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19-05-13 02:0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篇: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给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不再只是教师任教的场所,更应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舞台。面对如此形势,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要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提出: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下是我们平时的想法、做法和反思。

基本理念

理念是导向。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众所周知,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基于此,我们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探索与实践

要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一、寻求活动新形式,促进交流共发展。

师素质的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每周论坛——开辟交流平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每周论坛”活动,制定了《“每周论坛”活动细则》,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同时召开了校委、教研组长联合会议,认真选定了学期论坛的大主题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学校大主题确定主讲话题。如:《让班级活起来》、《论持久战——班级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自主、自律》„„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探讨的时间。活动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每周论坛”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每周论坛”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作为一校之长,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

人人参与。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认真准备。“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每周论坛”的归宿之一。

“每周论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每周论坛”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研训结合——提高教研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以 “学习”为基础,与“走进大师”教育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研交流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促进内化学习。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关注》、《耕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心得体会与学校教研材料汇编。

3、撰写手记—— 促进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为此,我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并作为学校常规每月自查的一项内容。同时,为鼓励与推动,我们汇编了教师教育手记集《耕耘》——教师手记选、《关注》(白埕小学教师手记选)、《蚂蚁的触角》。

4、网络信息—— 拓宽交流渠道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是架设宽带网,让电脑发挥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课题引入—— 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有三个教师参与了“作文生活化”(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评价”(县级课题)、“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级课题)的探究活动。

2、课题创生—— 提高探究质量

“自主-导行”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摸索中感受创生的。目前,我们还在围绕这一主题,指导教师尝试从“我带同学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自主-导行”少先队管理新方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我校潘全兴老师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反复思考,尝试了“我带同学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确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宣布带学顺序——学生带学、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引领——教师对学法、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学生在课前须先报名,然后确定带学内容,再商决学习方法、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课前只做到协调带学内容,帮助确定学习方法和方式;课堂上指导、点拨、引领深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领突破重难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该教学模式多次在县、中心校做典型课例推介,并受到一致的好评。

3、行动研究—— 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做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课题琳琅满目,又显粗糙,似乎有悖现实,说是课题研究未免操之过急。但是我认为百花齐放体现的是一种关注,一种兴趣,一种尝试,又何尝不可。而这又将在交流中带动相应的工作开展,积极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不断促进教师形成自我成长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走向课题研究,科研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我校的教师的共同需求和选择。

三、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自我反思。

为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要求》、《常规自查工作要求》、《师德内涵》等制度,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课堂教学同事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常规自查表》。为帮助教师做好工作调整还设置了《教师发展建议》(自我及同伴建议)、《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使教师对今后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作为教师行动的指南。“自查反思”式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了教师参与、主动反思;强调交流与沟通,以利共同发展;强调真实、客观。反映教师个人与学校的自我反思与工作调整,从而引导教师自律,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2、档案袋建立—— 记录成长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立是一种基于“学习与反思、记录成长历程”的教师发展目标引导的档案袋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涵盖教师师德、教育教学常规、教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和过程性材料部分。

基本部分包含《档案袋建立实施说明》、《教师专业发展参照标准》、《教师基本情况表》、《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档案袋内容目录记载》、《教师教育大事记》、《工作回顾与展望》。基本部分也是档案袋的主要部分,从整体上介绍档案袋建立的依据、理念、结构,体现教师的发展计划、成长历程及确定发展目标。

过程性资料部分是对基本部分的补充和深化,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我的学习、交流与反思、教育与教学、教育科研、我的成果六大部分。收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个性化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以帮助教师更条理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历程。

同时,我还成立以校长及教务骨干为主的档案袋开发小组,负责档案袋的假设、验证、交流、实施。成立以校长及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档案袋管理小组,负责档案袋建设的指导、组织交流、实施建议工作。为确保档案袋能真正促进教师反思、归因、总结、调整,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原则》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要求》。确定了真实性、操作性、过程性、人文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袋的功能,我们开展了“规划生涯”研讨会,先由教师自我介绍自我发展计划,然后教师再针对其发展计划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不定期组织阶段性成果汇报会,汇报一阶段以来自我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工作是否做适当地调整。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为更好地展示教师所取得的成果,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我设置了“丰收硕果”展览室,把教师所获得的较有价值的成果(获奖证书、论文发表等)进行展示,让教师一走进“丰收硕果”展览室就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档案袋的建立让教师在自查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反思与交流,在交流中走向成长。总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归因、总结、调整中,在自觉的学习、交流中,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上学期我校还选派5位教师参加东山县教育局举办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现场会,并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教师专业成长先进个人”。

四、塑造校园名师,促进个性张扬。

“名师”之名,不在名声高低;“名师”之名,不限范围大小。而在于自身素质、个人对群体的影响程度。名师塑造实际就是个性张扬,宣扬推介。

1、赏识寻优——张扬教师个性。

2、骨干培养—— 目前,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中心校级骨干教师2名。

3、活动推介—— 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让教师在各级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几年来,我校已有一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获得好成绩,有四名教师获得县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有多名教师成为县级、市级骨干教师,有7名教师在中心校校本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多名教师也成为中心校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之名,让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成效与反思

自我校探索“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来,学校形成了学习、探讨、实践、再学习、再交流、实践的循环式学习化氛围,教师学习、探究的内需得到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开放、有效”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1、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当前,由于教育“大锅饭”体制的因素,致使很多教师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对自身要求不高,学习积极性弱化。“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通过外部驱动,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作为农村学校,受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发展的条件极其有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认为理念是导向,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促进了学习化校园的建设。学习化校园建设是学校走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本体系注重“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教研模式的建立,把“行动研究”作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尽管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应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关注。

1、师德建设

在学校当前的状态下,制度更大程度是目标导向,引导着学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在极力倡导教师自律反思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师德建设,人格影响,氛围影响。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尚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以做支持和保障,促进教师、学校发展。

2、促进内需

以校为本,创造机会,氛围影响,制度支持,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驱力。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才是其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更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还是我们今后探索的问题。

3、经费支持

一年来,在东山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在陈城镇白埕村两委及有志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白埕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完成了篮球场的修建,围墙周遍的扩建、水泥地板的铺设,37个花坛的修建;六千多平方米操场的填翻和整平,完成了教学楼的全面整修,购置了多媒体教室的课桌椅,配置数码相机,给教师配置屏风式办公桌和计算机等等,实现办公电脑化,学校办学硬件设施逐渐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虽然,我校的办学条件在一年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是,我不想停留在现状,还期待着学校有更大的发展,还希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打造我市一流品牌农村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服务于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校园更美了,设备更齐全了,学校要成为优秀教师的摇篮,培养出新一代一批批优秀学生,“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着眼国家的未来,创办特色的学校,以校为本,构建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篇:以创建有效教学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创建有效教学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韩立福博士

本报记者 翟晋玉

编者按:自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这次改革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这次改革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前的课堂教学和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作为新课改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什么问题?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获得专业发展?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长期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韩立福博士。

韩立福博士简介

韩立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师从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现任职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国内教育类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若干,专著有《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等多部,主编《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10余部。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紧密结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成功探索并创新性提出了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研发了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的一系列完整的教学策略和行动工具,取得了实效性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长期深入基层学校和课堂,累计观课指导3600多节课,深受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欢迎。

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中国教师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您长期深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对一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很熟悉,您认为自2001年实施课改到现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韩立福: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历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角色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以过去讲授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正在向启发式指导为主的课堂教学迈进。我认为有以下三个突破:一是在教学观念转型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近十年学习和实践,广大教师都普遍认识到传统讲授教学的利弊,认识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逐步提升;二是在课堂教学行动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绝大多数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情况,不同程度地“动”起来了,那种纯粹的、完整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传统课堂几乎消失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性正在逐步发挥,新型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三是在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引领上实现突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学校,正在有效地引领和推动着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值得学习和交流的宝贵经验。这些成就为今后全面落实《纲要》精神、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所需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上当前还存在哪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韩立福:我曾指导过20多个省份的学校,从宏观层面讲,全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态势良好,今后的发展趋势更好。目前的问题是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距。从我一个充满课改激情的研究者来说,总体感觉上认为改革进程还是比较缓慢,应该要比现在更快一些,效果更显著一些。关键问题就是不能超越自己、超越现实。目前很多人总是在客观上找理由,最常见的话语是:“高考不改革,无法实施新课改”,“教师讲都不会,自主学习能会吗”,“学生成绩下来后谁负责”等。大家都没看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的徘徊、有的彷徨、有的观察、有的等待、有的微动、有的行动,尤其是各地区的重点高中、重点名校就更不敢来“真”的了。还有许多领导把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当作“政绩工程”来看待,需要时“动一下”,不需要时“放一下”。

目前,在国内有影响的几所学校都是在学校生存发展遇到严峻困难时,才选择课堂教学改革而成功的,其起初的动机也不是基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落实素质教育。为什么这样呢?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缺乏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考。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自我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转变教学方式,把“教”的课堂逐步转变为“学”的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等待学习走向主动积极学习,由“从动轮”变为“主动轮”;教师角色由灌输者、管束者走向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逐步成长为智慧型的“懒”教师。通过实验研究来看,真正实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后,学生成绩不但不降低,反而提升了。并且,实现了人人爱学习,人人会学习,学生学习快乐,教师教学工作幸福。教育是一种幸福的职业,由于人们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很多人都没有领略和感受教育所带来的那种幸福。

教育观念真正转型依然是课改过程中的最大困难

中国教师报:您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与指导实践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韩立福:在指导有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比如教学观念滞后、领导重视不够、教师角色行为转型不到位、教师专业素质低、缺乏教学策略和智慧等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型问题,这个问题是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与我合作研究的学校校长,可以说都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型到位、对课堂教学改革有迫切需要的校长。但是,也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守旧,不接受新课程改革理念,给学校创建新课程有效教学带来阻力;二是校长团队成员内部教育观念有分歧,有的校长貌合神离,表面上支持,背后不支持,甚至还带领一部分教师继续捍卫传统教学:三是校长信念不坚定,一旦有少数教师、少数家长和个别学生反映“新课程教学如何如何”,就暂缓改革步伐。而凡是取得显著效果的学校校长,都是以坚定的课改信念,克服观念转型困难,带领教师团队艰难地走出了自己的课改成功之路。

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校长、教师,依然是教育观念制约着他们,主要以担忧“升学率”为由,回避新课程改革;还有一部分校长、教师已经实现教育观念转型,但是苦于找不到成功途径。在指导过程中,我本人也有过许多“碰壁”、“冲突”和“尴尬”的经历。总之,领导、校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型依然是课改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

中国教师报:您极力倡导并致力于研究“新课程有效教学”,您是如何定义“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其核心理念是什么?

韩立福:我认为,“新课程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

我提出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最终衡量的标准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

中国教师报:您基于什么提出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即“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其主要涵义是什么?

韩立福:关于“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我在2006年之前是主要开展理论研究,2006年6月以后作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级课题进行大量的实践性行动研究,2008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来深入开展研究。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炼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其操作模式是“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别取“发现”、“生成”、“解决”三个英语单词的首字组成“FFS”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为FFS教学模式)。主要涵义是指以问题发现、解决为主线,以问题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学习为途径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先学后导”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教师和学生要内化到教与学的行为中,并要贯穿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等三个阶段的行动中。不过,要实施这个教学模式,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教师角色转型;二是课型转型。这两个条件满足后,才能按新课型、流程和要求去备课,才能设计出符合有效教学理念的教案。

中国教师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有哪些创新?

韩立福:我认为主要突破有四点:一是研究视阈由“知识传授型”教学范式转向“知识建构型”教学范式,建构“知识建构型”理论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二是突出行动策略研究,认为“有效教学”是个大概念,包括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拓展和有效评价。有效备课阶段采用“师生共备”行动策略;有效上课阶段采用“师生共学”策略;有效拓展阶段采用“师生共拓”策略;有效评课阶段采用“师生共省”行动策略;三是课型创新,将新授课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创新为“发现生成课”、“问题解决课”、“拓展训练课”和“综合解决课”等四种基本课型;四是将评价“嵌入”教学不同阶段,开发学习评价工具,不同课型要求、不同学生需要采用不同学习评价工具。

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

中国教师报:您能否描述一下这种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它的根本价值在哪里?

韩立福:基本操作过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开始阶段建构的是“教师支持型有效课堂教学”。在“问题发现”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在“问题生成”环节中,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话,并设计具有任务驱动性的《问题生成单》,让学生完成《问题生成—评价单》;在“问题解决”环节中,由教师呈现问题、创设情境,对《问题生成—评价单》上的系列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小组代表合作展示,对展示结果进行规范指导、科学评价,并组织学生训练问题,让学生完成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训练—评价单》。经过一段时间实施以后,教师和学生基本适应该模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得到调动,逐步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时便进入第二阶段,即“学生支持型有效课堂教学”。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无论哪个环节,学生都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监督和管理,自主、自觉、自愿地完成《问题发现单》、《问题生成单》和《问题训练单》,学科教师任务是提供有效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困惑的疑难问题提供高明的指导和服务,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和质量,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主要适合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主要特点在于工具性,每一课型中都有相应的学习工具,这种工具起到任务驱动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实施该模式的最大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短时间内提高学业成绩;二是有利于缩小全班学生的学习差异,大面积提高全班学业成就,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有利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感受成功教师的快乐和幸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目前在国内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韩立福: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批涌现出的各实验学校,在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的指导下,创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如山东省枣庄市红旗小学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为主题,构建了“生成+评价+拓展”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内蒙古乌丹五中构建了“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训练”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山西省太谷二中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河北省鹿泉一中总结提炼出“八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四川省棠湖中学构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等等。

从课堂效果来看,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学习,学生都在真实、个性、活泼、有效地学习。一段时间后,全班出现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局面,素质教育理念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要从现在的“形”转走向“心”转

中国教师报:您在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接触很多一线教师,您认为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目前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韩立福: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教学方式上教师要由权威性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合作性的知识促进者,从课程研究上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变为课程研究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从教学过程上由“知识搬运工”转换为“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从专业素质上由“单一学科性”教师转变为“跨学科型”教师。这种挑战对一名成长于传统教学、又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讲,的确是“革命性”的挑战。

把近十年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简单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上都实现了“形”转,都能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能够用适宜的评价手段、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二是教师对学生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关注发生变化,基本上都实现了“零”的突破,由原来“目中无人”的设计、教学走向“目中有生”的设计、教学,不仅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在课堂上进行关注性对话、提问,有的还能支持小组讨论学习。

但是,目前有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有一些误解,在此必须澄清,以下特征并不是新课程教学:局部范围内少数学生的互动参与;教师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单向问答;单纯由教师设计学案,学生在课堂内使用的课堂教学;学生单纯的“爬黑板”学习;没有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注意非常关键的两点:一是要从现在的“形”转走向“心”转,不仅是形式、形态上的转变,更要从思想上、心灵上实现转型。古希腊有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新课程教师不要再做简单的“蜡烛”,而要做好学生成长的“打火机”。二是从现在关注学生由“一”走向“多”,重点是实现“一”的突破,不要把学生简单地看作一个学生,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设计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自主研修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中国教师报:在新课程有效教学视野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韩立福:在新课程有效教学视野下,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和形式也将发生变化。通过有效教学创建,教师学会有效备课、有效上课和有效评课等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

为了能够使“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就必须通过新型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自主研修等途径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种新型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自主研修,与过去操作方式、研究方法不同。首先是基于问题的校本活动,如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质量评价、教学策略、教学智慧等来自有效教学的新问题;其次,活动方式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力量,利用集体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活动效益。从思想到形式上,做到教师校本活动过程与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保持一致性,使教师在以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得到有效教学的“滋养”;最后,明确整个校本活动的核心目的,不仅解决实际问题,更主要是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主要是教师学会学习,使自主研修变成教师成长的常态化的素质。这是最关键的。

中国教师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一线教师如何来把握?

韩立福: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发展境界谈起。教师专业发展与课堂教学发展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我认为可以把课堂教学比喻成“唱戏”,课堂教学发展分五种境界。最低境界是教书匠型教学阶段,教师备课教师讲授,称“教师唱戏教师搭台”;第二层境界是民主型教学阶段,教师备课师生共学,称“师生唱戏教师搭台”;第三层境界是研究型教学阶段,师生合作备课师生共学,称“师生唱戏师生搭台”;第四层境界是智慧型教学阶段,师生备课学生学,称“学生唱戏师生搭台”;第五境界是艺术型教学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学生备课学生学,称“学生唱戏学生搭台”,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这五种境界,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位教师发展的路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不能把自己锁定在某个阶段,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来追求更高的境界。那么,这个追求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动态发展的过程。

所以,一线教师要想促进自己专业持续成长,就必须从学习型教师做起,不断地走向研究型教师,再走向智慧型教师,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型教师境界。

真正的教育不应该制造“差生”

中国教师报:据我了解,您从2004年以来,就注重行动研究,将新课程理论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长期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一线,每年坚持到几十所学校指导数百节课。支撑您走到今天的信念是什么?

韩立福:我在研究和指导实践中,坚守一个信念:即“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过去,大多数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有偏差和误解,其经验性色彩和官本位意识较浓,误认为这句话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认为这句话涵盖了教育的本质,深深地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应该制造“差生”,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们人人都学习、人人都开心、人人都成功、人人都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我现在一想到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就充满忧虑和兴奋。一想到那些还没有真正实现新课改的孩子们,我就浑身发紧,一缕缕忧愁袭上心头;一想到那些成功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学校的孩子们,我就特别兴奋,想到他们充满自信的眼神、精彩的展示、喜悦的心态、师生共学的快乐和学习幸福的感受,等等,我就无比欣慰。这种欣慰又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尽我所能,坚持我的课改信念,让每一个孩子受益,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幸福的未来。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位致力于在教学一线中摸爬滚打的教育研究者,您的职业愿景是什么?

韩立福:我的目标是做中国教育的“袁隆平”,让中国的每一节课都变成有效教学,让中国的每个孩子都学会有效学习,为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是我的职业愿景。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研究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将坚守自己的信念,将课改进行到底,有再大的困难和阻力,都义无返顾地坚持下去。我要尽最大努力去指导课堂教学,让更多地孩子们受益,引领更多的教师成长。

第三篇: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抚宁二中:甘丽英

新课程要求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精神的“研究者”、“专家型”教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发现教学中的困惑,发现的问题越多,自己解决问题的的能力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能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促使教师向由单纯的“教书匠”、“传道者”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可见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的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即教师在课后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掌握的信息进行反思,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以及学生的困惑、见解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实践的借鉴,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教学效果的过程。这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带有自我诊断,自我提高的作用。

通过教学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检查和记录备课中疏漏,发现练习方法或教学手段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通过定期分析整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现就影响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重要因素,结合教师教学能力单项教学能力文本的解读和学习,探讨一下如何写好体育教学反思的几点想法以及写体育教学反思对于体育教师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写体育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一名优秀的教师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一)、写体育教学反思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如果一名教师只满足于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相反,一名教师,无论教学能力起点如何,如果他能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就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由于体育教师课时任务较多,一般每周要达到16-20节课,同时还要组织各项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等,造成部分体育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注重课后反思,不善于课后动笔修改教学环节,仍然按照原先的教案在同轨班教学,甚至还有些教师多年重复使用一个教案的现象,很少去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总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课后反思及时把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教学灵感、创新教法等不断总结积累,找到反馈的信息,在二次备课中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调整,如:教学设计、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等,以便在同轨班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二)、写体育教学发思有利于体育教师养成分析反思习惯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每一次认真的教学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自我提高的过程。课前备课无论多么详细、多么周密,它处于教学预设阶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学生情绪变化、学生参与程度、师生互动情况等等,不可能与课前教学设计一模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每一节体育课结束后,都需及时进行体育教学发思,积极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与失,及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在反思、实践、再反思过程中,逐步养成自觉反思习惯,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写体育教学发思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教学环境从教室移到操场,学生活动范围变大,且活动兴趣各不相同,使体育课堂教学具备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是很难准确预料和判断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总会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举动,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虽然在体育课堂上也不乏有急中生智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功效的惊人之作,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后使教学留下了不堪回首的败笔,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通过课后反思可以让我们对每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一个环节,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更科学、更合理、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发思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轻松应对体育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意外,合理运用课堂上各种动态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例如:学生对学习广播体操积极不高,练习中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等,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害怕上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在体育教学发思时就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可能是连续学习广播体操,失去了好奇心和新鲜感等等。教师只有找到问题所在,及时改变调整教学策略,并关注学

生情绪变化,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心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四)、写体育教学发思有利于体育教师积累经验、转变观念 每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回顾教学实践过程,如教学设计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有效、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合理的、积极的,超出课时目标之外的、隐性的等无法预料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如何及时捕捉引导进行生成性教育的等等。同时,我们在体育教学发思中还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教学中得与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我们要回顾、梳理和剖析教学实践中这些不足之处,吸取教训,重新设计,可以在以后教学实践中得以改进和提高。

2、反思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就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

3、反思学生的学练情况。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回顾课堂上学生学练情况。诸如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动机是否被激发、兴趣是否被调动,教学上哪些环节学生做得比较好,哪些环节学生做得不是太好等等,所有这些教师应及时记录,有针对作进一步的调整,从而使二次上课更趋于有效性。

4、反思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及时调整场地器材布置,排除有干扰或其它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等,从而使得场地器材布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我们只有通过思考和研究,在思想碰撞中不断积累研究素材、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五)、写体育教学发思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 教案是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思维过程的轨迹,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案,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它重在课前预设,无法准确捕捉、判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隐性课程资源。我们通过体育教学发思进行二次备课,积极反思,重组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避免走弯路,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因此,提倡我们体育教师将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相结合起来,对原本教案进行修改及补充,这种植根于真实的课堂并辅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意义非凡。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发思有助于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深入钻研教材,反思、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怎样写好体育教学反思,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反思说到底是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省和剖析,从而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需要的是自我意识、思维习惯和批评精神,采用的写作手法是纪实性的。从理论上讲,教学反思应该

每一节课后都要写,但是,目前体育教师工作量比较大,我们觉得体育教师只需要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小结,每天写课后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切忌空、浮、杂,也不能看成是任务应付了事,应该做到:

第一,实话实说。一节课下来,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体能的发展情况,多少学生对这次教学感兴趣,多少学生学习存在学习能力障碍,自己的教学组织、教法运用是否合理,教学过程中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新的设想,在哪方面做得还不成功,学生提出的问题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特别,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并进行一定的思考,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周密考虑,少走弯路。

第二、反思成功之举。教师可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临时应变得当的各项教学措施,恰当的比喻、新颖精彩的导语,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直观有效的教具使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科学地利用场地条件开展有效教学,某些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并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提升,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第三、反思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是提升自我的重要步骤。不是说等我们的教学出了大问题,出了教学事故了才需要反思,反思反省自身的行为,不能空泛,总是说什么“教学思想不先进”“教学理念有待提高”等等的话,需要认真思考、仔细琢磨,例如,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否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情境设计中的那一部分感兴趣,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是否一定需要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分组学习中有了哪些表现,分组学习怎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学场地器械的利用是否合理,教学中的安全还有那方面关注不够,自主性学习时学生的组织与管理怎么办,怕学生管不住是不是总是让学生围绕着我们自己,我们的讲解学生真的都听懂了吗,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等等。通过及时地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教学新思路,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第四、反思教学目标设定。要看教学目标定位是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力为基础,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体能发展和情感意志的培养上得到有效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我们的目标设置那些是清晰的,那些是可以达成的,那些目标的检测是可以具有可操作性的。如果,不能达成,我们就需要思考,目标是否定得太多、太大、太空。很难达成也很难检测的目标、以及与教学内

容直接性关联程度不高的目标要慎用,要通过这样的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能够真正地引导教学,实现目标引领内容的体育新课程思想。

第五、反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师生活动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例如,教学方法设计的改动富有科学性,场地条件合理利用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练习方法的改编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巧妙的语言引导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或活动方式和练习次数出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会因时过境迁而遗忘,令人遗憾不已。

第六、反思学生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闪烁“智慧的火花”,即兴表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表演”有时牵强附会,有时令人深省,此时,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表现,思考学生这种表现的根源,课后要及时地把学生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现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得的素材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同时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第七、反思师生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运用、教学情境创设、教师的教态和仪表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反,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运动体能、运动爱好、个性特征也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连。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将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情况作客观分析,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把握。教学效果好与不好,不能简单地说“学生有没有配合好”,要反思是否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他们对于相关内容学习的经验和学力基础,没有顾及学生的想法与感受,要学会从教师自身上找原因、求对策,寻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第八、反思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我们需要静心沉思,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情境的设计、组织方法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教法上还可以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体能训练是否到位等等,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出的信息及时记下,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体育课后小结和体育反思的区别!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或者是提炼和升华,从细节入手,重视写好每节体育课的小节。

第一、课后小结与教学反思相比同样要写“实”。要有针对性,可以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重点的反思,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或一种负担,相反,应该把它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记录的内容必须真实,对今后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第二、课后小结与教学反思相比同样要“快”。要及时写,只有及时才能把教学中的问题、心得如实地记录下来。否则,随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同时也要注重贵在坚持。写课后反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坚持,日积月累。

第三、课后小结要与教学反思相比关注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课后小结的撰写不需要像教学反思那样“深”。主要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育教学理论适当地、简单地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有感则长,无感则短,切中要点,避免形式,能表述清楚存在的问题就行,不必要求多少字数,少则几十个字,多则一两百个字。

总之,教学反思的过程,既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他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第四篇: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土壤,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绞尽脑汁思考的事情。其实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恰当的说就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就是师德的建设、业务的提高、政治水平的整合、敬业精神的培养等多方面的结合体。下面就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借鉴:

一、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要给教师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氛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学期初,学校根据各位教师的状况,给每位教师一套教育教学刊物。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本学期教材,让教师学有可学,说有可说。

其次要给教师创造学习的空间。从本学期开始以来,学校每周晚上都进行一定时间的集体理论学习的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政治理论,努力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再次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思想水平的提高,我校每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业务的学习,从思想上认识教育的本质,从思想上认识中国教育的教学方针,让他们认识到目前教育的困境和现状,不断认识自身在教育事业中的位置。从而让教师在思想上不断认识教师肩负的使命,使他们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兢兢业业,目前他们的理论学习笔记每个人除了达到学校的要求外,还有部分教师的理论学习远远超过学校的要求。使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政治理论上不断提高。

二、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训计划。学期初组织学校领导、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专门开展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校本研训专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训计划,分解给每位教师符合自身实际的校本研究主题,每位教师一份研训计划,让他们心中有数。

其次改变校本研训的模式。改变原来一个人说其他人听的研训模式,确定每个人每周一个主题,让主讲教师积极准备,每位参加研训的教师都来收集资料。在研训的时候改变以往的方法,围绕主题各自评价主讲教师主题实施情况,每位教师不再把课堂常规评价作为评价的方式,必须用理论指导审视主讲教师围绕课题开展情况。让每位教师都发言,而且要求每位教师的发言必须有理论的依据。用理论来指引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发展。不再是单纯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的评价方式,切实让每位主讲教师,通过校本研训能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实践水平,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由于学校规模小,参加专家讲座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我校基于这种状况,利用网络资源和现有的光盘资源和远教资源,组织教师每周至少一个晚上来观看专家光盘课堂实录,专家教育讲座,极大的提高和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观看完成后给他们留给一定的时间来反思,谈谈专家讲座的内容及感受,每位教师写出自身的体会,并且组织有能力的教师模仿专家的课堂教学进行公开课教学,让全校教师观摩,综合评定得失,找出原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水平。

四、通过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来校伊始,通过常规检查,看到大多数教师的反思仅仅是应付性的工作,大部分都没有任何对自身教学成长有实质意义,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反思。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时调整方法,逐个评价每位教师的每次反思的实效性,并且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专业人士的教学反思,逐个的进行分析,反思究竟反思什么,怎么写反思,组织教学骨干和教导主任认真研究反思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让教师通过听课,看反思,起到了有实效性的和针对性,极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水平,现在你看教师的反思不再是应付性,而是真正的从自身的成长角度来进行反思,确实起到反思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因而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堂评价不断多元化,我想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的整体发展。

五、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为了改变教师的专业素质的真正成长,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向先进学校,在学校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分别派出教师到,东冶、三小、洪上等学校去观摩模范教师示范课、同堂异构课、远程教育实践课、能手送教下乡课等公开课。每次听课回来后让参加听课的教师写出自己的感受,评价每位讲课教师的得失,让听课的教师上范例课,让没有参加听课的教师通过模仿性的课堂了解现在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教学水平。再组织教师集体来评价讲课教师的整体状况,通过评价不断提高讲课教师的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观摩教师的专业水平。随着派出教师的增多教师的教学水平随之得到很大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会变的更加成熟。

六、认真实施“223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县教育局的号召下,在学期初制定领导、家长进课堂周,会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老师的课堂水平进行评价,评价采取无记名评价,然后综合所有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让家长、教师、学校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当节课的得失,让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的实施,给他们足够大的压力促进每位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迫切心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现在你来我们学校看吧,每天教师在一起都是在研究教学的技巧,转化后进生的方法,看到这样的一幕幕,我心里由衷的感到欣慰。

七、组织公开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在学期初,制定了公开课周,让每位教师都当台亮相,学校组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对参讲的教师进行评价,除了对教师教的方法进行评价,每节课后都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发放当堂知识测查表,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测查,看教学效果首要的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结合课堂教师的教态、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的处理、环节与环节的过度、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当堂课的效果,这样极大的促进了教师讲课的水平,提高了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整体学情的把握,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了进行备课,教师的备课水平、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极大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八、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工作的琐碎程度是每个参加过管理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学校管理要全面的、全方位的考虑整体工作的推进,学校的每项教学改革都要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让他们知道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让值周教师参加学校管理,让值日教师参加学校的日常工作。这样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能有多次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办好一所学校,要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考虑每位教师的能力,还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水平。

九、让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每个班级的生源不同,学生的整体感知状况有很大的差异,用学校统一的一套班级规章制度,必然限制了每个班级的发展。因而让班主任会同科任教师,制定符合自己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学校只是制定一套班级整体评价制度,比如学生的上下学管理问题、班级学风问题、班级卫生问题等等,让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最终能在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检查中,突出自己班级的特点和特色,能完成学校对于班级的整体评价就行了,这样不仅促进教师会教书,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每个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管理者给予积极地支持和制度的完善、民主的氛围、科学的方法等。要求我们管理者积极地思考,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才会更加的宽广。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五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史彩娥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郑州 450000)

摘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有:同伴互助,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评价,建立学校与大学的伙伴关系,校本研究的组织保障。其中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没有大学专家的“专业引领”课改教师就不可能有专业发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作为当地实验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使校本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新课程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制度的重大举措。随着新课程的铺开和推进,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所难以解释和应付的,学校和教师从未遇到过如此巨大的挑战。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自我的研究能力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也因此被摆上议事日程,成为新课程推进的一项紧迫任务。校本教研活动如何开展才能保证新课程实施的有效进行,在实施中如何具体地运作才能使之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动力,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学校行为。旨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自己的问题。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方式

(一)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

教师的团队工作是“同伴互助”的重要方式之一。校本研究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即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它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依靠教师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的。同伴互助强调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教学工作水平,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办出学校的特色。

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是教师团队工作的核心。教师内部相互促进的教学成长的合作方式,其效果远远优于外部或行政式的评价方式,且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如灵活运用同质或异质分组的原则,将教师形成若干小组一起交流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合作中,教师思想交流是自由的,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正是在合作中生成的;他们在合作中不断受到一些启发。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的教学实践,已逐渐成为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也是建立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教师合作强调行政化,统一规格,重在教学规范的组织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合作,这种合作有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的内在潜能和动力。同时,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工作在校本研究中,将备受关注。

就校本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和学校教师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二)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评价

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是其表现方式之一。其长处在于,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正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示范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是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和交流。它使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宗旨应该把这种方式作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途径,避免成为变相的评价手段或者作为背离教师专业发展的展示活动,真正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指导,应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理念要更新,行为要落实,要有教学评价活动,重视教学反思过程。

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如“老带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

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评价这种文化活动在我国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能够遵循教学观摩活动的真实目标,一个良好的观课文化环境必将为我们教师之间的专业分享和合作提供巨大的发展动力。

(三)建立学校与大学的伙伴关系

研究发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专业引领”——这种学校外部的支持网络形式。实验学校与大学及专家与课改教师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的做法,在当今中国也已经蔚然成风。因为教育理论专家有自己的局限,学科老师缺少理念,两者有机结合是发展方向。目前有关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效果已经为大家所认可。其基本做法为:建立研究或实验基地、指导实验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实践证明,大学专家和实验学校的合作性质,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大学专家与实验学校的合作,体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这种“专业引领”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专家与课改教师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专家只是在幕后提供技术性和专题性的咨询和指导,采用的策略是提问、咨询、讨论和发展。这里的专家不是以权威自居、事事先入为导、发指示的专家模式,也不是以既定的方案手把手要求课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起点来自课改教师自身工作中的问题,而非出自外部专家的理论设计和假设;这是大学的专家和实验学校教师之间的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真正平等合作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合作中,专家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没有专业引领课改教师就不可能有专业发展,没有专业引领课改教师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提高。这种合作应该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过程。专家引领教师,让教师感觉到自己需要提升;引领的结果要求形成教师自己的语言和理念,在研究中要让教师把学到的理念化为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成果。

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模式,应重在研究如何使教师在改革中成长,在改革中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摸索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有强有力的指导。

校本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除了大学与学校的平等合作以外,还要注意校际间的交流;为保证这一工作正常化,建议学校把它制度化。

三、校本研究三个核心要素的关系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在三要素中,自我反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和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

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四、校本研究的组织保障

为使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成为实验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并且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作为当地实验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建立相应的制度;各级督导部门要把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督导的指标体系应调整,应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校课程的进行,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建立促进教师教研活动的评价制度;各级教研部门要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切实转变教研工作方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协助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教科部门要关注解决学校层面问题的课题,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的现象,而应关注教师教研活动是否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实验学校建立实质性的课题组以及确立校际课题,为学校开展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应转变观念,按需培训,培训内容要以新课程为核心内容,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培训方式要提倡平等参与,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目的;各级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主动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应把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首要任务,推动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学中重视培养师范生实施新课程的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能力,为将来从教工作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提出教研课题,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校长要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综上所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人本主义为目标,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归宿,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为关键,强调团队精神,同伴互助、教师的反思和专家的“专业引领”,最终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下载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荐五篇)

    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办学质量。赵凤琴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标准的改革实践进程之中,我们全面分析本校具体实际,着眼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大力实施以......

    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1-1-31课改的主体是学生,课改的成败系于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

    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

    XX县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如何使我们的学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和谐,......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铜仁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江口县闵孝中学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提高我校办学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

    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

    质量立校,校本助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质量立校,校本助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叙永县实验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汇报材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研为先。叙永县实验小学在上级领导及各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高......

    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

    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 第八次课改十年东风,声势浩大轰轰烈烈,取得的成就亘古未有举世瞩目。 通过新课改的洗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血脉里都渗透着“让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

    “以校为本”教研研究活动经验交流材料范文合集

    “以校为本”教研研究活动经验交流材料一、指导思想:什么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为什么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以及如何确实有效地开展这一教研活动?一系列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