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之美
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之美
【摘要】新课改大力倡导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人生价值观还尚未形成,认识事物以形象感知为主,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借鉴多媒体,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 诵读 多媒体 小学语文
汉子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由汉字构成的文章更是美仑美奂,魅力四射。只要你翻开书页,捧读一篇篇美文,那《欢庆》《我们成功了》中催人奋发的社会美,《日月潭》《春雨的色彩》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地球爷爷的手》《我是什么》中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会让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干扰,他们的精力一时很难集中到书本上来。当然,这时强制也好得不偿失,还需要我们巧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去唤醒学生对文字、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课堂上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走进文本,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情镜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如:在《北京亮起来了》的阅读教学中,可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北京的夜景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后,向学生提“现在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说的话,我就抓住其中一名学生的“哗,好美啊!”这一句,让学生就“哗,好美啊!”这一句话,读课文,从文找出你认为美的地方并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个个争着读课文,课堂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品读悟情内化美
中国人喜欢品茶,刚泡好的茶颜色鲜亮,香气四溢,凑近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植入鼻孔,钻入肺腑,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而端起茶杯呷一口,更有一种甘甜留于唇舌之间,正所谓“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而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注意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句式的点拨,引导学生像品茶一般通过咬文嚼字,朗读吟诵,好好地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让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学生,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从那阵阵墨香中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第一节中有一句“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我问学生:“为什么一个用‘躺’,一个用‘挂’” ?学生窃窃私语,但似乎又说不清楚。于是,我出示了菜园里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学生一下豁然开朗,形象地说出了:“因为冬瓜很胖,就像躺在地上的胖娃娃。茄子细细的,所以挂在枝上。”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美的启蒙者、引领者,就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和学生一起探究文学词语精粹,挖掘语言文化。而词句是文章最丰富细致的“血肉”,没有词句的挖掘、感悟和赏析,语文教学将会变得空洞无物、枯燥乏味。我认为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借助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最直觉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语言比较中体悟人物形象美,从语言想象中体悟意境美,把课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课文中美好的人物、意境由自己的心灵内化、洋溢开来。
三、熟读成诵积淀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放声吟诵,字字响亮,字正方圆,既可体验课文的音韵美,又感受文章的内容美,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12岁,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是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邓小平同志说:“小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得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相当大的影响。”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完成背诵的任务比较困难,学生也容易把背诵变成死记硬背。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变“死记硬背”为“活记硬背”是指导低年级学生熟读成诵的着力点。低年级学生的背诵,更应强调感情投入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语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含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的表现,自我潜能的一种释放。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锻炼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课文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课文中的美点进行重新加工和提升,创造出新的美的靓点(如音韵、句式、艺术形象等)。当然,创造美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或用自己的嘴说出来,或拿出手中的笔画出来,或我手写我心,将读文后的美好感受写出来„„这种形式多样的仿说、仿写与配画,是学生学习课文后理解美、感受美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始终以培养学生语言美为教学宗旨,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语言美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感染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第二篇:窥探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窥探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各位领导、老师、同行:
上午好!
最近在网上冲浪时偶得一小文,令我砰然心动。这里,先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理想的语文课堂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首歌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首歌。每一首歌,都有它的旋律和节奏。我觉得,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以想象,一堂没有情感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情感是作者作文的灵魂,是教者教文的灵魂,是学者学文的灵魂。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要实现这情感的交流,语文老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或年轻的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语文老师是一个乐手,他拨动孩子的心弦,弹奏出课堂美妙的音符,给师生双方以身心的愉悦。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片云
“云开云散” “云卷云舒”“云蒸霞蔚”,这行云是最舒适,最自由,最富于变幻的。语文教学要张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它像云一样无规则,无序列,动态化,模糊化。人文精神应该包括精神的自由和精神的真实。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呼唤个性化的阅读。理想的阅读境界是什么?它应该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的选择、内化和吸收的过程,类似于蜜蜂采蜜。因此,语文课堂要少一点“一切行动听指挥”,多创造一些个性化阅读的氛围。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开放式问题,组织开放式活动,给予开放式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那些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陶冶思想,张扬个性,提高能力。唯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写出“圆珠笔在纸上蹭痒”的句子,才会有自由的个性和真实的体验,才会有诗意和纯真。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像云一样,任由精神舒展,任由心灵放飞!
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以普通一线教师的身份,管中窥豹,去感悟、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挑战。我发言的题目是——窥探语文课堂教学之美。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迈进;而美则是向着善的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实践的语文课堂教学,求“真”与各兄弟学科性质一致,而求“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试看,我们语文同行们,千方百计设计美的教学思路、美的板书,力求用美的语言引导,乃至穿美的服装-------这种把美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最为典型的体现在各种名目的、作秀式的优质课、公开课上,从教学手段到教师穿戴,从一举一动到一问一答,从发言顺序到问题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吗?只不过这种所谓的“完美”,仅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价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义的美学价值罢了。这种作秀式的表演,就从反面向人们表明:语文教学中对美的追求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所见所闻所行,从四个方面去感受、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首先,美在首尾。
1、美在导入。凡事都追求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和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已引起了各位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什么才是“美的导入”呢?我认为,它或能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或能给予学生“耳濡目染”的享受,或能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或能巧破学生心中的“疑云”------总之,在短短的时间内,它能起到“一石激成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并开始构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如,张远成老师的文言文《空城计》的引入,便让学生先行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应精彩片段,以达激发学生“跃跃欲试”——阅读原文的欲望;〈心中的鹰〉
导入,展示“鹰的雄姿”动感画面,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的享受;我上散文〈鹤群翔空〉,以歌曲视频〈丹顶鹤的故事〉引入,并从中穿插配以各种鹤的姿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以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诱发学生急于走进文本。(结合课件展示)。再如,我上现代诗歌〈黄河颂〉,我设计以大气磅礴的画面结合声情并茂的朗诵导入,以黄河形象到黄河精神,给学生蓄情(一种崇高的情素),并为难点的开启打开了口子。
2、美在拓展。我认为,语文的结束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扩大学生语文学习外延、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舞台这个目的。如一些续写、改写、读后感的写作;紧密联系文本的现实通悟(如教学冰心的〈观舞记〉,可布置学生观看05春晚的聋人舞蹈〈千手观音〉并感悟练笔);暗示学生养成查资料、讲合作、善交际等现代交际习惯。(出示“新闻调查”并适当讲解)其次,美在整体。
1、美在和谐。和谐是各种相关因素恰倒好处配合的结果。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种因素都有机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两个主导因素,只有这两个主导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所以,我们主要是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导因素在课堂上的活动。当然也涉及其它因素。当然,并非任何时候师生两个因素的和谐配合都具有美学价值,只有当两者的配合创造了一定的美的情境的时候,才具有美的特性。请看下面两个例子,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哪是美的情境:在上初中课本第一册《夏天也是好天气》时,导入新课后,有位老师从标题的理解开始,然后,布置学生去课文中找出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句子。学生配合相当好,都认真地去课文中找。一会儿,都找出来了。老师就分别让几位同学念。最后,老师表扬了同学们。余映潮老师却不是这样。他的课堂。上,处处具有美的特质。他把课文的学习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①说“理解”的话;②说“积累”的话;③说“发现”的话;④说“创造”的话。以第一个阶段说“理解”的话为例。在导入新课之后: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 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
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学生杂然地读课文,说“话”)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以句话)…… 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师:多么秀美呀。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很静。…… 学生畅快的发言与教师精粹的评点交融在一起,形成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两相比较,前者,虽然也有师生的密切配合,但总让人感觉到有些许遗憾。遗憾在哪?在于没有情感的渗入,只有干巴巴的对话,干巴巴的课文朗读,毫无美感可言。后者却不同,学生的发言,老师的点评,都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美感。再如,我借班上〈鹤群翔空〉,始终贯彻这一理念——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思路是,将这堂课定格在“欣赏课”,并在开场白时明确——“这是一堂欣赏文本、欣赏主人公鹤美的课,也是我老师欣赏同学们表演的一堂课!”这样,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融洽了陌生的师生关系。而后来,我也是坚决的贯彻了这一意图,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即兴的表演活动搬上了讲台。我只在旁边扮演着善诱的引路人、平等的参与 者、活动的组织者,并当堂评出了两位表现突出的“课堂之星”,完成了我为同学们这一堂课的“服务”——课堂教学,就在这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缓缓的拉下了帷幕。
2、美在节奏。在教学中,张驰兼顾、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课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节奏,本意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急徐行止长短强弱等现象。美国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在《演讲六技》一书中说:“节奏是一件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始终如一的引导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这是指艺术上的各种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上,节奏主要指教学结构的疏密变化、教学气氛的张驰起伏、教师声调的抑扬顿挫等。教学中丰富的节奏,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产生美感。课堂教学中节奏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以下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教学内容主次分明。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的教学,教师需要教,学生需要学的方面很多。但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点内容,要重锤敲打,精雕细刻;一般内容,一语带过,忍痛割爱。这样,就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自然就会相成鲜明的节奏。课堂气氛张驰有序。中国有句古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驰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讲究“张”与“驰”的巧妙配合。其实,一堂课就象一出戏一样,要有使人平心静气的舒缓场面,也要有使人紧张振奋的高潮。就是这种平缓与高潮的交替出现,才能扣人心弦,产生真正的节奏。课堂中,如果整个45分钟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舒缓气氛,学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无精打采。相反,如果整节课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奋,学生也会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教学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教学速度安排适宜。上课的速度是教学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上课的速度应该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错落有致,才能形成鲜明的节奏。太快,学生一会跟不上;太慢,学生又容易走神。一味地讲解或思考,学生大脑没有得到适当休息,容易疲劳;停顿太多,或停顿时间太长,又破坏了一堂课的完整性。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节。教师语调抑扬顿挫。语调是由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轻重等各种因素构成的。上课时,教师要运用好这些因素,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从而用语言粘住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她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粘住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
3、美在心灵。完美的课堂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模式也无定论。我认为,整体效果,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因素。整体效果的体现,三维目标的实现必不可少,这是客观要件;而主观方面,我觉得,在遵循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完成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四者心灵的碰撞,尤为重要。亚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为人的教育,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从本质上讲,每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都充满好奇心,都期待着发现未知世界、学习未知知识;每一颗学生的心灵,都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洋溢着动人的诗情。我们教师所做的,就是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与学生形成知识与情感的互动,用兴趣去启发兴趣,用探求去引导探求,用信心去鼓励斗志,用快乐去分享快乐,用激情去点燃激情。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腾飞的起点,我们的学校也一定会变成学生终生难忘的地方
再次,美在流程。
美的教学流程,能让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让教师教学行云流水、得心应手。
1、美在无言。美的形态有多种,有时,无言也是一种美。所谓无言,就是没有言语的参与,只有心灵的沉浸。这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师生共同处在某种特定的情景,沉浸在其中,在感悟,在体验,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这样的情境很多:有位老师教都德《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当,当,当!”录音机里突然传出了沉重、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有诧,全神贯注,寂静笼罩这课堂片刻。接着,教师深情地朗读起来:“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沉默。教师哽住了,读不下去了。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教师“转身朝着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时,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教师,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仿佛这位教师就是韩麦尔。„„ 这位教师,不仅自己融入了都德所描绘的情境中,被主人公那强烈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妙的是,他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片段,巧妙的运用了录音机、自己的朗读、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学生们带进了那个亡国的情境中。在这时,学生表面上的无言,其实是内心的千言万语,内心强烈的情感,难以表达的表现。“此时无言胜千言”。一些优秀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成功教学中,运用他们的智慧,设计了许许多多这样美妙的片段,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课堂。
2、美在流程版面。流程的创设,应遵循文本特点、学生心理建构、实现三维目标三位一体的规律。我在教学中,在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学生为课堂主人”的理念,创设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习版面”。注意,其标题短语暗含主语即是“学生”,并巧妙融入课文内容(如《鹤群翔空》:创设情境——序曲
整体感知——“先声夺人”篇(黄河---壶口篇)文本感悟——“畅所欲言”篇(鸟瞰黄河篇)理性概括——“标新立‘疑’”篇(九曲黄河篇)心灵内化——“鹤立鸡群”篇(心中的黄河篇)拓展延伸——“人与自然”篇(黄河---黄海篇)社会实践——“新闻调查”篇
另举《黄河诵》。(见以上括号内的)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最后,美在个性。应该说,语文课堂上,“个性”是亮点。它包括以下二方面的内容——
1、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
2、教师个性化引导感染。
1、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读,乃语文教育的本性!要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个性阅读的平台。如让学生选择阅读、合作阅读、开放性阅读等。我教学《鹤群翔空》,由浅入深的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见课件文本感悟、理性概括、心灵内化部分);学生读完《黄河诵》,我让学生谈阅读体验:看,我看到——;听,我听到——;想,我想到——;赞,我赞颂——;说,我来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2、教师个性化引导感染。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专多能”尽显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亲和力、感召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师生平等对话教学这一“交响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那次赛课,增设了2--3分钟的当堂“才艺表演”,虽仅占百分总分的5分,但也成了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参赛选手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尽情展示,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区区的5分。给我感受最深的有,胡市中学的胡卫星老师,刚一上课便在黑板上
挥毫泼墨、一蹴而就“雄鹰展翅”四个大字,一下子便吸引了评委、吸引了全班学生,也从书法角度巧妙的诠释了所讲的课题——心中的鹰。青春活泼、伶牙俐齿的唐婧,凭着一个流利而有感情的诗歌朗诵,便将全堂学生的心牢牢抓住,课中,又凭着一口熟练的普通话,游刃有余的完成了热闹充实的“对话”教学。我凭那点课堂上的激情演讲和巧接主题升华的唱歌,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我始终认为,如此的“才艺表演”,不应以“展示自我”为唯一目的,而应巧妙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并为课堂教学服务。
结束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它的更多更美的魅力,将会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教师同行们孜孜不倦的实践创新挖掘而大放异彩!到那时,我今天的这番“抛砖引玉”的拙论,一定是相形见绌,自惭形秽。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一个需要开拓的、充满生机的时代。为了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这片汪洋大海上,带上勇气、带上智慧、带上奉献,一同扬帆起航吧!
班门弄斧,多有不是,敬请指教!
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宽容是蔡先生受人尊敬的原因,而在严格中暗藏宽容则更体现了先生作为一代教育大师的人格魅力。
在我教学时,有这样一件事让我愈加明白了宽容的重要性,也让我愈加体会到自己与教育大师之间的差距。
xxx是班里有名的调皮蛋。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正给学生讲一篇新课文,突然一个纸飞机飞落到讲台上。“是谁扔的?”我吼道!班里同学都愣愣地看着我,xxx慢慢站了起来。我气冲冲的走过去一把将他拽起,推出门外,随之一顿暴风骤雨式的批评。
这之后过了几天。学校组织活动,每班挑选20名同学,本来xxx被我选到了,但我突然想到了那个纸飞机,我又改变了主意,没有让他参加,他很失望的回到了座位上。
:扔了一次飞机就等于永远不守纪律吗?这十几个字像一块块石子敲在我的心上,是呀!两者怎么能画等号呢?我意识到自己伤害到他了。
我想等待下周一的班会课好好找他谈谈.可周一的早晨的升旗仪式结束了,等来的却是xxx的妈妈.通过交谈,我知道了他的家庭原来是如此的拮据,拮据的连一个新书包也舍不得买.现在也因为生活的原因不得不搬到乡下,今天是来给孩子办理转学手续的。只觉得心像要沉到深渊里去了。。。怪不得他总是拎着一个纸袋上学;我还以为他懒的背书包,为这我不知道批评他多少回了。在这样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家庭和社会给了他太多的不宽容,那么他就需要老师的宽容。我给他宽容了吗?我给了吗?我真的是犯了一个大错误,这孩子恐怕是恨我了!我真想马上去对这个孩子说声对不起!
可我已经没有机会了。在给他收拾东西的走后,我在他桌洞里发现了他迟迟未交的一本作文。这是写在教师节之前的一篇作文,前面是这样写的:“我有很多的老师,但是这位老师让我难忘,她温柔可亲。。。”作文没有写完,现在这位可亲的老师在他心里恐怕是面目狰狞了。我即使再自责千万遍也无济于事了。他真的成为我最遗憾的一件事。如果,以后会有机会见到他,我一定会说:“孩子,对不起。”而现在我只能把这声“对不起”放在心里,把这本作文本珍藏在我的抽屉里。他时时提醒我:宽容那些有缺点的孩子,并用你的一腔真情去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读了《我所景仰的蔡元培先生》后,我对宽容的体会更加深了,蔡先生的这种“宽以容众”使我感到“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是呀!罗马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长城也不是一年就能完工的。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常常会犯错误。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岁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我从“严师出高徒”的误区种醒悟过来,学会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教育孩子,用爱的雨露去滋润我的学生,使我走向成功。
那一年,我接手了一个谁谈起谁皱眉,谁一接手,谁就想撂担子的班级,同事们也曾好心地提醒我:“进去一身清,出来一身泥啊!”果然,上任不到三天,我就收到了新班级给我的见面礼。刘峰和李松林上科学课时,竟为听MP3明目张胆的争吵起来,气的任课老师来找我解决问题。孙陆在语文课堂上举手问我:“管老师,反正我不想成为文学大师,我可以打瞌睡吗?”那理直气壮的样子闹的全班哄堂大笑。孙陆,(同学送他外号小赖皮”因为老爱去强迫女生握手而得名。)我还没来得及找他,他居然在课堂上公然挑衅我?我彻底震怒了。。。一堂课就这样不欢而散。
回到家里,我情绪落到了极点,铺开纸,准备要写辞职报告了。
我拉开抽屉,看到了那本作文本,内心好像被针扎一样,深深的刺痛了。难道我就束手无策了?难道我就这样子知难而退、甘愿认输吗?我失眠了,耳边响起了蔡老先生的责问:“这样的批评对学生有帮助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武力征服不了人,而宽容和爱却能做到。”对呀!”我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呢?
第二天早上,我有意识的修饰了自己,从头发、衣着到面部表情。我要以全新的班主任的形象出现在我的学生面前,就从昨天未完的故事开始。
我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教室,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的望着我,等待闪电雷鸣?声色俱厉?我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向孙陆同学说句感谢的话,我一直以为我的语文教的还不错,所以老躺在„良好‟的感觉上睡大觉(我发现孩子们在窃窃地笑),是孙陆同学提醒了我。其实我也有不少让大家不满意的地方,希望大家以后对语文教学有什么意
见就直接跟我说,帮我进步,好吗?教室里静的出奇,我看见孙陆的头埋的更低了,很多同学也在用很疑惑的眼光偷偷地看着我。
这一堂课我上的十分投入,孩子们也听的特别认真。
放学后,我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孙陆主动来向我承认错误。看着他诚恳的表情,于是我想到“握手”的问题也到解决的时候了。“张鲁,我听说你妈妈很早就去世了,你很想念她,所以你喜欢和女生握手,对不对?如果你以后想握手,就来握管老师的,老师的手会更温暖些,好吗?”说完,我把手伸向孙陆,没想到他还真和我握了一下,可我看见他的眼闪着点点泪花。
一刹那,我明白了,宽容真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没有苦口婆心,没有循循善诱,只是以理解的态度,给了孩子一个合理的台阶,却收到了这样出奇的效果。
从此,我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我和孩子们之间没有了疾风暴雨,没有了冷嘲热讽,没有了师生鸿沟。我的“老大难”班级也变了,特别是班里的三个调皮大王一反常态的专心和认真。在那年的六一儿童节上,他们三个表演的小品还获得二等奖呢!期末学校考核,我班获得了“先进班集体”奖,我也被评为了“莱西市十佳师德标兵”,我的事迹也在莱西电视台教育时空播放。同学们得知后,把他们亲手做的花送到我的手上,并为我唱响他们改写的歌曲“祝贺老师,祝贺我班,团结一心创佳绩,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祝贺老师常开心。”那一刻,我是流着泪笑的。这就是昔日那群谁见谁头疼的孩子们吗?可如今还有比他们更纯真可爱,更让人喜欢的吗?我的同事们,请和我一起相信: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拥有一份灿烂。当我合上《每周一读》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我要说:教师宽容了学生,拥有了美丽、教师宽容了学生,拥有了快乐、更拥有了年轻。
我的同事们,让我们都带着一颗宽容的心,在教育的征程上前进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爱在左,责任在右
2009年的11月21日,是个平凡的日子,但对于我们邯山区渚河路 小学的全体老师却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天。裴局长在邯山区教育系统学习刘延东同志视察讲话精神部署会上对我校的工作提出了高度的肯定和表扬。会议上裴局长的讲话让在座的每一个人精神为之振奋,邯山区教育光明的未来让就展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前。
裴局长在会议上提到:教师要讲良心。这让我思绪很多。教师的良心是什么呢?教师的良心就是爱!冰心曾说过:“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作为教师,“爱”与“责任”,二者其实是分不开的,“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面对当今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的今天,面对那些往日对我们的成绩羡慕不已的同学、朋友,他们有的已西装革履、洋房小车,有的灯红酒绿、吃香喝辣。再看看身边霜染两鬓,呕心沥血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时青丝染白,衣着简朴,带走的只是几摞书报,剩下的惟有两袖风。每此时,我也彷徨,我也疑惑,我也曾动摇,曾令我魂牵梦萦的选择是否正确。记得2008年我嗓子疼的说不出话来,医生强烈要求我禁声休息,可是正值六年级毕业考试复习阶段,我怎能放下我学生呢?只好硬撑到校上课,那节课我记忆犹新,课堂格外的宁静,课堂上只有我嘶哑的讲课声。课下,有的学生悄悄把水杯递到我的手中,有的买来咽喉片,学生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您少说话,多喝水。”有的说“老师,您把重点写在黑板上,我们能自己复习。”看着眼前的一切,怎么能不使我热泪盈眶?怎能不拼尽全力做好教
师这份工作?
教师就像一颗星,没有太阳那样热烈,没有月亮那样温柔,也没朝霞那样眩目,更没有白云那么高远。
什么是教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这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好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一肩挑着爱,一肩挑着责任。
记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头。”的确,教师就是一片绿叶,那么就让我也像绿叶一样,用知识的源泉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青春的热血和生命,为孩子插上理想奋飞的翅膀!
相信,我们在裴局长的领导下,再鼓干劲,乘势而上让我们邯山区的教育一定会再创新高!
博客网版权所有
我的教学演讲稿(原创)
美丽的冰雪儿 发表于 2007-9-27 15:23:00
有个当老师的朋友问我:“你喜欢你的职业吗?”我回答说::“喜欢!”“天天与学生打交道,有什么意思?”我瞪大了眼睛说:“怎么可以不喜欢?怎么可以不喜欢而从事这份职业?违背自己的内心而从事自己的职业岂不是一种痛苦?倘若是我,我就会放弃这份职业,因为那不是我的性格。我喜欢我的学生,他们单纯可爱,真诚善良,蓬勃向上,渴求知识,他们把我当成崇拜的对象和美的象征。我喜欢我的工作环境,以校园为室,以诗书为伍,纯净简单,多好!我喜欢我的学生家长,他们把我当成最可亲最信任最喜欢的朋友,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的方法,多好!”
我一直以为:只有真心地喜欢,才能把它做好,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从教的日子里,我经历了一些思想上的变化。初为人师时,我满腔热情,认真地备课,注重讲课的形式、内容和技巧,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年轻的老师,无需努力就是学生喜欢的对象。他们会在课下探着小脑袋看我的办公室,会担心我没吃早点而要父母做好带来,会在毕业后将目前的老师与我对比而念念不忘我的风趣幽默。我重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谈到China时,我告诉他们China的来历以及日夷曾经呼之为“支那”,希望他们能努力学习。
年岁渐长,我体会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的含义,我明白了对于老师来说同时教几十甚至几百名学生,而对
于家长来说,他们却只有一两个孩子,那是他们生命的延续,他们的太阳他们的希望,我掂出了肩上担子的沉重。我没有理由不上好每一节课,没有理由不对他们的人生道路负责。
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上,经历了模仿,尝试,揉合,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如同一个演员,走上舞台那一刹那,就神采飞扬,激情四溢,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给我的学生,企图使他们在不知不觉地享受中就领悟到了英语语言的魅力。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成为他们的负担,但是又希望他们学得扎实。我尽量用英语授课,引导我的学生用英语思维,设计的教学环环相扣,暗暗铺垫,循序渐进,淳淳诱导。
今天我还明白了学生学习英语时间长了,难免会逐渐减失恒心和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还需要我们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获得表层的学习兴趣,更要引导他们在体会习得语言方面获得的乐趣。坚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注重对学生勤奋、毅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从而主动、积极、刻苦地去钻研,去品尝学习英语的快乐。
我提倡我的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前查阅资料,利用英文词典,internet资源;课上利用group-work, pair-work等形式,尽量输出所学的语言点;重视拓展训练,利用课下作业的形式让同学之间、家人之间进行实际语言交际。
我知道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注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我希望通过文化的对比,他们更能意识到我们国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泰戈尔说:鹅卵石的臻于完美,不是棒槌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今天的我悟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道理,也悟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理。
我在研究学生心理、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深刻地意识到了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我准备在今后的日子中,花更多的时间来看书学习,以便自己能走得更好。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是不是正在自己的事业中经历着这种心路历程?我渴望自己能做一个让我的学生值得记忆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英语教师!
浅谈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体会
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小小年纪就要面对较复杂环境的转变,要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生活,并且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等,实在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一年级是文化知识打基础的重要起步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端。学生的起步好与坏直接影响日后学习效果。因此,一年级的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其打好学习的基础。
一、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和趣味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那么,学生就能牢固地获
取知识,教学效果就有保证。
1、导言激趣、在每一节新课的刚开始时,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搞小动作,有的无精打采。这时老师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揭示课题,争取在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 我要学”的内驱力。如教《司马光》这课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假如有一小孩不小心掉进一个大水缸里,那小孩不会游泳,你也不会游泳,那你怎么办呢?老师的话刚说完,同学们就认真地思考起来并积极举手发言:有的说“去找大人。”有的说“找来一条竹竿让他爬上来.”课堂气氛很活跃。我接着说:“同学们想的办法都不错。下面我们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又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去救那个小孩的。”这样的开头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开展竞赛。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比赛等活动。他们在竞赛条件下比在默默无闻的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所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如:“开火车读”、“看谁背得又快又好”、“看谁把问题答得又快又对”等。
二、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
1、听录音、看幻灯、看挂图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之
一、在教学每一篇课文,老师都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一只小羊羔》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录音,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再让学生逐幅图观察,边看图边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对一些重点句、难理解的句子,老师用幻灯打出来,让学生跟老师读,听老师讲解、分析。这样就能突破重点、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童话、寓言及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让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好模仿、表演。在教学时,我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例如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我选了班中表演能力交好的一个同学扮演王二小,四个同学扮演敌人,五个同学扮演八路军。在表演之前,我要求其余同学认真看,看后评选出最佳表演奖。这样一来,“演员”和“观众”都要认真读课文,而且“演员”要认真演,“观众”要认真看.达到了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3、在教学中,创设成功情景,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波动大,他们喜欢老师的表扬。老师的表扬就像催化剂一样,激励着他们认真学习。所以,我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对于后进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关照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等同的参与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爱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和提高,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某一科,首先要使学生喜欢这科的老师.学生一旦在情感上认同了教师,就会愿意听,喜欢听你的课。如何才能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方面平时多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另一方面,在上课时,多用一些亲切和蔼的鼓励性语言,如经常在学生回答后,脸带笑容地摸着他们的头说:“真聪明!”“回答得真好!”或“真能开动脑筋,再认真想一想,好吗?”等等。虽然是几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几句简单的话,但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了老师。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然就会提高,成绩也随之提高。西南街道基塘小学
刘丽仪
网址:http://
第三篇: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美
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美
曲靖市麒麟区教育局 颜永发
[摘要]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教学艺术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人类的全部的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悦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语文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那些透露着美的形象,蕴含着美的语句传达给学生。培养成学生用眼睛去细心观察美,用心灵去感受领悟美,在完成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让一颗颗纯真的心获得美的启迪。
[关键词]个性美 语言美 和谐美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教学艺术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人类的全部的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悦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快乐。”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通过艺术性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性美
教学艺术的个性美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个体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照,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只有传授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 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孩子们不是一个个被填塞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是一个个有着活力与灵性的生命。课堂教学应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时下许多地方的示范课与公开课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大多热闹非凡,时而鲜花,时而掌声,时而绘画,时而音乐,电教手段一齐上,令人眼花缭乱,缺失的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当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增加学生兴趣和审美效果,但是过于重视外在形式,忽视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特色,这样的课堂教学又能说是成功的吗?因此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追求教学的个性生命价值,不能为艺术而教学,为表演而教学。要用教学艺术奏响语文课堂的生命旋律,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畅游,展开生命的探险。
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实施的需要。应具备六种意识:
1、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积极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意图、愿望和动机。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动因和途径。个性意识强烈,会不懈地追求新的教学艺术。教师有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就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从而活跃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开拓其创造的潜能,应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形成推崇创新,追求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只有质疑问难,才能激发创造动机与兴趣。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 2 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学应以“问题”;阅读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课外阅读要启发学生带问题进入阅读角色中,以推进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才能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与思维“灵感”,开发学生的质疑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提“问题”的时空感,才能适时解疑答难教师敢于质疑,学生才会受到影响。“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源泉。小学生好奇心强,只有好奇,才能产生学习兴趣,也才能质疑问题。质疑问难是创新意识的动力,也是教学超前意识的必然反映。
3、超前意识
改革需要创新,改革同样需要超前教育观念。只有抛弃落伍的教育思想,树立教育超前的观念,教育才会不断发展。教育超前意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先行一步。尽可能打破课堂教学格局,教学方法不拘一格,教学艺术表现为常教常新。有新鲜的东西出现,才会有吸引力。充满个性的教师,在教学上应不断追求超越,超越前辈,超越自我。教师要增强教育的超前观念,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只有尽快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观念的变革。
4、民主意识
教学的民主意识的本质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与学生平等相待,相互信赖,讲究民主,以理服人,以形成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反光折射。教学民主要求师生平等参与课堂双方教学活动。民主意识要求教师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是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要改变“教师是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的单纯吸吮关系,而要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空间,探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 3 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只有学生的大胆放言,学生平等地参与教与学,这样的民主意识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5、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是由教师的主导和社会地位所赋予的,并符合教学的规范行为。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搞好教学工作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因。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既是做到授艺者,又要做学生知心人;教师是师长,既要做指导者,又要做学生的顾问;教师是引路人,既要做探索者,又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增强角色意识,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随时调整教学心态和履行教学职责,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
6、审美意识
有个性、有艺术,就有美感。有个性的教学,富有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一种人格化的指向性活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对语文教材审美的发掘,反映出审美意识在教学的反映。语文教学所带来的愉悦情感是创新意识发展的能源,又是审美意识质的飞跃。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本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意识可以触发“情动”,“情动”又可以触发“心动”和引发“美感”。审美意识的强烈与否,关系到激发教学情感成功的关键。同时,审美意识又推动审美品质的发展,深入发掘教材的“个性美”,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从而实现审美理想的飞跃。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多来一点个性化教学,将能创造“新奇激趣”的氛围,根本改变教参滞后的状况;多来一点个性化教学,将能创造“求异创新”的氛围,不断发掘新的创意和手法;多来一点个性化教学;将能创造“欲罢不能”的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多来一点个性化教学;将能创造“能动求知”氛围,促使学生学会、会学、学好语文。
二、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
1、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2、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3、言之有启,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4、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5、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6、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三、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和谐美
现代和谐教育思想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从静态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动态分析,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又处于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教学结构是静态的,教学的作用是通过动态来实现的。
1、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如《挑山工》一文,“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可靠学生自学解决,第二问对理解挑山工的话有帮助,可在检查自学效果时多花一点时间,以上是“疏”,而且是“疏中有密”。而挑山工一番含有哲理的话是教学重点,则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思考:①“我们”怎么走?挑山工怎么走?对此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作者是怎么写的?②从挑山工的话里你体会到什么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段话背下来。以上是“密”,而且“密中有疏”。
2、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 7 后小结学法。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3、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代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言传),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意会),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程序,“逆”是不按顺序,而是或从结尾段导入,或从重点段教起。同时,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如逐段讲读课文,这是“顺”,但在有的段落的讲读中,经常抓住结句理解段落内容,这是“逆”,是“顺中有逆”;抓住篇末的中心句来讲读课文,这是“逆”,但抓住中心句后,却又是按课文顺序来理解,这是“顺”,是“逆中有顺”。教学程序是“顺”是“逆”,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确定。学生基础较差的,可以逆教 8 的课文也应“顺”教,以利学生理解;学生基础较好的,可以逆教的课文就“逆”教。还可以“逆”中有“逆”,以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5、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6、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理解教材,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因此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是“谐”,设置悬念的语言是“谐”,形象化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是“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于教学的也是“谐”。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但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须慎用。
7、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 9 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心理学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在教学中,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
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参考文献]: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5):6 黄伟,基础教育课程背景的反思,教育研究,2004.(3):4
第四篇:本真语文(范文)
“本真语文”,我们要做什么?
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居法元
2012年11月,我和我校的三位老师有幸参加了福建泉州的一次语文活动。会上,特级教师贾志敏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应恢复本来的面目。语文老师应上“本真的语文课”。寒假中,看了叶老的五封信。这五封信,十几年前也看过。但现在,给我的感触更深,因为,叶老所说的问题现在还存在着„„我认为,要让自己的语文课简简单单,让学生得益,下面几点一定要搞清楚。
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我认为,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师应该在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和年级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只有了解《课程标准》的范围条件、钻研吃透教材编排体系及教材单元要求,才能“有法可依”。譬如,小学语文分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重点是识字教学;
三、四年级重点是词句训练;
五、六年级则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能力培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论,更新观念,对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要懂得教育理论,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认识水平有所了解,对班级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本班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得体的教学目标。二、一篇课文在手,教师要知道怎么教。
由此,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一句话“课文只是个例子”。是啊,在我看来,“例子”不仅是一种凭借,同时也是一种手段。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达到能把所学的知识具有创意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例子”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发和教益。如我在教古诗时,不单是要求学生朗读、记忆、理解,同时还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诗歌,甚至也教给学生写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仿写诗歌,那怕是“糟糕透了”也不要紧。还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完后,我又在班里举行诗歌朗诵会,组织他们讨论和交流,并给他们评奖。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更可喜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诗歌创作,对学习语文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成功的快乐体验。
当我们语文老师在利用“例子”的时候,要看到虽然书本上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名篇佳作,但因为时代、地域、思想、世界观的限制,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局限性,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读书。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借”的意思,有的学生就说:“老师,我觉得诸葛亮所谓的借箭其实是骗箭。我们小学生不应该向他学习。”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法官的话,我一定要帮助曹操把十万多支箭要回来。”还有的学生说:“诸葛亮不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骗箭上。”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评价,从而让学生得到自我教育。这就说明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框框,努力把和学生有密切联系的“例子”引到课堂上来,使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在小语文课上学习大语文。
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课文只是个例子”这句话对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着极大的启迪。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透彻地理解这句话,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例子”为桥梁,引领学生走上“大语文”的道路上去,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享受更多的语文给予他们的好处。
三、语文老师要知道教什么。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可以教出截然不同的内容来。有的课文写了什么,他就教什么,阅读课一会儿变成了思品课,一会儿变成了科普课,一会儿又不知变成其他的什么课,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有的从语言、修辞、篇章结构、写作知识等方面,条分缕析,“掘地三尺”,“挖”出了一个个所谓的知识点,阅读课俨然成了解剖课、作业课。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教学内容,教材中的课文也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参考所写的我们也懂,我们想知道的,它却偏偏没写。于是,我们只能在“黑胡同”里摸索,教得模模糊糊,学得糊里糊涂。对各色各样的阅读课,我们也往往缺乏科学、客观的评判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阅读教学似乎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参读课程标准,依托语文教材,研制恰当的阅读教学内容,是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这一顽症的必由之路,也是语文教师迈开专业化成长步伐的根本标志。有的主张把课文当成语言作品教,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研发教学内容,侧重于语言文字;有的主张把语文课当成文学作品教,从文学阅读的角度研发教学内容,侧重于思想情感;有的主张要走两者合一的路子,既关注关注思想情感,又关注语言形式。
我以为必须“让语文课清晰起来”,把阅读课的重心转移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课就是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清晰明了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智能。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语文知识,包含四个方面,借用皮连生教授关于知识维度的分类,可以表述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就是学习语文的诸多方法和运用策略的知识,如阅读散文的方法、概括文意的方法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尽管在编入教材时经过了编者的改动,缺少了原著独有的文学韵味。这样的经典作品,往往蕴藏着“语言的秘密”,即语文知识、语言规律,也蕴藏着“情意的魅力”,即思想的力量、情感的熏陶。教学这样的经典作品,究竟重在语言学习,还是重在文学阅读?抑或两者兼顾?而一堂语文课的时间却是一个常数,不允许我们面面俱到,也不允许我们就一篇课文教几个轮回。我以为,经典的作品,花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的语文课,从不同的角度教出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与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至少比走马观花似的教学要有效得多。而在目前教学的常态下,我以为小学阅读教学有别于中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教学,首要的还是应该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教得清晰一点,透彻一点,实在一点,这是一个任务。在此过程中,适时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教得丰富一些,灵动一些,精彩一些,乃是一种境界。
我们语文老师只有时常把学生放在心中,一堂课下来多问问自己让学生得益了什么,才能渐渐向“本真语文”靠拢,做一个本真的语文老师。
第五篇:本真语文
学语文学什么
积累掌握语言材料和运用的经验感觉
1.学习凭借:沉淀语言 精华(文选、名著)
2.学习过程:感受、理解、领悟、积淀
3.能力形成:熟读成诵,量变质变
4.学习渠道:自读、教读
阅读课干什么
精品精读,师生共同高效完成阅读的一个个过程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同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
1.导入激发,披文入情
2.疏通理解,积累语言材料
3.感受意义、再现画面、产生共鸣
4.鉴赏领悟,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5.借鉴运用,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生发、点化 阅读课老师干什么
引导方向,指点迷津,传授知识,表扬鼓励
1.训练阅读习惯:动手动心、瞻前顾后,前勾后连、反复积累
2.提示阅读方法:批注、猜读、总结,梳理,概括、鉴赏
3.传授阅读知识;文章学、文艺理论、术语概念、语法修辞、语言风格
4.引导思考方向:题目、开头、展开、高潮、深化、结尾意义、情感、结构、韵味、色彩、四、呼唤语文归来
正本清源,回归本真,摈弃虚浮,讲求实效
1.基础回归: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继承中创新
2.职业回归:脚踏实地,牺牲精神,作好“匠人”
3.备课回归:自我感悟,适当借鉴,教案精要使用
4.课堂回归:一句句读,一段段悟,读读想想议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