的活跃氛围,体育人口逐步增加。全年举办各类项目的赛事健身活动近百余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上下互动,大小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参加举办贵阳市第十届运动会、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和参加全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贵阳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青少年运动会18个大项316个小项目的比赛,以金牌223.3枚、银牌107枚、铜牌84枚,获得奖牌名次全省第一名;以团8024.75分获得总分名次全省第一名;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向省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8人,获得输送成绩名次全省第一名,实现了金牌、奖牌团体总分、高水平人才输送四项第一的目标。

二、2007年社会事业发展展望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6%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值范围。扎实抓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夯实基层基础。开展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优质服务活动,促进少生与健康、与优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实现少生快富。确保全面完成全年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保持全省先进的地位,力争挤进全国同类城市先进单位的行列。

(二)卫生事业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部门协作机制,协调有序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大对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工作力度及资金倾斜。继续在全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入户知晓率达100%、参合率达90%以上,使参合农民得到实惠;加强重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强非典、霍乱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60/10万以内;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严防疫情发生和传播扩散。同时做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防治和计划免疫工作。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10个标准示范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把市三医、市五医、市六医建设成为贵阳市首批惠民医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食品、医疗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保证群众食品、医疗安全。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推进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力度,做好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抓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使城乡协调发展,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协调发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开工建设市一医、市妇医医技楼,加快农村卫生项目建设。

(三)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以创作精品力作为重点,促进文艺的全面繁荣发展。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重点,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以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完成贵阳京剧团二次装修,力争年内投入使用。

(四)广电事业

坚持导向,突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广播电视宣传,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切实加快广电体制改革步伐。打好攻坚战役,全面实现农村广播电视 “村村通”,使全市自然村通电视率达100%,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确保完成40万城镇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平移。进一步拓展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广电事业发展。开机拍摄电视连续剧《旷代大师王阳明》。推动可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和产业化经营,确保完成产值1.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以上。做好新建广电中心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体育事业

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与实施国家体育“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认真抓好党建工作,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完成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扎扎实实抓好群众体育,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不断促进体育人口增加;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平台,多出快出优秀体育竞技人才,为“城运有牌,奥运有苗”打下牢固基础;集中力量抓好场馆建设,加快贵阳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建设,为迎接全国民运会在贵阳举办做好硬件准备;千方百计抓好体育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大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创建“文明城市”服务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全力

推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新思路,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和促进体育消费,发展和规范体育市场。

第四篇: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社区整合以来,社区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文化进社区工作,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社区为目标,在社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现将我社区开展文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社区两委班子统一思想,认识到创建文化先进社区是社区

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把开展文化工作作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任务来抓,成立文化创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利用社区资源优势,组建文体活动队、科普志愿者队伍,同时注重发挥文明市民学校的作用,定期开设各类文化讲座。通过各种文化组织、文化服务网络开展文化网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社区文化事业发展进程。

二、加大投入,完善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社区认识到要深入扎实地做好社区文化创先工作,社区硬件设施要跟上,要舍得投入,才能进一步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活动上档次,以便更好地服务、方便社区居民。社区整合以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截止到6月社区投入文化设施场所等硬件建设资金达185000元。其投入分别为

(一)先后购置

1、组合音响、摄像机等电教设备;

2、室内健身器材、标准台球桌等文体设备;

3、会议桌、椅子、讲台、黑板等社区文明市民学校的教学设备;

4、图书橱、图书架等图书室设施。

(二)更新社区“道德纲要”、“文明市民行为规范”等公益宣传栏。

(三)设置科普宣传栏、对台宣传栏。

(四)扩建老人活动中心第三层,建成室内文体活动室。

(五)在每一楼幢设置了宣传牌。

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社区成员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对社区开放做到资源共享。现社区自有文化设施有

1、健全规范的文明市民学校

2、室内文体活动室

3、社区图书室

4、社区棋盘室

5、社区南音活动室

6、电教室

7、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以及乒乓球桌4张

8、室外健身路径2套。可资源共享的文化设施有

1、多媒体电教室

2、音体室

3、音乐厅

4、室内健身室

5、舞蹈厅

6、多功能文体活动厅。

社区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为做好社区文化创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特色文体活动,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发展

在社区领导的重视下,在社区单位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现有文化体育队伍16支,分为拳功操类、球类、棋牌类、歌舞类、钓鱼五大运动类别。具体分为拳(剑)功操队、太极扇队、泰迪健身球队、门球、地掷球、汽排球、(男队、女队)乒乓球队、竞技麻将队(桥牌队)、中国象棋队、舞蹈队、交谊舞队、腰鼓队、秧歌队、合唱队、南音队、钓鱼队。

社区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举行各种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从6月社区整合后至今年6月份社区先后举行7场文艺演出。

1、7月3日社区举办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文化周联欢晚会2、9月26日社区举办迎国庆广场文艺晚会3、9月27日社区老协编练歌伴舞《爱我中华》代表社区参加街道组织的“迎国庆,庆建区五周年”文艺晚会4、10月10日为庆祝第四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在区举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国特产文化节社区文艺晚会5、10月13日,为庆祝老年节,市歌剧团、社区老协、社区党支部联合举办老年节联欢晚会6、11月6日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组织社区居民在广场举行歌咏卡拉ok比赛7、3月7日社区组织社区妇女参加街道妇工委举办的“三八节”联欢晚会。

社区整合以来,组织举办其它各类文体活动共19次。

1、6月29日社区与团市委、市环保局、市第二实小、海峡都市报社共同开展环保教育进社区—“清除白色污染,共建绿色社区”活动2、6月30日社区党支部与街道党委联合举办“七.一”知识竞赛3、7月16日社区组织举办健教知识讲座,邀请区防疫站副站长前来授课4、8月17—18日,社区组织团员青年参加社区夏令营活动5、8月17日下午,社区组织老少共谋社区发展大计座谈会,社区老干部与小主人们一起商量社区未来的发展6、8月31日,社区组织开展家庭防火消防知识讲座7、9月27日,社区老协门球队参加前坂社区“迎国庆、庆建区五周年”门球邀请赛8、9月29日至10月4日,为庆祝国庆建区五周年,喜迎十六大,市邮协、市老年邮协、社区邮协联合举办福建省“千人千框”集邮展览泉州展场暨第二届社区邮展9、11月25日,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区支部党员、老协会员参加十六大报告学习会10、12月6日,社区召开对台时事讲座,邀请区对台办陈副主任前来讲课11、1月26日,社区组织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及老协会员、区管党员、市第二实小、东南早报便民网等单位举行“贯彻十六大精神,社区党员在行动”的活动12、3月8日,社区组织17名妇女参加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举办的麻将竞技比赛13、3月20日社区组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青年志愿者在行动”的活动14、3月20日下午,社区与消

防大队联合举办消防安全进社区培训活动15、3月30日,社区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团区委在市烈士陵园举办的注册青年志愿者宣誓仪式并到国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教育16、4月24日,为认真做好预防“非典”工作,普及预防“非典”知识,社区利用各楼幢的宣传牌,张贴“非典”预防材料,并结合入户分发预防“非典”宣传单17、5月2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

区党支部、居委会联合举办预防非典社区志愿者在行动的活动,志愿者们在社区广场、主士干道、东市场各大门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向居民分发预防“非典”实用知识宣传单,并对社区进行消毒18、5月15日,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区计生局举办的“优质服务惠及你我,婚育新风伴你同行”文艺会演比赛19、6月12日,社区与消防大队举办社区第一期消防志愿队培训班,培训社区消防督导队、巡查队、义务消防队各自工作职责和一般家庭发生火灾4个特点和防范方法等消防知识

社区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活跃了社区文化,促进了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中,社区还积极组织文体人才参加各种文体比赛。在市第六届全民健身暨市第六届老人运动会,社区荣获扇舞团体第二名,42式太极拳团体第三名,桥牌团体第四名,柔力球男女混合双打第二名。在区首届老年人运动会中,社区表演健身操获表演一等奖;气排球比赛男队荣获冠军,女队荣获亚军。在区计生局举行的“优质服务惠及你我,婚育新风伴你同行”文艺会演比赛中社区荣获优秀奖。

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地把社区文化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细致,全力以赴推动社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争创省级文化先进社区。

第五篇: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公安作为三袁故里,自古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三袁文化是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公安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填补了我县大型品牌文化活动的空白。极大地增强了公安人的文化自信,充分展示了公安人的精神风貌,大力激活了公安的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了公安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公安在外的知名度,受到全县上下和在外人士的一致肯定。今年6月,县文化局按照县委办公室调研组要求,对如何弘扬三袁文化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各乡镇全部均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改建新建工程。由此,公安县文化局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也实现了全覆盖。“镇有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组有文化中心户”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专业文化精品迭出。一是创作的一些优秀剧目陆续走上了舞台。二是一些文化精品出版发行。如《花开的梦想》、《傍水而居》以及楹联协会的《中国楹联集成湖北卷公安分卷》等作品。三是积极筹建了公安县共享工程支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图书馆的评估验收;筹建成立“三袁文学艺术档案馆”,目前收集三袁文献238册,有关研究三袁的文献近400册;组织参加了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开展的“祝福祖国”为主题的读书征文和荆州市第十一届“小太阳”读书节活动,征集各类征文198篇,美术、摄影作品9幅。其中31篇征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4幅摄影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县图书馆分别获得省、市知识工程领导小颁发的组织奖,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四是积极帮助县剧院今年共接待文艺团体32个,演出场90多场(次),观众8万人。特别是引进的花鼓戏,连续演出40多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反响大,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效果;为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年共接待大小型会议20多场。

(三)群众文化异彩纷呈。近年来,我县文化活动发展迅速,各类群众文化、校园文化、机关企业文化、传统民间文化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群众文艺舞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象。全县春节联欢晚会、社区消夏活动月等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品牌。全县春节联欢晚会到2010年已连续举办十七届,已成为我县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春节文化大餐。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公安县社区消夏文化活动月活动暨斗湖堤地区社区天天唱活动已成为县城斗湖堤以及全县的文化盛事。2009年,“四季放歌〃流动大舞台”百场惠民巡演首场演出暨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县班竹当镇隆重举行。以广场为阵地,层层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热情高、反响好。公安城区的广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独特风景。以大型庆典活动为抓手,与消夏晚会、送戏下乡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全县文艺调演活动,较好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是我县首次自主举办的一次文化艺术盛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参与之广,在我县尚属首次,筹备过程历时近5个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向全县人民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壮丽交响,让全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熏陶。受到全县上下和在外人士的一致肯定。

(四)遗产保护成效显著。近来来,我县文物保护与文物资源开发获得突破性进展。现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其中被誉为“人类文明起源见证”的史前古城遗址“鸡鸣城”和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南、北闸”等2项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南平文庙)、三袁墓、王家岗遗址等3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4千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71件,三级文物350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渐入佳境,2007年,《公安说鼓》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安道情》、《公安地花鼓》被荆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公安说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基本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100余处,复查文物点80余处;完成了三袁墓维修工程第三期绿化工程,红四军、红六军会师旧址环境整治工程 ;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检查验收工作;建立了全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网络;启动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与此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09年11月,公安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公安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安说鼓、公安道情、三袁的传说等6个项目入选。

(五)文化市场繁荣有序。近年来,我县文化市场蓬勃发展,逐步由初期的单

一、分散的格局向多元、集中的文化消费模式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网络、艺术培训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至2009年底,全县已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00余家,不断推陈出新的多元文化产品让百姓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文化市场管理也由单一的行政执法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初步建立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制,文化市场管理正在规范化、法制化、人性化的轨道上运行。

(六)文化产业稳中有升。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硬指标,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抓手。2009年,我们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事业发展的重要位臵,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实力在稳步提升,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新投资建成的“中华情”高档娱乐场所的,宏泰广场大型电玩城等。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如压缩网吧总量,鼓励网吧通过联营、兼并的形式进一步扩大网吧规模,提升服务档次,规范行业布局,以幸福网城为代表的3家大型合并后网吧经营状况良好,经营规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多年来文化建设积弊甚多,我县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不少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令人堪忧。

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在争取国家和省专项建设资金的同时,都要求县、乡有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但这些配套资金都难以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对很多乡镇来说,中央下拨的12万建设资金如烫手的山芋,拿又拿不起,甩又甩不得,县文化局只是业务主管局,建设的速度完全决定乡镇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设施项目的推进。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总量不足、功能不全、标准较低等问题,还不能适应基层文化工作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仅从我县农家书屋建设情况看,已自建的65家可全部达到标准。但从共建的120家来看,有30%的“农家书屋”配放的书还放在仓库里和支部书记家里,由于县财政没配套,无法上柜,更不用说发挥作用。无独有偶,文化共享工程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基层服务点建设进展缓慢,发展很不平衡;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技术平台尚不完善。这与中央要求的2010年实现“村村通”的要求、与中央提出的把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体制不顺,文化干部处境困难。乡镇文体中心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县文体局虽然具有对乡镇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但在很多方面不好过问,也不便过问,而乡镇的工作中心是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上级对乡镇干部的考核指标侧重于经济、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轻视、忽视文化事业方面的指标,导致乡镇文体中心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了”的“两不管”尴尬境地。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对事业干部实行统筹安排,乡镇文体中心就一人兼多职,主要精力没有也不可能放在文化工作上。还有,多数乡镇文体中心缺乏活动经费,全靠“化缘”开展活动,文化活动举步维艰。

四是认识不深,文化工作开展乏力。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的认识出现了许多误区。认为文化工作只关系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投入大、见效慢、难有作为,甚至有的认为文化工作只不过是增点欢笑、搞点娱乐,不足轻重,无关大局。因此,造成文化工作基本上局限于“三下乡”等“送”文化活动,很少对群众自办的文化热情和潜力加以引导和扶持,很少关注真正的农村基层(自然村)的文化建设。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大多还处在试点摸索阶段。

(二)人才严重匮乏。

一是人才面临断层的危机。文化系统现面临着各二级单位一批领导班子成员及一批具备高、中级职称、学术造诣较深、社会影响力较强的专业人士中在三至五年内将达到离退休年龄,而近几年由于受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文化系统现有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况且新的人才的成长需要过程,一个应届毕业生,要成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能独挡一面的艺术骨干,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特别是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人才成长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练才能成功。除此之外,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文化系统面临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二是“专业不专”的问题。目前文化系统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直接导致许多主导业务工作无法开展。县文化馆按国家规定要设臵10个业务岗位,即音乐、舞蹈、群文调研等,每个岗位至少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而目前多个岗位皆虚位以待,文化辅导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县博物馆馆藏文物2000多件,目前文物考古、文物修复、文物陈列、解说员等岗位皆没有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一些主体业务如考古发掘、文物鉴定、古建筑测绘、维修等专业,都缺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而难以开展;县图书馆属国家二级图书馆,专业人才基本上是老模式,近些年从未进过新的业务人员;虽然目前全馆10名工作人员中获中级职称的有6人,初级职称的有4人,但“专业不专”,多数不是图书馆专业职称。且由于人才局限,本应开放的多个窗口目前只设2个综合窗口对外服务。随着资源共享工程公安支中心建立及各乡镇、村级服务网络的逐步完善,专业人员及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与广电执法大队合并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仅有16名在编持证执法人员,虽与之前相比增加了6个编制,行使的职责更多,肩上的担子更重,要管理城区及16个乡镇的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广电市场,而且由于行业特殊性,全年专项整治活动不断,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时,涉及到法律法规、执法程序等要求非常严格,却无1名法律专业技术人才。“小队伍”却要面临“大市场”,这与其肩负的监管责任相比,与对同一市场有监管职能的公安、工商部门数十上百人的执法队伍相比,显得极其薄弱。此外,交通工具,办公场所等硬件设施、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更加凸显。

三是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科班出身的较少,人才学历结构偏低,本科学历的人才少,多数是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的文凭,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缺乏发展后劲。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限,且大多数身兼数职,工作有时处于应付状态,在精力上不能有效保证工作质量。这种人才结构,很难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人才流失的问题。近年来,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现代化的电视、网络等传媒载体的冲击很大,演出团体等经营性事业单位出现亏损,运转面临严重困难。县歌舞剧团于2005年停演后,所有干部职工均有岗无位(无事),许多专业人员在家等岗,甚至离开公安去自谋生路,人才流失严重。二是随着农村文艺骨干“进城打工”、“外出发展”,农村中留下的大都是老、弱、妇、孺,乡镇文化站开展活动缺少了生力军和热心人,大多数文化站演出活动都只是少儿或老年文艺演出,缺乏年轻人的参与。一些城镇和社区的文艺骨干奉行市场意识,追求经济效益,讲究劳动报酬,也缺乏了以往的热情和积极性。业余文艺骨干弱化。

(三)文化遗产保护有待加强。

一是宣传认识不足。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文化遗产是什么概念。

二是保护前景堪忧。县文化馆、博物馆虽然是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的专门机构,但经费有限,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无力全面开展文化遗产搜救保护工作。一般群众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不能主动参与保护,而且随意损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许多优秀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我县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口传身授、自生自灭的状况,加上不少青年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逐渐失去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处于濒危边缘,有的项目传承人数量和年龄都令人担忧,如不抓紧进行抢救保护,将面临消失的境地。

三是业务知识欠缺。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业务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大部分文化工作人员对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种类和如何保护等只有粗浅片面的认识,业务知识缺乏,保护方式单一落后,与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保障经费不足。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研究和传承展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专门的经费保障。由于种种原因,投入开展此项工作的经费相当匮乏,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近来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兴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改造提升娱乐、演出、图书音像制品发行销售、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逐步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竞争主体。但整体上看,文化产业仍然发展缓慢。一是产业规模小,质量层次低。我县文化产业主要是网吧、音像、图书报刊、电子游戏等,只能满足低消费和低层次人的需求,且发展规模小,运作欠规范。二是门类品种不齐,结构不合理。形式高雅、文化品位高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少,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三是经营者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大多数文化经营业主、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往往违规经营,提供低档次、低水平的文化服务。四是经营理念落后。许多经营者思想还局限于小农经济经营观念上,不从提高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不从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上找准投资方向,而是企图依靠小本经营赚取高额利润,往往不惜铤而走险。

三、文化发展相关对策及建议

上述文化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固然与公安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体制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工作的成果和成效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往往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首先就是一个发展方向的定位问题。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将弘扬三袁文化作为公安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拓展和完善公安的文化功能,提升公安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促进新世纪公安人精神的重塑,全面推动公安的文明进步方面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下面结合文化系统实际,就弘扬三袁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如下建议:

(一)弘扬三袁文化,着力完善文化服务功能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场馆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新建10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每个项目计划补助200万元。我们要借好这个东风,迅速启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充分用好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加快推进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我们要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享受”的原则,创新机制,探索积极的运作模式,发挥更好作用。要在巩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建立正常管理运作机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今年,我们将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乡镇文化站站长培训工作,加强对基层业余文艺爱好者、民间文艺工作者、农家书屋管理员、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的辅导培训,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各类艺术社团、文化中心户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者队伍,夯实基层文化基础。

(二)打造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县图书馆、文化馆、剧院、文化馆等文化单位的现有专业人员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不少人员已经超过60岁,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乡镇文体服务中心(文化站)文化专干是“一个人,一块牌子,一枚章子”的“三合一站”,而且大多是兼职,“专干不专”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业务工作不熟悉,难以正常履行职责。农村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普遍偏大,一些民间文化艺人已是风烛残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捉襟见肘。对此建议县委、县政府尽快解决文艺人才匮乏的问题。在文化部门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为文化系统增加2-3个编制,对外引进文艺专业人才。

(三)科学规划,精心打造具有公安特色的文化亮点。一是着力打造文艺精品。最近几年,我县的文艺创作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滑坡,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去年,通过举办“三袁文化艺术节”,我们推出了一批佳作,得到了许多专家和领导的认可,但这些作品还不能称之为精品。文艺精品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县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2011年大事多、喜事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庆典活动接踵而来。文艺创作人员要以此为契机,扎根公安这片厚重的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土壤,依托重大活动平台,借助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以现实题材为重点,进一步挖掘潜力,打磨精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公安地域特点、展现盛世风采、深受群众喜爱、能够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同时也为第二届三袁文化艺术节储备相关精品节目。要积极备战全省群众文化赛事。做好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的节目筹备、作品参评等有关工作。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五届全省中小学生幼儿书法美术展,遴选优秀作品参赛。

二是着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主题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抓活动、创特色、树形象、增动力、促和谐。要继续组织开展好春节、五

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庆文化活动,“消夏活动月”、“社区天天唱”等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要继续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在去年依托红枫叶艺术团、老干部艺术团以及荆州市艺术剧院“四季放歌〃流动大舞台百场惠民巡演”送戏下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途径,通过整合全县文化资源,整合优秀剧目的方式,组织2-3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主题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力争送戏下乡100场以上。要组织开展公安县首届“书香三袁故里”全民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各种读书评比活动,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引导市民爱读书、读好书,在全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要推动全民参与文化活动。在出版《公安民歌集成》并精选5—10首民歌制作CD在社会广泛赠送的基础上,组织“唱响公安”活动,编排具有公安文化特色的健身舞蹈,在全县大街小巷广泛传播,形成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氛围。打响公安的文化品牌,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全民知晓公安文化的氛围。

(四)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宣传,营造保护氛围。在报纸、电视、网站上开设专栏,不定期刊登、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晓面,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种类及保护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搜遗”活动,为下一步深入开展普查、推进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要开展普查,全面摸清家底。要在先期资源普查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扎实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真正摸清我县文化遗产家底。要建立机构,安排保护经费。县里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文物保护库房,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保护办公室,并落实专人,开展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多方筹措,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开发。并根据普查情况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工作目标及相应的保护、管理办法,及早开展抢救保护工作。要收集实物,广泛传播展示。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和抢救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重大节庆、传统文化活动,开展民族民间艺术展演与传播。有效利用,做大做强品牌。把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相结合,大力发掘并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自豪。与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公安优势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做大做强特色品牌。要健全队伍,加强业务培训。要建立和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工作水平。

(五)创新机制,推进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机制。近年来,国家和省逐年加大文化项目建设扶持力度,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但县级财政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是项目匹配资金难以到位,二是已建的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活动中心及文化中心户等无运行经费保障,开展文化活动必需的水、电设施运行,书籍、报刊购臵等费用开支无途解决。三是大型文化活动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图书馆购书经费、文艺创作经费等专项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正常文化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完善体制,确保文化工作运转有序。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强化乡镇“一把手”的责任,确保领导力量、责任和工作举措到位。文化主管部门要为乡镇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制定专门的计划和措施,帮助乡镇组建有一定文艺特长、积极性较高、乐于奉献的人员组成的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对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辅导、培养,建成一批经得起磨炼、业务素质优良、爱民亲民的文艺骨干,改善农村缺乏文化人才和文艺骨干的状况。乡镇政府每年要对乡镇文体中心投入一定的公益事业经费,用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和各类文艺演出、比赛活动,在机制上要尽快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机制,文化中心自身也要面向市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坚持走“以文养文、服务挣钱”之路,由过去单向接受政府投资组织文化活动,转变为多渠道争取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尽快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良性运转机制。

三是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把握“送”的时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文化下乡还要结合农村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涉农会展、传统节日来开展,组织各种主题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年不间断地举行。这样,让群众在欢笑里求知,快乐中怡情,全面营造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新貌。

下载全市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市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发布单位】文化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1-01 【生效日期】2000-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 工业091班邹奔虎***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是人类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见证......

    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改)

    宜宾市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根据《中共宜宾市......

    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文化事业发展工作调研组深入小岭、凤凰、乾佑街办部分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室、文化......

    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大全五篇)

    庐江县文化事业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提出开展“人文庐江”建设,全县文化事业在省、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的精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宣传文化发展相关经费时,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