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多年来如骨鲠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议。这个建议(如题),也许会让语文教育界以至整个教育界大感意外。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文以载道”的工具,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在学校要学,而且要终生学习不辍。然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内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阔斧的调整——减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没有错。我们的现代文教学也遵循着这一条古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左提右挈,东拉西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字词分析、结构提纲;从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到归纳小结、练习题解。老师的讲解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细微之致。然而,细则细矣,学生恐怕并不领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不讲,同学们都看得懂。实际上,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已把课文的精髓告诉了学生;而课文下面的“注解”,又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细读全篇,包括“阅读提示”、“注解”,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文章,还要你讲什么呢?要象老师讲的那样全面详尽地把握课文,除非是做学问,写读后感。否则,基本掌握就不错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都全面详尽地掌握。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细讲呢?对小学生,你必须细讲。小学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师指示学习的门径。对初中生,你就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对高中生,你就不必讲。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磨砺,对现代文的学习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谙其道。从字词解释到主题思想,还不是老一套?说实话,语文老师讲课,离不开《语文教学参考书》。即使是老教师,也不敢离开“教参”乱讲一通。“语文教参”既是教师的拐杖,又是教师的指挥棒。假如我们把“教参”的内容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去,把“教参”这根拐杖兼指挥棒交给学生,现代文的教学还用得着老师喋喋不休吗?
有一件往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12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叫刘兰的亲戚到我家来串门,她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刘兰原是某单位的办事员,因为聪明能干,加上勤奋好学,很得领导赏识。机会凑巧,单位有一个上中专的名额,领导就选中了她(她是初中毕业生)。刘兰在中专读书很是勤奋。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天南海北,引经据典,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同学们个个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听讲。对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下课铃响,语文老师匆匆离开教室。刘兰在擦黑板时,发现讲台上有一本书。一看,原来是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她便很好奇地翻阅。读着读着,她惊呆了。刚才老师所讲,居然和“教参”上写的一模一样。原来如此!语文老师刚才的“精彩表现”,原来是在给同学们背书!她一下子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她有点悻悻然了……她把“教参”放进讲台抽屉里,而没有去还给老师,因为她不愿意造成面对老师时的尴尬局面。讲完这个故事后,她很郑重地对我说:“我也能当语文老师。”我说:“未必。你连近、现代分期也搞不清,你连唐宋八大家也说不出,你连借喻、借代都分不清,你连翘舌音、后鼻音都读不准,你怎么当语文老师?”我给她浇了一大盆冷水。她虽哑然,但仍心有不甘地说:“我去买一本《语文教参》,就可不去听课了。”综上所述,高中现代文多讲不是,多读也难,何不把它从高中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另外,编一本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教材”(量相对大些,再大些);并加大学校图书室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再开辟班级书架。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在书山学海中恣意驰骋。假如真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话,还怕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不能提高,还愁学生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本文所提“把现代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的观点,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有失偏颇,也许甚至是一种偏激。自以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第二篇: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多年来如骨鲠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议。这个建议(如题),也许会让语文教育界以至整个教育界大感意外。
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文以载道”的工具,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在学校要学,而且要终生学习不辍。然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内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阔斧的调整——减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没有错。我们的现代文教学也遵循着这一条古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左提右挈,东拉西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字词分析、结构提纲;从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到归纳小结、练习题解。老师的讲解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细微之致。然而,细则细矣,学生恐怕并不领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不讲,同学们都看得懂。
实际上,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已把课文的精髓告诉了学生;而课文下面的“注解”,又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细读全篇,包括“阅读提示”、“注解”,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文章,还要你讲什么呢?要象老师讲的那样全面详尽地把握课文,除非是做学问,写读后感。否则,基本掌握就不错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都全面详尽地掌握。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细讲呢?对小学生,你必须细讲。小学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师指示学习的门径。对初中生,你就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对高中生,你就不必讲。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磨砺,对现代文的学习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谙其道。从字词解释到主题思想,还不是老一套? 说实话,语文老师讲课,离不开《语文教学参考书》。即使是老教师,也不敢离开“教参”乱讲一通。“语文教参”既是教师的拐杖,又是教师的指挥棒。假如我们把“教参”的内容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去,把“教参”这根拐杖兼指挥棒交给学生,现代文的教学还用得着老师喋喋不休吗?
有一件往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12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叫刘兰的亲戚到我家来串门,她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刘兰原是某单位的办事员,因为聪明能干,加上勤奋好学,很得领导赏识。机会凑巧,单位有一个上中专的名额,领导就选中了她(她是初中毕业生)。刘兰在中专读书很是勤奋。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天南海北,引经据典,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同学们个个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听讲。对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下课铃响,语文老师匆匆离开教室。刘兰在擦黑板时,发现讲台上有一本书。一看,原来是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她便很好奇地翻阅。读着读着,她惊呆了。刚才老师所讲,居然和“教参”上写的一模一样。原来如此!语文老师刚才的“精彩表现”,原来是在给同学们背书!她一下子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她有点悻悻然了„„她把“教参”放进讲台抽屉里,而没有去还给老师,因为她不愿意造成面对老师时的尴尬局面。
讲完这个故事后,她很郑重地对我说:“我也能当语文老师。”我说:“未必。你连近、现代分期也搞不清,你连唐宋八大家也说不出,你连借喻、借代都分不清,你连翘舌音、后鼻音都读不准,你怎么当语文老师?”我给她浇了一大盆冷水。她虽哑然,但仍心有不甘地说:“我去买一本《语文教参》,就可不去听课了。”
语文课上,老师讲得很辛苦,究竟效果怎样呢?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你这个“庖丁”(你是“良庖”“族庖”姑且不论)分解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你讲得很累,同学们听得也累。其实,从语文的人文性功能来看,原汁原味的文章是最好的。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个馍,你把它嚼得稀烂后喂人,除了婴儿,恐怕谁都会倒胃口。正因为这样,许多高中生说:“上到语文课讲现代文,听到老师烦琐累赘的唠叨,就感到烦!烦!烦!”
多讲少读的结果,就是学生普遍的营养不良。前几年一则报闻:南方某大学搞了一次大学生文学修养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许多大学生竟然回答不出一些极平常的文学常识问题,说不出莎士比亚的作品,说不清四大名著的作者。这,难道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败笔吗?
可以十分肯定的地说,现在的中学生读书少,既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也没有读过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更没有读过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海明威、雨果„„要说读过,最多在语文教材中片鳞半爪、蜻蜓点水地接触过一些短篇或节选,离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文学殿堂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是学生们不想读吗?非也。不是不想,而是没时间读。试想,一篇短短的《故都的秋》都要占用学生两三个课时甚至更多时间——课后又是书面作业,又是熟读背诵。加上其他科目,占尽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还有余暇去畅游书籍的海洋吗?即使有些空闲,看“闲书”会被那些正统的老师指责为不务“正业”。鲁迅先生“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的主张,许多老师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教学质量”。
扯远了些,收回来,言归正传。
一篇现代文,化三个课时讲完。说到底,三个课时只学了一篇文章。这三个课时就在一篇文章的土地上耕耘,无论怎么精耕细作,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若让同学们用这三个课时看多篇相类似的文章,收获恐怕要比只读一篇文章大得多。
譬如,学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第七、八章,何不让学生再看《阿Q正传》全篇、再看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譬如,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何不让学生再看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学郭沫若的《炉中煤》,何不让学生再看看《女神》、《凤凰涅盘》、《匪徒颂》、等等;学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何不让学生再看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新一轮课改把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大量积累摆上了重要位置。这个大方向应该是不错的。
毋庸讳言,本文的基本宗旨是提倡语文教学应少讲多读。多少有识之士也持同样的观点。许多报刊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刊载文章,批评老师“讲风盛行”而学生“读风不起”的现象,并提出种种建议,如:“读要贯穿语文教育的全过程”;“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要以情导读”;“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要既让学生‘读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等等等等。这些建议有不少是真知灼见,是经验之谈。然而,让学生读来读去,读入读出的对象,仅仅是一篇短短的课文,那个读的效果恐怕不妙。请问,谁愿意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十遍八遍地诵读同一篇文章?对现代文,让学生读一遍可以,读两遍尚有热情,读三遍就很勉强,读第四遍就反感了。一味地读、读、读,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腻味,进而生出逆反心理来。
综上所述,高中现代文多讲不是,多读也难,何不把它从高中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另外,编一本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教材”(量相对大些,再大些);并加大学校图书室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再开辟班级书架。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在书山学海中恣意驰骋。
假如真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话,还怕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不能提高,还愁学生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
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
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
本文所提“把现代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的观点,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有失偏颇,也许甚至是一种偏激。自以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
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
第三篇: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
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
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
本文所提“把现代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的观点,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有失偏颇,也许甚至是一种偏激。自以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
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
第四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越来越重视对文章整体感悟能重在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理、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现代文阅读复习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地一味做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有缺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方案。一般的复习思路是:先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各种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先将这些基础知识复习透,在这基础上,着重突破五个考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可以运用课内外典型材料对这几点进行分项训练。从应试的角度讲,这几点训练到位了,考生才有一定的能力应对考试阅读题的考查。最后再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各种文体的综合阅读训练。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实践。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现在阅读题更注重对考题;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关注考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开放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将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紧密结合。写读书笔记、佳作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考点透析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1. 体味作品的意境;1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4. 分析人
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
论作品的内容;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
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
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
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
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3)句式之
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
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2. 从结构层次的角
度: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
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散文------
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
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特别是描写:(1)
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
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
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一、整体阅读,把握中心整体阅读一篇现代文,先要做到以
下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
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它包括:
(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
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二、提取信息,综合加工
(一)理解型试题其主要考查的要点是:一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对词语含义的理
解题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对指代作用的词语内容的理解,如“其”“这”等。对于此类试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先应找到指代对象的位置、范围,再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内容;最后将答案代入原文分析是否恰当。
二是对运用修辞手法词语的理解。对于此类试题先要弄清修辞手法的自身特点,然后借助原文界定其具体含义。
三是对术语(概念)的理解。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群,之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为通俗的文字。2.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往往是针对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主旨比较晦涩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如文眼句、总括句、过渡句等。三是使用修辞手法;四是信息量比较大;五是主旨含蓄或内涵丰富,如具有潜在意、引申意、双关意、多重意的句子。对于这些语句的理解都应紧密地结合语境,首先要分析文句与相邻语句之间的关系,如复指、比较、呼应、总分、分总、说明、阐述、解说等,之后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挖掘其深层含意。
(二)分析综合型试题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是根据试题要求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的分析综合型试题。从近年来的全国试题来看,其主要考查的要点为:第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题的实质是以信息加工为主要任务,其主要解题方法有三类:1.蚌中取珠。即答案是原文中的原句,你只要细心搜寻,将这个”原生态“的句子从文章中摘出来即可。2.沙里淘金。有的答案散落在文
章里,需要我们在锁定阅读区间之后,从中筛选择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紧缩、摘引、加工组合。3.百花酿蜜。在文章中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进行加工时,或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或内容比较晦涩的语句,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后,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整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作答时应尽量使用原文原句,故而答题以前应先分清类型,区分主次,权衡轻重,或筛选引用,或摘引紧缩,或添加补充,或转化整理,要因题而异,根据字数要求及文本信息量而定。
(三)鉴赏评价型试题所谓鉴赏评价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先了解这些手法的内涵及特点,答题时应本着”概念┼作用┼具体“的方法解题。”概念“即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作用“即说明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具体"是指这种手法在文章中使用的意义及好处,即为什么用的问题。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义无反顾奔赴敌营。胸有成竹、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步步深入。
二、《勾践灭吴》
1、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善待百姓,明耻教理。
2、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娴于辞令、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2、齐王:是一位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明君。
四、《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知难而上的勇气,纵横捭阖的游说技巧,赤诚的爱国之心。
五、《边城》
1、翠翠:单纯的怀春少女。情窦初开,逐步走向成熟。渴望爱情。内心纷乱躁动而孤单,从而依恋爷爷。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向往。在懵懂中体验朦胧的爱情,同时保存着自己那一份矜持。
2、祖父:在湘西拉船渡河的老船夫。对待自己的职务一丝不苟,恪尽职守,方便过渡人。时常为自己的孙女着想。希望她能有个好归宿,过幸福的生活。也教导翠翠要坚强、独立、成熟。是十分爱护孙女的祖父。
3、天保:船总的大儿子。理解、正视爱情,不苛求。真实、心胸宽广、重兄弟情,成全真爱。
4、傩送:对爱情执着追求。以歌求爱,真诚真挚。向往爱情。
六、《荷花淀》
水生嫂:朴实、勤奋、深明大义、爽朗明快、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
七、《装在套子里的人》
1、别里科夫:慑于专制政府的恐怖统治,竭力维护旧秩序的知识分子。自觉成为沙皇政府的卫道士,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反对社会变革。
2、柯瓦连科姐弟:敢于冲破“套子”束缚的人。不循规蹈矩,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活力。给令人窒息的沉闷生活带来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给人以冲破黑暗的希望。
八、《鸿门宴》
1、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脾气暴躁。
2、刘邦:委曲求全、虚伪狡诈、有心计有野心。
3、张良: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办事得体。
4、樊哙:智勇双全、直率粗犷。
5、项伯:知恩图报、贪图私利、轻信他人。
6、范增: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九、《卫风•氓》
1、男主角:满肚心机、急躁、粗暴,对爱情不忠贞,三心二意,庸碌无为。
2、女主角:性格开朗,痴心一片,温顺勤劳,误信情郎而命运多舛。
十、《孔雀东南飞》
1、刘兰芝: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聪明、善良、勤劳,被封建家长制度夺去生命的劳动妇女。她坚强、持重,不为威胁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在婆婆面前不卑不亢,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对焦仲卿体贴谅解,忠于爱情。
2、焦仲卿: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死守孝道,软弱无能。
3、焦母: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他性行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5、刘母:一个慈爱温和的母亲,对女儿的遭遇伤心、担忧,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爱。
十一、《记念刘和珍君》
1、刘和珍:进步青年,始终微笑,和蔼,具有反抗精神、正义感和爱国精神。
2、张静淑和杨德群:沉勇而友爱,临难从容,具有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十二、《阿Q正传》
(一)压迫者:举人老爷、赵太爷、钱太爷
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他们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他们代表了封建势力的习惯性和压迫力。
(二)帮闲:“未庄的闲人们”
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没有什么大的主见,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流。他们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
(三)走狗:地保
谄媚权势,欺侮弱小。他是赵太爷的走狗,并倚仗赵太爷压榨百姓,从中牟利。
(四)压迫下的扭曲者:王癞胡、小D
一个以丑为美,一个怯懦顽固。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不受人尊敬,生活或低级趣味或饱受欺凌。并好靠欺负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弱者获得自尊与满足感。
(五)小市民:邹七嫂
爱贪小便宜,好起哄,爱炫耀的普通民众形象。
(六)弱者:小尼姑、老尼姑
饱受欺侮却默默承受,毫不抵抗。她们从某种角度上帮助了权势者甚至是无聊闲人的气焰,使他们更张狂。她们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受尊重的人。
(七)空虚者:吴妈
好说些家长里短打发时间,却又瞧不起阿Q,自命清高,好哗众取宠。
(八)造势者:秀才、假洋鬼子
他们在群众间具有一定地位,对革命一无所知却在群众间大肆妄谈,自我夸耀。他们被迫革命,误解革命,并始终只是担心自我安危。他们从某一角度反映了革命并未深入百姓的实质。他们也是欺负弱小的权势者,有一定背景。
(九)阿Q
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也是一种“国民性”。他无背景甚至无姓氏,地位低下,好妄想,在长久的被压迫下自我形成了一套方法自我安慰,是国民性格中卑劣特征的总合。
十三、《变形记》
格里高尔:情感丰厚,爱意浓厚,追求诗意。然而在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十四、《等待戈多》
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人类的象征,剧作在荒诞背后,深刻地表
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人们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于是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
十五、《百年孤独》
1、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他富于幻想,敢于实践,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带领人们创建了马贡多镇,建立了幸福的生活。他向往外来的科学与文明,痴迷于各种科学实验,即使失败或受伤,也从不气馁,终于靠观象仪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的科学真理。在闭塞落后的马贡多,布恩地亚代表着马贡多人对科学与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这种向往和进取随着布恩地亚后来的发疯而夭折。
2、乌苏拉:她是一个勤俭能干、善良宽厚的拉丁美洲劳动妇女形象。她是马贡多的创建者,也是马贡多理性秩序的中流砥柱和维护者。她终日操劳,任劳任怨。她意志坚定,疾恶如仇,不仅阻止了布恩地亚的搬迁计划,而且扭转着一切使布恩地亚家族混乱的倾向,是家族的守护者。因此,她去世后,布恩地亚家族也迅速地走向了衰落。乌苏拉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十六、《药》
1、华老栓夫妇:劳动人民形象,生活艰辛,地位低下,同时又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夫妇俩爱子心切,而正因此表现出性格中愚味、麻木的一面,华老栓的愚味无知具有典型性,是当时社会悲剧性的代表。
2、夏瑜:家境贫寒,但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同时他的斗争具有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一种无人响应的孤寂和悲哀。
3、康大叔:统治阶级的帮凶、贪婪、残暴、凶残。他对人蛮横霸道,目中无人,行径粗野,以杀人为职业,毫不知耻,更不知罪,对革命者极度仇恨,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形象。
4、驼背五少爷: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家道破败,反对革命。
5、花白胡子:喜欢奉承、讨好别人,只求苟且偷安,是一种闲极无聊,愚昧至极的人。
6、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的代表,与花白胡子形成对比,不同的只是年龄,思想则同样愚昧无知。
7、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的行动,不理解革命者的行动,作为普通百姓的一员,性格中有愚昧、落后、迷信的一面。
十七、《项链》
1、玛蒂尔德•路瓦栽
十年前:爱慕虚荣,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美的动人,坚强诚实。
十年后:粗壮耐劳,成熟自信,坦然,心态平和。
2、路瓦栽:体贴妻子,与妻子共同承担责任战胜困难,对妻子不离不弃。
佛来思节夫人:富有美丽,诚实善良,不因为朋友的贫穷而嫌弃她。
十八、《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
1、能干、勤劳、炸格拉嘣脆,又香又酥的油绳,用能力改造自己的生活。
2、勤俭:一想到辛苦了两天赚来的买帽子的钱用在了高级旅馆,十分心疼。
3、精神满足:在心疼之后,往大皮椅上用力地坐了坐,走前不忘在提花枕巾上擦一把。
4、热心、木讷。同时与阿Q有相同之处,自欺,精神胜利法。
十九、《守财奴》
1、葛朗台:抢夺梳妆匣,表现他的惜金如命;诱骗继承权,表现他的狡猾欺诈;看守财宝室,表现他对金钱的贪婪与执着。课文通过葛朗台翻来覆去的自我表演,深刻地揭露了
他阴险狡诈,爱财如命的卑鄙灵魂。
2、葛朗台太太:她是温顺善良,恬退隐忍的贤妻良母。她对丈夫,忍让;对女儿,疼爱。她是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将她作为完美的形象来歌颂赞美,同时也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3、欧也妮•葛朗台:她天真可爱,忠于爱情,金钱对于她既不是需要,也不是慰藉,空有大笔财产的她最终没有得到家庭与幸福,而成为一帮利欲熏心者追逐围猎的对象。
二十、《林黛玉进贾府》
1、林黛玉:敏感多疑,气质脱俗,体弱多病,朦胧多情,灵秀聪慧,淡雅飘逸,充满寄人篱下的忧愁。虽幼年丧母,孤苦无依,但细心内敛,聪明伶俐,做事小心谨慎、顾全大局,待人接物分寸得体,知书懂礼。
2、贾宝玉:厌恶功名,个性张扬,特立独行,敢于叛逆。别人看来顽劣异常,混世魔王;黛玉看来眉清目秀,英俊潇洒,富贵华丽,情意绵绵;《西江月》二词对他似贬实褒,赞颂了他的率真自然。他蔑视权贵,反抗命运,追求平等,不同于一般纨绔子弟。
3、王熙凤:出场便“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以先声夺人的造势体现了她的特殊地位。虽浑身珠光宝气,却不免俗气。性格泼辣,却深得贾母喜爱。懂得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精明能干,但欺人有术。
4、薛宝钗:性格温柔,庄重娴雅,极具大家闺秀的风范和修养。罕言寡语,安分随时,极得他人好感。与黛玉相比,她听话随和,懂人情事故,八面玲珑。
5、王夫人:上有婆婆贾母之尊,外有丈夫贾政之严,下有侄媳凤姐之威,她夹在中间,周圆婉转,颇费心机。此外,她十分宠爱儿子宝玉。
6、贾母:她是一个一生处在富贵之中而不知富贵的荣枯消长,从小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却不懂教子义方的上层贵族妇女。她十分喜爱排场,出奇地娇惯孙子,是上层统治者各种矛盾集中的体现者。
7、晴雯:生来俊俏,心灵手巧,却性格孤傲。“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惹,青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扯念。”
8、李纨:尚德不尚才。她青春丧偶,能谨遵妇道。她身居膏梁锦绣之家,众口纷争之地,从不挑肥拣瘦,惟知侍亲课子。她是亡夫的贤妻,稚子的良母,受姑叔尊敬的寡嫂。
二十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
1、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委曲求全。
2、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
3、刚猛激烈、嫉恶如仇。
4、细心、缜密。
二十二、《失街亭》
1、孔明:神机妙算、深谋远虑、知己知彼、顾全大局、用兵谨慎、部署周密、临危不乱、镇定从容、赏罚分明、执法严明、体恤部属、忠于蜀汉、严于自责
2、马谡:目光短浅、麻痹轻敌、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纸上谈兵、死守教条、违令拒谏、目中无人、邀功心切、贸然行事、损兵折将
3、王平:小心谨慎、熟知战势、建议明智
4、魏延:奋勇杀敌、冲锋陷阵
5、赵云:斩将立功、保全军资、谦逊拒赏、严于自责
6、司马懿:深谋远虑、谦虚谨慎、掌握战势、善于指挥、明于调度
7、张颌:骁勇善战、勇猛无敌
二十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外表美丽、内心纯美、痴情执着、体贴爱人、敢爱敢恨,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李 甲:懦弱无能,中道见异,负心薄悻,屈服于封建家庭势力和金钱利益
孙 富:为富不仁,卑鄙狡诈,破人姻缘
二十四、《雷雨》
1、周朴园: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内心深沉、阴险、狡诈、虚伪。
2、繁漪:她是一位“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最终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
3、周萍:敬畏他的父亲,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十分懦弱。
4、周冲和四凤:单纯、清澈、有对甜蜜爱情的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
5、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仍拥有坚韧,顽强的性格。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
6、鲁大海:较为精犷、坦诚、厌恶资本家,拥有正义感。
二十五、《茶馆》
1、王利发:精于世故的茶馆掌柜,精明干练、自私自利、委曲求全,对局势不满,圆滑世故、胆小怕事。
2、常四爷:豪爽耿直,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有骨气,爱国,痛恨洋人,自食其力。
3、松二爷:爱慕虚荣、软弱、畏畏缩缩,不愿靠自己的力量谋生。
4、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猾、傲慢无礼、走狗模样。
5、刘麻子:贪小便宜、涎皮癞脸。
6、崔久峰:不愿面对现实,态度消极,冷漠。
二十六、《罗密欧与朱丽叶》
1、罗密欧:是一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贵族青年,但当听到心上人朱丽叶的死讯后,他悲痛欲绝,决心到朱丽叶坟墓前自尽时,对仆人用了一连串命令式的粗暴甚至威吓的语言:“把那锄头给我”。“把火把给我。”„„这突出表现了心上人的死给他带来的巨大悲痛以及激动、暴怒的心理,而他仆人顺从他以后,他的语言马上平和起来。面对帕里斯,他虽很暴躁,但仍强忍怒气。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忠于爱情的青年。
2、朱丽叶:当她醒来时是怀着与心上人相聚的希望的,但发现自己的心上人已经死去,她不顾长老的劝阻,果断地拿起匕首,刺进了自己的心脏,朱丽叶本是一位温顺天真的纯情少女,但为了专一的爱情,她跟家庭、环境、习惯决裂,最终选择了死亡,成为了一个为爱情献身的女中英烈。
3、帕里斯:贵族子弟帕里斯,作者通过他与侍童的对话及在坟前为朱丽叶献花,向朱丽叶表达自己的悲伤来表现自己对朱丽叶的爱;特别是当罗密欧想打开墓穴时,他毅然以生命捍卫自己的心爱的人尊严。可见他是一个心地善良而又不失尊严的爱情专一的血性男儿。
二十七、《三块钱国币》
1、杨长雄: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能言善辩、见义勇为、不畏权势、敢作敢为,但也性情急躁、缺乏斗争经验
2、吴太太:趋炎附势、恃强欺弱、自私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庸俗
3、成众:沉着稳重、幽默
4、警察:唯唯诺诺
二十八、《窦娥冤》
1、窦娥:面对清浊不辨、贤愚不分的天地,她放声痛骂、嫉恶如仇;面对惨痛拷打,保护婆婆,她抗争不屈,正直善良对上天狠发三愿,衔冤含恨,誓愿应验。窦娥之悲感天动
地。
2、蔡婆婆:本性善良、愚拙被骗、为钱生贪、自私卖女。
3、张驴儿:贪财贪色、无情无义、圆滑狡诈、叛逆堕落。
二十九、《长亭送别》
1、崔莺莺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地,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课文细致地展现了她冲破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2、张生(张珙)
张生是《西厢记》中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重要,轻贱名利,忠于爱情。他也有软弱的一面,比如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无计可施,竟一气之下“便索告辞”,还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总而言之,张生是一个善良、痴情、轻贱名利的书生。
3、红娘
一场兵变,让红娘由小姐服侍和管制人的身份转变为崔、张二人的传话人。她为张生献策,为莺莺传书,辛勤劳苦,还备受老夫人指责。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她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为张生与莺莺打抱不平。红娘所为绝不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红娘这个人物内函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美好道德的象征。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
三
十、《闺塾》
1、杜丽娘
杜丽娘是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是独生女而被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束,以至家中有一座大花园都不知。她的性格比较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并不一致。她知书达礼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泰而心有怨,却春香对看似怒实为喜,向往高大墙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春香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她思想单纯,敢开先生的完笑,无视封建社教和社丽娘相比,更富反抗精神。作者主要借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虚伪。
3、陈最良
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他的“陈最良”一名,就含有作者对他的讽刺。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并从中可以看出他逢迎家主的一面。同时,这个人物也有一的虚伪性,此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暴露了封建社会一此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