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是幼儿美术之源泉

时间:2019-05-13 02:1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感体验是幼儿美术之源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感体验是幼儿美术之源泉》。

第一篇:情感体验是幼儿美术之源泉

情感体验是幼儿美术之源泉

摘 要: 美术是情感艺术,美术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对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格修养、陶冶情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适当挖掘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情感因素,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情感体验 美术活动 美术园本课程 幼儿教育

一、引言

一般来说,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主要由教师向幼儿传授一定的绘画语言和绘画知识,对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与创造力进行综合开发。在此过程中,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是其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1]。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特征是美术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事实上,美术活动十分有利于幼儿情感体验的开展,教师应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与艺术素质,塑造幼儿的人格品质。

二、幼儿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意义

世界知名教育家对于情感体验的内涵和思想都有自己的探讨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情感动力论”中提到,要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彩而丰富的精神生活,保障其个性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天赋得以充分表现,让学习过程富有成效,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的“情感动力系统”。罗杰斯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具备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是引领幼儿体验世界的重要角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幼儿教师更应加强情感体验活动的安排,使幼儿能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知识,增长智力,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幼儿正处于思想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可以丰富幼儿的心灵世界,帮助幼儿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幼儿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以幼儿情感体验为基础,形成系列美术园本课程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2],以一系列情感体验为载体,使幼儿获得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幼儿有感而发,将自己的感受体验通过美术形式予以呈现,我们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河苑分园的生源特性和主题课程,形成爱幼儿园、爱他人、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爱环境六大园本美术课程,目标是使幼儿最终成为具有健康情感的个体。如中班下学期“爱家乡”主题课程,由于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新市民子女,这一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第二家乡的美好,唤起朦胧的归属感和对第二家乡的热爱之情。针对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内容:

1.让幼儿参观美丽的大运河。大运河是常州地域风情的重要载体,参观大运河不仅可以给幼儿提供绘画题材,而且可以让幼儿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乡情文化产生朦胧的萌芽意识。

2.进行角色游戏民俗一条街,里面有乱针绣、留青竹刻、双桂坊小吃、中华恐龙园等游戏项目,从而了解常州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特有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一个地方的性格和形象。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幼儿可以对本地的民俗文化留下更深的印象。

3.了解常州的著名建筑。建筑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形象,一般都能代表本地的文化特色,参观本地著名建筑可以使幼儿对家乡产生自豪感。

4.登明城墙观篦箕巷。通过前几项活动,幼儿已经对家乡现状有了基本认识,这项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使幼儿对家乡的感受变得立体化,变得更鲜活,从而进一步焕发幼儿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这四项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安全保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应急预案,以便幼儿能够进行安全的情感体验。在四次体验活动结束后,再组织中班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美丽的家乡”,让幼儿以画笔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生发一种把自己体验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在绘画过程中,他们将所拥有的全部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与发挥,非常自信、兴奋、幸福和激动。教师在活动评价时不要过于纠结具体的美术形象,不论幼儿画板上的内容是什么,教师都应适当鼓励,同时要认识到,美术活动只是一种载体,虽然幼儿的美术作品技能技巧的呈现比较重要,但在此过程中幼儿获得的情感体验相对更重要。

四、结语

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经验往往能够决定他成为怎样的人,幼年时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人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美术活动是一种体现幼儿个性的艺术活动,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情感体验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在美术作品中传达出对世界、对他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只要我们注重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习兴趣,激活幼儿的情感心理机制,充分而有序地驱动情感效应,从而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使其拥有健康的情感,培养丰富而深层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任佳盈.基于幼儿情感发展需求的玩具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9):93-94.[2]聂家红.浅谈幼儿美术教育[J].新一代(下半月),2010(5):157.

第二篇:情感体验——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源泉

情感体验——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源泉

自教育部颁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体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理念的变革落实到教与学的行动上呢?笔者认为,要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营造富含感染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首先需要教育者能够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而教育者能否唤起学习者的“求知热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是否为求知者提供了足够的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发现、亲自研究的求知时间以及求知空间。从教材来看,我们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紧扣了鲜活的生活主题,体现了“内容生活化,活动内容化”的特色,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能力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激荡、感悟和升华,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境界。

一、情感体验是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有效方式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实现其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有效学习,使课程生活成为自己的道德生活和人生体验。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首要教学目标,这就决定了情感体验在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独特地位。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不是空泛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活场景;不是现成的观点,而是在体验后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他们才能愉悦地接受道德指引,主动地参与道德践行。

1、情感体验适应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实践的需要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学习的理想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调查等途径进行身体性参与,但目前在教学实际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还较大,不可能事事去亲历亲为。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还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知识链接、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态度等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想象、探索、思辨、归纳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敏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就会燃起情感的火焰,课堂也会成为一座冶炼人格的熔炉。

2、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情感体验强调只有通过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才能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保

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让承担校园环境卫生值周任务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建议,这些同学纷纷表示打扫环境的任务太累人了,因为老是有同学乱扔纸屑果壳、随地吐痰,建议学校对同学要加强教育,对破坏环境的人要给予处罚。这种来自于切身感受的讨论所产生的的情感共鸣和教育效果,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每一个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时,他们会充分挖掘生活中积累的体验和感悟,融“我”入境,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认知的高度融合。产生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与其说学生在学知识,不如说学生是在进入人生的信仰之旅。

3、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引导学生课内外相结合,在生活实际中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价值所在。一直以来,那种“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的现象普遍地存在,其主要症结就在于缺乏强烈的道德践行驱动力。蒙田说: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情感是鼓舞的力量,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可以使人的整个身心都发动起来投入行动,没有道德情感的支持就不会产生自觉的坚定的道德行为。例如在学习“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的内容时,我们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通过身边的鲜活事例,不少同学在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生活的细节中体会到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开始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在对“父母的爱”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布置了“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和“为父母烧一顿晚饭”的实践要求。在此后的小结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真挚的童心在激动中感慨着、思索着、畅想着„„。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

情感体验是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在态度上的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的过程,是个体的知、情、意在受动、激活状态下的新质生成,整个过程是自由的,更是创造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其产生心理需要的情绪准备阶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已有的情绪在认知活动中提升到情感水平的情感感染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活动,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的情感体验阶段;学生在道德践行的作用下又产生新的情感需要的情感升华阶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方式都是围绕以上四个阶段展开的。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造有效激励的“发动机”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人生的引路人。由于思想品德课程的育德功能,决定了教师除了学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热情、正直、宽容等激励性人格特征。古人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只有当教师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热情和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当教师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所产生的情绪和感悟就会在教学

行为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自然流露,如春风化雨感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如在初三年级进行“责任意识”的教学时,我与很多老师一样因自己的人生经验而深知责任感的可贵之处,同时也为当代青少年普遍缺失责任意识而痛惜。这种感受使我们在开展教学前具备了强烈的使命感,在备课、上课、课后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上,教师不再把知识点的掌握作为头等大事,而是真正做到用“心”去引导、培育学生。

2、进行平等的师生互动,接驳灵敏畅通的“传感器”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居于权威位置,掌控着由“教”到“学”的单向流程,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新课程倡导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力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师生互动,应该充满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应该成为促进师生情感和思想升华的沃土。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是平等的对话,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教师要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期待的目光和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和学习成果的欣赏、赞扬、激励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兴致勃勃,学生才能把课堂看作是交换思想的舞台,才能在互相讨论中畅所欲言,才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敏感地体验到情感的涌动。

3、开发课程的情感资源,奏响思想品德的“主旋律”

《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实施教学目标。有效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到其中充满生命力的内涵。思想品德课程资源除了教材外,还包括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各种人文景观、实践活动场所,个人的生活经验等等。可谓是生活处处有德育资源,顺手拈来皆可引用延伸,这种鲜活的生活气息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创生过程,通过热情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本质而言,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出自于人性的追求和需要,蕴含着的是人类美好的愿望与追求。无论是教材,还是时事新闻、生活体验中都有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教材中俯拾皆是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时事新闻中的振奋人心的建设成就,个人生活体验中对真、善、美的心灵触动,凡此种种无不扣动每个人的情感心弦,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发挥着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空泛,甚至会因多元文化的渗透而显得冷漠。我在上课前让学生准备收集三个方面的材料:对他们影响深刻的古代格言;最佩服的中国历史人物和“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后世界舆论的评价。此举旨在多维度地链接起

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人体验,让他们自己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随后的课堂上,同学们热烈的交流、理性的分析在每个人的心中奏响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强音。

4、营造生活化学习情景,形成情感共鸣的“场效应”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就取决于教育者能否恢复那些被遮蔽了的知识背后的本来面貌。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形象生动的投影、录音、录像、教学课件等电化教具,实物展示、小品表演等,都可以让学生“触境生情”。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做到以境生情,以疑引情,以趣激情,以思入情,使学生由直觉引发的道德情感,升华到理性的道德情感。

学生在情境交融的场景和愉悦的心境中学习,还会产生一种互相感染和激励的的“场效应”,每个学生都仿佛是一个带电粒子,接受“情感场”的作用,并且作为“情感场”组成的一分子,发挥自身能量,产生交互作用。在这样的“场效应”作用下,情感活动弥散、笼罩于整个课堂中,教学的主体会实现能量的升级──思想、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和认知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5、提供实践的参与机会,把握人生旅途的“方向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的真实感悟中产生新经验,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其个性成长。在亲身践行的过程中,学生会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和欣喜等个人情感,使自己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本来就渗透在他们的每一项生活内容之中,一般不需由教师去刻意安排。但为扩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教师还是应按照《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组织一些社会调查、人物采访、对话交流、实地考察、模拟法庭、主题设计、文娱表演等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参与机会,并通过看周记、总结等形式去关注他们的真实体验。我校为学生设计了一本的《三自教育手册》(“三自”即自省、自律、自主发展的简称),要求他们通过“周周记”反思一周来的进步体会和不足之处,写下最不满的事、最开心的事和最想说的话,教师每周阅读一次并写下评语,这就能及时把握学生在生活中情感体验的脉搏,及时帮他们扶正在人生起步时的“方向盘”。

第三篇: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推荐)

漫步于诗意课堂的彼端

济渎路学校 张静

各位同事:

大家好!本学期,我们阅读的书是《诗意语文课谱》。这本书是对王崧舟老师所提出的诗意语文的课堂进行概括梳理的一本书,书中收录了王老师十年来经典的课堂实录。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能够近距离地通过课堂来接近大师,为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把脉,为我们的教学护航!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想要通过书了解清楚,什么是诗意语文。在王老师的自序中,他明确介绍了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首先,对于课程的本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很虚幻。其次,对于课程的内容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注意是倾向于,也就是要兼顾其他如功利解读、科学解读等。其实,所谓审美解读,主要是情感境界的观照和体认。当然,王老师的语言很富有诗意,不像我现在这么直白浅薄。

再次,对于课程的过程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能。这一点,我们语文课堂基本天天在做,王老师说了许多,排比句用得很流畅,不得不佩服的就是王老师的语文功底,也许就是有这样的功底,才造就了他与我们之间的差距。我们站在他所眺望的地方,想要触摸他经过的路,然后融入到我们的教学生活里。这就是读书的价值!

最后,王老师说课程的主体价值,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又一个倾向,语文上叫表达的准确性,数学上叫模糊概念。至此,大家也许像我一样还是不清楚诗意语文为何物,更加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不过,书才开篇,我们要慢慢来!

在王老师接下来的序中,我看到了他给诗意语文定义的实践策略。很好很强大,总共十条,条分缕析,用语文的说法,很有条理性。下面,我来说说这十条,大家体会一下诗意就好。

一、文本细读;

二、整合;

三、陌生化;

四、诗性言说;

五、举象;

六、造境;

七、入情;

八、会意;

九、因声求气;

十、寻根。

有诗意吗?是不是云里雾里?诗意,有时候就是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想知道吗?请你看书吧!王老师发出这样的邀请!我们欣然前往!

翻开,一篇又一篇的课例,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艰难求索的路程。他从2001年的

《荷花》开始追寻,到我现在所看的《长相思》,他都不断在改变。王老师追求变革的勇气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在追求着一种变革,对于自己的一种提升也是变革。语文课,一节完整的语文课,需要有阅读,有写作,有延伸拓展,还有奇妙的导入。所以,在看王老师的课堂实录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去看了,他的课真的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这些环节一样都不会少!

王老师的课堂还有一点是很明显的特征,他的课十分注重点的深入挖掘,在一些重点句子的深度理解上独辟蹊径,利用这些句子的一唱三叹式反复吟诵将学生的情感推入到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这,是我所无法达到的。不止是课文的缘故,也是我们的缘故,我们要像释放所有的生命能量那样,把课文的情感扩大化。这也许就是诗意语文的重要的特征。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我们该认识到有一种课堂可以如此轰轰烈烈,如此百转千回,如此触动人的心灵。

王老师的课堂让我学习的还有很多,例如他巧夺天工的导入,绝妙的引导语,神一样的切入点等等,所以以后,我还会努力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也诗意起来,让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第四篇: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情感和了解幼儿情感的一种方式

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情感和了解幼儿情感的一种方式

美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工具。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的良器”。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美术活动成为幼儿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特殊“语言”,因此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像、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是绘画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因此,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自我表达工具,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因为语言的本质含义不外乎就是人进行自我表达、相互交流的一种物质手段。美术活动除了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工具外,同时通过幼儿的美术活动来了解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美术活动可以了解幼儿的内心情感与需求。

符合幼儿意愿的图画是幼儿情感本性的自然里流露。在孩子眼中,周围世界中所有事物都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我们看到,在孩子的笔下,太阳公公笑眯眯的看着大地,花朵小草都在跳舞,小动物穿着漂亮的衣服在一起玩耍,这是幼儿期特有的“泛灵心理”,也是幼儿在图画中寄托他情感和愿望的表现。在一个小女孩的作品中画中的孩子总是留着又长又粗的辫子,特别夸张。原来是这个小女孩很想留长头发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未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孩子便在图画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通过图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因此,父母和幼儿教师如要了解孩子,就必须重视绘画这把打开幼儿心理的钥匙。

二、美术活动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幼儿图画作品除了能反映出孩子的动作发展、绘画技能外,还可以折射出孩子的情绪反应、自信心、性格特征等个性方面的特点,如性格外向、活泼自信的幼儿构图大胆、线条粗框,更多选择红、黄等暖色调,但可能在作画时比较粗心、不拘小节,有时半途而废。而性格内向、文静温和的孩子画画认真,有始有终,但画面比较拘谨、放不开,色调偏冷、注重细节等。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幼儿图画作品天真烂漫、构图饱满、色彩明快。

第五篇: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摘 要: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从作品中领悟艺术真谛,学生的欣赏水平起点高了,眼界就开阔了,对美的直觉和选择也就更敏感了。在美术欣赏教育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注重学习背景与界定、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体验欣赏的重要和有趣。通过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式策略的研究,创设让学生有所感受的心灵、情感有所震撼的学习情景,知识与情感一同成长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美术欣赏;体验情感;审美教育

一、“体验式学习”的研究背景

客观地说,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的误区主要有二:一是以美术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的欣赏,二是以“文学性解释”代替对美术作品欣赏。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扑面而来,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承认教学过程要开放学习材料、要突出学生主体、要突出学习的过程、要突出学习方法与策略的体验,可一到具体实践时,确实难度重重、问题多多,有意无意或迫于无奈之下走回老路,这些问题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尤其突出。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目前站在教学讲台上的美术教师都是在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那些艺术作品的标准诠释,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很多教师只懂得传承,还未能找到启发的教学方法。另外,在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缺乏权威性的引领、指点与启迪,许多一线教师都是在独自摸索。②艺术作品强调情感的交流,无论抽象还是具象,本身存在着人与作品互动的一种主观情感的流动,对一幅艺术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在一幅艺术作品面前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时,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

二、“体验式学习”的界定

所谓体验式学习,是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学习,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注重学习者全过程深入地参与,突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知识意义。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的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强调自我的敢问与发现,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学习。

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也就是说,在体验中作品内容完全转化为意味的形式;作品形式也无不闪烁着作品意味的光辉。在主体方面,日常生活中的主体,自我被在作品中体验到的主体与自我所取代。正是在体验中,艺术作品与接受者达到了亲密无间、相互融合的统一。就像里普斯所说的那样:“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赏,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这意味着,在体验中,接受者是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自我,艺术作品的整体意外也是在体验中被给予和被确定的。

三、“体验式学习”的欣赏方式多样化

在美术欣赏的活动中,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激起审美情感,陶冶其情操,教师采用多样化指导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多样化活动方式。方法多样,我采取以下几点教学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欣赏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到欣赏的快乐。

(一)对话欣赏法

对话欣赏法是学生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学生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我们把视觉定格在即将通过虹桥的那艘大船上。

请学生欣赏后就如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①大船的行驶方向为什么发生改变?②试猜船头的那两个人在说什么?③船舱上有两个人仰头向上,他们在干什么,又在说什么?④为什么有人在放下桅杆?⑤甲板上有人在奔跑,他想干什么?⑥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紧张而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牢牢地记在学生的心间。……在教师有意识的提问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清晰感受,让一些直接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和逻辑。对话欣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艺术作品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增强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综合欣赏法

综合欣赏法是选一些与美术作品有关或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歌曲、诗歌、故事,配合作品一起欣赏,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歌曲、诗歌、故事联想美术作品,由美术作品联想歌曲、诗歌、故事等。如欣赏丰子恺的《办家家》时,配上学生喜欢的歌曲《办家家》,让学生由歌曲联想作品,从歌曲的内容中理解大师作品所意蕴的真实含义。活动结束,让学生开展办家家的游戏,巩固欣赏的知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欣赏作品《拔萝卜》,可以从故事《拔萝卜》导入;欣赏时,请学生用语言、用肢体动作、用面部表情表达作品的内容;欣赏后,请学生唱唱歌曲《拔萝卜》,并进行游戏《拔萝卜》。这种综合欣赏,帮助学生建立起美术欣赏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情感、知识、技能各方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三)搜集欣赏法

新课程鼓励学生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从中学会分类和整理,提高相应的能力。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布置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获得经历知识的过程,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参与意识,对教学的拓展很有帮助。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这样的做法过于理想化,学生常常以应付的心态完成任务,对教学的帮助很小,自然也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了。

如何安排学生“课前经历”的学习策略?我的做法是:“收集”以一种自主选择的形式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有一定范围的选择自主权。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我提出了两个课前思考题:

1.达?芬奇仅仅是画家吗?

2.你认为蒙娜丽莎是否美?美,美在何处?不美,又表现在何处?

像这样的学习任务,主要以思考的形式体现,两个思考题学生任选一个完成。学生完成的途径主要有3种:①信息收集(网络);②资料查询(图书);③自主思考分析、亲友帮助。这样课前经历的体验设计,本身题目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完成任务的途径也不再是单一的资料收集,都能有话说。

例如问题②,学生的回答有三种:美、丑和一般,其中丑和一般占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我问:蒙娜丽莎丑在哪,同学主要提到这3点:①没有眉毛;②身材肥胖;③衣着灰暗,像老太婆。例如:没有眉毛:15~16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妇女流行拔掉自己的眉毛,以此作为一种时尚和美。身体肥胖:当时妇女以胖为美,这源于原始社会对妇女的生殖崇拜,我国唐代也是以胖为美。

教学中,我有意避开了简单的说教,对于蒙娜丽莎的美,学生经过课前资料的收集、思考、质疑、判断,课堂中争论、引导、解释、理解,学生开始从历史、文化、地域等角度去思索,学生的观念甚至不再局限于对蒙娜丽莎容貌的理解,很多同学开始去体会她的内在特质,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在课前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得到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空间,经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美术欣赏的目的并不是增长学生的美术知识,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释放学生的审美想象,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我们应积极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注重学习情境、知识的界定、方式多样性,加强学生对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悟性,引导学生对美的向往,让美术欣赏教育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下载情感体验是幼儿美术之源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感体验是幼儿美术之源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现状及对策分析

    幼儿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在幼儿教学中,音乐教育是集心理教学、性格培养、能力培养和合作能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

    加强情感活动 注重情感体验范文大全

    加强情感活动注重情感体验 ——我对阅读教学中情感活动的再思考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张新元 【摘要】 《语文课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情感体验”话题作文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主题读写 情感:在读写中释放,在体验中荡漾 浙江宁波 谢辉根 [策划人语] 人生有如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虽然淡化了过去......

    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浅谈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

    生师之幸福源泉

    生师之幸福源泉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路下华侨中学吴月四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有的人来说,幸福是拥有足够多的金钱,而有的人则认为幸福是拥有足......

    书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知识的源泉 ——读《窃书记》有感 资兴市二完小六一班贺毅帆 指导老师张大清我已经是六年级学生了,学过了不少精彩的课文。然而,最使我感动的是本册第十二课——《窃读记......

    自信是成功的源泉

    自信是成功的源泉 如果让你代表全校同学去参加口语比赛,你会抱着哪种心态去呢?是充满必胜的信心还是两腿发软,,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产生的结果往往相差甚大。......

    素材是写作的源泉

    素材是写作的源泉 洞口县山门镇横溪中学 刘丰智 我们常常听到初中生这样嘀咕:“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学生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从下手。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