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旅游强省的优势及路径思考——江西省旅游发展
建设旅游强省的优势及路径思考——江西省旅游发
展
旅游业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深化战略目标、发展定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前不久,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客观分析江西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后,作出一个重要判断:旅游是江西省现代服务业中最有条件率先崛起的产业。省长鹿心社也明确指出:要解决好旅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促进江西省旅游产业大发展。应当看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打造,江西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并且完全具备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生态环境全国一流。
江西山明水秀,拥有国家旅游资源标准分类八大类155种基本景观中的153种,旅游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婺源等景区享誉世界。森林覆盖率63.1%;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有大小天然湖泊400多个;瀑泉众多,名贯古今,在唐代茶圣陆羽评定的“天下二十名泉”中,江西就拥有五处,目前可供开发的名泉、温泉达百余处。江西湿地面积达365.1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87%,其中绝大部分是天然湿地,全国少有。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8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
其次,历史文化厚重悠久。
江西自古号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江西既是道教正一派的发祥地,又是其他一些道教教派的衍生地,拥有道教5小洞天12福地,玉笥山、閤皂山、龙虎山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既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基地,又是禅宗诸多宗系的发源地。陶瓷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青铜文化、书院文化、傩文化、古村文化等传统文化都具有世界影响,全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8项,这些是江西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第三,交通体系日趋完备。
全省正在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高铁、空港、水运等在内的综合旅游大交通体系。全省“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架骨全面建成,预计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昌吉赣客专、武九客专、赣深客专等7个重点铁路项目正加快进行前期工作,近期有望构建南昌到上海3个小时、到北京5个小时的快捷铁路通道。航空方面,全省有6个机场通航,上饶三清山
机场预计2015年建成通航,并将在现有“一干七支”基础上,增加建设新余、鹰潭、萍乡、瑞金、龙南、南丰、修水等小型通勤机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使江西得以快速对接融入港澳台和长珠闽地区。
第四,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旅游品牌唱响全国。“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推广获选2011年全国十大广告营销传播经典案例;“博动江西·风景独好”活动荣登2012年3月“中国品牌大事记”榜首,活动传播量(次)覆盖达十多亿人次;2013年“SHOW美江西·风景独好”全球海选旅游体验师活动再获中国广告长城奖金奖,“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主要指标增长强劲,今年截至9月,旅游总收入
1399.75亿元,同比增长25.66%;旅游接待总人数1.96亿人次,同比增长21.50%。全省共建成a级旅游景区150处,其中5a级6处。2011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综合收入排名,庐山、井冈山、三清山位居前10位。旅游企业渐成规模。全省共有五星级饭店10家、四星级饭店90家、三星级饭店242家;旅行社总数达752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31家;执证导游2.3万人。
近日,省委、省政府新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抓旅游,将旅游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真正把江西建设成为旅游强省。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今天的江西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江西由旅游大省加快转变为旅游强省,关键要实现“四个更强”。
一是产业规模更强。
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大幅提高综合收入,全国排名前移,竞争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17年,旅游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十强,成为我省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一核三片五城十县百区”旅游目的地体系:把南昌建设成为江西旅游的核心集散地和旅游名城;将环鄱阳湖、赣中南、赣西三大旅游板块打造成重要旅游经济区;将景德镇打造为国际旅游名城,将九江、上饶打造为江西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旅游强市,将赣州打造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将鹰潭打造为全国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10个以上旅游强县,打造100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整体构建“三线八圈”旅游线路框架体系:以环鄱阳湖五彩精华、赣中南红色经典、赣西绿色精粹3条精品旅游线和以南昌等为中心的8个旅游圈。
二是综合效益更强。
打破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促进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放开发推进、旅游消费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观光并重、旅游收入由门票为主向综合收入转
型升级。加快推进旅游发展国际化、旅游产业集群化、旅游区域一体化、旅游经营市场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服务标准化,有效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购、娱等元素,吸引全社会加大旅游投入。培育多元旅游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水上旅游、低空飞行旅游和医疗养生旅游等产品,开发一批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的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体验项目,努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不断刺激和扩大旅游消费,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力争到2017年,游客人均旅游消费比2012年翻一番。
三是品牌影响更强。
把“江西风景独好”作为江西整体形象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全省各级各类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方式,出台旅游市场营销激励政策,全面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在周边省会城市、全国重点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以及港澳台、东北亚、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市场进一步
加大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加强景区品牌建设,将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景德镇古窑等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经典旅游景区;瑞金、武功山、大觉山、三百山、高岭-瑶里、龟峰、共青城、庐山西海、仙女湖、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星子温泉等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灵山、南矶山湿地、梅岭、樟树、青原山、大茅山、三爪仑、江西武夷山、军峰山、九连山、丫山、陡水湖等打造成为有区域影响的特色旅游景区。到2017年,每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处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四是发展活力更强。
旅游综合改革取得重大成效,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参与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顺畅,省旅游集团公司加快组建,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深化。旅游发展规划更加科学,旅游产业布局更为合理,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对旅游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推进4a级以上山岳型景区的“一路(景区公路)三道(栈道、索道、游步道)一平台(观景平台)”基本配套建设,着力构筑以网络为平台的方便快捷高效旅游畅通渠道。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投融资机制创新加快,旅游项目建设进程加快。旅游市场更加规范,旅游设施、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标准化体系加快建立和推广,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地区(企业)建设取得成效。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实现赣东北、昌
九、赣西、原中央苏区等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成为江西旅游新的强劲的增长点。
当前正是江西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任务繁重,前景美好。坚信“江西风景独好”的旅游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响亮,江西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第二篇: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云 南 地 理
1. 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答: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目前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云南既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多,其中许多旅游景观为国内甚至世界所罕见。
(2)旅游资源分布广,规模大。云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几乎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景观个体和占地规模答,资源的容客量和容时量都很大。
(3)资源的要素组合及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不同要素组合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云南的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数量大、丰度高、品味好,分布广、组合性佳,而且旅游地环境质量好、气候独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
针对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呢?具体的措施有:
(1)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气候、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总目标。
(2)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3)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建设:即①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集散中心,就是要抓好以昆明为中心、包括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建设;②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北要紧紧抓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③滇东南喀斯特
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红河、文山两州和曲靖南部地区、昆明的石林县等,要依托石林、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精品旅游产品的带动作用;④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⑤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保山、德宏两州市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国旅游产品,把滇西建成我省面向南亚、特色鲜明的重要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⑥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省内游客为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城市休闲、夏季避暑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云南又一个新兴旅游区。
(4)科学规划,依托资源育精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部三江并流、东部岩溶地貌、北部雪山峡谷、南部热带雨林、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奇观;众多民族长期聚居、和谐相处,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远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神秘奇异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厉史;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造了云南国际一流的吸引物。以这些吸引物为依托,云南省面向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精心制定了云南旅游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者。
(5)依法治旅,整治市场抓管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6)培育人才,依靠科技增效益。针对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坚持旅游教育培训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从而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7)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8)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
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上就是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的措施。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答: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的严重问题。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资源,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将来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一直是云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比较注重质量。在云南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比较多,还有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云南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旅游资源,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具体的措施有: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2)加强领导,增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的任务和要求,对每项任务和项目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涉及到的有关工程、体系和基地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中,确保旅游“二次创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3)多渠道筹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旅游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等投资我省旅游开发和建设;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全力打造、丽江印象等等。
(4)优化环境,为加快旅游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①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创造宽松的旅游政策环境,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通讯、供水、供电,做好排污和处理等,整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交通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所有“窗口”行业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意识,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
(6)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7)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又带动云南旅游的发展。
(8)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注意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10)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就是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措施,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云南人民的勤劳奋斗,云南的旅游一定会适应人们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第三篇: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今年,海南省步入村镇规划年,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结合在海南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项目如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综合海南休闲旅游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总结认为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参与完成的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项目案例是研究海南旅游的一个重要标本。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最早提出“休闲化升级和度假产品开发”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尤其在乡村旅游规划和策划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历,在休闲农业、庄园、休闲农场等规划设计领域有多年的项目实操经验。
秉持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基础和经验,山合水易一直关注旅游大省海南省的各种旅游规划项目,针对海南省旅游规划领域的问题,山合水易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的认识。
一、乡村旅游会成为海南新的旅游增长趋势
山合水易认为,无论是贩卖热带风光的海口,还是以“天涯海角”蜚声国际的三亚,作为海南省开发较早的两大旅游城市,二者在配套的旅游设施越发完善,越发彰显旅游经济发展特色的同时,也面临着面孔“单一化”的威胁。如何把海南岛更多面地推向国内外的游客,除了一两张名片之外如何在海南岛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发掘更多的优势和特色,这些都是海南旅游产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海南省除了既有的热带海洋自然景观资源之外,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还有源自于地域性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除了给以向国内外展示的城市旅游风貌之外,还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三亚市亚龙湾旅游风景区为例,无论是已经成熟的“天下第一湾”
胜景、热带原始森林公园,还是正在建设中的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而从海南省未来规划来看,乡村旅游会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就在几天前,海南省召开了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暨村镇规划工作动员大会,通过了到2013年使海南省实现村镇规划编制全覆盖的决定,计划在3年内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
当前,制约海南村镇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规划编制滞后,全省18715个自然村,仅896个村庄编制了规划。此外,海南已完成204个建制镇、45个农场场部的规划编制,部分重点镇的控规和修建性详规,22个特色旅游风情小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评审报批。
为推进村镇规划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海南今年全面启动村镇规划建设各项行动。在开展打击违法用地和违规建设方面,预推广海口、三亚经验。在示范村镇建设方面,预加强对环岛高速公路及东、西环铁路沿线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风情浓郁、环境优美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其中,三亚市作为新农村综合改造建设试点城市,预备整体推进新农村综合改造建设。
山合水易据此总结认为:开发农村,规划村镇,打造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是海南未来旅游规划的方向。
二、休闲农业会成为海南旅游业的一个突出特征
山合水易认为,作为国内较早开放的旅游城市,相对完备的旅游规划状况意味着即便开发乡村旅游业,海南也不会像内陆一些偏远地区一样,走小气的“农家乐式”发展道路。与“中国最南端”、“最美的热带风景度假胜地”等名片相配套的是滨海浴场,豪华别墅、会议中心、高星级宾馆、度假村、海底观光世界、海上运动中心、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等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设施。这就意味着海南的乡村旅游产业走的将会是高端休闲的道路。
三亚经验之所以会在海南乡镇规划中被重点提出来,三亚开发的高端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无疑居功至伟。还是以亚龙湾风景度假区开发为例,整个亚龙湾展示给外界的就是一张“休闲度假胜地”的名片。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曾这样评价:“亚龙湾美丽的海滩,香港没有,日本没有,印尼的巴厘岛不及,只有夏威夷同属休闲型,但亚龙湾的阳光、海水、沙滩、高山、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优于夏威夷,亚龙湾可以建成亚洲最理想的度假胜地”。
打造“休闲”品牌,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为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就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在该项目规划设计中,山合水易将其定位于一个创新的创意休闲农业与高端度假开发项目,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一个将乡村旅游、高端农业、文化创意、风情小镇、主题地产开发相结合的玫瑰主题度假园区,使之不仅仅成为亚龙湾度假体系升级的重要支撑与亮点,同时也为中国未来的都市休闲农业设计与高端农业主题度假项目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重要借鉴意义。
山合水易在综合分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项目地的既有资源优势(象征爱情的玫瑰)和地域特征(情侣蜜月旅行地)之后,提出以“浪漫风情”为主题,充实与推广海南“蜜月度假胜地”的品牌,将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打造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一个新的支撑点,给海南走向世界顶级休闲度假胜地提供一张新的名片——“世界蜜月岛”。
除了为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定做了新名片,山合水易从概念上扭转了原本仅仅作为“玫瑰种植园”的玫瑰谷形象,使之成为“国际玫瑰园”。在玫瑰谷内,除了配备了高端的农业产业园,既有完善的农产品(1400种玫瑰)种植模式,也有高端衍生产品如玫瑰精油、玫瑰果醋等的加工生产基地;里面还具备既满足游客旅游观光的自然景观,也有完善地度假休闲的高端娱乐设施,比
如温泉度假小屋,风情文化小镇等等,完全体现了“休闲度假”的规划设计理念。
三、创新性是海南旅游产业未来的方向
创新是所有产业谋求未来发展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海南的旅游产业也一样。无论是乡村旅游规划还是休闲农业推广,如何走出不一样的路子,独创出自成一格的特色,从而形成地域优势,这是对海南省乃至全国旅游规划行业的考验。
以村镇规划为未来城市规划方向的海南省,选择了以三亚市作为新农村综合改造建设试点城市,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兼顾新农村建设是三亚市乃至海南省乡村旅游规划和休闲农业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规划项目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性不仅受到了业内人士的称赞,也得到了三亚市旅游规划部门的认可,尤其在处理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提供了十分可资推广的经验。
山合水易认为,亚龙湾玫瑰谷旅游规划项目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创新特征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从农业产业转型复合型产业。
玫瑰谷项目原本是一个依托农业种植、销售的农业产业项目,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通过规划,将之打造成一个以多用途玫瑰种植、科研、加工、销售、旅游以及衍生品生产、展销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产业集群。以此形成该区域从农业产业向复合型产业的总体转型:
运作流程市场化——运作流程从简单的种植+切花销售转变为种植+深加工+旅游消费+销售。紧紧依托产业优势,摆脱单一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与风险性。以园区产业化、园区景观化为指导,结合旅游产业、加工产业、文化产业开展多样化消费市场,扩大区域产业范围。
种植类型丰富化——从以切花种植品种转变为结合玫瑰花茶、精油玫瑰、食用玫瑰、国际精品玫瑰、观赏玫瑰等多样性种植。产品从简单的卖花转变为观赏、体验、加工输出、旅游就地消费等服务性产品与商业产品相结合,形成玫瑰产业的综合化发展。
农民受益多样化——公司现状:公司+农户模式,农民收入为租金+工资+分红,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项目开发后:农民收入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转变成为土地收租+工作薪金+景区股金+创业保障金,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更好的完善。开发以景区为主要带动,形成一条复合产业链以及综合受益方式,提供当地更多农民多种收入来源,让农民成为玫瑰谷发展的主力军与受益者。
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规划项目完全兼顾了政府、企业、业主、失地农民等各方的利益,尤其在处理三农问题上显示出了创新性优势,农民满意,企业发展,政府获利,完善地利益分配形式更加促进玫瑰谷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规划设计项目是三亚乃至海南乡村旅游规划的典范之作。
综上,山合水易认为,无论是三亚市还是海南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如何还能再占据高地,彰显区域化特色和优势,除了要不断摒除既存的一些问题外,勇于创新大胆创新是未来的方向,而具体到旅游规划领域,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无疑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山合水易简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四个阶段。
这四个发展阶段看,休闲农业发展正在经历五个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可以说,我国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提升的新阶段。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尤其是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大量的财政资金伴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上休闲农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具备了空前的优势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山东省东营市为不断拓宽休闲农业的路子,采用创新帮扶机制,仅区、镇已为南二路休闲村投入三网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00万,休闲观光项目扶持资金300多万元,促进了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投资中,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山东省淄博市梦泉村地处淄川东南山区,位于淄博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太河水库上游。村内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昼夜温差大,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2006年被命名为淄博市环境教育基地,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全村87户,人口257人,总面积3000亩,其中种植谷子、绿豆等杂粮面积450亩,杏仁、柿子等林果面积1500亩,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2009年2月,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4月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2009
年年底预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农业生态旅游占全村收入的一半以上。基本实现了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
3、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美元后,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改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来,山东省邹城市按照“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狠抓科技兴渔,强化各项管理和服务功能,采取科学实验与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引导渔(农)民开发资源、搞活经济,全市渔业在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增长势头仍旧强劲,并展现出两大亮点,即:北宿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被国家国土资源部定为“全国样板工程”,治理后的成片高标准连片池塘已全部用于渔业生产,并稳步朝着无公害规模化养殖发展;城乡结合部休闲渔业悄然兴起并初具规模,实现了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8月该市已有初具规模的休闲渔业经营户60余家,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成为整个渔业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非常可观。“休闲渔业”集渔业、休闲、旅游为一体,既是渔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也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邹城市发展休闲渔业有很多有利条件。其一,该市具有发展休闲渔业的丰富资源:境内养殖水域6.35万亩,类型多种多样,山区有水库塘坝,平原有河道池塘,更有别具一格的采煤塌陷水面,城北有明荒山陵古墓地宫,城南有历史名山峄山风景区,城中有“三孟”名胜,此外千泉、北宿、太平、郭里等镇街有渔农数千人从事养殖、捕捞,技术熟练并拥有各种渔业设施;其二,辖区内有兖矿集团、邹县电厂、里能集团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职工、居民收入较高,逐步接近小康水平,“
五、一”“
十、一”长假和双休日,旅游休闲活动逐渐兴起,岚济公路、104国道、津沪铁路、京福高速贯穿全境,交通极为方便,今后渔区休假旅游将是节假日的一个重要去处;其三,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市把发展休闲渔业作为方向列入水产业“十五”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计划,让淡水养殖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并共同发展。
4、原有园区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各地都建设了一批像城郊农业,科技示范园,后来的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园区,虽建设理念和重点内容不同,但都为建设休闲农业奠定了基础,发挥了休闲农业的特殊功能。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科学规划,会大大
加快休闲农业建设的步伐。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包括兖州农技园、泗水圣源山庄在内的40个休闲观光示范点区,推出5条精品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可达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可达2亿元。
5、休假增多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114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去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北京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75万人次,同比增长26%,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5%。
6、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010年7月5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就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发挥优势,齐心协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计划从2010年开始,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推出一批示范县(镇)、示范村(企业),制发一张全国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产品地图,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乡村休闲度假指南。
第五篇:麻城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麻城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麻城是红色古城、杜鹃花城,是全国红色旅游“1231”工程精品线路,是武汉城市圈的旅游服务基地。
境内地域广阔,森林覆盖率达49%。雄山秀水,山水田园,魅力天成,风景怡人,是旅游、观光、休闲、避暑的理想场所。
龟峰山的雄壮、五脑山的幽静、九龙山的神奇、杏花村的古韵、古杜鹃群落的芳菲、红色旅游的震撼、乡村农家乐的天然、屯兵扎寨的“古战文化”,历史人文的“名士文化”、红色根据地的“红色文化”、麻城孝感乡的“移民文化”、东腔戏曲的“民俗文化”,已成为麻城特色旅游品牌,享誉华中。
人文游、生态游、休闲游名冠荆楚,形成了三山(龟峰山、五脑山、九龙山)一村(杏花村)一线(红色旅游精品线)一大片(农家乐旅游)的旅游板块。拥有龟峰山、烈士陵园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杏花村、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博物馆三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乘马会馆和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两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乾坤造化,巨龙腾飞;胜地安然,有凤来仪。谷歌卫星地图发现,明山水库自然呈现“龙”形姿态,浮桥河水库自然呈现“凤”形姿态。东北龟山耸,西北凤展翅,东南吉龙飞,三灵聚显一地,构成奇特的地理景观,是祥瑞之地。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杜鹃花城已叫响全国。麻城有100万亩杜鹃林,其中龟峰山风景区有连片10万亩古杜鹃群落。2009年麻城古杜鹃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定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古杜鹃(映山红)群落”。2010年4月,来自7个国家的43位国际杜鹃花权威专家在麻城召开杜鹃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一致认为:麻城杜鹃花(映山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最壮丽的映山红群落。盛赞麻城杜鹃甲天下。
麻城旅游已形成了一日游、二日游等多项旅游产品,全市已建成开放景区10多处,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65万人次,同比增长幅度居湖北省旅游景区之首。旅游发展的目标为:争创旅游强市、大别山旅游门户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