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特课程安排:材料学院:特色理论课堂讨论题
请材料学院2013级研究生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
从第八周开始上本课程以来,老师讲解理论,学生分组参与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前面7个小组组织得非常紧凑,小组长带领自己的小团队分别用不同的形式顺利完成了7个相关问题的讨论,展示出了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很具学生气息和学生角度,值得充分肯定和表扬!为了进一步组织好后面课堂教学,希望后面的每个小组充分吸取前面一些小组的优点,不断改进,争取更加出彩!我对后面的小组讨论时间作出详细安排,让每个小组做到心中有数,也让每个同学知道这门课的进度情况:
第十三周周四上午第三节课:(请材料1309班第4小组负责组织第8题的讨论)
8、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广泛自由、各种民主权利的保障和政治参与的程度,与30多年前相比,变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从民主参与的渠道看,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电话等交流沟通方式外,电视、网络、手机等载体被广泛应用。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听取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各级领导重视网络舆情,网络民主正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式民主”的实践成效。如何看待网络在民众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如何看待社会听证会和公示制度?
第十三周周四上午第四节课:老师讲课
第十四周周二上午第三节课:(请狄廷敏组织1303班第1小组负责第9题讨论)
9、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请用实例说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哪些生动的实践形式?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哪些重大意义?
第十四周周二上午第四节课:(请王鹏鹏组织1303班第2小组负责第10题讨论)
1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请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如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第十四周周四上午第三节课:(请杨小东组织1308班第1小组负责第11题的讨论)
11、请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请为加强武汉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1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和主要途径有哪些?
第十四周周四上午第四节课:(请杨小东组织1308班第2小组负责第12题的讨论)
12、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和主要途径有哪些?
第十五周周二上午第三节课:(请杨小东组织1308班第3小组负责第13题的讨论)
13、你如何看待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请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献计献策。
第十五周周二上午第四节课:(请杨小东组织1308班第4小组负责第14题的讨论)
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请结合实际谈谈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和途径,大学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应如何积极努力?
第十五周周四上午第三节课:(请于凤群组织1307班第1小组负责第15题的讨论)
15、请用实际事例来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十五周周四上午第四节课:(请王亚辉组织1307班第2小组负责第16题的讨论)
16、2009年9月23日胡锦涛在纽约出席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强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社会应该继续携手并进,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的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视野不懈努力。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同时应如何驳斥“中国威胁论”?
第十六周周二上午第三节课:(请刘溢组织1307班第3小组负责第17题的讨论)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应如何认识和评价这种变化?
第十六周周二上午第四节课:请杨稳华组织1307班第4小组负责第18题的 2 讨论)
18、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请分析原因并结合你们材料学专业背景提出材料学科发展应如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第十六周周四上午三四节安排课程期末考试!
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具体操作安排
课程主讲教师:潘晔(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联系电话:***(手机)
邮箱:panye2010@qq.com
一、各班班长负责把自己的班分成4个小组,选出4个小组长,每个组长带领自己的那个小组围绕一个问题做好相关准备,根据老师讲课进度穿插着进行课堂讨论,每个小组负长负责组织好自己小组的堂课讨论(约30分钟)。各班班长领4个讨论话题分给4个小组长分别作好准备。
二、每个小组围绕老师布置的话题为中心,可以自主选取不同角度、自主设计不同的课堂讨论形式,比如有的小组用演讲的形式,有的小组用辩论的形式,有的用知识抢答的形式,有的用表演节目的形式(小品、相声等)都可以,但总的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意义重大,形式活泼,小组成员参与性强,体现团队精神。
三、第八周开始上课就布置相关安排,第八、第九周为各个小组做好准备的时间,从第十周开始任课老师根据教学进度逐步按顺序安排各小组上台展示,并交一份本小组围绕话题讨论的整体情况,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参与情况,讨论的思路以及相关资料等,这是评定每个同学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四、本课程是研究生的必修学位课程,每个学生的本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根据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讨论等情况来评定,期末成绩以卷面考试为主。
五、请各班班长、各个小组长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只有师生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序顺利推进,同学们参与课堂能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起到大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大家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也使每个同学更有收获!
第二篇:中特理论复习题
一、新时期中共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蓝本P21)
答:
1、在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认识上,破除了过去存在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阶段论,树立了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认识。
2、在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的认识上,破除了过去长期存在的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任务,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树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3、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上,破除了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传统观念,树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树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观念。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问题上,破除了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错误认识,树立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论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特色的理论体系?(蓝本P34-36)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集中表现为: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小康社会,一国两制,三个代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等这种的论断和概况,充分表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中特理论体系还吸收借鉴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首先,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境界;其次,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为各国提供了一条现代化的模式,尤其是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再次,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振兴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重大意义?(蓝本P68)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在92南巡讲话时首次提出,概括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意义在于
1、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化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确立了一种以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新社会主义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执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特别是根据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有利于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四、科学技术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蓝本 P99)
答:
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性保证,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重要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说到底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实际就是科学技术的较量。
2、振兴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根据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迅速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是将科学技术搞上去,没有科技现代化就不可能拥有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3、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改革落后的科技体制,同时,还必须努力吸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对外开放的重点应放在引进先进科技成果上,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蓝本
P152)
1、首先,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能把它作为区分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2、其次,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看,资本主义的区分确实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发生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计划控制。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步从忽视市场作用到重视市场作用。
3、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还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重新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已经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由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同样,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原来所实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而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
因此,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特点(蓝本P168)
1、它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民主性。民主性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各届人民代表大会是由选民选出来的代表所组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因而由它所制定的法律及决定的重大问题,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2、有利于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集中主要表现在它是意行合一的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既是议事机关,又是工作机关,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我国行使立法权的最高机关,只有它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法律,决定国家重大问题,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而一府两院要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即支持人代会依法履行国家职责,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七、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黄P184)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当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在于:首先,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再次,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最后,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自己的民族性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例外,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二,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我国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基本特征。同时,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
第三,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既要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又要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成果。
第四,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由人民所创造,并为人民群众所服务的文化,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和传承者,同时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四大问题展开
1、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把外面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学说。
4、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使我们党为发展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和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是一个在社会主义阶段要努力争取的理想。又是一个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外面要始终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和价值目标。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十二、中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忠实履行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执政党的政治生命所在。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群众基础。
十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领导的内涵。即新时期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其次,要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建设。
再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践证明,以党代政,党的组织直接包办一切的领导方式,不利于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效率的提高,还容易使权利过分集中,出现家长制,造成个人专断等弊端。改革的关键的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好党如何领导的问题。
最后,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必然要领导人民遵守、试试宪法和法律,党自身的活动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并成为遵守、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三篇:中特理论学习心得
中特理论学习心得
尊敬的党支部:
今天,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学院举行的中特理论第三期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感触,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中的讲话,青年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
因此,对于青年的教育则显得极其重要。经过这次的学习,我得到以下几点: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的内容,需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第二,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再深入,增强实效性,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青年的思想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尽量避免理想信念教育在有关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的滞后性,加大吸引力和说服力。第三,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一直十分复杂,特别是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形势愈加严峻、多变,所以,对青年理想信念问题的追踪和引导,一刻也不能松懈,并且需要全社会形成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也是青年中的一员。也就是说,对于青年的教于完完全全的也适用于我。因此,明白了这些,我也对于自己的学习方向,前进道路有了更为精确的认识和把握。
同时,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草根化等激烈的社会变迁让青年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青年的话语权不断增大,他们作为
独立先行者的地位和文化反哺作用得到了主流社会的更多认可。但随之而来也有生存压力的陡增和对文化震惊的不适等,使得青年问题再次现实地构成了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青年研究重新获得十分强劲的“内需”作为它的发展空间和动力。而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当前的青年研究面对的是一个转型社会中的全新的、多元的青年群体,青年研究自身也处于从问题导向研究转变到学科化研究的时期,青年研究出现了远比第一阶段更加复杂的特点。正是这些新的对象、逻辑和特点将青年研究带人了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准确的把握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一大助力,坚决的推动社会的进步,确保社会的团结友善。
经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又一次获得了进步,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结合我本身的努力,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
此致
敬礼!
0955041027
预防医学二班何坤明
2012年2月26日
第四篇:中特理论总结
中特理论总结
专题一: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发展;
2、进入20世纪,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率先成功地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开始向现代体制过渡。社会主义的发展,包含着理想、理论、运动和制度四个方面紧密相连的内容。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著作
答:法国圣西门《论实业体系》、法国傅里叶《四种运动论》、英国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和历史局限(举下李自成、黄巾起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1、全面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罪恶行径;
2、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弊端;
3、天才般预测和构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4、彰显公平正义良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唯心史观作祟,没有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没有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奢望资本主义自我改良,倡导“和平进入”社会主义。19世纪美欧社会重大变迁,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其背景是什么? 答: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稳定确立,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政治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起义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发展,提供足够的思想素材和理论支撑。
马克思奠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
答: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哪些基本理论?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基本理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西欧,在普遍的社会危机中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各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掌握各级政权,管理一切社会事务。
历史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同时还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地得以蓬勃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哪些新发展?
答: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恩总结了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60年代,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资本论》的发表;
第二国际建立,马克思晚年进一步研究了东方社会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革命问题;
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理论界取得伟大的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答: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就是:第一,科学社会主义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所谓只有社会主义才适合人性的断语,而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分析证明了它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首次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之点,即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臆造种种改造社会的计划,不是劝导资本家发善心,不是策划密谋,而是组织自己的政党,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组织社会主义社会。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其时代价值在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能够真正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专题二: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国际和国内背景
答:国际背景:20世纪,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集权阶段,经济危机此起彼伏,高频度发作;
2、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
3、亚非拉世界被迫卷入世界经济,社会经济动荡不安;
4、工人阶级抗争升级,共产党声势壮大。国内背景:
1、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
2、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3、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
4、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
战时共产主义制度(1918-1920)答:余粮收集制和粮食专卖制度;
工业国有化,高度集中管理;
禁止自由贸易,限制货币交易,实行票证配给制; 强制性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新经济政策(1921-1930)
答:
1、农业方面:征收粮食税,余粮归国家所有,允许出租土地,雇用农工;
2、工业方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国有企业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允许私人经营和经营中小工商企业。
3、分配方面:取消免费和低价供给制,废除义务劳动制,实行等级工资制,允许计件工资和奖金,按劳分配;
4、流通方面:进行货币和财政改革,允许商业贸易和集市贸易;
苏俄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答:原因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苏联早期的新经济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1)要重视市场作用。
2)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3)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5)立足本国国情,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6)在经济建设中要尤其注重掌握“度”,注重辩证法的应用;
7)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在发展经济、进行各项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
如何评价俄国十月革命? 答: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答: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2、促使中国工农群众相结合,为后期的武装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主革命提供借鉴和思想鼓舞。
3、客观上也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专题三:苏联模式以及后续发展、衰落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果,特点及弊端是什么?(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 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2)、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1930年后)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全盘集体化,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优化流通分配;
政治上,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中央拥有绝对权力,限制和取消党内民主; 意识形态上,推行一元文化,屡屡政治批判,盛行教条主义,政治主导思想文化;
社会风气上,盛行个人崇拜,个人迷信。(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 发展。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苏联快速现代化的原因
1、内在因素:
苏联人民的忘我奉献,加班,农民进城工人增加,强大的国家意志;人民贡献私有财产,支持国家建设
2、外部环境
建设期间的资金来源:利用欧美德国意大利法国产能过剩,通过购买或赊购获得国际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配套设备;而后的二战爆发,以债务免除为条件参与战争(主要以英国美国东欧德国)——对外部环境变化预测的准确,钢铁能源飞机军备武器.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答:积极:
1、它是特定历史条件,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
2、全面促成苏联的现代化,创建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强大的综合国力;
3、有效抗御了资本主义的围追堵截,成为二战胜利的保障;
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首次执政的成功之作,具有世界影响力。
消极:
1、以党代政,政治和行政干预无所不在,民主法制建设滞后,政治氛围紧张,人权保障缺失,个人崇拜泛滥;
2、经济建设一哄而上,经济结构偏向重工业化,经济效益不佳,资源浪费严重,农业集体化不成功,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30年代至80年代,历经赫鲁晓夫改革、勃烈日列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依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瓶颈(1930-1980)
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步入困境,走向崩溃(1980中期)
专题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
1、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下,出现社会主义思潮; 2、20年代初期,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北伐期间国共合作;
3、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
答:
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20年代后期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开始走上“暴力抗争、武装割据”道路;
3、毛泽东论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
4、抗战时期,国共政治格局大变动;
5、抗战后,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答:
1、中国社会能走向社会主义;
2、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3、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4、国际共产主义重大胜利,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世界力量对比;
5、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50年代初,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
答:主要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农业:由互助组到推行农村生产合作社组织再到人民公社。手工业: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四马分肥。50年代末中国经济大起大落 60-70年代,中国社会大动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新时代
答:
1、开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政治上改弦更张;
2、结束文革,纠正“两个凡是”,停止阶级斗争;
3、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明确四个现代化目标; 80年代,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三步走等。80年代中后期,改革进入“深水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百年不动摇;二次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风云突变,冷静观察,韬光养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战略和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放,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事业的若干重大成就
1、提前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翻番,解决温饱;
2、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扶贫开发;
3、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一国两制。台海和平,港澳回归。
改革开放加速中国现代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重点问题 一、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哪些挑战?
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拉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古巴在政治、经济上遭受到巨大打击,处于极端困难之中。拉美各国共产党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改旗易帜,有的则自行解散,有的则坚持下来。
二、评述分析50-6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 答:
三、苏东剧变、苏联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答:(1)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2、计划经济的失败,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停滞不前,经济改革失败;
3、联邦制运作失效,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社会持续动荡;
4、意识形态教条保守,思想文化创新不足,新思维陷入空想;
5、集团对抗与军备竞赛的失败,苏东联盟瓦解;
6、西方和平演变。(2)苏东剧变原因
1、苏联局势不稳,无力自保,东欧失去苏联制衡;
2、东欧各国内部矛盾重重,始终存在反共势力;
3、执政党内外交困,领导层分裂;
4、西方强大压力,经济利诱,和平演变。(3)苏东剧变历史教训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决定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3、坚持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环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社会主义成功的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建没,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有何变化?
答:市场活力迸发,GDP年增9.8%,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国家硬实力迈上新台阶,工农业产品自给自余,科技、教育、国防长足进步;全国实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外开放卓有成效,国际竞争力、话语权显著增强。举例子说明下:
五、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六、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 答:
七、评述分析当代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
答:
1、越南革新成效显著,理论创新不断,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2、老挝改革循序渐进;
3、古巴长期遭受围困;
4、朝鲜局势险峻,前程未卜。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展望:
近百年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把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发展方向不变的重要前提。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国家巨变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有效途径。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搞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关于道路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展望:
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经济持续健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竞争力加强。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协商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并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推行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社会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丰富“一国两制”时间和推进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总高事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发展各国的友好合作。
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总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五篇:中特理论作业题
中特理论作业题及考试范围参考答案(仅提供参考其中一、二、三、四、五、十一为重点)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神实质及其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本质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实质。
理解:
1、本质论从生产力出发而不是从生产关系出发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则。
2、它本质上把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作为形式手段而不是当作内容和目的。所有制的形式和比重、分配方式、经济体制最终由生产力决定。
3、它把社会主义看作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共同富裕是目的,发展生产力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意义:
1、把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
高到了新水平。
2、提出够格的社会主义的衡量标准——发展生产、共同富裕、3、带来拨乱反正的性质把本质与非本质区别开来。
4、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共同富裕。
5、对于解放思想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又
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P8-11
答: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体展开的,都是创立和拓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和立论基础,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和共同的时代课题,都着眼于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其基本观点、重要论断虽说是各有侧重,但却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具有思想交汇、理论相融的特点,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新发展,在理论渊源上是一脉相承的。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依据。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直接体现着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从与时俱进的方向来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不满足已有的认识,不固守已有的理论,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以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三、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
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科学体系。
四、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193
答:改善民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把注重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主要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所要着力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同我们国家已具备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条件也有关系。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增强。生产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群众当然会更加迫切地期望党和政府更好地解决当前一些突出的民生问题,比如说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五、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51
答: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也是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六、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76
答: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182-184
答: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增强自信、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引导社会风尚的作用。
八、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含义?P86
答: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使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作出的一项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九、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P24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反映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实际要求,必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P84
答: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不是简单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第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后作出的重大决策。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我国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一、全面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P174
答:所谓先进文化,是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相对而言的。这种区别是根据我们对文化的现实功能所作的价值判断得出的,它取决于文化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说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是落后文化,那么,理性的、科学的、振作的、高尚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如果说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是腐朽文化,那么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我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判断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科学性。越是先进的文化,其技术合理性程度越高,其达到同样目标的技术手段越合理、越先进。在社会生活的现实实践中,文化的科学性必然体现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即越是先进的文化,越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二是价值合理性。越是先进文化,其价值合理性程度越高,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越是符合多数人的现实利益。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越是先进的文化,越能够现实地体现先进群体的政治要求,并最终能够现实地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总之,越是先进的文化,越是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越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先进文化必须具备现代性,必须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并且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赋予经济社会实践以意义。
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先进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先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先进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先进文化也是大众的文化。
在理解和把握先进文化这一概念时,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文化中的有些部分在时间中只发生变化而无所谓发展,比如不同时代的艺术往往没有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很难用先进与落后这个标准去评定判断它们。第二,不同文化既有时代性的差异,也有地域性的差异,后者往往与先进、落后无关。第三,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某种文化在此地是先进文化,移植到彼时彼地却未必再是。作为应付环境的生存策略,对于某一种群、团体或民族来说,文化首先必须是合适的,才可能是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