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科研促教学 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以科研促教学 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2002年秋,本人调入嵊州市马寅初中学工作,这是一所人才云集,氛围浓厚,硕果累累的教科研名校,省级教科研先进集体。2003年秋,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初中全面实施,本人有幸成为赴省参加新课改培训学习的首批教师之一,在第一线,第一时间投入到课改大潮中去。从此,本人真正走上了抓科研、促教学、上水平的“科研强师”之路,并从中深刻地领悟到: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真正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使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和自身素质修养,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下面谈谈本人是如何走上“科研强师”之路的。
1.从读书中开始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修养。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许多青年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书读得少,缺少知识的积淀。我在进入马寅初中学前的一年,教育教学水平正好处在一个瓶颈阶段,在同一套教材反反复复教了好几遍,觉得越教越熟练的同时,也感到了教学的乏味,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倦感,感觉到自己已成为一个活脱脱的教书匠,但又不知发展的方向在何方,或者说也没有这种开拓创新的意识,只想吃老本、混日子。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马中办公室里看到几份《语文报》(初中版)中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既有实践经历,也有经验体会。我看到“诚信”论坛后,心里产生了“我也想说几句”的一种冲动,欲一吐为快,与人共享,但真拿起笔来却又无从下手,自感理论水平、写作能力欠缺,于是就想到了读书,读诚信的理论,诚信的文章,查阅有关书籍、期刊和文献,进行模仿、参考、学习,终于用自己还比较笨拙的笔头写出了自己对诚信教育的心得体会,一稿、二稿、三稿,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下再四稿、五稿„„,我自己的第一篇教育论文《给学生一个诚信的环境》终于完成了,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继在《嵊州日报》、《绍兴教育》先后发表后,又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学教育》2003年6期上发表。可以说,我的科研之路是从读书开始的,而第一篇论文的一鸣惊人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从此,读书成为我工作之余的第一爱好,科研成为我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正是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一位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就像没有骨骼支撑,最终难成大器,这需要我有计划地展开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育的创新者,新课程的建设者,正如王栋生教师所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这位原本没有个人思想的教书匠,终于在读书过程中“开窍”了,开始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2.在反思中成长
读书让我能够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当你的成果被发表之后,你一定会产生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能够激发你继续干下去,这样教学与科研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尽管我的探索尚属较浅的层次,但已经能积极地对教学实践作出超前反思,努力探求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来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实践中,在专家们的精心指导下,我学习了大量的学科相关的前沿理论,认真研究课改涉及的重要问题,并对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作了一次整体的反思,对教育、教学工作作了重新审视,进行了重新认识。比如,我在以前的教学中,虽然知道学生课业负担重,但从没有真正分析负担重的根源,又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一直做不到真正的减负高效。直到我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在教学研究和反思中,在新理念的影响下,才真正深层次地剖析了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多方面因素:(1)对学生缺爱心,忽略情感教学(特级教师马惠生说得好:减负还需师德高尚)。(2)教师自身素质不足,教学观念陈旧(人教社章建跃教授指出:要真正减负,提高教师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3)对新理念理解不够,没有把握好课改方向,死用教材,缺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走弯路走老路。(4)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无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资料选编多、繁、杂、乱,大搞题海战术。(6)评价方式单
一、片面,学生心理负担重。我正是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科反思手段和方法及时发现了上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实践中加以矫正与解决。我在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提高的同时,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更新,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说,我的专业成长、进步的过程就是积极反思,有效反思的过程。到马中短短的几年,通过读书学习、教学反思,结合自己在第一线的工作实践,我已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近10万字,其中在《数学通报》2006年7期,《中学教育》2003年6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年9期等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在《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教育》、《数理天地》等国家级刊级上发表10多篇,既有教育方面的论文《给学生一个诚信的环境》,也有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有新课堂的案例分析《意料之外》,实验教材的教学设计《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学设计》,还有中考命题研究《操作三角板的中考题》、《中考折叠型试题例析》等,解题研究《多观察、细分析、防隐患》、《圆中漏解问题分析》等。也是在这反思、研究的几年中,我的案例分析《创造性地教,探索性地学》获省三等奖,《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获绍兴市一等奖,还有嵊州市一等奖等,本人还于2005年加入了浙江省教育学会。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中都承担了专题讲座的任务,参与了多部初中数学资料的编辑工作,成为市名师培养对象,市中心教研组成员,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先后被评为市教坛新秀,市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获市综合素质比武一等奖,优质课一等奖等。
3.在课题中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的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向理论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非常值得一线教师采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进入马中以前,我甚至不知课题为何物,总觉得它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当第一篇论文《给学生一个诚信的环境》发表后,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随即参与了学校省级课题《诚信教育》的研究工作,也正是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才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课题,怎样搞课题研究,也才发觉课题研究就在我身边,我每天都在研究。回想以前在乡中任教时,经常思考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数学素养的问题,并分析了乡中学生的弱势和优势,也能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进行分层次训练和测试,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等,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领导和家长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欠缺系统的理论指导,也没有认真学习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没有吸取人家好的理论和方法,只限于自身的经验总结,从实践到实践,缺乏理论的支撑和提升,也无法在组内外推广,既没有强师,也没有兴校,现在想想实在可惜。因此,当我有了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后,就发现新课程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去研究、去解决,而我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要解决的新问题,渐渐养成了勤于科研的好习惯,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益和质量,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2004年上半年,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我观察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新学习方式正在建立和形成,但是,由于受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主观原因,导致许多时候新的学习方式只有形式无实效。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急待研究解决的课题,于是我在04年4月开始准备,以第一届新课程实验班级的全体任课教师为课题组成员,自己亲自负责并执笔,成立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组,并于同年8月被立为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本课题经过两年来全体成员的研究,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1)学生合作意识,探索能力增强,本校九年级学生(本课题实验对象,新课程下首届毕业生)中考成绩喜人,高中正取人数全市第一,数学中考成绩为本校历年最佳(教研室统计数据为证)。(2)优化了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提高了科研能力,课题组教师共发表、获奖有关课题研究论文39篇,其中核心期刊两篇,一人被评为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一人被评为市第2届教学能手,一人被评为市第八届教坛新秀,其中两人晋升为高级教师。(3)初步建构起一套适应本校实际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发表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数学通报》2006年7期上,论文《玩三角板、量角器》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1-2期上。“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遇到了许多问题,而不得不广泛阅读,相互探讨,互相推荐参考书目,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技能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以了开阔,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教师们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获得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课题组的教师都认为教育科研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同时,科研的良好氛围又促进了集体凝聚力的增强,可以说:学术气氛浓厚的教研组,一定是凝聚力强的教研组,学术气氛浓厚的学校,一定是凝聚力强的学校,这就是“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的精神所在吧!
几年的教科研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必须贯穿于一体,有研无教,内容则空;有教无研,效益则低。我们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以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为借口,不愿思考和研究问题,满足于经验型的教学和管理,在周而复始,机械重复,低层次的教学周期中更替;二是只搞理论,纸上谈点,目的是为了获奖、发表,而不是为了教学实践,这种离开课堂的教科研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纯粹是以空对空。我们的教育科研(特别是一线教师)应该以“问题求解模式的研究”和“理论应用模式的研究”为主,只有这样深深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科研,才能不断发扬光大,才真正起到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作用。总结自己的科研经历,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发表了多少文章,而关键的是通过真实而有成效的科研提升了自己及同组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水平,实现了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正如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真实的教科研使“教师的转型”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同期互动”的。
本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2007.6
第二篇:以科研促教学
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功能,运用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下面以我参与的课题《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为例,结合自身的教科研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个简单的汇报。
一、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教育方向
先进的理念,支撑着整个学校,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更能支撑起我们每个教师的精神世界。
淮河路小学以“润”为文化核心。学校以无声之“润”实现“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宗旨。在学校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丰富文化积淀,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文化的底蕴,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借教师发展学校促进专业成长
专家走进淮小,启动淮河教师与名校教师结对指导。借力“北京师范大学—淮河路小学教师发展学校”项目积极参与以“名师引领 践行灵动课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全国优秀教师、首批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张伟多次莅临淮河路小学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先后学习了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小学语文‘球形’阅读教学原理与应用”“关于‘H’型小说教学”“三联两定”教学等专题报告。在张伟教授理论的指导下我执教了《唯一的听众》得到张教授的高度评价。我校灵动课堂形态在专家理论指导下逐步丰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勇以《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和《如何撰写研究论文》为题进行了一天的互动交流。在开放式小组活动中朱教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老师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让我们深刻理解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同时强化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培养了教育科研意识。
三、用敏锐的眼光审视自身教学。任何伟大的研究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这是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套科学、灵动、务实的课堂评价体系在助力提升课堂效率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校选择了“高效课堂评价体系的研究”作为学校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
在经典诵读时,我们发现运用吟诵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激发小学生热爱古诗文;理解和欣赏古诗文,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就确立了 “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围绕研究的目标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问题有1.激发学生学习吟诵古诗的兴趣
2、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探索古诗吟诵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吟诵规则
3、通过古诗吟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家庭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应该用明锐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只有将教研与科研结合在一起,才能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以吟诵课题为例谈谈我们研究的方法。)
(1)进行文献研究。我们也是最近几年刚刚接触吟诵,做这样的课题需要解决理论支撑问题。我和袁校长师从中华经典诵读库吟诵专家、河南省吟诵学会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华锋先生学习吟诵。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华钟彦文集》《吟咏学概论》等文献资料。到北京参加“中华吟诵周”活动(图五);参加河南大学的吟诵培训班学习(组图四)。教师不仅提高了自身素养,还带回了全国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
(2)进行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征求各实验老师意见后,汇总意见并设计调查问卷,向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收了所有的问卷后,对所有数据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根据问卷数据及分析,发人深省的结果为我们调整实验方针提供了帮助。
(3)进行实践研究。把自己的理论假设和研究内容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
1)吟诵着教古诗。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12册入编古诗66首,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开始在语文课堂精读古诗。根据小学生活泼、想象力强、善于模仿的特点,古诗教学设置作诗情境,学生扮演诗人或诗歌中任务的角色,把诗歌当做自己的作品吟诵出来,学生在角色体验、音韵感受中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教师则通过反复吟咏直达诗人内心,把握诗歌难点,以吟诵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吟诵嵌入阅读教学
课题组的张瑜教师执教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就有“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体现文章主旨的诗句,有“这种境界,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样留白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留白巧设训练点:此刻,如果是你,想到了哪首诗,哪首歌,试着吟出来、唱出来吧。学生想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古代边塞生活场面,想起“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就能理解后面文中描写的草原迎客、主客联欢的场面的意义,新中国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草原人的幸福生活,体会到蒙汉情深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得到区教研室的肯定。
3)吟诵积累古诗文
根据学校1-6年级学生国学诵读目标,我们形成本校的诵读体系,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年级《笠翁对韵》,三四年级《论语》,五年级《大学》《中庸》,六年级《孟子》选篇,旨在通过诵读优化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锻炼右脑,提升专注力和记忆力,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每天早上15分钟,放学时间诵读。采用吟诵的方式背诵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4)开发吟诵校本课程 在我校众多的校本课程中《雅言吟诵》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校本课程。
我们将《语文课程标准》中向小学生推荐的75首古诗词作为吟诵课的基本内容。把中华经典诵读文库吟诵专家华锋先生的《基础吟诵75首》作为教材,把这七十五首古诗词按其音韵划分一下,制订出低、高两个学段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目标。并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这七十五首古诗词的兴趣,并顺利达成欣赏和吟诵各自学段古诗词的目标。
(4)进行经验总结。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
通过调查问卷的前测、后测数据对比分析,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古诗的方法更科学,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证明进行古诗吟诵教学取得的显著成效。收获的同时也思考着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对策。
五、用研究的成果促进日常教学
1.实验班和《雅言吟诵》校本课程班的学生认识到了吟诵是一种读书方式,并且喜欢吟诵。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华调吟诵“格律诗中绝句格律的八种调子。所有符合规则的绝句律诗孩子们都会吟诵了。部分孩子体会到了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拿到一首古诗都想吟一吟,孩子入情入境地吟诵自己喜欢的诗作。培养了高雅的情趣。
2.探索初步形成古诗吟诵教学“课前、课上、课后三段式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推广到高年级段的古诗词教学。
3.开发的校本课程《雅言吟诵》在中原区第二届校本课程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雅言吟诵》作为淮河路小学精品校本课程。学生《童声雅吟》展演在2016年河南省吟诵学会年会获得好评。更加激发了学生吟诵的热情。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总是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在以后的研究中定会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谢谢!
第三篇:以教育科研促课堂教学改革
以教育科研促课堂教学改革
——生化教研组开展“自主-开放”教学模式
研究工作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近几年来,在实践我校“责任教育,自主发展”办学思想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生化教研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发展性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教育科研促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学习、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积极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我们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思考,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习-感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人只能是复现型人才,而现代社会呼唤综合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就迫使我们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为此,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研究了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策略和课堂教学模式。例如:
学习了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法”思想。
学习、研究了北京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老师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文,及其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法教学”。
学习和研究了西南师大教科所刘电芝老师编写的《学习策略》(包括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启发式解题学习策略、阅读理解学习策略、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等等)。
学习和研究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施其康老师等编撰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
聆听了施其康、陈基福、解守宗等上海市化学界专家、学者对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诠译和解读。
等等。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对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的研究、探讨,全组老师对实施我校“责任教育,自主发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精义和内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从而把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并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洋中特色的“自主-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探究
“自主-开放”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必须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做到乐学、会学、学会,培养学生创造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理念。
“自主-开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学探究、协作交流、自我完善;二是“独立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独立的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三是“创造性”,学生在继承传统、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运用,敢于开拓创新。
运用“自主-开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运用“自主-开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现象及本质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把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欲,增强学生的创造欲,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主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在实施“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能够想方设法,采用“做实验”、“讲故事”、“打比喻”、“搞活动”、“做游戏”以及“多媒体”、“网上游”等一切手段和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乐着学、肯学、学会”,最终变成“学着乐、会学、自觉学”。例如,谢红宝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勤于思考、乐于探究。陈志浩老师在教学中创建了“高中化学 学习网”,帮助学生自主开展网络学习活动,童文琴老师在带领学生开展环保兴趣活动时组织学生建立了“绿色联盟”学习网页。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黄星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运用“喻导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得到了发挥。
教学中,我们在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同时,运用“引导-探究”、“启发-掌握”、“示范-实践”、“辅导-自学”、“筹划-行动”、“指导-完善”、“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等教学模式,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实验”、“计算”以及“活动课”、“选修课”等各种课型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力求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主体,在老师行为的影响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认知结构、操作技能和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有益的发展,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可持续性学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指导学生提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安排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引导学生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既教给方法,又提供思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这方面,我们许多老师也都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尝试。叶丽芳老师在运用“问题-解决”和“问题-讨论”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并训练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实现了让学生“从问题的索取者变为问题的贡献者”这一根本转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拓展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科学素养。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帮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书本知识,并使他们在实验中懂得科学的真正含义,使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得到培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得到训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童文琴、陈志浩、喻华、邬红、沈洁心、陈永伟等老师自编了寓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等为一体的《绿色化学》、《高中生环境科学知识读本》、《高中化学能力训练系列讲座》、《趣味化学》、《无土栽培》、《生物技术》等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开拓知识面、发展个性。叶丽芳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把课堂延伸到了校外,把实验室延伸到了家中,带领课题组的同学利用暑假反复做实验,终于完成了《不断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
从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取了学问,并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总结-收获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要搞好教育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师德修养,教师要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地、无条件地奉献给自己所选择和从事的教育事业,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丰富个性和完美人格,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方向。强调“自主-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并非是放任学生自由,让学生随心所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的职责,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另外,“自主-开放”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几年来,在实践我校“责任教育,自主发展”办学思想,构建“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已初步摸索形成了一些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和新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得以较好的开发,所教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很好培养,学科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生物、化学学科学生高考成绩连续几年处于上海市同类学校领先地位,位于上海市市重点中学的中游位置。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使全组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谢红宝、叶丽芳、许焕武老师的“老练、睿智、灰谐”,童文琴、邬红、陈志浩老师的“勤奋、热情、敬业”,喻华、沈洁心、陈永伟老师的“青春、朝气、活力”化成了我们生化组这一坚强集体“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谢红宝、叶丽芳等多名老师已成为浦东新区的优秀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多位老师的论文在区级以上 4 报刊上发表,在国家级、省市级交流、评比中获奖。叶丽芳老师的《学生从“问题索取者”到“问题贡献者”转化的思考与实践》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不断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第七届四市二省化学实验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黄星老师的《中学化学“喻导式教学”初探》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及《浦东教育研究》杂志发表,《运用“抛锚式教学”实验初探》一文获浦东新区化学教育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谢红宝老师的《参与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在《浦东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陈志浩老师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高一学生自建化学学习资源库的研究与探索》一文在浦东新区《教育科研新蕾》杂志上发表,并有十多篇科普文章在《中学生理化报》上发表;喻华老师的《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在《浦东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在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中,童文琴、叶丽芳老师合编的《绿色化学》环保活动教材、陈志浩老师的《高中生环境科学知识读本》获得一等奖;黄星老师的《高中化学能力训练系列讲座》获得二等奖;喻华老师的《趣味化学》和《高中化学能力训练系列讲座》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在我校接受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中期评估验收以及近几年对市、区的几次公开活动中,叶丽芳、许焕武、童文琴、邬红、陈志浩、喻华、沈洁心、陈永伟等老师所开设的公开课、推荐课、随堂课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东华杯”、“白猫杯”、“壳牌美境”、“奥赛”等市、区级学科竞赛中,有一百多人次获奖。
路慢慢,其修远兮。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新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生化组全体同仁将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教育改革当中去,对学生负责、对洋中负责,对事业负责,尽心尽责,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使生化组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4-3-24
第四篇: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执行尚不到位等,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势在必行。
本期,应知版将就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为读者进行解读。
1什么是生态旅游?
定义
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注意力主要放在自然和文化资源,如风景区、化石产地、考古或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等。
生态旅游特别强调对观赏对象的保护。20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时,担心旅游资源随旅游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即可持续旅游的意思。
生态旅游并不反对通过旅游获取经济收益,但当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者的数量与景点的自然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坚决服从后者。
特征
生态旅游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第二,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第三,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第四,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2如何规范生态旅游业发展?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一是要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二是要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三是要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四是要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五是要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六是要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七是要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3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类型有哪些?
(一)资源分类
1、山地型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
2、森林型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等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3、草原型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草甸类型。适于开
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等。
4、湿地型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指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包括江河出海口。适于开展科考、观鸟、垂钓、水面活动等。
5、海洋型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包括海滨、海岛。适于开展海洋度假、海上运动、潜水观光活动等。
6、沙漠戈壁型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活动。
7、人文生态型指以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态与其生境为主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适于历史、文化、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适当的特种旅游项目及活动。
(二)产品分层
1、大众生态旅游产品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市场而开发形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保单位、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生态资源中进行的游览、观赏、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2、示范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资源独特,旅游开发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经营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文保单位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行的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3、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鸟、观察野生动物迁徙、沙漠探险、自然生态考察等。这部分产品数量少、品位高、容量低,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品牌。
学习借鉴
国外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美国
美国是最早设立国家公园的国家。1872年,美国划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后又逐渐发展形成了包括国家公园、国家保护区、国家纪念地、国家游憩区等22种类型、600多个自然保护区、近400个公园在内的国家公园旅游对象体系,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0%。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美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例如公园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对环境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测,以严格的立法保障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等。
肯尼亚
肯尼亚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目前,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肯尼亚国民经济主要创汇行业。
肯尼亚政府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要顾及当地居民的利益,以此推动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在每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成立了居民服务协会,通过这个组织给予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以实质的帮助。其次,积极鼓励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参与到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提供餐饮或制作纪念品及表演等,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安全的庇护所。第三,制定“生物多样区保护计划”,协助当地居民找到合适的工作,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全国生态旅游战略》,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和管理的主要问题;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纲领,来指导生态旅游经营者、国家资源管理者、规划者、开发商以及各级政府来发展生态旅游;制定政策和开展项目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战略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确定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方法;规划和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控;市场营销;行业标准;行业认证;生态旅游教育;为土著人提供发展机会;解决自然资源分配和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等。这一战略成为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名词解释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按其风景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3级。
国家公园
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普和供公众旅游娱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由于旅游功能比重较大,所以公园的面积都很大,世界上正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1200多个有特色的国家公园,其中很多属于自然保护区性质,但又有可游览的部分。为保护园内的自然景观不因游览受到损害,经各方专家共同研究,规划分区。国家公园一般可分为5个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娱乐区和服务区。摘自《环境科学大辞典》
第五篇:房地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高潮,房地产开发价升量增、供需两旺,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可谓“如火如荼”,全国的住宅开发、竣工面积及销售价格更是叠创新高,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增长与发展之别
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和增长的概念是模糊的和混淆的,我们往往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作为考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众所周知,GDP是一年当中本国(本地)国民和外国人(外地人)在本国或本地所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附加价值总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追求GDP的增长很有必要。但任何一项统计指标,都有其确定的适用范围,夸大其适用范围和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在了解GDP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它的局限性。第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透支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GDP不能准确反映一国财富的变化,不能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现在外资在我国的投资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相当部分资产会外流。第三,GDP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不能反映人们收入状况的差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收入增加同GDP增长比率不同步;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投资比率明显高于消费比率,第四,不能全面反映一国的人文状况,即文化、教育、科技、文明和精神状况。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性。按照学术理论界的解释,持续发展是主观的,而可持续发展是客观的,其强调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文化、交通、经济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1、可持续性;2公平性,如同代人、代际之间公平分配资源。而现在短时期内政府放量供应土地,如70年土地出让金用于一朝,其中很多可能应该由下一代来完成。在房地产土地资源的配置方面有向高档住宅倾斜的倾向,同代人之间也明显存在两级分化现象;
3、系统性。由此可见,发展不同于增长,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只要我们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性特征并且坚持“以人为本”,那么,增长和发展就和谐、统一了。
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产作为城市最大的、价值最高的存量资产和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几乎被所有城市列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首选目标和重点突破口,各地又几乎同时把房地产作为各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无不与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资产的运作有关。
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由于旧的体制和秩序尚未彻底打破,而新的体制和秩序尚未真正建立,必然会出现种种的利益重组和再分配,必然会出现种种的“冲突”和“阵痛”。
各地政府为了资金、“GDP”和“政绩”,无一不把房地产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持续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圈地运动”、各路“热钱”的涌入、舆论的高度一致且一片“利好”,使长期压抑的“土地投资饥渴症”和“住宅消费饥渴症”总爆发,全国上下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爆”,“牛市不言顶”成了楼市的代名词。新一轮的土地“圈地运动”方兴未艾,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税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上半年,13年来全国累计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已达6000多亿元(其中上海超过1000多亿)。
但与此同时,全国的商品房空置率却有增无减,据初步统计,全国大约有一亿多空置商品房。另外土地的闲置状况也非常严重,据调查,全国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00多家,尚不包括乡、镇、村自行设立和尚未上报的开发区;在对24个省(区、市)的统计中,各类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在全国省级以上900多家开发区中,国家批准规划近3000万亩,已经开发的仅占规划总面积的13.5%,近2600万亩土地闲置。房地产无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并有扩大的趋势,况且还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和稀缺土地资源的浪费,GDP的真实增长及增长效率受到了挑战,房地产和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高房价对发展的影响
高房价、“圈地运动”能带来大量的建设资金并能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还往往通过简单地与发达国家的房价比较来说明我国的房价还有持续、巨大的上升空间,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我们收入水平低的事实,未来中国住宅消费的主体一定是本土中低收入家庭,过度的房地产外来投资固然短期内对区域经济有贡献但长期来看对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未必有利,这从各国的住宅发展史中可以得到印证。另外按国际标准衡量房价与收入关系的价格收入比指标来看,我国的房价高于国际标准,尤其是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地区房价更是高估,我们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收入来衡量我国的房价,联合国人居中心与世界银行认为,一套住房的合理价格应该是居民家庭年收入的2—3倍,像日本东京居民的年收入与房价比大约在1:4.8,而我国大部分城市是1:8到1:15,当高收入阶层的需求逐渐被消耗掉后,将可能出现消费断层现象。
长期来看,中国房地产业无疑是前景光明的,但就目前和今后几年来说,楼市处于“高位放量”的“上升筑顶”阶段,房价上升速率过快、商品房供应结构不合理、银行房贷高速增长,如果调控不好是新一轮住宅开发的风险积聚过程。楼价的上升应该是盘整式或称波浪式、螺旋式缓慢上升,不经过小幅盘整而直线上升是不扎实的,楼价的大起必然隐含巨大的风险,况且房价的对比要考虑通货膨胀、科技含量、装修成本、公建市政文化教育配套、生态环境改善及利息等因素并且要有参照系,不能简单论之。
未来几年我国房地产住宅产业的发展将步入一个高位盘整的阶段,随着旧区改造节奏的适度调节,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健全和延伸,随着中低价住宅供应的增加和住宅结构的日趋合理,随着房地产贷款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住宅将逐步步入一个理性发展期。就总体房地产住宅的价格而言随着其内在品质的提高将稳中微升,但其内在结构必定是有升有降,涨跌互现,除部分价格和价值相符的物有所值的高档商品房继续受国内外成功人士青睐及大量中低价位住宅因存在广泛需求而价格坚挺外,相当一部分中高价楼盘将面临市场竞争的洗礼。
通过理性分析我们发现,房价短期内上升过快、过高,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未必有利,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商务成本,不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会削弱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商品的出口,最终会影响居民的就业和收入;
2、造成对土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和形
成大量闲置土地,有透支未来收益和资源之嫌;
3、在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情况下,买房会增加老百姓的即期支出从而影响未来和其他支出,近几年来,老百姓的房贷额叠创新高,先“负”起来一族不断扩容,另外过度的房地产投机最后的代价也会落到弱势的老百姓身上;
4、大中城市人口、交通、环境、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城市的水电煤等基础配套不堪重负,2003年我国有19个省份拉闸限电,城市“臃肿病”日益明显。
当前,不少地方经济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过高,200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9万亿,同比增长31%,房地产开发投资3817亿元,同比增长34%,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投资乘数效应,加上房价过高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来了GDP的持续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能级不高的可持续发展隐患。
因此,怎样正确、辨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使其相和谐?怎样正确、辨证看待当前的高房价与经济增长?怎样保证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居者有其屋”并保持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怎样保持高中低房价的合理结构以期房地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许多问题非常迫切地摆在了各级政府和理论学术界的面前,“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惟有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和突破,惟有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才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远虑”
当前,我国房地产和国民经济总体形势不错,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4%,可以说是“没有近忧”,但为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又“必须有远虑”。
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市场的规范运作是住宅产业、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石,土地市场的“恶庄”行为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政府应该有所为且必须有所为。政府要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从源头上完全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供应,并根据经济、社会、人口、产业发展状况适时适量推出土地供应,做到土地利用计划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并且全国、各地的土地供应要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国家、省市级政府应加大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力度,必要时要收权,严防土地失控现象重演,严防透支未来。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土地的供应结构。
土地出让一律按“三公”原则实行招投标、拍卖制度,杜绝土地市场黑箱操作及“空手道”现象,防止土地市场的炒作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招标拍卖”制度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希望它尽快到来,因为它让我们久等了,这是市场经济的呼唤。
对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建议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要规范运作,要有约束性和严肃性,可以通过收回、收购、兼并、拍卖、储备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政府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收紧土地的口子,按法律法规该收回的坚决收回,该拍卖的坚决拍卖,让土地回到真正有实力、真正需要土地干实事的开发商手中;另外对转让土地所获得的收益,政府要控制其收益的比例并通过税收等形式收取一定的级差收益,防止因炒卖土地而导致的不合理“暴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
加强学术研究
理论的贫乏和滞后会影响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城市发展呼唤系统性、经济学的理性思考。各地各级政府在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加强研究和谨慎决策,要循序渐进,要研究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和可持续的购买力。未来我国住宅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定是本土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要加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用房的建设力度,这是国情和民情所决定的。
要研究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市场的真实需求,适当调控旧区改造的力度和节奏,循序渐进,注意均衡发展、防止大起大落。近几年来房地产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环境、就业、人口、道路交通、水电煤等能源支持压力也明显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研究。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搞房地产说明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尚处于低级阶段。出现“凯恩斯依赖症”,内生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明显,中国当前GDP增长对房地产、交通基础建设依赖过高,明显地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扩大了投资的乘数效应。政府靠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一旦政策的效应发生递减,例如旧区改造的逐步减少、集中买房以后的时间断层周期、房贷政策的调整、高价房供应偏
大等,房地产会出现过热调整,对整个宏观经济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和综合、全面、深入的研究;况且人们的消费、投资短期内过度向房地产倾斜,也会造成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挤出效应”,表现为其他消费的紧缩,这也许是我国最近几年除房价以外其他商品价格均下跌、国民经济仍未摆脱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率、新开工增长率均超过了销售增长率,并且供需结构失衡,潜在压力增大。因此,怎样走好“科教兴国”这“华山天险一条路”籍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怎样以“信息化来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怎样提高产业结构的能级以及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已显得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逐步尽快地建成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要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诚信制度,催生真正的品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