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文明的意义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把高度的动态性与全球性结合在一起,这加快促使了文化向不同角度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多元文化。
本书主要分为五章,分别为教育的文化多元性理论和方法论原理,多元文化教育—21世纪的教育范式,作为个性形成环境的多元文化教育空间,多元文化教育的人类学问题和前景,最后,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方法论和技术视野。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与文化相互联系思想在国内外经验中的起源,文化多元性范畴进化及其相关概念,文化多元性和后现代主义。现代的世界共同体需要一种对各族人民和文化进行整合的新的世界观,目的是使各族人民更加相互接近,进一步展开对话和充实精神财富。无论在我们外部还是内部,都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这要求进行社会,政治及经济改革,其中包括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是与人类的发展一起发展的,是相互联系的,且对文明的未来相互负责任这样一个观念出发。在本章中我们每年试图在教育与文化相互联系的背景下研究人文主义哲学,交叉文化主义和协同学的一些观点,并把它们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许多学者,例如苏格拉底,邦达列夫斯卡娅,格尔顺斯基等等,都在教育文化方面做出了很深的研究。从古至今,全部历史经验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须在教育与文化之间再建深刻的,渗透一切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作为在高尚的精神,道德和普遍和谐的原则基础上团结社会的一切力量和流派的基本的观念形态。这也是作为文明国家的创造与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态。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使命是在新的文明形成中成为具有团结和凝聚作用的因素,这是广泛的名族和睦领域,也是各种这样名族文化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力量彼此建设性妥协的领域。对文化多元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作为的分析以及教育实际的现实,都允许把多元文化教育看作是在校青年形成和发展关于世界和本国的文化多样性观念的过程,看作是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的,宽容的态度的过程,看作是发展与其他文化的载者人道地,有效地相互作用的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作为个性形成环境的多元文化教育空间。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建立在它的诸如基础性和持续性这样的特性基础上。每个人在获得教育的同时都要吸收世界文化的成就,在对现代文明的完整理解中吸收它的精神财富。同时,多元文化教育空间的意义也得到了现实化,它的意义就是作为形成个人的精神—道德潜力,形成个人的全球世界观的因素,作为为个人在多文化的社会中进行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作为准备的因素。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人类学问题和前景。全球化和一体化,社会的新的信息环境的形成,为人类的发展,问更有效地解决人在职业、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方面的许多问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可能性。而能利用这些可能性的将只能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拥有高水平的一般文化,精通必要的关键的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个性品质和在新的多元文化的信息空间中判别方向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要全露提高居民的教养水平,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修养。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方法论和技术视野。文化间的交流—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许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工具。人观察世界、洞察世界和自身,并走进世界。
教育科学和其他关于人的科学面临的任务是检索历史,重视先辈的经验,研究文化各个时期和各民族人民在发展多元文化教育范式和形成俄罗斯完整的多元文化教育空间方面的伟大著作并使之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今天,梅教授给我们讲了《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改革的启示》专题。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备受西方学界推崇IQ情结,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在4月13日《加强校园文化我之见》一文中我曾提出过“多元文化教育”问题,18日我也曾提出“存在智能”问题与专家进行讨论,之前我与项教授也曾讨论过多元智能问题。我对“多元”的这种关注,实在是因为它给了人们一种绚丽多彩的假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我想,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受到世界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质疑的现实,必须要受到税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多元智能”和多元文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
1、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论保证,能让他们进一步深刻了解和认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充分、重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但这一种了解、认识和理解,如果缺少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就很难说是透彻的和自觉地,而这种理解的肤浅和被动,却会进一步把中国教育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上午的讲座,梅教授也提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一些精英分子“用脚说话”的行动,也应当是我们看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隐忧。
2、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同阶段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小学阶段需解决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阶段需解决有校学习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高中阶段需解决研究性学习和考大学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能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并结合社会需求加以引导和培养。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元”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呢?同时这一种深刻的理解,还须有一
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需要教师具备多元能力的发展和多元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师所非常贫乏的。
3、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成为可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相对“强”的项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以“数理逻辑”思维为主流的智能体系就有可能会改变,每一个人成才的路子就宽了,就为每一种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造福于社会提供了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盯着优势的光芒,奔向人生的光辉顶点”,要真正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4、多元文化教育,对我们的基础教育突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人们不断抱怨中国青少年因模仿、崇拜和践行西方“消极文化”而越来越颓废时,却忽视了对西方主流文化的传播,却只是简单的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像你拿着香喷喷的肉包子对和尚说:吃肉包子吧!和尚反过来问,没有动物肉吧?一样荒唐可笑。)今天梅教授举例的《丑小鸭》教学,就表现了我们的教师对西方主流社会的认知水平。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因为根据研究证明,流言和谬论的传播速度是真相和真理传播速度的十倍。现在西方的垃圾文化已经进来了,如果我们对西方的主流文化还是这么麻木不仁和置若罔闻的话,简直比掩耳盗铃还要可怕啊!!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应当首先觉醒,应当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而不应当中华民族的所谓“传统文化”沾沾自喜。
第三篇:多元文化教育已有定义分析
多元文化教育已有定义分析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许多教育研究这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如下:
日本异文化教育学学会会长、九州大学的江渊一公认为,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对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民族背景的青少年,特别是对少数民族与移民等处境较差的社会集团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在尊重他们的民族及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英国的多元教育理论家詹姆斯·林奇(JalnesLynch)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不同的文化群体或在不同的国家中,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综合各种不同说法的基础上,我国民族学学者把多元文化教育看成社会中各种集团和个体在文化上、情感上和认知上的需求。它追求的是为少数民族、移民、妇女与残疾人等处境较差的社会集团的子女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及提高不同民族的文化集团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必须使年轻人对面]所生活的世界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在保存他们对本民族和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要发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获得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和机会。简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共同平等的“异文化间的教育”。
文章由 提供
第四篇:《创业实践与理论》读后感
《创业实践与理论》读后感
“创业”二字有何深意,或到底应当如何解读,我脑中确实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读完此书,方醍醐灌顶。
此书的作者老师通过大量的经典鲜活的案例来,探讨和总结了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关键问题,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全方位的了简述创业企业的几种类型、创业的模式、基本的竞争模式、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另外此书还向我们读者教授了应当如何识别和把握创业环境、创业商机以及制定创业战略等。
现如今,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创业已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越来越多人想要选择给自己打工,当自己的老板。继胡锦涛曾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后,社会的形势愈发对创新创业有利,当然,创新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必要条件。就创新创业来说,它不仅仅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也给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其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当然,创业之路必定坎坷。在读了此书后,我对创业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我对创业的并非一无所知,但也仅仅是对那些放弃了稳定收入毅然选择通过创业来累积一身财富,以及奋力打拼出人头地的成功事迹的一些了解,比如马云、李彦宏、马云,再比如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等。总觉得他们的很高大,很威武,是上帝的宠儿,同时是人生的大赢家,他们像是在云端一样触不可及,想要和他们一样出色谈何容易,但做不到他们这般,那么创业何用。为此,我甚至不愿意去接触创业这个词,因为创业需要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可能非常的大,我没有这个勇气去承受失败。而现在换个简单的思路来看,世界上能有 多少个马云,又有多少个比尔盖茨呢?我们并不需要踏着别人的脚步踽踽而行,或是跟着成功人士后面亦步亦趋,所谓的成功,只需要做到最完美的自己。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创业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让我明白,创业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情,想要成功靠的不是运气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理论与实践并肩,加之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精神。当然,成功的创业者必定需要过人的胆识与敏锐懂得市场洞悉力。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政府更是为我们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鼓励政策。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大学生创业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而我们身边亦不乏类似的创业者,他们或是摆地摊,或是开网店,从平凡琐碎的小事业中累积经验,汲取教训,从而为以后的事业做准备,他们的事业暂时还很小,但他们的抱负很大。今年寒假,一些认识的学长学姐们并以他们敏锐的市场洞悉力发现了一个大商机。于是临近回家时,校园中便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正宗的××特产,学弟学妹们快来买点特产回家呗,便宜实惠,还送货上门呢。”对,他们做起了特产生意,价格不仅比外面的便宜,还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这使得很多同学们都愿意在他们这里买特产,等到我去买的时候,很多的特产都断货了,可见此期间特产生意的火爆。学长学姐们在这次的买卖中应该赚了个满钵,虽然过程可能比较艰辛,甚至也会被城管追。但付出汗水总归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当然不仅仅是金钱。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小却很成功的创业案例。
创业的过程必定是艰辛的,但有志青年恰恰会选择迎难而上。现在的社会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机 遇与挑战,创业者则需要一个富于创新的头脑,因为机遇是留给有创新头脑这类人的。在获取创业学知识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实践,创办一个企业需要一只强有力的团队,在众多创业企业的类型中,合伙创业是最可取的一种,而在众多创业模式中,白手起家模式是最艰难的一种。《中国合伙人》是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它吸引我的不是华丽的明星阵容,而是它的剧情。影片讲述的是三个主人翁白手起家创办“新梦想”英语培训学校并大获成功的故事。三个主人翁的人物原型便是“新东方”三位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新东方的成功创业过程无疑是一部活生生的正面教材。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而太多的人怀抱梦想却选择平庸,更有太多人不知道梦想为何物,这些人当然无法体会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幸福感。我很佩服在电影中男主角成东青能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背下一本字典,因为从此中映射出的是他在创业途中面对并解决了更多更大的障碍,而那些可能会让别人一蹶不振的打击统统被他踩在脚下。所以说成功的创业者必然拥有更强大的内心以及深陷困境不折不挠的勇气。
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素质数不胜数。以下书中所提到的几点成功创新创业需要基本素质,我认为十分地可取。
一、创业的欲望:亦指理想与目标,此乃成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理想很多人都有,敢于去实现的却在少数。创业者的理想是高于现实的,或者说创业者是不安分的一群人,他们往往对现状不满足,想要去追求更好的。今年羊年春晚上香港魔术师在表演前说了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于是我将它理解成理想有多大,人生 便有了更多的颜色。人生本来就充满着太多的未知数,敢于把未知数解答的人是智者,而渴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是成功者。
二、充满自信:此乃成功创新创业的心理支柱。弱者听天由命,强者支配命运。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拥有着别人无可及的绝对自信。
三、顽强的意志力:此乃成功创新创业的必要保障。创业之路必定不平坦,市场风云转瞬骤变,创业可能在一夜之间面临失败,挺一挺便过去了,然而能挺下来的又有多少呢。很久以来,人们都喜欢用这样的一句话鼓励失败的人“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然而现在的人更多喜欢这样说“在哪跌倒就在哪趴着”,或许是诙谐,但我看到更多的是自暴自弃。由此可见,意志坚定的不易。
四、敢于冒险:此乃成功创新创业的必要基础。很多人喜欢蹦极、喜欢攀岩、喜欢横穿沙漠。生活中的冒险精神同样适用于创新创业这群不安分的集体。很多创业者在创业途中曾冒险,都说富贵险中求,当然说的不是生活中游手好闲的赌徒,而是说事业打拼中喜欢放手一搏的“赌徒”。
五、不凡的眼界:即指市场预见性。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能够发现并发掘别人尚未发现的市场空间,事事先人一步而为之。拥有不凡的眼界即拥有与人不同的分析能力及水平。在看物看人时总能看得比其他人更为宽广,当然走得要比别人更加长远。所以说,“一个创业者的眼界有多宽,他的事业就有多大”。
六、敏锐的感觉:即对事物的变化反应足够快,商业敏感即对商业机会的快速反应。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处处可能藏着商机。比如上文提到过的学姐学长卖××特产的案例。
七、跟对形势,研究政策:势即趋向,国家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对创业之成败有莫大的关系。顺势而为,顺水推舟无疑是一大助力。
八、拥有明智的谋略:俗话说,谋事在人,人的大脑充满着智慧,创业不仅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个脑力活。创业者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创业的成败。不然,纵使有一支再怎么强大的队伍仍不能成事,扶不起的阿斗便是一个证明。
创新创业也许重在一个“创新”,又或者重在“创业”,前者需要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脑,后者需要的是别人没有的眼界与勇气。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需要的远不止上述八点基本素质,但上述八点是基础,想要盖一座大厦,先要打好稳固的地基;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先要扎根深土,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必不可缺的是素质。
创新创业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份出色的商业计划,一支强大的团队,一份高瞻远瞩的眼界,都是成功创新创业的助力帆。想要成功创业,势必找到正确的方向。创业途中,或许会面临很多的困难艰险,或许有很多未知的挑战与机遇,记住,选择的权力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创业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浪费青春,但我想,对更多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改变自己,对我来说,趁着年轻,赶紧做点什么吧,说不定就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了呢。
第五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最近认真阅读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通过学习我了解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今后工作有着极大帮助,现在就摘录本书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我对”教学与课程“的认识
在新课改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我们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读后感。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做';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针对这一点,再对照自己的教学,以往我在教学中,总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常常出现教学过程和学生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有时还为此想不通。现在我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使用教材,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更要注重交际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注重交际课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程计划,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我对”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认知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就是师生,生生的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该书指出”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中,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而且是多边的整体的交往。“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交往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我们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以上这些内容都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要站在民主平等的角度去和学生交流,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亲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把他们作为知心朋友,去关心爱护,这样交往才会真实而富有情趣,才会很好的和学生沟通,才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知道“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的放手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充分的给他们交往的自由,让他们多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到交际之中,从而达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我对“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认识
我们总在强调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怎么进行素质教育,在读这本书前,我的认识并不是那么深刻,例如我们问'学习为了什么'的时候,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很少有人把发现和寻找新知识、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归宿。在我们的教育概念中,学习就是教师传授已有的知识,学生掌握确定无疑的知识;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导致了我们所讽刺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读后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读后感》。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标。改革课堂教学必须由过去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此我们想到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仍然以学生的抄写为教学中主要手段,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愿意让学生从被动的亦或是盲动的接受和服从中解放出来,不愿意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究能力,以学生考试中得到多少分来衡量学习的好坏,却不愿意和学生去沟通和交往,不愿意考虑学生是否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愿意去倾听别人的表白,是否愿意去理解体悟别人的感受,一句话学生的素质是不是得到培养和发展,却没有很好的去研究。
为此该书也为我们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要重视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文章指出“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任何学科原理体系,不论暂时看起来多么完备,它总是一种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的存在,总是一种需要进一步检验的假设体系,总是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更完善、合理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又内在于概念原理体系之中,并随着概念原理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教学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所谓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以上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探究的结论,让学生掌握概念理论,更要重视研究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概念的真正内涵,从而达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2.强调认识与情意的统一。该书指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我们知道“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该书还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由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必须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必须体现学生的情感取向,认知态度和正确上网价值观。这样我们的小学教学,特别口语教学才会体现出新课标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思想。
(四)我对“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立体体系”的理解
该书指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记住和把握的原则,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懂得“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由以上各点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绝对不可以把学生看作教师上课的配角,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当然要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就要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的各点,我们必将培养出符合21实世纪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后体会,他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现代教育理论的缺失,也学到了更多的理论,我今后一定会更加深入学习,并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上心得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备注:部分内容系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