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元系统理论总结报告
多元系统理论报告
1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
1.1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中心)位,也可以占次要(边缘)位置。
埃文一佐哈尔认为,人们一致认为翻译是一种次要系统,这是不准确的。埃文一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他认为,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位置,可以占次要位置。具体要根据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的状态而定。占主要位置时,翻译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即翻译文学积极参与建造多元系统的中心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l)某一文学处于未成形发展的初期,也就是说该文学还处于“年轻”阶段(即发展初期);
(2)某一文学还处于“边缘”或处于“弱势”阶段或两者兼而有之;(3)某一文学处于转折时期,危机时期或出现文学真空时期。
1.2“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佐哈尔认为,任何系统的产品,制造和使用方式都是由“形式库”控制。形式库由规则和材料两部分组成。例如,语言的形式库就是语 法加词汇。保守的系统严格按照形式库定下的模式制造产品,可测性很高,称为二级产品;革新的系统则会注人一些新元素,从而扩大和改造形式库,使产品的可测性一个比一个低,结果就是一级产品。一级模式在形式库中占支配地位,从而走进系统的中心时,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但这些模式走进中心之后,不久就会固定下来,变成二级模式,系统就会处于稳定状态,形成新的保守主义。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有时又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以翻译文学为例,它处于中心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处于边缘时,则往往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前者的翻译策略,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后者则着重“可接受性”。(佐哈尔所说的一级二级、革新保守,并无褒贬之意)。
2多元系统的合理性
2.1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场景中观照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Hermans指出: 多元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把翻译与社会文化实践和社会文化过程结合了起来,使翻译成为一个更令人振奋的研究学科,促进了随后出现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Hermans认为,多元系统以及文化符号学的方法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呈现出开放的格局,它把经典作品和经典模式与流变性更大的形式更加繁杂的边缘作品相互关联起来,使许多在传统研究中被忽略的文本和文本形式进入我们的研究 视野。它把翻译看成一种文化行为,一种在历史的连续体中与其他行为互现互动的行为。因此,翻译规范的运作、翻译行为的操控性质以及翻译行为的效用等问题都可以纳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化历史研究。谢天振教授也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
2.2多元系统理论的文化研究视角促进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即从规约性翻译研究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从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研究的范式。它“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以及对“批评”与“研究”之间的差别的强调,对我们国内的翻译研究就很有启发意义。我们翻译研究的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的算起,已经长达
一、两千年,但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放在埃文-佐哈尔所说的“批评”(criticism)上,也即价值判断上:不是说某某人译得好、译得出色,就是说某部译作、或某篇译文、段落、句子译得不确、有错误,等等,却忽视了翻译研究存在的另外一个天地,也即埃文-佐哈尔所说的“研究”(research)。指出“批评”与“研究”的差异,强调不要把两者相混淆,并不意味着肯定后者和否定前者。事实上,两者各有其不可相互替代的功能。前者属于应用性研究,偏重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而后者则属于描述性研究,更着重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描述、揭示和认 识,是一种比较超脱的纯学术研究。
2.3在此之前,人们尽管都承认翻译在民族(国别)文学、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并没有把翻译文学也看作一个系统,而往往仅仅是把它视作“翻译”或个别的“翻译作品”。埃文-佐哈尔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首先提出,翻译文学也是一个文学系统,与原创的文学作品一样,它的背后也存在着同样的文化和语言关系的网络。埃文-佐哈尔在他的多元系统理论里,对翻译文学(translated literature)这样的“二度创作的文学”及模式,给予与原创文学及模式同样的重视,并肯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指出:“翻译文学不独是任何文学多元系统内自成一体的系统,而且是非常活跃的系统。”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并非永远处于边缘位置,它有时也会占据中心位置,即是说,“翻译文学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阐述为我们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了多个切入点,并对翻译史上的一些现象作出了比较园满的解释。
2.4要把一国文学、文化译介到另一国、另一民族去,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却远不止翻译家对读者的吸引力,另外还有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诗学理论、赞助人(出版社、有关主管部门或领 导等),等等。这也就引出了埃氏多元系统理论对我们的第二个借鉴意义,即多元系统理论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和理解文学翻译,并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译介过程背后的诸多因素。结合译入语国家、民族的文化语境全面、深入研究翻译文学,正是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展的一个极其广阔的、崭新的研究领域。
2.5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阐述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文学翻译中的“充分性”(adequacy)问题。在中外翻译史上,都会有这样一个时期,此时译者的翻译往往很不“充分”,即对原作偏离较多,包括对原作的随意肢解。譬如古罗马人对希腊典籍的翻译,又譬如我国清末民初严复、林纾等人对西方社科、文学作品的翻译,等等。以往我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意识到自己是胜利者,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于是以胜利者自居,一反以往的常态,不再把希腊作品视为至高无上的东西,而把它们当作一种可以由他们任意‘宰割的’‘文学战利品’。他们对原作随意加以删改,丝毫也不顾及原作的完整性”。或者,一方面是翻译家自身能力所限,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大部分读者也没有要求高水平的译作,只要能把域外小说的大致情节译过来就行了。故一大批胆大心不细的‘豪杰译作’风行一时”。埃文-佐哈尔则是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这一角度出发解释上述现象,并且进而引申出关于翻译文学的位置对翻译的规范、行为模式、翻译策略等的影响问题。在埃氏看来,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
2.6多元系统理论还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受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而出现的翻译作品是多层面多类型的。以玛利亚·蒂莫兹科为例,她曾就爱尔兰作品的英译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详细论述了影响这些作品英译的政治意识形态环境,诸如此类的研究虽然不是多元系统理论的直接应用,但却是受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而进行的。它不仅与后殖民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化趋势相一致,还与Lefevere等人使用的其他的系统概念相一致。这些系统概念更容易为翻译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语境所接受。这里要特别提到多元系统理论对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影响。他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他与霍尔姆斯、巴斯奈特和兰伯特等学者一起,致力于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争取,使翻译研究逐渐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其中,以兰伯特为代表的学者逐渐转向翻译的客观描述研究以及个案研究;而以勒菲佛尔为代表的学者则转向文化研究的模式,将翻译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等语外因素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提出翻译研究的改写理论,形成其独特的理论理据和思想主张。英国学者Munday指出,改写理论的发展深受多元系统理论及操控学派的影响。由此可见,改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
3多元系统的局限性
3.1多元系统论在理论构架上还不够严密系统。埃文佐哈和图里都热心于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和准则,因此往往有了大胆的假设,就急切地将之推至为普遍规律。由于埃文佐哈的理论缺乏充分的个案研究成果的支持,在理论推演中又存在非历史化的倾向,因此,他对一些规律的假说,有简单化、抽象化、绝对化的倾向。这种构建特性一方面使理论本身非常抽象,另一方面又容易给我们造成错觉,似乎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我们研究的文学或者翻译,其本身就是一个作为实体存在的系统。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为了理论推导之便而预设的产物。
3.2多元系统论在对多元系统运作的理论推演上也存在一些断带,如翻译文学系统与多元系统中哪些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运作从而影响了翻译文学系统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翻译规范的形成以及翻译文学文库和经典形式库的嬗变的等等,这些问题,埃文佐哈没有作详细阐述。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论,虽然要求将每一个文化活动都纳入到文化多元系统中考察,但他本人的研究却很少将文本与文本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联系起来,而只有抽象的推导和假说。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对文学或文化(包括翻译)发展的动因不作 探究。忽视实际的政治和社会权力关系,只关注模式和形式库,依然完全停留在文本层面。尽管埃文佐哈的很多假说具有较高的可验证性,但由于理论推演的抽象化、简单化,再加上术语太少而定义太广,因此在具体运用上,缺乏可操作性。图里的个案研究,也基本上局限在语言和文学层面,没能提供比较全面的实践多元系统论的研究范式。
3.3 多元系统理论过分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疏忽了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把丰富的翻译现象简单化;它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决定论,忽视了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译者的主体性,能动性与超前性;它过分强调两极,忽视中间,结果导致研究方法的僵化与简单化。如果将多元系统理论用于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它无法解释我国晚清的翻译实际。晚清时中国的翻译文学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根据多元系统理论,译者会遵守出发语文化的规范,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晚清的文学翻译家,他们渴望传播民族文化,拥有文化优越感,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而忽视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使我们对其理论的周密性产生了疑问。对此,王东风是这样评价的:多元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的制约,但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3.4除理论假说上存在简单化、绝对化倾向外,多元系统论在具 体运用上也存在困难。埃文佐哈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充分运用多元系统论,并以此探讨语言或文学多元系统与其他多元系统(尤其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关联。而图里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寻找一个作品,“一类体裁”,一个时期的译本用了什么翻译规范,看看这些译本处于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两极之间的哪一个位置,并略为探究这些规范背后的原因。其研究视点也基本上局限在语言和文学层面,没能提供比较全面地运用多元系统论的研究范式。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术语太少而定义太广,这样也造成具体运用上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埃文佐哈为了把多元系统论提升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理论,在多元系统论修订版中,把提到文学或翻译的地方几乎全部删去,并省掉了诸如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学,语言等等多元系统的分类。这样,在具体运用上就更降低了可操作性。
3.5多元系统的研究不仅极度抽象,而且还易被混同于宿命论。Hermans认为,之所以这样讲,其原因有二,首先,多元系统理论虽然深知文化系统扎根于社会之中,但其理论运作却很少重视实际的政治权力关系与社会权力关系,对具有实际利益的具体实体,如社会机构和社会群体等,也很少关注。换句话说,多元系统理论是一个理论假说,它所重视的是系统模式与形式库,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局限于文本研究的理论。它把所有文学与文化描绘成一个个发生冲突的场所,但我们却看不见这些冲突;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斗争只是规范与模式之间的斗争,而不是得失攸关的具体个人或者集体的斗 争。结果,系统的变化与逆转就成了一个自兴自灭、循环往复的过程: 处于经典地位的中心自行其职,而后中心地位被颠覆,被新的中心所取代,如此循环往复,仿佛一切都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这就使多元系统理论具有宿命论的特点。其次,多元系统理论非常重视不同模式和不同文学类型的分类,也很重视这些模式与类型之间的关联,但很少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潜在原因进行思考,如为什么翻译的类型、规范、概念以及集体操作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等等。这样,它对现象的描述与解释都拘泥于同一个层面,让人感觉文学与文化都是自治的系列,即不管文学与文化的具体情况如何,其结果都最终难逃中心被边缘取代的命运,这是典型的宿命论论调。
3.6一级模式(行为)与二级模式(行为)的二元对立思想值得商榷。二元对立思想虽然为多元系统理论注入了动态运作,相互影响的动态思想,但其思想基础是客观主义逻辑,认为事物的结果先在地决定了不断变化的情形和相互抗衡的行为。从原则上说,中心与边缘、经典与非经典的二元对立都是人为推导的结果,其出发点是研究者对系统做出的相关陈述以及这些陈述对生产分配方式的控制,而一级与二级的二元对立则是一个研究者根据结果推导原因与过程的逻辑。推导所谓的一级(即革新)模式,只不过是我们依靠事后洞见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时贴上的标签而已。这就是布迪厄所说的由现实的模式向模式的现实进行推导的方式。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逻辑会使二元对立的思想与其研究对象纠缠不清,最后走向思想的封闭,导致其无 法自圆其说。
4总结
多元系统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处于强势文化的读者群体也会接受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译文。因此,文化地位对翻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性的,翻译策略的选定并非完全取决于两种文化的对立地位,还有其它的因素要考虑。
当源语文化中的某些文化因素在目的语文化中不能找到对应物时,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这类翻译现象的翻译策略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
多元系统理论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从文化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它不再局限于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对等,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和理解文学翻译,但多元系统理论指导翻译策略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总之,中西传统译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特点或差异不能简单地用优劣来判定。我们不应当拒绝接受或排斥西方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妄自菲薄,轻视中国传统译论和研究方法。那种认为凡是西方的一定就好就先进,凡是中国的一定就差就落后的理念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们应当沿着百花齐放的道路不断进取,营造出一个相互包涵、多元共存的和谐局面。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今天,梅教授给我们讲了《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改革的启示》专题。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备受西方学界推崇IQ情结,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在4月13日《加强校园文化我之见》一文中我曾提出过“多元文化教育”问题,18日我也曾提出“存在智能”问题与专家进行讨论,之前我与项教授也曾讨论过多元智能问题。我对“多元”的这种关注,实在是因为它给了人们一种绚丽多彩的假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我想,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受到世界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质疑的现实,必须要受到税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多元智能”和多元文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
1、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论保证,能让他们进一步深刻了解和认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充分、重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但这一种了解、认识和理解,如果缺少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就很难说是透彻的和自觉地,而这种理解的肤浅和被动,却会进一步把中国教育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上午的讲座,梅教授也提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一些精英分子“用脚说话”的行动,也应当是我们看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隐忧。
2、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同阶段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小学阶段需解决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阶段需解决有校学习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高中阶段需解决研究性学习和考大学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能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并结合社会需求加以引导和培养。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元”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呢?同时这一种深刻的理解,还须有一
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需要教师具备多元能力的发展和多元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师所非常贫乏的。
3、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成为可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相对“强”的项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以“数理逻辑”思维为主流的智能体系就有可能会改变,每一个人成才的路子就宽了,就为每一种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造福于社会提供了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盯着优势的光芒,奔向人生的光辉顶点”,要真正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4、多元文化教育,对我们的基础教育突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人们不断抱怨中国青少年因模仿、崇拜和践行西方“消极文化”而越来越颓废时,却忽视了对西方主流文化的传播,却只是简单的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像你拿着香喷喷的肉包子对和尚说:吃肉包子吧!和尚反过来问,没有动物肉吧?一样荒唐可笑。)今天梅教授举例的《丑小鸭》教学,就表现了我们的教师对西方主流社会的认知水平。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因为根据研究证明,流言和谬论的传播速度是真相和真理传播速度的十倍。现在西方的垃圾文化已经进来了,如果我们对西方的主流文化还是这么麻木不仁和置若罔闻的话,简直比掩耳盗铃还要可怕啊!!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应当首先觉醒,应当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而不应当中华民族的所谓“传统文化”沾沾自喜。
第三篇:系统总结报告
系统总结报告
智能感知机械花——陈仲乾,曹乘榕,黄晨,胡腾
硬件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项目经多方面考虑后,确定做仿生智能感知机械花。因为在自然状况下花多在光强较 强时开放最盛,而且其颜色润泽方面多会受外界温湿度影响,所以我们决定让机械花能对环境的光强变化及温湿度状况感知,并作出相应仿生模拟。
花的外形构造原本计划利用市场上类似的饰品——摇摇叶的外形与传动设计,花瓣用亚克力板制作以增强RBGLED产生的效果。但在购买拆卸后发现,摇摇叶内部传动是用太阳能电池产生微弱电流,使一组线圈产生不稳定感应磁场,通过磁场使下端带有磁钢的摆动的叶子偏离平衡位置,以实现不停的摇摆。我们所需要的传动装置是能带动一根中轴上下移动,从而达到花瓣张合的机械装置。最后因为以上一些设想难以实现,所以花瓣改用普通纸质,传动装置用手工制作。
在光强的感知方面:我们一开始决定用光敏电阻输入光强信号,经单片机处理输出一定信号控制外部动力源,从而通过动力的传输系统来控制机械花的开合状态,但动力源取材及动力传输一直是硬件设计方面的问题之一,电磁铁,电动机是我们一开始计划的动力源,但是对于电磁铁做动力源时所需的机械设计较电机复杂,而且功耗较大,所以决定使用转角可控的电机。于是通过对电机了解便购买了微型步进电机(电机尺寸:直径大约1.2CM,高大约1CM),但是经过实际使用演试,发现微型步进电机抽头焊点焊接十分困难,而且在许多参数不清楚情况下需要制作电机驱动板,所以重新购买了一个39mm二相六线步进电机,步进量1.8,电压5V,附带相应驱动板(驱动芯片UNL2003)。动力传输机械装置也经过多次设想和实践,并解决大大小小一系列问题后制作出类似于伞开合控制的动力传输装置。如此,对光控制机械花开合方面的硬件设计基本完成。
在温湿度分别控制花的颜色和明暗态方面:开始温度传感器先打算用PT100(计算公式: PT100的电阻值=实际温度值×0.385+100Ω),湿敏电阻暂用HR202,通过测量与参数查阅得温度传感器PT100电阻变化较小,对电路抗干扰性要求大,如果采用便需要对其进行信号放大,这样会进一步增加成本与电路复杂程度。湿度传感器HR202需用正弦交流电,而单片机输入信号为直流,所以这样还需要将交流信号变为直流信号,势必会大大增加成本及电路的复杂程度。以上两项成本会在10元以上,所以决定更换传感器,最后通过搜索比较决定用数字式温湿传感器DHT11,这样温湿度数据可在一个电路中完成采集输入,大大简化了电路复杂程度,而且成本也降低3元以上,PT100售价为7元,HR202售价为2.5元,DHT11售价为7元左右。对于花的颜色、明暗变化我们首先设计用RGB(三基色)LED灯实现,但是因为RBGLED北方市场上极少,且只能向南方少数市场订购。所以决定先用普通单色LED代替,最后通过测试后发现普通单色LED几乎无法进行颜色合成,所以必须使用RBGLED,经过搜索与查询联系到淘宝卖家,买到了两种型号的RBGLED(5MM圆头RGB四脚全彩,2*5*5RGB四脚全彩)。
软件方面: 关于驱动步进电机正常工作的程序是全部程序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前写的程序主要有逻辑混乱和时序混乱两大方面的错误,另外还有一些语法上的小错误.关于逻辑方面,我们的思路是利用光敏电阻感知光强强弱并且改变其电阻,经过电路部分将电阻的变化变为电压的变化,使每个特定的光强对应一定的电压值,电压信号经ad转换变为数字信号,表示电压大小。Ad转换由计时器2ms中断触发,根据电压值大小确定步进电机应该处于的状态,然后将该状态与接收信号之前的状态比较,然后确定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转向及步进量的大小),然后用步进电机驱动机械花的开合,使其达到特定的状态.关于时序方面,最主要的一点是步进电机八个节拍顺序的排列,我们查阅了多处参考资料,发现多有出入,后来仔细研究了步进电机硬件的接线与结构,逐步确定了节拍顺序,并且为了保证其正常工作,将驱动部分的程序写在在ad转换中断里,防止在执行过程中被中断。
最后我们还发现一个能导致大问题的小错误,就是在定义步进电机状态时用的是字符型数据,但是最后它们相加减赋给整形数据i,这样导致了i只能为正数而不能为负数,使电机只能向一个方向转,最后在多次仿真后发现此问题并改正。
关于led灯的程序的大框架也已经完成,只是有一些小的逻辑错误和严重的时序上的问题。
小的逻辑问题包括一些无意中造成的死循环等,经过几次检查就已经全部排除。逻辑思路:
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测得外界温度与湿度,并且实现通信后由主机读取,由温度高低来驱动led的颜色显示,由湿度高低来确定led灯所亮的盏数。
但是,这个程序依然不能如愿运行,其根本原因是dht11型号的温湿度传感器属于串口通信,输出的数字信号(通过高低电平表示),如图所示:
其中的高低电平的时间都是几十us而已(也就几十个时钟周期),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测得并且运用,一定得非常注意延时的长短,并且由于时序上的偏差容易累积,单纯的使用延时总会使测得前几位准确后几位就不准确了。幸好cvavr自带的延时函数延时非常准确,外加经过查阅大量参考资料和请教学长,我们终于摸到了检测的诀窍,写出了运行比较稳定的程序。
硬件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
从设计思路角度,需要更多的考虑设计的独创性,节约性,安全性,实用性。设计时更应考虑为后期调试提供最大的便利,以节省时间精力。设计前需要详细了解各部件情况,并设计好具体方案,以免在制作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随着项目的完成我们也逐渐明白课本知识只有用到了实处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同时我们也懂得如何运用以往的经验在最短的时间条件中获取最多的知识。
软件设计总结与心得:
每次在初次使用某种元件时,都会有一种未知的不确定感,总是感觉它很神秘,不能轻易用好它,但是经过这部分软件的编写与调试,我感觉自己学习使用手册,认真考虑如何使用一件未接触过的东西很重要,我们不能对之心存畏惧,而是冷静地学习分析,才能够取得成功。
关于步进电机部分,我总结到了关于ad 转换,步进电机使用方面程序编写的思路,了解到了这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对于分析程序能力,编程能力,使用avrstdio仿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led灯部分程序的编写,我掌握了一般串口通信传感器程序编写的方法,能够熟练地编写与应用led灯驱动函数与延时函数,并且我还掌握了一些很经典的检测语句的写法,例如:while(DHT11_DATA_READ);//等待高电平结束等,而且我还掌握了经典的检错语句的写法,例如:u8flag=2;while(DHT11_DATA_READ&&u8flag++);if(u8flag==1)break;最终,我们的单片机软件部分圆满完成,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吃了不少苦,熬了不少夜,但是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完成了。通过这次做的单片机项目,我对单片机和电子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很大。
团队管理心得体会:
这次单片机课程项目,可以说是我大学以来第一次进行和本专业有关的团队合作,在对具体情况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开始的分组,彼此也并不了解对方潜在实力。困难是必然需应对的问题,在项目开始前我们必须做好进行到底的准备,项目的实际设计和具体制作时,常常会在难以预计的情况下遇上几乎让人想放弃的困难,当然此时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首先,作为一个团队成员应先做好本职工作,正如中学所了解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每个成员都有义务来承担工作。其次,一个队伍的领队必须起到带头模范和整体监制作用,领队是一个团队的核心,领队的工作态度与处事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团队工作水平和合作气氛,这在克服众多问题时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成员之间需要默契,相互理解协作,每个成员应看到自己的不足,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不仅能增强自己个人能力,更有利于团队协作成效。
成员分工与贡献度
曹乘榕
主要硬件设计,整体调试,及相关部件采购(占整体30%); 黄晨
主要整体软件设计调试(占整体30%);
胡腾
部分软件的设计,及其主体思路分析(占整体20%); 陈仲乾
主要论文负责,部分软件思路设计(占整体20%)。
课程改革建议:
首先,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想这些是开放性的设计课程给我们带来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但是开放性的课程也会有很多问题,因为它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设计题目,这就使每个组对知识的要求是差异的。老师可能会鼓励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但是这样一来一是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二是很多同学觉得从课上学不到什么东西,或者只专注于自己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这使得这门课程对于知识的推广效果受到影响。本科生学一门课还是应该全面的学习,毕竟将来用到的很有可能就是你项目中没有涉及的。所以我认为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大上课时知识的容量,一晚上的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较大的容量总体介绍单片机的功能,并将重要的函数、功能提前讲(如步进电机、中断、AD转换等),第二部分可以从一些具体项目的角度,讲述设计思路和同学们容易遇到的问题。在最终考核时在考察项目的同时也应考察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总体知识的了解,督促同学对于整个课程知识的认识。
另外我觉得我们的课程设计和美国康奈尔大学ECE 4760项目的差距还很大。我们虽然好想法少一些,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好想法。在我们的项目中觉得比较创新的仍是一些已在市面上出现的,或前人做过的,只是项目本身应用了一些较人工智能的东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一是我们的硬件支持不够,很多功能模块我们购买不到,一些独特的机械设备或传感器没有人能够制作和提供。二是学科交叉较小,因为我们做的单片机项目很多是关于生产或生活的,这需要一些机械、生物、医学、材料知识的支持,而以我们的专业背景是很难获得的,所以如果能够给我们搭建一个与其他学院沟通交流的平台那是再好不过了。
当然更多的同学选单片机但是将来不会以这个为生,而是希望学习这门课程能够给自己对物理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而在课程设计时并不是很多同学会选择与物理相关的课题。原因在于很多物理知识我们并不是很了解,而且真正在科研时需要的信号发生器材、控制器材、分析器材我们没有机会接触,也没有办法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来设计。所以我希望老师以后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引导,给出一些具体的在我们了解范围内而又比较有趣的物理项目,我想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大的热情。
另外很多同学在做项目时发现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很难找到帮助,互联网信息太繁杂,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学长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看往年的课程设计时虽然常常能看到相似的项目却获得不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所以我提议建立一个网络论坛,大家能够实时的交流沟通,并能将问题的解决以此方式一届一届传递下去。
第四篇: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多元评价
对小学美术多元评价方式的实践的探讨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多元评价即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体现在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主体、多种维度,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这样的程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课程内容部分,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学习要求。二是关于评价的建议。如《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从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逐一阐述评价建议。
依据课标,改进教学评价,就需要做到:
1、把握学习目标,促进教学与评价的对接
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明确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的内涵,如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了解”,什么是“说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应用”等等,从而真正明确教到什么程度。要使评价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嵌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真正对接。从新课程的价值定位出发,教学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的理解,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如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第8册第10课《大花鸡》的教学目标定位是:(知识技能)能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装饰性特点,(过程方法)能够初步了解动物变形,装饰的一般表现方法和规律,(情感与价值观)愿意欣赏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国民间美术感兴趣。老师通过以欣赏民间剪纸大花鸡为主,讲解民间工艺的造型特点:夸张变形、概括、拟人。了解民间剪纸中的镂空(花纹)的作用,认识民间剪纸独特的美。讲解了大花鸡(装饰画)创作的基本步骤:夸张变形、添加花纹、上色装饰、涂画背景、整理完成。学生创作后的评价必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接。你了解鸡的身体结构了吗?你能大胆且有创意的设计漂亮的大花鸡吗?你知道剪纸、布贴、刺绣等中国民间美术动物变形与装饰的基本方法了吗?这些简单的提问式评价紧扣学习目标的“了解”。
2、整合评价方式,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
目前《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各个学习领域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都需要整合评价方式。整体上要做到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用评价的手段发现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上的不足,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调整和矫正。努力将自主评价、他人评和教师评价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成功与不足,最终达成对欣赏内容的整合,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如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第8册第10课《大花鸡》一课,最后我设计了开个“大花鸡”博览会,评出最漂亮的、最神奇的、最可爱的“大花鸡”。有的学生毛遂自荐自己的作品,就要自我评价;推荐别人的作品,就是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最后综合学生评价,做到有的放矢。
3、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改进
评价不仅仅是证明学生当前拥有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展,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通过评价,能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业负担、师生关系等,以便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在具体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只要有进步,就大加鼓励和肯定,给个“优”,注明给优秀的原因:色彩、创新、构图等进步点,让学生知道得到肯定的原因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要吝啬一个“优”,这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客观要求。
第五篇:系统设计总结报告
系统设计总结报告
一、团队分工合作及管理心得体会
单片机课程是分小组进行的,这要求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积极的团队精神。我们小组由三个人组成,在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和开发过程中我们深有体会。
1、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细致,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加快产品开发的进度。相反,假若没有明确分工,将课程设计、软件编译、元件购买、硬件焊接、演示ppt制作和论文书写等混杂在一起,不但做不出产品,反而会无形中增加课程的难度。同时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也不能是完全独立的,要相互联系,应该坚决杜绝写软件只管软件,组装硬件的只管硬件的做法,因为最终的产品是一个有机结合体,而不是一个软硬件拼凑体,只有大家分工加合作,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2、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一个团队一定要有一个敢于承担义务、勇于承担责任的领导者。组长的乐观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明确清晰的产品开发思路,不但可以在遇到困难时鼓励督促大家继续工作,同时能够保障整个产品的开发高效高质量的进行。
3、每个组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产品的开发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任务。特别是在产品开发遇到困难时,每个人都应该大胆承担责任,互相鼓励,三个人协同谈合作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推诿,互相抱怨。
二、项目进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在整个单片机学期项目中,我们遇到了大量的问题。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我们曾考虑过放弃或者更改项目方案,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最后,在周围同学和师兄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方案。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下:
1、无法更改单片机熔丝位。我们所做的项目对时钟有严格的要求,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软件程序,系统时钟应为8MHz。然而单片机默认的时钟并不是8MHz。我们起初想使用AVRstudio更改单片机熔丝位,但不知什么原因,始终无法使用JTAG和单片机相连。我们曾连续两天被这个问题困扰,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后来,我们得知周围同学有一款很好使用的软件,可以使用ISP来更改熔丝位。于是,在这位热心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2、电源问题。我们的学期项目主要使用的硬件有ATmega16,DS18B20和NRF24L01。其中ATmega16和DS18B20的工作电压大约在5V左右,而NRF24L01得工作电压却为3.3V。如何进行电压转换,如何将它们集成在一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经过老师和周围同学的帮助,我们决定使用AS1117芯片,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3、无法进行信号传输。我们学期项目的一大亮点就是无线传输,主要使用的芯片是NRF24L01。NRF24L01无线传输芯片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无线传输芯片,具有低速传入,高速发射、接收的特性,易于与各种单片机组合。虽然我们事先阅读了大量有关该芯片的使用说明及应用实例,但将程序写入单片机后仍然无法传输信号。经过连续几昼夜的努力,没有任何效果。我们得知有一位研究生师兄曾使用过该芯片。于是我们主动请教了这位师兄,师兄非常热心的给我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为我们的项目提出了很多建议。正是由于师兄的帮助,我们才实现了信号的传输。
4、无法正常测温。我们起初的测温程序主要参考实验讲义上的,但是一开始没有成功。我们简单地认为问题出在软件上经过大量的修改,任然失败。后来,我们仔细阅读了DS18B20的使用说明书,发现问题很可能出在时钟上。后来经过更改熔丝位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在对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和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差别,同时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计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现有的实验开发环境和各组员的能力,选择有把握实现或有实现前景的项目,切忌眼高手低。很多想法和创意具有非常好的创新性,但其中很多都无法实现,甚至可行性都不存在,所以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要理性。
还有一点令我们印象深刻,那就是跟硬件配套的技术资料。项目刚开始时,我们始终找不到头目,任凭大家怎样改进方法都无济于事。但回过头来研究技术资料时,我们发现,很多做法纯属自己的想法,根本不符合硬件的要求。重新按照技术资料的理论和规则,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四、课程改革的建议
单片机不同于我们以往的课程,不仅仅对理论要求高,对动手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这门课重在锻炼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我们认为该课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革:
1、实验课时间的安排和实验室硬件的改善。对于一个产品的开发,每周两节课的试验时间实在太短,至少要加长到每周四节,同时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再有实验室的硬件明显需要更新换代,特别是针对单片机升级速度快,实验室有必要随之更新实验设备。
2、理论课授课时需要加强课本电子器件和实物展示的结合,着重加强元器件的实物讲解。
3、应该加强物理学院实验室和南校区工程训练中心课程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和资源。
4、尽可能加强经费支持,完全有学生出资做产品的做法因改为学院和学生共同分担产品的开发经费。
五、项目成员贡献
在整个单片机学期项目中,我们曾经遇到了大量的问题,有时需要耗费几昼夜的时间才能解决。但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困难面前,我们三个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最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项目。李林洋:方案设计 硬件设计 电路焊接 程序编写 刘晓斐:程序编写 电路焊接 程序调试 论文
刘树聪:硬件设计 硬件购买 电路焊接 网页制作、论文及资料整理等 各个成员都竭尽全力,密切配合,实现了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