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观念,建立化学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的理论初探
转变观念,建立化学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的理论初探
西青区
杨柳青一中
化学组:程凤琴
【内容摘要】以新课程为契机,以多元智能为基础,转变化学课程评价的旧模式,建构积极的、全面、发展的化学课程评价的新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关注化学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多元性,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智能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评价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以新课程为契机,转变化学课程评价的旧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以考分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模式,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许多学生的创造性天资和潜能在教育中泯灭,从而丧失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给我们“创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帮助。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因此,新课程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不断发展。新课程倡导发展性、多元性评价,追求促进个体的发展,它关注的是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与分数的准确性;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出尊重与关爱;还体现出对学生的价值的尊重,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而不是考试成绩;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和意愿,而不只是看重分数。
新课程的评价注重纵向比较,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并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习进程和体验情况,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到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化学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以积极的、热切的期望,多角度地观察评价和接纳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潜能。在评价中应弱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作用,使评价成为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进器。
二、以多元智能为基础,建构化学课程评价的新观念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 提出的。他把智能(intel2ligence)定义为:“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他提出每个人至少有如下七种智能: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visual 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他认为:1.每一种智能都可用于发明创造。2.人们并非是一种而是几种智能在相互作用的。3.当每个人都有可能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甚至生理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因此, 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化学教师首先应从多个方面建立新的观念来指引建立新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建构积极的“学生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例如,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交流协作的一项“准科学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智能,想要出色地完成是不可想象的。在过程中,学生通过协作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反思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是人际关系智能的体现。如果对这一智能进行有效评价的话,那这样的课程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才是积极的。
(二)建构全面“智力观”。
虽然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潜能的责任,但是很少有教师真正思考过人类学习潜能——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于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例如,在化学中,准确表述实验仪器的名称、化学用语并理解其内涵,如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向上排空法或向下排空气法、鉴别或鉴定物质;对产生的化学现象能正确、流利的描述,如产生白烟或白雾。这就是语言智能的体现。
在生活中能归纳出化学问题,提出假说,通过搜集证据、建构模式,并用实验的方法加以论证,并用抽象的符号来代表物质及其变化。这些就是学生进行现象到本质的探索,是学生逻辑思考及创新思维的体现。如果对于这类智能能进行有效评价,也才能全面客观对待学生的。
(三)建构发展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化学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
可见,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学生观”“智力观”和“教育观”,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评价。
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化学课程评价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评价,是指能尊重多元价值取向,有被评价者广泛参与,以实施自我教育的核心,促进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活动。一个科学、完整的主体性评价模式,应包括四方面要素:思想基础──主体性教育理论;功能目标──促进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发展;结构程序──对评价活动的过程和步骤,按主体性要求进行优化组织和最终设计;操作要领──对评价活动的具体操作实施作必要说明。主体性评价模式应坚持“四性”原则,其一,开放性。评价标准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与同教育活动有关的各种人员接触所了解和把握的,强调“多元现实”的价值取向;其二,全面性。主体性不是指个别、局部人的,不应突出某一主体而忽视另一主体的作用。其三,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并作为促进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形式,评价结果主要为被评价者决策和改进工作服务;其四,教育性。将评价与日常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使评价过程成为被评价者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
四、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倡导化学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1.智能多元评价──挖掘学生的潜能。智能多元评价是以了解学生智能状态为先决条件,承认个体存在着智能强项与弱项,并通过其擅长的领域来发展智能相对较弱的领域。
2.智能展示评价──发现学生的长处。智能展示评估是“在被评价者有选择余地的时候,确定其最愿意使用的智能。方法就是使被评价者置身于相当复杂的环境中,而这一环境能够激发他所拥有的多种智能;或能够提供一组根据不同智能设计的器材或场景,然后观察他是否被吸引及钻研的程度”。3.作品集评价──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档案袋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作品长期连续观察的有效工具。通过使用档案袋,学生可回顾学习日记、专题作业或几个代表作,主动进行反思;也可为教师、家长及其他人提供学生在学业与自我认识发展方面的依据。
4.情景化评价──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情景化评价是一种结合教学实践而设计的评价环境。是在自然、舒适、游戏的情景中评价儿童,而不是用非情景化的考试系统外加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他们。
总之,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应放弃原有的评价目的,实现评价观念的转变,完成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从单一评价学生成绩转向评价各方面素质;从单纯“打分”转向以定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建立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宜树.试论新型化学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 ].化学教育,2004(4)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韩云飞、郑长龙.论化学教学的新观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
第二篇:建立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完善师德考核制度
建立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完善师德考核制度 师德是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体现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等方面。因此师德考核指标的设置上就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要求进行细化和量化,设定具体清晰的师德目标,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只有建立多元化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并且合理、有效地运用考核结果,才能促进师德建设工作,从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校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和市区等上级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进行教师师德考核进行多元评价激励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元化师德考核制度的主要做法
1.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学校不断完善师德考核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引导家长委员会、社区服务机构等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建立多元化师德考核评估制度,并建立了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机构代表参与的多元化立体评价管理网络。
2、完善考核组织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高里中心学校教师师德考核委员会。师德考核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委员会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机构代表、教师代表组成。下设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师德考核工作小组,师德考核监督小组。所有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必须由学校教工代表通过组成。学校师德考核委员会全程参与、管理教师师德考核过程和结果。
3.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形成立体的评价网络。在评价过程中,从老师新学期签订责任承诺书开始,由自我评价、教研组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考核小组评价、家长委员会评价、社会各界的评价(一般通过校长信箱的方式进行)等,形成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构建了立体的评价网络。
二、多元化师德考核制度的内容以及实施过程
1.签订承诺书。教师的师德建设首先应从思想观念上开始,从自我约束开始。自2010年开始,我们每学期结束前都要对本学年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问题苗头开始梳理,并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师德建设要求,形成新学期的《高里中心学校教师师德建设责任承诺书》,并提交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与每位教职工签订责任承诺书。承诺书一式两份,由学校保存一份,个人保存一份,这样可以让老师们从心开始自我约束、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该项工作学校检查中心负责监督落实。
2.自我评价。每学期期结束,学校教师根据本人一学期来的师德表现情况,对照“师德建设承诺书”,进行总结,作出自我评价。在全面客观作出评价的基础上,还要查找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的整改措施。这项工作有学校分校具体操作,考核工作小组进行汇总,主要是让老师们认识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3.学校教研组评议。每月进行一次,教研组召开会议,对每个教师的师德自我评价进行讨论,并对每个教师的师德表现情况进行初步鉴定。在评议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到个人,并由个人再写出自己反思和纠正措施。这样评价反思纠正有效的促进教师师德建设。例如,针对当前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签订教师承诺责任书。全体教师签订了以“不搞有偿家教、不向学生推荐购买教辅资料”为主要内容的承诺责任书。二是对学生进行暗访和调查、通报制度,求各处室负责人对学生家长电话家访,了解教师作业的情况。三是建立家校电话联系制度。学校把校长室的电话向学生家长公开,接受家长的监督。通过教研组的评议学生普遍反映教师的课业量少了,自主学习时间多了。
4.民主评议。每学期末,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互相评议师德表现情况,参加评议人数应不少于全体教职工的4/5。分为师德考核小组评议和教师民主评议两方面。民主评议成绩由民主评议小组进行统计,各按照50%比例计入教师的师德考核成绩中。
5.学生评议。每学期末一次,由学校按照班级为单位,对教师所任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评议。
6.家长评议。每学期末一次,由学校采取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评议。参加评议的家长应不少于总数的1/3。
7.学校考核小组汇总评议。每学期,当各项评议工作都完成时,最后由学校师德考核小组对教师进行评议,并结合教研组评议、民主评议、学生评议和家长评议情况,形成教师师德评价意见,确定师德考核等次。
8.建立面向社会的校长信箱,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为了让社会、家长、学生、老师等各方面及时反映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学校向全体家长公示了学校的举报电话、校长信箱、和电子邮箱,让社会各界和全体家长监督我们学校的管理和师德建设,及时对学校的教师进行评价,将评价情况通过电话、校长信箱、电子邮件等方式发给校长。由校长亲自处理评议情况。发现有师德问题,学校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及时调查、处理、反馈,并对出现问题和有问题苗头的老师进行个别谈话,帮助其改正错误。这项措施通过社会力量加强对学校的师德建设管理,真正提高了教师师德,规范了办学行为。
9.反馈矫正。学校对在师德考核中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来的各方面的问题,认真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向教职工本人进行问题反馈,同时对出现问题的老师进行谈话,通报相关情况并要求当事人对问题进行反思、整改。学校队师德建
设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并形成书面报告经教师大会通过后,纳入下一学期的教师承诺书中,做到防微杜渐。
10.监督、公示并上报。教师考核结果在学校监督小组的监督下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师德档案,并填报师德考核系统备案。
11.加强考核结果的管理使用。考核结果由学校师德委员会进行管理,对于对考核结果的使用情况,在个人评优、树先、晋级择优录取,由学校监督小组进行监督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及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绩效()考核优秀等,必须从师德优秀的教师中推荐评选。
四、取得效果
我校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实施了多元评价机制,实现了对师德评价从思想到行为,从学校到社会,从发现问题到反思纠正的多元立体评价,形成了完善组织,建立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使我校的师德考核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和广大教师的满意,师德考核评议不仅评出了正气,评出了干劲,也评出了奉献,而且有效地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成长,使我校在教育教学行为、教学管理、教师的精神面貌也发上了很大的变化,真正起到了师德考核评议的目的。
第三篇:建立健全教师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教师多元评价体系,激励、指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全面推进,然而,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特别是教师、学校的评价制度尚未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在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更在教师。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惟一标准的做法,建立起一套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转变评价观念
长期以来,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的功能是管理与奖惩,评价的主体是领导者,评价的方法过分地追求量化,其目的是为了给教师下一个结论,便于进行比较与甄别。这种评价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申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课程评价中又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形成性评价。它不仅关注教师的过去成绩和工作表现,更关注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时,要十分重视教师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实施多主体评价,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重功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构建评价目标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对教师的评价,目标是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使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三、改进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表现为自上而下的领导评价占主导地位,而教师本人及其同事、学生、家长的参与很少,教师处于被动的被评价地位。这样往往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抵触情绪,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认同。为了适应新的评价理念,体现新的评价目标,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主体单一和过分量化、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做法,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事评价,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进步的历程。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1、多主体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可以说每一个教师对自己是最了解的,对自己工作的背景和工作对象是最清楚的,他们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他们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我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评中认识到的问题往往比在他评中别人给其指出来更容易接受,更便于改进。所以,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完全可以通立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自我评价可采用调查问卷、教学后记、自评量表、自我总结等方法进行。
同事评价。同事间特别是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年级组之间的教师整天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长处、不足等情况颇为了解,同事对教师的工作有着较深刻的共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引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互评量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领导评价。各学校成立教师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量表、交换意见、撰写评语等方式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
学生、家长评价。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评价量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由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作出评价。有人可能会怀疑,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能做到客观、准确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学生的眼睛是最亮的,学生的意见是最中肯的,学生的建议是最值得老师听取和采纳的,因为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等有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也是比较客观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自评、同事互评以及领导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2、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成长档案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被广泛的用于对学生的评价。本学期,我们把这种评价方法借鉴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在各学校创建了教师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收集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多主体评价记录、教学实绩、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相关资料。这样可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培养教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励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一课多式(多名教师用多种模式上同一节课)、多课一式(多名教师用同一种模式执教不同的课)等教学、教研沙龙活动,大家一起来评价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研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根据新课程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我们改变过去大搞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的形式,注重观摩评议的过程,淡化评比甄别的结果,使教师能轻装上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4、典型案例评价。
这种评价的具体做法就是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案例,如: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片段,评析教育教学杂志上的一些经验做法,研讨本地本校的一些典型课例等,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分析,让教师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
教师多元评价方案
日期:2008-01-29 责编:(修订稿)
一、指导思想
教师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教师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有利于实践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
二、基本原则
遵循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在激励中成长。
三、实施办法
本方案采取多元评价、量化积分的方法,对教师进行师德水平、业务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核。重师德,重过程、重结果,重反思,重创造。每学期择优选拔年级总人数的1/4为校内优秀教师。
(一)师德考核(50分)
要求:依法执教,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考核内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问题,乱收费问题,有偿家教与校外办补习班问题,对家长的态度,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服从意识,安全问题,考试、评教等工作中的舞弊问题。
考核办法:
1、教师自评。分A、B、C三档,分别计5、4、3分。
2、学生评教。分A、B、C三档,分别计20、18、16分。
3、教师互评。分A、B、C三档,分别计10、8、6分。
4、教师考核委员会评议。分A、B、C三档,分别计15、13、11分。
教师考核委员会成员:主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副主任;政教主任;各年级年级长。
(二)业务考核(50分)
要求: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理念先进,治学严谨,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率高,教学成绩突出。
考核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绩,教研活动。考核办法:
1、教学成绩。比重30%,包括两项内容:
(1)期末考试优秀指标率。重10%。计算方法是:双过线指标一个计个标准指标,单过线指标一个计0.5个标准指标。标准指标除以分配指标得优秀指标率。年级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第三名8分,依此类推。
(2)优秀学生。比重10%。计算方法是:优秀学生总名额按年级总班数乘10。按各班绝对优秀人数排名。年级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第三名8分,依此类推。
(3)平均分。比重10%。计算方法:年级排名,第一名10分,第二名9分,第三名8分,依此类推。
说明:初中部成绩考核年级统一评比,高中部由于班级层次较多,同类班级相互评比。一个人教全年级课的小学科教师取其他学科教师成绩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劳技教师只参加师德考核。
2、教学检查。包括期中作业检查、期中学生座谈会、期末教案检查三项,比重10%。(1)作业检查。分A、B、C三档,分别计3、2、1分。(2)学生座谈会。分A、B、C三档,分别计3、2、1分。(3)教案检查。分A、B、C三档,别计4、3、2分。
3、教研组长评议。比重10%。教研组长期末对本学科教师教学教研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分A、B、C三档,其中A档不超过本组总人数的1/4,分别计10、8、6分。
(三)创新考核(加分因素)。
1、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由课程委员会对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计A、B、C三档,A档加1分。
2、校本选修课。每学期由课程委员会对校本选修课开设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计A、B、C三档,A档加1分。
3、优质课加分。
(1)校内优质课(如英语节、新人赛等)加1分。
(2)市级优质课一等奖2分,二等奖1.5分,三等奖1分。(3)省级优质课一等奖3分,二等奖2.5分,三等奖1.5分。(4)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
4、高中部学科竞赛加分。指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科。(1)学生获得市级一等奖每人次2分,二等奖每人次0.5分,三等奖0.2分。
(2)学生获得省级特等奖每人次10分,一等奖每人次6分,二等奖每人次2分,三等奖0.5分。
以上只取最高级别奖,不累计,为几名教师共同辅导的,几名教师平均分配。其他学件制作加分。
市级一等奖计1.5分,二等奖1分,三等奖0.5分;省级以上奖和在正规刊物(CN)上发表的论文计2分,同一篇文章不重复计算,2分封顶。校级一等奖0.5分。
(四)减分与一票否决因素。
1、上课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3分,请病假每节扣0.1分,事假每节扣0.2分,请病事假连续达到一周扣1分,事假扣2分。监考、教研活动每迟到一次扣1分。
2、工作有重大失误,给学校带来重大损失的,一票否决,取消其评先资格,并影响其晋级、分房等待遇。
3、严重违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票否决,取消其评先资格,并影响其晋级、分房等待遇。
4、在教学成绩、学生评教等方面弄虚作假的,一票否决,取消其评先资格,并影响其晋级、分房等待遇。
5、外出学习、进修超过一个月者,不参加本学期评先。
6、工作量不满者不参加评先。
(五)教师违纪处理办法
教师在业务、师德等方面有违纪情况,将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以下处理:
1、戒勉谈话。
2、取消评先资格,并影响其晋级、分房等待遇。
3、通报批评。
4、限期调离。
5、行政、党纪处分。
6、追究法律责任。
附:《教师考核积分汇总表》
第四篇: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课程需要通过评价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达到不断接近教育目的的最佳教育效果。
(一)评价的目的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都有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具体的教育实践。课程评价就是借
助对这些活动的调查和分析,揭示课程的价值与效果,为现有课程的发展与完善,或开发新的课程提供有效的信息。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第一,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使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需要、特点及个体差异,决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第二,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幼儿整体的发展状况,从而评价课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适合幼儿。
(二)评价的作用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1.鉴定作用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或者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2.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对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教育效果,改善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大意义。这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先要诊断出毛病,然后对症下药。
3.改进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会发现不足和问题,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评价,可以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4.导向作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确立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评什么和怎样评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例如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如果我们只以幼儿获得知识技巧的多少来评价教学效果的话,就会引导教师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态度与情感,不重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不重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而热衷于采用“满堂灌”、“骑兵式”的教学形式,让幼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因此,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观来确定评价标准课程评价的范围应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对照教育目标,检查和评估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是否合适。
.在课程实施中及时记录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定期对照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预定目标,检查和评估该目标本身以及所实施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否合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对照《规程》及各项要求,检查评估教师的行为、态度,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是否有利于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照课程教育目标,测查评估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包括身体、认知、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几个方面。
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教师会被当作主要的被评价者。因为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评价是检核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尽管如此,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检查”,而是把评价作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需要和手段。在每一次教育活动结束后,自觉地对活动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正是教师主体性的反映。因为他把不断提高、改进、完善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被动地完成管理者交给的任务。
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是课程的主要评价者。有一位大班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发现班上幼儿普遍一遇到什么就来找老师,问这怎么办?那该不该做?等等。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找到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可能教师的日常教学给幼儿的束缚太多了,使得幼儿“凡事先请示”;另一原因可能是独身子女的依赖性,缺乏自信,怕挫折。由此他设计和组织了“我们都是小老师',一组活动,让每个幼儿表现自己的长处,并教给别人,帮助幼儿建立信心,主动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教育过程中的评价活动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任何评价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是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才得到落实。我们应该用”在发展过程中“的眼光看待教师,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因为发展了,所以过去认为”好“的,在今天可能就不适合了,而需要改进。外部评价者要充分与教师沟通,尊重他们的说明与意见,并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研讨的过程,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和今后发展的方向,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
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原则,避免偏重某方面而忽略身心其他方面的发展。
.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事物及能够接受的方法,尽量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使幼儿感到舒适自然,毫无压力。
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课程需要通过评价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达到不断接近教育目的的最佳教育效果。
(一)评价的目的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都有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具体的教育实践。课程评价就是借
助对这些活动的调查和分析,揭示课程的价值与效果,为现有课程的发展与完善,或开发新的课程提供有效的信息。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第一,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使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需要、特点及个体差异,决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第二,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幼儿整体的发展状况,从而评价课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适合幼儿。
(二)评价的作用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作用。
1.鉴定作用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检查或鉴定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或者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2.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现行课程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和问题,对明确努力方向,提高教育效果,改善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很大意义。这如同医生看病一样,先要诊断出毛病,然后对症下药。
3.改进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会发现不足和问题,可以及时地通过信息反馈,引起注意,促进保教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在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评价,可以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4.导向作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是按《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确立的,具有鲜明的方向性。评什么和怎样评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例如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如果我们只以幼儿获得知识技巧的多少来评价教学效果的话,就会引导教师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态度与情感,不重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不重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而热衷于采用”满堂灌“、”骑兵式“的教学形式,让幼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因此,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观来确定评价标准课程评价的范围应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对照教育目标,检查和评估课程教育教学计划在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是否合适。
.在课程实施中及时记录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定期对照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预定目标,检查和评估该目标本身以及所实施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是否合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对照《规程》及各项要求,检查评估教师的行为、态度,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是否有利于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照课程教育目标,测查评估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整体性与均衡性,包括身体、认知、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几个方面。
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教师会被当作主要的被评价者。因为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执行者,评价是检核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有效地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尽管如此,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检查“,而是把评价作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需要和手段。在每一次教育活动结束后,自觉地对活动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正是教师主体性的反映。因为他把不断提高、改进、完善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被动地完成管理者交给的任务。
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是课程的主要评价者。有一位大班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发现班上幼儿普遍一遇到什么就来找老师,问这怎么办?那该不该做?等等。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找到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可能教师的日常教学给幼儿的束缚太多了,使得幼儿”凡事先请示“;另一原因可能是独身子女的依赖性,缺乏自信,怕挫折。由此他设计和组织了”我们都是小老师',一组活动,让每个幼儿表现自己的长处,并教给别人,帮助幼儿建立信心,主动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教育过程中的评价活动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任何评价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是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才得到落实。我们应该用“在发展过程中”的眼光看待教师,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因为发展了,所以过去认为“好”的,在今天可能就不适合了,而需要改进。外部评价者要充分与教师沟通,尊重他们的说明与意见,并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研讨的过程,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和今后发展的方向,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
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评价目标要符合幼儿身心整体发展原则,避免偏重某方面而忽略身心其他方面的发展。
.评价内容及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事物及能够接受的方法,尽量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使幼儿感到舒适自然,毫无压力。
第五篇:如何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
如何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
2009年04月21日 18:00《企业文明》
文 / 朱竹林
一、企业文化评价应该是一种常规性管理。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对于一贯注重量化分析的一些跨国公司,评价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比较常规的手段。比如,企业借助强大的信息化手段,及时收集和掌握企业的客户、财务、物流、员工等方面的数据,帮助企业及时做出决策,有效管理好日常业务。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在西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精细化管理的阶段,一些跨国公司注重对企业文化进行定量评价和管理,并使之纳入到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之中,成为一种常规性管理手段。在我国,由于企业文化发展得比较慢,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目前,企业文化评价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盲目推进,或者缺乏必要知识和技能,遇到很多理论和操作难题,一些人开始怀疑企业文化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被评价,而且非常有必要。随着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企业文化评价研究的深入,企业文化评价将会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常规性管理。
二、国际企业文化评价的基本类型。
在优秀的国际企业,企业文化评价非常普遍,对于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评价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调查式评价。GE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曾说过:我们采用员工调查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的理念在公司里扎下了多深的根。我们用这种调查来帮助校正我们的方向,就像是什么探测器。调查的题目都是直接关于那些理念的、以及我们的信息是否已经传达到位。很多跨国公司,每年都要委托专业的第三方做员工意见调查或客户意见调查,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改善企业管理和提高员工士气。
审计式评价。思科(153,153.00,0.00%)公司,是一个靠并购企业发展起来的国际著名公司,他们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开发出来一套成熟和适用的文化审计工具。思科在进行企业并购之前,总是要对并购对象进行企业文化审计,通过审计来发现被并购公司的文化的优、劣势,考察是否与思科文化契合,评估双方的融合难度,以此作为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的重要依据。
诊断式评价。2003年,IBM公司准备从一个PC公司彻底转变为服务型的公司,因此,他们专门成立企业文化工作小组,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大规模的企业文化诊断,并邀请全体员工进行文化大讨论。最终,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员工意见,IBM不仅提炼出来一套适合服务型组织的价值观,并且针对员工提出的诸多问题,一一制定对策来改进,通过文化诊断激发了员工参与组织变革的激情,对于组织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检式评价。在联想集团(5.62,-0.04,-0.71%),每年都有两个“体检”,一个是行政部门对员工进行身体体检,目的是帮助监测身体状况,提醒员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强身健体,保障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好的革命本钱。一个是企业文化部门对企业进行文化体检,帮助各级管理者发现和改善团队的管理问题,进而提高各级管理者的带队伍能力,改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乃至整个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两个持续的“体检”,为联想集团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照镜式评价。一些跨国公司在员工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员工的个体文化和团队文化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分析员工的个体性格、沟通风格和价值观等特征,以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为上下级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适应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促进了员工自我管理技能,促进团队建设。
总之,用数据说话是优秀跨国公司的一种管理习惯,优秀跨国公司非常注重企业文化评价。通过企业
文化的评价,目的是建立企业文化“软数据”,通过对企业的“软”数据进行有效管理,进而改善企业的“硬数据”(也就是企业业绩指标),把“软”数据和“硬”数据进行协调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三种选择。
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建立,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建立一个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实践,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才能逐步形成。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企业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
第一种:以达标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评估。
这类评价,适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企业文化架构体系尚未建立。为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行为体系、视觉体系等方面的要素,细化成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可以直接检查和发现企业文化标准化的体系和要素是否健全。例如,通过检查企业文化规划、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资料,检查企业文化手册、员工行为手册、企业VI手册和企业宣传片、企业文化环境布置等硬件是否具备,以此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动和开展。
这种检查多用定性的方式,通过实物观察和检验的方式来评价,考核对象是负责企业文化的部门,可以直接打分,对于促使下属单位启动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要防止误导企业文化,防止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产生。
第二种:以过程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评价。
这种评价,适用企业文化建立架构体系之后,需要建立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实体系,开展一系列宣贯活动。
企业文化总结提炼出理念体系、行为体系和形象体系之后,很多企业都头痛难以“落地”,企业文化部门策划了一系列的企业文化传播活动,使企业文化在员工中被激活。
由于企业文化落地和激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同时期设计不同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这个阶段企业文化评价的内容,大多为了检查各个单位是否开展了员工培训、案例征集、演讲比赛、团队建设等活动,以及各个单位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数、频率以及学习效果。
这种针对企业文化传播活动的评估,检查各个单位是否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各个单位企业文化有效开展。这种评价属于针对性检查,每年都可以开展。
第三种:以效果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评估。
当企业文化架构体系和传播体系建立之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转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评估上来。通过定期的企业文化监测,不仅促使各单位的文化要符合企业的主流文化,并且要使企业文化发挥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作用。比如,一些企业把员工的价值认同度、员工敬业度、客户忠诚度等等,作为各个单位的考核指标,落实到各级经理和主管的绩效指标里,使企业文化成为各级经理和主管的职责,通过企业文化效果检测,企业文化工作更加系统化,不断凝聚和激发企业软实力,推动了企业长期发展。
四、建立企业文化评价的模型与指标
企业文化评价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工作,企业文化评价不能随意开展,否则评价结果难以分析和使用。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从技术层面来看,关键在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
进行企业文化评价,前提是要问对问题,问对问题取决是否有科学的评价模型。因为模型决定了评价的总体方向和整体质量,为评价后期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建立科学的模型,至少要研究五个方面的文化信息:行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所处阶段以及员工状况。例如,不同的行业注重文化类型不一样,如IT行业注重创新和速度,化工行业注重安全、健康和环保,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评价方向就有很大差异。
企业文化评价要适应行业的特点,支撑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适应企业的发展阶段,反映员工真实的文化状态。只有把这五个方面考虑到,才能从中找出企业文化的关键要素,并在关键要素之间建立科学联系,设计出科学的评价模型。这样的评价具有长期使用的价值,真正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细化合理的评价指标
有一次,一个企业自己设计的员工满意度问卷中一道题目是:“如果更换你的上级,你是否更满意。”问题的本意是希望调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用这样的问题,就非常糟糕,等于在挑拨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因此,细化企业文化指标,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指标要系统化。评价指标要系统化,也就是明确评价指标之间要有内在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评价数据能分析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例如,有的企业在设计企业文化评价指标的时候,其中用了三套问卷:经理优秀度指标、员工敬业度指标和客户忠诚度指标,这三套指标背后的逻辑关系是:优秀经理驱动敬业员工、敬业员工维护忠诚客户。通过这样的系统化的指标设计,企业可以从各种日常管理现象背后,发现管理问题背后的文化问题。
二是指标要标准化。要把评价模型细化为一系列的工作标准或工作场所的行为标准。标准化有两个作用:一是标准本身就是尺子,本身就能衡量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以此来自我检查和改进工作;二是通过标准来使被评价者对问题有统一的理解,便于统一开展检验和评价。
三是指标要实用化。被评价的问题应该能被有效解决,如果不能被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去问。例如,有的企业问员工:你对你的薪酬是否满意?你对公司战略是否满意?你对组织结构是否满意?类似这样的问题虽然在企业普遍存在,但是问了之后,你根本无法解决,这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浪费,对员工来说是一种欺骗。因为员工要适应公司的薪酬体系、战略与组织。
四是问题要简约化。把指标变成简约和通俗易懂的问题,便于员工理解和填答。好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准。例如,盖洛普发明的员工敬业度,问题虽然只有12个,但是每个问题直指员工敬业度的核心维度,容易被理解、填答和改进,也便于各级经理改进提升。
目前,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评价的时候,盲目地使用国际上所谓的先进模型和评价指标,大都因为水土不服而难以真正消化,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
真正要建立企业文化评价体系,一是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评价理论、方法和工具,更要结合企业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设计企业文化评价模型和指标,踏踏实实地开展企业文化评价工作,千万不能盲从和照搬。
五、企业文化评价实施的基本流程
企业文化评价的流程应该与企业的运营与绩效管理流程相匹配,评价的数据直接为战略规划和修订提供文化数据支持,评价的数据为人力资源发展和团队建设提供参照指标。
评价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升企业管理。实施企业文化评价,基本上可以分为测评、改善与总结三个大的阶段。
企业文化测评阶段
1。评价策划。形成企业文化测评的细致策划,企业文化评价的目标、计划、组织和实施要求。一般来说,为了保持测评的科学、客观和中立,可以选择具有权威的第三方作为测评机构。
2。评价动员。对员工进行广泛动员,既要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测评形成了解,对企业文化测评形成正确的认识,又要激发员工参与测评的热情,保障企业文化测评有足够的样本量和填答问卷的质量。
3。数据收集与统计。如果员工能方便上网搞填答最好,这样通过软件系统可以直接统计数据,对于不能填答的部分员工可以采用邮件或纸质方式作为补充。员工填答之后,可以适当做一些访谈座谈,作为定性资料来解释定量数据。
4。报告撰写。形成企业文化数据库,根据企业需要,制作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报告。企业文化改善阶段
5。研讨决策。企业的管理层在看到评价报告之后,要积极研讨和分析问题,针对一些制约企业管理和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要及时做出改进的决策。特别是高层要率先示范,作出改善的承诺。企业文化的源头在高层,改善也应该从高层开始。
6。培训宣贯。对调研的主要结论、解决措施和实施要求,应该告诉全体员工,员工有权指导评价的结构,员工希望看到企业改进的计划。各级领导或企业文化部门应该给员工作适当的培训和宣贯。
7。反馈改善。各单位的管理者应该对自己所辖的部门的企业文化负起责任,拿着测评报告,对下属员工进行沟通和反馈调查结果,发动下属一起制定群策群力的改善计划。
8。改善行动。根据各个单位的改善计划,实施改善行动。企业文化部门应该为各个单位提供相应的指导工具和专业方法。
企业文化总结阶段
9。经验总结。企业定期开展各单位企业文化评价改善的经验总结会,宣传、总结和固化其中的优秀经验。
10。表彰激励。对企业文化改进的优秀单位,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六、企业文化评价的责任与考核
在设计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是各级主管还是企业文化工作者对企业文化负责?
从实践来看,企业文化评价的设计应该从企业战略出发,各级主管应该担负主要责任。企业文化部门作为一个战略性的职能部门,应该从服务企业战略的角度,发挥战略性职能作用——辅助作用。
企业组织管理链是由各级主管所形成的,是企业文化的主导线。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各级主管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管理行为,逐渐形成自己团队的小文化,各个团队的文化最终汇集形成企业文化。实际上,评价企业文化,最终还是评价各个单位的文化。各级单位的一把手对企业文化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各级主管应该对企业文化建设负主要责任,各级主管应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效果都负责。所以,应把企业文化的过程和效果作为考核各级主管的主要文化指标。
企业文化工作者作为负责专业化或职能性的部门,担负着对企业文化的总结规划、传播教育、组织实施和评价激励等职能性工作,这是企业文化部门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主要职责,这种职责相对各级主管而言,是企业文化评价的辅助线。
把企业文化评价的指标变成一种日常管理目标,纳入企业目标责任体系之中,形成企业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有指标,人人有任务”,这样企业文化就能像业绩指标一样被逐级评价与考核。同时,还需要营造一种“奖金靠绩效、升迁靠文化”的氛围,使企业文化与各级主管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各级主管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投入。
目前,在一些企业中,绩效考核正在受到很多挑战,把企业文化这样的软性指标纳入企业考核体系之中,有较大的难度,需要谨慎操作。企业文化考核应该在绩效考核体系相对完善和企业文化相对成熟的企业中间开展,防止使企业文化评价与考核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