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精)大全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林秀球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古诗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习古诗,对于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作为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时常出现,占有一定的比重。
【关键词】激趣 现代技术 熟读 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184-02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意境十分优美,寓意更是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对表象的储备还较为贫乏,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下面将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古诗词教学提出几点新的思考。
一、激趣导入,渲染气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例如,我在教学《春晓》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美丽的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议论纷纷,各自描绘出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又问道:“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他也非常喜欢春天,他眼中的春天也非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样描写和赞美春天的?” 在得到孩子们的一致肯定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学习古诗兴趣得到激发,诗句学习自然有序通畅。
二、运用现代技术,重现古诗意境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教学应用开始普遍,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好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境?不管教师用多少语言,在这里都显得多余。这时,教师可以不用语言,只出示一段FLASH动画:开始是星星点点的嫩绿出现,逐渐布满大江两岸,接着或远或近,或墨绿,或深绿……充满生机的绿意呈现眼前。这种动态的绿,这种鲜活的绿,才是诗人真正要表达的,而教师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轻易地突破此句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此佳句的意境。
三、熟读成诵,体会想象
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对诗文内容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再在教师的意境陈述中发挥想像,逐步形成诗歌
东西,一件事情,一种心情等等。所以语言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把它与它所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铅笔、橡皮、书包等随身携带的用品。如果能够将这些实实在在物品和英语单词建立起联系,每当学生看到这些东西,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它们的英语说法,不自觉的说出:“用一下你的book”。如果能这样的话,英语学习将不再只局限于英语课堂,而将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形成以学生自己为中心,周围事物为对象的英语自我学习情境。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要求并鼓励他们通过查英语字典,在他们的学习用品和卧室的物品上贴上这种英文标签;我发现,学生越是自觉的去查找周围事物的英文名称,他们就会有一种知之甚少的感觉,这反过来激励着他们继续去寻找,去学习。这样,学生最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自己亲手创造的、贴满标签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中。
三、从简到难,让学生开口读英语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是学生最大的弱点却是怕出错,而且这种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总是强于表现欲。为了能够消除学生的这种胆怯的心理,在课堂大胆的发言,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做法。起先,从领读单词开始。我会提前将领读单词的任务安排给一部分学生,要求在第二天上课前,自己多多练习,能够非常流利朗读。当学生正式领读时,可能会有一些胆怯,但是由于提前做了准备,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几天下来,几乎全班的同学都有了领读的体验。接下来就是增加难度,提前安排领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领读后,学生在课堂发言时的胆怯心理就会逐渐减少。最后是不再提前安排,而是当堂点名让其领读。这样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够顺利的进行领读,就给予表扬,如果不能,应给予鼓励,使其再接再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练习,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将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的调动起来。另外,不但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锻炼了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以后开展情境对话铺平道路。
四、多开展情景对话,让学生脱离哑巴英语的窠臼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能够运用这门语言工具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从而促进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就过去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认为是全堂翻译。这种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情景对话的机会很少。因为没有针对性的情景对话的训练,多年后,学生的英语依然是哑巴英语。因此,从开始学习英语,就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句型和单词来组织情景对话,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万事开头难,如果想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能让学生面对面的口语交流,这是不切实际的。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对情景对话的恐惧心理。所以,制定一套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情景对话练习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五、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学生习得“硬功夫”
学英语的目的在于能够听得懂、说的出、写的清楚。这就需要学生们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每天按照计划,在家长的监督下,让学生在课外安排一定的时间进
行听、说、读、写练习,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练好“硬功夫”,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语言。
总之,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学生领进英语的殿堂,在教学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培养出学生能够自觉的听、说、读、写的英语学习习惯。
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黄妙贞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心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本人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探寻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6—0185-02 当前数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次课程改革的绝佳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教学建议和看法。
一、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以“数学分数”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有4个月饼,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月饼?请学生们伸出手指来表示小朋友分到月饼的数量,结果同学们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如果有两个月饼,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得到几个?结果同学们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将其平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到多少月饼?结果学生们就不知道该怎样表示了,有一
位学生甚至只伸出一个弯曲的手指来表示半个月饼,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提出问题:谁能够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呢?学生们都被问住了,激发起了他们内在的求知欲,纷纷打起精神投入新课程的学习。
二、利用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土豆,让学生在动手切土豆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的性质特点,如:顶点、面等,当学生将切好的长方体放在手中观察时,学生成功的心情溢于言表。这种操作方式,不但可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同样如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尽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中找到概念或定理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与奥妙,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预习,然后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然后将实物带到课堂上,或者将其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进行举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折纸,折出小船、纸鹤等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找出这些实物的轴,并与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实物加以对比,加深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使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之情,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活动,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独立解疑的学习方式,以完成知识、技能、创新的相互交融。作为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拓展。同时,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活动, 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诵读方法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便于身临其境般的诵读跃然其中。
四、抛砖引玉,拓展延伸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一点古诗文呢?除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还要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例如,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文时,可引导阅读同类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其次,以人为线,扩充诗人的其他作品,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诗风等等。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可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大量的李白的诗归类、整理,体会其豪迈的诗风和浪漫主义情怀。
在教学古诗时,还可以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和思想内容。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赞美柳树或春天的名诗。贺知章《咏柳》中的柳是用春风的巧手剪出来的,要多美有多美,原来诗人是借柳写春;高鼎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
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是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韩愈诗“天街小雨润如稣,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诗歌对于提高人的气质素养大有裨益。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创造潜能,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一点读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拓展,小学生对古诗文充满好感,古诗文的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古诗在文化的传承中占有者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的小学生在一个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国诗词。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在有着良好互动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更好的效果的过程,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古歌词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师讲解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几方面阐述有关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建立汉语语言及文字系统的基础,是简单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语言和汉字系统,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讲授语文课程尤其是古诗词时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能理解记忆。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总结。
一、课堂讲解简单化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都未达到成年人水平,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的内容故事都是非常简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的研究意义更加在于诗词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级别的中的研究,通常会研究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会研究当时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同样,在小学的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认知还无法达到所应有的深度,但是教师同样可以将时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绍。例如在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古诗的时候,可以讲解作者实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创作的这首诗。接着引申出作者王维当时为何对被贬,同时向学生提及当时的历史小故事,增加学生对于这篇古诗的热爱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的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同时方便背诵记忆。在为小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给他们举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把古诗词的意境和魅力带给小朋友,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传承给下一代,让中华文明的根深深扎下去。
二、教课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国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中国式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为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一些考试只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备考知识的讲解和强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可是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只注重应试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真的会灵活作用,活学活用。“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是中国学生经常能听到的话,老师们总是把它挂在嘴边。对于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小学生的厌烦感,尤其是小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去背诵。教师可以设计比赛的形式,同样是布置作业,但是告诉同学们明天会是一个趣味比赛,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只是增加了学生大脑的记忆负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而是学生会从内心愿意接受并背诵这首古诗了。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节和趣味
小学古诗词读者是小学生,因此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时候,其中在讲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候,可以配合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观感受来理解诗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同样,教师的在课堂的具体教书过程中,还可以提问学生“有谁见过荷花”,“在什么时候”等问题,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自己阐述对于荷花的理解,同时可以讲解荷花的花语,同时与本诗向对应。呆板的教学,学生不会引起共鸣,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呈现给学生,学生会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对照反思,努力接受。
四、开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远比写字要容易的多,他们能更容易的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理解的诗的样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画向他们解释诗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要学生根据理解的诗歌内容进行舞台表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活动形式话,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诗词,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热爱。
五、结语
对于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太宽松就没有了纪律性,过于呆板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认真对待,传承继续绵延已久的古诗歌教育传统,因为“诗歌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表达”。只有在文化和诗歌的不断继承流传中,才能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让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正处于花季的儿童、少年们,尽情的与倾听诗歌传统对话,与未来交流。正如托尔尔泰所言,诗人是举着心灵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让这盏照亮灵魂的火炬,给儿童和少年以人文的关怀和美学的慰藉。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教育评论,2001,(02).[2]于秀兰,沈益亮.古诗教学“六字决”[J].江西教育,1997,(11).[3]章娣.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J].宁夏教育,1999,(Z2).
第三篇: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武汉硚口区井冈山小学 王隽
古诗词是国学经典中的精粹之一,它以短小精悍著称。虽语言精练,却意境深远,饱含深刻的内涵,其语言之音律美,意境之画面美,刻画之形象美,无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古诗词内容,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初读,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欣赏意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⑴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进入意境。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
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⑶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
⑷ 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有分寸地把握诗词背景介绍
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一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第四篇: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古典诗词语虽短,但语言精练优美,意境却大,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思考
一、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
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古诗词教学要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首先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其次要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如,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最后要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
三、古诗词教学要朦朦胧胧更是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意思。但是,如果直译的话,译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描述大体的意思。怎么说都可以,倒也并不需要像释字环节般的字字落实。如《宿新市徐公店》中:“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里的“无寻处”,究竟是儿童天真无奈地无处可寻呢?还是余兴未尽的欲寻无处?让学生争论或保留自己的观点都比落实了更好。有时,古诗词字义的浅出,还可让学生领会到意境的深入。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学习,传承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熏陶,这种教育应从小抓起,从我们入学的那一刻抓起。因而,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诗词,应该纳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在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编排。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宝江.浅吟清唱古诗词[J].生命世界,2008(9).[2]傅红娟.从新课程标准看古诗词教学[J].语文学刊,2004(10).
第五篇: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中心小学
卢进华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提到对古代优秀诗文的诵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强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育家于漪老师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她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①目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状况是不令人满意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意中走了极端,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以致于古诗词这颗最香甜可口,营养最丰富的果子,还没被咀嚼品味,就囫囵吞了下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方法问题,也有认识问题。下面我谈几点认识。我认为,古诗词教学:
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偏入教材中的古诗词,应是诗中极品,既是学习语言的典范的例子,又是育人的最佳工具,所以古诗词教学,古诗词签赏向来受到重视。但古诗词是陈年宝珠,产生的年代距现在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距离,加上古诗词所具有的特殊的规律、结构特点和表现方法,要让学生去鉴赏它,领悟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诗词教学首先面临一个学习材料(即古诗词)知识结构与学习主体认知水平的沟通问题。著名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妄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知道了什么呢?这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似乎每个教师都可以回答,而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又有多少教师从这方面去研究过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你能够大致清楚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怎样的学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理想、情操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准备怎样?等等这一切又恰恰是古诗词学习和鉴赏的重要前提。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抒倩饱满郁浓,意境丰富深远,语言精练含蓄,声律和谐优美。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古诗词的这些特征,对中小学来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要让学生顺利地学习、鉴赏古诗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跨过这些障碍。
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古诗词的语言更为精练,容量更深广。鉴赏古诗词,必须先过语言关,要把握词的意思,以及词与词的组合关系,这是鉴赏的基的和先决条件。意象是诗人摄影人诗词中并被升华了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凭籍和媒介。它虽是具体的,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花鸟虫草,日月雨露,孤帆长亭,流水浮云等物象,虽然作为诗人创造物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都与物象的基本特征相关联。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中不熟悉的物象的基本特性是必要的,如果学生从未见过梅花,也不知道梅花特性,又怎能理解梅花的品质?
古诗词中运用史实和典故的例于是很多的。史实和典故的运用,一方面使语句变得更精练,内含更丰富。另一方面使作品艰涩难懂。教学中如果不帮助学生解开这些疙瘩,再好的诗词学生也会觉和索然寡味。还有背景。作品的背景总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对古诗词阅读关系不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有时会曲解作品原意。举个例子说,在古诗词鉴赏课上,学生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诗人怎样老是思乡附,想家啊,在外面可以看到很多新鲜东西,不是很有趣吗?”试想,学生如果怀着现代人重尚旅游的观念去读崔颖的《黄鹤楼》,怎么能进入“日益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境界?更不会体谅在天涯的“断肠人”的。
教师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个 在教学中表现出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放任自然”,对古诗词的语言、意象,牵涉到的典故、史实、背景不作交待或引导,让学生自己读,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是对诗词精分细割,面面俱到,想让学生把一切都弄懂弄透,以致使学生得到的是一堆零碎的字、词,而不是完整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还有一种情况,是多数人所忽视的。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非常丰富,“可以这么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入诗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②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恨不得把所有的有用的东西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却忘了学生还是一个心具远未发展成熟的活生生的人,忘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思想情趣等方面的准备。这种硬塞的办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如愿以偿的。
二、要抓住一个“悟”字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是引学生“入境”。
“入境”就是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和交流。意境是诗词的生命。“境”由“情”生,“情”深则“境”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昔诗人什篇,为倩而造文。”诗人的情感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境界之中。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③鉴赏古诗词,只有进入了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才能真正领略到作品的美。而“入境”在于“悟”,正如宋代严羽所说:“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一种神奇的心理感受,是鉴赏者与诗人突破时空限制,遭遇在同一艺术境界中的心灵交流,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悟”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主动进入“悟”的状态,教师要营造恰当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氛围之中充分酝酿、启迪、萌发、展开,从而跨入意境的门槛”。
怎样让学生“悟“起来呢?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激趣之“引导想象法”,④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从编入中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作品看,绝大部分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虚实交映,动静相宜,构成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或清丽灵秀,或挥宏奔放,或沉郁厚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按照魏老师的做法,分四个步骤:l、勾勒形态。这是把语言符号转化为线条,开成物象,进行空间组合。
2、染上色彩。让物象披上诗人的主观色彩,也染入鉴赏者的色彩。
3、使画面动起来。学生如果不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意象之中,画面是动不起来的,也只有领悟到了蕴含在画面之中的意兴情韵和思想情感时画面才会生动形象,才有生命。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自己创造的画境之中,触摸到诗人那颗诗心和他丰富的满神世界。整个步骤,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脑子作画,这样思维更集中,更深入,也更容易“悟”出更广、更丰富、更生动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更多的启迪和美感。
实景体验也是好方法。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开阔的特点,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脱去羁绊,放松心情,打开思路,领悟诗词的意境。比如,把《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让学生在春游时吟诵;把《望岳》(唐·杜甫),让学生在山顶上唱读;把《西江月·明月别技惊鹊》(宋·辛弃疾),放在夏夜里品味;学生将“悟”出怎样的一番感受?大自然的景,诗词中的情相交辉映,在这样情境下与诗人心灵碰撞出的火花,在学生心灵中久久不会熄灭。学生从诗中受到的感染,受到的启迪,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是在教室里得不到的。
创设让学生“悟”起来的办法多种多样,有很多实例可借鉴,这里不再赘述。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高昂激越的情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诗词是学生“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说出来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都坚持把作品所传达的意义阐述清楚,那么这种阐述定是无力的、苍自的、徒劳的。艺术大师阿恩海姆认为:“没有哪些真正的艺术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们要说的事情”。这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是创造性活动。教师跟学生一样同属于鉴赏者,由于其学问、修养、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等不同,同一首作品所创造的形象、意象和意境,在他们心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不应向学生直接阐述作品的意义是什么,不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
简单地划上句号。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简单地划上句号。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整体审美,既“悟”不了“情”,也入不了“境”。
三、要让学生“美读”作品
“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吟诵作品。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所希望唤起的不是行动,而是感情,并且除感情以外,毫无别的希冀,”⑤诗歌是靠感情来感动读者的,而感情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古诗词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跌宕起伏,乐感极强,是很适合“美读”的。
“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 闻于耳,记于心,形成学生的主体思维,是感知诗词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作品美感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先生曾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⑥对于古诗词来说,更是如此。“根据语文学科特征,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离开吟诵。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文章的气势。领会与品味到它的布局谋篇、遣词造成旬的绝妙之处”。⑦既然“美读”如此重要,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多读,美美地读,读出“美”来,读出“情”来。
“美读”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了解的基础上。不了解作品,能读起来,难“美”起来,自然领略不到文章的感情,领略不到文章的美。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崇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学生多读了,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读,读出“美”来,这是不划算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从初一到初三毕业,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都在十科以上,他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死读。所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美读”的滋味,就应该先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和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⑧叶老强调把“理法讨究”与句吟诵”结合起来,“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⑨
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把准教材,运用恰当的方法,就会收到净化人的灵魂,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精神品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