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2:2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的问题》。

第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的问题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的问题

西川中学

易兴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习、研究物理的同时也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辅助,而深入系统地学习物理更是一个掌握物理学中数学方法的过程。所以,重视数理结合对于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初中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习惯、方法和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使他们有了某种“思维定势”,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中仍摆脱不了数学模式,而且物理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都使他们对学习物理不适应;再者,由于物理教师,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对物理中所用数学知识在数学中的地位,以及对某些数学知识,学生是否学过,掌握的程度等等不够清楚,对物理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特点的区别不甚明确;加之,不太注意初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学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数理结合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以下是从我这几年的工作中总结的心得体会。

一、备课中注重学生的数学基础

数学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是学习物理的工具。在备课中,应了解学生需具备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及对这些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学习物理尚缺少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和学生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的习惯和方法。根据以上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案。如:学生已在小学学过长度、面积等单位换算,但小学的教师在数学中单位换算不写过程,只写结果这一特点,若在物理教学没有补充讲解单位换算过程,学生必然会出现类似于1.5米=1.5米×100=150厘米;1.5米=1.5米×100厘米=150厘米,等等错误。而且,我们物理习惯上的单位换算喜欢用字母来代替单位,于是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灌输这种思维。

二、教学过程注重承前启后,查漏补缺 在物理教学中,每个单元、每节课如涉及到学生已有数学知识掌握得不熟练,或数学要求与物理要求不尽一致等问题时,都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降低学习中的难度阶梯,引导学生把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结合起来,达到温故知新之目的。

例如:正反比关系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在初二学生学物理时涉及正反比的物理量时,可先复习正反比基础知识,结合物理意义讲解。到初三,学生在数学上学完正反比函数时,再进一步深化物理量的正反比意义,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接受和运用。

如果学生数学知识不足或掌握得不牢固,或学生对物理中应用数学知识时不注意物理学科特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通过例题讲解,弥补不足。

又如:科学记数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负指数运算从初二开始经常用到,但科学记数法不是初一数学的重点,负指数到初三才学,对类似于这些知识就要多次讲练而补缺,以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的方法、速度、精确度和准确度。再如:在解很多光学问题的时候会用到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成都近些年用的物理教科书是教科版的,光学安排在初二上期学习,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初三上的数学才会涉及到。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物理老师必须临时充当一下数学老师,给学生简单补充一下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三、强调数学与物理的区别

1.数学上的正负和物理上的正负不尽相同

在数学上是根据量的相反意义来决定正负的,而物理中则是物理量本身的意义。物理上常常用正负号来表示某些矢量在空间的方向或表示某些标量相对于规定值的大小。如规定了标准值后重力势能的正负、电能的正负、温度的正负等。物理中还常用正负号来表示物理量在某种意义上相反的性质。如电荷的正负、吸热和放热等。

2.数学上的等式和物理上的等式意义不同

在数学上,常用来表示两个等价的量。而在物理学中,等式联系的量除了有等价关系外,更多的是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一种量度关系或相当关系。如欧姆定律,就仅仅反映一个量度关 系。而有的学生单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给出了“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的说法。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是表示物质本身性质的一个物理量,与导体固有属性有关,而与加在其两端的电压无关。

3.物理学中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不尽相同 比如,根据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时,有时可以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数根,从数学上来讲,它们都是原方程的解,但在物理上却不一定都有物理意义,此时必须从物理量本身的含义、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实际物理问题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合理取舍。而有些学生在实际解题时忽视了物理背景,只从数学角度求解,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物理中的列方程与数学中的列方程的方式也不同

数学中只要数值相等便可列等式,而物理中不但要求数值相等,还要物理量相同。在解物理方程时,还要注意其结果有物理意义。再如:物理的计算,除了数据的计算,还有单位也在其中计算,这是和数学很大的差别。

类似这些问题及特点都应在教学中强化,防止学生数学“思维定势”对物理问题的解决产生负迁移。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时,应通过对典型物理问题的详细分析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决抽象物理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

四、真正领会数理结合思想,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数理结合能力

1.注意数理结合教学的渐进性

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需要物理教师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具有渐进性。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教师对物理习题中数学知识的要求不应太多、太复杂。但必须让学生学会应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使他们意识到要想学好物理就离不开数学。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往往会更简洁。

2.重视语言之间的转化

如何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当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理解物理问题向数学模型转化的过程,而不能直接给出结果进行数学计算。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掌握这种通过物理问题分析和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方 法,培养学生将物理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另外,对数学结论在物理背景下进行分析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解题过程中经常被忽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习题讲解中强调物理背景,不要把物理问题的讲解当成是数学问题的求解。

3.注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以数学为工具的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从知识到能力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学生要学好物理必须掌握其中的方法。学生常常因未能注意方法的学习而影响知识的获取及应用,所以教学方法很重要。物理学中与数学有关的科学方法有“数学方法”和以数学为工具的“数学抽象”及“数理演绎”等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应用数学方法的能力。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常常从特殊情况出发,类推出一般情况下遵循的规律。

教材中有很多数学方法是隐蔽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深入教材。在选择练习题时,有意识的选择这方面的习题,通过多练习,学生才能掌握。有的学生数学不错,但却不能应用在物理解题当中,这是因为学生大脑中缺乏数理结合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揭示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搞好物理教学中的数理结合对物理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对物理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真正理 解数理结合的内涵,注重培养学生数理结合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初探

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初探

胶南市泊里镇中心中学

高德金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变被动的知识灌输为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讨论和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在巩固迁移、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即把“问题”当作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从学生所经历的事务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教学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正如《标准》所述,“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尹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盐水和水怎样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 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或由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教师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

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三、迁移应用,再生问题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如“物质密度”教学中,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的?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围?(2)有一卷很长的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约几千米),给你一架天平(配有砝码),一把直尺,一把剪刀,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铜丝长度的最快方法。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这样不断发现、不断解决问题,将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适应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及对策

我县进入新课程改革已有几轮,在这几年中,我们教师经历了从最初培训阶段的充满激情→实施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充满迷茫与困惑→脚踏实地地搞校本研究。下面本人就参与教学实验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其应对策略、思考与启示,以及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其他老师的体会与困惑列举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及同仁们的指导与帮助,共同把课程改革向前推进。

一、已着手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及采取的对策与思考 问题与困惑之一:新课程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超现实”脱节。在进入新课程之初,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落实也是各有偏重。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应对策略:①加强师资培训。在县教育局的发动下,我县各学校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如“走近大师”阅读活动(我们已经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开阔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样、更有效;《赏识你的学生》阅读活动,正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学生观,使教师重新认识学生;刘良华博士的《教师成长》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余文森老师的《校本研究九大要点》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引向深入。。。②各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及时改变活动形式,以研究课替代过去的观摩课、示范课,使老师们在完全平等的姿态下充分交流,加强校本教研,实现基于实践层面上的转变教学理念。③加强课题研究。启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需要有改变观念的“土壤”——环境,更需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与手段。问题与困惑之二 : 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按省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八年级每周上物理课2节课,九年级则每周上3节课,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以八年级物理为例,按省颁标准,每学年按40周计算,一学年的总课时数为40节,但各个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层次不同,需要的课时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按我县学生实际来安排课时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由于周课时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外时间也少,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语、数、英三主科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都产生畏惧心理。应对策略:①加强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②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较快熟悉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③通过师生间的多向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差异资源”,达到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教师能否与学生密切合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制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层次的提高。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能带出十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成功之处在于合作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与学生合作,还要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由于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教学体系是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师不可能对其所任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许多有启发性的不同见解,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其效果有时胜于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间的交流与切磋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控、改变教法或学习指导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④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视频辅导及在线互动指导。思考与启示:大量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人们学习新知识时,总是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即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入门较慢,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寻找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当人们找到这种方法之后,则能以较快的速度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当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时,他们是需要较多时间来理解消化物理知识的,但每周只有2节课的学习时间,无疑会延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间。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周课时数不大可能,但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内容时,与其教学内容多而紧,学生学得苦而累,不如减少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有较多的思考与内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等到学生入门后,再增加相应的学习内容,其效果是不是更好些?(美国采用的部分教学内容后移,在中学阶段减少教学内容的做法值得研究与借鉴)问题与困惑之三: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明显增多,所以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标准也要相应提高,但现行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仍不能“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调整;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仪器费时费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应对策略:加强实验室建设。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制作有关的实验器材。教师分工进行研究和改进实验,全体教师共享,这样,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步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思考与启示:许多专家对中、美两国的学生进行比较后都认为,中国学生在动手创新方面较差,而现在我们采用的中考评价办法会使学生(特别是大部分的优生)更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有实验操作考查,但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的眼光都只盯住中考成绩,其结果必将导致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

上的不作为,因为准备实验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讲和练的方式,可能更省事,应付考试的效果可能更好。有很多教师心中都有疑问:我市采用的这种评价办法真能促进学生朝着新课程的预定目标前进,实现全面发展吗?新课程已进行了近两轮,有哪些专家或研究机构对这种中考评价办法进行过实际的科学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的评估与研究? 问题与困惑之四 :物理学科地位边缘化。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兴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思考与启示:学科地位边缘化问题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偏差的问题,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有教育决策急于求成而导致的连锁反应问题,这个连锁反应的链头会不会是教育决策的急于求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改革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时是需要等待时机的,不能急于求成。同样,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应注意时间与时机问题,步子太快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正在着手研究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 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但既有的教学评价观还难以扬弃,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学评价改革明显滞后于教学行为、方法的改革,以考试分数作为录取高一级学校的依据的招生制度变化不大,对初中课改的制约依然很严重。不难发现,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不断地转变,而一些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却滞后于实验教师,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的方法还很陈旧,这使得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空间十分狭小,有“带着镣铐跳舞”之感,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如: “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新的评价形式还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许多老师感到,开展活动容易,但应付考试难,有“活动多了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疑虑。同时,家长的观念未完全转变,一部分家长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看课外书和搞社会实践调查会影响学习成绩,有顾虑和抵制。如何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如何以课程改革理念指导考试改革,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改革方案,如何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

2、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如何解决?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市初中物理课改已基本成熟,而高中物理则刚进入新课程学习,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甚至无奈地放弃理科选择文科。如何解决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初、高中物理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站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只是高中教师的事,与初中教师无关。

3、物理学科如何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当前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推动研究性学习深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学生面临考试的沉重压力,将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会给目前负担已很重的教师及学生添加新的负担,从而有利于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可以说,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准备从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入手,调查和思考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教学方法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按照日本学者佐藤正夫在其著作《教学原理》中的分法可分为三类:(1)教师提示型;(2)学生自主型;(3)共同解决型。提示型教学方法中,活动的焦点在教师,由教师作提示、说明、报告、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此法中受纳性学习占优势;自主型教学方法中,教师作用退居次位,学生被推上讲台,独立地解决教师提出的课题,此法中,生产性学习占优势。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共性是教师的提问基本无用武之地。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介乎前两者之间,是借由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从而达到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今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在此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凭借发问和激励,促使学生自主地、自由地活动,发表他们的疑问、见解,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方法要运用得精到,关键在于教师提问的水平,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成为了核心问题。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一段时间来的课题实践,体会到要把问题设计好,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初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会对课本中所叙述的知识感到不满足或不满意。教师就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释疑解惑,拓宽思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学生对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总感到有些不太好理解,而且即使勉强认可了, 但是对于密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我就设计了如下一连串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 ⑴一团疏松的棉花和一团压紧的棉花,哪个里面的物质密集?(学生答:压紧的棉花)⑵若取相同体积的”疏松的棉花”和”压紧的棉花”放到天平上称质量,哪个的质量大?(学生答:压紧的棉花)⑶你知道相同体积的铁和铝,哪个的质量大吗?(学生答:铁,或不知道,教师用实验演示一下给学生看,铁质量大)⑷我们能否说铁比铝里面的物质密集?(学生答:可以)⑸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能否反映它们中的物质的密集程度不同?(学生答:能)⑹因此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质的“密度”应该是指什么?(学生答:指物质的密集程度)。那么我现在再次问大家,不同物质的密度可以怎样来进行比较?(学生答:比相同体积下的质量)⑺那么人们应该在多大的体积下来比不同物质的质量较方便呢?(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便,应该在“单位体积”下比质量较方便)⑻那么实际当中物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单位体积的情况很少,我们该如何得到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呢?(学生答:将一个任意物体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即可)⑼现在你明白课本上的实验里要我们计算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值的用意了吗?

学生实验结束后再提问: ⑽可见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值是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⑾现在你能给物质的“密度”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了吗?

这些问题多半是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有的虽然不是直接取自教材,但也是教材内容的合理拓展,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对“被推而未动”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推力是什么关系,在判断上总是出错,总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而且即使告诉了他们答案也感到难以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①我们要把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推动起来,推力必须比摩擦力大还是小?(学生答: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成问题的)②这就说明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力作用时,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较大力的方向运动)③那么当我们推一个物体而未能推动时,如果根据日常所谓的“经验”认为是推力太小,小于摩擦力,那么物体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摩擦力的方向运动)④这与事实相符吗?(学生答:不相符)⑤可见,推物体而未推动时,摩擦力和推力是什么关系?(学生答:相等关系)当然,这个问题在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后,理解起来要容易些。师生问答进行到了这里,可能不用老师再提问,学生自己就会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比如若加大推力,物体仍然未被推动,又是哪个力大呢?静摩擦力是不是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呢?静摩擦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才不能再增大了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一直讨论下去,最终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来。当然这样可能就会超出教材的计划,但我们说教学并非只是为教材而教而学的,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当学生因自己的主动探究而解开头脑中的一个个疑团后,会以加倍轻松的心情和充足的自信心迎接后面问题的挑战。

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缺乏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传授知识应该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知识主要是起载体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并不见得在走上社会后就都能用上,更何况现代人类的知识发展迅速,在学校求学阶段想要掌握人类全部的知识已经不可能。即使在学校学得了最新知识,这种知识也会很快地老化,不起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静摩擦力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问题、能量的转化问题、单摆问题、滑动变阻器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不可为问题而设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还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的提问,不应是纯知识性的提问,而应该能使学生意识到是对自己认知能力的一次次挑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来提问,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法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通过恰当的提问使学生在学习中一直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目的。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一种教学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它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的最有效途径。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共同解决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及对策

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朱友林

我县进入新课程改革已有两轮,在这几年中,我们教师经历了从最初培训阶段的充满激情→实施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充满迷茫与困惑→脚踏实地地搞校本研究。下面本人就参与教学实验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其应对策略、思考与启示,以及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其他老师的体会与困惑列举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及同仁们的指导与帮助,共同把课程改革向前推进。

一、已着手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及采取的对策与思考

问题与困惑之一:新课程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超现实”脱节。在进入新课程之初,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落实也是各有偏重。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

应对策略:①加强师资培训。在县教育局的发动下,我县各学校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如“走近大师”阅读活动(我们已经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开阔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样、更有效;《赏识你的学生》阅读活动,正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学生观,使教师重新认识学生;刘良华博士的《教师成长》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余文森老师的《校本研究九大要点》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引向深入。。。

②各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及时改变活动形式,以研究课替代过去的观摩课、示范课,使老师们在完全平等的姿态下充分交流,加强校本教研,实现基于实践层面上的转变教学理念。

③加强课题研究。

启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需要有改变观念的“土壤”——环境,更需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与手段。

问题与困惑之二 : 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按省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八年级每周上物理课2节课,九年级则每周上3节课,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以八年级物理为例,按省颁标准,每学年按40周计算,一学年的总课时数为40节,但各个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层次不同,需要的课时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按我县学生实际来安排课时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由于周课时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外时间也少,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语、数、英三主科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都产生畏惧心理。

应对策略:①加强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利用“博客”开展校本教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较快熟悉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③通过师生间的多向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差异资源”,达到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教师能否与学生密切合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制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层次的提高。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能带出十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成功之处在于合作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与学生合作,还要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由于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教学体系是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师不可能对其所任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许多有启发性的不同见解,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其效果有时胜于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间的交流与切磋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控、改变教法或学习指导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

④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视频辅导及在线互动指导。

思考与启示:大量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人们学习新知识时,总是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即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入门较慢,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寻找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当人们找到这种方法之后,则能以较快的速度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当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时,他们是需要较多时间来理解消化物理知识的,但每周只有2节课的学习时间,无疑会延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间。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周课时数不大可能,但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内容时,与其教学内容多而紧,学生学得苦而累,不如减少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有较多的思考与内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等到学生入门后,再增加相应的学习内容,其效果是不是更好些?(美国采用的部分教学内容后移,在中学阶段减少教学内容的做法值得研究与借鉴)

问题与困惑之三: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明显增多,所以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标准也要相应提高,但现行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仍不能“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调整;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仪器费时费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

应对策略:①加强实验室建设。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有部分学校的物理备课组每周一次的例会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同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制作有关的实验器材。我们准备组织骨干教师分工进行研究和改进实验,而后汇编成册供全体教师共享,这样,通过几年时间的积累,逐步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

②争取得到电教部门的支持,力争提高实验设备的配备标准,多方联系购买实验仪器设备。

思考与启示:许多专家对中、美两国的学生进行比较后都认为,中国学生在动手创新方面较差,而现在我市采用的中考评价办法会使学生(特别是大部分的优生)更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有实验操作考查,但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的眼光都只盯住中考成绩,其结果必将导致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

上的不作为,因为准备实验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讲和练的方式,可能更省事,应付考试的效果可能更好。有很多教师心中都有疑问:我市采用的这种评价办法真能促进学生朝着新课程的预定目标前进,实现全面发展吗?新课程已进行了近两轮,有哪些专家或研究机构对这种中考评价办法进行过实际的科学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的评估与研究?

问题与困惑之四 :物理学科地位边缘化。自从我市中招改革方案把物理学科定为等级考试科目以来,学生们学习物理的热情与兴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有个别,教师要求学生参加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学生几乎没人自愿参加,最后在教师的强迫下,才勉强参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差。最近一、二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广大教师的大力宣传下,这种情况有所改观。

应对策略:①由于近几年的中考中有部分考生因等级学科受限制而未能顺利升上高中(特别是有个别考生的语数英三科总分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的情况下,由于等级学科受限制而未被录取),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升上高中后,由于初中阶段等级学科基础较差,而导致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已经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针对这种现状,县教育局和各初级中学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大中招改革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和学生家长对等级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②针对我县高考理综成绩较差的问题,加大物理学科竞赛辅导的力度,降低初高中的知识衔接的“坡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物理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兴趣与责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

思考与启示:学科地位边缘化问题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偏差的问题,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有教育决策急于求成而导致的连锁反应问题,这个连锁反应的链头会不会是教育决策的急于求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改革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时是需要等待时机的,不能急于求成。同样,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应注意时间与时机问题,步子太快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正在着手研究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

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但既有的教学评价观还难以扬弃,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学评价改革明显滞后于教学行为、方法的改革,以考试分数作为录取高一级学校的依据的招生制度变化不大,对初中课改的制约依然很严重。不难发现,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不断地转变,而一些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却滞后于实验教师,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的方法还很陈旧,这使得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空间十分狭小,有“带着镣铐跳舞”之感,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如: “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新的评价形式还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许多老师感到,开展活动容易,但应付考试难,有“活动多了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疑虑。同时,家长的观念未完全转变,一部分家长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看课外书和搞社会实践调查会影响学习成绩,有顾虑和抵制。如何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如何以课程改革理念指导考试改革,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改革方案,如何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

2、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如何解决?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市初中物理课改已基本成熟,而高中物理则刚进入新课程学习,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甚至无奈地放弃理科选择文科。如何解决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初、高中物理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站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只是高中教师的事,与初中教师无关。

3、物理学科如何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当前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推动研究性学习深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学生面临考试的沉重压力,将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会给目前负担已很重的教师及学生添加新的负担,从而有利于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可以说,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准备从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入手,调查和思考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007年10月16日

下载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数理结合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

    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在愉悦的环境中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教与学的交互活......

    初中物理教材中编写中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编写中的问题 发布:马灵军时间:2014/4/14 11:06:54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43 讨论:0 1、九年级物理90页中的例题在计算过程中单位不统一,如 W=UIt=220V×0.09A×5h=0.......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李春龙 (万年县齐埠中学 江西万年 335508) 摘要:问题情境创设是推进物理探究教学的关键。本文基于问题情境的含义剖析,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地学习状态之中。从认......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初中物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又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能够帮助初......

    “劳”“益”结合――谈初中物理教学(推荐阅读)

    “劳”“益”结合――谈初中物理教学 【摘 要】物理是中学生在初中及高中学习阶段的必学科目。物理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因为它能培养学生一种思维习惯,它能......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问题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