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化学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探讨了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的作用,通过本文从“教师角色的转变”“小组讨论进行的措施”“讨论情境的创设”等方面对亲身实践进行概述、总结。
关键词:化学教学 小组合作 讨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的宗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形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发现、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一、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生的活动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在分组合作讨论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改变“导”“演”一身的角色,专心去“导”。
1.教师要成为参与者。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教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但要做到不超越权限、多听、少说、适时点拨。在进行什么是氧化反应及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之间关系内容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习的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的相同点进行讨论解答,统一答案。但在学生得出氧化反应概念时,由于认知水平等原因,只从几个认识的反应出发,讨论出的答案不准确,把氧化反应定义成了“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时教师就看似随意地读着课本上氧化反应的概念,但读到“氧”字时有意拉长声音,引起学生的注意,找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课本上是‘氧’而不是‘氧气’呢?”,从而形成认知上的碰撞。学生虽然提出这个了问题,但要正确回答还是不容易的,这时老师适时给出一个例子加以解释。再如,学生对讨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关系时容易得出“化合反应就是氧化反应”这一错误结论,这时教师不是急于去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给予一定的帮助,如引导学生“前面的学习中还有哪些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修正。总之,作为教师都应当努力把自己作为伙伴融入其中,引导伙伴对问题的发现,和伙伴一起想办法,为伙伴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过程中,让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诸多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
2.把评价权交给学生。一个好的主持人不是自己去评价一个歌手演唱的好坏,而是善于引导观众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参与讨论时,学生往往会用一种依赖的、期盼的眼光看着老师,急切想知道教师对自己答案的评价,这时教师要学会卖关子,善于把这个绣球抛给学生,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不但知道了自己结论的对错,更学会了吸纳别人、与人沟通,既相信了自己,也尊重了别人。总之,在合作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少做、少说、多看,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做好“导”者该做的事情,使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乐学的境地。
二、采取多种措施,使组内合作能得以进行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使讨论能够开展起来,而不是流于形式。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本人采取了以下措施:
1.合理编组。一个班学生总存在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如果搭配不当就会造成组间强弱过于分明、性格不合、一半玩一半看的局面,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分组讨论无法进行,组际之间成为空谈。因此,在分组时将好中差学生均分到每一组中,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使组员配置趋于合理,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为每组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打下基础。
2.进行小组综合评价,促进全员参与。竞争情境的创设为讨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此会产生小组中一些能力弱、不爱说话的同学被抛弃、遗忘,造成一半同学当演员,你来我往,激烈异常,而另一半同学却瞪大眼睛做观众、当看客、瞧热闹,促进两极分化的形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时对讨论小组记分时进行捆绑式,即一个小组为单位,整体记分,以参答率来计算,并规定组内发言时每组中每位同学至少有一次机会,而且对一些爱说话、能力强的同学用一些善意的处罚来限制他们的发言。通过善意的处罚,使那些能力强、易激动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克制自己,能更多地想通过帮助其他同学来获取荣誉,那些内向的同学则使劲地给自己鼓劲,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应答能力来增强集体的荣誉。把讨论中的发言情况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分组讨论时要求人人发言,人人练习,互相评价。在对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他们参与的热情、参与的过程进行评价,多给予弱势群体机会。3.坚持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可一步到位,特别是对那些能力差、内向的学生,一开始不要太注意他们问题的深度和对错,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鼓励,只要他们说就行,老师多给予特殊的帮助,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由不敢说→敢说→会说→乐说;由被动参与→努力配合→主动参与。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合作讨论的兴趣
一种一贯制的教学程序,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失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沿用“教师提问→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评价”这一固定模式,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应付、盲从、坐享其成的消极现象,讨论就流于形式。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不断寻找刺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讨论的参与度。
1.开展组际竞争。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组提问其他组抢答,两组之间你问我答,展开组际之间擂台赛、辩论赛,每周小组一比等方法来为讨论创设一种竞争情境,增强讨论的活力。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潜在智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创设问题情境,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①用生活实例设置问题情境,用学生经常接触到的而从未考虑过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讨论探知的兴趣。如在教学金属活动性强弱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古代遗留下的文物为什么较多的是青铜器而很少是铁器呢?”这一事实,学生在听后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颤动:为什么就会萦绕在脑际,从内心深处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去和别人交流获取答案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进行讨论交流的萌芽,讨论之势一触即发。在学生讨论出结果之后,我们教师再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也可以说明同一规律呢?”这时学生的讨论热情就会达到空前的高涨。②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图表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关于“分子的性质”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的图像,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如在“原子的结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教材中表4-2阅读来讨论得出原子结构的一些特征。在教学中教师把直接的答案呈现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对图表的阅读经过交流讨论得出答案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新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去通过自己的探求而获得新知识,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变为“我会学”。③利用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许多问题的结论可以通过实验“做”出来,让学生通过“做”发现问题、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变化前后天平的变化情况进行猜测,学生在猜测过程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这时他们就非常渴望用实验来解决争端,通过这一猜测,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兴趣,吊足了学生想做的胃口,把学生本来准备大玩一次、好好过一会瘾的初念变为寻求答案而去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探究,他们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等到实验结束,自然有一部分同学的猜测和实际结果不符,而且还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些异常情况的出现,激发了学生进行讨论的激情,使小组讨论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下转第34版)
(上接第33版)总之,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旨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它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形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并不是万能药,不是越多越好,“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的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小组合作学习是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教学中,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内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经历自主探索和相互配合、沟通、碰撞、修正的合作交流活动 ,有效地解决组内不同意见 ,形成共识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如:二氧化碳的性质、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复习课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试卷的讲评等。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以小组活动为方式,更好地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学习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后得到以下做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在教学学中如何实施
1、把学生进行分组
我们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科目差异、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以6人为一小组,分别设置一名组长和副组长。由他们对本组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
2、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
对于小组的状态、氛围给予及时评价,对于小组的1-6号表现分别给与不同评价,比如:1,2号正确回答问题给予小组1分奖励,3,4号奖励2分,5,6号奖励3分,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将每天的量化分数进行组间评比。这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做到及时评价,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在交流和小结后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不同同学回答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让各小组评论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的优劣,对所做工作发表看法。最后由老师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表现等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积极性。
3、学习模式的培养
对于学生进行培训,将小组合作正确方法给予指导。思考问题是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自我理解的过程。在合作学习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积累交流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合作学习离不开交流、讨论,而交流、讨论的基础是小组成员有各自的想法和素材,这就需要合作前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这就是小组合作的正确方法。
4、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主要是“指引者”,要改变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重点问题或操作练习;也体现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如发现未曾预料的问题可及时调整解决。教师同时又是巡视者和协调者,以确保正常课堂秩序,及时提醒个别学生,协调组间必要的信息联系。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和提高了师生、生生交往密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会学习”迈进。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2、培养学生能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表达 在以前学生在学习生活,大部分不愿进行表达或很少去表达,上课时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但在小组合作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区别与传统教学,小组合作实现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一味的倾听者、承受者,而是探究者、表达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视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重视了已有知识的运用,重视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和类推、正反面争论、论证思维的运用,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颇具积极意义。
三、在小组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合理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完美的设计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出现学生为一两个问题纠缠不清的局面。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做好充分备课,设计好施教方案,特别对教学目标,讨论话题,学生状况一定要成竹在胸,并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提高和转换,不能让讨论失控。从而让教学任务能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的预期任务。
2、小组和合作一定要落到实处 在小组合作刚开始实施发现在合作一段时间后,有差生在合作讨论中处在从出位置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讨论时依靠优秀生直接去获取结论,没有思考的过程,这样就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避免发言的内容其实是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小组讨论的成果。显然,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没有能够有效的融合,表现出只有独立思考没有合作学习,组内发言的学生,往往是一些基础好的;相反那些学习困难生则只有合作没有独立思考,讨论时只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于是加速分化。
3、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导致差生越差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并记下自己的想法,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避免出现学习状态好点的学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对状态差的学生来说相当于走了一个形式,导致两极分化加剧。所以要从严格督促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来加以解决,经过集体性质的交流,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生生互励,合作学习、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等。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其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都会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的天空自由翱翔。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学 校:天津市蓟县第四中学 年 级: 八 年 级 姓 名: 刘 俊 会
时 间: 2014年9月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改理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做到“我要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改善师生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进而实现化学的高效率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谈论学习化学的感受:学习化学就像学习另一门外语,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从学生的感受中我体会到: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相脱离,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改理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做到“我要学”,下面我想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1.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活动,并以整个小组的表现作为他们获取奖励或惩罚的标准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确具有实质性的功能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中相互协作,共达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在合作中达到知识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学习机会均等化的学习方式;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相互交往与相互协调中,不断增强情感体验以及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与集体观念,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学习方式.二、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合作或生生合作完成学习目标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应做到适时,该用之时是指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而学生思维受阻时,在遇到一些具有开放性或值得探究的问题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意见严重分歧时,都可以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2.小组合作学习要分工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还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协作,这就需要提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使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份责任感,一般的情况下,每一个合作小组由4~6人组成,其中确定一名学习成绩较好、合作意识强又善于组织和协调组内各成员进行合作的学生担任组长,其他同学可以视其个人的具体实际分别充当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另外还可以适当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体验不同角色,在不同的体验中共同得以提高.3.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
明确的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其作用的一个环节,合作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往往会出现制定的学习目标不全,所以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的学习目标.4.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学习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5.合作交流与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中由学习小组长召集本组人员针对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及小组成员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组间交流与合作,形成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各小组,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及观点,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方式,交流学习成果并将成果展示.6.点评与探究相结合将知识升华
点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小组内相互点评、小组间相互点评、自由点评或教师点评要有机的结合起来.点评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四、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调控作用
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作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
1.协调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这一关键角色.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教师及时协调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或组与组之间的关系,使小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2.参与和监控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矛盾时,教师应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五、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与思考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质疑的.要使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学习,精心备课,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精心备课,适应变化.重视小组合作交流,重视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作文教学尝试
小组合作学习作文教学尝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七年级上学期开学后,在七(3)班进行了试验:
周四的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苗甜甜)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浅谈小组合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清代文学家唐彪说过:“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文章不厌百回改。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
回顾自己过去的作文评价:面对一大堆或好或差的作文,耗费大量的心血,埋头苦干,挑灯夜战几个晚上,辛辛苦苦地点评,作文发下后学生都是看看分数,多是三两眼的浏览,少有人仔细研读老师的评语,这样教师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果。怎样评改更有效果?这是我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谈到作文评价时,建议我们“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让师生互动起来,让生生互动起来。
近两年我尝试了小组合作互评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种由教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既写作,又参与批改的“双向实践”活动,是对新教学观“活动化教学”基本理念的大胆尝试,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互评互改的实践活动中来,激发学生作文批改的兴趣,让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作文批改的方法。在小组合作评改作文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读给其他同学听,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提出疑问,寻求大家的意见,寻找最佳的方案。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索,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感,真正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师生共同批改作文的方法,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自强、自主的人格,可起到一举多得,互动双赢的作用。在小组合作互评作文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前提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传统的作文模式都是“学生写——老师改”,在互评模式中变成了“学生写——学生改”,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也不懂得如何修改,评改作文在学生印象中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学生误以为是老师在偷懒,一旦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互评就很难谈得上质量。培养小组合作评价的兴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各展其能,乐于合作
互相促进。我在实施小组合作互评作文前,通过讲述中外名人修改文章时发生的故事,如贾岛的“推敲”,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藤野先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典型范例,还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修改文章的典故,用这些文学典故激发了学生的评改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评自改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进而我提出给同学们一个评改自己作文的机会,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另外,我请班里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在自改作文方面的做法与感受。引导学生将原稿与修改稿进行比较,谈谈修改后的效果。有了这样的积极性,互评作文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明确要求,做好示范
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教师可以从繁重的评改中解脱出来,但教师并非可以放手不问,相反,要引导学生建立新的作文评改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要在课堂内外下更大的功夫。不仅要将评改作文的要求、方法等准确详细的让每一个学生知晓并铭记在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评改作文的能力。
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1)改。修改标点符号,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教学生修改文章,先得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通篇修改完文章的标点符号,再让学生修改错别字,然后修改句子,让学生把搭配不当的词语,词序混乱的句子修改正确。(2)划。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美词佳句;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每篇文章中找到五个好词,三句以上的好句。(3)批。在作文空白处批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在好词好句的旁边写上觉得好的原因。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起习作的信心。(4)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写感受时,可以就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出发,谈谈自己所感
悟到的。也可以就自己看了文章后的感受,给作者一点鼓励,期待作者下一次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同时,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基本要领:要求他们用朗读的方法,一句句反复朗读,仔细推敲,找出不通顺、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评改。充分肯定作文的进步,指出不足,并选择评改较好的作文供其他学生参考。
明确要求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在学生评改之前,我挑选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应挑突出好的、突出差的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将作文复印发给学生,对其中的一篇将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做修改,精彩的语句下边加上圈线,旁边加上点评,最后写上总评,以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篇作文让学生当场试评改,让小组讨论后,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评论意见。明确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应当评。用以帮助学生基本掌握评改的程序和方法,把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技能。有了这些具体的要求和示范,学生评改起来就有所依据,容易下手了。
三、合理指导,评赏结合
在小组合作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会到各小组中进行巡视,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互改。提示学生可将老师前面批改的评语为参考;我还选择了全班有代表性的一、两篇作文,展示给全班,进行大组集体交流和讨论,提示应该怎样评改,让更多的同学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评改。
各小组批改任务完成以后,可在全班进行互换交流,鼓励学生挑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习作,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改交流。从主题结构到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等进行推敲,用一目了然的评改符号来规范学生。然后让学生将“原文”
与评改后的文章对照读,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发展能力。这样既可以欣赏优秀的文章,又可以学习其他小组批改的方法,了解本小组在批改方面与其他小组存在的差异,共同提高写作和批改的水平。
此外,尽量在每篇文章都找到闪光点。每一个人都喜欢被肯定和认可。即使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他的一个用词,一个优美的句子,我们要是能发现出来的话,即使是一句赞赏,都能给学生以动力。
经过尝试,我体会到开展小组合作评改作文,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地互相探讨相互启发的机会,能让每一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促进个性的发展,共享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赞扬别人,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优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一篇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但往往不全是由教师改好的,而常常是学生们自己产生浓厚兴趣,反复修改而成的。
小学中年级小组合作作文教学的探索
作者:朱 旭
[摘 要]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并不太理想,学生厌恶作文课,害怕写作文。这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没找到一条指导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小组合作作文的过程是开放的,四人合作共同完成写作,共同修改草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作文教学 合作写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废”的尴尬状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困惑的最集中表现就是作文教学的效益低下。语文教育界不少人认为,教会学生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可以说仍然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学生厌恶作文课,害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教师无奈,学生痛苦,厌之、惧之,但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似乎大多数师生只能继续无奈地承受“痛苦着它的痛苦”写作状态!
问疾视医,先得探明病因。弄清当前造成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是对症下药,击碎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说,目前问题的症结还是能比较清楚地被确定下来的:绝
大多数教师基本上不清楚指导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究竟在哪里!教师们的写作指导往往都是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的一些习惯性的理论要求,或者是停留在一些对优秀作文的成功因素的共性的分析与解读。实际上,这些东西不但不能对学生作文产生现实的指导作用,而且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现在的当务之急自然就是探索一套写作训练的规程,使之能够切实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能切实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目标的写作训练的规程,并以此为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在小学中年级开始尝试的“小组合作作文”,至今经过两年的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本文拟做简要的介绍,借以向同行和专家求教。
这种“小组合作作文”教学方式的具体过程是:
(一)自学例文
每次作文课教师都要根据习作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入语,导入语或设疑,或激情,或创设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然后根据要求自学例文:这篇例文写了什么?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从例文中可以总结出了哪些习作方法?在兴趣的作用下,再加上问题的引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例文。自学结束后,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对重点作引导和点拨,明确写作内容,掌握写作方法。
(二)合作写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众所周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打开儿童创作的源泉,最主要是激发写作的兴趣,把“老师要求学生写”机动灵活地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一要写作内容新颖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要写作过程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的作文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形式生动有趣,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举步维艰。是缺少写作素材吗?应该不是。习作训练的内容设计还是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很难将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作文的要求联系起来,生活的积累不能被激活,无法从“内存”中提取出来,变成具体的文字。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是处在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沉闷的过程没能打开学生创作的源泉。
再者,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作文,对于他们来说作文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即使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过一年的作文训练,但是他们对于作文也是知之甚少,囫囵吞枣,“写作本身并不容易,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是其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不仅是语文素养,还包括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这样一个语文的“重头戏”,如果让刚刚接触到写作的学生独自闭门造车,那“造车”的速度一定很慢,而且所造之车也一定不伦不类。小组合作作文的方式恰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作文过程中,前后邻座的四位同学为一个习作小组,四个人相互讨论,相互点拨,相互激发,共同完成一篇文章。首先四人共同商讨,制定出本次写作的提纲。然后四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口头作文,当这句话得到四人的一致赞同后,再接着写下一句,直至成篇。写作中四人谁都可以口头作文,谁都可以对别人提出质疑,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整个写作过程是开放的,是合作的。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同一个内容,四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经过斟酌、商讨,甚至是邀请老师参与,最后评选出最好的一句话,由小组长写在草稿纸上。所以在习作小组中一定要设立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人选不固定,四个
人轮流担任,其职责有二:一是在写作中组织大家发言,有效地防止合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乱糟糟的局面;二是担任本次习作的执笔,把大家的口头作文及时地记录下来。
在这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一是当习作小组的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地表达时,一些后进生或者性格内向的同学往往不发言,对其他同学的意见也是听之任之,好象自己仅仅是这次习作中的一个“看客”。如果对此不加注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提高写作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因而教师巡视时要有意识地走到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去引导他,点拨他,鼓励他,帮助他树立自己也有能力参与习作的自信心,让他尽快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小组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二是在多次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有些同学也许会渐渐失去这种写作形式的新鲜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别人在讨论习作的时候,他说一些和习作无关的话,扰乱其他同学等等。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以评代批”的策略,即依靠评选“最先完成小组”、每组中评选出“最佳发言人”等措施来引导这部分同学的思维回归到小组中来,回归到习作中来。
(三)合作修改
以往常规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体中针对个别同学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这样的修改对其他同学的启发往往不太大,启迪的效果不佳。如果仅仅是在小组中修改,由于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完全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所以把两种修改方法进行结合,先小组修改,主要是找出一些错别字、病句、不通顺的句子等等,然后在集体中交流,主要是评议选取的材料是否典型,段落之间是否连贯,中心是否突出等等。
小组中修改作文的具体做法是,四位同学轮流读草稿,一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三位同学静静地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立即叫停朗读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疑问,在小组中研究、讨论,直到大家都满意。然后其他三位同学依次朗读每次修改后的草稿,读一遍,修改一次。在这一环节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最后,老师再选取两至三个自己在巡查指导过程中发现优缺点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交流,由小组长朗读作文,接受大家的评议和质疑,该小组所有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答疑解惑,教师最后做总评。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和老师讲到的一些情况再次修改并最终定稿。其他三位同学把草稿誊写在作文簿上,小组长则誊写到老师发给的作文纸上,四位同学都在这张作文纸上署名后张贴到教室外面的橱窗里展览,接受其他班级同学的评议。
“小组合作作文”的教学方式在本班试验两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小组合作宽松的习作形式改善了以前作文课堂内的沉闷气氛。小组中的四人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的座位相邻,彼此十分熟悉,心理是放松的、自由的、舒展的。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交流时可以毫无顾忌,发表自己的独特的意见,而不必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拘泥,感觉不到任何压抑,所以在习作过程中常常迸发出耀眼的智慧火花。而习作过程中的表现欲望和自己意见被采纳的成就感又时时会激励学生继续创作。即使学习成绩稍微差点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大家的启发下,也能积极参与进来,同样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当完成作文后,大家在读着自己的优美文章,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长久坚持,学生一定会“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习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状态是积极的,得全身心投入,力求使自己的表达生动、形象,赢得大家的赞同,把自己的语句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就会养成斟酌字句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下面是摘引的是本班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段落:
《美丽的春天》
片段一: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带来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迎春花的金黄、桃花的粉红、梨花的雪白……把大地装扮一新。片段二:池塘边的垂柳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有的枝条垂进碧绿的河水中,引来一群小鱼围着它嬉戏。
一阵微风吹来,枝条一起一伏,好象傣族姑娘在清洗她飘逸的秀发。
片段三:我们来到田野里,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本光秃秃的土地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花香引来了一群群美丽的蝴蝶和勤劳的蜜蜂,他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不远处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哗啦啦的流水,仿佛是在演奏一支动听的乐曲。
2007年6月,学校对本班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级的学生针对作文兴趣做了一次调查,获得了下面一组数据:(单位:人)
2007年7月,三年级期末考试后,学校对本班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学生的语文期末试卷上的作文又做了一次调查,获得了下面一组数据:(单位:人)
(说明:本次作文满分为30分。)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本班学生无论在作文兴趣方面还是在作文水平上都明显优于没有采取小组合作作文教学的班级学生。
小组合作作文摒弃了一些教师写作指导时惯常使用的理论废话,让作文课堂变成真正的学生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克服了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情绪。写作教学中学生只有愿写,才能会写,并最终能够写好作文。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应该特别适合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在多次的训练中逐渐学会作文,就一定能为在以后的独立作文中熟练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做好充分的准备。
[1] 2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
第五篇: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陈世华
电话:*** 重庆市万州区弹子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化学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相关问题的探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整体评价、学习成果展示
研究合作学习的著名学者王坦曾说:“ 合作学习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课程目标为先导,以全员互动为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标准,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统一。”
初中生正处在爱玩好动的重要阶段,其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形式,能够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能有效防止个别学生分化成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双差生。
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首先进行学习小组建设,我的做法是:
1.充分了解学生,同班主任一道,遵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组建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成绩、性别、性格、兴趣爱好等,力求实现小组组合的最大优化。
2.学习小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设置一名行政小组长和若干名学科小组长。行政小组长由组员民主选举产生,学科小组长由组员担任,原则上每名小组成员至少担任一门学科的学科小组长。这样,学生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对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平等的平台。
3、学习小组内部建立帮扶机制。学习小组内部,可以将两个或三个组员结成学习对子,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自由组成竞争的对象,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共同进步和共同提高。
4、学习小组合作文化建设。各学习小组自行协商制定组名、组训、合作公约、奋斗目标。组训是小组的共同信条,共同口号。合作公约涵盖全员参与,共同进步,互相帮助,人人发言,自控守约等内容,引导组员树立“组强我荣、组弱我耻”的团队观念。
二、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对合作学习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评价。因为合作学习依靠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行学习小组捆绑式整体评价,把以前对学生个体评价的内容移植到小组评价中来,包括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不评价学生个体,只评价个体所在的小组集体,个人的表现也就是小组大家的表现。充分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管理的功能。当然,如出现个别特殊学生,教师还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放任学生的思想自由发展。要逐渐形成“组荣我荣”的观念。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2、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开展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3、巧妙运用教育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生成的问题,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突发教学事故,要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合理处理。
4、加强与生活知识的相互联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加强其与生活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化学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引发对生活问题的探究兴趣。
5、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简单的“分组学习”,也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个人独立学习或全班教学即可。较难的学习任务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6、对学生在合作学习展示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多样、准确,如评价语言是“好、可以、很好、你的答案不是很准确但很有想象力、你的语言重新组织一下会更好、你的语言真美……”。当某一小组同学展示后,如果答案不准确,或错误,此时教师应就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相互补充,相互纠正,让学生在相互学习过程中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不同,要鼓励,不能批评和笑话答问者,特别呵护不爱答问学生的心理。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小组合作分组是否固定,怎样评价才能持续给小组合作提供动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等问题都没能较好解决。总之,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参与实验的学生多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学得有实效了。
参考资料:
王 霜、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课改操作策略:小组建设与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