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理答”的误区及应对策略[小编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理答”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什么叫理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即时评价,课程专家崔允都教授称之为“理答”,所以“理答”就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通俗地说,“理答”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理睬。
时下,人文学科对“理答”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广泛。而对有些小学数学老师来说,“理答”还是个陌生的名词。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教师在预设时一般偏重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含金量”,还要适当控制数量,对于发问后的理答常常不在预设之列。不过理答也较难预设,因为学生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因为理答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即兴互动行为,往往缺少深入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感受,由此导致课堂上老师的不当理答屡屡出现,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能降低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里不当的理答形式。
1、重复发言型。这是数学课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理答方式。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把学生原话重复一遍。如一位老师教学“最大公因数”时,课始出示情景:“我家的贮藏室地面是个长方形,打算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让学生说说铺的要求。
生1:地砖要正方形的。师:嗯,正方形。还有吗? 生2:边长是整分米数。师:边长是整分米数。还有吗? 生3:要铺满。师:铺满。还有吗?„„
整个过程犹如乒乓球练习初期的一推一挡,缺少精彩的“扣”或“拉”。这种机械的重复虽然也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未作任何归纳或提升,使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某一点上。如果老师能对生l这么说:“你注意到了要铺的地砖形状是有要求的”,那么接下来学生就会关注形状以外的信息,然后会比较完整地表述其他要求。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2、不置可否型。新课改使老师们有了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上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错误,也不敢断然否定,而是用一句“这是你的想法”来回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一个学生点着桌角说“这里有个角”
时,教师既没有区分日常用语中的“角”(桌角、角落等)与数学上的“角”的不同,也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指出“这个角在哪个面上?是指哪一部分”,而是用一句“哦.你找到了这个角”来理答,使学生无法建立起清晰的“角”的概念。有时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缺陷,对学生的回答难以作出准确灵活的判断,只好将“球”抛给全体学生或“机智”地说“课外去研究”,最后不了了之。
3、环顾左右型。有些教师课堂上始终惦记着教学进程,不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明明学生回答的是另一个意思,教师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原意改变。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一位老师为让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比出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其中一位学生说:“分别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加起来算一算就知道哪个大了。”实际上学生是把周长与面积混淆了,而这位老师却说:“是呀。我们可以用一幅图形摆一摆,然后算一算分别用了几个就可以比出大小了。”接着让学生倒出信封里的各种图形去拼摆。那一刻听课的老师和班上的同学包括发言的那位学生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根本不明白老师的“是呀”指的是什么或“是呀?”表示怀疑。自然也不清楚学生说的方法是否可行、和老师的方法有无联系,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要求拿出图形去拼摆。课后交流时该老师说他一直期待的结果总也没人回答,而如果顺着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影响教学进程,只好“灵机一动”了。
4、简单判断型。在数学课上,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当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被资优生完美地回答后,老师会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并通过追问的形式将思维引向深入。而对此问题是否全体学生都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有没有明白,教师却没有放在心上。如教学“鸡兔同笼”,在解决“鸡兔共8只头,腿26条.求鸡兔各几只”这一问题时,一学生略加思索后回答:“可用假设法来解决。假设全是兔,共32只脚,多出6只,6÷2=3(只),所以鸡3只、兔5只。”教师边听边板书算式,然后这样理答:“这位同学非常善于思考,讲得很正确!表扬他!除了像他这样假设全部是兔的,还可以怎样假设?”接着又有一位学生用假设全是鸡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只想着让学生用尽量多的假设法解决问题,对于诸如“6÷2=3(只)”中的“2”表示什么、是否所有学生都理解了这种方法等并未关注,使整节课变成了资优生展现自己课外知识的舞台。而相对较差的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听众与陪客,并在老师与资优生的精彩对话中艰难地度过了四十分钟而毫无所获。这样做会使一些学生失去了进一步思考的机会,被迫接受资优生的观点,长此以往,两极分化怎会不大?
5、语言单调型。有些数学老师将课堂语言的贫乏视为简练而不思改进,理答时不外乎“好的”、“不错”、“是这样吗”几句,用如此简单、模棱两可、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学生只笼统地知道对或错,并不了解对错的真正原因,思维陷于“八卦阵”而找不到出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
6、讽刺挖苦型。这是极不该出现的一种理答方式。但并未绝迹,尤其是教师面对心目中的差生时,“语言暴力”就产生了。
7、一味表扬型。对学生一味表扬,不正视学生的错误。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这种展性评价。但是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孩子,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要教给他们怎么做,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发展。但是有的老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对于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上瘾;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无动于衷,更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经历:将获奖课或特级教师的精美设计拿到自己课堂上去用,尽管每个环节都尽量“拷贝不走样”,但总觉得缺少一种韵味,好像美酒变成了白开水。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动态生成。尤其是课堂理答,更考验了一位老师的语言功底与教学理念。一堂好课除了需要“问题引入寓思于境,过程安排清晰合理,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外,教师妙语连珠的理答,不但会使学生印象深刻,还能为课堂增色!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还在于他的有个性的语言表达与理答方式是他人难以模仿的。的确,智慧理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妥当的理答会使一节设计完好的课留下遗憾.还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浇灭求知的火花。
三、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理答能力呢?
1、适时等待,延缓思考速度
上文所述课例中教师的粗暴理答绝不会是个例。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当学生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点上时,往往会忽视相关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分配还不完善。由于兴奋点集中在期望老师点名上,而将思考结果暂时遗忘。此时老师如能适时等待,在等待之后学生还处于“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教师再对其疑点、难点相机点拨、指导,而不是用“七凑八凑”来评价学生的思考成果,想必学生的感受会好些。
也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时习惯性地看时间.碰到基础差的学生就有些着急,急着帮他说出答案或者干脆说“谁能帮助他”,其实这等于让该生靠边站。说到底是老师不希望被他们浪费宝贵的时间,希望课能顺畅地按计划“上”下去,而不在中途卡壳。然而,教学本来就是为了教给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不懂的存在,才有上课的意义。当学生的学习遇到
困难时,教师更需要耐心启发引导,给他思考的时间,等待他自信地抬头,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唤醒。
2、改变问题,拓展思维广度
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生活经验或原先知识基础影响较大.当新问题与旧经验产生冲突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做不出正确的判断。此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用改变提问角度的方式来理答,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用数对表示位置”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图上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用一个数对表示,即初步图上的每个点只能用整数对表示呢?”因为之前的学习都是围绕纵轴和横轴上的整数展开的。再加上受生活中座位编排的负迁移,学生非常肯定地说:“是的,不是整数对就找不到位置了。”老师说:“是呀,如果把我们的座位画成图,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只能用一个整数对来表示(课件呈现座位图并标有纵轴、横轴)。不过,如果我将图上的数稍作改动(将横轴上的2去掉,将原来的3改为2,其余各数做相应改动),现在,是不是这组同学就没有位置了呢,或者他们的位置就不能用数对表示了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图上的标记是人为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者字母等.位置图上的纵横交叉点可以用数对表示,其他平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用唯一的一个数对去表示。通过这样巧妙的理答.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渗透了学生未来要学习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有时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或出人意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预案.改变问题角度,通过理答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正确的方向,促进有效思考。
3、顺势延伸,挖掘思维深度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有效理答,将学生对某些问题模糊、片面或肤浅的理解,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引领,在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人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从而对概念的认识更加准确、全面而深刻。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右图,让学生判断这幅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学生粗看后马上说“是,因为两边完全相同”。,老师不露声色地说:“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哦.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一听此言,有的动手折.有的拿尺子画。过了一会儿,一学生说:“我把对应点连起来后,量了量,发现两个点到中问直线的距离不相等.所以不成轴对称。”其他同学附和。老师说:“你讲话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真了不起!但是会不会问题出在图上,女把对称轴的位置域错了.如果这样呢?(画
成与平行四边形的斜边平行)好像对应点到直线的距离一样呀,现在成轴对称了吧!”学生稍稍迟疑后抢着说:“连线没有跟这条直线垂直.不是的,不成轴对称的。”
案例中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将概念的本质层层展开,使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认识更加清晰。
4、理而不答,提高思维效度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手段。不过“教无定法”,理答也一样。有时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行排除问题解决的无效信息,打破原有思维惯性,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维效度提高。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出示两个木框(如右图),告诉学生用同样长的木条做了两个框架,比一比哪个围成的面积大。在相同数据信息的强烈暗示下,学生答:“面积相等,因为边长分别相等。”教师笑着说:“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不太听话,它把自己变成了这个模样。”教师又拿出一个与第二个木框形状、大小相同的木框,示意同学拉得很扁。潜台词好像说“现在面积还相等吗”。学生有点为难:“好像不相等了。”教师边拿第三个木框跟前两个比划,边说:“真的好像不相等了。奇怪,木条的长度没有变,面积怎么就变了呢?”学生观察着三个木框,认真思考后回答:“虽然木条的长度没变,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变了,高变矮了,面积也小了。”教师貌似自言自语地说:“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面积呢?”整个对话过程看似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回应,其实是在引导学生不断搜寻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无关和相关的因素.学生在教师的“无为”中思维高度集中,从而顺利地展开了面积公式的探究。
5、捕捉亮点,保持课堂温度理答也是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课堂和谐度的有效手段。每节课、每个班总有一些“慢半拍”的学生,有先天因素,也有之前知识积累不够或者当堂学习不认真等原因。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不宜操之过急,应鼓励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在理答时有意识地肯定他们回答的合理成分,捕捉亮点。放大优点,使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暖意,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在课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也应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不断地为课堂“加温”。如课始学生往往还未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此时学生的回答有可能偏离预设较远,这时往往需要教师以富有情感的语言纵情渲染。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消除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有持久参与学习的动力。等到教学逐渐进入高潮,学生的思维也趋于深入,此时理答也应臻于“高温”,使其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其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
6、充分预设。虽说学生的回答经常出人意料,但是教师也要尽量想到学生可能有哪些回答,然后把理答准备好。
总之,充满魅力的课堂理答,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正确的教学观念。我们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才能让智慧理答成就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王佩霞.对教学中激励性口语评价的研究[J].中小学数学,2006.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5、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7).6、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研制工作组.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7、郭静.课堂激励手段的常见弊病及改进[J].中小学数学,2006,(5).
第二篇:词语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词语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金台区长寿小学
唐亚平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工作者,本次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之后,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在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学到了改正的方法,以下是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自己原来教学中的误区
语文教学都是以字词为主,我在教学词语时,采用的办法是:(1)读。早读时,让学生一个词语读五遍,再全班齐读,个人领读,试图以多读来达到学生记忆词语之目的。
(2)写。让一个词语写两行,写错的罚写十遍。(3)听写。读写完之后,全班听写,或由家长听写。
二、剖析这些做法的不足的原因
上面这些做法是我一贯的方法,想必也是好多同行的做法。通过本次网上培训,我明白了自己在教学词语时,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理解和运用,自身没有具备词语的语言义和言语义知识,词的理性义分析是准确辨析词语的前提,词语辨析重点是要能分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对象特征。复合词结构类型、字义和词义的关系是字词贯通、系联教学策略的理据 ,词的上下位关系、反义同义关系揭示词、词义是个系统。反义、同义的类型介绍有助于教师准地认识语言现象,在教学中解决疑难问题。
三、今后应对词语教学的策略
通过网上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词语学习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我在教老舍先生的作品《养花》一文时,有一段:“若是对花草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置之不理”中的“之”,在词语解释里是“它”的意思,我让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指“花草”。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还要联系一段话中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语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有这样一段话:“石头像土雹子一样,滚到山下。”这是个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这是表面意思,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里面包含着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和誓死掩护群众安全转移的决心,更深一步,就是五斗士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三)联系课文语句所描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浏览”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理解起来交难。就让学生
读句子,回忆自己平时读书书怎样的,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独立几遍,不喜欢的文章又是怎么读的,就体会了浏览的意思。
(四)通过比较理解文中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如,在教授“五光十色”这个词时,我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
1、海滩上有许多五光十色的贝壳。
2、街道有许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句中两个“五光十色”都有颜色多的意思,但重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句子中的“五光十色”,指的是自然的色泽,而第二句中的则指人造的光泽鲜艳。
(五)教师学生的情境表演
教师的表演,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如“手舞足蹈”,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伸手、跺脚,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出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课带来了新的冲击,引发了百花齐放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忘,那就是我们汉语教学的基本点:词语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迷失方向,请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实在在地去教学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词句训练,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身。
第三篇: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误区及应对策略(范文模版)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误区及应对策略
上蔡县华陂二中:董书长
摘要:当前,在实施英语新课标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教师对语法教学存在片面性认识,错误地理解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淡化语法教学。所以,重新认识语法教学问题很有必要。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正确地关照到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和实践性问题,认识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与语法教学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
语法教学
误区
对策
在英语教学历程中,语法教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学术焦点,始终在重语法理论和重口语运用之间往复。然而,无论是主张“英语自然法”,还是上世纪的“英语意念功能大纲”,这些轻视语法教学的模式,最终都无法取代语法的教学地位,在理论和实践中均以失败告终。尽管语法教学,在某些方面遭到质疑,但长期以来,主流教学观念始终认为语法教学是语言类教学的必要条件。
当前,在实施英语新课标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教师对语法教学存在片面性认识,错误地理解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淡化语法教学。所以,重新认识语法教学问题很有必要。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正确地关照到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和实践性问题,认识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与语法教学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认识到,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注重定位语法的角色,并在英语教学中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误区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一条主线。新教材语法项目繁多,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实行新课改后,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一部分教师对语法教学失去重视,他们不再进行细细讲解,更不愿意花费时间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教材中众多的语法项目无法一一重现,使学生学过的语法很快遗忘,更谈不上运用自如。这已成为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一大因素。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一些课堂教学中,以语法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是英语教学的主导方式,教师们不再对语法知识作专门讲解,也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语法条文和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等。对新课标英语教学认识的偏差,致使相当多的老师们片面强调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口语的重要性。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已经不重要了,并简单地认为实施新课标就是淡化语法教学,教师不用再关注基础语法,更不需要再研究语法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他们只是对教科书上的语法内容照本宣科地读读讲讲过一遍,对语法知识缺乏深入研究。
由于学生对基础语法知识和知识结构掌握不牢,致使学生不仅不会用得体的英语准确地进行口头表达,更写不出几句没有语法错误的英语句子。只有等到学生进行英语能力测试,教学效果低下时,教师方才发现语法的重要性。殊不知,他们已经使教学走了弯路,耽误了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其实“,《标准》所体现的不是学生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的语言学习观,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语言学习观”[1 ]。这说明,新课标下英语交际法的深刻内涵,是在口语交际中尽量回避语法的机械性,而在实际操作上,是离不开语法教学的。所以,经过初中一轮循环教学的许多老师在教学反思中也都开始认识到“, 不能忽视对语法的补充和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加以运用”。那么,教师在重视交流活动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语法教学呢? 语法教学又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呢? 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语法学习困难的成因
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和对全年级同学的广泛调查,笔者认为,英语语法难学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英汉思维、英汉表达的差异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对问题的表述方法上,确实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束缚了学生,成为他们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比如说,在地址表述中,英文是由小地点到大地点表达;而汉语,则习惯于由大地点到小地点表达。再例如:汉语表述———桌上有几本书? 英语则表述为———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 he desk.这种表达的差异性,在扭转过程中,因需要调整、适应而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
2.语法项目纷繁复杂
每个单元都有新的语法项目。这些项目重现率低,运用机会少,也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生疏。例如:在英语教材的单元中,蕴涵着各种基本句型和名词、形容词、代词等各种词性,还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定语等句式结构,以及相关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方法等等,都对学习形成压力。
3.语法教学单调乏味
语法教学由于理论性强,教师发挥性差,互动性少,使得教学内容枯燥而不具备生动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气氛也往往沉闷,学生易产生疲劳心理。这些都对语法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教师若不能正视这些客观性,把语法带到生活情境中讲解,就会陷入枯燥教学境地。
4.课堂教学缺少兼顾性
一堂成功的教学,教师课前需要对知识点、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和环节有所把握,进行串接,精心设计。事实上,在新课标的教材内容中,有很多可以运用互动教学的章节和素材。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手法缺乏创新,一味地按照单一的讲解法去教,肯定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三、英语语法的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多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感到,要解决新教材语法项目多、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学生实际,教学生活化
掌握了语法知识,并不能保证语言的正确应用。语言教学不是我教你学,更不是我讲你听。语言不是听会的,就像游泳不是看会的一样。学习语法,必须结合学生大量的生活体会,将语法与生活联系起来,将语法知识生活化,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语法运用能力。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只要一提起“语法教学”,学生立刻就会想到“枯燥、单调和应试教育”。这使得在语法教学活动之初,学生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注意将枯燥的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好,特别要注意激活学生的元认知,通过日常对话,谈论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将他们原有的知识调动起来,增添学习的动力。
课堂教学话题,要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事切入。一方面,这会使教学活动与生活经验贴切得比较自然,有助于启发学生能够讲得出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作进一步引导,积极鼓励,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产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呼应教学。另一方面,在亲切的元认知中,学生容易找到自信,时常能用英语,讲出许多好的句子,使思维之门快速打开。他们在积极学习语法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自身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联系生活实际,使语法学习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英语语法课的良好前提。
2.注重能力培养,教学任务化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都要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新课标对什么是“任务”进行了解释。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根据香港大学英语中心主任、应用语言学首席教授David Nunan 的论述,任务型语言教学应该遵循五大原则,即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形式———功能性原则,任务相依性原则,在做中学原则和脚手架原则。那么,怎样理解并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原则呢?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认为: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活动并不是来自真实生活,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其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生活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运用目的语言进行理解和交际,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表达的意义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之中去理解语言、体验语言、运用语言”。例如,为了教会学生学会表示“许可”的情态动词“can”(常用于朋友之间),笔者在课堂上的任务设计为———李平早晨上学前,整理书包太匆忙,忘了带铅笔盒。课堂上要用各种文具,因而,他得向同学借。笔者模仿李平对某一同学说: Can I borrow your pen ? 然后再跟同学们说:今天还有数学课、语文课、语言课等等。笔者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李平还有可能用到什么文具? 假设自己是李平,请与周围的同学配合,完成借到文具的任务。接下来,学生回应四起: Can I borrow your ruler ? Can I borrow your pencil ? Can I borrow your rubber ? Can I borrow your knife ? Can I borrow your e2dictionary ? 还有的同学不知道圆规、三角尺怎么表述,就指着圆规、三角尺,说:Can I borrow t his ? 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毫不费力地掌握了“Can I..?”结构。然后,笔者与同学们共同总结出,“Can I..?”结构是常用与朋友之间的句式结构。生动的教学交流使知识点快速为学生们掌握。
3.生动语法教学,教学情景化
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讲解一定的规则,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接着对典型的错误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课后背会各种语法规则,再配以大量的练习进行操练,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种形式,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而且往往收效不佳。如果将其转化为“视、听、说”教学的形式,并置于适当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就可以向学生真实而立体地展现语法的运用背景和使用环境,从而克服教师所设计的情景非真实性以及例句简单化、公式化等遗憾,为学生创立一个“摆脱母语羁绊,充分调动眼、耳、脑、口,对语言信息综合化的语言习得环境”。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便于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愿望和渴望学会的热情。
例如,以有关“问路”的对话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问路”的真实情景,用投影展示出寻找目的地的路线图,然后,要求学生开展有关“问路”的对话:
A : Excuse me , can you tell me t he way to McDonalds?
B : Yes Go along 18t h street and turn right at t he second crossing.Go across t he bridge.You’ll fine the McDonald’s on t he left.It’s be2tween t he post office and t he cinema.You can’t miss it.A : Thank you very much.B : You are welcome.真实环境的对话操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和运用有关“问路”、“指路”的词组和句型,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设法创造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讲多练,确实很有必要。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的语言材料,并经过充分的语言实践,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知识及规则。只有这样,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才能脱口而出,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在语境中教学语法能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语言和词语,而不是只注意语言的形式和词的片面意思,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语句和词语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情景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3 ]。因此,创设语言实践情景,是英语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好方法。事实上,教材中有许多贴近生活实际、符合交际规则的对话题材。如,问候、自我介绍、问路、看病、购物和打电话等。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真实情景下的对话、角色表演,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这是创设情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4.了解学生兴趣,教学兴趣化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让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而兴趣常常产生于活动之中。当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时,其大脑左右两个半球都在积极发挥作用,对所学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清晰,想象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因此,学习要活动化,活动要交际化,交际要真实化。这是实际教学运用的重要手法和技巧。教师应该把握语法规则,把教学设计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交际活动,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立体意识和谐地统一起来。
例如,以学习定语从句为例,活动刚开始时,初学者容易倾向于使用简单句,而不是按照要求借助定语从句进行交流。因此,当要求各小组运用定语从句来完成对某一个未来家庭的描绘任务时,个别学生会这样描述小孩的房间:“ The child’s room faces south.It is not big , but it is clean and tidy.”句子的表意很清楚,但是不符合要求。这时,小组同伴提醒他(她)应尽量用“The child’s room faces south , which is not big but is clean and tidy”来代替。这样的提醒,既帮助了正在进行描述的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句式,以符合任务要求,促使其注意新语法知识点在情景教学中的运用;同时,也提示即将参与描述的学生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一新的句型结构。在耳濡目染中,学生会渐渐地实现从“不知”到“有所知”、从“有所知”到“掌握”的转化;从而,为在接下来的自由交流中,有意无意地学会运用这一新语法知识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语法,是各种语言结构的基础。随着人们的语言认知和语言使用的不断发展,作为组织语言的语法,当然也要发展变化。语法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要根据情境变化而变化,要随着生活对它的丰富、演变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思考,认真研究,不断挖掘和探索新的教学手法,不断更新知识,找到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发展着的英语学科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总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从‘过于重视语法教学’这个极端走向‘完全忽视语法教学’的极端。语法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离不开语法教学。英语教师在理解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法时,一定要从国情、教情、学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学习、研究和使用各种语法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语言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语法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不仅要设法让学生掌握某些语言表达方式,还要确保他们学会运用。
强调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和培养,正是新课标下语法教学目标要求的精髓所在。因此,实施新课改下的语法教学,必须体现“发现探究,实践运用,任务型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理念,才能牢牢把握教学的正确方向,使知识理论与生活运用趋向统一,实现新课改下英语语法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四篇:有效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有效理答 释放课堂异彩
五年级数学组 谢俊梅
一、理答意义及作用
教师在上课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每一个环节,充分预设各种生成,巧妙构思板书设计,往往还收不到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原来课堂就是一场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是问答,一节课精彩与否,关键在于课堂问答是否有效。课堂问答的有效度又取决于有效理答。
课堂问答包括发问、侯答、叫答、理答、这四个环节前后连接。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在引导过程中该说些什么,在学生的发言中该“理”些什么?这种“理”应该是一种疏理,一种调控,一种整合。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它的实质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曾在一本书中这样阐述教育评价语言:“评价语言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评语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学生对一门功课一位老师的认可和喜欢程度,很大部分来自于课堂上的对话过程中。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如果理答不当,就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求知、思维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理答分类 教师理答方式分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语言性理答包括:
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激励表扬)
激励性理答分为简单表扬、激励表扬。现在教师普遍是常常用“好”、“你真棒”等一些惯用的奖励词语来表扬学生,其实这只是在对学生进行简单表扬的理答。激励性的表扬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更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是促进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催化剂。
目标性理答(归纳答案、自己代答)
目标性理答,是指针对学生难以准确或者完整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对学生不完善的答案进行总结。发展性理答(追问、转问、探问)
发展性理答,是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再次组织问题,再次进行理答。这种理答属于较高水平的理答,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答,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而采取的教学行为。
诊断性理答(重复、提升、纠正、否定、批评)
诊断式理答指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教师在理答中有明确的表态。这是诊断性理答的显著特征。笔者分诊断式理答为六种形式:简单肯定、简单否定,提升式肯定,提升式否定、简单重复、意义重复。有效理答多运用提升式肯定、提升式否定,多运用意义重复。
非语言性理答包括:动理答作、神情理答、打断回答或无理答
二、案例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案例一
我们来学习25+7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自己动手摆一摆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1:我用数小棒的方法 师:那你来演示一下怎么数的?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5+7=12,20+12=32 师:哦,他是用这种方法,还有不同的吗? 生3:还可用计数器的方法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4:我可以先算27+3=30,30+2=32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算法?
生5: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师据生5回答,讲竖式计算。案例二
师:老师想知道你们25+8=33是怎么算出来的,大家同桌合作动手,如果要算出25+8等于多少,首先我们要取多少根小棒? 生:25根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现在请你们动手试一试(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都做完了,现在哪位小朋友想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先摆出25根,再摆出8根,先从8根里拿出5根,再放进25里面,凑成10.就捆起来,放到十位那里就凑成30,30加3等于33.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 生:好
师:你真是个会想的孩子,这么勇敢,请这个同学演示,其他同学来说一说摆的过程。
师:你们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我们来看一看,谁最会听?
生:我先摆25根,然后从5根里拿出2根和8根放在一起,凑成10,然后捆起来,和20放在一起就是30,所以30加3等于33根。师: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这个方法行吗? 生:行
师:你也是个会想的孩子,真能干,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摆法(师演示,学生说过程)
师:刚才这两位小朋友都是摆小棒的方法,把单着的小棒凑成10,各位满了10就怎么办啊?向十位进1,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分析:案例一中在教学两位数及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教师让学生探讨25+7=多少的多种方法,然后交流,初衷是想让先学生共享集体智慧,然而教师缺乏理答意识,只是关注方法多样化,没有关注每种方法的理答,使得交流停留在表面。缺乏理答,也就无法将知识进行提升,这样不利于帮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在案例二中,教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探讨“25+8等于多少”,不仅对每种方法进行诊断性理答,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表扬;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时就比较系统。
案例三: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在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发现门上有角,操场上也有角,教师进行感知角和指角的教学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师:你们真棒,我们来为他们鼓掌。(学生哗哗鼓起了掌)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长方形纸上的角。
师:你们真了不起,来,我们也给他们组一点掌声(学生又哗哗鼓起了掌)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我们多给他一些掌声。(学生在一次哗哗鼓起了掌)
生4: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 师:太棒了,听得很认真,真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案例四: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对折,剪出一幅美丽图案)师:在欣赏完自己漂亮的作品后,你有什么发现呢?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得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你真棒。师:能把学过的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准确的找出来。真不简单。师:能列举生活中见到过的轴对称图形,说明你是一个热爱生活、观察入微的孩子。
师:能从前面同学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作出补充,你真是一个认真听讲、善于思考的孩子,大家表扬他!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 生:某某同学的回答非常完整,声音响亮,非常好,我要向他学习。评析:案例三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在本环节中没有体现“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课堂及时评价不应只是简单地判断学生的是与否,而应适时,适当,适量地为学生评价,学生在获得教师对他的极富个性的评价后,会获得一种有益于学习的快乐和兴奋。在本课例中教师的评价,表扬的确不少,但表扬时没有体现分层多维,语言单调,笼统,呈现公式化,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说来倒去总是一句话“你真棒,给她点掌声”,这样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得评价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课堂也会因为这样的评价而黯淡无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以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获得情况为基础,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中肯的评价。
评析:案例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以及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本环节中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汇报多角度地观察,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如知识技能方面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等方面也给予及时评价,很自然地流露出教师对学生强项智能的肯定和赏识,同时引导生生间的评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分层多维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案例五“鸡兔同笼”: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用假设方法的一般性。
例题:笼子里鸡兔共8只,从下面数共有26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通过列表分析教师让学生列式解答: 生1 假设全是鸡 8x2=16 26-16=10(只)10÷2=5(只)26-5x4=6 6÷2=3(只)
师: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生2 8x2=16 26-16=10(只)10÷2=5(只)5x4=20 26-20=6 6÷2=3(只)
师:简便吗?只是把其中一个算式分开了,还有吗? 生3:26÷2=13(只)13-8=5(只)8-5=3(只)师: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师:大家觉得吗? 生:简便
师:那好,我们先把这个算式放一放,再看刚才这个同学的算式?经过步步分析,终于得出了 8x2=16 26-16=10(只)兔:10÷(4-2)=5(只)鸡:8-5=3(只)
分析可见:教师对于不是期待中的答案关注的很少,也没怎么理答,只是问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其实教师可以再次追问,尝试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出来的,才能了解学生的思路,在追问过程中,学生就会修正10÷2中的2表示什么,只有让学生暴露思维,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实效,比如可以追问我还真想到这种方法,你能具体说说嘛?谁能在总结一下这种方法,先,,再,,教师还可以再追问,求出兔的只数后,怎么求出鸡的只数呢?还能怎么求呢?因此当学生的回答后不要急于评价,而应故弄玄虚,装糊涂,以巧妙地展开探问、追问,如可以多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层层深入剖析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每位同学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解释让教师“恍然大悟”,这时的评价更是给予学生一种成就感,起到了激励作用。
案例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课 师:我们已经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生:会
师:求出6、8、9的最小公倍数 生1: 432 生2 : 72 生1 : 我用短除法求出的是432,你用什么方法求出的? 生2:我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师:我和生1一样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生1和生2可以分别写出你们的思考过程吗? 生1 和生2的思考过程展示:
生3我原来想得也是432,现在我明白了是72,6和8的公因数有2,6和9的公因数有3,你看原来我们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们把公因数乘了1次,而在这我就把6和8的公因数乘了2遍,6和9的公因数3也乘了2遍,就相当于把72乘6了。生2:我也明白了,我算出来的不是最小公倍数,可是该怎么用短除式表示呢?
生4:我会了,可以用短除式先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24,再求24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72.师:真好,解决了生2的问题,感谢生4给了我们提供的方法,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呢?
生5:还可以先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再求18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72.生2:我会用一个短除式表示了
师:真不错,你不仅善于倾听,还善于思考。一下子帮我们找到了简洁的方式。
案例六中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通过师生理答,生生理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问题得以解决。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有没有理答意识,怎样理答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我们在理答时,就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疏理、调控、整合学生的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案例总结
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一下子说出了结论,令老师措手不及 比如在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你们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生1:会
师:怎么计算呢? 生1:用底乘高计算
师:那好,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学生的回答跟预设没有一丝联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问题
师:我们从图上观察到1/2=2/4=4/8,这三个分数相等,可他们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分子分母发生了变化,分数的大小却没有变化。那它们的分子分母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第一个分数的分母等于第二个分数的分子,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等于第三个分数的分子
师:这是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吗?谁还有不同发现?
3、正中下怀,正是教师所期待的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在试着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还有补充吗?
生1:这个相同的数要0除外 师:是啊,0不能做除数
4、说出了无关紧要的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坐过山车,有的坐了小火车 师:请你仔细听要求,老师问的是数学信息 对学生来说感觉对,实质不对 案例六中生1的想法
5、多种解法时
就像案例一和案例五
针对以上学生的各种回答,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类 A;正确回答 B:错误回答 C:一知半解的回答 教师理答现状:
1、理答重复啰嗦
重复理答:即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是理答低效的原因之一。教师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课堂理答语言中经常存在重复,且多数是一些机械的重复。虽然重复有时也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但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难以做出机智灵活的判断而随口无效重复,影响了课堂效率。
2、理答模糊单调
很多教师普遍用“好”或“你真棒”等激励性的词语度而生哦的回答做简单的评价,或对学生的回答不做任何的评价,学生只能笼统地知道“好”或“不好”,并不了解对错的原因。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或者提升,教学始终在同一层面上徘徊。可以说,模糊理答既无智慧,又使课堂乏味单调。
3、理答忽视层次
教师的理答对学生一视同仁,理答不能因材施教,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不可能提出高目标。对中等生也不能找出闪光点,对少数弱势群体也不能给予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4、理答无人倾听
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所以课堂上学生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而不少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当发现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预设时,马上叫停纠正,急切地否定学生富有新意、极具个性的答案,有时甚至迫不及待地代替学生回答。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憧憬就因教师哦这种急切理答而消失了。
四、名家课堂理答
张齐华老师《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
一、由1到“1”
师:看来,能用1表示的物体还真不少。不过,像这样一个苹果、一张桌子、一把直尺能用1来表示,我想一年级的同学一定也会。咱们都几年级啦?五年级学生,就应该有五年级的认识水平嘛。想想看,除了刚才同学们所列举的这一个物体可以用1来表示,还有什么也能用1来表示?看看谁能率先超越!
生:(略有迟疑)一个班级也能用1来表示。
师:嗯,一个班级可不止1个学生哦,40多个同学,能用1来表示吗?谁来评判评判?
生:我觉得能!你想呀,尽管是40多个同学,但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既然是一个整体,当然可以用1来表示啦。
师:说得真好。掌声!(师带头鼓掌)40多个同学一旦看做一个整体,自然就可以用1来表示了。感谢你的思考,一下子给我们打开了局面。谁接着来?(张老师的理答中,包含着诊断性理答,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以及发展性理答,及时肯定了答案的正确,同时夸奖把掌声送给第一个会思考的同学,张老师一句谁来评判评判,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把学生看做了主体。“感谢你的思考,一下子给我们打开了局面,谁接着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评价,包含了多层意思,让回答问题的同学感觉到理由充分,明白了自己回答的价值,明白了无功不受禄,这句赞誉,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孩子此时内心充满着自信,洋溢着喜悦,同时这句评价能够吸引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把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引,)
生:一群羊也能用1来表示。
师:呵,思维很有跳跃性嘛,一下就从一群人联想到了一群羊。
(生笑)
生:我觉得一堆石子也能用1来表示。
生:一束花也能用1来表示。
师:这样下去,能说完吗?(生:不能)看来,小小的1还真是无所不包。(师在1上加双引号)不过,这时的l和我们一年级时所认识的1一样吗? 生:不一样。以前认识的1,表示的是1个物体,比如1个人、1瓶水,但现在这个1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师:说得真好!1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变得更丰富了。(“说得真好”既是诊断性的理答又是激励性的理答,既表示对学生的表扬与尊重,更肯定了回答的正确,学生对“1”的再认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这里张老师并没有重复学生的回答,一句极具概括性的评价语言让同学们对1的内涵有了再一次感知,陷入回忆的空间,对1的内涵变化更加清楚)。
二、揭示单位“1”
师:既然这样,(出示3个苹果)这儿有3个苹果,能看做“1”吗?
生:(齐)能。
师:可我怎么看都觉得像3呀。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看上去就像个“1”?
生:装到一个盒子卫,就像“1”了。
生:给它们套个圈,就成了一个整体,也就可以用“1”来表示了。
(师课件演示:将3个苹果圈成一个整体)
师:3个苹果可以看做“1”,那么6个苹果呢?9个、12个苹果呢?瞧,小小的“1”多神奇呀。不过,话也得说回来。一旦我们把3个苹果看做“1”了,那么,(课件出示:6个苹果)6个苹果通常就不再看做“1”了。想一想:这时的6个苹果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齐)应该用2来表示。
师:为什么?
生:3个苹果看做“1”,现在有2个这样的“1”,当然就是2了。
生:3个苹果看做“1”,6里面有2个这样的“1”,2个“1”就是2。
(师课件演示:6个苹果,每3个圈一圈)
师:(课件出示:12个苹果一字排开)现在呢?
生:应该用4来表示。
生:因为3个苹果看做了“1”,12里面有4个这样的“1”。
生:4个“1”就是4。
师:说得真好!如果有5个这样的“1”呢?8个这样的“1”呢?10个这样的“1”呢?一句话,有几个这样的“1”--
生:(齐)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这样看来,在这里,3个苹果所看做的“1”,其实不就成了一个计量的单位?(生点头以示赞同)正因为如此,数学上,我们就把这样的“1”又叫单位“1”。(补充板书:单位)想想看,为什么会叫单位“1”呢?(单位“1”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重难点时,张老师也没有兴师动众,提醒大家注意,而是用了理答中的反问环节,引起大家的思考,征得大家的同意,自然而然的命名为单位“1”,突破难点在张老师课堂上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重点内容就在步步为营的基础上不攻自破了。)
生:因为有几个“1”就是几,它就是一个计量的单位。
师:说得真好!可别小看这样的单位“1”,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将从这里开始。
三、沟通“1”、整数、分数的联系
(师课件出示1个月饼)
师:能把这1个月饼看做单位“1”吗?
生:(齐)能。
师:把1个月饼看做单位“1”,那么,下面这些月饼,(课件出示5个月饼)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用5来表示。
生:1个月饼看做单位“1”,有5个这样的单位“1”,就可以用5来表示。
(师课件出示3个月饼)
师:现在呢?
生:用3来表示。
(师课件出示1个月饼)
师:现在呢?
生:现在只能用1来表示了,因为只有1个单位“1”了。
(师课件出示下图)
师:那现在?
生:(齐)用3/4来表示。
师:奇怪,同样都是月饼,为什么刚才大家都用整数来表示,而现在却选择了分数? 师:有道理!不过,分数有很多,大家为什么都选择用3/4来表示呢?
师:更准确了!不过,你们在说谁呀? 师:也对,但还不够专业。
师:没错。这回不但不到1个单位“1”,而且还把单位“1”—(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很难听到重复的理答。真是因材而评因人而异,每个理答,都很有针对性,张老师就像握着紧箍咒,就像始终攥着风筝的线,学生始终在老师的掌控下主动的参与,积极地思考着,活泼的成长着。)
生:因为刚才不止1个月饼,所以用整数来表示。现在还不满1个月饼,只能用分数表示。
生:把1个月饼看做单位“1”,满几个单位“1”就用几来表示。现在还不满一个单位“厂,当然只能用分数来表示了。
师:有道理!不过,分数有很多,大家为什么都选择用3/4来表示呢?
生:因为它被分成了4份,取了其中的3份。
生:不对,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更准确了!不过,你们在说谁呀?
生:是这个月饼。
师:也对,但还不够专业。
生:是单位”1“。
师:没错。这回不但不到1个单位”1“,而且还把单位”1“--
生:平均分成了4份,取了其中的3份。当然只能用3/4来表示了。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已经发现,把1个月饼看做单位”1“,有几个单位”1“,就是几;而不足一个单位”1“的,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是学习分数的意义,同学们在三年级以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而在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就是分数的再认识,因此沟通“1”、整数、分数的联系也是本节课同时也是学习分数的一个重难点,张老师的目标性理答的总结使同学们有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四、建构3/4的意义
(师课件出示下图)
师:继续来看,认识吗?
生:1个长方形、1米、8个小圆片。
师:没错,它们也能看做单位”1“吗?
生:能!
师:把1个长方形、1米这样的长度单位、8个圆片组成的整体分别看做单位”1“,下面的括号里又该分别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下图)
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生试填,师巡视并作指导。交流结果时,师引导学生就每组图的最后一幅,具体说一说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二的感性认识)
师:继续观察四幅图。如果整体来看一看,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无论把什么看做单位”1“,只要满几个单位”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不满1个单位”1“的,只能用分数表示。
生:我还发现,每幅图的最后一个都可以用3/4来表示。
(顺着学生的发言,师课件出示下图)
师:的确都可以用3/4来表示。不过,仔细观察每幅图,单位”1“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师:单位”1“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3/4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3份。
生:尽管单位”1“不同,但它们都是把单位”1“4等分后所取的3份,所以都可以用3/4表示。
师:这样看来,能不能用3/4表示,与把什么看做单位”1“有没有什么关系?
生:(齐)没有。
生:就算把别的什么看做单位”1“,只要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照样可以用3/4表示。
师:既然能不能用3/4表示与单位”1“是什么没啥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就直接用0到1这样的一条线段来表示这里的每一个单位”1“?
生:(稍作思考)能!
师:把0到1这一段看做单位”1“,3/4该如何表示呢?
生:把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4份,再表示出这样的3份。
(结合学生的发言,师分步演示课件,最终成下图)
师:在0到1这一段中,我们倒是找到了3/4的位置,那2/
4、1/4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这样的1份就是1/4。
生:3/4的前一个点就是2/4,再前一个点就是1/4。
师:那我们以前所认识的2、3、4„„这些整数,它们又该在这条线的什么位置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生:把这条线段向后延长1倍,那个地方就是2,再延长1倍,那个地方就是3了。
生:对,两个1这么长就是2,三个1这么长就是3。
思考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张老师的课堂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印象是返璞归真,脱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求实求真。张老师采用多种语言性理答方式,把掌握数学本质落到实处,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张老师明确及时的诊断性理答,给孩子以清晰的认识,唤起孩子求真求实的意识。
张老师准确得体的激励性理答,拉近师生距离,给孩子信心和鼓励。张老师生动丰富的发展性理答,给孩子认可的同时,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考虑。
张老师的机智巧妙的目标性理答,通过评价上的引导,给孩子指引学习的方向。
五、有效理答的基本策略
1、从教师角度研究,我们形成了有效理答的共识 以生为本,积极理答
理答就是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学生犯错时,教师要理解和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达自己的的赏识,记住“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教师的积极理答体现了教师的期待,这会让学生产生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精心预设,有备理答
精心预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师课前研读教材,课标,了解学情,预先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的问题,然后针对出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虽然不可能对所有的可能都想到,但我想“机遇只有青睐又准备的人”,“灵感来自长时间的思考”,有了课前精心准备,课上才能灵感突现,妙语连珠。把握生成,灵动理答
有人说,答案就像就像隐藏在曲折迂回的暗巷中的一件宝物,那么老师的点拨引导就是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的标志,就是探寻过程中一直在前方引领的火把。所以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勤与反思,规范理答
在教学中,有些情况是不可预设的,教师也会出现理答不畅甚至一时语塞的情况。为了提高理答质量,教师课后及时反思,从个别学生的回答,全体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学任务的进展多角度深刻剖析问题所在,预设恰当的理答,改善教学在,长此以往,教师在不断丰富自己理答经验的同时,也发展了应对课堂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博览群书,丰富理答
有时教师 也注意了理答,但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在判断时,仅限于表达“对”或“错”“你真棒”,在学生被一些问题难住时,仅限于说“还有呢,再想想”,学生答不出,就直接揭示答案了事。这样的理答缺乏智慧,这样的课堂缺乏灵动,导致这种情况是 因为教师读书太少,知识面窄,语言修养不高。试想没有理论的支撑,没有文学的支撑,没有最新时事信息的支撑,教师的理答怎么会充满哲理和新颖,怎能深刻和幽默呢?
2、从学生角度考虑,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这样理答:
(1)学生回答正确,激励评价鼓信心
已有实验证明:教师的理答水平之间与学生的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称赞、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回答的敏捷程度和积极性。
(2)学生回答不完整,校正思路促发展
A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浮于文字的表面,不够深刻时,可采用深究式理答予以指导。B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有时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虽答对一部分,但不完善时刻采用拓展式理答予以指导。
C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偏离了问题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时,可运用导学式理答予以引导。(3)学生回答错误,循环善诱导会学 A转述问题,突出题意 B改换问题,化解难度 C将错就错,追问清楚 D转问他人,获得支持
3、从策略的运用角度考虑,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理答(1)发展性理答的运用:
学生理解浅显时追问能帮助学生启迪思路,学生感悟不到味时转问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学生理解偏颇时探问能帮助学生拨正思路,学生表述零碎时再组织理答能帮助学生能指明思路。(2)激励性理答的运用: 激励性理答要善用恰如其分的赞扬 激励性理答要巧用充满关怀的否定 激励性理答要活用妙趣横生的幽默 激励性理答要运用满怀激情的鼓励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谢焕军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对课堂提问中的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引趣激思,机智应对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忽略差生。其意图是他们能作出积极、正确的回答,而使教学显得很有效率。这种形式在公开课上表现得更明显。此外,有些教师专门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要求齐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或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二)提问的求成性
这种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一提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或学生还没有回应,教师就又频频发问,结果搅乱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教师向学生亮出问题后,过多地分析讲解这些问题,唯恐自己没把问题解释清楚,占去学生大量的思考与体验时间,最终把学生教得没问题,以为这才算成功的教学。而有时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可最终为了赶教学进度还是由教师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仍然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结论。
(三)提问缺生成性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其根据教材内容预先设定的,到了课堂上一个一个抛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这些问题通常是封闭的、静态的,不是随着开放的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随机生成的,往往会因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真正诱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一)面向全体
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尽量多的且均等的回答机会。向全班学生提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后抽叫学生回答。这样使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在提问之前,如果教师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后立刻叫学生回答,那么就只有被点名的学生思考,其他学生努力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教师尤其要注意不光叫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照顾那些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这些学生机会回答,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
因此,在叫学生回答时要有随机性,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提问技巧,如:抽签提问法,即教师课前将学生的名字分别写在小纸条上,装入盒子里。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就以抽签决定由谁回答,答完题的学生纸条放入另一个盒子;另一个盒子等过几个问题需再抽,以防学生出现:我已经抽到过了,就不会再抽到,也就不用听课的想法。这样,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悬念,他们可能随时被叫到,要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和警觉。
这里要注意的是:个别老师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全班,惩罚破坏了教学和谐的美,使得师生对立。惩罚使提问变味。
(二)循序渐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适度的台阶。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应让学生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0.56÷0.4=?并引导学生回答: ①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
②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道理呢?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热烈讨论,认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即:0.56÷0.4=?转化为5.6÷4=?。
围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设计具有一定台阶的针对性的提问,会使学生在复习有关旧知识时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
(三)引趣激思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中, 问题情景的创设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 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平均数的意义”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播放)森林里好热闹呀!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呢?原来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投篮比赛,参加比赛的有两个队,他们分别是虎虎队和花花队(课件出示两组比赛成绩图)
虎虎队
花花队
大虎6个 二虎5个 三虎4个 大花7个 二花2个 三花5个 后来再增加一个四花
成绩图
师:哪个队的实力强,奖牌应该发给谁?
生:应该发给投中球总数最多的那一队,虎虎队共投进15个比花花队多,奖牌应 发给虎虎队;
师:可是这回四花不服气了,他说姐姐们,我来帮你们了,于是四花现场投中了2个球,那这回花花队的投球总数变成了几?(16个)奖牌应该发给花花队!
生:不对,不公平,花花队有4个人,而虎虎队只有3个人,人数不相等不能比总数;
师:那又该怎么办?
(通过在情境中提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生:把几个数平均一下,求平均数。
师:平均数该怎么求?(进入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语
当然,提问时还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都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不耐烦、训斥、刁难,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则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的思路清新,回答准确。本人通过教育实习及实践得出,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