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阳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南阳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确立“文化南阳”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
在建设“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的战略方针中要把“文化南阳”纳入其中,把“以文塑城”、“以文兴城”作为南阳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把“形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中原具有领先优势的文化强市”列为战略目标,把文化复兴作为南阳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强大引擎。
一是要借鉴国际、国内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升对“以文兴市”重要意义的认识,达成共识;二是发动居民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三是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四是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筹划和组织实施;五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制定出长远规划。
突出汉文化主题,打响“大汉文化品牌”。
南阳拥有汉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其中包括以帝乡为代表的政治文化资源,以诸葛亮、张衡、张仲景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以汉画为代表的艺术装饰资源等,而南阳的汉画以其特有的集群容量和珍贵性,可联合山东、四川等地申报中国汉画世界文化遗产。大汉文化是南阳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南阳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一个区域文化定位应选取最繁荣、最富影响力、最具特色和排他性等要求和特征,无疑“大汉”文化是南阳文化主题的最佳选择。
确立大汉文化的文化主题,突出汉韵特色的文化品牌,经过数年、数十年的持续开发打造,最终使南阳形成与“北京明清文化”、“西安汉唐文化”、“开封大宋文化”和“南阳大汉文化”四足鼎立的历史大文化格局。
古城和文物遗址保护是基础。
南阳是国务院较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各种原因,古城旧貌已残缺不全,保护古城刻不容缓。
鉴于古城保护是一个庞大工程,建议在列出规划的同时,对古城门、古城墙和古街道有重点、有选择、先易后难地分步实施,逐年修复,通过长期努力使古城焕发生机。
文物及其历史文化遗址是地域文化组成的元素,南阳有国家级重点文物20处,省级重点文物90处,市县级重点文物776处,这是南阳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更是建设文化名城的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被侵蚀,挽救和保护文化遗址是历史责任,也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摸底,统计造册,并通过数字技术予以复原作为档案存留。要弄清产权关系,选择重点,做出规划,按照抢救性保护、建设性保护、提升性保护分类逐步地予以保护和修复。对一些有故事的旧居、旧址摸底评估,制作出一幅“文化地图”。对于那些无法居住,日渐衰落的古建筑,不妨“以开发换开放”或“以土地换产权”。开放名人故居可以开发一些设计新颖、创意独特的跟名人有关的大小商品,如莎士比亚故居就制作出复古的鹅毛笔,既能衍生一定利润又能成为流动的广告。
发挥南阳文化人才优势,讲好南阳故事、塑好南阳形象、唱响南阳文化。
河南省社科院2015年发布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河南18个省辖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排名,南阳居全省第2名,而同年文化产业竞争力排名第9名,文化综合竞争力排全省第7名。这证明南阳具有文化发展的人才优势,但更说明我们的人才优势还未相应的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优势。
例如“南阳作家群”在全国颇具影响,但真正写出有影响力的地方作品、地方故事还为数不多。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组织引导,列出一批南阳文化的写作项目,资助部分资金进行招标,对推出南阳故事力作的作家进行表彰奖励,使南阳作家群更多地聚焦南阳文化。
南阳书画、烙画人才济济,可以组织他们以南阳汉代盛世为背景,创作像开封清明上河图那样全景式展现汉代南阳盛况的作品。南阳文学艺术、影视动漫方面不乏人才,南阳的“唱响白河”文艺演出,深受居民欢迎,渐渐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制作大型演艺和影视作品,使南阳汉文化等文化资源从沉睡中苏醒,并形成巨大听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象。
南阳“三馆一院”建设已经拉开序幕,这是我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也是为南阳厚重文化增光添彩的重大举措,建议在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的内置布局中,对南阳的名人文化、南阳作家群、南阳文学艺术成果设置专门展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聚集南阳独特的文化魅力。
着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彰显厚重历史文化。
南阳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等景区,虽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都规模小,功能单一。是否可以借鉴西安、开封打造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经验,把武侯祠打造成汉文化主题公园,医圣祠打造成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张衡墓打造成科技文化主题公园。同时像汉冶公园、梅城公园等主题公园也要突出文化主题,整合文化资源,彰显文化价值。
白河作为城市内河,在城区流域之长、水面之大在中国北方城市中实不多见,是南阳城市极为靓丽的名片和最突出的地域特色,不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白河的历史是南阳历史的一个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白河湿地公园规划已初步筹划20多处文化主题展区,使其文化要素得以提升。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广泛收集白河的历史文化元素,分单元对白河的史话、水运文化、名人文化、历史传说与故事等进行系列打造,形成从石桥到三十里屯的一条“白河文化带”,使白河成为“水”文化的主题公园,建成可与秦淮河、后海相媲美的文化大观园。
努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当前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崭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存储、虚拟现实、可视化形象展示,以及运用数字媒体等技术进行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潮流。
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是高新技术向文化的切入,像我市的梅花古城、玄妙观等文化遗产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全景可视再现。在我市文物普查、再现、播出等多个环节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大大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增强文化服务效果。此项工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更需要落实责任部门和相关任务。
大力推进“文化+”战略。
“互联网+”对支持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已形成社会广泛共识,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受此启示,“文化+”在发挥对城市品位提升和传媒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文化自身发展上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如文化+金融,创新艺术品股权分拆模式和实现文化艺术品证券化,大力推进版权资产金融化,着力发展版权产业化,利用好2010年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2014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意见》所提供的机遇和优惠,激发文化与金融高度融合之热情。
文化+公共设施,如南京地铁3号线打造的《红楼梦》主题人文地铁,9个车站设计了《红楼梦》文化墙。南阳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在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却很少反映,如公交站牌广告味太浓,文化味不足。这方面还是大有文章可做。
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如故宫就围绕文化传播开发了冰箱贴、瑞兽铅笔、木质微缩家具、玩偶等商品,深受游客的欢迎。
文化+建筑,把历史文化资源同城市建筑的外形、线条、色泽、材料等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汉代风韵,形成鲜明地域特色。
文化+服装,开发汉文化资源,形成以汉服为特色的地方服装产业。
文化+街巷,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巷和文物遗址,都要加上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标识,彰显街巷文化的厚重历史。
“文化+”还有许多模式和领域,如文化+旅游、文化+园林、文化+酒店、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社区等。因此,要提升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研谋划,明确主管部门和单位的责任,把“文化+”列入我市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中,并切实组织好实施好。
第二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
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
王文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3年),所谓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被称为文化竞争力。舟山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发展海洋文化,不仅仅是舟山“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强市增强文化竞争力”,来提升舟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方面作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把海洋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先导。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取决于科学的文化发展规划。在国外,伦敦提出:发展文化战略和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能够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都市的地位。英国老牌的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文化战略是: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之都”或“文化之都”,并明确提出“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世纪之交制订了新世纪第一次十年的文化战略,在报告中开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城市即人化,文化即城市”。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的《文艺复兴城市》明确提出: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要成为亚洲的核心城市之一。
在我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备受关注。广州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文化,要建设文化山水城市。武汉市提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浙江省的城市建设也十分重视文化战略,“实力杭州、活力杭州、魅力杭州”已成为经营杭州、发展杭州的文化理念;宁波“三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建设凸现了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绍兴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水”字文章,突出“江南水乡”特色。
今天,在城市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心舟山发展的人都在思考:舟山凭什么在新世纪城市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应该用什么作为实现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用什么来增创新优势,增强舟山在沿海地区的竞争力?用什么来营造舟山这座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扩大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想到了海洋文化,并把它作为“舟山新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海洋文化繁荣之日,就是舟山经济振兴之时。”
第二、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含义是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工业化、信息化、商业化加工与运作,其范围涉及文学艺术、影视音像、新闻出版、体育娱乐、信息咨询、设计策划、文物工艺等领域。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加快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而且可以引导大多数文化行业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以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舟山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问题在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不是以产业形态而是以事业形态出现,走的是政府办文化的路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原始积累和投入机制,导致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比如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还没有完全面向市场;新兴的“沙雕工艺作品”尚未形成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于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更多地集中在见效较快的旅游业上,还没有向其他行业拓展。
要建立起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的舟山地方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应更新“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主业靠政府,副业靠产业”,以及“富余人员搞三产”等落后观念,科学认识文化的产业属性,确立正确的文化产业观。比如舟山国际沙雕节,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舟山渔民画经历了“市场冲击”低谷之后,借产业化机会将重新繁荣。其次应尽快出台有关扶持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价格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私人资金和外资投入海洋文化产业。以普陀为例,自2001年以来共吸纳民间资本4亿多,用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最后在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上,要把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产业做大。实现从“弱、小、散”向集约化转变,以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的规模效应,比如海洋艺术演出业、海洋图书信息业、海洋文博展示业、海洋休闲健身业、海洋影视基地、海洋文化网站等等。
第三、把海洋文化旅游业作为落脚点。
当今社会,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旅游业的内在特性——文化性,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海洋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普陀山旅游热长年不衰。信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对僧侣和信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来普陀山的目的主要在于朝山拜佛,信仰观音文化。普陀山在我国及国际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日本、法国、印度、东南亚(称为佛教国家)各国僧人和信徒,来普陀山朝拜历代不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11月,举行了首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体现了自然、文化与生命的结合。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一大旅游热点,并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世界遗产=世界名片=注意力经济。”现代人旅游追求新奇(求新),渴望到大都市如上海、深圳、香港等感受现代生活,后现代人或当代人期盼“回家”(怀旧),去海边,去森林,去没有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普陀山作为佛教文化遗产,在今天中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热中,应该积极向上争取,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区域分布各有特色,定海为海洋历史文化,沈家门为海洋渔业文化,普陀山为海洋佛教文化,朱家尖为沙雕文化,桃花岛为海洋武侠文化等等。各县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都在着力做好海洋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有的做“海”字文章,如海钓邀请赛、沙滩排球赛、帆船锦标赛等;有的做“渔”字文章,如渔家乐、渔家风情、海上人家等。总之,海洋文化旅游既是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又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结合,是舟山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舟山城市营销的战略选择。
第三篇:关于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关于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湖北鄂东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横卧鄂东大地的匡山,自古则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之美名。匡山不仅自然风貌美轮美奂,其历史文化底蕴醇厚,人文资源丰富,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或诞生生活于匡山、或工作臵业于匡山、或成长得道于匡山、或壮游学习于匡山,留下许多撼世名作和人文佳话,诸如佛教禅宗四祖道信、江州司马白居易、药圣李时珍、抗金英雄余玠、历代文豪鲍照、李白、杜甫……,特别是明代文豪吴承恩以一部《西游记》撼动世界文坛,为匡山历史文化积淀下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当代,武穴(原广济)人以弘扬匡山文化为己任,意欲打造匡山历史文化品牌,而与匡山渊源深厚的《西游记》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中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也是当代名著文化的一个亮点。笔者综合考察认为,用西游文化统领匡山文化,着力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应该是整合古代、惠及当代、泽被后代的一件好事,实属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选择。
一、基础条件:匡山是《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
笔者认为,匡山具备打造西游文化品牌的基础条件,因为,匡山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山,更是《西游记》的成书背景地、‚西游文化‛的发祥地,之所以这么说,笔者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从《西游记》的作者角度来考察,匡山作为《西游记》成书背景地之一是毫无疑问的
其一,作者吴承恩在蕲州任过‚荆府纪善‛,这与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所指‚出自王府‛一致。这也是笔者关于匡山作为《西游记》成书背景地之一的认识基点。当然,学界也有《西游记》出自鲁王府、周王府等说法,这些观点几乎都站不住脚,《西游记》研究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曹炳建先生在《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刊发论文对其一一做了否定,众多研究者也指认《西游记》出自荆府。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尽管业界关于《西游记》作者还存在‚否吴‛说和‚疑吴‛说,但是,吴著说依然是业界的主流。
虽然学界也有人提出吴承恩不一定到任‚荆府‛的怀疑,但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不能靠猜测,要想否定吴承恩到任‚荆府‛,就要拿出证据,但目前关于吴承恩没有到任的说法尚没有任何证据,那就推翻不了‚到任‛之说。至少,吴承恩出任‚荆府纪善‛有官府任命、有历史资料记载,更有吴承恩墓中挖出的棺材板上刻有‚荆府纪善‛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确信吴承恩是到蕲州赴任的。
其二,从创作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创作的基础是‚深入生活‛。当然,对于作者来说,创作必须有生活来启迪创作灵感。‚生活‛有‚直接生活‛(客观体验)、‚间接生活‛(知识经验积累、资料借鉴、道听途说),吴承恩在蕲州做官,广济为蕲州治下,吴承恩出任的‚荆府纪善‛是一个‚闲差‛,作为一个文人,吴承恩必然会考察当地的山山水水,与地方文化人进行交流,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掌故、民间传说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就成为必然。更何况,《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累型‛作品,‚小说‛又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匡山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在《西游记》中得以映射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二)从地方文化人对匡山的田野考察来看,匡山的自然风物与人文传说成为《西游记》的重要内容
对某一区域产出的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研究,是离不开‚田野考察‛这一基本环节的,而纵观业界所有的研究,观点和结论虽出自高层的研究者,但研究者所依据的田野考察数据资料大多出自乡邦文化人!这已经成为学界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普遍现象,从这一点上讲,乡邦文化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可谓是功莫大焉!
据匡山地方文化学者、匡山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长朱志勇等先生历经数年艰苦不懈的努力,跋山涉水、民间调研、庙宇走访、民俗调查、爬山读碑,还用影视手段记录再现,并与《西游记》所写背景内容相关的风光进行文本分析,写出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新发现的报道,在相关网站、电视台以及很多报纸上进行了发表。在地方文化人的文章中,笔者读到了匡山的自然景观、山水风物、民间掌故都与《西游记》中的描写有极为紧密的关联,这些文章分析细致缜密、研究颇具考据色彩,结论是基本可信的。笔者前文已经述说,匡山的一些素材资料作为吴承恩深入生活的成果写进《西游记》中是顺理成章的,作为研究者本人不想在这里重复描述朱先生等人的田野考察成果,那样会有‚掠美‛之嫌疑,因此笔者不再赘述,相关资料请查阅朱志勇等人文章。
很多自恃清高但实际上却并不严谨的学者常常会用‚地方文化人的‘附会’‛来否定乡邦文化人的成果。说实在的,笔者在初读朱志勇等人的文章时也曾经冒出过‚是不是附会‛这样的疑问,经过细致研究和到匡山实地考察,特别是对《西游记》所写到的匡山的风物文化进行时序上的研判,匡山的一些民间掌故传说、自然风物的存在,大都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这样从时序上就否定了‚附会‛之嫌疑。所以,笔者可以用朱先生等地方文化人田野考察的一些资料,来支撑本人关于‚匡山是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的观点。
有一点需要说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之路发生在西域,可在《西游记》中却没有见到西部地区的沙漠、草原、雪山、黄土高坡等等风貌景观的描写,所见的几乎都是江淮特色的景观和风物,笔者以为,这就可以归结到作者身上,与作者足迹所到相关,这也更进一步为‚吴承恩作《西游记》‛提供了一个佐证。
(三)从《西游记》文本研究可知,很多内证足以证明《西游记》成书与匡山的关联
在《西游记》文本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西游记》与匡山相关的内证。且不说前边谈过的山水风物、掌故传说,就从书中描写的山、洞、宗教来看,与匡山的联系就是不可分割的。
《西游记》的宗教意蕴十分丰富,作为中国佛教禅宗重镇鄂东,在《西游记》有诸多宗教仪轨、宗教事理实际上‚是‛且‚仅仅是‛鄂东禅宗的映射。禅宗四祖五祖的许多‚独特‛的传说被写进《西游记》中。比如,孙悟空的身世与五祖身世之谜惊人一致,五祖出生的传说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世描写一致,弘忍给慧能传法与菩提祖师给孙悟空传法极其一致,这些写进《西游记》中的独特佛教传说足以证明《西游记》出自匡山地区。
山,是《西游记》中描写最多的,也是故事情节延展和人物活动的主要载体。据著名地质学家常任之教授(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先生一直是笔者的直接领导)考证,《西游记》中的山有纯虚构的山、科幻的山、由真实被艺术化了的山、实写的山等四类。前三类不说,就说《西游记》中实写的山,有花果山、珞珈山、武当山、盱眙山、平顶山。其中珞珈山是一座佛教名山,作者在《西游记》中第17回、57回两次写道。学界一直认为是浙江普陀山,但是笔者不以为然。作为实写的山对潮音洞的描写却根本不是普陀山的潮音洞,真实的普陀山潮音洞是一个临水的洞,而《西游记》书中的潮音洞是一个陆洞。这个‚潮音洞‛恰恰与匡山的山洞极为相似,再加上其他关于此山的描写,基本可以判断书中的珞珈山就是匡山。《西游记》书中的山,没有一座是长江以南所见到的的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写的都是长江以北我国东部所见的变质岩地貌的山。笔者前边说过,这与作者足迹所到有关。在《西游记》第32回写到一个‚平顶山‛,书中的描述是:‚往上看,峦头突兀透青霄;回眼观,壑下深沉邻碧落。上高来,似梯似凳子;下低行,如堑如坑。‛这一景观与匡山的风貌极为一致。
许多山、洞的独特描写,实际就是吴承恩的直接生活体验,而吴承恩在故乡和其他游历之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的,无疑是在匡山得到的体验。
关于这些独特的内证,匡山地方文化人还可以找出很多很多,无需我们这些走马观花之徒多说些什么。
基于以上几点(当然不止于以上几点),笔者对匡山是《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是持肯定意见的。
二、战略思考:研究与宣传并举,规划与项目推进
打造‚匡山西游记文化品牌,必须做好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可以结合禅宗文化、匡山地区历史文化一并打造,并做好战略定位。为此,笔者提出做好‚一个课题‛、搞好‚一个规划‛、开发‚一条长藤结瓜式‛的旅游线路、设立‚一个西游记文化节‛、编制‚一台西游记实景剧‛、建设‚一个西游记主题公园‛等‚六个一‛的战略思考。
(一)做好‚一个课题‛:开展匡山西游记文化开发的定位研究
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必须开展匡山与西游记文化开发的定位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一个课题‛:即匡山西游记文化资源普查这一大课题。匡山与西游记文化联系紧密,作为《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区域内有很多西游文化资源,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普查、挖掘梳理归纳,并对其开发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完整调研报告,供地方政府弘扬西游记文化和有关机构开发利用西游记文化资源提供决策参考。对西游记文化资源的普查调研是挖掘地方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西游记文化资源的全方位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发利用,并制定一系列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与武穴地方知名文化品牌的策略。因此,统筹与整合匡山西游记文化资源,是极具有发展意义的课题。
匡山西游记文化资源普查课题,以匡山地区为主要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对这一地区的《西游记》文化文化遗产资源(包括《西游记》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并分析归纳。采取实地走访调研考察,在实地考察中,了解西游记物质文化资源的存在以及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记录下景点和潜在景点的名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传说、民间故事等;翻阅著作和史料记载,汇集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的各种人文资源;采访当地文化名人等方式了解匡山与《西游记》相关的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及现状,结合当地发展条件,深入挖掘可供旅游业开发应用的《西游记》文化资源,并对《西游记》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相关开发对策措施。
这一课题可以作为政府立项扶持项目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地方政府还可以协助课题组申报国家和省相关方面的引导资金扶持。
(二)做好‚一个规划‛、开发一条‚长藤结瓜式‛的旅游线路,提升匡山西游文化旅游品位
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是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的最直接的载体,要想开发利用好资源、发展好旅游经济,必须做好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和景点,这一切离不开规划。据了解武穴市已经做了《匡山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笔者尚没有看到这一规划),规划将禅宗文化作为打造的重点。笔者在跟随武穴市领导考察相关景点过程中已经发现,在匡山上各种庙宇建设如火如荼,其中像‚西来古寺‛这样与《西游记》关联的历史文化景点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然而,总体看来,目前匡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相对较‚散‛、景点开发处于粗犷的初级阶段、很多西游记文化资源尚未开发、旅游线路设计稍嫌薄弱、缺乏‚叫得响‛的统领项目等问题。要打造‚匡山文化‛品牌,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打造一个能统领匡山文化发展的品牌,所以笔者认为,用‚西游记文化‛统领匡山文化资源开发不失为一个好品牌,为此,做匡山旅游规划时应将‚西游文化‛开发作重点进行规划,以文化相关性设计旅游线路,开发出一条‚长藤结瓜式‛ 的旅游线。从软件(人文视角)来说,‚藤‛即为‚匡山文化‛,‚瓜‛即为‚禅宗文化‛‚西游文化‛‚匡山名人文化‛‚匡山民俗文化‛‚现代港口城市文化‛……等等;从硬件(自然风貌)来说,‚藤‛即为‚三山‛(横岗山、一尖山、层峰山)连接而成的线路,‚瓜‛即为‚西游记相关景点‛‚禅宗文化相关的各种纪念地和庙宇‛‚匡山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地‛‚匡山民俗文化背景地‛‚匡山山水风光景点‛‚城市文化相关景点‛等等。
(三)设立‚一个西游记文化旅游节‛、编制‚一台西游记实景剧‛,提升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宣传档次
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离不开媒体宣传,媒体宣传需要做好宣传策划,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立体化全面开花,但是仅有宣传的‚狂轰滥炸‛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打得出‛‚叫得响‛‚上档次‛的吸引公众眼球的好抓手,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好项目,通过项目运行吸引媒体参与、公众参与,才能让‚匡山西游‛文化迅速打造成文化品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别的地方成功经验,设立武穴‚匡山《西游记》文化节‛。借助世界名著《西游记》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各地都有许多成功经验,在武穴设立每年一届的‚匡山《西游记》文化旅游节‛,借助节庆活动汇集学界精英、各路商贾、热心人士,宣传匡山文化、开展学术文化研究、开展招商引资,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借助当年广西、云南丽江《印象刘三姐》实景剧的成功经验,武穴匡山‚一湖托三山‛的自然景观完全可以编制‚一台西游记实景剧‛《印象西游》,并以《印象西游》为突破口,大力推介匡山西游记文化,提升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宣传档次。
(四)建设‚一个《西游记》主题公园‛:做好匡山西游文化项目开发
打造‚匡山西游‛文化,离不开项目开发。零星的插花式的景点开发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不具有统领意义。笔者认为,依据武穴的自然山水环境和众多《西游记》文化资源,建设‚一个《西游记》主题公园‛可以统领匡山西游记文化乃至整个匡山文化开发,打造武穴版的‚《西游记》迪斯尼乐园‛,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有专文探讨,不在此赘述。
三、路径选择:政府推动,相关部门互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联动
武穴作为鄂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自觉承担起打造‚匡山文化‛品牌的责任,这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全国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最为成功的莫过于连云港打造了一座花果山。当今的武穴,比改革开放初期的连云港条件要好得多,两地相似之处在于都一个港口(连云港是海港,当年吞吐量不足百万吨;武穴是长江港,如今吞吐量百万吨以上),都有一座与《西游记》关联的山(连云港花果山,武穴匡山)。笔者生长在花果山下,20世纪70年代以前,连云港的花果山与《西游记》关联并不突出(花果山原名云台山、苍梧山),当时地方政协编辑的古代文人描写连云港的一些诗抄、史料都没有发现与《西游记》的关联,直到1978年,地方文化人李洪甫先生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上的一篇论文使得连云港花果山(云台山)与《西游记》联系起来,随后全国首届《西游记》学术研讨会在淮安、连云港举行,从那时开始连云港进入《西游记》文化开发起步期,如今已经做出一个样板,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借鉴别的地方经验,笔者认为,武穴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的路径选择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
(一)政府推动,相关部门互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联动
政府推动是地方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西游记》研究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竺洪波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一书中谈到一种现象:当今《西游记》学界,肯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几乎都参加了在淮安、连云港召开的全国首次《西游记》学术研讨会;否定和怀疑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几乎都没有参加那次会议。关于这种现象,学界有不同解释,有的甚至说学者被政府‚御用‛,笔者不这么看,笔者认为,这不能理解为政府‚御用‛了学者,而是政府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让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说,政府的推动是相当关键的。
政府可以在指导思想上、宏观规划上及相关政策上有目的地打造西游文化品牌。当今,湖北正在打造的是‚东禅西道‛,《西游记》是禅宗道儒的集合体,作为世界文化名著,其知晓度是其他文学名著所难以比肩的,因而《西游记》是可以‚叫得响‛的,搭上世界名著这趟车,武穴可以一跃成名,打造出城市文化品牌来。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习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目前,国家即将出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要针对中亚南亚建立一个没有美军和美元的经济合作区,已经赢得了各个国家的响应,国内各省市区都以实际行动应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而针对中亚、南亚这些古老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最好的一张文化交流牌莫过于《西游记》了,《西游记》就是说的丝绸之路上的事,这本书又集中了中国儒释道文化,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知名度很高,简直就是一张文化名片,是贯通中亚、南亚的一张文化‚通关文牒‛。武穴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个极好的抓手。
目前,即将进入‚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将开启‚十三五‛,全国各地各行业都在着手制定《十三五规划》,所以武穴市要抓紧把整合匡山《西游记》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大手笔地列入《十三五规划》,并积极争取将其列入湖北省旅游《十三五规划》。
在政府大力推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相关部门、机构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术研究、宣传、文化、旅游、宗教、产业等相关部门互动,让‚匡山西游‛文化品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联动。
(二)打造西游文化品牌要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的结合。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其根本性的标志就是网络化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有些行业、有些机构、有些人群已经形成了网络依赖。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越来越多的人被网络所主宰。对于打造西游文化品牌来说,网络不仅仅可以用来作宣传推广,还可以以匡山历史人文资源、《西游记》文化资源、《西游记》与匡山文化关联等内容做成游戏,让玩家去‚闯关‛,闯过某一关,可以获得匡山某一景点的门票一张,再闯关可以获得免费在武穴旅馆住宿一晚,再闯关可以获得来武穴游览西游记景点的车票等等;开展网络知识智力测试答题,用答题的积分兑换旅游门票。这样,不仅提高了网友对匡山的关注度,也促进了网友对匡山的期待,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实现了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有效结合。
二是线上宣传和线下推介的结合。这里的‚线上‛指的是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线下‛指的是政府及旅游文化机构的推广推介活动。线上的运作,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开展匡山西游文化宣传、匡山历史文化知识、《西游记》知识、文化旅游常识的普及,提高匡山西游记文化的知名度;线下的运作,可通过政府及相关机构开展各种活动,诸如《西游记》学术研讨、《西游记》文化推广推介、《西游记》旅游项目招商、西游文化景点体验等等活动,扩大匡山西游文化的美誉度。要将线上的匡山西游记文化宣传与线下的实际操作活动相结合,实现立体化的宣传推介。
三是资源整合和景点开发的结合。匡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其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与《西游记》、与吴承恩有关的人文资源也很多。这些文化资源要变成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要素,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利用。而资源整合的基础是资源普查,文化资源的普查需要协同匡山地区(包括兄弟县市)的学校、历史文化机构、研究馆所和民间学术研究机构共同努力,特别是要发挥地方文化人的力量。政府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为文化资源普查做好政策支持和相应的保障,比如设立一定的项目、课题扶持资金,制定鼓励激励性政策措施,协助普查项目组申报国家、省、市的文化项目引导资金等等,笔者所在的连云港市,被《西游记》研究学界公认为西游文化资源开发比较成功的地区,但是连云港地区的相关机构和文化人还在不断勘察与《西游记》相关文化旅游资源,花果山北坡的朝阳镇结合《西游记》资源编辑出版了《朝阳与西游记》,笔者指导淮海工学院大学生申报《西游记》文化资源调查项目被江苏省立项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获得资助。资源普查摸清了‚家底‛才好进行整合,才能为旅游景点开发提供规划依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做规划时必须把资源整合和景点开发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三)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需要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本地文化人和相关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地方文化人和相关组织(包括民间机构)研究开发匡山西游记文化的积极性。二是发挥《西游记》学界的智力支撑作用,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西游记》专家学者,在《西游记》研究和《西游记》文化普及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为弘扬《西游记》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专家学者可以为匡山西游记文化的开发发展起到智力支撑作用。三是全国相关地区打造西游记文化的经验借鉴作用,武穴市可以组织政府及相关机构的人员赴相关地区调研考察,汲取别的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在调研考察和交流中可以合作开发形成双赢局面。
围绕匡山与西游记文化品牌打造,地方政府可以搭建班子、组织队伍、加大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地方文化人和学界的专家学者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西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品牌打造,来带动匡山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保 证。只有明确和加强各级政府公共文化职能, 建 立和创新公共文化管理统筹机制, 健全和增强公 共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和使用效益, 完善和强化文 化改革及立法途径, 适应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生 存发展环境, 充分体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中的主导方向、主力推进、主要提供、主动 建设的重要作用, 才能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 “十二五” 期间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成效, 惠 及长远、惠及全民。
◎ 赵萍萍
一、明确政府职责, 建立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主要职能。应明确国家文 化行政主管部门、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公共 文化服务主体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 明确省级政 府以指导为主的政策主体, 市州级政府以统筹为 主的规划主体, 区(市 县级政府以管理为主的投 资主体, 乡镇(街道 级政府以建设为主的实践主 体, 以及社区(村 组织以便民为主的服务主体。在明确政府各自职责的同时, 形成各级政府上下 联动、科学有序的整体管理职能体系。建立文化
【摘 要】
加快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 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坚持政府主 导 , 加大投入力度, 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 务均等化。要实现这 一 目标, 就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完善 立法环
节、加强投入力 度、强化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实现更有效的上 下协同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
【关键词】 公共文 化;政府职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12 06-0117-7 〔作者简介〕 赵萍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四川 成都 610071。
※ 本文为国家文化部委托课题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 阶段性成果。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管理协作机制。一是与宣传、发改、财政、国土等 部门形成合力, 共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 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联动推进的管 理体制;二是与广播、电视、动漫、出版、音乐、演 艺、设计以及旅游部门等, 加强协调, 形成合力, 防止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省、市、县级政府有责 任和义务重点扶持乡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 打破各自为阵的分割管理状态, 发挥各地 优势, 进行资源互补与交流, 避免重复建设和单 一管理模式, 协作一致为广大农村、广大基层提 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通过协作机制, 形成 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体 联动, 实现资源整 合、信息共享的发展模式。
理顺基层文化设施产权关系。各地街道综合 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房屋产权由县 级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共同管理, 街道和乡 镇无权擅自改变用途。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和 设施建设。按照中央要求设立文化市场管理稽查 执法机构, 配齐稽查人员、稽查车辆、稽查设备 等, 开展长期的专项治理活动, 严厉打击违法经营 活动, 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职能。
二、强化立法途径, 加强文化政策制度保障 加强立法途径的科学民主化建设。政府从主 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政策、法规, 通过行 政的、法治的、经济的手段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政策法律化、法治化, 需要探索和强化 立法途径, 切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性法规、赋权性法规、控权性法规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管理性法规由政府组织实施, 经过实践检验, 再 交人大上升为法规;赋权性法规要对公民享有的 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和方式做出明确规定, 赋权于 民, 维权在民, 有效实施, 监督评价;控权性法 规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动方职能、参与方职 责、享受方权利。公共文化政策立法要加强科学 论证和可行性研究,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制定和 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组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等活动, 也可通过互联 网举行网络听政, 公开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增 强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制 度供给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政策制订和制度供给 的力度, 如制定通过高新技术填补落后地区数字 鸿沟的政策, 实施公民参与文化义工加分制奖励 政策, 全国跨地区演出剧目品牌联动交流政策, 保障城市农民工聚集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 策, 支持帮扶民办博物馆的政策等, 不断提高政 府公共文化政策制度的供给能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政府财政支付模式 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分担建设成本。制定中 央、省、市、区(市 县级政府按比例联合分担乡(街道、社区(村 级公共文化投入的经费保障 机制, 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相关评估标准及开 展基本服务经费水平, 实施公益文化服务财政补 助;在基本建设投资规划和财政预算的基础上, 设立专项经费, 以投入基层为重点, 从财政政策 上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直接提供, 科 学重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支出责任, 使中央与 地方政府合理分担供给成本, 减轻基层政府建设 负担。统筹安排经费标准。全国区(市 县级财政 部
门和文化部门统筹安排经费, 按照各区(市 县 常住人口每人每年5—10元标准, 纳入县级财政 预算, 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省市级财 政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转移支付远郊 市县, 并纳入省市级财政一般性财力补助范围。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在完善社区和村公共文化服 务及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同时, 建立纳入财政预 算的社区和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 根 据各地财力, 使每个社区和村常年预算资金达到 10—20万元, 依托社区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开展 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 从该项预算经费中切块 1—4万元予以保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 央和省级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农 村和欠发达区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鼓 励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建立广泛的资金筹集渠 道, 对民营文化机构实行土地优惠、以奖代补等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措施;设立民营文化机构专项扶持资金, 解决西 部和农村地区政府财政能力不足问题。发行 “公 益性文化彩票”。国务院批准发行 “公益性文化彩 票” , 以筹集公共文化资金, 弥补政府经费不足、投入不足等财政问题。以现金和代金券两种形式 作为公益性文化福利彩票的兑现方式, 即所获福 利的80%由现金构成, 20%以文化代金券方式兑 现。其中 , 文化代金券可用于限定时间内的图书、舞台剧目、电影等文化产品的购买和消费。
四、科学规划管理,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因城乡 人口、面积、设施、资源等的差异,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势而为。人口密集的大中 城市, 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可按区镇人口多少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 开展 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但对地广 人稀的 偏远山区、牧区、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 整合资 源, 就近便捷地建立公共文
化设施, 开展流动性 的文化服务活动。譬如, 四川阿坝州13个县223个 乡镇, 面积8.42万平方公里, 人口89.2万 , 每平方公 里10.59人, 全州现有14个文化馆、12个图书馆;甘 孜州辖18个县, 面积15.3平方公里, 人口88万, 每平方公里5.75人, 这些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加起来 约500—1000平方米。如按城市标准20万人口建 一个文化馆、图书馆, 就违背了 一县一馆的建设方 针 , 但按一县一馆来建设, 约需5万人承担一个县 文化馆、图书馆的运行经费, 加之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公共财力有限, 这就迫切需要 中央和省级政府予以财政倾斜和支持。问题还在 于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是动态的、变化的。“十二五” 期间, 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就 意味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 镇。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临着 服务对象不断减少而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 有可能一些偏远山区和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将 闲置, 如同现在有的农村和牧区小学成了空房一 样。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立项调研, 科学论
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 既按照普遍、均等、便 民原则, 打破行政区划, 在地广人稀和交通不便 地区就近便捷地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采取村社综 合文化室与流动服务、送文化上门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配送力度。注重农牧区长 久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合理使用与适时更新, 加大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同时, 政府在城镇基 本建设和旧城改造中, 统筹规划建设相关公共文 化设施, 实行优先规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无 偿划拨建设用地。
整合学校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社区文 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建立有效协同机制, 将社区公 共文化设施与相邻学校文化设施整合起来, 充分 发挥学校和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共享功能, 把 学校也建设成为重要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学校 的场地、图书、网络、信息等向社区群众免费开 放, 这样既节约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的 投入, 也有效补充和拓展了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政府可以规划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建在学校, 既丰 富校园、社区文化生活, 又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 用效率。同时, 鼓励在社区文化场馆建立 “作业 吧”、“读书会”、“科技小组” 等, 帮助孩子们养 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保证放学后、假期里为孩子们 提供做作业、阅读课外书的场所。
加大农民工聚集区设施建设。在城市农民工 聚集区修建流动性公共文化设施, 满足进城务工 人员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也可在就近社区公共 文化服务设施开设农民工书吧、农民工技能培 训、农民工子弟学习吧等, 通过书籍、信息、培训、活动, 增加农民工生存发展技能, 提高农民工适 应城市化生活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合作交流, 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建立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中央 与地方的公共文化资源统筹机制, 调节配置东、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资 源, 鼓励各地政府购买或部分购买文化资源的方 式, 将全国大中城市的品牌驻演剧目(如成都的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金沙》、西安的 《大唐芙蓉园》、连云港的 《梦 境西游》、杭州的 《梦幻西湖》、南昌的 《井冈山》 等、区域藏品展览、文化活动等进行异地交流, 举办城市形象宣传演出、各种专题巡回展览。同 时, 有计 划地引进国外 优秀 演 艺剧目和主 题展 览。
六、满足基本需求, 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通过政府部分 购买或补贴, 社会资金及消费者合理投入的方 式, 开展低票价看高雅剧目活动, 让公民以低价即 可享受到高雅艺术。县乡文化馆(站、社区文化 中心建立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长期联系制度, 鼓励文化馆(站、中心 免费或低价为民营文艺表 演团体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 邀请民营文艺表演 团体与文化馆(站、中心 一起举办文化活动。加 大政府对民营文艺团体节目的采购力度, 在政府 举办或采购的送戏下乡项目和各类重大节庆或文 化活动中 , 选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承担演出
任务 , 并对优秀剧节目和演职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符 合规定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文化行政部门 要将其纳入重点院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 积极 完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 通、寺寺通、区区通、优质通、长期通, 大力实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 阵地、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 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 “春雨工程”、“边疆长廊 工程” ,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产品自选模式。在政府引导下 , 根 据专家意见, 建 立群众公共文化资源自选 模 式。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权交给群 众, 由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兴趣爱好与政 府协商产品内容, 确定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的公 共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 尽可能使公共文 化产品的生产供给与群众的需求爱好对接, 提高 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励志性。
加强 对 特 殊 群体的文化服务。加强针对农 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 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公共 文化服务, 提供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公共文化服 务和产品,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发挥好农家书 屋的作用, 既要有适合农民口味、通俗易懂的书 籍, 又要有符合农民生产经营需要的图书, 以农 家书屋为平台, 组织专题讲座、知识抢答赛、辩论 赛和读书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农民读书 的兴趣。引导农民群众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 增强 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 率。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天天开放, 要在书屋醒 目位置张贴每周开放天数和每天开放时间, 以方 便农民群众借阅, 并接受村民监督。鼓励将健康 向上的内容更多地充实在传统曲目及活动当中, 丰富基层文化产品内容。鼓励广播电视、新闻出 版等文化部门, 多制作面向 “三农” 的新闻、科技 栏目和电视娱乐节目, 多出版农民读得懂、用得上 的图书。加大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力度, 在规划、组织文化产品生产时要把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放 在重要位置, 保证在文艺作品总量中占有较大比 例。鼓励文艺工作者、记者、科技人员多下乡常下 乡 , 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农民的生产 和生活情况, 创作出反映农村现实、满足农村发 展需要、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鼓励开展农民 志愿性社团、协会, 如读书会、红
白理事会、秧歌 队、庙会、篮球爱好者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工协会等具有公益性的组织。鼓励组织多种 自娱自乐的农民文化队伍, 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 化活动, 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 , 建设庭 院文化。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产品供给水平。政府通过 政策和财政支持少数民族院校和科研院所教师、专家译制、出版、编辑藏、蒙、维、彝等文字书籍 和广播影视剧目, 力求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 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需要。此外, 国 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要 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实施免费送书计划。在全国为低收入居民实 施免费送书的 “图书进万家计划” , 给全国每户低 收入居民赠送10—30本图书和1个书架, 图书包 括医学急救、法律援助、家用器械修复、就业指 南、婴幼儿营养、儿童诗选、科幻小说、民歌歌词 等内容。
七、坚守公益原则,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政府通 过市场化、社会化途径将文化节庆、影视节目、舞 台演出等文化产品服务于公众, 通过采购、外包、补贴、授权、特许经营、贷款贴息等市场化手段联 合投资、赞助等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逐 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公共文 化服务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文化基金会和 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 资助有示范性、特色性、经典性、国际性的优秀文化项目, 以及公 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 体现先进文 化的主导示范作用。
鼓励基层文化站实施托管经营。政府鼓励基 层文化站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文化服务机构, 对 择优录用有意向合作的各类文化培训、教育机构 进行综合评定, 并签订合作协议。对文化站的排 练室、书画室、多功能室等设施, 提供给有合作的 文化服务机构进行托管, 并要求服务机构在周一 至周五无偿为社区居民进行公益性文化服务, 周 末该文化服务机构可根据群众需求开设级别较高 的艺术类培训, 并收取一定的辅导经费, 实行半市 场化运作。同时, 设置退出机制, 如所引进的文化 服务机构无法履行约定的公共服务责任或群众满 意度达不到要求时, 文化站将有权终止合作。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文化事业。社会组织 通过自我供应和商业经营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公共 文化服务 ,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赠或资助 乡镇综合文化站。依法向文化站捐赠财产的, 捐赠 人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享受优惠。鼓励在政府文 化行政主管部门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市场监管下 , 对某些公共景区和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特许经营, 促使其向社会提供合格、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 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 鼓励民 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统一 配送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创建公共 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 “公司运作、政府监 管” 的原则进行运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 任公司可以由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 的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也可以组建混合所有 制(国有、民间资本共同投资性质的公共文化 有限责任公司, 使之成为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部 门。
积极推进民间博物馆建设。以土地划拨、减 免税收的方式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对符合国家 《划拨用地目录》 规定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 准后, 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但不得作为融资抵 押。对愿意从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且建成后 不分割出售产权的, 参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用 地政策实施。同时, 明晰民办博物馆公益性文化 服务机构属性, 完善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民办 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确立民办博物馆独立的法 人地位, 理顺举办者与民办博物馆之间的权利义 务关系。根据办馆宗旨和任务制定和完善博物馆 章程和发展规划, 加强收藏的个性化、系统化、专 门化建设, 落实民办博物馆以藏品为核心的法人 财产和办馆自主权, 让民办博物馆依法征集、拥有 和利用藏品, 使民办博物馆专业水平得以全面提 升。
八、创新科技手段, 助推公共文化平等共享 加大 老少边穷地区数字 化 工程建设。政 府 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数字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的 建设, 依托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全国党员活 动工程的平台加强数字化的建设, 建立数字博物 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 增加娱乐性、体验 性和共享性, 通过高新技术填平落后地区的数字 鸿沟。
增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政府将图书更新资
ZHONGHUA WENHUA LUNTAN 金拨付用于增加多媒体和网络建设,在农村牧区 每一个村(社区)建设一个绿色网络室,通过观 看网络电影(视),可以解决电影拷贝太贵、电影 内容太老、吸引力较弱的问题。同时,加快广播电 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 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 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进一步延伸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以国 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强市(州、县图书馆 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 供给能力。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建立省、市、县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中心,在乡镇 文化站建立基层中心,在村和社区发展基层服务 点,逐步建成能走进乡村千家万户的数字文化服 务体系。建议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开展信息增值 服务,将互联网与图书馆紧密结合,把图书馆内原 本 “死” 的信息变活,变成财富,从而延伸公共图 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为读者开辟更新、更广的 信息检索和共享渠道。
九、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文化权益意识 以多种方式普及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意识。各 地各部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化 公告、社区专栏、发放传单、走访、座谈、报告会 等方式灵活有效地向人民群众介绍公共文化服务 基本内容,介绍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及维权的途径 与步骤,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村民自治组织、文化类社会组织等在基层管理中 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普 及力
度。通过开展培育和指导农家文化大院、农 民自办文化类组织等,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和各 种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农民的公共文化基本利益 意识和维权意识。开辟公民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维权通道。以各 种方式开辟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维权绿色通道,设 立全国性的 “1212315” 文化维权专号,通过开通 24小时维权热线、市长文化信箱、市民论坛、报刊 专栏等方式,监督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和 122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效果。
十、提高人才素质,创新文化队伍发展机制 健全文化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制度。健全公共 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投 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议国家“高校毕业 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扶持 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社区 文化、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创新课 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公共文化 服务紧缺人才。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解决基层 公共文化职能部门和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空编缺编 问题,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工作 人员公务员资格和待遇等问题。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为提高公共文化队伍素质,把好 “入门关”。依照省、区(市)县、乡镇(社区)三级政府主体,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划 分为三个等级。省级公共文化部门须严格从业人 员的学历水平、任职年限、业务水平、操作能力、政治思想等方面条件,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省 级或国家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考试,取得 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培训证书; 区(市)县级公共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必须通过本 级文化行政部门或人事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取 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证书; 乡镇(社区)级公共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须通过县或 区一级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 应考试、考核,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 业资格培训证书。文化站站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或具备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文化站站长 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应征求县级文 化行政部门的意见。文化站从业人员可根据本人 学历条件、任职年限、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等申报 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落实基层文化站从业人员编制。各级政府确 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公益性事业单 位的性质,每个乡镇(街道)要配备1名专职站长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公共文化建设(主任),使用乡镇(街道)已配备的事业编制。同 时,面向社会聘用1—2名专门工作人员。综合文化 站(中心)站长(主任)享受乡镇(街道)中层干部 待遇,其任命和变动要征求区(市)县委、政府分 管文化工作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综合文 化站(中心)人员实行集中培训、资格准入、聘用 管理、目标考核。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由村(社区)自治组织落实1名工作人员兼职管理。建立健全各地人才交流平台。一方面鼓励城 镇优秀文化骨干、管理人才等深入基层锻炼,带 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同时支 持基层文化骨干到文化部门培训机构、党校、高校 和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公共文化管理 理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借鉴对口援建 模式,进行跨地域文化干部、骨干交流学习,开展 东部支援西部、发达地区支援落后地区的干部交 流,东部干部可以到西部挂职,西部干部也可到 东部去挂职和学习,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文化管理 人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组建文化扶贫和文化惠民服务队。充分利用 艺术院团的人才优势,组建文化扶贫队和文化惠 民服务队,深入 农村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积极扶 持民间艺人、义务文化管理员和指导员、文化经纪 人,提高他们参与文化创造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市、县两级每年表彰一批先进群众性和文化 扶贫文化惠民先进集体。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活动。鼓励离院 团改制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文艺工作者、艺术 院校师生和其他热 心 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积极 参与文化志愿者活动,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 设。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公益文化志愿者服务协 会等社会团体,保障志愿者队伍培育、培训、奖励 等资金的需求,组织高校有关资源为其提供专业 支持和顾问咨询。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评估工 作,促进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在公益文化志 愿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志愿者工作长效 化、固定化。建议各省、市级政府部门建立公共文 化志愿者奖励机制,凡具备专科以上文化学历的 公民一年至少应有15—30个工作日参与文化志愿 活动,将文化志愿活动的评估情况纳入高考升学 5—10分加分制、公务员考试3—5分加分制、事业 单位招考3—5分加分制以及晋级、评优、争优等 评价范围,以促进文化志愿者活动成为全民文化 行动。加强对政府文化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建立 第三方评估机制,要将文化需求者纳入到考核主 体中,注重文化服务的过程和机会的均等,注重文 化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以群众满意 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以开展文化服务的数量和 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 决定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金发放、评 优表彰、职称晋升乃至退去留的重要依据。也可 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划分具体考核 标准。(责任编辑 王 林)2012年第 6 期 123
第五篇: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应代明
2010年第1期 ——文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荆州市将积极推进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习“10·24英雄集体”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感动全国的“10·24英雄集体”,是荆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要求,大力组织“学英雄、见行动、树正气、促发展”和以“热爱祖国、热爱荆州、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三大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之中,坚持和完善“荆州好人”、“十佳公仆”等评选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力争用两年的时间,把荆州建设成“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二、以构建现代传媒新格局为着力点,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一方面,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支持荆州报业集团办好《楚网》、《手机报》,实施报业印务产业园、名人馆等项目建设,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在全市形成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加大《垄上行》、《江汉风》等品牌栏目的开发力度,加快广电数字化和高清化进程,着力提升荆州电视台在鄂西生态圈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使广播影视节目通过多种网络传入千家万户。加大荆州新闻网等门户网站的建设力度,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网络文化精品,全面展现新荆州的独特魅力。积极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网络管理,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三、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落脚点,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春秋垄上行”、“消夏文化月”、“荆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教育、科技致富信息、文化娱乐生活等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项扶持基金,加强鼓盆歌、马山民歌、荆河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加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的研究,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荆州文学、美术等文艺创作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文化荆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以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点,增强文化发展实力。积极开展与北京华力集团、北京锦辉集团、鄂西圈投公司和文物部门的合作,继续抓紧抓好十大项目:①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此馆要按照省领导提出的“国家一流、湖北品牌、地方珍宝”的要求建成建好。②荆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力争把荆州博物馆打造成鄂西生态圈内历史文化的地标。③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公园。高起点规划,使之成为中国楚文化的遗址参观区、精品展示区和考古体验区。④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努力把八岭山公园打造成休闲娱乐、探奇观光的旅游胜地。目前,已完成了三通一平、山门等基础工程,修建起仿古长城、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旅游休闲设施。⑤海子湖旅游目的地。依托海子湖生态景观资源,以江汉民风民俗为基础,把海子湖建成集食、住、娱、购、游于一体的一流度假胜地。⑥洪湖岸边是家乡。努力把洪湖岸边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中高档生态宜居区、生态农业产业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等多样性的湿地生态旅游新城。目前,规划设计、征地等工作已全面启动。⑦荆州关公文化园。合作双方已组建开发公司,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⑧长江水文化园。目前已完成了移民搬迁、土地收购,正在与投资方中国水务集团作更深入的项目洽谈。⑨川主宫水上民众乐园。目前正在与澳门崇源国际拍卖公司洽谈投资事宜。⑩游客集散中心。此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正在着手征地、建设。同时,在剧目方面,着力打造 《荆楚风情》、《楚庄王》等一批具有浓厚荆风楚韵特色的精品剧目,促进旅游与楚乐楚舞、民间曲艺、现代演艺等艺术形式的结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点,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二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投资扶持政策、文化税收扶持政策和文化用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三是设立四个基金,即文艺创作基金、新闻奖励基金、旅游发展基金和文物保护基金,奖励先进典型和项目,培植发展后劲。四是坚持“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科学管理与大胆使用相结合,推行“双聘制”,完善“公开招考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