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学实验探讨
题
目
初中生物学实验探讨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成 绩
2012年9月12日
初中生物学实验探讨
摘要: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实施,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中学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教学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到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生物学中的各个实验均关系着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因此,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是当前生物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希望能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善;策略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discussed
XIE Lingk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With nine yea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ur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the middle school teaching is a major task.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as a door on the base of experiments teaching courses, experiment teaching is in the process of it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i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the basic method and way.Biology in each experiment are in relation to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y of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student's beginning ability is also a kind of increase.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of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plan, raises student's beginn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is the urgent matter of the biological teaching.This paper through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proposed some improving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the hope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change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opinions.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experimental teaching;improve;strateg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实验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以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国家义务教育规定,通过生物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由于初中生尚未接触具体的生物学知识。因此,学生的各方面都十分的欠缺,包括经验,实验能力等。而生物学实验作为认识生命运动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生物学教学,通过对学生理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思维能力,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初中学校应该广泛开展生物的实验教学,并改善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科学地观察。启动学生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使观察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是学生顺利、高效地完成实验的前提,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功能等有关知识的理解越深刻、越透彻,对所学知识就记得越牢,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对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生物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 正文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的教学理念、评价手段的滞后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目标单一,大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材料、仪器、试剂,学生没有预习实验便进入实验室。教学流程一般都是遵循: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实验—小结实验结果。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学生按部就班,按实验教材依样画葫芦填写实验报告,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致使学生不注意观察和纪录实验现象,对课本上的结论深信不疑,缺乏起码的实事求是态度和质疑精神,实验效果不好。大部分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合作,不知道共同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出现问题就求助老师。这样的教学也使得学生的实验兴趣不高,认为实验过程中动不动手无所谓,缺乏必要的约束和有效的检验。
除此以外,由于初中生比较活泼,自我约束能力差,实验课堂难以组织。上实验课时,实验室简直就像自由市场,乱哄哄的,纪律非常不好,难以控制。而且有的学生上生物实验课没有什么想法,他们之所以喜欢生物实验课,只是觉得好玩。所以,上实验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地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
二、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种种不足的现状,改善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上述现状相应的提出几点关于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建议,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善提供一点参考。
改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功能。在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新认识一下实验教学的重大作用。教师应该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并不是生物课程的附属品,而是一门与其相辅相成的课程。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做实验的欲望。因此,良好的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效率。
增加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对未知的探究能力。实验是一个对外界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许多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并且他们预先都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因此,在现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是不符合要求的。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将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比例。
注重生物实验过程,结果只是参考。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发现什么重大的科学秘密,研究重大的科研技术等,而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现在的生物实验教学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现状,学生的能力并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应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中生物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去体会实验的乐趣。同时,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中每一环节的重视,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试验意识,通过对实验整个过程中的深切体会,课堂知识也会记得更加牢固。重视实验过程,还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关心爱护实验设备,保持实验台整洁干净等。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良好实验意识。老师应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保证在实验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其次,学生在实验中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使科学变成了一项作业;然后要求学生爱护实验教学仪器,并节省实验材料;最后,学生应在实验后做好实验小结,从中获取实验心得和对知识的巩固。至于初中生上实验课纪律难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精心布置实验室环境,创设实验研究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有着浓厚学习氛围的环境则容易让学生进入实验研究的情境中。所以,精心布置实验室是很有必要的。认真对待第一次实验课的教育准备工作。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非常重要,教师必须重视。因为第一次实验课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今后实验能否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第一次上实验课可以让学生学习实验规则,给他们介绍上实验课的目的意义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给学生买实验服,让学生觉得做实验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学生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只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由于已经知道了结果,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注意力涣散,破坏课堂秩序。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也给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心理提供了释放平台,学生就会投入热情到实验探索中。
三、结语
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空间。实验能培养学生细微、敏锐的观察能力,主动、大胆的探索的实践能力,概括抽象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构成了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这种要求,就要致力于解决生物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初中生物教学的改良,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广大生物教学工作者应尽职尽责,努力将生物实验教学做好,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庆红: 生物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践反思,生物学通报,2005(9),23-25 [2] 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5-147.[3]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2-101 [4] 王晓程:利克特量表在生物学课程评价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4 [5] 荆新娜:探究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主旋律.中学生物教学 2004,3 致谢:
本文是我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汇总,在老师谢嗣光的督促和指导下完成的。同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实习的队友也提供了帮助。在此对指导、帮助过我写论文的人一并表示感谢!
第二篇:初中生物学教案
生物科学杨艳梅 200907010076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内容多,又有一个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经过精心备课,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的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难点: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结构。
3.教学用具:
新鲜绿叶[至少12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4.教学过程:
4.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吸收的那么多水都到那里去了?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4.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强调安全。4.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辅导。强调将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与永久切片对照观察。
4.4集体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指名回答。
4.5教师小结: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的一侧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大,促进植物根部吸水,使植物能够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关闭了。
4.6小组讨论:(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4.7指小组回答两个讨论题。
4.8课堂练习:判断正误(1)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水分,这是一种浪费。(2)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3)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4.9结束语:本节课我们研究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作用,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探究: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吗?叶片正面的气孔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么?
第三篇:发育生物学实验教案
发育生物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模式生物蛙、海胆胚胎发育各阶段切片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模式生物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在多种动物中,胚胎发育经历受精、桑椹胚、囊胚、原肠时期、神经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经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香柏油、显微镜 2.实验材料
模式生物切片、装片(蛙、海胆)
四、实验步骤
观察模式生物发育各时期的胚胎形状变化。
五、实验作业
记录形态学变化。
实验二
模式生物鲫鱼、鸡胚胎发育各阶段切片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模式生物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在多种动物中,胚胎发育经历受精、桑椹胚、囊胚、原肠时期、神经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经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香柏油、显微镜 2.实验材料
模式生物切片、装片(鲫鱼、鸡)
四、实验步骤
观察模式生物发育各时期的胚胎形状变化。
五、实验作业
记录形态学变化。
实验三
两栖类变态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了解两栖类动物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
在多种动物中,胚胎发育经历一个幼虫期,幼虫具有与成体非常不同的特点,在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经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其中有一些器官退化消失,有些得到改造,有些新生出来,从而结束幼虫期,建成成体结构,这种现象统称为变态。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何尔夫列他溶液(氧化钠0.35g,氯化钾0.005g,二氯化钙0.01g,碳酸氢钠0.02g,蒸馏水100mL)2.实验材料
蛙的蝌蚪
四、实验步骤
人工饲养青蛙,观察其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五、实验作业
记录蛙变态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附] 蛙的饲养方法
卵和蝌蚪的培养最好用洁净的自来水,并加上稀释5-6倍的何尔夫列他液(氧化钠0.35g,氯化钾0.005g,二氯化钙0.01g,碳酸氢钠0.02g,蒸馏水100mL),这样可以增加胚胎和蝌蚪发育所必需的钠、钙、钾离子。培养水要多而清洁,否则会因缺氧而致死。
蝌蚪主要吃植物性饲料,如水藻等。煮过的菠菜和莴苣是最适宜的食物,但投喂时不宜煮得太熟,并注意除去纤维。初次投食量要小,以后可不断增加。每天定时定量投喂,不宜过多,以防残渣腐败,造成水体污染。若用缸、盆培养,或水体较小,一般3-5d换一次水较好。当蝌蚪发育成带有短尾的幼体开始用肺呼吸时,若用池塘培养,水中必须放些水草,或小木条,以供其登陆用。若为缸、盆培养,水里可放一些泡沫塑料。
成体主要吃昆虫之类的动物性食物,以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蜻蜓目为最多,其次为双翅目、脉翅目、半翅目等昆虫。有时也食蛛形动物、蚯蚓,甚至也以谷粒、鱼苗或蝌蚪及小蛙为食。
实验四
鸟类胚胎发育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熟悉鸟类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
鸟类胚胎发育是典型的体外发育,利用人工孵化的家禽,可以方便观察其发育过程。鸡胚胎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成蛋阶段和成雏阶段。(1)胚胎在卵形成过程中的发育
即母体内的发育,也即是成蛋阶段的发育。这个阶段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当胚胎发育到原肠期时,已分化形成上胚层和下胚层,从外观上看形如一个圆盘状体即为胚盘,当卵排出体外,因温度下降,胚胎生长发育随即停止。(2)胚胎在孵化过程中的发育
卵排出体外后,保存在18℃以下的环境中,胚胎发育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当人孵后,胚胎即开始发育。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发育的时期称孵化期。鸡的孵化期为21天。
种蛋人孵后,胚胎在原肠期形成的同时,上胚层像个碟状圆盘,在其末端,细胞不断地向中线集中,形成一条细胞带,称原条。原条细胞通过原沟的底部逐渐转人上胚层与下胚层之间,并分别向两侧扩展,这些迁移至上下胚层之间的细胞称为中胚层。原条细胞也逐渐转人上胚层与内胚层之间,并分别向前伸展,伸展的结构称为头突,后发育成脊索。脊索是胚胎期的纵轴支持器官,最终为脊柱所代替,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由外、中、内三个胚层逐渐形成各种腺体、器官、骨骼、肌肉、皮肤、羽毛和喙,最后形成新的机体—雏鸡。
三、试剂与材料
鸡的种蛋
四、实验步骤
1.观察比较种蛋(受精)与非种蛋(未受精)内部结构的差异。2.观看教学片,熟悉鸡的胚胎发育过程。2.人工孵化种蛋,记录鸡的孵化进程及特征。
五、实验作业
拍照记录鸡孵化进程中的特征变化。
[附]
1.鸡胚发育进程及特征
1胚龄:蛋黄表面有一颗颜色稍深,四周稍亮的圆点,俗称“鱼眼珠”或白光珠。2胚龄:可看到卵黄囊血管区,其形状很象樱桃形,故俗称为为“樱桃珠”。3胚龄:卵黄囊血管的形状象静止的蚊子,俗称“蚊虫珠”。卵黄颜色稍深的下部似月牙状,俗称“月牙”。
4胚龄:蛋转动时,卵黄不易跟随着转动,俗称为“钉壳”。5胚龄:明显看到黑色的眼点,谷称“起珠”、“单珠”、“起眼”(若为5天整,还可见到些羊水)。
6胚龄:胚胎形似“电话筒”,一端是头部,另一端为弯增大的躯干部,俗称“双珠”。可以看到羊毛。
7胚龄:白茫茫的羊水增多,胚胎活动尚不强,胚胎在羊水中不易看清,似沉在羊水中,俗称“沉”。正面已布满扩大的卵黄和血管。
8胚龄:胚胎较易看到,象在羊水中浮游一样,俗称“浮”。从背面看,卵黄已扩大到背面,蛋转动时二边卵黄不易晃动,俗称为“边口发硬”。9胚龄:蛋转动时,二边卵黄容易晃动,背面尿囊血管迅速伸展越出卵黄,故俗称为“发边”。10胚龄:尿囊血管继续伸展,在蛋的小头合拢,整个蛋除气室外都布满了血管,俗称为“合拢”、“长足”。
11胚龄:血管开始加粗,血管颜色开始加深,解剖背部出现绒毛,腺胃明显可辨。12胚龄:血管加粗、颜色逐渐加深。解剖身躯覆盖绒毛。
13胚龄:主要观察小头发亮的部分随着胚龄的增长而逐日缩小。头部和身体大部分覆盖绒毛,跖、趾出现角质鳞片原基。
14胚龄:小头发亮的部分随着胚龄增长而逐日缩小,蛋内黑影部分随着胚龄增长而加大,胚胎全身覆盖绒毛,头向气室,胚胎开始改变横着的位置,逐渐与蛋长轴平行。
15胚龄:蛋内黑影部分增大。解剖观察,翅已完全成形,跖、趾的鳞片开始形成,眼脸闭合。体内外的器官大体上部形成了。
16胚龄:黑影继续燕大,解剖冠和肉髯明显,绝大部分蛋自己进入羊膜腔。17胚龄:以小头对准光源,再看不到发亮的部分,俗称“封门”。躯干增大,脚、翅、颈变大、眼、头日益显小,两腿紧抢头部。喙向气室。
18胚龄:气室向一方倾斜,这是胚胎转身的缘故,俗称为“斜口”、“转身”。解剖头弯曲在右翼下,眼开始睁开。
19胚龄:喙进气室,开始呼吸,颈、翅突入气室,头埋右翼下,两腿弯曲朝头部,呈抢头姿势,以便于破壳时挣扎。雏胚开始啄壳,可闻雏鸣叫。照蛋时,可见气室有翅膀、喙、颈部的黑影闪动,俗称“闪毛”。
20胚龄:起初是胚胎喙部穿破壳膜,伸入气室内,称为“起嘴”;接着开始啄壳,称“见嘌”、“啄壳”。
20.5-21胚龄:出壳。2.鸡的人工孵化
鸡属鸟类,鸟类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不同,受精卵(种蛋)排出母体后完全依赖外界环境条件继续发育。第1-4天为内部器官发育阶段;5-14天为外部器官形成阶段;15-19天为胚胎生长阶段;20-21天为出壳阶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通风换气与翻蛋等外界条件将是保证胚胎正常发育,并使孵化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1)温度:
温度是孵化过程的首要条件,发育中的鸡胚对温度最敏感,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保证鸡胚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所以正确地掌握孵化温度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在1-18天中孵化的最适温度是37.5°C-38.6°C;19-21天则应稍低于此温度是36.1°C-37.5°C。如果温度过高胚胎发育迅速,孵化期缩短,胚胎死亡增加。温度过低则会延长种蛋的孵化时间,同时胚胎发育迟缓并带来死亡。(2)湿度:
水是温度的良导体,空气中的湿度对鸡胚胎发育有很大作用。一般要求1-18天相对湿度40%-60%;19-21天相对湿度65%-75%。若湿度过高会妨碍蛋内水分蒸发,使胚胎发育所产生的大量代谢水不能及时排出,严重时可导致胚胎畸形。若湿度过低,将加速蛋内水分蒸发,造成失水过多,阻碍代谢废物的排出及所需氧气的摄入。易引起胚胎和壳膜粘连。(3)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胚蛋中的胚胎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热能交换,同时调节机内的温度。
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和水分。孵化初期,胚胎需要少量氧气可通过酶的作用从蛋黄中获得,而后利用气室的空气,再后则利用尿囊循环与蛋壳上的气孔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19天后胚胎开始用肺呼吸。随着胚龄的增加,胚胎的气体交换量也不断增加。因此除胚胎发育初期外,胚胎的气体交换都是由通风换气解决。
通风换气还与温度、湿度有密切的关系。通风良好时,空气能充分流通还能与外界不断的进行热能交换。温度、相对湿度都可保证。(4)翻蛋:
翻蛋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胚胎方位,促进羊膜运动,防止胚胎、蛋黄、蛋白与蛋壳之间粘连。胚蛋放置位置必须适当,在1-18天进行定时翻蛋,每2小时翻蛋一次,翻蛋角度以90度为宜。
种蛋孵化到18天时,将种蛋移到出雏盘上叫落盘。这时胚胎发育完成,在20-21天时开始出壳。出壳时胚胎已经完全长成雏鸡。这时雏鸡的头位于气室中(即鸡蛋的大头部分),健壮的雏鸡先把蛋壳啄开一个小孔,然后慢慢的将小孔向两侧扩大,直至破壳到一半以上时,雏鸡的头便可脱壳而出,而后身体也逐渐自行挣脱出来。
1胚龄
2胚龄
3胚龄
4胚龄
5胚龄
6胚龄
7胚龄
8胚龄
9胚龄
10胚龄
11胚龄
12胚龄
13胚龄
14胚龄
15胚龄
16胚龄
17胚龄
18胚龄
19胚龄
20胚龄
20.5胚龄
替补实验
实验五
精子形态观察及体外获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哺乳类精子的形态结构。2.了解精子体外获能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精子离开精巢后并没有受精能力,必须要经过成熟和获能才能使卵子受精。精子在附睾中成熟。成熟过程中,在附睾中多种物质的作用下,精子质膜的脂类、糖蛋白、唾液酸、吸收抗原、表面ATP酶等许多成分发生变化,负电荷增加,与凝集素的结合力也发生改变。精子射出后,经阴道和子宫到达输卵管,在壶腹部与卵子结合,完成受精。张明觉、Austin 1951年发现兔子和大白鼠直接排出的精子不能使卵受精,必须在生殖道中停留一段时间后才具备受精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精子的获能。后来研究发现,精子在体外也能完成获能,卵泡液、输卵管分泌物、血清、房水等多种液体都可使精子获能,pH、Ca2+浓度等环境条件对获能也有影响。精子在获能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变化,呼吸明显加强,运动形态和速度也发生很大变化,由直线前进变为曲线运动。
体外获能一般分为两步:一是精子的洗涤,经1次或多次离心后除去杂质、死精子、低活力精子、冻精保护液及稀释液等;二是精子的获能处理,主要是使用高离子强度液(His)、钙离子载体、肝素等,以促进钙离子进入精子顶体并刺激精子内部pH升高,从而诱发精子获能。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IVF液(NaCl 5.803g/L,KCl 0.201g/L,NaHCO3 2.106g/L,CaCl2·2H2O 0.264g/L,丙酮酸钠0.055g/L,60%乳酸钠3.5mL,葡萄糖1.000g/L,青霉素G钾或钠盐0.063g/L,硫酸链霉素0.050g/L,酚红0.010g/L,Na2HPO4·12H2O 0.056g/L,MgCl2·6H2O 0.102g/L),牛血清白蛋白(BSA)2.实验材料
雄性小鼠
四、实验步骤
1.断颈处死雄性小鼠。
2.打开腹腔,剪取附睾尾(尽可能除去脂肪),将每个附睾尾放入已在37℃、5%CO2培养箱预平衡2h的2ml IVF液(加30mg/ml BSA)中。3.将附睾尾剪成几段,用镊子轻轻挤压之,使精子挤入培养液中,去掉附睾尾。4.吸打均匀后,1800 r/min离心5min,弃上清,以2ml IVF液重悬。5.将精子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5h,使之获能。6.镜检,观察获能精子的运动。
五、实验作业
观察比较精子在获能前后运动形态和速度的变化。
实验六
植物组织培养
一、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
二、实验原理
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MS培养基、无菌水,升汞、酒精、次氯酸 2.实验材料
银杏枝叶
四、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母液配制 母液分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及有机物质四 类。2.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 3.培养基的灭菌
(二)取材、消毒与接种(1)先将剪下的枝条清洗干净,选择新鲜的花柄、嫩梢和带腋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将外植体放在自来水下冲洗12h,以冲洗掉大的土壤颗粒。
(2)将清洗干净的外植体移入无菌操作台进行消毒,先用75%酒精表面消毒30S,再用0.1%新洁尔灭处理15min。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
(3)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放入消毒过的培养皿上,在无菌条件下切成0.4~0.5 cm长的小段单芽,用无菌滤纸吸干水,立即接种到加有不同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每个培养基接种三个芽,并用封口膜封好。(三)外植体的培养
接种后的外植体放入用75%酒精消毒后的干净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条件为:温度27℃,光照周期为光照12h/d+黑暗12h/d,培养基的pH值为5.8,进行培养与愈伤组织的诱导。
全部接种工作都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的 , 所以要特别认真、仔细、以防杂菌污染。
(四)两周后观察愈伤组织的诱导并进行生根生芽诱导
五、实验作业
1.观察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物在培养中的生长情况。
2.观察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物有无污染,分析原因?
3.以MS为例,试说明MS培养基中各成分各有何作用。
实验七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2,4-D、萘乙酸对无籽果实形成的诱导作用。2.了解乙烯对果实的催熟作用。
二、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2,4-D、萘乙酸(NAA)等,在适当的浓度下能诱导无籽果实形成。适当浓度的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
三、试剂与材料 1.实验试剂
20mg/L2,4-D(用少许1 mmol/L NaOH溶解2,4-D,再用蒸馏水定容),500mg/L NAA(用热水或少量95%乙醇溶解NAA,再用蒸馏水定容),40%乙烯利 2.实验材料
盆栽番茄、辣椒幼苗,香蕉(或大蕉、柿子、芒果等)
四、实验步骤
1.无籽果实的诱导形成(1)2,4-D诱导无籽果实
在番茄开花授粉前用2-3滴20mg/L 2,4-D溶液涂在花上,以水处理作对照。果实成熟时,观察果实内籽粒的有无。(2)NAA诱导无籽果实
在辣椒开花初期,用2-3滴500mg/L NAA溶液滴在花朵上(或喷花),以水处理作对照。果实成熟时,检查是否有籽。2.乙烯利对果实的催熟作用
将采收后的香蕉(或大蕉、柿子、芒果等)用500mg/L乙烯利溶液浸泡5s,以蒸馏水浸泡作对照,取出果实分别放在箩筐或纸箱内,室温保存。5-10d之内,观察结果。比较果皮的颜色和果实的成熟度
五、注意事项
1.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材料的时期一定要把握好。
2.可尝试使用不同的激素浓度,筛选出激素的最适作用浓度。
六、实验作业
拍照记录实验结果(包括对照)并进行分析。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能力培养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能
力培养熊少兵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实验能力 初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33.9
1文献标识码B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通过生物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3大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在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谈几点个人看法。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地关键,也是一个实验安全进行的保证。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我就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等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规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一边讲道:“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又如观察物象时,我在屏幕上投影:“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该密切注视物镜;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见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见的物像更加清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安全、快速地观察到物像。
(2)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相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实验的效果,为此,我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3大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重要手段。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在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从细微处着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气泡的有无将是影响这个观察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才能避免气泡的产生呢?”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临时玻片标本时就会严格地效仿教师的规范操作进行实验,如规范地取、放盖玻片,用镊子轻轻地压一下盖玻片。因此观察效果就一定很好,就能够很清晰地观察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
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这样,就会大大地缩短了观察时间,其观察效果也很好。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比较容易掌握而且非常有效、实用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2个部分。
(1)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比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花的每一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制作花的剪贴图。
(2)运用比较的方法。
比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小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处理后的绿叶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在滴加碘液后颜色的变化,简要说明原因,并且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绿叶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又如在进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装有新鲜蔬菜和烫熟的蔬菜的塑料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现象的不同,简要地分析原因,并提出:“这个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好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无论是人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还是苏教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都加大了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例如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先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分别配制体积分数为5%、10%、15%和20%的酒精,再将水蚤放人体积分数为5%、10%、15%和20%的酒
精中,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的跳动,并记录心率,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实验结果,分析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什么是溶液的体积分数就不会配制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什么是心率就不会记录。当然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交流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为此,我在每一个探究实验中都安排了小组间进行表达与交流这一环节。
平时教师应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鼓励他们利用橱窗、黑板报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极大地调动学生撰写的激情和欲望。这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我在放暑假或寒假前还可结合“爱鸟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专题,指导学生在假期里撰写相关的生物学小论文、出专题手抄报、绘制各种官传画。
第五篇:初中生物学教学建议
初中生物学教学建议
2005年始,我县八年级地理、生物开始正式成为2006届初中毕业生的中考学科,此举给长期处于弱势的生物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也就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就新形势下生物学教学及复习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日常教学
⒈正确分析现状,思想认识到位
由于以往生物不是中考考试学科,在高考中地位也有所降低,所以很久以来一直不受重视,这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我毕业以来一直农村中学工作,这方面深有体会。现在生物被列为中考的等级科目,情况大有改观。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人不重视生物学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不太了解中考改革的家长,由此而影响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
对于这一现状,作为教师能作的是:首先,生物教师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认真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其次,向刚开始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新生介绍中考的改革情况,对八年级学生更应加大宣传力度,说清楚生物学科在中考的地位及作用,让学生去告诉家长相关的规定,至少让他们因为考试而认真学习生物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对生物学科重视,则大部分学生也会比较重视;如果教师自己都不重视自己任教的学科,那么会重视生物学的学生也就聊聊无几,有的话也就是几个对生物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所以,教师应注意备课、上课的各个环节,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不让学生感到你对生物课的懈怠。
⒉重视实验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生物学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生物课堂不该是“几根粉笔一本书”的模式。学校、教师应创造条件来完成初中阶段几个重要的实验教学,如显微镜操作,一些较易完成的探究实验;一些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完成的实验则尽量用让学生观看实验录像或模拟实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生物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少生物学知识借助动画、录像就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些是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容易讲清楚的东西,如尿的形成、细胞分裂等。恰当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优化生物学的课堂结构,降低教与学的难度。
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忽视,基础应当夯实。新课程教材相对于传统的教材,知识结构被弱化了,基本打破了原有生物知识体系。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教师只盯着考纲,考什么讲什么,考纲不要求的则一带而过甚至直接跳过,可能会导致初中阶段生物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荡然无存。这样可能会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中考考查的内容,或许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于上高中的学生的后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当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后记忆。如:组织、器官、系统等概念,反射弧组成,关节结构等。一些基本观点,应结合实例给予强化。如: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等。
注意培养学生的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事例,关心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愿意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习惯。学习了相应的内容后,结合社会上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⒋扩大教研、交流范围,发挥集体优势
现在的社会是需要终生学习的社会,知识、科技的更新非常快,不学习很快地你就会发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但由于每个学校的生物教师都较少,农村规模较小的学校往往只有一名甚至没有专业教师,本校内教学研究活动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出本校,扩大与其他的教师交流。网络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通过浏览教育教研网等网站可以获取相关资料,了解一些信息(如漳州教研网);通过博客、在线教研活动可以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探讨教学问题等,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疑惑。
二、考试、讲评
适度的练习、检测是适时检验教与学成效的重要手段,利用从练习、检测中反馈出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检测后讲评应注意一些细节,如常出现的错别字应特别强调,评卷时专业名词、术语写错别字不给分,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减少这几年常见的因写错字而痛失分数的现象。今年评卷过程中填空题就出现了许多写错字而不能得分的例子,影响了总体得分情况。
我想特别说一下探究性试题。科学探究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探究实验题考查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解题中的反映,而不是探究实验本身的模式,否则容易变成“八股”。实验方案中,重要的是如何设臵实验组、对照组(如何控制变量,强调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要求相同),而不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尤冬立老师的博客上引用几篇这方面的文章),而且实际上两者的判定也比较复杂,老师尚且不能弄清楚何苦为难学生。建议今后在试题中尽量避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
三、中考复习
⒈定向——解读《漳州市生物学复习纲要》,强化目标意识,确定复习的总体思路
在进行复习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复习总动员,指导学生解读《漳州市生物学复习纲要》,因为该纲要是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这一指导性文件来进行编写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减轻复习负担,目的性明确,提高效率。如,2006年的《纲要》中指出哪些是考查的知识点,哪些不是,这样师生在复习过程中可省去许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复习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点。紧扣考纲要求,向学生说明复习的总体思路,指导学生按知识点分阶段进行复习,做到循序渐进,逐步牢固掌握,使学生能够明确怎样展开生物学的复习。
⒉导读——指导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基础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复习课的内容对大多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甚至他们会认为已全部掌握,内容有些干燥、乏味,因而往往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懒得倾听教师的讲解,自以为很不错。针对这一弊端,笔者认为,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每堂课一开始,直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范围,让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对教材这一板块的知识怎样去理解、识记,如果上台的学生有讲解不当之处,其余作为听众的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然后笔者及时点评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又可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笔者还抓住一些关键的知识点,结合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
⒊集纲——结合学生课堂上发表的知识点摘要,集合成纲要形式,配套相关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为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鼓舞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把复习过程中学生整理出来的优秀笔记及时归纳整理成复习纲要,让其他同学分享优秀学生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也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化给周围的同学,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笔者也和备课组的同事利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针对每一主题设计好相关的习题,努力做到目的性明确,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题海战术。在总复习时,一定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
⒋善评——紧扣新课标,合理布局,设计好每份试卷,并做好质量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由于总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这就要求笔者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的有关精神,涉及考试时,必须对考查到的每一主题所占比分分配尽量做到与中考试卷比例相似,涉及的知识点尽量少重复,主题要鲜明。往往在命题前,先设计一张表格,将相关的考查知识点列举在表格上,再通过同事间相互协商,设计好每一部分题型。评卷的过程,能让教师非常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解题存在的不足,以便复习的过程中及时“亡羊补牢”,以便分析普遍存在错误的原因,使学生能掌握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审题时,必须让学生学会抓住题意涉及到哪些信息,哪些是已知或隐含条件,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等。当然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也可发现自身的缺点,及时纠正过来。