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07: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

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1]18号 【发布日期】2001-06-02 【生效日期】2001-06-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

(辽政发〔2001〕18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一个投入少、产出高、关联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奇特景观众多,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改变辽宁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吸引外商投资具有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全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十五”时期,为在实现全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目标

1.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关于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名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的产业劳动和辐射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2.旅游经济增长目标。要实现“十五”期间旅游业倍增计划。到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510亿元,年均增长15%。接待海外旅游者150万人次,年均增长20%;实现外汇收入10亿美元,年均增长21%;接待国内旅游者7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0亿元,年均增长15%。

3.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到2005年,实现日本和韩国市场100万人次,港澳台市场30万人次,东南亚、俄罗斯、西欧和北美市场20万人次。有重点地拓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使全年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次的地区达到15个,其中超过300万人次的地区8个。旅游星级宾馆超过800家,其中3家旅游星级宾馆进入全国百强星级宾馆行列,6家国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行列,4家国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行列。全省旅游业新增加就业50万人。

二、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4.建设优秀旅游景区。以建设世界级旅游精品为目标,优先加快7个特色旅游区域的开发建设。沈阳清前史迹旅游区要以挖掘清王朝发迹史为主线,以沈阳一宫两陵为重点,彻底清理景区环境,恢复清前盛京时期的历史原貌,力争建成世界级旅游精品。大连滨海度假旅游区要突出金石滩等地海滨度假、都市风光的旅游特色,开发对全省旅游具有牵动作用的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一流的国际旅游名城。鞍山玉佛山旅游区要突出佛教文化和温泉度假特色,建成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胜地。本溪水洞旅游区要建设成以奇特景观、生态环境为特色的观光休闲旅游区。兴城古城旅游区要将古城、文庙及九门口水上长城、秦汉行宫遗址的开发建设融为一体,建成特色突出的旅游区。丹东鸭绿江旅游区要以中朝边境旅游、生态旅游为重点,建成边境旅游胜地。辽西古生物化石旅游区要以古生物化石为重点,建成中国独特的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

5.开展精品旅游活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组织专家对清王朝发迹史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清王朝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出一批反映清前历史发展的系列文化活动。沈阳市要将以清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培育成在海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活动。大连市要继续办好大连国际服装节。

6.建设旅游名城。将沈阳市、大连市建设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将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市建设成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到2005年,我省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要达到10个。

7.开发名牌旅游产品。要坚持面向市场、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开发一批国内外影响大、特色突出的旅游项目。要将沈阳市的张氏帅府、棋盘山、植物园、荷兰村,大连市的旅顺口、冰峪沟,鞍山市的千山,抚顺市的水陵、赫图阿拉城、萨尔浒,丹东市的凤凰山,锦州市的笔架山、医巫闾山,营口市的熊岳望儿山,阜新市的海棠山,盘锦市的红海滩建成国家名牌旅游产品。将沈阳市的故宫、福陵、昭陵,抚顺市的永陵,兴城市的明代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大连市的金石滩和本溪市的水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8.加快开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抓好都市风光线、山水风光线、奇特景观线、度假休闲线、清前史迹线、辽西文物古迹线、冰雪风光线、生态旅游线、商务旅游线和中朝跨国旅游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建设,并将其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满足不同消费品位和消费层次的需求。

9.拓展延伸旅游产品。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海上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节庆活动、会展、购物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工业观光、“农家乐”、家庭旅馆、修学旅行、青少年假期旅行、康复健身、中医药保健、探险漂流、婚礼庆典、科普知识、文化学术交流、冬季民俗、冰雪旅游、专列旅游等旅游新产品、新项目。大力开发“城市一日游”旅游产品。

三、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10.加强我省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新闻单位要密切配合,开辟旅游专栏、专题,增加旅游宣传报道,积极向中央新闻单位和国内外传播媒体交流辽宁旅游宣传节目,宣传全省发展旅游业的重大举措和有重要影响的旅游活动。各级外宣、外事、旅游、文化、新闻、影视等部门和单位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辽宁旅游产品,尽快提高辽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11.完善旅游宣传促销手段。省旅游管理部门要组织各地积极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推行辽宁旅游宣传的整体广告。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精美的灯箱、DVD、导游图等大众化普及型旅游促销宣传品,强化辽宁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各旅游经营单位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及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在主要客源国(地区)设立旅游宣传促销窗口和旅游办事处,与国家和省驻外机构密切合作,努力推销辽宁旅游产品。

12.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巩固拓展日本、韩国市场,努力扩大台湾、港澳市场,积极开发东南亚、俄罗斯、西欧和北美市场。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重点巩固省内客源市场,主攻周边省、市市场,积极开发东南沿海和中南部旅游市场。

四、四、加强旅游交通建设

13.加强旅游航线建设。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建设成东北地区航空枢纽和国际旅游的主要进出口岸。争取开辟更多国际和地区航线,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外旅游包机业务。增加沈阳到东京、大阪、福冈、富山、汉城、香港等近距离国际和地区航班密度。形成联接主要旅游客源国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航空网络。

14.发展铁路旅游运输。在旅游旺季要根据客流情况,增开主要旅游城市间的夕发朝至旅游列车和旅游专列,增加豪华旅游客车,重点抓好沈阳至大连、沈阳至丹东、沈阳至山海关3条旅游专列线,加快辽东半岛号列车的改造,改善旅游列车的服务设施。形成连接周边省区旅游城市和省内旅游城市的铁路旅游运输网络。

15.开发水上旅游交通。积极创造条件,开辟环渤海海上旅游线路。要提高江河、湖泊、水库旅游区(点)水上旅游船舶的档次,完善水上交通配套和安全设施。

16.加快旅游公路建设。交通部门要加快旅游道路的修建,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辽政发〔1999〕43号)要求,抓紧将旅游区(点)至公路干线的连接路列入全省路网总体规划。要积极发展豪华旅游汽车,交通运输部门要在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上增开旅游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沿线要修建能全部满足游客需求的综合服务站,提高服务水平。

各交通运输部门对团体旅游者的票务需求,要优先予以保证。

五、五、改善旅游环境,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17.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各级政府要把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作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建设我省旅游强县(区)工作。要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扩大绿色面积,兴建不同主题风格的城市广场。宾馆建设要提高装修档次和卫生清洁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舒适程度。改善旅游区(点)周边环境和市内交通条件,加强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系统。

18.完善旅游区(点)服务设施。各旅游区(点)要不断提高供水、供电、绿化、卫生等条件,完善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功能。加快清理旅游区(点)厕所脏乱差现状,在重点旅游区(点)要建设水冲厕所和环保厕所。

19.加速开发旅游纪念品。要提高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沈阳羽毛画、大连盛道水晶、抚顺煤精、本溪五女山冰酒、本溪辽砚、鞍山岫玉等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品位,改善旅游纪念品的外观包装。各地要积极开办旅游纪念品批发、零售街(点),提高旅游纪念品零售商亭档次。经贸部门要会同旅游等部门重点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制开发旅游新产品,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需求。

20.开发旅游文化精品。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辽戏、辽画、民间歌舞、杂技、曲艺等优势,提高文艺节目创作水平。沈阳、大连市要各推出一台高品位的文艺节目,坚持常年演出。主要旅游城市要建立旅游定点演出场所或设立旅游表演中心,形成晚间娱乐的亮点。大型旅游饭店、重点旅游景区都要为游客提供丰富健康,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

六、六、实行政策倾斜,扶持旅游业发展

21.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要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择优扶强,培育精品。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促销的源头作用,按照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对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的投入,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金融部门对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要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省政府今年安排旅游基础设施专项资金1300万元,根据财力情况每年还将有所增加。

22.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外资和港澳台资参与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行社和为旅游服务的中外合资道路运输企业。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开办旅行社和经营其他旅游项目,拓展国际市场。要进一步简化旅游者出入境手续。对于赴海外旅游促销人员的审批,实行一次申请,一年有效办法。

23.鼓励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允许将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组建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管理公司。允许以旅游区(点)相关部分土地(山地)的使用权入股或以租赁形式吸引开发资金,加快旅游区(点)的建设。

24.深化旅游企业改革,组建专业化集团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公司制改造,组建若干个较大的旅游企业集团公司,发展规模经营,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要创造条件,积极研究实施对涉外旅游企业实行创汇、结汇的奖励办法。旅游企业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5.对旅游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要运用旅游区(点)票价调节旅游淡旺季的游客流量,缓解游客过于集中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

26.鼓励国有企业开展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纳入本地区旅游规划的工业旅游项目,所取得的旅游收入及通过旅游项目销售自产产品所得收入,可视为营业外收入。营业、财政部门在核定企业工效挂钩时可视同实现利润,允许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七、七、加强领导,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27.坚持依法治旅,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监督。抓好省、市两级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建设,优秀旅游城市要组建旅游监察大队,及时处理游客投诉。要建立旅游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制定旅游纠纷仲裁办法。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的行业标准规范管理旅游企业。

28.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各旅游区(点)、旅游经营单位,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质量服务标准、旅游投诉管理、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要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星级宾馆和重点旅游区(点)等大型建设项目,必须报经同级旅游管理部门备案,经审核后,按有关规定报批立项。对名牌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要建立项目责任人制度,定期跟踪检查,合理组织实施。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省政府设立旅游建设规划工作小组,对各市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并编制《辽宁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9.各级政府要加强旅游安全、消防、收费管理。旅游区(点)和旅游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沈阳、大连市要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中心,各市要建立预警联动系统,制定旅游安全、消防事故紧急处理预案,落实安全、消防责任制。要加强旅游区(点)的收费管理,制止乱收费现象。

30.加强对旅行社的整顿和导游员的培训。对出境游组团社,每两年要重新审核一次,有重大违规行为的,要取消其出境旅游经营资格。对国际旅行社的外联、接待业务实行目标管理,对长期不开展外联、接待业务的,要取消其经营国际旅游业务资格。强化对国内旅行社年度考核,对管理经营不善、投诉过多的旅行社,暂缓其通过年检或取消其经营资格。加强对旅游企业现有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执行导游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导游员年审培训和日常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导游员的业务知识,提高其外语水平。加强导游员和服务人员的考评工作,在全省旅行社、旅游区(点)推出一批金牌导游员。

31.加快旅游业人才培养。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旅游院校(专业)的指导,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旅游专业,职业高中教育要重点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专业人员,逐步实现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以旅游院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为主体的目标。

32.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要在旅游行业全面开展“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达到旅游者满意”的“三优一满意”活动。坚决杜绝旅游活动中的“黄、赌、毒”现象及封建迷信等活动。在旅游服务基层岗位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科学、讲奉献的“文明使者”活动,不断提高旅游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33.加大政府有关部门对旅游业的协调和支持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旅游产业意识,协调动作,形成合力,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形成全省旅游协作整体。计划、建设、林业、水利、文化、文物等部门,要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公安、交通、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卫生等部门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好“黄金周”假日等旅游活动。

34.强化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统筹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审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行政法规以及旅游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使用,督促检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府的实施。各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01年6月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_百度法律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

法律帮助 | 高级搜索

把百度设为首页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2008年11月25日 粤发〔2008〕20号)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

(一)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业是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加财税收入,改善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现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谋求新一轮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是旅游大省,在全国旅游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旅游总体形象不鲜明、缺乏科学规划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有利于我省以新举措推动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全面展示南粤风采、广东特色为主线,用世界眼光谋划我省大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旅游事业实现新的跨越,把我省建成旅游强省。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原则。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运作机制,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分类指导原则。针对我省旅游发展区域不平衡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产业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合作发展原则。加强省内旅游景区和企业间的合作,深化粤港澳旅游合作,推进国内国际旅游合作,走互利共赢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2年,我省的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领先全国,初步建成旅游强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左右,旅游创汇达到130亿美元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9%以上。全省建成10个以上5A级旅游景区(点),培育5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旅游品牌。

远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辐射华南、服务全国、影响亚太、面向世界的具有较高国际水准旅游目的地,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7600亿元左右,旅游创汇达到180亿美元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

1.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率先试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积极探索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以及将修学旅游列入中小学课程等做法。进一步推进在粤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旅游活动。优化“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进一步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深化粤港澳旅游合作,积极先行先试,探索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2.创新营运模式。推进旅游企业改革与创新,鼓励优势旅游企业重组扩张,努力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鼓励旅游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鼓励开展各种旅游经营方式、运作模

式的创新和探索。

3.创新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发挥各类旅游协会作用,制定行业规范,推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导游人员执业的准入、激励、保障和责任追究等机制。

4.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加强旅游统计工作,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旅游统计卫星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准确把握旅游产业整体情况,为广东省旅游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设旅游大品牌。

1.塑造“活力广东”旅游总体形象。以“活力广东”总体形象为核心,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名城、名人、名山、名寺和广府、潮汕、客家文化为依托,着力建设“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广东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推广“岭南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展示岭南艺术、岭南民俗和岭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力推介西关大屋、客家围屋、开平碉楼等岭南建筑艺术,深挖广绣、广彩、广雕、石湾陶塑及粤剧、岭南民歌、广东音乐的文化内涵,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岭南人精神。

3.提升“活力商都”旅游品牌。依托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圈,重点发展商务、会展、购物、主题公园、温泉、高尔夫旅游,充分展示现代都市文明和城市风貌,建设主题形象鲜明、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带动和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

4.培育“黄金海岸”旅游品牌。充分发掘和利用广东省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气候适宜等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经济,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型滨海旅游区、海岛旅游精品项目,不断提高滨海休闲旅游产品的品位。

5.优化“美食天堂”旅游品牌。充分发挥“食在广东”的品牌优势,以粤菜、潮菜、客家菜为基础,积极吸纳世界各地的美食精华,推进美食街、美食城建设,广泛开展美食节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广东饮食文化。

(三)构建旅游大格局。

1.珠三角地区以都市旅游为重点,率先实现旅游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充分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高端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主题公园和工业旅游,构建珠三角都市旅游圈,使之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国际性最强的区域之一,辐射和带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发展。

2.粤东以潮汕客家文化为纽带,促进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粤闽赣、粤台旅游合作优势,大力发展凸显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的地方特色旅游。

3.粤西以海岸为主线,推动滨海旅游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滨海旅游资源,大力推广滨海游、农业生态游、溶岩景观游、历史文化游,重点建设区域旅游精品,把粤西建成国内知名的具有休闲、健身、度假等功能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4.粤北以名山名寺为依托,加快山区旅游业发展。依托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南华寺、漂流、温泉和少数民族风情等资源,着力建设具有休闲度假、观光考察、科考探险等功能的粤北旅游圈。

(四)培育旅游大产业。

1.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按照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理念,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重点扶持重大旅游项目、旅游龙头企业、精品旅游线路和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新产品。

2.创新旅游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旅游景区加强与关联企业的合作,推进旅游景区投资经营多元化。支持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培育壮大旅游房车、邮轮、游艇制造和高尔夫用品、旅游保健防护用品、特殊旅游用品等生产企业,支持建设旅游制造业基地。推进旅游生产营销的规模化,完善旅游产品交易市场,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3.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大力培育和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滨海旅游、会展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康体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旅游等,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

4.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和旅游消费的需求,积极推进休闲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强对休闲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提升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创新发展新型休闲旅游模式,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海滨海岛、温泉养生、森林山地、自驾车、邮轮游艇、高尔夫旅游等高端休闲旅游产品,构建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五)开拓旅游大市场。

1.促进省内旅游合作。引导珠三角地区的资金、人才到粤北和东西两翼开发旅游资源、创办旅游企业,推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旅游合理布局。大力推进省内客源市场互动,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加快国内旅游合作步伐。加强与各省区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繁荣发展。

3.提升粤港澳旅游合作水平。深化粤港澳三地旅游合作,加大三地联合推介促销力度,推广“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将粤港澳旅游区建成我国最具知名度、市场最为活跃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4.推动国际旅游合作。建立我省与东盟旅游协调联络机制,加强与东盟旅游合作,扩大与亚太地区的旅游合作交流领域,提升与欧美和非洲国家旅游合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国

际旅游合作空间。

5.大力发展入境游。促进与国际旅游组织、旅游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我驻外机构、华人华侨社团等资源优势,全方位宣传推介广东旅游。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利用国际会议、展览、节庆、国际友好省州(城市)交流等平台,多渠道开发广东旅游市场。着力优化入境游客的消费结构,延长停留时间,增加人均消费。

(六)营造旅游发展大环境。

1.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基础设施,优先建设连接旅游景区(点)的道路。在主要旅游城市、旅游城镇和景区(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或接待站点。在出入境口岸、机场、车站、高速公路、码头和市区主干道及主要景区(点)设置规范的旅游标识牌。

2.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动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加大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市场执法力度,加快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旅游安全监管,营造安全旅游环境。全力推进诚信旅游,推行优质旅游计划,加强旅游行风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

(二)编制科学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分区旅游规划的修编工作。完善和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和评审程序,强化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各地的旅游规划和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要符合全省旅游总体规划要求。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主要用于重点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推动知名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及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

(四)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渠道,整合资源,强化广东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旅游、宣传部门要密切合作,进一步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新闻媒体要全力支持,大力宣传推介广东旅游,扩大广东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完善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推动《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研究制订旅游发票贴花保障制度。对列入我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用地给予支持;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由省专项安排。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农用地,在不改变土地农用性质的前提下以合作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接待、办公用房的,合作经营单位可凭

合作协议办理接待、办公用房报建手续。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六)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旅游人才尤其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以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建设高级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评价,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评定和劳动保障制度,推动导游人员等级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评定序列,实行导游员聘任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逐步建立我省旅游人才信息库,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5日 实施日期:2008年11月25日(地方法规)

©2010 Baidu 此内容系百度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百度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第三篇: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云 南 地 理

1. 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答: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目前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云南既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多,其中许多旅游景观为国内甚至世界所罕见。

(2)旅游资源分布广,规模大。云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几乎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景观个体和占地规模答,资源的容客量和容时量都很大。

(3)资源的要素组合及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不同要素组合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云南的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数量大、丰度高、品味好,分布广、组合性佳,而且旅游地环境质量好、气候独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

针对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呢?具体的措施有:

(1)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气候、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总目标。

(2)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3)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建设:即①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集散中心,就是要抓好以昆明为中心、包括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建设;②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北要紧紧抓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③滇东南喀斯特

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红河、文山两州和曲靖南部地区、昆明的石林县等,要依托石林、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精品旅游产品的带动作用;④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⑤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保山、德宏两州市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国旅游产品,把滇西建成我省面向南亚、特色鲜明的重要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⑥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省内游客为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城市休闲、夏季避暑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云南又一个新兴旅游区。

(4)科学规划,依托资源育精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部三江并流、东部岩溶地貌、北部雪山峡谷、南部热带雨林、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奇观;众多民族长期聚居、和谐相处,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远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神秘奇异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厉史;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造了云南国际一流的吸引物。以这些吸引物为依托,云南省面向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精心制定了云南旅游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者。

(5)依法治旅,整治市场抓管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6)培育人才,依靠科技增效益。针对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坚持旅游教育培训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从而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7)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8)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

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上就是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的措施。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答: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的严重问题。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资源,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将来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一直是云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比较注重质量。在云南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比较多,还有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云南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旅游资源,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具体的措施有: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2)加强领导,增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的任务和要求,对每项任务和项目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涉及到的有关工程、体系和基地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中,确保旅游“二次创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3)多渠道筹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旅游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等投资我省旅游开发和建设;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全力打造、丽江印象等等。

(4)优化环境,为加快旅游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①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创造宽松的旅游政策环境,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通讯、供水、供电,做好排污和处理等,整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交通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所有“窗口”行业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意识,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

(6)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7)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又带动云南旅游的发展。

(8)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注意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10)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就是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措施,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云南人民的勤劳奋斗,云南的旅游一定会适应人们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

第四篇: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讨论稿)

近年来,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接近90亿元。但在文化挖掘、融资开发、综合服务、规模发展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有很大欠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与我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尚不相称。为进一步整合运城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服务业集群和工贸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现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我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抢抓发展机遇,挖掘资源潜力,占领旅游发展制高点,将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转变运城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瞄准“两基地一中心”战略目标,着力培育壮大“五个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全市经济结构依然偏重,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二产,二产内部焦化、冶金、电力、化工等又占到75%。转 1

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文化产业又是第三产业中涉及领域最广,带动牵引力最强的产业,且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在扩大消费、加快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我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民间文化艺术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十分丰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2.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市现存古迹200余处,文物景点1600余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旅游文化资源遍布城乡各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有利于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改善农村民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3.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引擎。旅游文化产业是优化和提升城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具有产业边际宽泛的特点,是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引擎产业。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壮大,必将带动中心城市配套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消费能力提高,促进城市资源保值增值,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二、总体思路

围绕黄河金三角地区工贸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通过组建旅游文化旗舰企业,全

面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旅游文化产品融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旅游、文化双轮驱动战略,以旅游传播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打造运城旅游文化品牌,培育具有运城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努力把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运城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主要措施

1.构建投资融资平台,整合旅游文化资源。资本运作是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我市应坚持政府导向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整合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等国有经营性资产,吸纳各类社会投资,共同组建新型旅游文化融资平台企业。由运城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控股,吸纳运城大酒店、运城宾馆、运城死海、运城黄河文化博物馆、万荣李家大院、盐湖舜帝陵景区、永济鹳雀楼景区、永济五老峰景区、垣曲历山国家森林公园、凤凰谷与南山生态景区以及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原则,以股权、实物资产、土地或现金等方式出资,共同发起成立运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后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建立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有机统一的现代投融资机制,力争在3至5年内通过IPO或者借壳在A股上市,成为全省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旗舰企业。

2.实施文化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

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河东文化内涵,在深刻理解河东文化基础上搞好产业规划,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础。应以市文化、旅游、文物、地方志、文联、规划等部门研究人员为主体,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文化为纽带,完善旅游产业和线路布局,制定出台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突显运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强化休闲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3.加快体制改革,完善服务支持体系。目前我市旅游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着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应对现行的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彻底改革,打破资源、地域垄断,打破部门、行政区划分割,进行资源有机整合,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管理。对国有景区(点)和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形成资源统一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景区管理运营模式,将重点国有景区经营权划入市城投公司,统一经营运作,所得收入用于中心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同时,完善地方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交通旅游标识、旅游文化信息发布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服务水平。

4.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一是聘请国内知名作家、影视明星,借力名人效应,推出一批具有运城特色的文学作品,筹拍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二是突

出宣传促销,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推进晋陕豫三省八市“黄河之旅”旅游线路沿线的资源整合,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无障碍旅游,做强华夏寻根问祖之旅、大黄河游之旅、生态休闲之旅、历史文化之旅四条精品线路。三是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编制和实施全市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计划;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在北京、广州等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积极邀请旅行商与媒体来运考察,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四是切实加大在国内主流媒体的旅游文化品牌宣传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

5.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财政部门要设立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发展改革部门要优先布局建设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项目,交通部门要抓好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通讯部门要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实施通讯全覆盖,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农业、扶贫等部门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给予重点扶持,旅游部门要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大市场、大推广、大发展的格局。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六日

第五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辽政发[2011]2号)

2011年01月13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我省是温泉旅游资源大省,温泉旅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为推动与促进我省温泉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发展目标。利用5年时间,加快建设一批温泉旅游聚集区和温泉旅游新城,培育一批温泉旅游特色名镇,推出一批温泉旅游精品,提高我省温泉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温泉旅游大省,实现温泉旅游发展国际化、产品多样化、市场层次化、服务个性化、消费大众化和养生理疗主体化;在温泉旅游标准体系、宣传促销、人才培养、建设规模、品质品牌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底,全省要建设10个温泉旅游聚集区和50个温泉旅游小城镇;建设100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温泉旅游企业;温泉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500万人次,温泉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20%以上。温泉旅游产业将为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加快发展温泉旅游为主要内容,在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合理保护、适度开发的同时,全面促进旅游聚集区建设,推动特色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冰雪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全省温泉旅游开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筹协调、灵活运转的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温泉旅游聚集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温泉旅游重点发展特色城、镇,要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并可根据工作需要,按管理权限,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采取考核的方式引进高层次、短缺人才;管理人员、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引进,并直接认定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温泉旅游重点区域行政审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理、跟踪服务。强化依法行政、文明规范服务。

(二)坚持科学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做到资源统一利用,功能综合配套。温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要坚持“三个一批”,即科学规划

1一批,改建扩建一批,新建一批,研究制定温泉专项开发方案,编制温泉旅游开发建设专项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规划主管部门编制《辽宁省温泉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并纳入《辽宁省“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市政府要依据全省温泉旅游专项规划,以有效利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开发建设和打造温泉旅游的知名品牌,引导投资和培育市场,避免低层次和同质化。编制省、市温泉旅游专项规划,应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进行审查,提出相应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要把温泉旅游发展的高起点、高定位和高配套做为温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土地保障政策。开发和使用温泉资源必须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涉及用地应优先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要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温泉旅游项目要优先安排供地,重大温泉旅游项目用地须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荒岛和废弃矿区开发温泉旅游。温泉旅游项目用地中,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征为国有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使用集体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使用国有土地的,应当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除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外,可以采用租赁方式供地。温泉旅游项目用地需要出让的,可以优先审批出让方案,再按建设规划分期出让。在自然保护区经营范围内发展温泉旅游项目需要征占用林地的,要优先保证其用地,并按照国家及省相关政策,依法履行审批程序。

(四)完善交通网络。按照交通先行的原则,加快温泉旅游区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省交通厅要重点支持连接温泉旅游区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温泉旅游区现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车流量情况,及时为符合要求的通往温泉旅游区的高速公路增设出入口。加大对温泉旅游聚集区交通引导服务设施的投入,对一般公路沿线3A级以上、高速公路沿线4A级以上的温泉旅游区设置出口指引标识。跨地区的旅游指示牌要整体策划,统一协调,规范设置。民航、铁路、公路要及时加开航班和车次,旅游旺季要适时增开班次和延长运营时间及里程,并为组织旅游专列和包机提供便利。在不影响整体美观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机场、车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要免费设立温泉旅游宣传台(架),展示旅游宣传册、导游图和自驾游手册等宣传资料,所需宣传资料由各市、县(市、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

(五)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温泉旅游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招商计划,优先列入省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计划,并可以申报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的国家计划。对符合使用政府性资金的项目,优先列入申报中央预算(国债)投资项目计划和省财政预算内投资项目计划。

鼓励和支持温泉旅游聚集区优先申报国家或省旅游度假区,优先使用中央、省及市专项投资政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对温泉旅游项目的审批、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对旅游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给予一定期限的贴息。对温泉旅游聚集区制定的符合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方案,作为省财政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按实际发生的规划设计和勘探费用(或咨询费)给予支持。将温泉旅游产业纳入旅游专项资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温泉旅游精品项目,经审定后可给予补助、贴息等奖励性扶持。在省政府批准的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支持区域内的温泉旅游区,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温泉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不得改变)。省国土资源厅要帮助解决温泉旅游的矿权设置等问题,并列入省勘探资金补助项目予以支持。

(六)拓宽融资渠道。各银行机构要加大对温泉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授信业务制度,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探索开办动产、应收账款、股权和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缓解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鼓励和支持银行机构在温泉旅游区增设服务网点和终端机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消费服务。鼓励温泉旅游企业通过公开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进行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在温泉旅游区设立融资担保机构,为温泉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温泉旅游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温泉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应当建立担保机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制度,所需资金由所在市财政负责安排。要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代偿损失税前扣除等政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等部门要为温泉旅游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

(七)加大招商力度。各级政府要把温泉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温泉旅游项目招商计划,招徕大企业、引进大资金,积极吸引国内外顶级温泉品牌和开发商。要面向海内外进行招商选商,坚持投资实力和经营管理并重,大力举荐和促成具有实力的大战略投资商来辽考察和投资温泉旅游项目。积极搭建温泉旅游项目招商会等合作交流平台,全方位开展温泉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

(八)完善标准体系。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尽快研究制定《辽宁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辽宁省温泉旅游设施标准》和《辽宁省温泉旅游酒店标准》,以全省温泉旅游规划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对温泉旅游新业态、新特点的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温泉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行业监管和检查力度。

(九)强化人才培养。省内各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要通过校企合作、联手办学等方式,开设温泉专业课程,培养温泉产品研发、旅游营销策划、温泉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人才。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引进相关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建立培训基地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专业培训和研修,提高温泉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整体素质和基本技能。要加强对温泉旅游发展新业态、新领域的调查研究,做好温泉旅游和市场的统计调研工作,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为打造温泉旅游大省奠定人才基础。

(十)加强宣传促销。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大温泉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树立辽宁温泉旅游的新形象,扩大辽宁温泉旅游的知名度,培育我省旅游业新的消费热点。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名特商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完善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功能先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网上旅游市场体系,形成具有“食、住、行、游、购、娱”及会议、气象等配套服务功能的多媒体综合动态查询系统与网上交易、结算系统。各新闻媒体要开设温泉旅游专栏,发布温泉旅游图文信息,积极宣传推介温泉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各电信、网络运营企业要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帮助温泉旅游企业宣传产品、开拓市场。

(十一)强化公共服务。各温泉旅游区要设立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公开投诉电话,提供咨询服务和宣传资料,指示牌、标识和须知等的设定要规范清晰。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制,落实隐患监控措施和安全责任制,规范旅游保险和旅游合同。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安全质量规范和应急预案、紧急救援预案,强化对旅游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做好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温泉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落实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温泉旅游企业组织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温泉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温泉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省温泉旅游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专项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落实对温泉项目开发建设优先申报,优先审批;制定相应的土地、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快推进温泉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省政府设立温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以公共设施为重点的温泉旅游规划设计、宣传促销、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市、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辽宁省温泉旅游聚集区”评定工作,由各市提出设立重点温泉旅游聚集区的申请,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经过组织论证、确定和验收后,报省温泉旅游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审批,授予“辽宁省温泉旅游聚集区”牌匾。

二O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下载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绿色通道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1]39号 【发布日期】2001-09-09 【生效日期】2001-09-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

    政府发展旅游业旅游强区活动安排意见

    为大力发展我区旅游业,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实现旅游强区目标,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京政发[XX]31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和《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

    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今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 豫政 〔2011〕48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合集]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 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 辽政发[2011]7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实现《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五篇范文

    发展改革委 旅游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商务部 财政部 人民银行关于印发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 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改就业〔2008〕2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

    加快强省建设

    过去,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投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