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医院环境卫生学基本知识培训小结
医院环境卫生学基本知识小结
环境卫生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医院感染管理,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2016年3月29-30日,院感科对全院进行了《医院消毒及灭菌知识》的培训,参加人员122人次,考核人员122人次,合格率100%。
本次培训主要围绕消毒隔离基本知识、清洁卫生的程序和方法、医疗废物、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尤其强调了各项操作中如何预防医院感染细节,了解清洁消毒的重要性,带动了大家投入到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合理分类医疗废物的相关内容的学习。
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让大家明确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出现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并做好预防工作,做好自身的预防措施,而且还要加强医院环境的预防措施。掌握了如何分辨医疗废物及处理的原则,能及时处理医院内的医疗废物,不向外随意流失。并对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流程进行了再次讲解。
此次培训为我院全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训后,按要求掌握所有的知识,并组织进行了考试,全院医务人员考试合格,并在以后的质量督查中随机抽答。
院感科
2016-3-31
第二篇: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科室(部门)要按照环境卫生学监测的要求认真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应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
六、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监测。
1、每月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供应室无菌区)应对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2、对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科室每月监测一次,院感科每季度抽查监测一次。
3、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4、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1995)(1)Ⅰ类环境卫生学标准(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10cfu/m3,物体表面≤5cfu/ cm2,医务人员的手≤5cfu/ cm2。
(2)Ⅱ类环境:(普通手术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室、重症监护室)空气≤200 cfu/m3,物体表面≤5cfu/ cm2,医务人员的手≤5cfu/ cm2。
(3)Ⅲ类环境:(治疗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救抢救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空气≤500 cfu/m3,物体表面≤10cfu/ cm2,医务人员的手≤10cfu/ cm2。
(4)Ⅳ类环境:(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 cm2,医务人员的手≤15cfu/ cm2。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第三篇: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001]
医院环境卫生学检测要求 一 环境卫生学检测范围 ①Ⅰ类环境包括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室。②Ⅱ类环境包括 普通手术室,导管室,产房,新生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存放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③Ⅲ类环境包括
普通病房的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血液净化室,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④Ⅳ类环境包括
传染科和病房。二
环境卫生学检测时间 Ⅰ,Ⅱ类环境每月一次。Ⅲ,Ⅳ类环境每季度一次。当医院有感染流行,怀疑于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检测。三 环境卫生学检测方法 ㈠ 空气 ⒈时机 室内环境清洁消毒处理后,关闭门窗无人走动情况下,静置十分钟后采样 ⒉方法 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的布局位置距墙壁1m处,高度距地面不低于80㎝,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边缘,暴露5分钟盖好送验
⒊标准
Ⅰ类环境≤10cuf∕m³;Ⅱ类环境≤200 cuf∕m³;Ⅲ类环境≤50 cuf∕m³ ㈡ 物体表面 ⒈内容 根据科室特点重点监测,如治疗台,雾化器,氧气湿化瓶,体温计,病床,床旁桌椅等 ⒉时机 选择在清洁消毒后或使用前采样,如暴发流行则尽可能对未消毒 处理的现场进行采样,并增加采样点 ⒊方法 棉拭子涂抹法,小于1㎡的平面全部涂抹,大于1㎡的平面用1-4个5㎝×5㎝大小的标准灭菌规格板,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立即送验。4标准 Ⅰ,Ⅱ类环境≤5cuf∕㎝²;Ⅲ类环境≤10cuf∕㎝²;Ⅳ类环境≤15cuf∕㎝²。无菌物品不得检出细菌。㈢ 手卫生 1 时间 每月对Ⅰ,Ⅱ类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消毒效果检测,Ⅲ,Ⅳ类环境每季度监测,怀疑医院感染爆发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应及时监测。2 方法 手卫生后采样,采用六步洗手法5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²,立即送验。3 标准 洗手及手消毒后≤10cuf∕㎝²,外科手消毒后≤5cuf∕㎝²。四 紫外线灯的检测 ㈠ 方法 ⑴ 辐射强度检测 :新灯功率为30w,40w时辐射强度必须≥90μW∕㎝²,每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89~80μW∕㎝²,每半年监测一次,辐射强度79~70μW∕㎝²,每季度监测一次,当辐射强度<70μW∕㎝²应更换灯管。
⑵ 时间监测 :登记每只灯管的起始及累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应及时更换。㈡ 注意事项 1 灯管购置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2 保持灯管清洁,每周及监测前用95﹪的酒精擦拭灯管 3 辐射强度监测应有专人使用合格的监测仪进行 4 每次监测后记录监测时间及强度 5 更换灯管应记录更换时间
第四篇: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根据《医院感
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
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 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 1
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
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 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 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3、6、9、12月)内科系列(2、5、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1、4、7、10月)。(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 每半年监测一次,加床超过3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每半年监测的外科系列(3、9月)内科系列(5、8 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4、10月)。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22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
2、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3、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检测的结果判定
透析液细菌培养:细菌数<200 cfu/ml,透析液内毒素检测:内毒素<2FU/ml。2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细菌监测结果判定 消毒后内镜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内镜合格标准:检测无菌。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标 准 环境空气(cfu/医务人员手范 围 物体表面类别 2皿.暴露时(cfu/cm)2(cfu/cm)间)卫生手 外科手 洁净参照GB50333 ≤5 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 场所 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4重点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cfu/15min≤5 部门 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9cm平皿)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 ≤10 ≤5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4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其他(cfu/5min.输血科、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10 部门 9cm平皿)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传染科 3
第五篇:环境卫生学填空题
填空题
1.生活饮用水常规检验项目分为四组,即__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_指标、_毒理学_____指标、____细菌学__指标以及___放射性___指标。
2.水源选择的原则有:__水量充足____、__水质良好____、__便于防护____、__技术经济合理_。
3.地表水取水设备的主要类型有:岸边式;河床式;缆车式
4.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方式有__常规净化____、_深度净化_____、_特殊净化_三种。
5.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__混凝沉淀____—___过滤___—_消毒_____。
6.滤池工作可分为三期,即__成熟期____、_过滤期_____和_清洗期_____。
7.影响饮用水消毒效果的因素有:_加氯量和接触时间___、水温______、_PH值_____、_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__。
8.深层净化方式有__分散式____和_集中式_____。
10.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__氯化消毒____、二氧化氯消毒______、_紫外线消毒_____和__臭氧消毒____。.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环境卫生学研究核心内容是(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机体与环境之间最本质的辩证关系表现为(机体的新陈代谢).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不变的是(一次污染物).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人类不仅能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改造自然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称为(原生环境)9.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 和生物性三类。
1.土壤是由___固相___、__液相____和___气相___物质组成。
2.土壤_颗粒_____越小,孔隙也越小,其孔隙总容积就越大,容水量也越大。土壤__腐殖质____多,其容水量也大。
3.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__生活污染____、工业和交通污染______和__农业污染____。
4.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三大类,即__化学性污染物____、_生物性污染物_____和__放射性污染物____。
5.各种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有三种:_气型污染_、_水型污染__、_固体废弃物型污染_____。
7.目前常见的几类“环保型”厕所有__循环水型____、__微生物型____、__免水冲型____等。
8.进入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的转归表现为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__转化____、降解______、___残留
1.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__原生环境____和__次生环境____;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__自然环境____和__社会环境____;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生活环境_____和__生态环境____。
2.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生产者_____、__消费者____和_分解者_____。
3.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引发_____、_促长_____和__进展____三个主要阶段。
4.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外剂量_____、_内剂量_____和___生物有效剂量___。
5.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将生物标志分为_暴露生物标准_____、_效应生物标志_____和_易感生物标志_____。
1.从1987年到2000年,世界各国的住宅观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2.室内小气候主要是由_气温_____、____气湿__、_气流_____和__热辐射_这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3.在评价小气候时,不能仅以气温等1—2个因素来做出全面的评价,必须采用包括__化学性____、___生物性___、___放射性
___和__物理性____四种因素的综合指标来评价。;
5.办公场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属性可分为_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污染物四大类。
1.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分为__降水____、地表水______和__地下水____三类。
2.地表水按水源特征可分为__封闭型____和__开放型____两大类。
4.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_暂时硬度_和_永久硬度_。
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_明显的地区性分布_____、_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_____。
2.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_营养条件_____、_生活习惯_____、__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____。
3.影响碘缺乏病流行的因素:_自然地理_____、_水碘含量_____、__协同作用____、__经济状况____、_营养不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