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浅析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浅析
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 高伟东221354 【摘要】长久以来,现代文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虽说一线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但这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纵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高中语文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已经达到了顶峰,其思维也非常活跃,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就现代文阅读教学而言,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总结,旨在对相关工作的落实带来一定的思考。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1、现代文阅读教学理解层面的误区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把现代文阅读教学当成了一种“工具训练课”,从字词到作者背景介绍,再到整体文章风格的赏析,教师想要通过这样过度的“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这却已经使现代文变的支离破碎。虽说此种教学模式完全将现代文阅读与高考答题划上了等号,但掌握题目的答案却不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给学生分析文章时,已经将现代文阅读教学转化为了“文本分析课”,对学生感受以及内在情感的忽视使现代文阅读教学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更无心去上,想要提高教学效率便更是一纸空谈。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想北平》这篇课文为例,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可能会从老舍先生的生活背景入手展开解析,由此过渡到生词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这篇散文通过北京与巴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老舍先生这浓浓的思乡情中也包含着满腔的悲愤。而过度解析之后的《想北平》已经无法还原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即使我们掌握了其中的生词,可以复制出作者的写作风格,但情感方面的缺失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摆正认识,要“由表及里”的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
2、对现代文阅读缺乏切身的体会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尝试从自身角度对课本中的现代文进行解析,这才能够更好的展开教学。但当前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普遍缺乏对现代文阅读的切身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多是照本宣科,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缺少自己的心得和感悟,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设置大都死板乏味,缺乏创新。另外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更难以提高课堂效率。
【2】
综上,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尝试对其中的人生哲理以及对亲情的讴歌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够更有针对性。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个不屈的灵魂,面对命运的侵袭它并没有退缩,高中生可能很难将其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教师在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展开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缺少生活实际体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回应,教学效果也同样无法保证。
二、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运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维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例如在讲解《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由这篇课文出发塑造学生内心的情感。其中可以恰当的运用个性化阅读,采用速读、跳读或者默读能够抓住关键信息,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感悟文中传递的那种对于生命的渴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向周围人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自我发挥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2、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文本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促使学生能够与教学文本形成积极的融合。如此,教学文本便不再是一种单纯被记忆的对象,是一种可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的主体。具体来说,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本来就非常紧张,借助于这类活动引导他们探究现代文中的精神价值,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从中汲取营养,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放松。
例如在讲解《我的五样》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毕淑敏那种对于生命的感悟,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写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以此来与文中的内容进行对比,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的不仅仅是差距,更与作者完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相信不少同学能够理解她在选择时那种对于家庭,对于爱人的纠结,更能够体会到她敢于否定婚姻的那种率性。
【总结】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对于塑造学生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对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总结,旨在对相关工作的落实带来一定的思考。【参考文献】
[1]林音利.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考试周刊,2014,(67):33.[2]张帆.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导语有效性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8):82-83.
第二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越来越重视对文章整体感悟能重在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理、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现代文阅读复习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地一味做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有缺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方案。一般的复习思路是:先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各种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先将这些基础知识复习透,在这基础上,着重突破五个考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可以运用课内外典型材料对这几点进行分项训练。从应试的角度讲,这几点训练到位了,考生才有一定的能力应对考试阅读题的考查。最后再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各种文体的综合阅读训练。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实践。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现在阅读题更注重对考题;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关注考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开放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将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紧密结合。写读书笔记、佳作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考点透析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1. 体味作品的意境;1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4. 分析人
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
论作品的内容;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
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
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
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
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3)句式之
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
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2. 从结构层次的角
度: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
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散文------
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
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特别是描写:(1)
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
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
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一、整体阅读,把握中心整体阅读一篇现代文,先要做到以
下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
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它包括:
(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
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二、提取信息,综合加工
(一)理解型试题其主要考查的要点是:一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对词语含义的理
解题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对指代作用的词语内容的理解,如“其”“这”等。对于此类试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先应找到指代对象的位置、范围,再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内容;最后将答案代入原文分析是否恰当。
二是对运用修辞手法词语的理解。对于此类试题先要弄清修辞手法的自身特点,然后借助原文界定其具体含义。
三是对术语(概念)的理解。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群,之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为通俗的文字。2.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往往是针对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主旨比较晦涩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如文眼句、总括句、过渡句等。三是使用修辞手法;四是信息量比较大;五是主旨含蓄或内涵丰富,如具有潜在意、引申意、双关意、多重意的句子。对于这些语句的理解都应紧密地结合语境,首先要分析文句与相邻语句之间的关系,如复指、比较、呼应、总分、分总、说明、阐述、解说等,之后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挖掘其深层含意。
(二)分析综合型试题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是根据试题要求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的分析综合型试题。从近年来的全国试题来看,其主要考查的要点为:第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题的实质是以信息加工为主要任务,其主要解题方法有三类:1.蚌中取珠。即答案是原文中的原句,你只要细心搜寻,将这个”原生态“的句子从文章中摘出来即可。2.沙里淘金。有的答案散落在文
章里,需要我们在锁定阅读区间之后,从中筛选择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紧缩、摘引、加工组合。3.百花酿蜜。在文章中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进行加工时,或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或内容比较晦涩的语句,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后,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整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作答时应尽量使用原文原句,故而答题以前应先分清类型,区分主次,权衡轻重,或筛选引用,或摘引紧缩,或添加补充,或转化整理,要因题而异,根据字数要求及文本信息量而定。
(三)鉴赏评价型试题所谓鉴赏评价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先了解这些手法的内涵及特点,答题时应本着”概念┼作用┼具体“的方法解题。”概念“即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作用“即说明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具体"是指这种手法在文章中使用的意义及好处,即为什么用的问题。
第三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来点小技巧——初中语文答题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
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
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
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
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
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
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刘就杰
情感的变化。
Biao^_^
第四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实行以来,中学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最关键时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失当;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教材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在上课时必须讲求有效性。
美国默塞尔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出发,他认为教学的结果能够持久,有伸缩性与自由,所学知识能够运用于生活中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一、教师有效把握教材内容
对课堂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叵的要求。当前很多无效的课堂教学,主要就是由于教师没有搞清楚教学的内容。尤其是语文课程,有其独具的特点,更需教师认真研究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最终还须落实在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把握和解读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师连教学内容都没有搞清楚,而只是一门心思在方法手段来求新求奇,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也只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把握和有效分析教材呢?有以下几个策略。1单元目标导向策略。
“教育是—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我们期望每个教育方案、教程以及单元能给学生带来某种(或几种)重要的变化。学生在一个单元结束时的情况应不同于在开始前的情况。在一个单元结束时的情况应不同于未受过该单元”。目标导航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一直以来,语文是以一篇篇课文完成学习任务的。课文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合进入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材的分析应首先从它所处的年级位置和单元位置入手。单元目标导向策略,要求教师有单元整体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整体实现单元教学任务。而文章和单元的关系构成一个小范围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分析课文时,既要考虑单元课文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又要根据具体课文,分析出它们的内在区别。因此,教师解读教材,首先要从单元目标开始。2情景设计策略。
对课文的解读是否有效,体现在教师能否明确教学任务,进而在分析学生后产生的“情景设计”上。“情景”是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通过它,教师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拓展学生思维。教学的情景设计越有吸引力,学生的兴趣就越浓,主动参与的程度就越高。比如,在教学杜甫《登高》一诗时,围绕着诗中“悲”,设计了这样三个连环相扣的情景。第一,使用多媒体,以“二泉映月“悲的音乐创设“悲凉”的情景氛围。第二,学生熟读诗歌,了解诗中“悲”的意义。第三,提供杜甫同时期另一作品《兵车行》,让学生体会另一种感隋“悲愤”。通过这三个情景,学生不仅扩大了视野,了解了一段历史,深化了对诗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学得了一种阅读的方法。3深挖语文味
语文教材里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各篇文章都蕴藏着其独特的价值。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里生活中富于人文精神的内容,如至爱的感情,至理的思想,至美的心灵,至尚的品格等等,让它触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课堂教学取之不尽的魅力资源。“语文昧”是指结构的完整陛;画面的丰富性;表达的艺术性;主题的多重性;人物的丰满性;情节的生动性。怎么样将教材中的这些语文昧挖掘出来,是有效解读教材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水平,因为文章的价值只有在具有发现价值的慧眼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堂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
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而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可谓“得不偿失”。教师要依靠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形式的创新,要往深、新、奇、趣等方面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以吸引学生最大限良参与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人,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达到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并以此有效地 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堂师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从情感方面去解读文本
教师有效解读文本,要突出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行隋感的高峰体验,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激情。要高学生产生激情体验,首先是教师必须得有激情。而激情的来源,正源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没有钻进去的力量,就没有飞出来的激情”。在教师充分深钻进文本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深层次的,有效的解读文本,产生激情,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深度解读教材:
1、让学生惊奇。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人类学习和成长的内驱力之一。一个老师走得多远,学生就走得有多远。老师多有激隋,学生就多有激隋。
2、陌生化。“陌生化”就是通过一定的技巧,将熟悉的东西改变一定的情景后出现的面目的改变,内涵的变化。它是对习惯思维的一种冲击,也开启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比如说步行,由于我们走来走去,我就不再意识到它”,而“当我们跳舞时,无意识的步行姿态就会给人以新鲜之感。”“陌生化”是教师在深度解读教材后常常思考的内容。当教师把学生熟视无睹的语言文字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并加以设计和引导,那么,陌生化的效应就产生了,学生就更能体会到教材中的“教育因素’’。2从语言、文字方面去解读文本
教师深度解读文本,要突出学生对语言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感性因素。它主要通过对文中语词符号所指的理解,对语词或语句的音感和音像的感受,对言语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深度感悟。要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具体方法是对品读文中关键字词,对重点文段的反复朗读。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目的是要读出文章的特色(如体裁体征,语言组合形式,美学特征等)和品出语文味道来。品读感悟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l、品味语言丰厚的表现力。
透过各种语言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比喻的运用,不仅写出了荷叶出水的状态,而且写出了它动态的美,唤起了读者丰富的对美的联想。阅读时只有透过文字,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才能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本和意象的美。
2、从概括|生旬段品味出作品的主旨精神。作品中旬首和旬尾等概括性强的语句或语段,往往具有对文章“画龙点睛”的作用。反复品味这些语句,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主要意思,领会作者主旨意图,深入作者内心世界。
3、从结构线索品味作品精巧的构思和布局。
结构线索往往是作品的主线,它往往体现着作品精巧的构思和布局,抓住它就抓住了有效解读文本的钥匙。如《荷塘月色》,通过作者行踪线过和与之平行发展的情感线索,我们就可以随着作者的足迹变化触摸到作者灵魂。再如大家熟悉的《药》,抓住了明暗两条线,就能准确地解读出“药”的真正含义。
4、从背景材料,从丰富的语意,品味作者的生命情感。
背景材料也是正确有效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帮助读者体味出更多的精彩。
品读感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就语文学习来说,学生的品读感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品读感陪只有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咀嚼品味中,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意、所阐述的道理,才能变成学生内心的感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心心相印。学生的读,并非是漫无目的的重复,无目的的重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只有在教师的悉心指导行为下,通过对文章语句的推敲、揣摩、品味,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应该是渐入佳境的,是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读出感隋来,越读越好,越品越有味。
3综合地、多层次地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多角度解读。“横看成岭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题西林壁》)这两句诗,精辟地道出了每一客观事物皆有立体,多侧面的特点。所谓角度,就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某个侧面,也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所谓多角度解读,就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从多个侧面对文进行解读。1如有教师有教《六国论》这课时,将作品与《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了比较。这三篇议论语言的议论对象都是战国至秦这段史实,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破灭”的角度立论,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贾谊的《过秦论》则以秦兴亡的历史教育角度立论,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以供汉文帝借鉴;杜牧的《阿房宫赋》则从秦之速亡的角度,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论点,给唐王朝敲了警钟。通过比较,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这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教学,拓宽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参与,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生活意识。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教科书的广阔外延。“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就在生活中,语文教学壮美的浪花正产生于生活的海洋。教学的亮点常常体现于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回归。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善于将文本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多些社会现象的关注,多些热点问题的讨论,多些人生哲理的探求,多些生活善美的再现。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语文的多姿多彩,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切实有用。注重学生自身的感悟体验。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课程本身包含许多“未定点“和“空白”,它召唤学生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体验能力和感晤能力,正是学生的参与,各种潜在、显在的意义才不断地被揭示出来;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独特感受和对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文章学教学法"的单一模式,构建“自主感晤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个陛和思维发展,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一方面,在课堂上保障学生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对作品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充分感知文本,感性地揣摩课文,去触摸语言、体验隋感、感受形象,并尊重其阅读体验,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
三、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策略语文课堂教学是—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教学过程。要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有效组织教学。有效的组织教学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写了什么)一重点突破,理解内容(怎样写的)一整 体回归,领晤写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整体性教学原则,这一整体性教学原则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规律的。有效组织以此为依据来展开,教学才能有条理,有层次,有成效。
第五篇: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1[小编推荐]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
①作者:梁衡,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主要作品有科学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和《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和《只求新去处》,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和《继承与超越》,还有初中语文课文《晋祠》。
②理解:课文是在纪念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一百周年有感而发写下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充满激情的散文。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揭示居里夫人身上的一种伟大的人格魅力:美丽的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她少有的坚韧、刻苦钻研的精神,打破了女人的美貌是存在于社会价值的观念。她有大志,有大求,淡然地生活,积极地进取。这一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外形美与内心美的层面上理解,而应更深入地理解,这就是居里夫人与众不同之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虚怀若谷,深层次的谦虚。美丽的实质:深刻而不肤浅,内敛而不浮华;经过一定的生命的历练后达到的崇高的精神之美,是外在美的升华和超越,具有恒久的魅力。
③写作特点:本文在选材上具有独特的视角;正反两面描写的结合,展现伟大女性的风采;引用名言,颂扬其格;运用类比,凸显精神。
④补充: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因研究放射性现象与贝克勒耳及皮埃尔〃居里共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又因发现钋和镭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二单元
四、边城
①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有小说集《龙朱》和《旅店及其他》,短篇小说《丈夫》、《贵生》和《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散记》、《湘西》和《从文自传》。
②理解: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湘西乡村风俗画幅,充满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也是这幅湘西风情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爷爷理解为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在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感受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亲情。③补充:
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分别从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外貌以及故事发生的环境等着手,通过作品丰富的细节,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表现来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其思想发展。环境描写的作用:营造……氛围;衬托人物形象,使得自然美与人性美相照应;烘托故事的气氛;烘托人物得心理活动,使得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人物情绪的延伸和扩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合欢树
①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②内容理解:本文是一篇多年感情积郁的产物,是唱给母亲的一首赞歌,更是一曲生命轮回的交响。作者经历生命中的种种痛苦,但终于从中挺身而出,达到超凡脱俗、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整篇散文,文风简朴直白,感情含蓄,动人心魄,写出母爱无私伟大,子女无法全部报答的主题。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一种美好的回忆;母亲生在这个时代的另一种方式;作者能在静寂的夜晚与母亲灵魂相融合的精神家园;象征作者自己在经历了众多磨难后终于获得成功;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和事业的成就;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和祝福;母子合欢。③补充:象征:象征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某种
1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强表达出来的。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是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第三单元
七、最后的常春藤叶
①作者:欧〃亨利,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有名篇《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贤人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②理解:
贝尔曼在墙上留下的叶子是一幅用生命和意志留下的杰作,展现了贝尔曼对命运顽强的抗争。这篇叶子浓缩了舍己为人的精神,浓缩了爱和善,是他唤醒了琼珊对生命的信念,贝尔曼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这是一篇闪烁光,永不凋零的叶子。
Q: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的关系?
A: 在琼珊的眼里,最后一片叶子作为生命的征兆,也是死神的化身。她把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微弱的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于是在寒秋的风雨吹刮使藤叶越落越少时,读者的心也越揪跃紧,藤叶最终会掉完,但是年轻纯洁的琼珊不应该这么早过世,于是小说的矛盾推向高潮。
Q: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能够挽救琼珊的生命?
A: 小说之前有医生的伏笔,而且尽管琼珊被病魔与生活的苦难泯灭了对生的希望,但她还那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才刚开始,潜意识里仍有对生的渴望。当她从最后一片叶子中得到启示,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使药物治疗的效果提高。
Q: 最后一片叶子在小说情节中的作用?
A: 串联着琼珊与贝尔曼这两个人物的活动,展开了所有的情节——琼珊收到的人间苦难与老贝尔曼的舍己救人的人性美。
Q: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A: 这一片叶子不仅是贝尔曼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他人性的象征,它融入了他的爱、善以及宝贵的生命,成了真正的不朽之作。
Q: 为什么作者为对贝尔曼华杰作的场面作正面描写?
A: 作者在描写上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无垠广阔的想象空间。情节虽然被淡化了,但是通过想象,转化为读者内心的感动,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情节上更凝练、更含蓄,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难以忘怀。
Q: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A:是贝尔曼。首先是作者的留白给了我们更多关于贝尔曼的想象。而从他和各方面的广西看,当琼珊病危,生命犹寄于一片叶子,实为后文贝尔曼所作的杰作埋下伏笔,做了铺垫。再从小说的主题看,作者要歌颂的是人性美,具体表现人性美的是贝尔曼的善良、博爱与献身精神,通过贝尔曼能够反映作者想要表达的这层主题。
③补充: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法]莫泊桑代表作《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和《羊脂球》。其短篇小说的特点在于注重细节,丝丝入扣,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俄]契科夫代表作《变色龙》和《套中人》,还有初中语文课文《凡卡》。其作品特点在于善用精妙的比喻揭露俄国上层阶级玩弄权势,虚情假意,虚伪,阿谀奉承的本领。
[美]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其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擅长写落魄人的小说,以敏锐的眼光描写人生百态,以故事取胜,写出求生欲的准确形态。
欧〃亨利文学艺术特色
欧〃亨利式结尾:在故事接近尾声时,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这变化是出人意料的,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对小说的主旨其强烈的烘托作用,让读者在惊愕
2之余,又感到一种信服。同时,结尾部分留下一段描写空间,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表达出一种含蓄之美。
欧〃亨利的语言风格:幽默是欧〃亨利作品所表现出的语言风格。在幽默中掺入苦涩,常用调侃的语言来叙述悲凉的故事,使人在笑过之后感到沉重,达到批判社会的作用以及抚慰受到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这种语言风格又称之为“含讽刺的微笑”,“带笑的眼泪”。
八、邂逅霍金 ①作者: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家。
②理解:全文作者抒发了对霍金现状的感慨以及对他科学事业的祝愿。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写霍金的显著科学成就,而是他坚强的生活毅力;不注重写霍金的个人奋斗,而注重写了培养他的社会环境。于是作者得到这样的结论:天才的成就,除了科学技术之外,和谐、宽容、尊重、理解与平等都非常重要,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的人文环境。
③补充: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此后一直坐在轮椅上,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第四单元
十、再别康桥
①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是新诗的诗魂,中国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也是末代诗人,在剑桥留学时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代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和《猛虎集》等。
②理解: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笔下的情感融为一体,诗人的情怀不是直白显露,而是热烈有分寸地淡淡开有,淡淡结尾,包含许多的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联想与回味。本诗是20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尤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③补充:
新诗的特征:采用白话,主张口语化;打破就格律的束缚(句子长短,平仄,押韵,节拍等),形式自由;强调诗的真实性。
三美:诗人闻一多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在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三美兼具
新月派: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散漫团体,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流派,而是涉及政治、思想、学术和文艺等多种领域的一个派别,作为文学流派,主要成就在诗歌。
十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①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中国现代诗人,现代自由诗的集大成者、代表诗人之一,七月诗派代表诗人,诗歌特点沉郁而深厚。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母亲》,诗集《大堰河》、《向太阳》、《旷野》、《北方》和《归来的歌》。②理解:写出诗人因国土沦丧而痛心,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担忧,整诗风格凝重而沉郁。③补充: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十二、双桅船
①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女诗人。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
3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②理解: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一些情感写入诗里,借双桅船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她自己就是双桅船,船与岸的并存代表爱情与事业的共同存在,但是又有区别。诗人通过朦胧表现,将多种情绪组合而成,这其中既包含诗人的真实情感(心路历程感言),也有诗人内心的淡淡感叹以及隐约的社会感怀。
③补充:朦胧诗:追求意象化,以象征,暗示,通感的手法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内蕴丰富,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它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中的雾中之花。
第六单元
二十三、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①作者:吴组缃,原名吴祖襄,字仲华,现代作家。代表小说《箓竹山房》、《一千八百担》和《鸭嘴涝》。
②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
魏晋前小说起源神话传说
魏晋小说发展志怪志人《穆天子传》、《山海经》
唐基本定型唐传奇(最像现代小说)元稹《莺莺传》、陈鸿《长恨歌传》 宋、元基本成熟话本形式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明、清顶峰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现实主义,关注平凡人生活《红楼梦》、《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