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课后感
姓名:
张景
班级:
信息1502
学号:
1512180301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极致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课后感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阳明极致之处在于,他在当官,封爵,学问,军功四个方面都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顶点。中国古代文人的终极梦想,在于立言,立德,立业。三者皆到极致者唯有王阳明。
在课上了解了王阳明的一生后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
13152119 华俊杰
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
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
公管1203池彩仙1220200303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看清楚当今的传统文化的现状。人们在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看到精髓的人主张复古,看到糟粕的人主张鄙弃,而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在古和今的关系上要摆正态度,既不能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然后不假思索的照搬了,这是没有一点现代精神体现的愚蠢做法。另一种极端就是觉得西方都是好的,崇洋媚外的想法会让你做出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划清界限的无知行为。再者人们对于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是浅薄的,比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四合院已被埋没了,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渐渐的被西方节日取代。
对于这种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不让人掺杂任何其他国家的因素,而这一缺陷往往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种疲倦。如今的世界是融合的,地球村的发展,文化也应该和世界文化融合。没有一点创新的文化不算是文化,一味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这种文化会在一天天中消沉。中国人应该要有这种意识。有外国人士评价:杂技、书法、太极拳之类的表演都是非常好的东西,人们很喜欢,可是把这么有意思的全面的、复杂的中国,就用杂技和书法来解释是很可笑的。其次我们的传播途径应该要丰富。最熟悉的是孔子学院的传播,然而这种单一的传播途径无法让人真正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
人们都只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然而继承发扬这种文化究竟有什么
意义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正能懂文化内涵和领悟的人微乎其微。一个国家的文化也能代表国人的素质和精神内涵,我们是中国人,就该发扬光大这伟大的精神,这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团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更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铭记于心是必要的。第二,文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搞好了,自然教育也提高了,人才出了,当然为政治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且文化产业事业搞好了,更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立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为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首先要理性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要以文化自信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任何一种文明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继承,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要有民族自豪感。传统是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国人要立足实际,发现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到切入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以传统的孝道文化调和家庭伦理关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道文化都不会过时,但要注意这不是愚孝愚忠。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令世人赞叹,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穷则养身,达则兼济天下”,都胸怀天下。我们应该利用这些精髓提高自身修养。今
天有些人目光狭隘,斤斤计较,不是要所有人都做个伟人,但只要每个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那么整个社会文明的因子会更多。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实现价值观念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价值取向,同时更应该增强凝聚力。再者,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做好主流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大众传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工具性”或“载体性”的作用,而目前大众传媒传播的大都是娱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少。大众传媒应该认识自身使命,让更多的人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创新传统经典作品大众化解读方式。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更谈不上精读。中国网民那么多,如果能利用网络这个渠道,利用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或者利用网络意见的领袖作用,或许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最后,文化也要走出去的战略。经济要全球化,政治要多极化,文化更是要世界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转化、新生。任何文化都不可以自闭,要打开大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能在和其他文化融合下迷失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打造属于中华文化的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文化是民族的,每一个人都要以理性态度对待,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文化也是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再加其他国家的因子,打造品牌,这就是真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想
这么课上完的感觉与我刚开始报这门课自己的想法是很不一样的,首先,上课的形式与其他的课程不一样,上课完全由学生自己讲,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做演讲。然后上课的内容与我开始的想法不一样,上课给的课题主要是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一些传说等主题,我开始的想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应该关于中国的艺术、建筑、习俗等。我认为这种上课形式有利有弊吧,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以及演讲能力,但另一方面学生讲的知识肯定没有那么完整那么正确会导致一些错误。
报这门课是因为我想多了解一些关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因为现在中国的很多传统都开始慢慢消失,我们应该学习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课上,我确实学到了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了。但这些课题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些课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我更想多了解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艺术习俗方面的知识。我认为可以老师讲一些内容然后学生讲一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要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同现在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让我们知道哪些文化丢失了哪些文化还保留着,我们应怎样学习以前的优秀文化。在当代,中国引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在我看来,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冲击,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被人们遗忘同时其实好多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一些文化是一种破坏,所以我们应学习怎样把两者结合好。
希望这门课能有更多的学时,使老师能有更充足的时间更多的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老师在这门课中能加入一些新的内容,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所联系起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导现在的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或完善纠正自己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文化思想,这些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有积极的意义,而当代的大学生对这些思想并不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是在初中、高中面临的升学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看课外的知识去了解中国的文化思想。所以这些思想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们没有起到作用。而在大学里,一下轻松的环境更容易使大学生们迷失生活的方向。希望中国的经典文化思想,能对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起到指导的作用。
总之,在学习完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后,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让我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坚定了对中国文化的肯定。
11121225
杨猛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后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的知识渊博和广泛,深刻而有趣的例子,上课的轻松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选修课选《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自己想了解自己祖国,了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为中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几千年的文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开阔了我的视野,并且使我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名男生,我本身就对各种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中的江湖、武林充满浓厚的兴趣。喜欢里面的侠客和各种身怀绝技的高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江湖这门课使我更加了解真正历史中的江湖。了解到江湖人的身份低下、生存艰难、不到万般无奈谁也不愿意涉足江湖。江湖被视为社会的最底层被正统社会所看不起。江湖中鱼龙混杂,多数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有躲债的、避仇的、畏罪潜逃的,还有一些是功名无望的落魄文人和地痞无赖。这门课使我了解到真正的江湖是社会的阴暗面,是被人们所看不起的群体。并不像文学、影视作品中那样:生活在江湖中的人活的那么潇洒自在。在现实江湖中的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为了生存做一些被正统社会所不容的事情。还有对一些在影视作品和书籍中耳熟能详的天地会、白莲教和镖局有了更深刻真实的认识。
希望这门课能有更多的学时,使老师能有更充足的时间更多的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老师在这门课中能加入一些新的内容,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所联系起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导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或完善纠正自己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文化思想,这些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有积极的意义,而当代的大学生、研究生对这些思想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这些思想对一个人的人生思想能有很大的改变。当代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是在初中、高中面临的升学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看课外的知识去了解中国的文化思想。所以这些思想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们没有起到作用。而在大学里,一下轻松的环境更容易使大学生们迷失生活的方向。希望中国的经典文化思想,能对大学生、研究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起到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