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聋生认知特点 生成数学优质课堂
关注聋生认知特点 生成数学优质课堂
来源:中国传媒学会数据库
作者:佚名
文字大小:[大][中][小]
关注聋生认知特点 生成数学优质课堂
王玲
吴晓强(青州市聋哑学校
山东青州
262500)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聋校数学教学要以补偿耳聋学生的生理缺陷,培养学生 的观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为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 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取知 识,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充分体现数学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1.依据聋生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原则
虽然聋生由于生理缺陷,语言能力差,思维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直观感受力强,聋校又是小班额制,在教学中既能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有利大大提高教学 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又能避免班级授 课制的局限,能够做到照顾到每名学生的特殊性,让学生领会学习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也具备了小组 教学的优势,有利于个别化教学,能够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根据聋生认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内容 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直观形象为主,体现新课标精神,试图关注创设思维情境(思维再现)、积累感性经验(探求新知)、抽象概括结 论(归纳总结)和拓展应用等的基本环节,组织课堂教学。1.1创设思维情境(思维再现)。从学生感兴趣、并且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 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师生互动,抓住学生思维。1.2积累感性经验(探求新知)。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 象或表象,离开具体形象是不行的,我们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引导学 生进行多次的低级分析综合,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做好铺垫。1.3抽象概括结论(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完成了由具体形象思维 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
1.4拓展应用。应用原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完成对知识的巩固,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依据聋生接受特点,组织教学过程
2.1分组。聋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要住校学习,根据聋生的这一特点 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给学生分组,结成一帮一互助对。如:我所教的上一级班 里有7个同学,其中两组都是一优一后,另一组则是3个水平相当的同学。前两组 都是优生带后进生,这样优生既帮助了同学,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也有进一步 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后进生也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在生活上的互助可加深 他们的友情;后一组水平相当的学生学习上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生活上也 互相帮助。
2.2课堂提问。课堂提问顺序一般由后进、中、优生依次回答,等全班同学回答完 毕,正确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后进生获得了抢先回答的机会,提高了兴趣,虽然 出错较多,但他们自己回答后很有兴趣,很担心自己的答案与别人的是否一致以 及为什么,从而继续思考这个问题。有时教师故意提出质疑,学生明明答对了,还要做出一个怀疑的态度,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努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对 于简单的题目,偏重于后进生回答,优生可以代替老师做正误判断;有一定难度 的问题,偏重于优生来作答。
2.3课前课后。课前不提倡学生预习,让学生保持新鲜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紧跟老师思路,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又能够紧紧抓住学 生思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后作业多种多样,但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只要求学生做好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3.依据问题类型,选择教学方法
3.1计算。对于计算的教学,要讲究方法,如9加几的计算,用“凑十法”计算,学生很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十几减9,教材上用“想加算减”,聋生9加几的计算 并不熟练,再用来算减实在很困难,我就改用“破十法”来讲解,虽然与教材不 符,但分散了难点,学生容易理解,并能扎实掌握。
3.2应用题。应用题教学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讲清每一种题型的方法,如:比多比 少问题:5比3多(),3比5少(),比5多3的数是(),比5少3的数是(),讲 清比的位置不同,题目的意义不同。分数应用题要讲清单位“1”的意义,明确要 求什么。
3.3归纳总结。结合数学知识体系,把知识系统化,学生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 节所学的知识,都归纳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属于知识体系中的哪一部分,将要学习哪一部分。
3.4师生互动。师生互动贯穿全课始终,如讲8的认识时,首先通过挂图从义形音 三方面初步认识8,然后又通过摆一摆、认一认、拨一拨、数一数、找一找、比一 比、分一分、排一排等活动进一步认识8,最后通过写一写来巩固8的认识。3.5加强直观教学。如行程问题可以让学生来演示题意;8的认识中讲数序排一排 时,可以让学生到前面来排队,看一看谁排第几,加深数序意义的理解,以及几 个与第几的比较。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聋生儿童尽管比正常儿童在感觉、认知、理解、运用和方法等方面有差距,但是,其智力发展水平无异于正常儿童,只要 认真关注聋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于聋生特点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就能 实现课堂师生的互动,生成有效的富于生命的课堂。
第二篇:抓住聋生认知特点搞好中学数学教学
把握聋生认知特点,搞好中学数学教学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黄观颖
聋生由于听觉受损,因此认知事物的主要途径只能依靠视觉器官,这给他们学习数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牢牢抓住聋生特殊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形象教学,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意发挥手语的辅助功能,加强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聋生学习数学中难以理解掌握的主要方面之一,教学时要引导聋生掌握概念,就必须充分发挥手势语的重要辅助功能,运用简洁、直观的手势符号,对概念进行直观阐述,以便于聋生理解掌握,这是聋校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时,如果能够妥善地运用好手势,发挥手势语直观形象的作用,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要把一个三角形向右平移2个单位,如果逐字讲解,聋生不仅难以理解,更难以掌握。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好手势,用手指搭成一个三角形,然后直接进行平移,在每个单位上稍作停顿,让聋生直观感知到图形平移2个单位的具体过程,这样教学,聋生感到十分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同样,在讲解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圆与圆位置关系时,都可以直接运用手势形象直观地展示不同位置的特点,聋生学起来轻松自然,印象深刻。
二、善于引导聋生观察模仿,掌握数学解题方法步骤 聋生认知的一大特点,是观察能力强,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聋生的这个重要特点,加强对聋生观察能力训练,引导他们通过模仿逐步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例如,分式方程是一种过程比较复杂、格式要求较严的题型,特别是还有一个验根的程序,聋生学习时很容易产生遗漏疏忽现象。因此在第一次教学时,就一定要注意加强示范,将解题过程细化为三大步骤,一是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公因式转化为普通方程,二是解出普通方程的根,三是将解出的根代回公因式进行验根。教学中教师通过典型例题的示范,引导聋生牢记分式方程解题的三大步骤,再通过模仿做题,总结反思,这样聋生头脑中对于分式方程的解题方法就会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练习时就不容易出现各种错误了。
三、要善于运用图示、图表、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引导聋生把握主要内容,掌握核心知识,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聋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概括能力很低,因此当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很难将本单元中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理解掌握,具体地说,就是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因此教师授课时要运用图示、图表等直观便捷同时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信息呈现方式,以引导聋生掌握所学的主要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之一。二次函数内容繁杂,抽象性较强,变化形式多,聋生学习起来很容易产生混乱。在具体教学中,我经过探索,将二次函数的0、0、0三种情况下的函数图象、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等重点核心内容用一个简洁清晰的表格进行归纳涵盖,将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加以直观呈现,要求学生牢记,从而使聋生彻底掌握了此部分内容。当聋生在解题中遇到困难时,引导聋生认真回忆这个表格,联系具体题型,认真思考,聋生就很容易找出解题的方法。
四、针对聋生学习特点合理布置课后练习,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聋生在数学学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记忆力较差,灵活性不足,适应题型变化的能力不高,因此在练习时如果遇到有一点变化的题,就无法做下去。因此教师就要针对聋生的这个特点,合理地布置课后练习,争取做到每次练习紧扣课堂主要内容,降低难度,减缓坡度,过渡自然,这样聋生才能逐步掌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中的习题,而是要从大量课外练习中筛选一些切合聋生认知特点的题型,以加强基础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从而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综上所述,要搞好聋生中学数学教学,就要注意把握聋生认知的主要特点,发挥手势语的辅助作用,通过形象、直观、具体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易懂的事物,同时注意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解题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教学搞好,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第三篇:关注课堂生成,演绎精彩
关注课堂生成,演绎精彩
——听课后再读崔波校长写的《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文后的反思
作者:国玉虎
5月下旬,我十分荣幸到喀喇沁旗锦山第一小学参加了赤峰市第十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的听课观摩活动,聆听了来自赤峰市各旗县区21位教师的语文课。在5天的听课活动中,让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大。诸位赛课教师的精准提问和学生们的精彩回答言犹在耳,那一幕幕近乎完美的课堂预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行,我收益颇丰。回到学校后,我再读了贝子府中心学校崔波校长的《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不能言述的疑惑和感受,立刻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串串文字符号,可谓茅塞顿开。这时,我悟到了“课堂生成”这个词语。就此方面而言,21节课中,每一位授课教师都用心进行了课堂教学预设,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力求完美,多数教师反复磨课。在实际赛课中,有的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下抓住了课堂生成,演绎出了精彩。也有近乎四成的教师与精彩的课堂生成擦肩而过。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课堂预设”走,不惜抹杀掉孩子们的“视角和思路”。上课之初,学生往往有着一定的“言论空间”,偶时,有的学生利用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且精彩地道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时,有的教师往往用了一句“你再想想吧,看谁说的更好”等语言让正在回答问题的孩子“闭嘴”,直到有的学生切合了教师下一步“预设”才罢休,在课程运作中,教师的角色根本没有有效地实施转变。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无疑成为“课堂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推进,而应是因有价值的“课堂生成”不断调整的过程。
《女娲补天》的一节课堂教学中,来自敖汉旗贝子府中心学校的赵志荣老师在抑扬顿挫的引导中,便充分利用了课堂“生成”,演绎出了精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谈及发现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我发现女娲非常了不起!”赵老师立刻追问:“他发现了女娲很了不起,那么,我们从哪些语言可以读出女娲很了不起呢?请再读,并作批注。”之后,教室里开始充斥着刷刷的写字声和郎朗的读书声。在激烈的汇报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女娲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她将炼好的的特殊液体“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自此以后,便在天边留下了五彩的云霞。赵老师便微笑着说道:“你真善于发现,的确很了不起。他说自此以后,便在天边留下了五彩的云霞,多美多神奇呀,请你大胆地想象一下女娲补天后的情景,拿出笔来写一写。”至此,非常顺畅地开始了课堂练笔,再次地演绎出了精彩。
这样的课堂生成处理,成就了一堂堂精彩的课,给听课者以真正的享受。与此反之。在《三个儿子》的一节课堂教学中,教师让3名学生到前面演绎3位母亲的语言,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在研读关于三个儿子的文字时,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个儿子?”霎时,小手全部举了起来,一致地喜欢第三个儿子。谈及理由时,有孩子说:“我喜欢第三个儿子的理由是因为他孝顺,同时他也有一位好母亲。”教师示意该生坐下,继续问:“谁能说的更全面一些呢?”后来,一位学生回答道:“他孝顺父母,懂得感恩”。教师终于露出了微笑,便要求大家送给他掌声。原来,这位同学的回答切合了教师的预设。“他还有一位好母亲”,难道不可以作为这位同学喜欢第三个孩子的理由吗?为了导出自己的预设,进行板书。教师没有任何评价地忽略了这样的课堂生成。试想,如果这位教师抓住前者学生的那句“他还有一位好母亲”,势必会引出三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态度差异,继而利用课堂生成地拓展了文本。在《鱼游到了纸上》的一节课堂教学中,在课堂练笔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围观“画”的人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在展示中,有三位学生进行汇报。第一位学生的语言抓住了描写,第二位学生抓住了细节,第三位学生语言的精彩体现在了用词上。教师一一点评:“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太好了,你真棒!”。因为教师完成了预设,对于生成的习作特色,教师却错失了“方法与技巧”的整合和指导机会……
赛前,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的李卫东老师作了一节示范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课中,李老师让学生提疑难问题时,有学生提出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读不懂,是:“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李老师笑了,让男女同学分角色读这句话。并问:“作者问这句话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养花给别人看?”有的学生起立回答:“没有,他认为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同时,女房东也没有想过养花给自己看。”李老师立刻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问道:“你从哪里发现了女房东也没有想过养花给自己看?”学生回道:“我从‘莞尔一笑’这个词看出来的。”李老师就此引导学生学习了“莞尔一笑”一词,并找学生到前面表演“莞尔一笑”,立刻引发了连连笑声,课堂再次演绎精彩。
我想,虽然我们精心的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但是我们应该要像李老师一样,一定要在实施预设的过程中,要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并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使课堂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正如崔波校长在《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所阐述:新课程提倡合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教不再是简单地写出常规的教案,教师还要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表现出的真实情况重组知识传递方式,改变以往那种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考、提问纳入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框架中。面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预见之外的情景,教师应当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第四篇:浅析聋生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
浅析聋生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
字数:2454 来源:新时代教师 2010年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聋校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特殊的一部分,聋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以及对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上好聋校的数学课,应该针对聋生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采取补偿性的教学手段。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聋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聋生,正视聋生的个体差异,为聋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聋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1.聋校数学课堂分层教学使用中的原则
1.1个别化教育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一般聋校班级学生分成A、B、C三层,课前进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1.2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聋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应使聋生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3积极激励原则: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2.聋校数学课堂分层教学中的实施
2.1课前进行个别化教育设计,教学目标层次化。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教师根据班级聋生的差异为前提,以聋生现有水平为基础,以满足聋生个体发展需要为目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指标,操作性强,便于评价监控的书面形式的听障儿童教育与训练的管理工具。
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三层聋生各自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培养基本的能力。
2.2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聋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导致个体在智力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较大,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课堂上要求太高差生跟不上,要求太低优生又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聋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聋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实际上差生更需要关注和帮助,更需要交流和鼓励,为此教师必须重视他们的存在和发展,甚至给他们以“偏爱”,千方百计地创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如课堂提问、板演、作业中注意发现和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他们转化的起点,不断激励他们进步。
2.3课堂教学过程的分层化。
教学分层是坚持“进度一致,程序不同,分层施教”的原则,应在基础知识课中同步不同速。所以首先要求教师据教材特点和聋生的理解能力,根据聋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层次,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让每个聋学都得到进步。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程度差的聋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聋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聋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聋生的自主性,培养了聋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2.4课堂习题设计的分层化。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聋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练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口算、记忆定义、板演、集体练习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对于板演的较难的可以让A层聋生做,简单的题可以让C层聋生做,其他聋生在下面练习,教师巡回辅导。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对于集体存在的错误要在黑板上纠正,个别错误个别纠正。
2.5要分类布置作业和辅导教学。
每一堂数学课,教师进行多层次的作业设计。针对三个层次的聋生设计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对C层聋生本着补什么知识,留什么作业的原则,要求较低。
对B层聋生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少量提高的题目。
对A层聋生做基础作业和一定量的灵活、综合题。
对作业尽量要面批面改,这样使聋生知道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另外课后根据聋生的不同程度进行不同的辅导要求。
对A层聋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引导他们自觉探究知识的意识。
对B层聋生紧紧抓住不放,激发他们赶上优生。
对于C层聋生就要遵照查缺补漏的原则,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以此达到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聋校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主要顾全面,同步进行同一个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往往没有强调个体。贯彻实施分层教学法,就是处理好整体和个别的关系。一方面从全班聋生的基础出发,努力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在具体要求和教学方法上,对不同的聋生要因人而异。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各个层次的聋生每节课中都有所得,于满足中去追求。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要求老师强调个体,体现出对聋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聋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
第五篇:关注课堂生成 提升教学魅力
关注课堂生成 提升教学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老师手拿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演绎的舞台时,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时,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的生成中造就精彩?
一、心中有书,全面预设教学环节
兵法中有句:“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寻找使整堂课大放异彩的亮点。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案例: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春天百花盛开。
生2:喜欢,因为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去郊外春游。
生3:不喜欢,我妈妈说,春天天气暖和起来,人老容易犯困。
师(略作思考后):嗯,是有点,不过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燕子从南方赶来了,给春光增添了不少的生机,看,它多可爱呀!
(教师自然地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
后来这位教师说:“学生提出春天多彩、气候宜人等赞美春天的句子,是我预料学生会说的,但我没想到学生会说不喜欢春天。我当时脑中急剧搜索着,忽然本课的句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一下子跳跃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原来,这样精彩的效果来自于课前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只要教师心中有了清清楚楚的底,哪怕课上出现“意外生枝”,教师也会围绕“核心”兜圈。
二、眼中有人,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当课堂上预设出现意外,学生“乱”起来时,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第一是“宽容”。在“意外”中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把肯定、赞赏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即使学生的声音是那么怯懦,理由是那么牵强。
第二是“倾听”。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因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必将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当学习到“谈„碰壁‟”这个故事时,于老师让学生练习评点、赏析课文。其中有一句“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于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师:如果你是一名语文教师,你现在正在批改你学生的作文,你会写下什么样的批语?
生:观察细心,描写细致,真乃好句!
生:人物描写活灵活现,让人读了如见其人。
忽然,有一个学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句话可写可不写,能不能删去?”
于老师一愣,全场听课的老师也愕然,谁也没想到学生竟会提出这样的看法。这个问题不太好处理,大家都用一种担心的眼光看着于老师,也很想看看这位名师如何处理这一棘手的问题。只见于老师马上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很快形成两种意见:一方是不赞成删去,一方是赞成删去。双方的代表还分别发表了精彩的意见。这时,该如何处理?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于老师。
于老师没有像我们通常所见过的那样,把自己变成一个裁判,在两种意见之间作出裁决。他告诉学生:“简洁是一种美,具体生动同样也是一种美。”于老师还分别与两位代表握手,对不赞成删去的代表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学生的作文一定是具体生动的。”对赞成删去的代表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学生的作文一定是简洁凝练的。”
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时,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化身,武断地决定“对”或“错”,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感受,激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多么精彩、多么艺术的即时生成!
三、手中有法,引导学生研究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正引导学生一起品读、赏析课文《鸟的天堂》的第三段,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文字,并且还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师正要总结此段,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乱”了起来。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中,我就知道刚才那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不过马上回答可能会不那么全面、深刻。怎么办呢?
生:仔细读书,查找资料……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请同学们各自再读书,再思考,力求从书上找出答案。
(于是学生再次投入读书当中,教师也“钻”进学生群里。)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受自身的生活环境、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局限,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意外”发生时,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善于把“意外”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
1.筛选: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吗?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要迅速地做出“筛选、判断”,如果真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教师马上可以一笔带过,话锋一转步入正题;但如果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就要进一步深入,让此话题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营养了。
2.思考:这个意外的话题,教师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之不露痕迹地纳入预设的轨道中来,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双方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提升:围绕新话题,让文本、学生、教师全新对话,改变原有知识结构,让平等民主对话落到实处,使课堂如“一江春水”,充满生命的活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两位最伟大的老师”,一是老百姓,二是孩子们。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使课堂教学因意外而变得绚丽多姿,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